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天文观测手段用于大地测量的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测量的关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测量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测量在许多方面展示了紧密的关联性。
这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地理测量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天文学对地理测量的影响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为地理测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的观测和研究,为制定精确的地理测量方法提供了依据。
通过观测天空中的恒星、星座以及其它天体的运动,古代天文学家能够确定地球的位置和方位。
这些天文观测结果为地理测量的精确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还发现了太阳、月亮和星体的运行规律,并制定了丰富的天文历法。
这些天文历法不仅用于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的规划,也为地理测量提供了时间的基准。
通过与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古代中国人能够制定出更加准确的地理测量方法,提高了测量结果的精度与可靠性。
二、地理测量对天文学的影响地理测量在古代中国不仅用于确定地表的地理特征,也用于观测天体的位置和运动。
古代中国的地理测量师经常使用测绘仪器和方法,如经纬仪和浑仪,来测量地面特征和天体的位置。
地理测量的结果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学研究中,为天文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古代中国的地理测量还推动了天文学理论的发展。
地理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提高,使得天文学家能够更好地观测和记录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地理测量的进步为天文学家提供了更准确的数据,促进了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三、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天文学和地理测量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对农业生产和天象观测起到了决策性的影响。
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地理测量,古代中国人能够制定农业生产的计划,提高农作物的收成。
同时,基于天文学和地理测量的观测结果,古代中国人也可以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提前做好准备。
其次,天文学和地理测量对于古代中国的航海和军事活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观测星体的位置和运动,古代中国人能够确定航行的方向和位置,提高航海的准确性。
科普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技术

科普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技术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文明之一。
在没有现代科技设备的情况下,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象,研究星辰运行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技术。
一、日晷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光直射角度来测量时间的仪器。
古代中国的日晷制作非常精细,常见的日晷形式有平日晷和浑圆日晷。
平日晷通常由一根杆子和一张刻度盘构成,当太阳光直射在杆子上时,根据光影的位置可以读取时间。
而浑圆日晷则是一个半球形器具,其内侧是一个刻有时辰、日影等刻度的平面,通过太阳光在器具内的投影来读取时间。
二、浑天仪浑天仪是古代观测天体运动的重要工具。
它由木制或铜制的仪器构成,主要由一个球形的外壳和内部刻有星座、日、月等天体位置的刻度圈组成。
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外壳使得仪器内的天体位置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观测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变化。
三、水平仪水平仪在古代主要用于测量地平线的水平程度,以确定高度和方位。
它由一个横杆和铅垂线构成,横杆上通常装有水平气泡管或浑圆水平尺等装置。
使用者可以通过调整横杆的位置,使得水平气泡位于中心位置,从而确定地平线的水平程度。
水平仪在测量天体位置时也有所应用,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十簧纏古代中国使用十簧纏作为天文观测的辅助工具。
十簧纏是一种由十个铜丝组成的弯曲器具,每个铜丝都代表着一个天体。
使用者通过将十簧纏靠近眼睛观察天体,根据天体位置在十簧纏上的表现来确定其位置。
这种观测方法在古代天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天文学家研究天体运动提供了有效手段。
五、日月食观测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对日月食现象的观测和研究。
他们通过观察日月食时的影子变化、光照变化以及朔望星体等现象来研究日月食的规律。
同时,他们还制作了一系列的仪器,如日食仪和月食仪,用于精确测量日月食的时间和位置。
六、星历编制古代中国人编制了丰富的星历,用于研究星体运动规律和测算时间。
中国传统天文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传统天文学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天文学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天文观测和探索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天文学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以观测为基础,以实际的天文现象和规律为依据,形成了丰富的历法、星象学和占星学等方面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国传统天文学中的观测方法、历法、星象学和占星学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方法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日晷观测、定午观测、夜景观测等。
1. 日晷观测日晷是用来观测太阳高度的仪器,中国古代使用的日晷有悬日、壁日和台日三种。
其中,悬日适合于在地面上使用,通过观察太阳在悬挂的横木上的影子来测定时间;壁日适合于固定在墙壁上使用,通过观察太阳在墙壁上的影子来测定时间;台日适合于在平坦的地面上使用,通过观察太阳在一块平台上的影子来测定时间。
2. 定午观测定午观测是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确定中午的时刻,从而确定时间。
中国古代夏至时,太阳正午时分在正南方最高,冬至时,太阳正午时分在正南方最低,这样就可以根据太阳在正南方的高度来确定季节和时间。
3. 夜景观测夜景观测主要是通过观察星芒的位置和亮度来测定时间和方位,古代中国人使用的夜景观测工具有星盘和竹经,通过这些工具可以观测到星宿的位置和亮度,从而确定方位和时间。
二、历法中国古代历法主要包括夏历、秦历、汉历、隋历、唐历、宋历、明历和清历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夏历和秦历。
1. 夏历夏历又称农历,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历法,夏历按照月亮的运行周期来编制,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的长短由月相变化来决定。
夏历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 秦历秦历又称太阳历,秦朝时期,中国开始使用太阳历来编制历法。
秦历按照太阳的运行周期来编制,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的长短由太阳的运行周期来决定。
秦历起源于农业生产,后来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
三、星象学中国古代的星象学主要包括星官和星宿两个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的观测仪器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的观测仪器在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与观测仪器的使用密不可分。
为了研究星象运行规律、推测天体位置、预测天象变化等,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们积极探索和发明各种观测仪器,这些仪器丰富多样,具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的观测仪器进行介绍。
一、天球仪天球仪是古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
天球仪是一种球形模型,用来呈现天体在观测者眼中的运行轨迹。
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天球、环周纬圈和黄道带等。
天球仪的使用能够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了解恒星位置、天体运行和地理经纬度等相关信息。
二、浑仪浑仪是一种古代中国天文观测仪器,也被称为浑天仪。
它是用来模拟人眼观察天空的情况,辅助天文学家进行恒星、行星和天体的精确观测和测量。
浑仪由圆形盘、指轮、纬度圈、子午线、半球罩等组成。
通过仔细观测和测量,可以从浑仪上读取出有关天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数据。
三、零仪零仪是一种专用于测量天体高度和方位的仪器。
它由纵木、横木、水平管、视镜等组成。
零仪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观察天体和视线的交汇情况,测得其高度角度和方位角度,进而推算出天体的具体位置和运动状态。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利用零仪进行天文观测,为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线索。
四、节仪节仪是一种用于确定节气的仪器,它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结果设计和制作的。
节仪通过测量太阳、月亮和星体等特定天体的位置变化,确定二十四节气的确切时间和顺序。
这对农耕文化和农事活动的安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节仪的运用使得农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天气、决定农事,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日晷日晷是一种用来测量时间的设备,它基于太阳直射的原理,通过光影的变化来指示时间的流逝。
日晷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立式日晷、卧式日晷、斜式日晷等。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常常利用日晷进行观测,获取时间信息,帮助他们进行天文学研究和其他时间相关活动。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借助各种观测仪器,深入研究星象运行规律和天体的位置变化。
《大地测量学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大地测量基础》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子午圈:过椭球面上一点的子午面同椭球面相截形成的闭合圈。
2、卯酉圈:过椭球面上一点的一个与该点子午面相垂直的法截面同椭球面相截形成的闭合的圈。
3、椭园偏心率:第一偏心率 a b a e 22-=第二偏心率bb a e 22-=' 4、大地坐标系:以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和大地高来表示点的位置的坐标系。
5、空间坐标系:以椭球体中心为原点,起始子午面与赤道面交线为X 轴,在赤道面上与X 轴正交的方向为Y 轴,椭球体的旋转轴为Z 轴,构成右手坐标系O-XYZ 。
6、法截线:过椭球面上一点的法线所作的法截面与椭球面相截形成圈。
7、相对法截线 :设在椭球面上任意取两点A 和B ,过A 点的法线所作通过B 点的法截线和过B 点的法线所作通过A 点的法截线,称为AB 两点的相对法截线。
8、大地线:椭球面上两点之间的最短线。
9、垂线偏差改正:将以垂线为依据的地面观测的水平方向观测值归算到以法线为依据的方向值应加的改正。
10、标高差改正:由于照准点高度而引起的方向偏差改正。
11、截面差改正:将法截弧方向化为大地线方向所加的改正。
12、起始方位角的归算:将天文方位角以测站垂线为依据归算到椭球面以法线为依据的大地方位角。
13、大地元素:椭球面上点的大地经度、大地纬度,两点之间的大地线长度及其正、反大地方位角。
14、大地主题解算:如果知道某些大地元素推求另外一些大地元素,这样的计算称为大地主题解算。
15、大地主题正算:已知P 1点的大地坐标,P 1至P 2的大地线长及其大地方位角,计算P 2点的大地坐标和大地线在 P 2点的反方位角。
16、大地主题反算:如果已知两点的大地坐标,计算期间的大地线长度及其正反方位角。
17、地图投影: 将椭球面上各个元素(包括坐标、方向和长度)按一定的数学法则投影到平面上。
18、高斯投影:横轴椭圆柱等角投影(假象有一个椭圆柱横套在地球椭球体外,并与某一条子午线相切,椭球柱的中心轴通过椭球体中心,然后用一定投影方法,将中央子午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上,再将此柱面展开成投影面)。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测量方法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测量方法在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测量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活动。
早在远古时代,中国人民就开始观测星象,研究天体运动规律。
为了更准确地观测和测量天体,中国古代不断探索和发展各种天文观测和测量方法。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与测量方法的发展历程。
一、观测仪器的发展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天文仪器是利用人的肉眼进行观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天文观测的精度与仪器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在商代晚期,中国古代开始使用木制浑天仪、日晷等仪器进行天文观测。
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天文观测仪器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具有更高精度的铜浑天仪、水浑天仪等仪器。
这些仪器不仅可以指示方位,还可以测量天体的星座位置、角度等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观测仪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汉代,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更为精确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日晷、浑天仪、度量衡器、平均仪等。
这些仪器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观测的精度,为中国古代天文测量奠定了基础。
二、浑天仪测量方法浑天仪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它起到了指示方位和观测天体位置的作用。
中国古代浑天仪主要通过两种测量方法进行观测:首先是通过观测太阳影子的移动来确定方位和测量太阳高度角;其次是通过观测星体的位置和角度,确定纬度和经度。
为了提高浑天仪的测量精度,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还研究了一系列相关技术。
例如,为了减小观测误差,浑天仪的底座上通常铺设一层厚厚的湿沙,以固定仪器并提高测量的稳定性。
此外,为了防止观测时的光线干扰,浑天仪还有遮光罩和遮光筒。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中国古代观测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测量条件,提高观测的准确性。
三、日晷测量方法日晷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它利用太阳的光影来测量时间的流逝。
中国古代日晷的制作和使用历史悠久,而且在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古代使用的日晷一般由一个竖直的棒形物体和一个倾斜的刻度板组成。
古代天文观测工具及其科学价值

古代天文观测工具及其科学价值天文观测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没有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持,人们依靠各种古代天文观测工具来观测天体,探索宇宙的奥秘。
这些古代天文观测工具不仅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文明和科学进步提供了线索。
本文将介绍几种古代天文观测工具及其科学价值。
一、六十花田仪六十花田仪是中国古代浑仪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浑仪之一。
它是在大约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发明的,用于观测天体的位置和天体运动规律。
六十花田仪由一个仪器座和一个用于测角的测角规组成。
通过测量天体与参照点的角度,可以计算出天体的高度和方位角,从而了解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六十花田仪在古代的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测天体的运动,古代天文学家可以推断出天体的轨道和周期,进而推测出它们的性质和规律。
例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利用六十花田仪观测到的数据,得出了土星存在倒行现象,从而揭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此外,六十花田仪还被用于编制和修订天文历法,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和预测天文现象的重要工具。
二、圆规和复九略星盘圆规和复九略星盘是古代希腊人使用的一种天文仪器,用于观测星体的位置和运动。
圆规是一个可以张开或闭合的工具,通过调整半径,可以测量天体的角度。
复九略星盘是一个刻有星座和天体位置的盘状仪器,可以配合圆规使用,准确地测量天体的位置。
圆规和复九略星盘的发明和使用使得古代希腊学者能够更准确地观测星体的位置和运动。
希腊天文学家结合这些数据,提出了地心说的理论,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体都绕着地球轨道运动。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圆规和复九略星盘还为测量天体的亮度和距离提供了基础,为天文学家研究星体的性质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三、提示仪提示仪是古代阿拉伯天文学家使用的一种天文观测工具,用于观测太阳、月亮和行星的出没时间。
提示仪由一个透明的半球形容器和一个可以旋转的盖子组成。
探究登封告成观星台(量天尺)的使用方法

探究登封告成观星台(量天尺)的使用方法探究登封告成观星台(量天尺) 的使用方法投稿时间:2011-08-19 15:22:47 投稿人:廖云开河南省登封告成观星台是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始建于元朝初年(公元1279年前后),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
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盘点并公布的“世界9大神秘古观象台”中,登封告成观星台列第二位。
登封告成观星台的(量天尺),主要功能和贡献,测定回归年长度,获得超时代水平的成就,与现在数值仅差0.0003日,郭守敬利用他测定的有关天文常数,修订的“授时历”也是超时代水平的,世界上唯一能准确测量星球距离天文仪器,屈居第二位。
只要深入了解观星台的使用方法,就会知道(量天尺)至今还占领着世界上最先进的地位,世界上任何天文台都不能与登封告成观星台相比。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的科学方法令人佩服。
现将古代天文学家的测量方法与现在天文学家的测量方法作对比,从登封告成观星台的(量天尺)图中分析:古代天文学家使用的是三角形测量法,巧妙地在观星台上方设置一条横杆,把星光的射线分开,制造出一个完整的三角形,再把横杆部份切去,剩下横杆至石圭的小三角形,再利用小三角形可丈量的优点,解决大三角形不可丈量的难题,是最明智的选择,最科学的方法。
现在使用的也是三角形测量法,就是先对恒星的角度进行测量记录,等到6个月后再对恒星的角度进行第二次测量记录,用前后两次角度的误差作为星球的角差距,合并成一个三角形,用一个天文单位做三角型的底线长度计算星球的距离,前后两次角度的差距,1秒角星球的距离就是3.2616光年,计算出星球的距离大部分都在几十光年到几十万光年,而且每一次测量的距离都不一样,现在测量到星球的距离还不断远离地球,就有了宇宙膨胀,宇宙大爆炸的新说法,不能测量不到星球距离就说星球移动。
现在是由不同时期测量的两条直线拼接而成的三角形,是个虚构的三角形,只是一种刻舟求剑的行为,两条直线可以重叠成一条直线,直线的长度是无限的,所以计算出无限距离的星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传统/天文观测手段用于大地测量的研
究的读书报告
姓名:闵翔
学号:2011206180011
指导老师:魏二虎教授
摘要
传统的大地测量由于不具有大范围,高精度,实时动态的特点,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弥补传统大地测量的缺陷,逐渐发展到空间大地测量。
空间大地测量学的产生为提供更精确的地心坐标系,更高精度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以及全天候,快捷,精确,简便的全新大地测量方法产生了可能。
关键字:传统大地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地心坐标系CORSE CGCS2000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geodesy does not have the feature of extensiveness,high-precision,real time dynamics.With the rapidy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ditional geodesy gradually develops into spacial geodesy to make up the imperfection of itself.The generation of spacial geodesy affords the ability and possibility to make the more accurate geocentric coordinate system,the more accurate earthgravitymodel and new survey method with feature of whole day,quickly,precision,and easy.
Keywords: traditional geodesy spacial geodesy geocentric coordinate system
CORSE CGCS2000
1,传统大地测量的局限性
1.1定位时要求测站间保持通视。
1.2 无法同时精确测定点的三维坐标。
1.3 观测时受气象条件的限制。
1.4 难以避免某些系统误差的影响。
1.5 难以建立地心坐标系。
以上这些问题依靠传统的经典大地测量本身是无法解决的。
2,空间大地测量的产生及可能性
2.1时代对大地测量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求提供更精确的地心坐标。
二,要求提供全球统一的坐标系。
三,要求长距离上进行高精度测量。
四,要求提供精确的(似)大地水准面差距。
五,要求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重力场模型。
六,要求出现一种全天候,更为快捷,精确,简便的全新大地测量方法。
2.2空间大地测量产生的可能性
一,精确测定卫星轨道并进行预报进而对卫星进行监测和控制,为其诞生奠定基础。
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复杂的数学计算提供了可能。
三,电子技术的发展为制造性能卓越的卫星组建提供了可能。
四,现代化的通讯技术为卫星信号的传输和处理提供了可能。
3,几种主要空间大地测量技术
一,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二,激光测量。
三,GPS。
四,DORIS。
五,利用卫星轨道摄动反演地球重力场。
六,卫星测高。
七,卫星跟踪卫星。
八,卫星重力梯度测量。
4,国内外CORSE建设现状
国际上的主要CORS(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ystem)有国际GNSS服务局(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的全球IGS站网,欧洲永久性连续运行网(EUREE Permanent Network,EPN)为代表的洲际CORS,美国、日本、德国(SAPOS)、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AFN、ARGN、GPSnet)等国的国家级CORS,美国CUE、ACCQPOINT等公司的区域定位导航服务网络。
其它欧洲国家,即使领土面积比较小的,芬兰、瑞士等也已建成具有类似功能的永久性GPS跟踪网,作为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准,为GPS差分定位、导航、地球动力学和大气提供科学数据。
随着国家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及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市、数字省区和数字地球的工程化和现实化,需要采集多种实时地理空间数据,因此,中国发展CORS系统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越来越突出。
几年来,国内不同行业已经陆续建立了一些专业性的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网络,其中著名的有中国地震局牵头建设的中国地壳运动观
测网络(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of China,CMONOC),交通部建设的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adio Beacon-Differential Global Position System,RBN-DGPS),信息产业部建立的电离层监测网络,国家测绘局建立的连续运行参考框架网络,部队建设的连续跟踪站网络,上海地区以监测气象参数为主的观测网络,以及四川省等省级GPS观测网络等,深圳、香港、澳门、北京、上海、武汉、昆明、天津、东莞、成都、长春、广州、济南、青岛、淄博、乌鲁木齐等城市也相继建成不同规模的CORS系统。
另外,重庆、南京、南宁、郑州、广东省、河北省、江苏省、河南省等CORS正在建设中;中国陆态工程、国家测绘局国家网等CORS正在筹建中。
国家测绘局已于2005年12月7日颁布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并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五,CGCS2000建设的主要成果及其意义
5.1 CGCS2000建设的主要成果
(1) 我国首次独立自主使用当前精度最高的野外绝对重力仪FG5测定我国的重力基准。
重力基准点的分布基本均匀、合理、覆盖范围大,特别是在我国绝对重力空白区的西北和东北首次布设了绝对重力点,并联测了香港、澳门以及南海等地区,使我国的重力基准点有效地控制了全网,不仅使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的覆盖面更广泛,而且确保了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的可靠性与高精度。
(2) 全网的平差精度比1985高,覆盖范围更大。
就国家基本重力网而言就由1985的57个增加到2000的259个,基准点由6个增加到21个。
(3) 定义了与国际ITRF一致的地心坐标系:地心位于包括海洋和大气的地球质心。
这样的坐标系更适合于空间技术的应用,更能推动导航的发展,是更适合军事运用的一种坐标系。
最适合代大地测量手段的需要。
(4) 实现了三个层次的高精度的地心坐标框架,由天文大地网到国家GPS基本控制网。
(5) 采用GPS技术,加强了地面天文大地网的现势性,挖掘天文大地网的潜能,节约人力物力。
(6) 因为采用了先进的平差方法,早在1933年我国即开始地面大地网的建设,已建成国家一等锁、二等网、三等网等——这是我国大地测量极其宝贵的数据资源。
联合平差工程是在2000国家GPS网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大型、复杂的大地测量数据处理工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期工程始于1991年,二期工程始于1999年;历时13年,参加数据处理的有100多人。
经过2期处理后控制了地面网的系统误差和异常误差的影响。
(7) 系统建立了大地测量数据库,构建了一整套大地测量生产软件。
将天文观测,边角观测,空间观测,重力测量等数据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为后续的大地测量建设提供了基础。
5.2启用CGCS2000的意义
我国于1954年建立了第一代国家大地坐标系统——1954年北京坐标系,之后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基础上,于1980年建立了第二代国家大地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同时各大中城市也相继在第一、二代国家大地坐标系下,建立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或独立的城市坐标系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的测绘保障。
但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研究等诸多领域对国家大地坐标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原点位于地球质量中心的地心坐标系统作为国家大地坐标系。
同时由于各种原因,在许多
领域存在两种坐标系统并存的现象,造成了测绘基准的混乱。
影响测绘工作。
采用地心坐标系统,有利于应用现代卫星定位技术对大地坐标框架进行维护和快速更新,有利于提高测绘成果的精度,有利于地理信息要素的快速采集与更新,可快速测定高精度的大地控制点的三维坐标,可大大提高测绘工作效率和基础保障能力。
6,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进展与现状
CHAMP和GRACE卫星各有所长,它们的相继发射不是相互竞争而是互为补充。
CHAMP作为首颗专用地球重力场探测的重力卫星,由于轨道高度(454km),关键载荷精度和测量模式的制约仅适于探测地球重力场的长波信号,因此CHAMP 仅是人类利用专用重力卫星高精度探测地球重力场的探索实验,对提高现有重力场模型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的贡献有限,但将改善地球引力位球谐系数的精度,使目前的地球重力场模型更加可靠。
GRACE计划的成功实施使人类对重力场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高精度探测中长波地球重力场的贡献甚至超越过去30年地球重力场探测信息量的综合,得到的静态和动态地球重力场的精度比CHAMP至少高一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