老子与《道德经》 水的精神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作者:黄英燕陈宗章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8期摘 ; ;要:中华民族在长期治水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水文化,它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水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为现代水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提高全社会对水文化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在具体措施上,需要综合发掘和梳理传统水文化遗产,阐明当代价值。
另外,还要鼓励开展传统水文化专题研究,在提高水文化理论研究水平的同时继承和弘扬文化精神。
关键词:水文化 ; ;基本精神 ; ;继承和弘扬在一定意义上,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
正是在长期的治水实践过程中,创造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水文化。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水文化,继承和弘扬其基本精神,是我们应当承担的历史和时代责任。
一、中国传统水文化及其基本精神水文化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水事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
人们在用水、治水、管水、赏水、亲水等方面的实践中不断地认识和思考人与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
可以说水文化的实质就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是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时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传统水文化是水文化在历史向度上的表现,从物质形态看,包括古代修建的防洪工程、农业灌溉和排水系统,开凿的人工运河和构筑的城市供水、排水系统等。
它们为古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从非物质形态的角度看,包括制度形态的水文化,表现在治水历史、制度变迁及民情民俗、风俗习惯等社会活动之中;精神形态的水文化,表现为以水为题材的各种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绘画摄影、科学著述等。
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
中国传统水文化是一个文化集合体,是中国人民治水历史的沉淀,劳动人民在治水实践中把江河湖海纳入精神关照和审美实践的范围中,启示、影响和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上善若水这句话源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其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大自然中的至理之道之一。
这句话简短而深刻,概括了许多道德和人性的原则,它所传达的思想多维且富有启发性,耐人寻味。
首先,上善若水传达了一种柔软和谦卑的品质。
水是极为温柔和柔软的,它没有坚硬的力量,却能穿越万物并无所畏惧。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柔软,不以强力压人,而是以包容和友善与他人相处。
只有具备柔软和谦卑的品质,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其次,上善若水也寓意着无私和奉献的精神。
水源源不断地给予生命力和滋养,即使在被污染或者被剥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其无私的奉献精神。
上善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为他人带来帮助和福祉。
只有具备无私和奉献的精神,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和共同进步的社会。
此外,上善若水也传递了守信诚信的价值观。
水是透明无色且不掩藏的,它始终如一地保持其本质和品质。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守信诚信,永远保持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
只有具备守信诚信的品质,才能建立起信任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另外,上善若水也传达了自由和创造的思想。
水具有自由流动的特性,它不受限制地走向任何低处。
善良的人也应当具备自由和创造的精神,不受陋规俗套的羁绊,追求真理和理想,并为之努力付出。
只有具备自由和创造的思想,才能解放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上善若水还传达了一种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水无欲无求,自然而然地遵循自己的本性。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无欲无求,不为功名利禄所迷乱,从容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只有具备无欲无求的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总体来说,上善若水是一种对善良和道德人生的推崇和赞美。
它鼓励人们保持柔软和谦卑的品质,具备无私和奉献的精神,坚守守信诚信的价值观,追求自由和创造,而又无欲无求。
这句话旨在启发人们在生活中追求道德的真谛,培养善良的品质,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在这个道德引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繁荣和美好的社会。
【最新精选】大爱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上善如水厚德载物

大爱无痕,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什么意思之一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
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
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
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
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
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
《道德经》中关于水的思想及其现代生态意蕴

《道德经》中关于水的思想及其现代生态意蕴王士良【摘要】在《道德经》中,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在老子的视域中,道是不可用言语来说明的,但他从具象性事物中选择了水,用以描述道的特点和功能.水与道相近,具体表现为存在形态和内在性质两个方面."冲"、"渊"和"湛"是用来描述水与道相近的存在形态."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以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则是其内在性质的相似性.《道德经》中的这些命题极具思想张力,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极富现代生态意蕴,对当下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9)003【总页数】4页(P108-111)【关键词】《道德经》;水;道;自然;现代生态【作者】王士良【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在《道德经》中,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乔清举教授指出:“道的一个重要原型就是水。
”[1]213在老子的视域中,道是不可用言语来说明的,但他从具象性事物中选择了水,用以描述道的特点和功能,即水“几于道”[2]22。
水与道的相近关系具体表现为存在形态和内在性质两个方面。
其中,“冲”、“渊”和“湛”是用来描述水与道相近的存在形态;“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以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则是其内在性质的相似性。
老子提出的这些命题极具思想张力,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极富现代生态意蕴,对当下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于道的存在形态,《道德经》第四章有一段生动的论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2]12“冲”、“渊”和“湛”这三个概念均与水相关,是对水的一些特点和性质的描述,而“道”则与之相似。
老子“上善若水”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上善若⽔”,是⽼⼦处世原则和⼈⽣态度。
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有⼤幅篇章描写他对“⽔”的理解和领悟,以及对后⼈的启⽰,其中“上善若⽔”是他关于“⽔”思想的浓缩精华。
“上善若⽔”的⼤概思想及“⽔”的七种的善性。
具体来体会⽼⼦“上善若⽔”的处世哲学以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善若⽔”这句成语,出⾃⽼⼦的《道德经》第⼋章:“上善若⽔,⽔善利万物⽽不争,处众⼈之所恶,故⼏于道。
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尤。
”“上善”就是指最好的。
“上善若⽔”的意思是:⼈最⾼的境界就是像⽔的品性⼀样,⽔滋养与造福万物,给万物带来益处,却不与万物争任何名利,停留在众⼈所厌恶的地⽅,所以是很接近“道”的。
居处善于卑下,⼼思善于深沉,施与善于相爱,⾔谈善于检讨,为政善于治理,处事善于⽣效,⾏动善于待时。
正因为不予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引来责怪。
⽼⼦还对“上善若⽔”进⾏了详细的描述,列举了⽔的七种善性与处世原则:“居善地,⼼善渊,与善仁,⾔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在⽼⼦看来,仁⽴⾝处世应该像⽔⼀样安于谦下,⽢于处后(居善地);⼼境应该像⽔⼀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善渊);品格应该像⽔⼀样助长万物⽣命(与善仁),说话应该像⽔⼀样汛期⽽⾄,准确有信(⾔善信);⽴⾝处世应该像⽔⼀样持平正衡(政善治);做事应该像⽔⼀样调剂融合(事善能);善于把握机会,做到像⽔⼀样应时⽽动,应时⽽⽌(动善时)。
⽼⼦⽤⽔性来⽐喻上德的⼈格,他认为⽔是天地间最有善性最有道德的事物,他所追求的处世之道也是与⽔之德相契合的。
⽔最著名的特性和作⽤是:⼀,柔;⼆,停留在最卑下的地⽅;三,滋润万物⽽不与相争。
⽼⼦认为为⼈处世就应该具备这种⼼态和⾏为。
“上善若⽔”,这是⽼⼦的⼈⽣态度,也是⽼⼦所倡导的处世哲学。
⽼⼦“上善若⽔”的处世哲学,对处在现代这个物质⾄上的时代来说,具有⼗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启迪作⽤。
道德经对水的感悟

道德经对水的感悟
《道德经》对水有很多深刻的感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水的“上善若水”的品质。
水是一种自然资源,对于世界的生命至关重要,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水不仅滋养万物,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如水电作为环保能源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水还以千变万化的姿态,或为飞泉、或为小溪、或为湖泊、或为大海,给人们带来无限的享受。
水还有其他优秀的品质。
首先,水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质,即它无私地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是最高境界的道德。
其次,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些都是水的优秀品质,也是人类应该学习的道德行为。
最后,老子认为水是“道”的化身,是“道”的表现形式。
水“柔弱胜刚强”,表明它的力量是无穷的;水“处众人之所恶”,却能与世无争,表现出它的宽容和谦卑;水“不言而善应”,表明它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智慧。
这些都是水的优秀品质,也是人类应该追求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

老子《道德经》上善之水的五大哲学内涵*导读: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谷等水意象,以水设喻,论述其独特道体形而上学中的处柔、守雌、虚静的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上下篇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谷等水意象,以水设喻,论述其独特道体形而上学中的处柔、守雌、虚静的人生观。
提出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①的著名论断。
纵贯其水意象的总体趣向,可以归纳出其内在的五大哲学内涵。
一、神之造物:涤除从远古有神论角度看,万事万物莫不是神的造化之物,就连人的思维、梦境也被归属于神的暗示。
从理论上推论,凡万物莫不出自神造神化,凡精神气血又莫不臣属于神的意愿,人的思维、情感自然以尊神的虔诚看待万事万物,而万事万物又必然符合人的这种神的眼光,从而,万物与人的观感和思维构成一种符合关系。
正是在此种符合关系之中,神话体系为自身争取到一种真实的基础。
在中国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神话中的水神是河伯。
在先民思维里,正是河伯主宰了与他们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黄河的灌溉或洪灾。
灌溉给予生命滋养而洪涝则剥夺生命。
水是神之造物,人在水神面前生不自主,死不自主,正如老子所言:出生入死(第50章)不自主。
因而,老子在《道德经》中一方面提出谷神不死,承认水神的权威,但是,老子《道德经》又希望在自然的王国内,神能与人和谐相处而不伤人(第60章)。
《道德经》始终认为道在帝之先(第4章),道的法则是自然,让万物作为个体自是其是地自由生存,各有各的存在理由,因而,水作为神之造物的意义在道法自然的宏大生命力的陶染中更贴近人性的自然需求。
面向神的尊严和神的主宰,《道德经》提出人生的涤除(第10章)意义。
尽管老子没有具体解说涤除的对象和目的,涤除却被人们确信为一种为人性自由伸张的独立精神。
二、名言之理:守中《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讨论了甘露的自然本性,强调自然而然不记得失的忘我精神。
同章却又提出始制有名的著名论题,是为一种名言之理的真实性公开立法。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文范文800字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文范文800字篇一: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家哲学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
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既弘扬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种处世哲学: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要有极大的可塑性。
因为水性柔而能变形。
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盘中是杯盘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古人有一副对联:“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做事像山。
山因形走势,因势走形,一切皆因之挺拔、高峻。
山,从千峰峥嵘、万壑竞秀、云海飞瀑、蜿蜒起伏中展示大气磅礴;山,从云蒸霞蔚、烟雾缭绕或澄澈清净中透出阔远幽、空灵清秀。
所以做事,就要像山一样,要有山的胸怀,山的风骨,山的品格,山的内涵和山的原则。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人一旦能够做到虚怀若谷,便能够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
然而话是说不全的,水之种种亦是无限,皆要由自己去体会。
管理智慧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赞美水,他认为水德是最接近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所谓“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即是说他曾经还当过孔子的老师。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存世之作为《道德经》(又称作《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而《道德经》中,自然也包括他对“水”的哲学意向与“水”的现实意义。
孔子深刻体察过寄情山水者的不同文化心态,指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而老子作为乐水的智者,从自然水性中体悟到了充满智慧的处世之道。
老子认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并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贵柔论。
他进一步将这种观点提升到人生的高度并,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将坚守柔弱视为人们谋取生存的有效方式。
主张柔弱处世的老子,始终认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
他的贵柔守弱,本质上是一种乐观、豁达、蔑视强大而不失自信的处世理念。
水追求下位而安于卑贱,不与物争,所以不会引起纷争和失败;同时又善待万物,促成万物生长,因而深得众物喜爱。
老子由此悟出了一条重要的处世原则:要卑谦、要忍让,要善处下位,尽量助益他人,以消除纷争,避免失败,赢得人心。
作为道家的代表,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此文的意思是,心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的它,虽卑微而平静,却是最为接近“道”的事物。
最善良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能够保持平静沉稳,如水般深不可测,待人无私,真诚和友爱,说话做事都恪守信用,为政时善于精简处理,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他认为“上善若水”,最好的处世方法是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正因为不争,故而没有失败之忧,并能使人们乐于推戴。
老子从善利万物的水性引申出了宽厚的为人之道,他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即对那些与自己友好的和不友好的人,都以善意对待,以此成就德性和功业。
这就是水般的处世方式。
上善若水,善良的人能发挥大的作用,因为善良,是心灵的放飞,它让清澈的水滴折射出灿烂的阳光,让湛蓝的天空澄澈得没有一丝流云;善良,亦如明净的泉水,洗净紫陌纤尘,涤荡世间污秽。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
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柔弱如水,却清澈而明净,能够避开所有的直接的对立与冲突,它能处于不被注意,不妨碍四周,且最意想不到的的地方。
世间最犀利的,莫过于纯净无杂质的水。
所以“上善若水”,像水这样才是世间的致理。
不仅如此,“水”的哲学意义也与道家的主张“无为而治”紧紧相连。
水所处地位就如同无为的“道”。
老子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而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
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
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故老子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水,无色无味,不见其形,可谓“无为”。
它可以进入细小的缝隙之中,到达别的事物不能到达的地方,这也是一种境界,也是“无为”的好处。
水从何处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水从天上来,最终奔流入大海。
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的心性虽高,却愿意流往低处。
只有往低处流,才能“奔流到海不复回”。
人亦如水,那些有博大胸怀的人,往往都愿意处于“低”的位置,他们谦虚谨慎,彬彬有礼,不骄傲自满。
他们的心性如水般博大,仿佛清澈的水滴,折射出灿烂的阳光。
“水”的理念,亦适用于现代社会。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在商业化的社会中,缺斤短两的小贩,赚黑心钱的商家,尸位素餐的官员……,许许多多不和谐的因素出现了,让这个世界变得不再单纯。
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为了利益争先恐后,在金钱的面前,他们不再谦虚谨慎,不再善良如水,不再无为不争。
为了官位,官员弄虚作假,收买人心:为了利益,商人不顾一切,不择手段。
于是,“走后门”出现了,苏丹红出现了,三聚氰胺出现了,瘦肉精和地沟油也出现
了。
急功近利,让这个社会变得浮躁,变得危险。
上善若水,这正是这个时代所缺的精神。
失去了水的精神,这个社会如此荒唐。
滴水穿石,海纳百川,水不仅无为不争,还坚持不懈,奔流不息,不舍昼夜。
水的这种精神启示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把水的这种精神用在学习和工作上,自觉加强学习,积极投身实践,像海绵吸水一样,注意吸取知识营养,像钉子一样,钻研本职工作,不断拓展知识面和思考的深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成为学习性、复合型的国家栋梁。
人人如水,社会才会欣欣向荣,世界才会蕴含无限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