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方法论论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部古老的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的智慧。

一提起《道德经》,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开篇语。

这几句话,咋一看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出来的,能被轻易说出的道,或许并不是真正的道。

这种思想深度,让人在初次接触时就能感受到《道德经》的不凡。

说到《道德经》,就不得不提“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不是说我们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一种顺势而为、不强行干涉的自然态度。

就像水一样,它总是顺应地势而流动,不强求、不抗拒,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往往想要掌控一切,却忽视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再来说说《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这并不是说软弱就一定能战胜强大,而是强调了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

有时候,硬碰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适当地退让和妥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不必总是针锋相对,有时候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经》还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

学会知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恼。

同时,“知止不殆”也提醒我们要有底线思维,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当然,《道德经》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

它还提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告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包容、谦逊、低调;还有“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

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道德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2.“上善若水”的道德魅力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本性之一就是具有滋养万物而永流低处从不居功自傲,是默默无闻地给予别人以关爱,做有利于别人的事,就是毫无保留地默默奉献。

只要能做利他的事,就决不推辞。

水永远不占居高位,更不把持要津,这就是其美德所在。

如果把水作为一个人来看,它完全没有个人的恩怨和私利,毫不计较,也不争夺,完全根据自己的本性生存,采取一种柔弱、1.“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大学里所提供的各种学问,从知识积累的角度讲具有科学性,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讲具有艺术性。

大学生应着重理解其个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的知识。

要达到这个地步,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运用好辩证法。

什么时候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道德经》在辩证法的运用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消阴伏,否极泰来。

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从事物的反面入手解决问题。

大学生要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同时,对于学习和工作中千丝万缕的矛盾表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

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下则无上,无高亦无低,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

因而高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样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精神目前,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事。

依老子之见,与其议论十件事,不如做成功一件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时,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姓名郝耀栋学号201116050233班级经济111602班时间2012 5 26[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

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

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

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仁义、礼、德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

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

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

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

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仁义的涵意《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

”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

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

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1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的政治思想【摘要】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其哲学思想在为政治国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因此自始自终贯穿着老子的“道”的理念,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一系列“圣人”治国的思想原则和实施方法,在今天看来,就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作用和应有的作为。

本论文便从这一角度来解读老子的政治思想。

首先介绍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态,其次分析老子的为政原则和道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接着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一些参考的资料对老子的政治理念予以评价,最后是老子的观点对当今社会发展和政府作为的启示。

【关键字】道德经政治思想无为政府【正文】作为流传几千年的中文化文精髓,《道德经》的人生价值观和生存理念不仅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生活,也是各行各业精英们的重要“顾问”。

而《道德经》中大量关于为政治国的阐述则是研究老子思想不可绕开的对象,对于国家发展、领导人治理国家将有重大裨益。

《道德经》是一部对世间万物的概括,以至于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离不开老子老子的哲学思想。

“无名,天地之始”一句便道出了老子的理想政治状态和政治思想。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里,“小国寡民,时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小小的国度,适当的人口,人无高低贵贱,大家一律平等、社会公正;“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人民热爱生命、热爱故土、热爱和平;“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人民安居乐业、衣食无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友好和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

国家内部没有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安定,没有欺诈、没有饥饿;国与国之间没有战争、没有矛盾,一切都遵循着万物生存的自然法则,这就是老子理想中的理想政治状态,是“道”在国家生活的体现。

而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根据对“道”的领悟和哲学思想,老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政治国的原则。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一句,便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小谈“无为”引子:有幸这个学期能够选上热门的《道德经》课堂,这个几百号人的大课堂。

刘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不花哨,而且论述严谨。

常从文学的角度来去剖析文本,从逻辑角度恰当的贯通词句。

虽然朴实无华但是讲述的道理却十分诱人,我看到很多不是本科学生的人都来旁听,甚至于有一位保安也坚持来听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道德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现在就《道德经》中的总体感觉与“无为”思想粗浅的谈几句。

【《道德经》的基本观点】在谈“无为”前,我先谈谈我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的认识及总体思考。

一提到《道德经》,我们都会想到何为“道”何为“德”?就我理解《道德经》讲述了宇宙规律与治国为人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道”;而“德”是顺道而为的产物,是因为用合理的方法做事而得到的对个人品质的认可。

“道”是准则,“德”是结果。

通篇《道德经》很强调“谦德”,讲要“功成弗居”,将应学习水的“柔弱”,我觉的就是强调为人处世要处于合理的状态,要顺道而行。

正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该强的地方就要强,改弱的地方就要弱,不然就容易处于“死地”。

而世上的人往往强调的是“强”,而忽视了应该“弱”的地方。

一味谋取私利,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必反”的道理。

所以我人为《道德经》在规劝了统治者、世人要处于顺应“天道”的合理状态,要“实其腹”“虚其心”,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秩序。

我们都知道“小国寡民”与“无为”思想在社会中争议很大,很多人认定其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加以否定。

其实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了解到,真正的“小国寡民”是从心里上吧国家看的很小、人口很少,并不是真正的去否定疆域人口的规模。

统治者有了这样的心里就会看重民意,劳心社稷,不去主动侵略他国。

如此,国家可大治。

再说“无为”也是顺应天道,不去骚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德治国,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六、内外一体的德-道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观念系统,认定宇宙、人类起源之哲学根本问题为一元、自因、时间性的,这便使人均可生活于一重化生活世界之中。

道是关于世界整体性、根本性意义上的不可言说性并从而获得绝对性。

这一绝对性之道保障着人的自在性自由,自在性自由在道家观念系统中也就是“德”。

“德”即人之所以为人之自由天性,又由于“道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所以,“道法自然”(第25章)实即道性自然、自在。

道性自然自在于此的根据是:(一)如果将自然作天地万物解,则天地万物中有道,此道即万物之德。

德者,得也。

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从道那里获得了自己的根据,天地万物之所以为天地万物,正缘于它其中的道,道分而言之即为德为性,在儒道语境中均适切。

于是,道不再有别的原因和根据,它就是自己的原因和根据,即道是自由的。

这里,人、天地万物和道一体冥合,道通过德获得了既内在又超越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秉赋,人由于分享了道的这种自然而然性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原因和根据,亦即是获得了自由。

(二)自由一词中的“自”字,有“开始”义、“原因”义,甚至有“即使”的转折义和推理的“假如”义。

开始在本体论意义上就是创始,道所以要创始,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硬要给个说法,沈清松认为是因为道的“慷慨”。

道因其慷慨性而获开创之原因性。

道创始和神创始的区别是:它并非宗教家的“信其为真”,而是哲学家的“认其为真”,正是在“认”、“信”之区分义上,康德划清了哲学和宗教的界限。

如果搁置“自由”一词在西文中的复杂意义,根据其汉语的语义自然延伸性,完全可以将“自由”二字颠倒过来进行自我解释:“自由”就是“由自”。

自由之意只能在语言学的最高处说:对任一所指而言,它(他)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

自由原则在近代西方的确认,标志着现代人类进入以人为本的自本自根自因性世界观念之中,从而走出了中世纪神圣阴霾的笼罩。

韦伯将此称之谓现代性的祛魅。

《道德经》的方法论分析

《道德经》的方法论分析

《道德经》的方法论分析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是中国哲学和哲学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距今两千多年的老子,推开鬼神信仰的层层迷雾,创立了蕴涵着丰富的唯物思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而《道德经》在二十多世纪以前对唯物辩证法就有了深刻的论述。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标签:道德经;矛盾;规律一、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道德经》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阐述的哲学思想却很深刻,蕴含这丰富的唯物思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体系。

《道德经》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老子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来阐明他的宇宙观以及关于人生的哲学原理,修养生息的方法的原理。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而“德”呢,可以说是本体的“道”在物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多层次的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的种种内涵。

二、《道德经》中运用了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

社会过程和阶段的不同,只有矛盾的类型、性质和其情形的不同,并非矛盾有无的不同。

不同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都存在矛盾。

”[1]38所以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和分析社会。

《道德经》主要围绕着“道”讲,老子也对这个“道”赋予了和谐的意义——道的和谐法则。

老子说:“万物负阳阴抱,冲气以为和。

”[2]13即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部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因为它们之间是没完没了的变化着,所以说,它们之间的和谐只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不和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现出事物恶化的程度。

冲气,就是对事物起调和作用的一种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方法论论文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是中国哲学和哲学方法论的集大成者。

距今两千多年的老子,推开鬼神信仰的层层迷雾,创立了蕴涵着丰富的唯物思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精髓,而《道德经》在二十多世纪以前对唯物辩证法就有了深刻的论述。

在《道德经》中提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关于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道德经;矛盾;规律
一、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道德经》全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但是它阐述的哲学思想却很深刻,蕴含这丰富的唯物思辨主义的哲学方法论体系。

《道德经》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

老子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来阐明他的宇宙观以及关于人生的哲学原理,修养生息的方法的原理。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而“德”呢,可以说是本体的“道”在物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多层次的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的种种内涵。

二、《道德经》中运用了矛盾分析法
“社会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之中;每一社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
运动。

社会过程和阶段的不同,只有矛盾的类型、性质和其情形的不同,并非矛盾有无的不同。

不同阶级社会存在矛盾,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也都存在矛盾。

”[1]38所以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法来看待和分析社会。

《道德经》主要围绕着“道”讲,老子也对这个“道”赋予了和谐的意义——道的和谐法则。

老子说:“万物负阳阴抱,冲气以为和。

”[2]13即阴阳是统一于事物内部的两个相反的方面,因为它们之间是没完没了的变化着,所以说,它们之间的和谐只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不和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但不和谐的程度,可以表现出事物恶化的程度。

冲气,就是对事物起调和作用的一种物质。

和,是阴阳之间平衡的结果。

“冲气为和”,就是指客观规律作用于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

和谐在哲学范畴,其内涵或者内容可界定为:事物各方面的互相协调、适应,是一种平衡。

和谐可分为多个层次。

有把人类活动作为中心坐标的和谐:例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和谐。

有把家庭为中心的和谐:比如,经济基础与上层经济建筑之间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和谐,国家各阶级之间的和谐。

三、《道德经》中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
马克思认为,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但是每一个矛盾又是具体的、不同的,我们在研究社会矛盾时,也要注意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具坚持用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分析。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老子认为矛盾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对立统一的。

宇宙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联系,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这是矛盾的统一性;矛盾有互相对立,相互排斥,这是矛盾的斗争性,统一是有条件的,斗争是无条件的。

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提到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1,这就是说万物是“无名”和“有名”的对立,又是“始”和“母”的联系,一句话就点明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再如,“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

”[2]1“阴阳即是矛盾,万物负阴而报阳”[2]36,即说明矛盾的普遍存在,“冲气以为和”[2]36说明了矛盾的斗争性。

老子用一句话说明了,矛盾普遍存在,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四、《道德经》中运用了社会过程研究方法——遵循客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3]601规律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遵循了客观规律,作为社会主体的我们才能更好的预测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社会历史过程是目的与和规律的统一,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人们认识了规律的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规律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为目的服务。

“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

但是我们一旦认识了它们,理解力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
了。

”[4]560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识到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1说明了万物是由道而生的,由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而,事物是一个是运动的过程。

再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1,“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负物芸芸,个复归于其根”[2]46这一系列的阐述说明,万物是不断产生、发展、变化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

事物是运动的,而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利用它,让它为我们服务。

“社会的历史过程是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1]40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2]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中华书局,2008年.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