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公开课教案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3篇)

海燕教学设计一等奖(优秀3篇)《海燕》教学设计篇一《海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主题;2.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重点)3.学习文章中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
(难点)教学设想:朗读——整体感知——分析精神——回扣生活教学过程:课前:诗歌朗诵训练《过零丁洋》一、导入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博击狂风巨浪;当鸟儿们都躲避风雨的时候,它却高声的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就是海燕!二、背景介绍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他们是为了给自己喜欢的作家高尔基送行。
沙皇政府这次破天荒的未经审讯就急匆匆的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克去。
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
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
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
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
” 示威结束后,一位大学生激动的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利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就因为他的一篇短短的散文诗——《海燕》。
海燕的写作背景:屏幕出示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三、听读多媒体播放《海燕》录音、图画提出问题:如果让你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你怎么家?要求:要切合文章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四、学生试读小声读,小组交流,完成任务。
《海燕》教案公开课

《海燕》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海燕》的背景知识。
分析并欣赏《海燕》的文学价值,理解其深刻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介绍《海燕》文本阅读文学手法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海燕》文学手法的运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2.2 教学难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文本深层含义的解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文学背景和文本内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主题探讨。
案例分析法:分析《海燕》中的具体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本材料: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知识。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鲁迅生平及《海燕》背景。
第二步:阅读《海燕》文本,引导学生关注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
第三步:分析文学手法,讲解鲁迅的文学风格。
第四步:探讨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
第五步: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鲁迅生平介绍视频观看,引发学生兴趣。
活动二:文本阅读竞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活动三:小组讨论,分享对文学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活动四:主题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交流能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自我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推荐鲁迅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海燕》公开课教案

《海燕》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分析并欣赏《海燕》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的深刻关怀,理解作品所传达的进步思想。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直公民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海燕》是鲁迅先生于192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所见到的海燕为线索,展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作品通过描写海燕的坚韧和勇敢,寄托了作者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深入解读课文,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介绍课文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解读。
3.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知作品的语言特色。
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
3.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丰富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学生分享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激发对《海燕》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知作品的语言特色。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进行互动交流。
4.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进行分析解读。
4.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海燕优质教案(5篇

海燕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语文》教材第九单元“海滨之歌”中的《海燕》一文进行设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词汇解析、句子结构分析、段落大意概括、主题思想提炼以及修辞手法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新词、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够正确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段大意,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并欣赏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词汇的积累、句子和段落的分析、文章主题思想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海燕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海燕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3. 课文分析:b. 深入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3. 重点词汇:振翅、翱翔、盘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2. 答案:a. 各段大意:描述海燕的外貌、生活习性、勇敢顽强等特点。
b. 修辞手法分析:如第一段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中穿梭”,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海燕的速度和勇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关于海燕的作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b. 组织一次关于海燕的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词汇积累和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分析,尤其是修辞手法的深入探讨。
《海燕》教案公开课

《海燕》教案精品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3)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
(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包括作者鲁迅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如海燕的象征意义、乌云、狂风、雷声等比喻手法的运用。
3. 探讨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抗争精神,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3)探讨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抗争精神。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的深入理解。
(2)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抗争精神的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海燕》的历史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手法。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如海燕的象征意义、乌云、狂风、雷声等比喻手法的运用。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抗争精神。
(2)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范文三篇

【导语】《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
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充满激情地诵读课文,体会海燕的形象。
2、理解烘托等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领会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点难点:目标1、2、3都是重点,领会文中的象征手法是难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的散文诗《海燕》,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
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感受经典,从经典中获得生活的启迪。
(幻灯片展示1)(板书:《海燕》高尔基).高尔基简介:请一位同学读幻灯片。
(幻灯片展示2)二、展示学习活动(幻灯片展示3)1、体会形象2、评说作用3、探究含义三、学习活动一:体会形象(幻灯片展示4)1、这篇文章塑造了怎样的海燕形象?请给"海燕"加修饰语,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读:教师引导学生重读有关词语,读出海燕的精神。
)教师小结:从课文对海燕的叫声和飞行姿态的描写中,我们可以说矫健的海燕、勇敢的海燕("黑色的闪电"、"箭一般":比喻,表现海燕的勇敢矫健,锐不可当。
)自信的海燕、乐观的海燕("高傲":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和自豪。
"叫喊""大笑""号叫":拟人,表现海燕的自信,豪放)无畏的海燕("碰"、"冲""穿过""掠起":动作描写,表现海燕的勇敢无畏。
)智慧的海燕、有敏锐洞察力的海燕("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了困乏":拟人,表现海燕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
《海燕》教案公开课

《海燕》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海燕》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高尔基,苏联著名作家,代表作《海燕》等。
2. 作品背景:了解《海燕》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3. 作品特点:学习散文的表达技巧,欣赏高尔基的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高尔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相关作品。
2. 简介《海燕》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及时代背景。
3. 分析《海燕》的题材,导入对散文的学习。
第二章:作品梗概【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海燕》的故事情节,理解作品主题。
2. 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内容】2. 作品主题: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阅读《海燕》,概括故事情节。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作品主题,分享心得体会。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燕》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主要人物:海燕的形象特点及意义。
2. 其它人物:分析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个性特点。
【教学过程】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燕》中的人物形象。
第四章:情节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海燕》的故事情节,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把握作品节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重要情节:解析《海燕》中的关键情节。
2. 写作意图:探讨作者通过情节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海燕》中的重要情节。
2.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五章:语言特色【教学目标】1. 让学生欣赏《海燕》的语言美,体会高尔基的文学风格。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语言美:分析《海燕》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过程】1. 学生自主阅读,找出《海燕》中的优美语句。
第六章:课堂讨论与感悟【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海燕》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海燕》公开课教案

《海燕》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海燕》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并欣赏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正能量,激发对未来的希望和勇气。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海燕》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概括文章的主题和主要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
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海燕的图片或播放海燕的叫声,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对海燕的认识和印象。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和困惑。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和深入理解文章。
每组选择一个重要问题或段落进行分析和解释。
3.4 课堂讨论:各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情况。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
4.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的写作或分析作业,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海燕》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5.2 相关资料:收集与海燕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用于导入和辅助教学。
准备与文章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视野。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海燕的了解和故事。
播放一首与海燕相关的诗歌或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
6.2 课中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或朗读,让学生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和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燕
方雪花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初步了解散文诗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训练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富有创意的活动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乐观、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从整体上领会课文的深刻内涵,探究海燕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雷电天气的音画)在这样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
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
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多媒体展示海燕画面及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的《海燕》。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
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三、整体感悟。
1、播放视频朗读。
2、学生再进一步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思考和讨论:.本文以时间为序,着重刻画了几个场面?在不同的场面中海燕都有些什么样的表现?
讨论明确: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画面: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1-6)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7-11)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12-16)暴风雨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品味探究
1、赏析海燕形象
A、读了此文后,你心目中的海燕形象是什么样?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深入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明确:这是一只?????????????????????????????? 的海燕。
(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
B、除了海燕,课文中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
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形象?写这三个配角起什么作用呢?(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其它动物的语句,齐读后说说它们的形象。
)
明确: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鸥则“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则“呻吟”“吓坏了”,企鹅则“胆怯”“躲藏”,写出了他们恐惧、胆怯、懦弱的心理。
作用:通过对比,反衬海燕的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表达了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2、探究象征意义
也许有人会问,高尔基是社会活动家、革命家,他怎么在文中尽描绘些“奇趣大自然”“动物世界”呀?其实这是一幅“20世纪初俄国社会风云图”。
A、介绍背景资料。
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大批工人失业,而沙皇统治阶级却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疯狂镇压工人的示威游行,反动势力十分的猖獗,所以导致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各地斗争蓬勃兴起,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
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革命运动的先驱者。
在这个时候,作家高尔基很明锐的看到了这个时局,一次游行后就回家写下了这篇散文诗《海燕》。
B、我来猜一猜。
结合时代背景,猜猜文中的“大海、乌云、海燕”等形象是代表社会上哪一类人?(学生合作讨论)
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大海”“海浪”象征广大人民群众。
“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C 、海燕等形象都有它们的象征意义,那么什么是象征?
明确: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五、拓展延伸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
下面,请大家以“暴风雨”为话题,来讲讲自己的故事,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曾经遭遇过哪些暴风雨,又是如何面对,并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的。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抱着坦然的态度去面对它,这才能让你走向成功!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航海者虽然比观望者要冒风险,却有到达彼岸的希望。
奋斗吧,做勇敢的海燕!
七、作业
1、我也当翻译。
请同学们尝试着当一回翻译,不过既不是把中文译成俄文,也不是把俄文译成中文,而是把本文的文学语言译成直白的语言。
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含义和象征手法。
例如:“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
”要译成:“在大革命风暴来临之前,人民群众还没有觉醒,反动势力喧嚣一时。
革命先驱在顽强自信的奔走呼号,宣传革命……”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