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监测报告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关于滑坡的情况汇报
最近,我们地区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滑坡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在此,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关于滑坡的情况。
首先,关于滑坡的发生原因。
经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这次滑坡的发生主要
是由于连续强降雨所引发的。
长时间的强降雨导致了土壤的松动和饱和,加上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其次,关于滑坡造成的影响。
这次滑坡造成了大量房屋和道路受损,导致了交
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据初步统计,已有数十人失踪,数百人受伤,部分地区民房和农田被严重破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接下来,关于我们的应对措施。
一旦发生滑坡事故,我们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救援队伍,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疏散了受灾群众。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险情地段的监测和预警,确保了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最后,关于接下来的工作。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滑坡灾害的防范和监测,加强对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治理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受灾群众的救助和安置工作,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总之,这次滑坡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灾害
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我们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有力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防范和救援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大家能够共同关注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共同为地质灾害防范和救援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滑坡监测报告

滑坡监测报告
报告编制单位:地质专业团队
报告编写时间:20XX年X月X日
摘要:
本报告对位于XX地区的滑坡进行了一次监测,监测周期为X 个月。
通过现场勘查和数据分析,发现滑坡已经产生移动,并对可能引发的危害进行了评估。
同时,我们在监测过程中还发现出现了一些相关问题,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监测范围和方法
1. 监测范围:
本次滑坡监测的区域为XX地区,总面积约为XXX平方米。
2. 监测方法:
本次监测采用了XXX技术,并搭建了X座测量站点,每个站点设置的监测要素包括水位、地下水位、降雨量等。
二、监测数据分析
1. 滑坡移动情况
XX地区的滑坡移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在监测周期内,滑坡存在明显移动情况。
2. 可能引发的危害评估
通过对滑坡的移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及现场勘查,可能引发的危害主要包括:
(1)危害一
(3)危害三
针对以上可能引发的危害,我们建议在事态进一步发展前加强监控,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监测结果问题分析及建议
在监测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1)问题一
(2)问题二
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如下:
(1)建议一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次监测,我们确定了滑坡移动的情况并评估可能产生的危害,并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我们建议,在今后的监测中进一步加强指标监测,及时掌握滑坡的情况,并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滑坡带来的危害。
露天煤矿边坡监测报告

新疆****公司**露天煤矿边坡监测月报表(*月)编制部门:生产技术处编制人员:总工程师:矿长:目录一、边坡工程概况 (1)1、采场边坡 (1)2、排土场边坡 (1)二、监测方案 (2)1、监测方法和目的 (2)2、监测点布置和监测项目 (4)三、边坡监测数据整理、分析和评述 (5)1、自动化监测 (5)2、人工监测 (8)四、边坡巡查及隐患整改 (8)1、边坡巡查 (8)2、隐患整改 (8)五、监测结论及下步工作建议 (9)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边坡工程概况1、采场边坡**露天煤矿2009年建矿生产,至今形成深度约200米的采坑。
根据新采区设计,采场南帮、西帮、北帮为工作帮,东帮为到界边帮。
采场东帮为到界边帮,最终边坡角35°,已开始内排,形成内排土场东部边界,为稳定型边帮。
南帮为单斜地层,地质构造较为简单,产状:94.6°∠14°-16°;地层岩性主要为侏罗系砂岩、泥岩、煤层互层。
边坡表现为逆倾边坡,沿煤层顶板局部有少量涌水,冬季表现为冰柱,夏季潮湿,对边坡稳定影响不大。
设计台阶高度10米,安全平盘宽5米,台阶坡面角70°,最终边坡角36°,边坡稳定系数大于1.3,相对稳定。
西帮为单斜地层,地质构造较为简单,产状:94.0°∠15°-18°;地层岩性地表局部为第四系河床冲积砂砾层,其它为侏罗系砂岩、泥岩、煤层互层。
边坡岩层走向与边坡坡面为横交关系,为向西推进的工作帮,边坡角整体约11°,局部最大24°,边坡稳定系数不低于1.3,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北帮为单斜地层,产状:94.0°∠15°-18°,边坡为顺倾边坡。
北帮2380m 以上部位13-2煤层已采剥完毕,露出底板砂岩,为到界边坡,边坡角为底板砂岩倾角;2380m以下为不同标高的煤台阶形成的工作帮,边坡角保持26°左右,边坡稳定系数1.215,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边坡监测报告模板

边坡监测报告模板边坡监测报告模板报告编号: [编号]日期: [日期]1. 摘要在本次边坡监测中,我们对边坡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测量,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本报告旨在总结边坡的变化情况,并提出必要的建议和措施以确保边坡的稳定和安全。
2. 监测目的本次边坡监测的目的是评估边坡的稳定性,并检测任何可能导致边坡变形或滑坡的预警信号。
3. 监测方法我们采用了以下监测方法对边坡进行了监测:- 定期巡视:记录边坡的变化情况,包括裂缝的变化、土壤的位移等。
- 勘测测量:利用全站仪或其他测量设备对边坡进行测量,包括测量边坡的高程、坡度等。
- 监测仪器:使用倾角计、应变计等监测设备对边坡进行实时监测。
4. 监测结果根据我们的监测数据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边坡的裂缝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减少了 [具体变化]。
- 边坡的位移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减少了 [具体变化]。
- 边坡的倾斜角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减少了 [具体变化]。
5. 评估和建议根据边坡监测结果,我们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措施:- 建议加强边坡的排水系统,确保土壤的排水性能良好。
- 建议加固边坡的防护措施,如设置挡土墙或加固土体。
- 建议定期维护和监测边坡,以及及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6. 结论根据本次边坡监测的结果和评估,我们认为边坡的稳定性还可以接受。
然而,为了确保边坡的安全性,我们建议根据上述建议和措施进行相应的工程改进和维护。
7. 附件本报告附带有边坡的监测数据、测量图纸和照片,供参考和进一步分析。
以上是本次边坡监测的报告摘要和模板,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一)2024

山体滑坡处理总结报告(一)引言概述:山体滑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山体滑坡事件,本报告总结了我们在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本报告将从五个大点着手,包括滑坡预警与监测、滑坡风险评估、滑坡处理方法、复杂滑坡案例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能够使山体滑坡事故的发生率降低,并提高我们应对山体滑坡的能力。
正文内容:1. 滑坡预警与监测:- 安装合适的监测设备,如倾角仪、地下水位仪等,以及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和维护。
- 建立滑坡预警系统,及时监测并预警可能发生滑坡的山区,并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2. 滑坡风险评估:- 开展地质勘察工作,详细了解山体的地质构造和地质背景。
- 分析山体滑坡的潜在原因,如水分饱和、土壤松动等,并评估滑坡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3. 滑坡处理方法:- 采取合适的工程措施,如土体加固、排水系统建设等,以减轻山体的滑坡风险。
- 开展植被恢复工作,通过植被的保护和重建来稳定土壤,防止再次发生滑坡。
4. 复杂滑坡案例分析:- 分析一些复杂滑坡案例的原因和处理方法,如地质构造复杂、滑坡规模庞大等。
- 总结这些案例的经验教训,以便在将来的滑坡事件中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情况。
5. 应对策略:- 加大对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力度,不断提高我们对滑坡发生机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 加强滑坡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提高应对滑坡事件的效率和响应能力。
总结:本报告总结了山体滑坡处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包括预警与监测、风险评估、处理方法、复杂案例分析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山体滑坡事件,保障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然而,鉴于山地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提升我们的滑坡处理能力。
滑坡土方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测量,了解滑坡的几何形态、体积和范围,为滑坡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学生对地形测量、土方计算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滑坡土方测量实验主要基于以下原理:1. 三角测量法:通过测量滑坡边界点间的距离和角度,绘制滑坡边界线。
2. 体积计算法:根据滑坡边界线的几何形态,计算滑坡体积。
3. 坐标测量法:利用全站仪等仪器,测量滑坡边界点坐标,绘制滑坡平面图。
三、实验器材1. 全站仪2. 罗盘3. 水准仪4. 皮尺5. 记录本6. 铅笔四、实验步骤1. 实地勘察:对滑坡区域进行实地勘察,了解滑坡的形态、规模和周边环境。
2. 布设测站:根据滑坡边界线的走向,在滑坡两侧布设测站,确保测站间距适中。
3. 测量边界点:使用全站仪、罗盘等仪器,测量滑坡边界点的坐标和角度。
4. 绘制滑坡边界线:根据测量数据,绘制滑坡边界线。
5. 计算滑坡体积:根据滑坡边界线的几何形态,计算滑坡体积。
6. 绘制滑坡平面图:利用测量数据,绘制滑坡平面图。
五、实验数据1. 滑坡边界点坐标:- 点A:(X1, Y1)- 点B:(X2, Y2)- 点C:(X3, Y3)- ...2. 滑坡边界线长度:- AB长度:L1- BC长度:L2- ...3. 滑坡体积:V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滑坡形态: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滑坡呈近似梯形,底部较宽,顶部较窄。
2. 滑坡体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滑坡体积为V立方米。
3. 滑坡范围: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滑坡范围约为X平方米。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了滑坡的形态、体积和范围,为滑坡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验结果表明,滑坡形态呈近似梯形,体积约为V立方米,范围约为X平方米。
在滑坡治理过程中,可根据实验数据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确保治理效果。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了滑坡土方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滑坡调查报告

滑坡调查报告滑坡调查报告一、引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的一种常见形式,其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对某地区发生的滑坡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其成因和影响,为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查背景本次滑坡发生在某山区,该地区地势陡峭、多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滑坡的隐患。
近期,由于连续强降雨,该地区发生了一次较为严重的滑坡,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滑坡的原因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现场调查。
三、现场调查1.地质环境该地区属于山地地貌,地势陡峭,多为黏性土壤和泥石流沉积物。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雨水渗透性强,容易导致土壤液化和滑坡的发生。
2.滑坡规模本次滑坡发生在山体的中部,滑坡带宽度约为100米,滑坡高度约为50米,滑坡体积约为100万立方米。
滑坡带上的房屋和农田受到了严重破坏。
3.滑坡成因(1)降雨影响:连续强降雨是本次滑坡的直接诱因。
雨水渗透土壤,增加了土壤的饱和度,进而降低了土壤的抗剪强度,导致了滑坡的发生。
(2)地质结构: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褶皱带。
这些地质构造使得山体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发生滑坡。
(3)人为活动:该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农田和房屋的建设活动对山体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此外,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不到位也加剧了滑坡的风险。
四、滑坡影响1.人员伤亡本次滑坡造成了数人死亡和多人受伤,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2.财产损失滑坡导致了大量房屋的倒塌和农田的毁坏,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3.环境影响滑坡导致了大量土壤和岩石的下滑,对周边的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五、防灾减灾建议1.加强监测预警在该地区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监测地下水位、地表位移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合理规划用地在土地规划和城乡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地质灾害的风险,合理规划用地,避免在滑坡易发区进行建设。
3.加强土壤保持在滑坡易发区,加强土壤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植被覆盖和护坡措施,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山体滑坡书面报告格式

山体滑坡书面报告格式山体滑坡书面报告报告主题:山体滑坡报告人:XXX报告日期:2021年X月X日一、背景介绍山体滑坡是指山体由于地壳运动、地面湿润、土地沉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和岩石形成整体失稳,发生垂直或倾斜滑动的现象。
二、报告目的本次报告旨在提供对山体滑坡的全面了解,包括其形成原因、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
三、报告内容3.1 形成原因山体滑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山体的构造破碎、节理发育、土质杂质含量等都会增加山体滑坡的可能性;(2)地貌特征:包括山体陡峭、剖面浸润、坡度过大等,都会导致山体滑坡的易发性增加;(3)水文条件:如降雨较大、地下水位上升等因素,会导致滑坡的发生;(4)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如抽水、爆破、土地开发等,也可能引发山体滑坡。
3.2 影响与危害山体滑坡对人类和环境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和危害:(1)人员伤亡:滑坡发生时,如果有人在附近,很容易被埋压,导致人员伤亡;(2)财产损失:滑坡可能会摧毁房屋、道路、农田等,给当地居民和经济带来重大损失;(3)环境破坏:滑坡会破坏植被、水源,并导致土壤侵蚀,对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3.3 预防与治理措施为了减少山体滑坡的发生和相应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与治理措施:(1)地质调查及监测:对于滑坡易发地区,进行地质调查,了解地下水位、地层构造等信息,并进行定期监测,及早发现异常情况;(2)加固与整治:对于有滑坡隐患的地区,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喷射混凝土、土工格栅等,或者进行整治,如修建防护堤坝等;(3)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在结合山地地形、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易发滑坡的地区进行开发和建设;(4)提高公众意识:向公众普及山体滑坡的危害和预防知识,增加他们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结论与建议山体滑坡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人类和环境都会产生较大的危害。
为了减少其影响,我们应该加强相关预防和治理工作,包括地质调查、监测和加固措施,同时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盂高速公路盂县境内梁家寨段滑坡监测山西测绘工程院2014 年7 月2 日七、监测结果数据分析八、结论 ............ 九、附件 ............、概述1.1 工程概况 1.2 目标与任务、监测依据工作组织与设备配置3.1 人员安排 3.2 设备配置四、监测方法及等级4.1 坐标系统的选择 4.2 监测等级 4.2 监测方法的选择目录.3 .4五、项目工期及完成的工作量 .............................. 六、基准点的布设、观测、解算、精度、检测及稳定性分析6.1 基准点的布设 6.2 基准点的观测6.3 基准点的解算及精度分析 6.4 基准点的检测及稳定性分析1113 141)、2014年5月 15日至 5月 29日监测频率为 2天一次五盂高速公路盂县境内梁家寨段滑坡监测、概述1.1 工程概况现发现滑坡体范围已出现裂缝, 相关部门已进行了应急处理, 为进一步掌握滑坡 体的变形情况, 获得斜坡体发展变化趋势,须对滑坡体进行监测,通过对地表位 沉降的监测,从而监测斜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
受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委托, 山西省测绘工程院承担该滑坡的监测工 作。
的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滑坡体的治理工程设计提供科学、 准确、及时的数 据基础。
具体任务及工作量如下: 协助设计单位完成监测点、基准点的布设工作,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和监测 要求,整个工作区域分 4 条轴线,共布设监测点 24 个,基准点 4 个。
1.3 工作时间及进度28日至 5月 8日进行基准点及监测点布设 15日至 5月 16日连续观测两天作为第一组观测数据17日至 5月 18日进行基准点和部分监测点的二等水准 1.4 监测频率滑坡监测点位于盂县梁家寨乡椿树底村大垴梁。
滑坡体范围面积约 18000 平 方米,滑坡体南北走向,下方有在建高速公路和村庄,北侧已发生过滑坡现象,移、1.2 工作任务及工作量 通过对滑坡区域及周围地表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的监测, 为分析研究滑坡体(1)、2014年4月 (2)、2014年 5 月 (3)、2014年5月 测量2) 、2014年 5月 29 日至 7月 03 日监测频率为 5天一次 3) 、2014年 7月 03 日至 监测频率为 7天一次、监测依据本次监测工作依据和执行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及要求有:《全球定位系统(GPS )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1-200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 C20-20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三、工作组织与设备配置3.1 人员安排本次工作共安排 1 3人,其中项目负责人 1 人,技术负责人 2 人,外业技术 员 8 人,内业技术员 2 人。
3.2 设备配置本项目投入的仪器设备主要有天宝GPS 接收机12台、全站仪1台(套)、电子水准仪 1 台,计算机 2 台、汽车 2 部、其它测量器材若干,数据处理 软件采用的天宝公司的TBC 商用软件进行 GPS 基线处理,利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研制的科傻 GPS 数据处理软件完成网平差计算1.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2. 3.4.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JGJ 8-2007】5. 6. 7.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 004 -89】 8.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9.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10.表1项目仪器设备一览表GPS接收机主要精度指标为:GPS接收机静态观测精度:水平距离:±(5mm+2pp咏D)垂直距离:±(10mm+2ppm< D)km。
方向值:±( 1弧秒+5/D ) D —边长,单位:全站仪主要精度指标为测距精度:±(2mm+2pp M D)测角精度:± 0.5 〃观测距离:5公里水准仪主要精度指标为:每公里往返测量高差中误差:±1mm安平精度:0.5 〃最短视距:0.3m仪器检定证书见附录。
四、监测方法及等级4.1坐标系统的选择根据甲方要求和监测工作需要,坐标系统采用独立坐标系,以西安80坐标系统椭球为参考椭球,中央子午线为113 25',抵偿面高程面为600米,建立监测区域独立坐标系统,经测算能较好地解决监测区域的投影变形。
监测数据处理按一点一方位,即以基准点JC03为基点,方位选择基准点JC03 基准点JC01的方位角的方法。
基准点JC03坐标:4259270.1019,449468.8907 方位角:19° 15' 56.05”高程系统采用1985黄海高程系。
4.2监测等级按《工程测量规范》中四等精度执行,即水平位移监测的点位中误W 12mm垂直位移监测的高程中误W 10mm 4.2监测方法的选择(分别叙述,1基准网观测及数据处理,4个基准点与五盂高速2个五秒点联测组成基准网,建立监测工作区独立坐标系。
2、监测网观测级数据处理,以4个基准点和一条基线的4个监测点为一个观测时段,每个时段数据采集时间2个小时,共进行4个时段完成4条基线23个监测点的数据观测,即为一个观测周期,监测初期每两天为一个观测周期,后期每一周为一个观测周期。
)根据测区地理条件和观测精度要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采用GPS观测方法。
观测时,每个观测点上均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开机时时间,并固定相同的采样时间。
考虑到西安80坐标系控制点精度不能满足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基准点观测值联测西安80坐标系控制点,数据处理时选择经中央子午线平移和高程抵偿的相对西安80坐标系,经平差得到独立坐标系的坐标值,用联测的西安80坐标公共点,通过平移和旋转的办法得到最终值;高程值采用通过闭合水准联测85高程系的点,经平差后得到的高程值。
使用的西安80坐标控制点如表2所示。
表2起算点数据每周期观测时,均用首次得到基准点的相对西安80坐标值进行较正,以保证监测点坐标值的统一性。
首次观测值用全站仪检测基准点和部分变形观测点的边长和坐标,用水准仪联测基准点高,以检查GPS观测值是否满足精度要求。
每期观测的基准点均与首次基准点观测值进行比对,以评价基准点的精度及稳定性。
五、项目工期及完成的工作量项目监测的期限为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
我公司监测人员于XXX年XX月XX日进场,埋设监测基准点4个,其编号为JC01、JC02、JC03、JC04;埋设变形观测点24个,其编号为_GC01至GC24。
我公司监测人员于XXX年XX月XX 日,进行了基准点的观测工作,同时用全站仪和水准仪对基准点进行外业检测工作, 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和比对工作。
在XXX年XX月XX日至XXX 年XX月XX日,组织实施了XX个周期的监测工作。
进行仪器监测的同时,按监测周期到工程现场及周围进行巡查工作。
六、基准点的布设、观测、解算、精度、检测及稳定性分析6.1基准点的布设基准网由4个基准点组成,并选择在滑坡区域外比较稳定的区域,具体位置见附图,即“基准点和变形观测点布点图”。
基准点埋石采用的是水泥浇灌观测墩,并设有强制对中标志。
6.2基准点的观测2014年5月14日至2014年5月16 日,我公司监测人员对基准点进行了连续3天的观测工作,同时联测了GP36 NT68、NT69西安80坐标控制点,同步观10小时,有效同步时间》9小时,有效同步观测卫星总数》10颗,每台仪器数据采样间隔为15秒,高度截止角为15度。
同时,以XXXX为起算点,采用闭合水准的方式,等级按二等水准精度要求联测了基准点。
6.3基准点的解算及精度分析基准点解算使用的是天宝公司出品的GPS数据处理软件TBC坐标系统为西安80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13° 25’,抵偿面高程为600米。
1)复测边长的检核3次观测解算的GPS基线边长见表3所示。
表4复测基线较差△ d< 2V2(T上式C为基线观测中误差,按观测仪器标称精度计算,即:(T =V (a + b ? D)a为仪器固定误差,为5mm;b为仪器比例误差,为2PPm;D为基线长度,单位为km。
根据表4和《工程测量规范》精度要示,计算出的基线复测较差限值为△ d 限=6.32mra表中复测基线较差均小于规范要求的限值,精度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2)闭合环误差检核由于基准点是用1个时段同步观测,因此基准点GPS观测网只有同步环,没有异步环。
3次观测解算的同步环中闭合差最大的为JC01-JC02-JC04,闭合环全长为5.214km,其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全长闭合差分别为:3x=0.027mm 3 y=0.234mm 3 z=0.177mm 3 =0.293mm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同步环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环线全长闭合差应满足以下各式精度要求:/ 2 2 23 = V 3 + 3 + 3x y zv3n3 = C5上式中,n为闭合环边数,3为闭合环全长闭合差。
根据上式和闭合环长度,计算得到闭合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的限值为:3 x限=0.77mm, 3 y限=0.77mm, 3 z限=0.77mm,3 限=1.34mm。
闭合环各坐标分量和环线全长闭合差均满足规范要求。
3)点位误差的检核3次观测中最弱边边长中误差最大的为0.477mm最弱边相对误差最大的为1/761204 ;最弱点点位中误差最大的为0.886m,高程中误差为0.766m。
根据《工程测量规范》,基线误差m<c,基线边长为0.544km,计算得c=2.24mm实基线相对中误差限制为1/40000,点位中误差限值为12mm高程中误差限值为10mm以上实测解算的各项精度指标均高于限制,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6.4基准点的检测及稳定性分析XXX年XX月XX日,我公司监测人员对基准点进行了检测工作,使用XX型号的全站仪,对4个基准点的相邻点边长进行了检测,并以XX点为测站,为XX定向,检测了XX、XX点坐标值。
同时,用XX型号的水准仪联测了4个基准点的高差值。
GPS测量首次观测值边长与全站仪检测边长比较如表5所示。
表5 GPS首期观测值边长与全站仪检测边长比较表6 GPS 首期观测坐标值与全站仪检测坐标值比较GPS t 次观测点高差与水准检测的高差比较如表 7所示。
表7 首期高程观值与水准检测值比较2014年5月14日至2014年5月16日,我公司对基准点连续3天GPS 观测,以评价基准点是否稳定,表8和表9为首期观测值与二期和三期的比较。
表8基准点稳定性检测结果1GPS 首次观测坐标值与全站仪检测坐标值较差如表 6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