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论文

合集下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的呼吸道和泌尿生殖系统,严重时可引起高病死率。

这种病毒对猪只的危害巨大,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1. 病毒扩散范围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传播迅速,扩散范围广,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引起区域性的爆发。

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存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成为国内外猪只生产的主要威胁之一。

2. 防治措施滞后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特性复杂,传播途径多样,且易于与其他呼吸道疾病混淆,因此对其的防治措施一直较为滞后。

目前,虽然国内外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防治制度和技术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

3. 疫苗研发不足目前,虽然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已经研发出了相关疫苗,但疫苗的种类和使用范围仍然不足,一些地区甚至无法获得有效的疫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效果。

4. 饲养管理存在漏洞在实际的养猪生产过程中,一些养猪户的饲养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如隔离条件不足、集中饲养密度过高等,容易导致病毒的扩散和传播,增加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感染风险。

5. 监测体系不健全目前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体系不够健全,监测手段和方法相对单一,很难做到对猪只进行全面的监测和预防。

这给猪只生产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对策1. 加强宣传教育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染特性和危害程度,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养猪户对猪蓝耳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倡导科学养猪理念,提高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的能力。

建立健全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监测体系,包括病毒监测、疫苗效果监测、养猪场环境监测等多方面的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处置措施。

3. 加强养猪管理加强养猪场的卫生管理,保持猪场的清洁卫生,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扩散,提高饲养环境的保护能力,与此增加对猪只的隔离和密切接触的监控,减少感染的机会。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由猪蓝耳病毒引起的猪类传染病,具有高感染性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该病对于猪类养殖业具有严重威胁,经济损失巨大。

本文将探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目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几乎所有猪的年龄段都可能感染该病毒。

该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飞沫传播等。

防治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首要问题是控制病毒的传播途径。

加强对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猪场应建立和完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严格的外来动物进入管控、消毒措施、员工健康管理、养殖设备清洁消毒等。

要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疑似感染病例。

养殖场要加强对疫苗的使用。

目前已经研发出了高效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和发病。

养殖场可以采取定期接种疫苗的措施,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加强兽医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

兽医部门应加大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监测和监管力度,及时发现病例,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限制交通、关闭市场等措施,遏制病毒传播。

也需要加强养殖户的培训和教育。

养殖户要了解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学习正确的防控措施,如消毒、隔离、疫苗接种等。

养殖户要保持养殖场清洁卫生,定期巡查猪群健康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要想有效控制和防治该病,需要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定期接种疫苗,强化兽医监管,加强养殖户培训和教育等多方面措施的综合运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止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传播,保障猪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浅析猪蓝耳病(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并发猪瘟的诊治

浅析猪蓝耳病(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征)并发猪瘟的诊治

了母猪 繁 殖存在 障碍 , 并且 还将 导致 其呼 吸 系统 受到 影响 , 免 疫功 能逐 步 弱化 , 因此也 便会 造成 高致 病性 猪 蓝耳病 和 猪瘟 的合 并发 生
关键 词 猪 蓝耳病 ;猪瘟 ;诊 断与 治疗
猪蓝耳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皮肤接触 、 空 气、 精液 以及胎 盘等。 猪瘟 是目前 所较为 严重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这两种疾病是 目前
光。 4防治 措 施
在 经动物 防疫人 员现场检 查后确 诊发 现病猪全身潮 红, 体温达到 4 O ℃以上, 食欲
低 下, 部分 病猪还 出现 了腹 泻、 呼 吸困难等 症 状, 且病 猪粪便 干燥、 呈 颗粒状 ;部分病
旦出现猪蓝耳病 与猪瘟病发 感染. 便 会 导致病情的诊治难度加大 , 同时由于病 猪
值。
的猪 蓝耳病 抗原, 而后经血清样本也滴在载 玻 片上使 之充分 混合 ;再将 所混合 的液体
涂抹在 1 8 a r m左右的圆面之上 , 等候 2 m i n左 右便 可观察 其变化情况。 如发生凝集情况且
1发病状况及临床症状 1 . 1发病情况
现以某项规模化养猪场为例, 该养猪场 在2 0 1 5 年9 月期前后, 共计有 5 2 头仔猪死 亡, 养殖 户向县 动物疫病 防控 中心求诊。 在
此造成 其体内 所原本具有 的抗体 也逐渐丧 失, 导致外界侵入亦或是原本 的猪瘟病 毒更 加活跃. 出现猪蓝耳病和猪瘟感 染的合并出 现。 在 出现猪蓝耳 兵合并 猪瘟症 状后 . 需 及 时采取有 效的 防治措施 , 改善养 殖环境 . 做 好具体的消毒灭杀处理 , 最 大程度 的降低猪 群 的患病率, 减轻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 [ 1 ] 程汉 ,曹军 平 ,史 明基等 .口蹄 疫、 猪瘟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 种 疫苗不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

05
案例分析
成功防控案例
成功案例一
某规模化猪场在发现疫情后,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对全场猪 只进行检测和淘汰阳性猪只,同时对猪舍进行全面消毒。该 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扩散,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成功案例二
某地区在疫情发生后,采取了区域净化策略,对发病猪场及 周边地区进行严格的监测和检疫,同时加强宣传培训,提高 养殖户的防控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地区疫情得到 了有效控制。
使用具有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 节等作用的中药进行防治,如板 蓝根、金银花等。
针对病猪出现的症状,采取对症 治疗措施,如解热镇痛、补充营 养等。
养殖管理措施
饲养密度
合理控制猪群的饲养密度,降低猪只之间的 接触机会。
环境卫生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清理猪舍,保持 干燥、通风。
饲料管理
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常与猪瘟、猪流感等其他疾病混合感 染,加重病情。
养殖密度影响
养殖密度高的地区发病率更高,与猪 群拥挤、环境卫生差有关。
流行趋势分析
耐药性增强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防 控难度加大。
变异株出现
病毒变异速度加快,出现新的变异株,对现有疫 苗的免疫效果构成挑战。
跨境传播风险
国际交流增多,跨境传播风险加大,需加强国际 合作与交流。
04
防控策略
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种类
针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目前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包括弱毒疫 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等。
免疫程序
根据猪只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当地疫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 保猪群获得足够的免疫力。
免疫效果监测
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效果监测,及时发现免疫失败的情况并采取补 救措施。

猪蓝耳病的防治-论文

猪蓝耳病的防治-论文

猪可见耳部 、 体表皮肤发紫。 耐过猪生长缓慢, 易感
染 其他 疾病 。
生 长猪 和 育 肥猪 表 现 出轻 度 的 临诊 症状 , 有不 同程序 的呼 吸系 统症 状 , 少 数病 例 可 表现 出咳 嗽及
・ ● ● ・
2 0 1 2年 第 1 1 期c = = 6 1 = = 》
水 中加入 3 %的高锰 酸钾 。
群 ,主 要 表现 开 始便 秘 后 顽 固 下痢 , 粪便 带 有 黄 白色 粘液 , 后
来 变 成 水样 , 成黄 绿 色 、 灰 褐 色
4 . 2 疴 隋严重的病猪立 即深埋 , 栏舍、 环境 、 用具等用
2 %火碱 消毒 , 粪便集中处理 , 以杀灭外界的病原 体。
外, 其 它基本 治愈 。
5 结论 与分析
变化 , 在耳 、 四肢 内侧 、 臀部 、 腹下皮肤出现紫红色斑 块, 走 路摇 摆 , 拱 背或 卧地 不起 、 发抖 、 叫声 嘶 哑 , 最 后衰 竭而 死 。
2 剖检 变化
肝肿 大 , 呈 灰 白色 , 胆 汁浓缩 , 呈黑 褐色 , 脾肿 大
酱 油 样 并混 有 血 液 , 腥臭 , 附 在 肛 门周 围 ,部 分 病 猪初 期 发 生 呕吐, 食 欲 减少 或 废 绝 , 饮水 增 加, 喜 欢堆 在 一起 , 体温 4 1 . 5~ 4 1 . 8 ℃, 眼 睑肿 大 , 眼粘 膜 充血 ( 呈 花斑 状 ) , 有 的 发 生溃 疡 , 分 泌物 增 多 , 尿黄 色并 有 白色 沉 淀 , 呼 吸 困 难, 迅 速 消瘦 , 皮 肤苍 白, 被 毛粗 乱 , 后期 出现败血 症
养 猪
猪蓝耳病 的 防治
王 玉 文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摘要】猪蓝耳病是一种高致病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喷雾传播等途径传播,对猪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目前,猪蓝耳病防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现有疫苗的局限性和病毒的变异性,加强兽医监管和疫情监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的必要性也不容忽视。

未来,猪蓝耳病防治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疫苗研发和技术改进,并需要各方合作应对猪蓝耳病的挑战,共同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综合应对措施,我们有信心有效控制猪蓝耳病的传播,确保猪的健康和养殖环境的安全。

【关键词】猪蓝耳病、高致病性、防治、现状问题、对策、疫苗、病毒变异性、兽医监管、疫情监测、养殖环境卫生、发展趋势、合作。

1. 引言1.1 猪蓝耳病简介猪蓝耳病,又称猪传染性液体肿胀性淋巴结炎(PRRS),是由猪蓝耳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猪病。

该病主要通过吸入感染或直接接触感染传播,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到健康猪体内。

猪蓝耳病症状多样,包括发热、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泻、咳嗽等,严重病例可导致生猪死亡率高达20%。

目前,猪蓝耳病已成为全球养猪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除直接危害猪群健康外,猪蓝耳病还会影响猪肉生产的稳定性和质量,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由于猪蓝耳病病毒的变异性较强,疫苗的研发和使用也面临一定难度。

有效防控猪蓝耳病,关键在于加强疫情监测和兽医监管,提高养殖环境的卫生水平,同时鼓励多方合作,共同抗击这一疾病。

未来,随着科技和疫苗研发技术的进步,相信对猪蓝耳病的防控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1.2 猪蓝耳病传播途径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呼吸器官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当一个猪感染了猪蓝耳病毒后,通过接触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共用水源等途径,能够将病毒传播给其他猪只。

飞沫传播也是猪蓝耳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感染猪只在呼嚨、咳嗽时释放病毒颗粒,通过空气传播给周围的猪只。

浅谈猪蓝耳病

浅谈猪蓝耳病

猪 繁 殖 和 呼 吸 障 碍 综 合 征 病毒 为 单 股 正链 R N A病 毒 。属 套 式 病 毒 目 。
动 脉 炎病 毒 科 , 动脉炎病毒属。 病 毒 为 网形 。 直径 为 5 0 ~ 6 0 n m, 含有 2 O 一 3 5 n m 的 核 衣 壳 。 在 氯 化 铯 中 浮 密 度 为
( 陕西省镇安县动物 卫生监督所
镇安县 回龙镇农 牧综合 服务站 . 陕西
镇安 7 1 1 5 0 0 )
临 诊 型等 。
3. 1 急性 型
中图分 类 号 : ¥ 8 5 8 . 2 8 文 献标 志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0 4 1 4 ( 2 0 1 3 ) 0 7 — 0 0 2 0 — 0 3
L | v E s T OCK A ND P oUL T RY| No UsT RY No29 ’
浅谈猪蓝耳病
赖 光 钊 袁淑 茹 朱 芬
及饲养管理 因素和环境条件 的影 响。 低 毒 株 可 引 起 猪 群 无 临 诊 症 状 的 流 行 .而强 毒 株 能 够 引起 严 重 的 l 临诊 疾 病, 临诊 上 可 分 为 急 性 型 、 慢 性型 、 亚
经 成 为 规模 化猪 场 的主 要 疫病 之 一 。
本 病曾称 为 “ 神秘猪病 ” 、 “ 新 猪
存 活 数 年 ,但 在 4  ̄ C 仅 存 活 1个 月 ,
3 7 ℃存 活 1 8 h , 5 6 ℃存 活 1 5 m i n以 内。 在 p H 6 . 0时 稳 定 , 在 p H 5 . 0以下 和 p H 7 . 0以 上 均 易 失 活 .将 肉 尸 保 存 于
病” 、 “ 猪 流 行 性 流 产 和 呼 吸综 合 征 ” 、 “ 猪 生殖 与 呼吸综 合 征” 、 “ 蓝耳 病 ” 、 “ 猪瘟疫 ” 等, 我 国 将 其 列 为 二 类 传 染

猪蓝耳病的研究综述

猪蓝耳病的研究综述
断、 合 防治等做 一 综述 。 综 关 键词 : 蓝耳 病 ; 原 ; 猪 病 流行 病 学 ; 合 防治 综
d i 03 6 /ຫໍສະໝຸດ n1 0 - 5 42 1 .80 7 o: .9 9js .0 6 8 5 .0 00 .3 1 .s
猪繁 殖 与 呼 吸综 合 征 (R SI怀 孕母 猪 流 产 、 死 胎 、 乃 PR) ) X 产 木 伊胎 、 早产、 产弱仔等繁殖障碍和仔猪 呼吸 困难 、 高死亡率 为特 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 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 引 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以传播速度快 、 发病面广 , 繁殖 障 碍 、 吸 困难 、 朵 蓝 紫 、 猪 发 病 率 可 达 10 、 亡率 在5 % 呼 耳 仔 0% 死 0 以上 ,母 猪 流产 率 可 达3 %以上 力 征 .常 常继 发 其 他病 原 感 0 染 , 毒 不感 染 人 。 该病
3 临床 症 状
猪发 病后 , 不 同年 龄 和用 途 。 其 临 诊症 状 概述 如下 。 按 对 种 母猪 主要 表现精 神沉 郁 , 嗜睡 , 欲减 退或废 绝 , 食 咳嗽 , 同 不 程度 的 呼吸困难 , 间情期延 长或不 孕 。妊娠母 猪发生 早产 、 产 、 死 胎 儿木乃伊化、 产弱仔猪等。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 , 运动失调 及轻 瘫症状 , l 内死亡 率 明显 增高 f % ~8%) 产后 周 4 O O 。少数感 染猪 表现暂时性的体温升高(9 ℃ ~ 0C。 3. 6 4  ̄)个别病猪的双耳、 腹侧及外 阴部 皮肤呈 现一过 性的青 紫色 或蓝色 斑块 , 耳发凉 。 数母 猪表 双 少 现产 后无乳 、 衣滞 留及 阴道分泌 物增 多等现象 。 胎 1 月龄 内仔猪 最 易感 染 , 表 现 出 典 型 的临 床 症 状 。体 温 升 并 高达 4 ℃ 以上 , 吸 困难 , 欲 减 退 或废 绝 , 泻 , O 呼 食 腹 独处 或 互 相 挤 作一 团 , 毛 粗乱 , 肉震 颤 , 济失 调 , 躯瘫 痪 , 被 肌 共 后 渐进 性 消瘦 , 眼 睑水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蓝耳病的研究及防治摘要: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症,此疫病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死亡率之高都是养猪史上罕见,曾掀起了一场谈“高热”色变的风暴,给集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浩劫。

关键词:无名高热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预防饲养管理2006年春秋之季,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症,此疫病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死亡率之高都是养猪史上罕见,曾掀起了一场谈“高热”色变的风暴,给集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浩劫。

通过相关部门及专家近一年的探索与研究,已证实该疫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Abstract: in some regions of our country one after another outbreak of a high fever for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the syndrome, the disease propagation speed fast, an area popular with wide, high mortality are rare in the history of pig, has raised a field on "high fever"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storm, to set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with great havoc.Keywords: unknown high fever of highly pathogenic PRRS vaccination management2006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 in some regions of our country in succession outbreak of a high fever for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the syndrome, the disease propagation speed fast, an area popular with wide, high mortality are rare in the history of pig, had set off a field on "high fever"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storm, to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bring great disaster.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xperts to nearly a year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highly pathogenic swine blue ear virus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comprehensive syndrome virus variation) caused by an acute and highly lethal disease.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1.1 疫病的流行性本病自2006年5月份首发于江西省的高安、抚州地区后,迅速在我国养猪相对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传播蔓延,主要以南方地区、华中地区受害最为严重,至9月中下旬告一段落。

接着于10月中旬死灰复燃,而且至当年的11月底疫情已扩大到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份。

近期又在广东云浮市出现疫情,呈现明显的跨区域流行和传播特征。

一般来说,一旦猪场感染此病,整个猪群在3~5天内感染,随后波及邻近地区。

各年龄段猪群都可以感染,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致死。

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高温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

被感染的猪呈现出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眼结膜炎、眼睑水肿;气喘、流鼻涕、咳嗽等呼吸症状;便秘、腹泻等消化系统紊乱;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1.2 疫病的影响据官方统计,至今年5月为止,全国有22个省份先后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发病猪45858头,死亡18597头,扑杀5778头,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与1996年所发生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和2002年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所造成的损失相比,这次疫情所带来的损失要大得多。

因此受到了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养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众多科研单位和政府专职机构对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2007年3月28日,农业部正式公布该疫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病性疫病,并开展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主的猪病防控工作,促进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制误区及教训2006年夏秋发生的生猪高热病给全国的养猪业造成了重大危害,许多养猪大户至今一提起高热病仍心人余悸。

最初对于该病的防治都比较的迷茫,在没有确诊,弄清病原的情况下,采用盲目的常规治疗,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甚至加重病情,导致死亡,因此盛传“越打越死”之传说。

甚至有些兽医在疫情初期,搞不清病因误诊,按照弓形体病、附红细胞体、蓝耳病、流感、猪瘟、圆环病毒等病来进行针对性治疗,不但用药成本增加,而且提高猪群死亡率,造成严重后果。

因防制存在种种误区,致使养殖户们对高热病产生的恐慌感。

2.1 2006年疫病的防控上存在的误区①疫情暴发之初,部分养殖户将发病猪乱扔或者卖到市场,疏忽了疫病扑杀封锁的工作,导致疫情扩散,疫源泛滥。

②没有严格的引种、防疫制度,生猪流动性大,跨区域贩买,加速了疫病的暴发和流行,“惟有源头活水来”。

③疾病认识不够,未进行病原测定下就盲目下诊断结论,采取不正确的措施,引起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

④饥不择食,病急乱求医,缺乏综合的防预措施。

大量使用退烧药、广谱抗菌性药物,加重疾病的复杂性。

甚至发生一夜之间注射猪瘟,伪狂犬,蓝耳病三种弱毒疫苗的荒唐举措,结果造成健康猪的大量死亡。

⑤饲养管理粗放,尤其是农村散养户,猪舍设计不合理、通风不良,空气中氨气浓度高。

大部分采用潲水养猪,营养不良。

⑥免疫保健意识淡泊,不重监测,盲目注谢疫苗,有时为了降低成本,减少了应有的免疫。

2.2应加强疫病紧急防控应加强疫病紧急防控,封杀病死猪、消毒工作是减少发病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封锁疫区,降低疫病的发生与扩散。

加强消毒,杀灭病原体,切断疫病的传播,从根本上清除了传染源。

3.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7防控措施目前在气温严热、猪病高发季节,养殖场须要高度重视猪病防控工作,把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作为重点,确保发生疫情时,能够及时诊断,及时处置,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做好防控猪病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关键是抓好免疫工作,免疫是落实“预防为主”防控方针的首要选择,是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有效措施。

其主要措施如下:3.1 做好猪场免疫预防3.1.1 制定严格免疫程序疫苗接种并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根据当地的疫情情况,制定适宜免疫程序,严格按程序接种,尤其要做好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气喘病、伪狂犬等病的预防工作。

免疫程序可参照农业部发布的(《猪病免疫推荐方案》)。

3.1.2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操作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操作,并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必须选用经国家批准生产或已注册的疫苗,以减少免疫接种产生的应激与免疫失败的干扰。

3.1.3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定期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抗体水平不合格时,应尽快实施一次加强免疫。

3.1.4 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免疫接种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或在接种疫苗前三天后四天添加抗应激药物,增强免疫效果,防止疫苗免疫失败。

同时要求做到“一猪一针头”,防止交叉感染。

3.1.5紧急免疫。

当发生动物疫情时,应对受威胁的猪进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紧急免疫。

3.2 全方位的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加强消毒工作3.2.1防止疫情扩散发生疫病时,要立即封杀疫区,隔离病猪,对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不宰杀、不食用、不出售、不转运”,防止疫情扩散。

3.2.2防止疫情扩散坚持自繁自养原则,把好检疫关。

人们常说:抓好种猪检疫工作,禁止引进病源猪,从根本上减少传染源。

3.2.3做好消毒工作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是切断疾病传播和杀灭病原体的有效方法。

由于有些病毒对普通消毒剂不敏感,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广谱、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如用复方戊二醛溶液1:800倍稀释进行环境、器具和空气消毒,同时防止人员串栏。

饮水消毒按1:3000倍稀释。

疫病暴发时,应提高消毒药液的浓度,降低稀释倍数,对疫区及疫区附近外部环境每天进行2次严格消毒,以防止本病扩散蔓延,对控制疫病的传播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或选用最新研制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粉1:400倍稀释,利用强氧化性及高酸性,对病原微生物,特别是病毒产生强大的破坏作用。

3.3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药物保健,减少易感动物3.3.1 改善饲养环境猪场在夏天要做好防暑降温,冬天应注意保温,并保持猪舍干燥,合理的饲养密度,降低氨气浓度,建立良好的饲养环境,减少各种应激反应。

3.3.2 保证饲料质量营养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猪的免疫功能、成活率、产仔率及生长速度。

因此要积极推进规范化、标准化饲养方式,保持较高的营养水平,严禁饲喂霉变和劣质饲料,保证充足营养,增强猪群抗病能力。

3.3.3 进行合理的药物保健预防3.3.3.1 定期做好猪场杀虫灭鼠工作众所周知,体内外寄生虫能够吸收猪体营养,传播疾病,降低猪群的抵抗力,成为威胁畜禽养殖业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因此日常生产管理中要定期进行猪场杀虫灭鼠工作,加强猪群免疫功能,提高饲料报酬,减少经济损失。

目前规模养殖场一般采用“四加一”驱虫模式,可选用伊维菌素、芬苯达唑、莫西菌素等驱虫药进行定期驱虫。

3.3.3.2 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和免疫抵抗力根据猪场情况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从母猪到生长猪进行系统的药物保健。

①怀孕和哺乳母猪。

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切断母猪到仔猪的垂直感染。

可选的用药方案,氟苯尼考500ppm 加支原净150ppm或金霉素300ppm。

②保育仔猪和小猪群。

仔猪断乳前后1-2周,保育出栏前后的各1周(8周龄),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或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辅助性药物,有利于切断小猪群中个体之间疾病的水平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