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文

合集下载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

道德经的议论作文示例文章篇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德经》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部古老的经典,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生活的智慧。

一提起《道德经》,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的开篇语。

这几句话,咋一看似乎有些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它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道理并不是那么容易被说出来的,能被轻易说出的道,或许并不是真正的道。

这种思想深度,让人在初次接触时就能感受到《道德经》的不凡。

说到《道德经》,就不得不提“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不是说我们要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一种顺势而为、不强行干涉的自然态度。

就像水一样,它总是顺应地势而流动,不强求、不抗拒,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往往想要掌控一切,却忽视了顺其自然的智慧。

再来说说《道德经》中关于“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这并不是说软弱就一定能战胜强大,而是强调了一种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

有时候,硬碰硬并不是最好的选择,适当地退让和妥协,反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不必总是针锋相对,有时候以柔克刚,用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道德经》还告诉我们“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总是想要得到更多,却往往忽视了已经拥有的。

学会知足,不仅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和烦恼。

同时,“知止不殆”也提醒我们要有底线思维,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危险的境地。

当然,《道德经》中的智慧远不止这些。

它还提到了“上善若水”的境界,告诉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包容、谦逊、低调;还有“反者道之动”的哲理,提醒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

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应用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道德经》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其实不然。

道德经论文

道德经论文

2.“上善若水”的道德魅力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的本性之一就是具有滋养万物而永流低处从不居功自傲,是默默无闻地给予别人以关爱,做有利于别人的事,就是毫无保留地默默奉献。

只要能做利他的事,就决不推辞。

水永远不占居高位,更不把持要津,这就是其美德所在。

如果把水作为一个人来看,它完全没有个人的恩怨和私利,毫不计较,也不争夺,完全根据自己的本性生存,采取一种柔弱、1.“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大学里所提供的各种学问,从知识积累的角度讲具有科学性,从知识运用的角度讲具有艺术性。

大学生应着重理解其个中奥妙,不仅要掌握所学学科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如何运用所学学科的知识。

要达到这个地步,最根本的是要掌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运用好辩证法。

什么时候随机应变,什么时候以不变应万变。

《道德经》在辩证法的运用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

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物极必反,阴极阳生,阳消阴伏,否极泰来。

因此要学会辩证思维,学会从事物的反面入手解决问题。

大学生要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同时,对于学习和工作中千丝万缕的矛盾表象要善于运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看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

难和易不是一成不变的,无下则无上,无高亦无低,二者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关系。

因而高妙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样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脚踏实地精神目前,一些大学生眼高手低,可以纸上谈兵,高谈阔论,不能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地做事。

依老子之见,与其议论十件事,不如做成功一件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时,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不能好高骛远,“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论文姓名郝耀栋学号201116050233班级经济111602班时间2012 5 26[摘要]:老子的仁义思想是以道”为基础。

凡是人类所有阴阳两仪的良性互动,皆是仁”的表现。

凡是所有人类价值判定均收敛至社会福利及伦理共识”的适宜性,皆是义”的表现。

老子认为,仁义”是在人类社会的大道不受重视之后,才被突现出来的人为道德规范,因而,从道”来立论,才能论述道德仁义礼的等级与其间之差异。

[关键词]仁义、礼、德正文极图二段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

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响,《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也是仁与义。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主根;佛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庄哲学;西学嫁接在中国哲学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学。

辩证法嫁接在中国的辩证法上,皆自老子始。

老子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这是以一本万殊的殊相为着眼点,但并非没有共相(即道。

新儒学的主流则是以一本万殊的共相(即道为本,但也并非没有殊相。

因而,由老子《道德经》来看易经”与新儒学的伦理中心思想之仁与义,应有其一番新意义。

、仁义的涵意《说文》指出:仁,亲也,从人二。

”段注: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字从人二。

”可见仁是指人际的伦理关系。

从孔子开始,儒家对仁作了系统阐发,把人的血缘感情作为仁的合理出发点,并运用忠恕之道将血缘感情推广到社会人际关系上去,认为仁是人的内在心理感情和自觉的道德意识形态。

仁的性质与作用有双重性,一方面仁爱有差等(属阳,以宗法等级之礼为仁的标准;另一方面,仁学中有重民倾向(属阴,要求对人民宽惠仁爱,反对暴政虐民。

而义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见,全部见于《易传》,其意有四:一为适宜。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doc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doc

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点击查看更多:读《道德经》有感老子的《道德经》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甚至很多人都读过吧,下面这篇关于《道德经》的人生意蕴研究论文带大家一起去思考一下其中的人生哲学!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还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

本文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其蕴含的认识论、功成弗居、内心安宁、有容乃大、善于守中、宁静致远、谦恭无私、处世不争等人生意蕴对当代人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人生意蕴中国古代伟大先哲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余字,但是其内容博大精深、精微奥妙。

这部经典不仅包蕴宇宙规律、哲学、思想、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管理、伦理等诸多领域的内容,而且蕴涵着丰富而精深的人生意蕴。

文章从人生视角对这部经典的前八章进行解读和探析,以挖掘出对当代人的人生有所裨益的思想内容。

一、道为本源与人生认识论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言道:“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意思是,可以用语言描述解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本来的常“道”;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本来的常“名”。

无名,是天地的本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体。

因此,有人时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时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终极。

这“无”、“有”两者,都来源于道而名称却不同,这都可以说是幽深玄妙的。

它们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在此提出“道”和“名”的概念,把“道”作为本章的核心。

他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先于天地生成之前而存在;“道”在天地生成之后对万事万物仍然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万事万物的产生、发展及消亡。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

道德经阅读心得论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道德经阅读心得1000字论文范文1开篇之前我以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

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托,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固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办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涵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聪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理。

”再比方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以为此书有一种共同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榨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气。

确实,《道德经》一书通知我们应该怎样豁然的看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悲观的人生观、世界观对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觉得就是一个字――深!能够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终身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要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呈现了八十屡次,那么终究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

名可名,十分名。

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了解此书了,但是,他又在后几章屡次为道注解,即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含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

其中包括宇宙的构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

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了解愈加不易了。

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

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

书中屡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义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报答,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

国学论文《道德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哲学意义老子的《道德经》,也叫《老子》或《五千文》。

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

其《五千文》被日、前苏联、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译出版。

美周《纽约时报》列其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经》一书是一个唯物主义体系,并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

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

其唯物主义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他抨击当时的统治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他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所伏”,充满着辩证唯物思想,是人们经常引用的经典语言。

在物质上,他强调“知足”与“寡欲”,进一步在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出人无私心时处理事情就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各尽其力而不争名利、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体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的思想,这和当今重视环境保护的观点相当吻合;或者反过来说,早在二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先知先觉地提出过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学习《老子》,现实意义在哪里?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事物,就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作道的要领。

道,是洞悉宇宙万物无穷奥妙的唯一途径。

把握住了现今的道,实现人与道合,就可以知道过去、现在与未来。

正确地把握《老子》,准确地认识道,为实行道奠定基础。

毋须讳言,老子是第一位向世人昭示道的圣人。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

学术论文《道德经》自由理念的现实关照和本体考察六、内外一体的德-道中国哲学特别是道家观念系统,认定宇宙、人类起源之哲学根本问题为一元、自因、时间性的,这便使人均可生活于一重化生活世界之中。

道是关于世界整体性、根本性意义上的不可言说性并从而获得绝对性。

这一绝对性之道保障着人的自在性自由,自在性自由在道家观念系统中也就是“德”。

“德”即人之所以为人之自由天性,又由于“道稽万物之理”(《韩非子·解老》),所以,“道法自然”(第25章)实即道性自然、自在。

道性自然自在于此的根据是:(一)如果将自然作天地万物解,则天地万物中有道,此道即万物之德。

德者,得也。

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都从道那里获得了自己的根据,天地万物之所以为天地万物,正缘于它其中的道,道分而言之即为德为性,在儒道语境中均适切。

于是,道不再有别的原因和根据,它就是自己的原因和根据,即道是自由的。

这里,人、天地万物和道一体冥合,道通过德获得了既内在又超越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秉赋,人由于分享了道的这种自然而然性而获得了自身存在的原因和根据,亦即是获得了自由。

(二)自由一词中的“自”字,有“开始”义、“原因”义,甚至有“即使”的转折义和推理的“假如”义。

开始在本体论意义上就是创始,道所以要创始,并没有什么道理,如果硬要给个说法,沈清松认为是因为道的“慷慨”。

道因其慷慨性而获开创之原因性。

道创始和神创始的区别是:它并非宗教家的“信其为真”,而是哲学家的“认其为真”,正是在“认”、“信”之区分义上,康德划清了哲学和宗教的界限。

如果搁置“自由”一词在西文中的复杂意义,根据其汉语的语义自然延伸性,完全可以将“自由”二字颠倒过来进行自我解释:“自由”就是“由自”。

自由之意只能在语言学的最高处说:对任一所指而言,它(他)自己就是自己的原因。

自由原则在近代西方的确认,标志着现代人类进入以人为本的自本自根自因性世界观念之中,从而走出了中世纪神圣阴霾的笼罩。

韦伯将此称之谓现代性的祛魅。

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论文

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论文

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论文解读道德经中的自由思想论文内容提要:《道德经》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系统论集,阐述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和认识论。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

道自然而然无所依。

道生万物,却生而不宰,任万物自然发展。

老子是一个无神论者,“道”不是神,不是绝对精神,而是实在。

老子眼中的宇宙是一个没有主宰者的自然宇宙,宇宙因没有主宰者的主宰而自发和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类应该效法没有主宰者的自然自发的天道,在人世间建立没有主宰者的自由和谐世界。

无为而治就是防止统治者主宰国家和百姓,在人间去除主宰者。

没有主宰者人世间就是人人互不主宰,人人各自保有自由的人世间。

天道自然,人道自由。

本文旨在发掘道德经中所包含的自由平等思想,以便建立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的本土文化根基。

关键词:道;自然;自由;无为而治前言中国哲学具有不同于西方哲学的言说方式,其语言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用及其精细的表述。

这个特点一方面导致了后人在文本意思的理解上的异见纷呈、莫衷一是,种种注解版本层出不穷,给中国哲学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一方面也使其具有言之不尽的无穷内涵,为后人的继承和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后人的不断注解下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道德经就是这样的一部哲学巨著。

道德经言语相较于其他中国哲学文本更具暗示性,甚至连文本也没有统一的版本。

对于纷杂的版本所带来的问题,倘若考据起来,不知要考据到何年何月。

考据不是笔者的研究取向,也不是本文所要承载的内容,只好存而不论。

因此笔者选择由陈鼓应先生所整理的现今流传最广的版本作为解读的文本基础。

对于语言的暗示性所带来的真意把握问题,能指解析法和文本互释法是比较科学的解读方法,因此笔者打算主要用这两种方法来解读道德经文本。

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的文本解释理论认为:解析文本的关键在于把握文本的言说对象,亦既“能指”。

要准确理解一个文本,就要看这个文本的语言是向谁诉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谈“无为”
引子:有幸这个学期能够选上热门的《道德经》课堂,这个几百号人的大课堂。

刘老师的讲课深入浅出,不花哨,而且论述严谨。

常从文学的角度来去剖析文本,从逻辑角度恰当的贯通词句。

虽然朴实无华但是讲述的道理却十分诱人,我看到很多不是本科学生的人都来旁听,甚至于有一位保安也坚持来听课。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我对《道德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现在就《道德经》中的总体感觉与“无为”思想粗浅的谈几句。

【《道德经》的基本观点】
在谈“无为”前,我先谈谈我对《道德经》中的一些核心观点的认识及总体思考。

一提到《道德经》,我们都会想到何为“道”何为“德”?就我理解《道德经》讲述了宇宙规律与治国为人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道”;而“德”是顺道而为的产物,是因为用合理的方法做事而得到的对个人品质的认可。

“道”是准则,“德”是结果。

通篇《道德经》很强调“谦德”,讲要“功成弗居”,将应学习水的“柔弱”,我觉的就是强调为人处世要处于合理的状态,要顺道而行。

正所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该强的地方就要强,改弱的地方就要弱,不然就容易处于“死地”。

而世上的人往往强调的是“强”,而忽视了应该“弱”的地方。

一味谋取私利,以自我为中心,就容易忽视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物极必反”的道理。

所以我人为《道德经》在规劝了统治者、世人要处于顺应“天道”的合理状态,要“实其腹”“虚其心”,达到一种和谐、圆融的秩序。

我们都知道“小国寡民”与“无为”思想在社会中争议很大,很多人认定其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加以否定。

其实经过学习与思考我了解到,真正的“小国寡民”是从心里上吧国家看的很小、人口很少,并不是真正的去否定疆域人口的规模。

统治者有了这样的心里就会看重民意,劳心社稷,不去主动侵略他国。

如此,国家可大治。

再说“无为”也是顺应天道,不去骚扰百姓的正常生活,以德治国,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这主要是针对背景下大部分统治者都为一己之私,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而言的。

【无为而无不为】
理解《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应该在道这个准则下理解,《道德经》中的道其实提到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道理。

而作为道家经典其中也包含了“阴阳相生,相生相克之理。

简单的理解就是二元论,事物都有两个相对立的方面,而这又统一于道。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也正是说明了此理。

而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一,即是道中,而道的作用即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保证这两种力量的平衡,使世界四季交替,生生相息。

而无为就是相对于有为来说的,但是如何区分有为,无为,怎样才算无为呢?那可以从为什么要“为”,为谁“为”来思考,这就是从本质的角度思考了。

而这里就有有个关键的前提了,《道德经》其实是有偏向的。

虽然开篇说到“道:是有两个方面的,但是之后《道德经》主要是侧重一方面讲的,比如有善有恶它侧重的讲做到善的一面,有强有弱,它讲的是以柔弱胜刚强。

回到“无为”我们再来思考为谁而“而”为这个问题,这无非就有“我”“他”两种选择。

由于世上普遍的都是无意识的“为死为我”,显然《道德经》中讲的是“为他”而后才成就“自我”。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讲的就是圣人不拘于自己的私利而做事,不居功而却“弗去”。

一旦能够做到行事“利他”,就不会太过于“为死为我”,利益熏心而使得自己的判断不
准,处事不公道。

也不会过于的追求自己最后获得的东西,而享受于行“利他”之事的过程。

不刻意强调自己的分量,就能够做到“无争”,而把自己的名利看淡,就能做到谦虚厚德。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不为私利行事,不求虚名,虽身怀智慧,能力出众也没有担忧,因其“几于道”。

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同样是被人尊敬,而独当一面。

“无为”就是顺应天道,不为私而为他,不求虚名。

因其“几于道”故德厚,故能为他人所尊而利己,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的现实意义】
对个人修身来说,“无为”是很好的标准。

做事能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而做了利他的事却不求虚名,这样人际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

同时强调“无为”可以去除自己的名利之心,如此就会使自己能够更为注重一件事的过程而把事情做好,即使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也不会郁郁不得志。

而“无为”并不排除高能力,“无为”只是针对“为”的对象。

如此,通过修行“无为”可以达到厚德有才而不被他人嫉妒的境界。

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能够使自己克制私欲,不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而造福百姓。

一方面厚德也能感动天道而获得上天的垂怜。

在民生方面也能使百姓修养生息,生活安乐。

汉初文景二帝便是如此,“无为而治”利国利民。

对外方面也能不去主动的侵略他国,若他国冒犯,因为统治深得民心而达到“哀兵必胜”的境界。

【小结】
通过本文的论证,可知“无为”是顺应天道,不为私而为他,不求虚名的处世治国之道。

能够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不论是个人还是管理者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是《道德经》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