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灾害及防灾措施

合集下载

火山爆发防范措施

火山爆发防范措施

火山爆发防范措施
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灾害,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火山爆发带来的危害,以下是一些火山爆发防范措施。

1. 建立火山监测系统。

通过监测火山的地震、气体释放和地形变化等指标,可以提前发现火山活动的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火山爆发可能引发的灾害,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任务分工和应急处置流程,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应对。

3.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宣传火山爆发的危害和防范知识,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4. 避免建设在火山周围。

在火山周围,地质环境不稳定,容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建设时应严格遵守规划建设要求,避免建设在高风险区域。

5. 暴露在火山灰下的建筑物和设施应做好防护措施。

火山灰会对建筑物、道路、机械设备等造成损害,需要采取措施保护。

6. 遵循当地政府的指导和建议。

当地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发布防范措施和应急指导,居民应该积极遵循,确保自身安全。

总之,防范火山爆发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包括建立监测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加强教育宣传、避免建设在高风险区域等。

只有全面加强火山灾害防范,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1 -。

火山灾害防控措施方案最新

火山灾害防控措施方案最新

火山灾害防控措施方案最新1. 引言火山是地球上一种具有巨大威力的自然灾害,其爆发过程中涉及熔岩喷发、火山灰飞散、热气流扩散等多种危险因素。

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火山灾害的防控措施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探讨最新的火山灾害防控措施方案,旨在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减少火山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2. 火山观测预警系统火山灾害的防控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火山观测预警系统。

这包括火山地震监测、火山气体监测、地磁监测、地表变形监测等多种手段。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连续地观测火山活动的变化,并通过数据分析判断火山是否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及早预警火山活动的可能性。

3. 火山风险评估与区划通过对火山地质特征和活动历史进行调查研究,可以进行火山风险评估与区划,确定火山的威胁范围和危险度。

根据火山喷发历史和区域地质情况,可以划分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此外,应结合气象、地质、地下水等因素,进一步细化评估和区划工作,以提高防控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针对不同级别的火山灾害,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定期演练,以提高各级应急机构的应对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应急预案需要包括火山观测、预警、疏散、救援、防火、防护等方面的具体措施,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组织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公众教育与宣传公众教育与宣传是火山灾害防控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灾害防控知识科普、举办演讲讲座、制作宣传片等形式,提高公众的火山灾害防控意识,增强应对能力。

此外,还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及时、准确地传递火山活动的最新情况和防控措施,避免虚假信息和恐慌情绪的扩散。

6. 国际合作与交流火山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国际范围,因此,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火山灾害防控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各国之间应加强火山活动的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和合作研究,通过互通有无、共同应对的方式,提高全球范围内的火山灾害防控能力,共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火山爆发防护措施

火山爆发防护措施

火山爆发防护措施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居住在接近火山的区域,这就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灾害,其中的威力是非常强大的,很难预测和避免。

因此,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制定有效的火山爆发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1. 火山的观察和预警在火山周围地区,建立监测体系,监测火山活动的变化,对于减少火山灾害的影响非常重要。

这些监测设备包括地震仪、地形测量仪、火山气体测量和温度计等。

火山爆发预警的标志包括地震、振动、喷气声、道路开裂等现象,这些都是人们要注意的迹象。

喷发初期,最好立即转移,远离危险地带。

对于远距离的火山爆发,则需要在地方电视和广播等媒介上得到预警信息。

2. 火山爆发的避难区在火山周围的城市或村庄,需要设立火山爆发避难区,主要包括建立大规模避难所、收容点和逃生通道。

避难区需要建在离火山比较远的高地,通常为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

在避难区中,需要设置紧急救援物资和医疗设备,以确保避难民众的基本需求。

同时,避难区也要有充足的水、电和卫生设施,方便在一段时间内供人们使用。

此外,为了方便避难民众的疏散,应该开辟明确的疏散路线和逃生通道。

3. 防护措施及生活用品火山爆发后,将有大量的火山灰、岩石和熔岩喷出,一旦接触到人体,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为了保护自己,人们需要穿戴防护用品,例如头盔、健康面罩、护目镜、护手板、重型靴子等。

人们也需要准备应急品,例如食品、水、药品、毛毯、蜡烛、手电筒等,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4. 消灭火山灰在火山爆发后,周围的环境会充满火山灰,这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人们需要尽快清理火山灰,可以使用吸尘器、扫帚和耙子等清理工具。

同时,在家里需要防止火山灰进入,可以用胶布、塞子密封门窗等措施。

总之,火山爆发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人们需要加强火山监测和预警,制定有效的火山避难和防护措施,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火山地质灾害安全分析报告火山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

火山地质灾害安全分析报告火山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

火山地质灾害安全分析报告火山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火山地质灾害安全分析报告摘要:火山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火山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为相关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1. 火山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类火山地质灾害是指由火山活动引发的各类灾害事件,常见的有火山喷发、火山地震、火山热流、火山灰降等。

不同类型的火山地质灾害具有自身的特征和影响范围,对于灾害预警和应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 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火山地质灾害的突发性使得建立有效的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预警系统应综合运用地质监测、气象观测、遥感技术等手段,实时监测火山的活动状态,通过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提前发现火山地质灾害的风险,为应对措施的采取提供科学依据。

3. 灾害应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针对火山地质灾害,应建立相应的应对措施,以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首先,要制定灾害预案,明确各个层级的责任和应对措施;其次,要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发布灾害警报,迅速疏散和转移受灾群众;此外,还应加强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为受灾地区提供必要的援助和支持。

4. 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加强火山地质灾害的教育和宣传工作,可以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向公众普及火山地质灾害的知识和防护技能,增强公众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应对灾害的主动性和自救能力。

结论:火山地质灾害的预警和应对措施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

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并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工作,是有效应对火山地质灾害的关键。

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科技手段,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和减轻火山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火山灾害安全法规与防范措施

火山灾害安全法规与防范措施

火山灾害安全法规与防范措施火山灾害是一种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公众对火山灾害的认识,预防和减轻灾害的影响,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防范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火山灾害安全法规与防范措施。

一、火山灾害安全法规为了保障公众的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火山灾害的安全法规。

这些法规旨在规范火山活动的监测、预警和应对措施。

例如,就火山活动的预警等级进行划分,以便及时通知公众,并采取相应的避难和撤离措施。

此外,法规还要求建立专业的火山监测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的火山活动信息,以便公众能够做出合理的应对。

二、火山灾害预防措施1. 灾害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建立火山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预防火山灾害的重要手段。

这个系统由地质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负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火山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这样一来,公众可以根据预警,做好逃离火山灾害区的准备。

2. 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制定科学合理的灾害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这些预案包括火山爆发时的紧急疏散路线、避难场所的设置、应急物资的储备等。

同时,公众也需要参与相关的火山灾害应急演练,以加强应急能力和自救能力。

3. 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火山灾害的认识和意识是预防灾害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公众教育与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火山灾害的知识,加强灾害防范意识,掌握逃生和自救的基本技能。

同时,通过媒体等渠道,加强宣传,促使公众主动参与火山活动的监测和上报工作。

三、火山灾害的防范措施1. 临近火山地区的规划与建设在临近火山地区,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与建设。

避免将人口密集区或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在潜在的火山灾害区域。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规划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火山活动的影响。

2. 加强火山监测与研究加强火山监测是防范火山灾害的基础工作。

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及时掌握火山的活动状态,为预警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于火山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研究,不断提高对火山灾害的认识和预测能力。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火山喷发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火山喷发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也为地球的地质演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火山喷发带来的损失和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火山喷发的原因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上升过程中释放出来,形成火山口喷发的现象。

火山喷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来源于地球的内部核心,通过地壳的热对流传递到地表。

当地壳上的岩石受到高温的影响时,岩石内部的矿物质会熔化形成岩浆,进而引发火山喷发。

2. 板块运动:地球的地壳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运动。

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或者分离时,会产生巨大的地壳应力,导致地壳发生断裂和变形,从而形成火山口。

3. 地壳薄弱区域:地球的地壳并不是均匀的,存在着一些薄弱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裂缝等。

当岩浆在地壳上升过程中遇到这些薄弱区域时,会迅速积聚并形成火山口,引发火山喷发。

二、火山喷发的预防措施火山喷发虽然无法完全预测和避免,但通过科学的观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火山喷发带来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火山喷发预防措施:1. 建立火山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地震仪、地磁仪、气象仪等设备,对火山活动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周边居民和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

2.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火山喷发可能带来的灾害,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自救能力和应对火山喷发的意识。

3. 建立避难设施:在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建立完善的避难设施,为居民提供安全的避难场所。

同时,加强对避难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在火山喷发时能够正常使用。

4. 加强科学研究:通过对火山活动的深入研究,了解火山喷发的规律和特点,为预测火山喷发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加强对火山地区的地质勘探和监测,及时发现火山活动的变化。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与预防措施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与预防措施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与预防措施火山与地震是地球表面上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们以其独特而又危险的特点而备受关注。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

一、火山的形成原因火山是由地球上火山岩熔岩、火山渣、火山灰等物质喷发而形成的。

火山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板块构造:地球的外部被分为许多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这些板块不断运动,并且会相互碰撞、分离、滑动。

当板块发生碰撞或分离时,会导致地下岩浆的上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

2. 地幔柱状热源:地球内部的地幔层是一个高温区域,而地幔中的柱状热源是由地幔向上升起的热物质流动形成的。

当地幔柱状热源与地表相交时,会引发火山的喷发。

3. 地壳裂谷:地壳裂谷是地球地壳表面上的裂缝,因地下火山热源导致地壳扩张与收缩,强大的地质应力导致地壳裂开。

这些裂缝容易形成火山口,引起火山喷发。

二、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震的形成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构造活动: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产生的构造应力会积累在断层带中。

当应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断层带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

2. 地下岩浆活动:当地下的岩浆开始上升时,岩浆对周围的岩石施加巨大压力。

该压力会导致岩石断裂和地震的发生。

3. 盘状构造:在板块相对滑动的过程中,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板块并不时地停顿。

当这种停顿不可避免时,会产生严重的地震。

这种构造活动导致的地震被称为盘状构造。

三、火山与地震的预防措施1. 提高监测与预警能力:对于火山活动和地震活动的监测,科学家应当加强监测仪器的部署和数据的收集。

通过对地震波、地壳形变、气体排放等指标的监测,可以提前预测火山与地震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

2. 加强公众教育与培训:公众教育是预防火山与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当加大力度,向公众普及火山与地震的知识,让大家了解如何在发生火山活动或地震时妥善应对,以降低灾害发生后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火山喷发的定义和相应防治措施

火山喷发的定义和相应防治措施

火山喷发的定义和相应防治措施
火山喷发是指地球内部的高温岩浆、气体等物质在地壳破裂时喷发到
地表的自然现象。

火山喷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灾难,还会对周边环境
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防治火山喷发需要加强地震和测量工作。

地震是火山断裂的主
要因素,监测地震活动对于及时预测火山喷发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
测量火山的体积变化、发现地表和地下水位的变化等也是防治火山喷
发的有效手段。

其次,要建立火山喷发预警机制。

地震、地温、气体浓度等多种指标
可以作为预警标志。

当这些标志出现异常变化时,应该及时发出预警,向周围居民进行安全疏散,减少人员伤亡。

第三,加强科学研究,形成全球协作的模式,较全面地了解火山的规
律和特性,提高预报精度。

国际上已有火山观测网、火山灾害风险管
理网络、火山危害监测预警平台等设施,我国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国
际组织和活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火山的监测预警和科学
研究。

除此之外,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也十分必要。


该加强教育,掌握科学防灾减灾知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火山灾害,为火山灾害的防治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保障。

综上所述,火山喷发是一种严重的灾害,需要我们采取综合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加强地震监测、建立火山喷发预警机制、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等,这些措施是为防治火山喷发提供全面保障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防治措施,努力减轻火山灾害对我们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灾害及防灾措施摘要本文概略性论述了火山作用造成的主要灾害类型,如火山灰与火山云、火山熔岩流、火山碎屑流等等。

此外,还会引发火山地震、海啸、泥石流等一系列间接灾害。

分析我国火山灾害的潜在危险,重点介绍应用于火山监测的几种手段,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防灾措施。

关键词火山灾害;火山监测;防灾措施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7-0096-02volcanic hazards and prevention measureszhang mingxiao ,bai zhida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principal types of volcanic hazards caused by volcanic eruptions, such as volcanic ash clouds,lava flow, pyroclastic flows and so on. in addition, volcanic eruptions can trigger volcanic earthquakes, tsunamis,mudflow and a series of indirect secondary hazards.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potential risk of volcanic hazards in our country,we should highlight several methods of volcano monitoring and propose a set ofdisaster-preventing measures.keywords volcanic hazards;volcano monitoring;disaster-preventing measures0 引言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骤然强烈释放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现象。

它给人类创造了许多财富,如矿产资源、地热资源、火山旅游资源,同时也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据统计,全球有近20%的居民生活在火山灾害危险区和影响范围内。

1987年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的决议,把火山灾害列为八项自然灾害之一。

因此,研究火山灾害类型,对火山监测和预报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是减轻火山灾害的关键。

1 火山灾害类型火山灾害类型多样(图1),除了火山碎屑流、熔岩流和气体等灾害,还会引发海啸,地震等一系列次生灾害。

1.1火山灰与火山云火山灰指粒径小于2mm的火山喷发物。

由于其特殊的成分及结构,当被人体吸入后会对呼吸道造成很大的伤害,甚至致人窒息死亡。

大量火山灰的降落可导致建筑物垮塌,少量的火山灰亦可对农作物、电力设备等带来严重危害。

2010年4月14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喷发,火山灰导致欧洲各国纷纷关闭机场,使欧洲航空业遭受巨额损失。

1.2火山碎屑流火山碎屑流是由炽热的火山灰、火山气体和火山碎屑物混在一起形成的流体,具有高密度、高温、高速等特征,它能击碎和烧毁在它流经路径上的任何生命和财物,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致命性。

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喷发,灼热的火山碎屑流和火山灰埋葬了当时繁华的庞贝古城。

1.3熔岩穹与熔岩流呈液态在地表流动的熔浆被称为熔岩流,其温度达1 000℃~1100℃,其流速取决于熔岩流的成分、温度及具体的地形地貌。

熔岩穹与熔岩流的灾害主要限于火山锥体部分和熔岩流溢流区范围内,酸性粘度大的熔岩流流动速度较缓慢,给了人们足够的反应时间,因而对人员的伤亡危害性较小。

但会摧毁沿途各种设施并引起火灾和森林大火。

1902年培雷火山喷出的熔岩流使圣彼耳城毁灭,2.5万居民丧身。

1.4火山气体与气溶胶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如co2、hf、hcl、so2等。

火山气体及形成的气溶胶,能导致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减小,甚至出现“臭氧洞”,诱发皮肤癌等疾病。

在1986年的喀麦隆尼沃斯灾难中,1 700余人死于火山活动喷溢的大量co2气体。

1.5火山碎屑涌流火山碎屑涌流是由蒸汽—岩浆蒸气产生的低密度火山碎屑流。

分为干涌流(地面涌流)和湿涌流(基底涌流)两种类型。

干涌流温度高,运移速度快,虽搬运距离短,但也会对周围生命造成危害。

1.6火山泥石流火山泥石流是主要的火山次生灾害。

它是由火山喷发物与水体混合(雨水、雪水及冰的融化)形成的大体积快速流动的高密度流体。

它所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会堵塞河道,造成河流改道,引发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1980年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火山灰、砂石和融化的雪水混合形成强大泥石流,以80km/h的速度席卷了房屋、桥梁等各种工程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1.7火山地震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特点:影响范围较小,只限于火山附近几十公里远的范围内,常以成群小地震形式出现,且发生次数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总数的7%,所造成的危害较轻。

但有时也相当强烈,如喀拉喀拉火山爆发时引起的火山地震,激起海浪高达30m,将150km外雅加达市的墙窗震裂。

另外,火山喷发还会引起山崩、滑坡、海啸等间接灾害。

需要强调的是,有时有些火山爆发造成的间接影响会比直接影响大得多。

2 我国火山潜在的危险我国晚新生代火山主要分布在东北一华北、华南沿海、台湾北端、昆仑山地区和云南腾冲地区。

由于火山活动频率与多火山国家相比较低,只有少数近代有过活动,如台湾大屯火山群、昆仑山火山带的卡尔达西火山群(1951年喷发)、东昆仑可可西里(1973年喷发)。

且在历史上有过喷发记录的火山大都分布在偏远地区,因此给公众及地质学者一种错误印象:中国不存在活火山,也不存在火山灾害危险。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存在活火山,且具有潜在危险的火山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五大连池、龙岗、镜泊湖、台湾、雷琼、腾冲以及西昆仑阿什库勒等地[2]。

最危险的地区首推长白山火山。

长白山天池火山有历史记载的喷发为5次,分别发生在公元1413,1597,1668,1702和1903年。

其休眠时间已达百年,与历史上的喷发周期相当。

另外,历史上长白山喷发与日本火山遥相呼应,而近年来,日本火山有过喷发。

所以,长白山具有极大的喷发危险性。

五大连池老黑山、火烧山火山于公元1719~1721年有过两次喷发,如果再次爆发,火山空降物和熔岩流可能危害五大连池市。

其它地区,如雷琼地区火山,也具备再喷发的条件。

如果有喷发活动,也主要是基性岩浆喷溢,规模和强度不会太大,其危险性不会很大[2]。

总之,这些火山再喷发的危险性和可能性依然存在。

此情况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已经编制火山灾害区划图,预测未来火山喷发的强度、类型、范围及后果。

建立长白山天池、五大连池、琼北、腾冲火山等火山监测站,开展了对新期火山的监测与研究,初步构建了火山灾害预警体系的框架。

3 防灾措施3.1加强火山调查与监测3.1.1 火山调查火山灾害调查是火山监测的基础和前提。

调查内容除了通常的地质调查如火山地貌,构造背景,喷发周期等,更侧重于火山灾害的范围、调整、强度。

还需要进行系统的火山区调查与承灾体研究,调查火山区人口、建筑、生命线等分布,研究火山区承灾体易损性[3]。

3.1.2 火山监测火山监测是指记录火山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可见和不可见的所有变化[4]。

如地震活动与大地形变。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火山监测技术有火山地震学方法、地形变测量和火山气体地球化学观测。

1)地震学地震学方法是监测火山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火山地震台网中,一般使用短周期0.1s~100s的宽频带的地震仪来监测无线电波发送的地震信息。

获得背景地震活动基线,是一项必要的基础工作。

另外,使用地震反射波及折射波探测岩浆房位置和岩浆活动,已成为火山地震学和火山监测的主要内容[5]。

区分火山地震与其它构造地震可以通过在地震模拟记录与数字化台网记录上引入频谱地震图(spectra-seismo-gram)的分析方法实现。

2)地形变地形变技术是当岩浆活动时测量地表或近地表的变化的技术。

测量手段主要有:用gps接收器测量水平和垂直位移,及火山地震的位置、类型、地震频率;用反射激光和红外线光的激光测距(edm)测量火山顶峰间的距离,以观测火山所处的状态;另外,还有重力、地应变,以及地磁地电等多种测量手段。

这些手段从不同角度监测岩浆囊的膨胀和收缩,各有优缺点。

3)火山气体利用so2,h2o,co2,h2s,br,o2,ch4等火山气体的丰度变化指示火山活动性的大小。

用地球化学方法测量高温喷气孔气体中c、s、h2的含量,分析气体的扩散速率和组分的变化。

用分光计或cospec测so2的含量,火山气体和其他地球物理信号存在明显的相关性,so2观测与地震及形变数据结合可以正确地评估火山的状态,有助于预报喷发。

4)其他方法还有其它的一些方法: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技术(tirs),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等高新技术进行火山监测。

另外,实时地震振幅测量(rsam)和地震谱振幅测量(ssam)系统用于火山地震的快速分析。

世界范围内的观测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多种方法(地震、应变、电磁信号以及地球化学监测)而不是单一方法的综合监测和分析才能取得更好的监测结果。

3.2火山预测火山预测是在火山监测的基础上进行的。

预测内容有喷发时间、喷发规模、熔岩流流动速率等火山信息。

火山地区地理基础数据的获取、监测水平的提高、地质工作者素质的改进等决定未来火山喷发预测水平的提高。

3.3制定可行的应急预案成立综合防灾和应急指挥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防范于未然。

这需要多省多部门间的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同时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和救灾行动。

目前,已经制定了长白山火山,腾冲火山,五大连池,海口火山的预警方案。

3.4加强对群众教育与应急演练减轻灾害的后果需要科学技术和人双方面共同努力,以往人们过多地重视了火山预警技术的提高而忽视了对人的教育。

因此需要对群众普及火山知识和应急知识,介绍这样避免灾害。

应急演练是减轻灾害的重点。

组织专业的火山应急救援队伍,以便火山喷发时迅速做出反应,同时要有计划的定期组织群众进行疏散演练,以达到安全迅速的组织群众立即疏散和撤离的目的。

4 结论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学工作者已经比较重视对火山的研究和监测,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与火山研究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教训,发挥后发优势,使我国的火山灾害的预警和减轻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处在较高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