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1.枓:「栱、昂、方木间互相连接的斗形构件」2.栱:铺作中自斗口內水平伸出的短方木,端部作卷杀处理3.昂:斜置的方木,和华栱一样起传挑的作用」4.方:「断面呈长方形的木枋子」「山墙」指在建筑的两侧,和纵轴线平行的墙。

「檐墙」指在建筑的前后,和纵轴线垂直的墙。

重要的建筑只使用后檐墙,前檐墙用于一般民宅。

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只斜撑平棋:小方格的天花。

卷杀:木构件外轮廓端部采用转折的弧形艺术处理手法。

生起:立面上,檐柱自中央明见向两侧逐渐升高。

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

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由曲线组成。

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的两侧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相呼应。

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

清代建筑无角柱生起。

古镜:宫式建筑多采用薄如镜面的石础,称为古式,明清时期—古镜;宋—覆盆金箱斗底槽:内外两圈柱,内外柱同高铺首:门扉上的环形饰物,大多冶兽首衔环之状。

里坊制:春秋到隋唐,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材分制:尺寸是根据设计时对该建筑所选用某一等级的“材”及其相关尺寸为依据来确定的。

P242斗口制:在大式建筑中用斗口宽度做建筑及构建尺度的计量标准。

斗口按建筑等级分为11等。

P282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

他又可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横量标准。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

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P262收山: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十三天构成佛塔顶端相轮的层状结构。

三角尖顶两弧间形成的突起,特别指石造的哥德式窗花。

大乘佛教相对于小乘佛教,得道度化层面较宽广的佛教。

女儿墙矮墙,通常用于防御。

小乘佛教在得道度化层面较狭隘的佛教。

与大乘佛教相对。

山墙斜屋顶的倾斜平面端构成的垂直三角部分。

升小方块,多为木造,用在栱上来支撑梁。

反回文波浪状装饰线条,上凸下凹。

天花天花板或穹窿顶的装饰,为凹下的方格或多边形木片构成。

支柱木制构件,通常用于支撑椽。

支架突出的建筑构件,用于支撑。

支提佛龛或是其他圣地、圣物。

支提窟一种佛教佛龛,从会议厅演变而来。

斗通常为木造方块,于柱子顶端,支撑上部构件。

斗栱柱子顶端的斗与栱合称,支撑主梁。

火焰纹由两个反回文线条顶端相接所构成的形状。

半圆壁龛半圆或穹窿状空间,特别指位于庙宇一端的部分。

古典柱式结构建筑部分正面直接位于柱头上,通常由支撑的阑额、装饰的壁缘以及突出的檐口构成。

台基建筑下突出的平台。

平坐;廊台出于建筑主空间(通常为内部)的上层构造。

光塔清真寺中的塔楼,用于呼唤回教徒做礼拜。

列柱一整排间隔规律的柱子。

多柱式建筑由多根间隔约略均等的柱子支撑屋顶的厅堂。

寺佛教庙宇。

尖顶饰山墙或是屋顶顶端的饰物。

曲面屋顶由尾端弯曲的平面接合成的斜截头屋顶。

考工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著述。

佛塔(STUPA)佛教纪念物,原意为坟冢。

佛塔(PAGODA)楼阁形的塔,各层大小由下而上递减,每层都有装饰精美的屋檐。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

赤陶土一种用于塑像的建筑或装饰用陶土。

里长度单位,一里约500米。

昂斜出的梁桁。

枋水平构件,位于如窗户或走道之上,或是连接两柱或两框架的构件。

泥笆墙以竹或木条编墙,然后涂以草泥。

门厅房屋入门前的院落;通往建筑的门廊;大堂邻接的空间。

亭构造简单的建筑,通常形似帐篷,位于园林中。

城墙土造防御工事,通常见于碉堡及要塞四周,多半附有石造女儿墙。

屋脊斜面屋顶两面相接所形成的角度。

屋檐屋顶的一部分,突出于外墙之外。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

中建史名词解释汇总版1.抬梁式:柱承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置梁,梁两端承檩,如此层叠而上,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置于斗栱上。

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梁柱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

应用:广泛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建筑物。

2.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优点:这种木构架用料小。

缺点:柱子排列密,适用于室内空间尺度不大的房屋。

应用: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的木构形式。

3.井干式:将圆柱或半圆木二端开凹榫,形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优点:外观厚重,有利于防寒。

缺点:耗材量大,建筑进深和面宽受木材长度限制。

应用:适用于木材产量丰富的地区。

4.斗栱(铺作、斗科、牌科):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有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此外斗栱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的建筑尺度的计量单位。

5.叉手:脊桁两端的斜杆,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

又用以固持脊槫,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6.工官制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管理和领导,对古代建筑发展有很大影响。

代表人物:宇文恺、李诫。

7.样式雷:清代在样式房服役的雷氏家族,始祖雷发达,参与圆明园和颐和园的修建,并制作烫样。

8.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山区或水域的一种民间住宅形式。

以竹木梁架起房屋为主要特征。

具有防潮、通风、防虫的特点。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干阑式建筑遗址。

9.木骨泥墙式建筑:由穴居发展而来,多位于黄河流域。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中建史

中建史

中建史1.名词解释马面:城墙每隔一定间距,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攻城的敌人,这种墩台称为墩台或马面。

辟雍:原为周天子所办的大学的学宫,东汉以后辟雍则带有祭祀性建筑的性质,其形制为圆形,水池中设方形建筑群。

阙:皇宫门前的望楼或墓道外的石牌坊。

瓮城: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修建的半圆形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

倒坐:四合院第一进院落中与正房相对,坐南朝北的附属性房间。

里坊制:是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布局,把城市分割为若干个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区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确立于春秋至汉,三国至唐极盛,唐朝后期开始瓦解过白:指后栋建筑与前栋建筑的距离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堂可以看见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堂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

由戗:庑殿正面与侧面相交处的骨干构架,即回条垂脊骨干,处于两山各桁及前后各桁相交部分,是角梁的继续。

耍头:在斗拱前后中线翘或昂以上,有两层与翘和昂平行,大小也与之相同并与挑檐桁相交之材,其中下面那跟即叫耍头。

2.简答题1.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的特点和应用?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多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2.庭院围合的三种方式:A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B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C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为三合院。

3.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思想:由内而外的行政统治中心,因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为自由布局的城市。

4.中国佛教石窟的特点?1).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2)其规模以洞窟多少与面积大小为依凭;3)总体平面常依崖壁作带型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渠布置不同,4)由于建造需开山凿石,故工程量大,耗时长。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台基、踏道、栏杆、铺地P2632.叠涩: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多用于塔身、台基、出桅等。

P18217.寻杖绞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在转角望柱上相互搭交而又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绞角造。

18.寻杖合角造:宋以前多为通长,仅转角处或结束处立望柱。

寻杖止于转角望柱而不伸出的作法,称为寻杖合角造。

◆大木式P2661.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包括柱、梁、枋、檩等。

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清式大木作分大木大式、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宋代对室内装修的称法。

2.开间:我国木构架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又称面阔。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建筑中各开间的名称又因位置不同而异,正中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增加次间数。

3.间:中国古代木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的进深则以“架”数或椽数来表示。

宋《营造法式》则以椽数计进深。

4.步架:古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也简称步(进深);清代建筑木构架中,相邻两条桁(檩)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歩”。

宋《营造法式》称架,或椽架。

根据檩的布置和数量,常将木构架划分为若干个步架。

其中,正脊两侧的步架称脊步,檐檩内侧的步架称檐步,脊步与檐步之间的步架称金步。

木构架如有金柱,则檐柱与金柱之间的檐步,有时也称步。

5.进深/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有时则用建筑侧面间数或以屋架上的椽数来表示“通进深”的,简称为“进深”。

6.缝:凡中心线均称缝,如柱列的中心线称为柱缝,槫(檩条)断面的垂直方向中心线称为槫缝,转角铺作上的斜栱斜昂称之为“斜出跳一缝”等。

7.馒头榫:柱子上端与梁结合之榫,位于柱头中线位置,榫呈方形,宽高均为柱直径的1/4~3/10,其榫根部略大,头部略小,呈方形馒头状,多见于小式做法。

名词解释(中建史部分)

名词解释(中建史部分)

名词解释(中建史部分)1.金厢斗底槽:宋代殿内部四种空间划分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

2.明器:即冥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的随葬器物,同时还只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3.石窟:石窟原是印度佛教建筑形式。

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中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

中国的石窟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见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

著名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

4.骑楼建筑: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它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故称骑楼建筑。

5.通进深:进深是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的总和叫做通进深。

6.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成为四铺作,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7.左祖右社: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

8.嫩戗发戗:戗是指建筑的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起翘。

9.出际:木构名词,槫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部分叫“出际”(也叫屋废),其长度以屋椽数而定。

宋代规定:两椽屋出2尺到2尺5寸,四椽屋出3尺到3尺5寸,又在槫背上置生头木,使屋面在纵轴方向上也略呈曲面升起。

10.石库门: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

上海的旧弄堂一般是此类建筑,它起源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当时的战乱迫使江浙富商,地主,官绅纷纷涌入租借寻求庇护,外国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

围合是建筑的主要特征,但不再讲求雕刻,而是追求简约,多进改为单进,中西合璧,这种建筑大量吸收了江南民居的式样,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木厚木做门扇,故得名。

11.喇嘛塔:又称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塔,分布于西藏,内蒙一带。

其在结构特点上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只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墓塔。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

1概要安济桥:负责建造此桥的匠人是李春,位于河北赵县,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或空腹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m,这种空腹拱桥不仅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和造型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样式雷:清代宫廷建筑的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在样式房中供劳时间最长的是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雷发达为第一代。

都料: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民间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屋的设计与现场施工指挥,并以此为生。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营造法式》: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1.作者为北宋的李诫,该书的性质是政府法规,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以方便施工和管理2主要内容:A、总结过去经验,确立模数化的设计制度(材契制)B、共三十四卷,分壕寨和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C、涉及制度,功限,料例,图样等内容3对后世的影响:A、使中国建筑走向装饰化等级化B、限制了以后的发展《考工记》齐国(成即书于战国)官书,我国现知最早述及建筑以及都城规划的专门文献,(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分为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6部分。

(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该书在建筑史,城市规划史,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里头一号宫殿(图示):1位于河南偃师,是夏末都城——斟寻鄩遗址中最大的一处宫殿2其夯土台残高约80cm,南北约108m,东西约100m。

3,夯土台上有面阔8间的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

4,反应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5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燕尾榫:2城市里坊制:1承传于西周时期的闾里制度,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城市和乡村规划的基本单位与居住管理制度的复合体。

2春秋至汉是其确立期,总体布局较为自由: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大都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
曲:又窄又弯的小道
虚:在一些交通要道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
四水灌都:开封的别称
三横四直:苏州的别称
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的大学,后多为祭祀用,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斗城:为了配合渭水河岸的地形,城址曲折仿北斗星(汉长安城的别称)刺桐城:宋元时代起泉州的别称
夹城:在两个距离很近的城市之间,加筑两道城墙吧两个城市连接起来,这一部分称为夹城又称联城
草市:宋代紧邻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
瓦子:集中各种杂艺,游艺,茶楼,酒楼还有妓院的综合娱乐场所,接近闹市和城门处
鬼子市:宋朝一些晓市天不亮就开业,被称为鬼子市。

关厢:在城外形成的商业区。

明清时,城垣内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一般沿城外道路带型发展
子城:宋代平江府之所在称子城,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
藩坊:南宋时期某些城市中形成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区,成为藩坊
满城:又称少城,位于府城内的皇城西南,为八旗官兵驻地,属成都将军管辖
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闾里:一般的居住地段成闾里。

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为里的门
弹室:在闾里内设置,专管弹压平民
市舶司:古代官署名,负责对外贸易
马面:凸出墙体外侧的一段,防守从侧面攻击的敌人
瓮城: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备之一。

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高于大城相同,其形或圆或方。

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起的附属建筑,多成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
租界:指两个国家议定租地或租借章程后,在中国指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
商埠: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或指商业发达的城市
水城:登州大城北部一城,又名备委城,由水闸引海水入城,为泊船之所九边重镇: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长城沿线内测划分防区修建士卫所城市和边防城堡,形成九边重镇分别是辽东,鲸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防御千户所:明代均卫所制中,为防备敌人入侵骚扰而建的一个卫所。

扬一益二:扬指扬州,益指成都:唐时成都的商业繁荣程度仅次于扬州
榻房:唐代以后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旧称
匠班银:明朝中后期实行的一种经济制度卫:
应天府:元末与明代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每所为1125人,无所为一卫。

内地的卫所依附于省府州县城市设置
墟:在一些交通要道上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称为墟
戚里:曹魏邺城出现的王室贵族的居住区
丰京:丰镐是丰京和镐京的简称,丰京是宗庙和园囿的所在地,镐京是纣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
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是西周时代的首都,又称西都,宗周
洛邑: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的王都,又称成周
成周:西周时期的东都,东周时期为王城,又称洛邑
里弄住宅:为了在小块的私有土地上建造一些密集的,低层的,独门独户的出租住宅,逐渐由原来的三合院住宅演变成联立式住宅,称里弄式住宅。

管国: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于此,称管国
卫: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

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

每所为1125人,五所为一卫。

内地的卫所依附于省府州县城市设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