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文阅读综合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

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

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

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

(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③鲁公治国________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 汝心之固公善之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9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19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阅读分层练第一部分:课内基础桃花源记①陶渊明晋太元②中,武陵③人捕鱼为业。

缘④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⑤,落英⑥缤纷⑦,渔人甚异⑧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⑨。

【注】①选自《陶渊明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376-396)。

③[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④[缘]沿着,顺着。

⑤[鲜美]新鲜美好。

⑥[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⑦[缤纷]繁多的样子。

⑧[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⑨[欲穷其林]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穷,尽。

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他对此感到很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①,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②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③。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④。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⑥。

阡陌交通⑦,鸡犬相闻⑧。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⑨如外人。

黄发垂髫⑩,并怡然自乐。

【注】①[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②[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③[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只。

④[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⑤[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⑥[属]类。

⑦[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⑧[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⑨[悉]全,都。

⑩[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参考译文: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综合检测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乙】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令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襄发粟与饥寒者。

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同“途”,路上。

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兼月:两个月。

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________编订的史书《________》。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中考语文总复习一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全套

中考语文总复习一古诗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全套

专题训练(一) 文言文阅读◇课标文言文阅读训练◇第1篇《论语》十二章[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言志①颜渊、季路侍②。

子曰:“盍③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④,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⑤。

”颜渊曰:“愿无伐⑥善,无施⑦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

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

侍:古代后辈陪从在长者旁叫做侍。

③盍:何不。

④裘:皮袄。

⑤憾:遗憾。

⑥伐:夸耀。

⑦施:显耀。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B.学而不思/则罔C.于我/如浮云D.盍/各言尔志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盍各言尔.志尔:(2)与朋友共.共:(3)敝.之而无憾敝:(4)无施劳.劳: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愿闻子之.志C.策之.不以其道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4.翻译下列句子。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5.“言为心声”,乙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

请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第2篇陋室铭[全品原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及答案解析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援疑质.理善良质.朴B.久而乃和.曲高和.寡C.不复.挺者山重水复.D.驽.马十驾庶竭驽.钝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翻译:天气很冷,砚台里的水冻成了坚硬的冰,我的手指冻得不能曲伸,却丝毫不放松抄录。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附答案

备战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孰.视之孰:同“熟”,仔细B.客之美.我者美:美丽C.期.年之后期:满一年D.臣之妻私.臣私:偏爱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马之.千里者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奉命于.危难之间C.皆以.美于徐公徒以.有先生也D.窥镜而.自视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弊”进行类比,能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威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句话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

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

③弃市:死刑。

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

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答案】(1)B(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

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

(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

B原来;原因。

C好像。

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时时:不时。

间或:偶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古文阅读综合练习题一,阅读《晏子使楚》,完成练习。

1.晏子,时期,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晏子春秋》是一部的著作。

2.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

(1)晏子将使楚使:(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4)王曰:“何坐?”坐:(5)吏二缚一人诣王缚:(6)晏子避席对曰避席:(7)圣人非所与熙也熙:3.翻译以下句子。

(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3)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5)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6)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问答:A.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B .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C.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D.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E.面对楚王的戏弄,晏子是怎样回击的? (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楚王是怎样一个人?。

二,阅读《蜀鄙二僧》,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贫者语于富者曰语:(2)蜀之鄙有二僧之:鄙:(3)吾欲之南海之:(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之:顾:(5)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自:2.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有的读音也不同,请加以说明:(1)蜀之鄙.有二僧古义:今义:(2)贫者语.于富者曰古义:今义:(3)子.何恃而往古义:今义:(4)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古义:今义:3.与“人之立志”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欲之南海B、蜀之鄙有二僧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西蜀之去南海4.区别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去:西蜀之去南海()快去快回()(2)明年:越明年()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6.本文写蜀鄙二僧时,“贫”、“富”强调了二僧具备的截然不同。

“富者有惭色”的原因是。

7.本文所阐明的观点是()A.无论干什么事都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B.做学问首先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C.做学问干什么事都不要怕困难。

D.贫困是财富,可以促使人立大志。

8.对“吾一瓶一钵足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贫僧的怯懦,畏惧困难的神态,充分表现在句中。

B.表明了贫僧的决心。

C.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D.表明贫僧有信心,不畏困难的精神。

9.文中两个“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意思和语气是否完全相同? 试作分析。

三,阅读《河中石兽》,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句子:四,阅读《黄生借书说》,完成练习。

1,作者因黄生借书有感而发,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加以证明的?○1○2○32,本文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叙议结合,层层深入说理。

对比手法运用上很突出,试举例说明。

例:○1,藏书者“必高束焉,庋藏焉”的行为和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行为对比。

○2,○3,3,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示?五,阅读《卖油翁》,完成练习。

1,解释文中如下的字。

中zhòng( ) 汝()安()惟()遣()2,翻译下面的短语。

○1,以此自矜○2,射于家圃○3,释担而立○4,但微颔之3,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的态度?4,陈尧咨为什么自夸?哪些句子表现了他的傲慢无礼?(用文中的话回答)5,用一个成语概括卖油翁的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活动需要运用本文所讲的道理。

6,“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应如何理解?六,阅读《渡者之言》,完成练习。

1. 解释下列句子。

(1),天下之以躁急自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犹是也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渡者所言“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是否有道理?渡者之言是戏言吗?如果不是,从文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

”作者从行路这件小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4. 作者对渡者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学完本文后受到了哪些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阅读《寓言三则》,完成练习1. 指出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2)我欲之楚()(3)从皆吊之()(4)此独以跛之故()(5)折之地下()2. 找出与“此独以跛之故”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 薰以桂椒B. 廪食以数百人C. 以乐其志D. 以其境过清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方北面而持其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之楚,将奚为北面:4. 归纳三则寓言的寓意。

(1)《南辕北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塞翁失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阿豺折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阅读〈古代神话三则〉,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夸父与日逐走(走:)⑵其鸣自詨(詨:)⑶溺而不返(溺:)⑷往古之时(往:)⑸鸷鸟攫老弱(攫:)⑹积芦灰以止淫水(淫:)(7)经堙于东海(堙:)故为精卫(故:)2.翻译下列句子。

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⑵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

⑶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

3.读课文,回答问题:⑴夸父身上表现了哪些精神品质?⑵女娲与夸父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⑶精卫填海表现了精卫的什么精神?4.用现代汉语翻译精卫的外形。

5.这三则神话表达了人民什么愿望?九,阅读《故事三则》,完成练习。

1.常识填空:《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所作,全称《》,《礼记》是家经典之一。

2.解释加点的词。

⑴若以与我(与:)⑵黔敖左奉食(奉:)⑶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危坐:)⑷非其有而取之(其:)(5)献诸子罕(诸:)(6)吾心独无之乎?(独:)(7)从而谢焉(谢:)(8)故敢献之(敢:)3.三则故事有一个相同点,即都描写了古人,如何让你选择一个事例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你选择哪一个事例?4.这三则故事各有什么意义?《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十,阅读《少年中国说》,完成练习阅读《少年中国说》,完成下面的练习。

1,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

(按照惯例)B,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定格)C,惟怯懦也,故苟且..。

(不正当的)D,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

(大概)2,翻译下面的句子。

A,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B,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为者。

3,选文第2段是从哪几方面把老年人与少年人作比较的4,老年人真的一无是处吗?说说你发现的老年人的长处。

十一,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云归而.岩穴暝③伛偻提携..④觥筹交错..○5翼然..临于泉上2、翻译下列句子。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欧阳修寄情山水,诗酒山林,除享受山水之乐外,还具有怎样的深意?4、“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

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6. 阅读理解。

(1)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

其中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

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第四段日暮醉归,从________写到_________,进而写到_________,并用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

7. “醉”字和“乐”字在文问森中多次出现。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请概括说出本文中的三种“乐”,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解释其现代常用义,并各造一个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