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合集下载

物理学中的天文观测技术知识点

物理学中的天文观测技术知识点

物理学中的天文观测技术知识点天文观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领域,它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和物质运动的规律。

在物理学中,天文观测技术是实践和研究天文学的基础,掌握这些技术知识对于深入理解宇宙和发展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物理学中的天文观测技术知识点。

一、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是进行天文观测的基本工具。

它可以放大远处天体的图像,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星体的性质和特征。

天文望远镜根据其工作原理和观测范围的不同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两大类。

光学望远镜利用透镜或反射镜将光线聚焦,形成放大的图像。

光学望远镜通常用于观测可见光波段的天体,如恒星、行星、星系等。

其中,折射望远镜使用透镜,反射望远镜使用反射镜。

射电望远镜用于接收并放大天体发出的射电波,以研究宇宙中的高能物理现象和星体的电磁辐射。

射电望远镜利用抛物面或拼接筒状反射器接收射电波,并通过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得到相关的天文数据。

二、天文观测技术1. 视差测量视差是指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观测同一个天体在不同时刻所看到的视觉位置的差异。

视差测量可以用于确定天体的距离。

通过观测天体在地球公转周期中的位置变化,计算出其视差,再结合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即可得到天体的距离。

2. 天体测量天体测量是指对天体的位置、亮度和运动状态等进行精确测量和观测。

其中,位置测量可以通过确定天体在天球上的赤经和赤纬来实现。

亮度测量可以通过采集天体的光子数量来计算。

运动状态可以通过测量天体的径向速度和横向速度来确定。

3. 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是指将星光或其他电磁波通过光栅或分光器进行分离和测量的过程。

通过对天体的光谱进行分析,可以获得有关星体成分、温度、速度等重要信息。

光谱分析被广泛应用于行星大气层研究、恒星结构分析和宇宙膨胀等课题中。

4. 天体成像天体成像是指对天体的图像进行拍摄和处理,以获得有关天体的详细信息。

天体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研究星系结构、星体表面特征和行星环境等领域。

常用的天体成像技术包括长时间曝光摄影、干涉成像和阵列成像等。

天塔之光课程设计

天塔之光课程设计

天塔之光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天文学基础知识,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对天塔之光现象的影响。

2. 使学生了解天塔之光的形成原因、观测时间及地点,并能运用相关术语描述这一现象。

3.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际观测和分析,理解天文学研究的实证性和系统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制定观测计划、分析观测数据等。

2.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使用望远镜等观测工具,并掌握基本的天文观测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探究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欲望。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对于天文观测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以实践探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生特点: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需引导他们进行有序、系统的探究。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天文学基础知识:地球自转与公转原理,天体运行规律,天塔之光现象的定义及分类。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宇宙与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2. 天塔之光的形成原因:太阳光照射地球大气层时的折射与散射,大气层中的气体成分对天塔之光的影响。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大气与天气》,第一节《大气层的基本结构》。

3. 天塔之光的观测时间、地点及方法:介绍在不同季节、时间及地点观测天塔之光的最佳条件,教学如何使用望远镜等观测工具。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第二节《望远镜及其使用方法》。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望远镜入门)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望远镜入门)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望远镜入门)第一章天文观测基础知识第一节天球和天球坐标1、天球: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天空。

天球:以地心为球心半径为任意的假想球体,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

(P1)由于天球球心的不同分为:观测者天球、地心天球、日心天球。

黄道黄道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实际上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平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这个平面是黄道面。

2、天球坐标系(1)、地平坐标系基本要点:基圈:地平圈;始圈:午圈;原点:南点;纬度:高度:天体相对于地平圈的方向和角距离。

(解释度量及天顶距)经度:方位:天体所在的地平经圈相对于午圈的方向和角距离。

(0°到360°,自南点向西沿地平圈度量)。

(2)、第一赤道坐标系(也称时角坐标系)基本要点:基圈:天赤道;始圈:午圈;原点:上点;纬度:赤纬:天体相对于天赤道的方向和角距离。

(解释度量及极距)经度:时角:天体所在的时圈相对于上点(午圈)的方向和角距离。

自上点沿天赤道向西度量(为使天体的时角“与时俱增”)。

上、西、下、东为0时、6时、12时、18时。

(3)、第二赤道坐标系基本要点:基圈:天赤道始圈:春分圈;原点:春分点;纬度:赤纬;(与第一赤道坐标相同)经度:赤经:天体所在的时圈相对于春分点的方向和角距离。

自春分点沿天赤向东度量。

(4)、黄道坐标系基本要点:基圈:黄道;始圈:无名圈;(过春分点的黄经圈)原点:春分点;纬度:黄纬:天体相对于黄道的方向和角距离。

(解释度量)经度:黄经:天体所在的黄经圈相对于春分点的方向和角距离。

自春分点沿黄道向东度量(为使太阳的黄经“与日俱增”)。

(5)各天球坐标系的区别和联系仰极高度=天顶赤纬=当地纬度天体赤经+天体当时时角=当时恒星时第二节天体的视运动与四季星空1、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所谓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是指所有天体以一天为周期的自东向西运动。

天体周日视运动的轨迹叫做周日平行圈,简称周日圈。

恒隐星和恒显星2、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指因地球公转而引起的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运动轨迹(路线):即黄道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相同,约为365天。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知识要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知识要点

第三章:探索宇宙第一节:我们居住的地球1、 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是:远处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月食时,月球的缺损面是圆弧形。

2、 通过观察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我们知道:黄色的区域是陆地,白色的区域是白云,蓝色的区域是海洋。

3、 通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短21千米左右,为6357千米,仅差0.33%,因此赤道看上去是很圆的。

它的赤道周长是4万千米。

第二节:地球与地球仪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所有的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地图1、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表现在纸上的图形。

2、 地图的三要素(地图的基本“语言”)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3、 比例尺:表示的是实际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即比例=4、 地图方向的表示法有三种: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

5、 图例:地图上用不同的图示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理事物。

第三节:太阳和月球一、太阳实际距离图上距离1、太阳的有关数据:直径:140万千米(地球赤道直径:12742千米)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表面温度:6000,中心温度达1500万日地平均距离:1.5亿千米2、太阳表面的结构:从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太阳黑子(光球层)3、太阳的活动:太阳表面的各种变化-------------------------- 耀斑(色球层)日珥(色球层)4、太阳黑子:太阳表面的许多黑色的斑点,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它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衡量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具有周期性,其周期为11年,黑子数最多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1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5、耀斑: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巨大能量。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课件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课件
《天文观测基础知识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天文观测的基本概念 • 天文观测的硬件设备 • 天体的观测与识别 • 天文观测的实践技巧 • 天文观测的未来发展
01
天文观测的基本概 念
天文学的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天体的科学,包括恒星、行星、星 云、星系等。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天文学可分为多个分支 ,如恒星天文学、行星天文学、星云天文学等。
详细描述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各种天体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恒星 、行星、星云、星系等。通过对这些天体的观测和研究,人 们可以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结构以及天体的形成、演化 和终极命运。
天文观测的历史与意义
总结词
天文观测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手段, 其历史悠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通过天文观测,人们可以 了解宇宙的奥秘,探索天体的形成和演 化机制,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提供科 学依据。

化学与天文学
天文学中涉及的元素和化合物种 类繁多,通过研究这些物质的性 质和演化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
化学反应和分子结构。
地球科学和天文学
地球科学和天文学在研究地球和 宇宙中的物质、能量和演化过程 方面有许多交叉点,通过跨学科 合作可以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天文观测的社会影响与教育意义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感谢您的观看
望远镜的类型与选择
折射望远镜
使用透镜作为主镜,适合观测恒星、行星等天体,但需要定期调整。
反射望远镜
使用反射镜作为主镜,适合观测星云、星系等深空天体,但需要定期 清洁。
折反射望远镜
结合折射和反射的原理,适合观测多种天体,但价格较高。
望远镜选择
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选择适合自己的望远镜,初学者可选择便携、易 操作的望远镜,有经验的观测者可选择更高级的望远镜。

天文学-望远镜和观测方法(上)

天文学-望远镜和观测方法(上)


双筒镜的口径、放大率和视场一般都标在镜身上。口径和放大率用两组 数字表示,例如“10×50”表示这架双筒镜的放大率为10倍。口径是50毫 米;再如“15×~40×60”表示放大率在15倍至40倍之间可调,口径是60 毫米。

视场是反映望远镜性能的另一个重要参数。与天文望远镜不同,双筒镜 的视场经常不以“度”作单位给出,而是给出在1000米(码)处能看到的 景物的最大宽度。如“131m/1000m”或“393Ft./1000Yd.”表示用这架双筒 镜能看到1000米(码)处的景物的最大宽度为131米(393英尺)。
色差原理

1666年,牛顿证明天体的光并非单色光,而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望远镜的色差是由于透镜对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折射率而造成。
科学巨匠牛顿 (1642-1727) 1642-1727)
• 1673年,波兰的赫维留(1611-1687)制 早期巨型折射镜 成了一架长达46米的望远镜,吊在30米高 的桅杆上,要许多人用绳子拉着它起落升 降。
最大的望远镜
位于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的凯克I、II望远镜,直径各10米,由36 面1.8米 的六角型镜面拼合而成
折反射望远镜
• 1930年德国的施密特制造出第一架折反射望远镜。同时使用反射镜和折射 镜。反射镜是球面镜,放在球面曲率中心的形状奇特的透镜做“改正镜”, 可以补偿反射镜引起的球差,又不会产生彗差和明显的色差。(下图)
1等星的亮度=距离1公里远的1烛光的亮度
更精确的星等
• 星等相差5等,亮度差为100,那么星等差1 等,亮度之比为多少倍? • 2.512倍! • 为了精确,又引入了小数星等和负数星等。 如天狼星是 -1.4等,织女星是0.0等,轩辕十四是1.4等。 • 肉眼可见的6等以上恒星全天约为6000颗。 • 绝对星等:把恒星放在同一处( 32.6光年 处),来看它们的亮度,得出的结果就是 该星的绝对星等。

天文地理百科上-第三章

天文地理百科上-第三章

第三章天文必备: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工作原理】天文望远镜是一种令人惊奇的仪器,它可以使远处的目标看起来很近。

为了更好地理解天文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我们先考虑一下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用裸眼看不到远方的目标呢?例如,为什么用裸眼看不到50米处的硬币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远方的目标在视网膜上的呈像没有占据足够的位置。

如果您有一双很大的眼睛,可以聚集到更多由远方目标发出的光并且在您的视网膜上形成明亮的像,那么,您就可以看到这个目标。

望远镜的两个光学件就可以帮助您将这一假设变为现实:物镜,它可以把远方目标发出的光会聚到焦点上(在焦点上呈像);目镜,它把物镜焦点上的像放大,使之在您的视网膜上呈像。

这和放大镜的原理一样,它把小的物体放大后在您的视网膜上呈像,这样小的物体看起来就变大了。

天文望远镜的主要部件是:主镜筒、物镜、目镜。

主镜筒的作用是:固定物镜,使之与目镜保持恰当的距离;阻止灰尘、湿气和干扰像质的杂光。

物镜的作用是聚光和在焦点处呈像。

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焦点处的像放大后在您的视网膜上呈像。

【种类】按照光学结构的不同天文望远镜可分为许多不同的种类,但比较常用的是两种: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用光学透镜做物镜)和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用曲面反光镜做物镜)。

尽管两者可以达到一样的效果,但它们的光学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折射式天文望远镜:折射式天文望远镜通常采用两片或多片镀膜透镜组合而成的消色差物镜。

一般来讲,制作大口径(100mm以上)的组合透镜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常见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的口径都不超过100mm。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是一曲面反射镜(主镜)。

在物镜的光路上放置了一个呈45度倾斜的小平面反光镜(副镜)以把物镜反射的光线转向镜筒一侧的目镜。

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相对比较容易做到大的通光口径。

这就意味着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可以有很强的聚光能力,可以用以观测昏暗的深空目标,以及用以天文拍照。

【光学性能】天文观测者应根据观测目的的不同来选用不同的天文望远镜。

天文学的观测方法

天文学的观测方法

天文学的观测方法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现象的科学,它包括观测、计算和理论等方面。

观测是天文学的基础,通过观测可以获取天文现象的数据,进而揭示宇宙的奥秘。

本文将介绍和探讨天文学的观测方法,包括目视观测、望远镜观测、射电观测等多种方式。

一、目视观测目视观测是最早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天文观测方法。

古代人们通过肉眼观测天体运动和位置,记录天象的出现和消失,从而制作日晷、日历等测时仪器。

目视观测虽然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持,但对于观测天象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的观测提供了基础。

二、望远镜观测望远镜观测是利用望远镜等光学仪器观测天体的方法。

望远镜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天文观测的精度和范围,人类可以观测到更遥远、更模糊的天体,揭示了更多宇宙的秘密。

现代天文望远镜有地面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两大类,它们尤其在观测远离地球的天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射电观测射电观测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天体的射电波段的信号来研究宇宙的观测方法。

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到一些其他波段观测不到的现象,如射电脉冲星、射电星系等。

射电观测在揭示宇宙宏观结构和暗物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天文学中的重要分支。

四、其他观测方法除了目视观测、望远镜观测和射电观测外,天文学还采用了很多其他观测方法,如红外观测、紫外观测、X射线观测等。

这些方法在观测不同波段的天体时各有优势,可以为天文学研究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数据支持。

总结天文学的观测方法日益丰富和多样,不同的观测方法互相配合,共同揭示着宇宙的奥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文学的观测方法将更加精密和高效,为人类认识宇宙提供更多可能性。

愿我们共同探索宇宙,探求星辰之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天文学与诺贝尔物理学奖 讲授提纲
三,天文观测方法
1.大气窗口和望远镜 2,射电望远镜 3,射电干涉仪 4,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5,赖尔获1974年诺贝尔奖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 1974年诺尔贝物理学奖由英国剑桥大 学天文学家赖尔(M.Ryle)和休伊什 (A.Hewish)分享。 • 赖尔获奖是因发明的综合孔径射电望 远镜和观测研究而获奖。 • 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特点:
回答是肯定的。赖尔他们先驱 性的研究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因战争需要发展起来的雷达技术 为射电天文的诞生准备了条件。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抛物面天线的作用之二:
有很强的方向性
来自与抛物面主轴平行方向上的天体 射电波经抛物面反射后会聚到焦点,凡 偏离主轴方向较多的射电波都不会会聚 到焦点处的“ 馈源”上,因此这类射电望 远镜只能接收到来自主轴方向附近一个 角度的电磁波,这个角称为分辨角。分 辨角越小,则分辨率越高。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天文观测要求: • 能接收到来自天体的
微弱辐射 即要求有很高的灵敏度
• 能看清天体的细节 即要求有很高的空间 分辨率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2,射电天文望远镜
•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
央斯基发现银河系中心发射来的无线电波。
• 不久,美国射电天文学家雷伯用直径
9.45米抛物面天线射电望远镜证实。
非常高的灵敏度 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 成象,可获得天体的图象
可与光学望远镜媲美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1,大气窗口
地球大气有两个窗口,允许可见光
和无线电两个波段通行无阻地到达地
面。天文学家把天体的无线电波段称
为射电波段。
天文学家只是近几十年前才利用射
电波段这个窗口。射电天文这种新的
观测手段一出现,就显示出极大的优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和反雷达以及
通讯技术发展很快。英国的海伊对一起曾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英国军用雷达受到干扰的重大事件进行分析
后发现,太阳上发生的射电爆发是这一事件
的罪魁祸首。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射电望远镜的组成
1,天线(旋转抛物面天线) 2,接收器(放大器) 3,数据采集(计算机) 4,纪录器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在预研究中的
贵州大型射电望远镜
•口径500米,世界上最大 •反射面能自动调节为抛物面, 比Arecibo的球面反射面先进 •竞争1平方千米射电望远镜 21世纪国际大合作 中国方案:约30面口径300~500米 大天线组成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3,射电干涉仪
射电天文学发展初期的射电望远镜 的口径都比较小,由于分辨率低下, 不能把相邻的几个射电源分辨清楚, 不可能得到一个射电源结构的信息。
光学波段的波长远比射电波段的短, 光学望远镜的分辨率远比射电望远镜高。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口径1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观测波长 为5500埃(埃=10-8厘米)时,分辨角 为1.4角分,而射电望远镜,在波长为 5.5厘米观测波段上的分辨角要达到1.4 角分,则要求射电望远镜天线的口径达 到10千米,比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大10万 倍。而且,还要求抛物面天线的表面精 度达到1/20波长( 3毫米)。
“ 这台望远镜可以看到多遠的物体?” 这个问题无法回答。 “ 這台望远镜可看見多暗的物体?”
只要一個物体足夠明亮,无论距离多远 都可以看到。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灵敏度的定义
• 最小可测流量密度
S m in
Tsys
A tf
A为天线面积,f是频宽,t是观测时间
T接收系统温度
流量密度单位:央斯基
10-26尔格/ 秒·赫兹·米2 • 弱射电源:10-4央斯基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国际上大型射电望远镜 • 美国Arecibo 305米射电望远镜 • 德国Bonn 100米射电望远镜 • 英国Jodrell Bank76米射电望远镜 • 澳大利亚Parkes64米射电望远镜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我国已有的射电望远镜
•乌鲁木齐25米射电望远镜 •上海25米射电望远镜 •青海13.7米射电望远镜(毫米波) •北京怀柔太阳射电望远镜 •北京密云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旋转抛物面
•对于与主轴平行
的光,经反射后
会聚到焦点
•每道光的路程
都相等
ABF=CDF= EGF=HKF= A

•在焦点处
电波相位相同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抛物面天线的作用之一: 收集能量
有人以为大型望远镜可以把天体放得很 大。大望远镜的作用並不是要把天体图象 放得很大,而是要提供一個较亮和较清晰 的影像。(恒星只是一个亮点)
早期小型射电望远镜
• 1961年在原苏联克里米亚黑海岸 边观测日食
• 射电望远镜的抛物面天线口径3 米,工作波长3厘米
• 观测黑纸做的假月亮,很敏感。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天文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
(弧度 1.2)2
D
分辨角()和波长(λ)成正比,和 望远镜的口径(D)成反比。分辨角越小 ,分辨率越高。
建造大型天线以提高分辨率的办法 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
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要求另找出路!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射电天文学的困难
• 射电天文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射 电望远镜分辨率远不如光学望远 镜,无法看清天体的细节。 • 无法像光学望远镜那样获得天 体的照片。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射电天文学家要使射电望远镜 的分辨率到达甚至超过光学望远 镜并也能成象的“ 梦想”能实现 吗?
• 所有电磁波在真空中皆以同一速度 传播 (光速﹐c = 299792450米/秒)
• 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c)、 波長和频率,有以下的简单关系: (波 長) × (频率) = c
• 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所決定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望远镜
肉眼只能看到约6千颗恒星,但光银 河系就有千亿颗恒星,成百亿的河外 星系。它们都暗弱。没有望远镜,就 没有天文学的发展。
越性。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地球大气仅允许可见光个射电波段到达地面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 红外、紫外、X射线和伽瑪射线 被大气层所阻隔
• 必须把红外、紫外、X射线和伽 瑪射线探测设备放入太空轨道才 能发挥功用
• 哈勃空间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是为了克服大气抖动所造成的分 辨率的限制
第三章天文观测方法
• 可見光、紅外线、无线电波等等, 全部属于电磁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