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长久之道的阐述与研究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精选7篇)

道德经的感悟分享〔精选7篇〕篇1:感悟道德经感悟道德经 -资料道①可道,非常②道,名③可名,非常名。
无④,名天地之始。
有⑤,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①“道”:“道是”老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道”是在宇宙中存在的、可以控制一切的无形的力量。
从小的方面来说,如同牛顿的万有引力那样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深深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②常:恒,永久,通常。
③名:语言所表述或界定的对象、事情或事物。
④无:道法无常,亦无形,所以称无。
⑤有:天地间万物有形有态,所以称有。
⑥徼:边界,以示区别的意思。
⑦玄:玄妙,深奥莫测的意思。
译文:“道”是什么?假如说“道”是我们日常所知的“道”,那“道”原来是无名的,“道”从无名到有名,是人们从不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就是从不可道到可“道”,的规律,也就是可“道”的“道”。
假如“道”能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不是我们所要表述的那个“道”了。
名,假如可以用日常的词汇来表述“道”的理论,那就不是“道”所要说的宇宙万物了。
“无”,来自于天地的起,“有”表示万物的产生。
所以,要根据永久存在的“无”,来观察它的微妙,根据普遍存在的“有”,来观察它的界限区别。
无、有,这二者来自一样的头“道”,只是在不同的场合称呼不同而已。
它们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奥莫测,玄妙无比。
玄妙而且在不断变化,是各种开展、宇宙万物的头。
感悟:第一章首先让我们理解“道”的虚实观念,分清文章中的各种称呼,以及文章中心主题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道”,不是道路的“道”,不可以简单去理解、对待日常存在的我们已经认识的“道”,也不可以把人世间可以看见的“道”与天地万物混为一谈。
前者告诉我们的是主观原意,后者告诉我们的是客观原意。
这里有一个思维与实际存在的区别,以及告诉我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决定意识,意识的结果在于行动。
《老子·二章》注释、分析

《老子》二章老子《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老子》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长地久⑩。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⑪,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⑫,外其身而身存⑬,非以其无私邪⑭?故能成其私。
【作品注释】①恶已:恶、丑。
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
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⑩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
⑪以其不自生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
以,因为。
⑫身:自身,自己。
《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以下是对《道德经》1-81章的简要注解:第一章:道德经开篇,强调道的存在和无形无物的特性,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指出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由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第二章:强调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意味着要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涉,以无为的态度来引导事物的发展,达到真正的和谐。
第三章:强调道的隐秘性和深远无穷的作用,将其比喻为虚空、无为无形的存在,强调通过减少欲望、返璞归真,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章:指出道的特性是柔弱而无敌的,用“柔弱胜刚强”来形容,强调逆其自然、与道相违背的行为必然会导致自身的失败。
第五章:探讨天地万物的起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永恒而无形的存在,通过修身养性来靠近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第六章:强调谦虚和隐退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保持谦逊低调,退让于人与事物,以达到长久地生存和改变的目的。
第七章:探讨因果循环的原理,指出自然界存在秩序和平衡,通过减少欲望和修养性情,可以逃离自身的束缚和痛苦,回归到自然之道。
第八章:强调善于自省和保持谦逊的重要性,认为处于高位的人应该保持低调,而处于低位的人应该保持谦虚,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第九章:指出道的深邃和无穷的效用,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和遵循道,而非追求权力和名利,实现心灵的真正安宁。
第十章:强调依靠自然的原则,通过顺应自然、遵循道的方式来达到成功,提出“守约以守其守,无欲以观其妙”的观点,强调不执着和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以下是《道德经》11-30章的简要注解:第十一章:强调利用空间和负空间的原则,通过利用容器的空洞来使用它,强调某物体的价值取决于它的空白处。
第十二章: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观点,指出过度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会使人们变得盲目和耳聋,倡导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省。
第十三章:指出至柔者能胜刚强,提倡以柔和温和的方式应对问题和冲突,以取得最好的结果。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道与德的阐释要点【摘要】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要点。
在将简要介绍《道德经》的背景和道与德的基本概念。
正文部分将探讨道的含义与特点,德的内涵与修养,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关系。
还将分析道德哲学的实践意义,并总结《道德经》对道与德的阐释要点。
在将强调老子道德思想的重要性,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以及实践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与德的精义,以及这些思想对我们生活的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德、道德哲学、修养、哲学、实践、现代社会、思想、启示、重要性、哲学思想1. 引言1.1 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儒家、道家两大思想流派的重要经典之一。
该书分为兩部分:道经和德经。
《道经》主要论述“道”的概念和观念;《德经》主要谈及“德”的内涵和修养。
这部著作共有81章,内容严谨、思想深刻,语言简洁、意蕴丰富。
老子在书中多次表达了对政治、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观念,被视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这部著作曾被视为儒道二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思想内涵深奥,对道与德的阐释也颇具独特性,是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参考之一。
1.2 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是该经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道即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是超越时间、空间和种类的无上原则。
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原则。
道具有神秘、玄妙和晦涩难懂的特点,不可言说,不可名状,但却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
德则是个体在道的指引下所体现出的品德和修养。
老子认为,道德并重,德是由道而生,道决定了德的内容和价值。
德包括了仁、义、礼、智等各种品质,是个体在尊重、体现和践行道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和品质。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

解析《道德经》中的“道”字作者:杨君指导教师:吴媛媛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他提出了“道”这个概念,作为全文的思想体系核心,其涵义博大精深。
老子以“道”字,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阐述宇宙、人生、和社会的关系。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道”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这些问题反映了老子本身对“道”的理解及其所蕴涵的哲学深度。
本文将对“道”字从文字结构与老子对“道”的理解两方面阐述其意义。
关键词:道;老子;古文字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Dao(道)" in " Dao DeJing "Abstract: The "Dao De Jing" wirte by Lao Zi, it contains a wealth of philosophy of life. He put forward the "Dao" as the center of this article, it has both extensive knowledge and profound scholarship. He used the "Dao",whi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explain the universe,life,and society.But how to understand the "Dao"?What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does it have?These problems reflect interpretation of "Dao" by Lao Zi himself,and the philosophical depth what it has.This article will explaining the "Dao" from the text structure and the interpretation by Lao Zi.Key words:Dao;Lao Zi's;Ancient writing引言“道”字在《说文解字》中注释为:“道,所行道也。
道德经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姓名张馨月学号2012102229老子的“道”的观点内涵深厚,《道德经》作为其思想的概括与总结,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宇宙万物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为特点就是人类应效法的法则。
并且告诉人们,很多问题可以求“道”来解决,让人们通过顺应“道”来使人生变得更加顺畅与完满。
从道德经中收获“道”的智慧。
《道德经》里“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内涵。
第一、“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第二、“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第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第四、“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
首先从第一章我们可以看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是虚无飘渺的,它不通过一个具体的形态出现,我们可以说出来的规律是不长久的规律。
老子用他的诗一样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这一深刻的哲学道理。
因此“道”是不可以被主观的确定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但是,人总是难免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难免出现偏差和带有自身的主观思想,这就要求我们不要被自己的主观判断给束缚住做到不唯上不唯书,随着空间与时间的变化随时刷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到“道”的内涵。
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道”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道性便蕴含于万物之中。
以水为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为什么接近大“道”呢?因为水本来是干净纯洁的,但为了净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浊,最后还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视。
所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最后还落到人人都不愿去、受轻视的地方,这种“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质,永远把自己个人的私欲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强大的地方,与此同时《道德经》还写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用它去攻击最坚强的,没有不胜的。
在克服困难时,水又变成最坚强的。
《道德经》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与顽强来形容“道”的特性。
道德经第十章读后感和心得5篇

道德经第十章读后感和心得5篇道德经第十章读后感和心得(精选篇1)《道德经》是一部由老子撰写的不朽著作,这部道教经典中写明了许多道理。
初看《道德经》,其晦涩难懂的差点使我放弃,但经过仔细研究,其中的意蕴又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讲“道”和“德”,这也是这整部*的中心。
开篇第一句便是听的较多的“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其意为规律可以认识,可以说明,但不是永恒不变的,会随着事物发展而改变;规律可以用名称和概念概括,但这种概括也要随着事物发展而变化。
我把它和我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大概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据了解,老子知识渊博又十分好学。
在受教学习时,老子总是精益求精,打破砂锅问到底,对知识非常渴望。
然后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望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辗转难眠。
我认为在老子仰望天空思考时,已经是在参透自然之道的途中了。
《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自然之道,还有个人修行所需的道,这便有了“德”。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德”就是个人修行所需要的。
老子写出《道德经》或许是想让人理解自然之道,并且学会如何自我修道,而拥有德,是修道必不可少的,只有以德为基础,才能修好个人的道。
《道德经》中“德”找了比较大的部分,与其是基础有很大关系。
其中有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大致意思为以前的世界在天道的约束下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天道离我们而去,就需要道德来维持发展,现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义的方式,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爱,什么是推己己人,当世界有爱,一切都回美好。
现在人心不古。
连起码的爱人之心也丧失了。
所以我们教他们什么是道义,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但道义不足以约束人们,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礼仪。
李双优说“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合统一”,这让我懂得了坚持这些美好品质是多么的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 道德经》 中 长 久 之 道 的 阐 述 与 研 究
口郭琴诗 关立新
【 内容摘 要】 哲 学著作《 道德经》 以其极强 的文学性 , 多元抽 象的哲理恩辨 , 至今 广为传 承。作 为 中国本土道教 的开 山之 作 , 《 道 德 经》 从 社会 人生 、 自然演进 等方面 多角度 阐述 了道 家始祖 老子的 宇宙观 、 人 生观及 治世观 , 是我 国传统 文化 史中
和形 态 , 事物 因其 对立 面而 拥有 了生 存 的意 义 , 倘若 失 去 了 与之 相对 的事物 , 便无 所谓长存了 。
是什么 呢?《 道德经》 中第一章言 : “ 道可道 , 非常道”, 可见老
子 所 谈 的 道并 非 寻 常 意 义 上 的 道 ( 如道 路 、 方法 等 ) , 老子认
为“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 老子选用 道这个概
儒 家代表人物孟 子 也有此 类观 点 。孟 子 的《 生 于忧 患 ,
死于安乐》 一 文 中提 及 “ 人 则无 法 家拂 士 , 出 则 无 敌 国 外 患
者, 国恒亡 ” 与老子 的矛盾对 立思想不谋 而合 。追 溯历史 , 华 夏古 国五千年文 明 , 曾经在 世 界上独 树 一 帜 , 然 而 近代 中国 却用血泪书写 了一 部屈辱 史 。曾经 的天朝 大 国 为何败 于 弹 丸小 国, 便是因为在 清王 朝关 上大 门之 时 , 沉溺 于 自己表 面 的繁荣 , 却看不见世 界 的发 展 。长 久 以来 没有 外部 的 忧患 ,
缺 乏 与之 相 抗 衡 的 对 立 国家 , 最 后 才 得 到 了 惨 痛 的 教 训 。 在
念来标示 自然 、 社会 和人生价 值 的本体 ” _ l J , 即“ 视道 为世界
之本原” 。在这里 , 我们 可 以将 “ 道” 看作“ 体” 的存 在 , 即宇 宙的本体 , 万 物之母 , 万 物生 发 之后 , 就 涉 及 到 了“ 用 ”的问 题, 这便是我们所 要谈 的求 长存 求发展的问题 了。
的一 颗 璀 璨 明珠 。在 老 子 思 想 体 系的 发 展 观 中 , 如 何 获 致 长 久之 道 的 理 论 , 对后世 文化 、 政治、 经济诸 方 面的发展
进 步均产生 了重要 影响。本文试从 多角度探析《 道德经》 思想 内涵 , 并结合 史实及其 现 实意 义对《 道德 经》中长久
系列处于对 立 面 的事象 , 揭 示 了 事 物 的 内 在 本 质 与 外 部 联
现实生活 中也 是如此 , 事 物 总是 因矛 盾而 长存 , 又 因没 有 矛 盾而缺失存在 的意义 , 渐渐走 向消 亡。当我 们认识 到美 的时 候, 才会有判断丑 的 眼光 , 然而 美丑 于对 立 之 中又有 着共 生 的关 系 , 在美学 中, 极致 的丑也可 以被视 为一 种美 的存在 , 平 凡甚 至低 于寻常 的外 观往往 也 可 以成 为美 的折射 。法 国著 名的雕塑家罗丹 的作 品《 欧米埃 尔》中的老 妓女痉 挛佝 偻皮 肤仿 佛生 了锈 的苍 老身 体 , 却带 有一 种 另类 的美 , 这 种 美产
之 道 的 具 体 内容 作 进 一 步 阐释 。
【 关键词 】 道德 经 ; 长久之道 ; 老子思想
【 作者简 介】 郭琴诗 , 佳木斯 大学人 文学院学生 【 通讯作者 】 关立新( 1 9 7 0~) , 女, 佳木斯 大学人 文学院副教授 , 博 士; 研 究方向 : 中国传统 文化
系, 告诉我们事物生发存在于矛盾对立 之 中。《 道德经 》 第 十
八章 “ 大道废 , 有 义 ; 智 慧 出, 有 大伪 ; 六 亲不 和有 孝慈 , 国 家 昏乱有 忠臣” , 这 就是 说仁义是在道德 荒废之后 提 出的 , 虚 伪产 生于智谋权术 之 中, 亲情 淡 薄 中才 凸显 了孝慈 , 国家有 内忧外患之时才涌现 出了忠 臣, 也论述 了事物 的对立 统一关 有助于学生对药物理论知识 的记忆和理 解 , 并提高 学生 动手
能 力 及 发 现 问题 、 处 理 问题 能力 。院校护 理 学生 人数 较多 , 实验所用动物严重 不 足 , 很 多学 生没 有实 践 的机会 , 由 于 教
生于表层的丑 , 却 在这 特殊 的丑 之 中 凸显 出来 , 罗丹 所 要 向 人们呈现 的是老妓女 内心的痛苦 、 悲哀 或许又有 着难 以言说
一
、
《 道德经》 中长久的存在 形态
在老子宏观思想体 系中 , 关涉 面最 为宽 广 的便 是其所 蕴 蓄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老子 以辩 证 的观点来 看待世 界万物 , 最为典型 的便是《 道德经 》 第 二章 中关 于对立 事物 关系 的一 系列 阐述 , 这一章节 中 , 老子 通过 列举 有无 、 难易 、 长 短 等一
道家文化精髓《 道 德经》 , 凡五千言 , 涉及万事 万物之理 ,
语言玄妙 , 哲理深刻 , 是 老子思 想 的深刻凝 结 。“ 道” 是 老子 思想 的理论核 心及 其终 极存 在 , 那 么老子所 说 的道指 的究竟
系 。由此可见 , 《 道德经 》 中将矛盾对立 视作事物 存在 的方式
的无奈 , 这种美 蕴于丑之下 , 却 体 现 在 灵 魂 深 处 。 如 果 人 们
打下坚实基础 , 在今后 的临床 工作 中更 合理地 使用 药物 并对 患者进行正确 的用药指导 。
师人数偏 少致使实验课进行 实践指导 只能针 对一部 分 同学 ,
造 成 大 部 分 学 生 实 践 课 没有 任 何 的教 学 意 义 , 课后 也不 能认
【 参考文献 】
[ 1 ] 宋前流 , 冯小君 , 国 萍等. 高职 护理技 能型 紧缺人 才药理 学教 学 内容与临床需 求的调 查研 究[ J ] . 中国高等 医学教 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