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草原》教案
辽阔的草原教案

辽阔的草原教案教案标题:辽阔的草原教学目标:1. 了解草原的特点和生态环境;2. 掌握草原动植物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1. 草原的定义和分类;2. 草原的地理分布;3. 草原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4. 草原动植物的特点和适应性。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了解草原吗?你们对草原有什么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草原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草原。
2. 介绍草原的地理分布,引导学生了解草原在世界各地的分布情况。
3. 讲解草原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让学生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食物链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展示一些草原动植物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动植物能够在草原上生存?它们有什么适应性?四、小组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草原动植物进行研究。
2. 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关于所选动植物的信息,并制作海报或展板展示。
3.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所选的动植物,并分享它们的适应性和生存技巧。
五、总结和展望(5分钟)1. 学生进行简短的总结,回答以下问题:你们对草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你们觉得草原的生态环境需要怎样的保护?2. 展望下一节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草原的保护者,你们会采取哪些措施?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草原的美景;2. 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用于学生小组活动的研究。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制作的海报或展板,评估学生对所选动植物的了解程度;2. 学生的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草原生态环境;2. 鼓励学生参与保护草原的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或组织宣传活动。
《辽阔的草原》音乐鉴赏

《辽阔的草原》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辽阔的草原》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分析和描述《辽阔的草原》中的旋律、节奏、和声、动态和音色等要素。
理解《辽阔的草原》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民族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讲义或课件,介绍《辽阔的草原》的背景和分析要点。
音乐播放设备,播放《辽阔的草原》的录音。
笔和纸,供学生做听后感和分析记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和印象,提问如"你们对草原音乐有什么了解?"引入今天的主题,《辽阔的草原》音乐鉴赏,解释其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性。
二、介绍《辽阔的草原》(10分钟)介绍《辽阔的草原》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来源,解释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讲解《辽阔的草原》的曲式结构、乐器运用以及表达的情感。
三、分析音乐要素(15分钟)播放《辽阔的草原》的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
引导学生分析和描述《辽阔的草原》中的音乐要素,如旋律的特点、节奏的感觉、和声的运用、动态的变化和音色的选择。
鼓励学生用他们的感受和表达来描述和分析音乐要素。
四、欣赏与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辽阔的草原》的听后感和分析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辽阔的草原》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以及它在草原文化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意见,培养他们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总结《辽阔的草原》音乐鉴赏的要点和收获。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分析和评价,可以是口头演讲、书面报告、展示作品等形式。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族音乐作品,用他们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和评价该作品。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民族音乐演出或音乐会,让他们亲身体验草原音乐的魅力。
引导学生研究其他草原音乐作品,比较它们的特点和风格,加深对草原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备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辽阔的草原》所表达的自然景观、牧民生活等元素,让他们理解音乐与社会、情感的关系。
辽阔的草原 教案

辽阔的草原教案教案标题:辽阔的草原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草原的特点、植被和动物资源。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 草原的特点和植被。
2. 草原动物的种类和特点。
3.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草原的特点和植被。
2. 如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草原的景观和生物。
2. 草原动物的图片或模型。
3. 草原植物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草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草原的好奇心。
Step 2:了解草原(10分钟)1. 通过PPT或图片展示,向学生介绍草原的特点和植被,如广袤辽阔、植物丰富多样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草原的特点,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Step 3:认识草原动物(15分钟)1. 展示草原动物的图片或模型,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草原动物,如狼、羊、马等。
2. 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草原动物进行研究和展示,包括该动物的特点、习性和生活环境。
Step 4:保护草原生态环境(15分钟)1.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讨论保护草原的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保护草原的想法和建议,并组织相关活动,如制作宣传海报等。
Step 5:小结与展望(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草原的特点和重要性,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生态环境。
2. 鼓励学生参与草原保护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服务或参与草原植树活动。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个别评价。
2. 学生展示自己研究的草原动物,评价其内容的准确性和组织性。
教学资源:1. PPT或图片展示草原景观和生物。
2. 草原动物的图片或模型。
3. 草原植物的图片或实物。
4. 学生组织的草原动物研究展示材料。
辽阔的草原教案

多彩的民歌独特的名族风第一课时辽阔的草原安陆一中陈晨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辽阔的草原》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民歌的影响,体验蒙古族民歌独特的魅力,了解并传承民族民间音乐。
知识与技能:认识蒙古族“长调”和“短调”的民歌体裁,了解“诺古拉”的演唱方法。
从节拍、节奏曲式结构等处分析了解。
过程与方法:聆听、欣赏“长调”、“短调”,分组讨论,学习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了解蒙古族民歌体裁“长调”“短调”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一、导入师:欢迎大家走进音乐课堂,在大草原上有这样一首歌,自它创作之初就成为草原人们的最爱,他唱出了草原人们的心声,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什么歌。
播放歌曲《天堂》第一段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大点声说?是由谁演唱的?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谁来说一下?生:这首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师:表达了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情感,为了表达热爱草原热爱家乡的情感,《天堂》用了哪个民族的音乐元素为他创作的基础。
生:蒙古族师: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蒙古族的习俗特点?二、新课教学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本第二单元腔调情韵《独特的民族风》的一课,让我们共同聆听大草原上的歌,共同赏析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民族风以及共享我们祖国民族大家庭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魅力。
首先呢,请大家聆听两个音乐片段,听的过程中请大家判断一下哪个是蒙古族的长调歌曲,哪个是蒙古族的短调歌曲,在聆听的前给大家一个建议,在听第一首的时候大家可以任由思绪飞扬,展开充分的想象,在听第二首的时候呢,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音乐一起哼唱,不会的同学可以跟着音乐打打节拍。
1、初听播放1《辽阔的草原》播放2《嘎达梅林》师:请大家判断哪一首是长调,哪一首是短调(点一到两个同学回答)第一首是长调,第二首是短调师:为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怎么听出来的?(点一到两个同学回答)生:第一首听起来比较辽阔,第二首乐曲节奏比较轻快师:第一首乐曲长调我们听起来它的旋律是舒展,悠长的,歌唱者的气息也是很绵长;第二首乐曲短调我们听起来感觉节奏感很强,我们听起来是吗?师:大家的判断很准确,第一首歌曲是长调,名字叫《辽阔的草原》,第二首歌曲是短调,名字叫《嘎达梅林》那么接下来,通过谱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蒙古族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的不同。
七年级音乐上册《辽阔的草原》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辽阔的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草原音乐的美妙,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辽阔的草原》,使学生了解我国草原音乐的特色和风格,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辽阔的草原》的学习。
2. 草原音乐的特色和风格介绍。
3. 音乐欣赏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歌曲《辽阔的草原》的学唱。
2. 理解草原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四、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2. 讲解法:教师讲解草原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3. 欣赏法:学生欣赏草原音乐,发表自己的感受。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教师播放草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音乐的魅力。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歌曲《辽阔的草原》,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3. 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4. 歌曲讨论:学生发表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5. 草原音乐欣赏:教师播放其他草原音乐,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了解更多的草原音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演唱《辽阔的草原》,表现出歌曲的特色和情感。
2. 学生能理解并描述草原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草原音乐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2. 邀请草原音乐艺术家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草原音乐的魅力。
3. 带领学生参观草原地区,感受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辽阔的草原》的乐谱、图片、视频等。
2. 草原音乐资料:包括草原音乐的历史、特色、代表作品等。
3.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草原音乐和教学示范。
九、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草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音乐的魅力。
2. 歌曲学习:介绍歌曲《辽阔的草原》,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意义,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
七年级音乐上册《辽阔的草原》教案新人教版

新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辽阔的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会演唱歌曲《辽阔的草原》,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辽阔的草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歌曲《辽阔的草原》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
2. 草原音乐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歌曲《辽阔的草原》的高音部分演唱。
2. 对草原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音响设备。
2. 乐谱和歌词。
3. 草原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草原图片和相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和辽阔。
提问:你们对草原有什么印象?草原音乐又有怎样的特点呢?2. 新课内容介绍:介绍歌曲《辽阔的草原》的背景和创作特点,讲解草原音乐的风格特点和表现手法。
3. 学唱歌曲:教唱歌曲《辽阔的草原》,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特点和演唱技巧,引导学生正确演唱歌曲。
4.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5. 课堂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感受草原音乐的美丽。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版本的草原歌曲,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夜色美》等,让学生对比欣赏,进一步理解草原音乐的风格特点。
2. 创作实践: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小型的草原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采用即兴编曲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七、课堂互动:1. 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演奏乐器,学生跟随节奏演唱《辽阔的草原》,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2. 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打击乐器,为歌曲《辽阔的草原》伴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音乐创造力。
八、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辽阔的草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无限的宽广。
辽阔的草原教案

独特的民歌风----辽阔的草原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民歌的民族风格;2.认识“长调”和“短调”民歌体裁特点;二、教学重、难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特点,判断“长调”与“短调”歌曲。
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鉴赏了藏族和维吾尔族的音乐,了解这些民族独特的音乐魅力。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首音乐,请大家试着判断它是哪一个民族的?(放音乐)生:蒙古族师:那么再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这个民族的了解和认识(比如生活环境、饮食习惯、乐器、舞蹈、音乐、兴趣爱好等等)。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他们的民歌就是以这些文化为依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独特韵味。
蒙古族民歌有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着光芒,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引出新课《独特的民族风----辽阔的草原》。
2.师:一首流传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蒙古族歌曲。
这首歌的歌词表现了蒙古族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珍视和追求。
介绍宝音德力格尔。
接下来请大家鉴赏《辽阔的草原》,并从节奏、旋律、歌词句幅中来分析这首歌曲。
(放视频)3.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前面的问题。
(板书)4.师:那么同学们所了解的歌曲中有没有这样特点的蒙古族歌曲?那么老师给大家介绍一首非常好听的蒙古族歌曲《鸿雁》。
看是不是和我们总结的这个特点一样。
(放音乐)5.师:(放ppt)在蒙古族音乐里具有这类特点的音乐我们把它叫做“长调”。
当然蒙古族的音乐除了长调还有一种和它特点相反的音乐,我们把它什么呢?(短调)师:接下来请翻到书上的26页,拓展与探究的第二题。
那么老师给大家演唱的《嘎达梅林》好不好?(放伴奏)6.讨论《嘎达梅林》节奏、旋律、歌词句幅特点。
(板书)师:(放ppt)像这一类的具有叙述性特征的音乐,我们就把它叫做短调音乐。
7.师:通过刚才我们一起鉴赏了长调和短调,那么你们更喜欢哪一体裁的音乐?生:短调音乐师:那我们来学唱两句好吗?(教唱一遍,让学生跟唱一遍)9.对“长调”和“短调”进行总结。
辽阔的草原教案

辽阔的草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草原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2. 了解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动植物的种类和适应草原生活的特点。
3. 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
4.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草原的特点和分布情况;草原生物多样性。
2.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理解并意识到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思考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谈谈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2. 了解草原(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草原的定义、特点和分布情况,并给学生准备草原分布图,让学生根据图片标出全球不同地区的草原分布情况,并找出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地带。
3. 探索草原的生物多样性(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草原上常见的动植物种类,包括大型动物如斑马、羚羊、草原狼等,以及常见的植物如牧草等。
学生可以根据图片或视频,讨论草原动植物的特点和它们适应草原生活的特点。
4. 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草原生态系统对人类和地球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讨论草原对保持水资源、减轻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5. 维护草原生态系统(15分钟)教师介绍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包括合理利用草原资源、禁牧轮牧、植被恢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等。
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分组讨论制定自己的保护草原措施,并向全班进行汇报和讨论。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望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发言积极性。
2. 学生在课后完成的课后作业或小组讨论中表现出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对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相信我们56个民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
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把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记下来,待会儿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生发言:看到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教学设计
主备人:持案人备课时间2010年11月10日
课题
第四单元辽阔的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l、通过欣赏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古民歌独特的魅力。
2、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难点
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与说明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让学生参与才艺展示活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展现蒙古族音乐。
1、学唱歌曲
同学们再次欣赏《牧歌》,体会一下歌曲的情绪、风格特征,听完之后谈谈认识。《牧歌》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X·X
听唱:(第三次播放),学生轻声和着伴奏哼唱旋律。
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唱谱:歌曲唱熟之后,请学生集体视唱歌谱。
在演唱中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歌唱时的呼吸、换气、咬字吐字、长音的拍数、力度的把握、演唱的情绪等。
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动作)
同学们小结都有哪些收获?
我们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了解更深入了一步。在西部开发的浪潮中,我们相信我们56个民族会更相处得更融洽,民族会更团结。
板
书
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计
教
后
反
思
教研组长审批
(1+1评语)
年月日
驻组领导
审批
年月日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2、出示教学目标
3、出示自学指导
4、自学检测
5、演唱感受
6、小结
1,播放《牧歌》
2、出示课题:歌曲《牧歌》,并播放歌曲。
3、出示问题,分组讨论。
A.你认为旋律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B.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4,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别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形式熟悉巩固歌曲。
知道了民歌的不同特点是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特点的不同而形成的。
感受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
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