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释亲(2009300000004)
《尔雅》目录

《尔雅》目录
《尔雅》,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书,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卷20篇。
今本19篇。
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目录
《尔雅·释诂》——对古代词汇的解释
《尔雅·释言》——对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解释
《尔雅·释训》——解释连绵词和词组,以及形容词和副词
《尔雅·释亲》——解释亲属的称呼
《尔雅·释宫》——对宫室建筑的解释
《尔雅·释器》——对日常用具、饮食、衣服的解释
《尔雅·释乐》——对乐器的解释
《尔雅·释天》——对天文历法的解释
《尔雅·释地》——对于行政区划的解释
《尔雅·释丘》——对丘陵、高地的解释
《尔雅·释山》——对山脉的解释
《尔雅·释水》——对河流的解释
《尔雅·释草》——对花草的解释
《尔雅·释木》——对树木的解释
《尔雅·释虫》——对昆虫的解释
《尔雅·释鱼》——对鱼类的解释
《尔雅·释鸟》——对鸟类的解释
《尔雅·释兽》——对动物的解释
《尔雅·释畜》——对动物的解释。
《尔雅·释亲》亲属称谓的文化探析

《尔雅释亲》亲属称谓的文化探析李勇【摘要】《尔雅·释亲》中的亲属称谓语保存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出现在古典文献和古代字书中的亲属称谓语进行考证和研究发现,这些称谓语反映了古代人民“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早期社会经历了对等交互从表婚制、亚血族群婚制、媵婚制的婚姻制度,家庭形态由男从女居最终发展到男人成为家庭主宰.《尔雅·释亲》中的亲属称谓语是一定语言环境中的社会人伦关系和特殊文化的体现.【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12【总页数】3页(P110-112)【关键词】尔雅;亲属称谓;文化【作者】李勇【作者单位】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2《尔雅·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和“总表”,其书收录了古代亲属称谓语200余个,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大类,即父系亲属,称为宗族;母系亲属,称为母党;妻系亲属,称为妻党;因嫁娶结成的亲属关系,称为婚姻。
在人类社会的构建和发展中,亲属关系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体现人类社会特定人际关系和特殊身份角色的亲属称谓词语,反映了一定语言环境中社会的人伦关系和特殊文化[1]。
也就是说,亲属称谓制度、婚姻制度和家庭形式是一脉相承的,婚姻制度影响着家庭组织形式,而家庭组织形式直接决定着家庭称谓制度。
在华夏先民灿烂的文化长廊中,《尔雅·释亲》保存了丰富而完备的早期社会亲属称谓语。
通过对这些亲属称谓语的分析和研究,一方面能再现早期先民原始而简单的血缘婚姻关系,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上古社会丰富而生动的文化信息[2]。
“男尊女卑”的思想开始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青铜器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
在封建社会,以男子为中心的家庭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男性祖先是直系亲属的主要角色,女性占次要地位。
唐·孔颖达在《礼记·曲礼》疏云:“亲指族内,戚指族外。
《2024年《尔雅·释器》词语文化阐释》范文

《《尔雅·释器》词语文化阐释》篇一一、引言《尔雅》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经典之一,为先秦时期语言与文化的瑰宝。
其“释器”部分更是集中地展示了古代器物名词的命名规律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解读《尔雅·释器》中的一些代表性词语,进一步探索古代器物命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尔雅《释器》概述《尔雅》的“释器”篇主要收录了古代器物的名称及其解释,涉及礼器、乐器、食器、酒器、兵器等多个方面。
这些词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三、《释器》中代表性词语的文化阐释(一)礼器类词语礼器类词语在《释器》中占据重要地位,如“鼎”、“彝”、“簋”等。
这些词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礼制文化,还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与制度。
例如,“鼎”作为古代的炊具,也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中,鼎的数量和质地往往反映了贵族的等级和财富。
(二)乐器类词语《释器》中收录了多种古代乐器名称,如“钟”、“鼓”、“磬”等。
这些乐器不仅是音乐艺术的载体,还承载了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追求。
例如,“钟”作为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其独特的音质和美妙的旋律往往成为古代宫廷宴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食器与酒器类词语食器与酒器类词语如“簋”、“爵”、“樽”等,反映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这些器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饮食习俗和审美观念。
例如,“爵”作为古代的饮酒器具,其造型独特,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饮酒的特殊理解和追求。
四、《释器》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尔雅·释器》作为一部古代语言与文化的宝典,其文化价值与意义不容忽视。
首先,《释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器物名词及其解释,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面貌。
其次,《释器》中的词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最后,《释器》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语言研究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尔雅》尔雅?四、释亲

《尔雅》尔雅•四、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父之妾为庶母。
祖,王父也。
晜,兄也。
──宗族。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母之姊妹为从母。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
──母党。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妻党。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女子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
尔雅·六、释器

餀谓之饣彖,食噎谓之餲。古
抟者谓之兰,米者谓之糪,肉谓之败,鱼谓之馁。斋
肉曰脱之,鱼曰斫之。主
冰,脂也。知
肉谓之羹,鱼谓之鮨,肉谓之醢,有骨者谓之臡。古
康谓之蛊,淀谓之垽。斋
鼎绝大谓之鼐,圆圜上谓之鼒,附耳外谓之釴,款足者谓之鬲,<鬲曾>谓之[1234],[1234],鉹也。知
繴谓之罿,罿,罬也。罬谓之罦,罦,覆车也。斋
絇谓之救。主
律谓之分。知
大版谓之业。古
绳之谓之缩之。斋
彝、卣、罍,器也。主
小罍谓之坎。知
衣[1234]谓之衤兒,黼领谓之襮,缘谓之纯,袕谓之[1234]。古
箦谓之笫。古
革中绝谓之辨,革中辨谓之[1234]。斋
镂,锼也。主
卣,中尊也。知
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古
盎谓之缶,瓯瓿谓之瓵,康瓠谓之甈。斋
斪劚谓之定,斫谓之䦃,<庣斗>谓之[1234]。主
緵罟谓之九罭,九罭,鱼网也。知
嫠妇之笱谓之罶。古
罺谓之汕。斋
篧谓之罩,椮谓之涔。主
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罝,麋罟谓之罞,彘罟谓之{罒},鱼罟谓之罛。知
璲,瑞也。古
玉十谓之区。斋
羽本谓之翮,一羽谓之箴,十羽谓之縳,百羽谓之緷。主
木谓之虡。知
旄谓之{艹罢}。古
菜谓之簌。斋
白盖谓之苫。主
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知
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古
鉼金谓之钣,锡谓之鈏。斋
衣{此目}谓之襟,衱谓之裾,衿谓之袸。斋
佩衿谓之褑。主
执衽谓之袺,扱衽谓之襭,衣蔽前谓之襜。知
பைடு நூலகம்
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尔雅·释训》

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 [疏]“肃肃、翼翼,恭也”。○释曰:皆恭敬 肃肃、翼翼,恭也” 也。《大雅•思齐》云:“肃肃在庙。” 大明》 也。《大雅•思齐》云:“肃肃在庙。”《大明》 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言文王及群臣恭 敬貌也。 廱廱、优优,和也。(皆和乐。○廱,於容 反。) [疏]“廱廱、优优,和也”。○释曰:《大雅• 廱廱、优优,和也”。○释曰:《大雅• 思齐》云:“雝雝在宫。” 商颂•长发》 思齐》云:“雝雝在宫。”《商颂•长发》云: “敷政优优。”此皆人君德政和乐也。 敷政优优。” 兢兢、憴憴,戒也。(皆戒慎。) [疏]“兢兢、憴憴,戒也”。○释曰:《小雅• 兢兢、憴憴,戒也”。○释曰:《小雅• 小旻》云:“战战兢兢。” 大雅• 小旻》云:“战战兢兢。”《大雅•抑》篇云: “子孙绳绳。”此皆小心戒慎也。 憴、绳音义同。 子孙绳绳。”
晏晏、温温,柔也。(皆和柔。) [疏]“晏晏、温温,柔也”。○释曰:《卫风•氓》 晏晏、温温,柔也”。○释曰:《卫风• 篇云:“言笑晏晏。” 大雅• 篇云:“言笑晏晏。”《大雅•抑》篇云:“温温恭 篇云:“ 人。” 人。”此皆宽缓和柔也。 业业、翘翘,危也。(皆县危。) [疏]“业业、翘翘,危也”。○释曰:《大雅•召旻》 业业、翘翘,危也”。○释曰:《大雅•召旻》 云:“兢兢业业。” 豳风•鸱鸮》云:“予室翘翘。” 云:“兢兢业业。”《豳风•鸱鸮》云:“予室翘翘。” 此皆县危恐惧也。 惴惴、憢憢,惧也。(皆危惧。○惴,之瑞反。 憢,许尧反。) [疏]“惴惴、憢憢,惧也”。○释曰:《秦风•黄鸟》 惴惴、憢憢,惧也”。○释曰:《秦风•黄鸟》 云:“惴惴其栗。” 豳风•鸱鸮》云:“ 云:“惴惴其栗。”《豳风•鸱鸮》云:“予维音哓 哓。” 哓。”此皆危恐惧战也。
《尔雅·释亲释宫》

► ►
肃肃、翼翼,恭也。(皆恭敬。) ► [疏]“肃肃、翼翼,恭也”。○释曰:皆恭敬也。 《大雅•思齐》云:“肃肃在庙。”《大明》云:“维 此文王,小心翼翼。”言文王及群臣恭敬貌也。
► ► 廱廱、优优,和也。(皆和乐。○廱,於容反。) ►
[疏]“廱廱、优优,和也”。○释曰:《大雅•思齐》 云:“雝雝在宫。”《商颂•长发》云:“敷政优优。” 此皆人君德政和乐也。
明明、斤斤,察也。(皆聪明鉴察。○斤,居觐反。) ► [疏]“明明、斤斤,察也”。○释曰:舍人曰:“明明言其明 甚。”孙炎曰:“明明,性理之察也。”《大雅•常武》云: “赫赫明明。”舍人:“斤斤,物精详之察也。”孙炎曰:“斤 斤,重慎之察也。”《周颂•执竞》云:“斤斤其明。”明鉴察 也。
► ► ►
条条、秩秩,智也。(皆智思深长。○条,由。) [疏]“条条、秩秩,智也”。○释曰:皆智思深长也。《小雅 •宾之初筵》云:“左右秩秩。”言其威仪审智不失礼也。 穆穆、肃肃,敬也。(皆容仪谨敬。) [疏]“穆穆、肃肃,敬也”。○释曰《周颂•雝》篇云:“有 来雝雝,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此皆禘祭之时容仪 谨敬也。
坎坎、墫壿,喜也。(皆鼓舞欢喜。○壿,七旬 反。) ► [疏]“坎坎、壿壿,喜也”。○释曰:皆鼓舞欢 喜也。《小雅•伐木》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 郑笺云:“为我击鼓坎坎然,为我兴舞蹲蹲然。谓 以乐已也。”壿、蹲音义同。
►
► 旭旭、蹻蹻,憍也。(皆小人得志憍蹇之貌。○蹻,巨
虐反。憍,娇小反。) ► [疏]“旭旭、蹻蹻,憍也”。○释曰:郭氏读旭旭为 好好。《小雅•巷伯》云:“骄人好好。”郑笺云: “好好者,喜谗言之人也。”《大雅•板》篇云:“小 子蹻蹻。”毛传云:“蹻蹻,骄貌。”是皆小人得志憍 蹇之貌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语言学名著导读作业学号2009300000004(清)郝懿行撰《爾雅義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尔雅·释亲》4(1).011父之從父晜弟之母爲從祖王母。
父之從祖晜弟之母爲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爲世母,父之弟妻爲叔母。
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爲從祖母。
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爲族祖母。
父之從父晜弟之母者,是即父之世母叔母也。
上云,從祖祖母,此言從祖王母一耳。
父之從祖晜弟之母,是即族父之母也。
謂爲族父王母,即族祖祖母也。
父之兄妻爲世母,弟妻爲叔母者,喪服傳云,世母叔母,何以亦期也,以名服也。
大傳云,服術有六,三曰名。
鄭注,名世母叔母之屬也。
按此二母,亦稱伯母叔母,故雜記云,伯母叔母,疏衰不絕地是也。
父之從父晜弟之妻爲從祖母者,上云父之從父晜弟爲從祖父,故其妻爲從祖母也。
父之從祖晜弟之妻爲族祖母者,上云父之從祖晜弟爲族父,故其妻爲族祖母也。
本爲族母,言祖者,亦如從母言從祖母之例。
4(1).012父之從祖祖父爲族曾王父,父之從祖祖母爲族曾王母。
族曾王父母,即己之從曾祖父母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族曾祖父母。
鄭注,曾祖昆弟之親也。
賈疏,己之曾祖親兄弟也。
4(1).013父之妾爲庶母。
庶者,眾也。
庶母,猶言諸母也。
妾者,釋名曰,接也,以賤見接遇也。
庶,也,拾之也,謂拾微賤待遇之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士爲庶母。
傳曰,何以緦也,以名服也。
大夫以上爲庶母無服。
4(1).014祖,王父也。
4(1).015晜,兄也。
今江東人通言晜。
此覆上文之義。
上云,父之考爲王父。
喪服謂之祖父母,即王父母也。
晜兄已見釋言昆後也下。
宗族題上事也,宋本此二字進在前,非,今從唐石經改正,下俱放此,謂之宗族者。
宗,尊也,主也。
族,湊也,聚也。
然則父之黨謂宗族,不言父黨者,母妻異姓。
故別稱黨,父族同姓,故總言宗族也。
4(1).016母之考爲外王父,母之妣爲外王母,母之王考爲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爲外曾王母。
異姓故言外。
言外者,所以別於父族也。
外王父母,喪服小功五月章云,爲外租父母。
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尊加也。
賈疏云,外親之服,不過緦麻,以祖是尊名,故加至小功。
《通典》引馬融云,母之父母也,本服緦,以母所至尊,加服小功。
故曰,以尊加。
按檀弓云,或曰,外祖母也,故爲之服。
鄭注,外祖母,小功也。
然則外曾王父母,禮不爲制服,故略之。
4(1).017母之晜弟爲舅,母之從父晜弟爲從舅。
舅者,詩渭陽正義引孫炎曰,舅之言舊,尊長之稱。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舅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鄭注,從於母而服之,按母之從父晜弟爲從舅。
此於禮無服,開元禮謂之堂舅也。
4(1).018母之姊妹爲從母,從母之男子爲從母晜弟,其女子子爲從母姊妹。
從母者,猶宗族之中有從父,言從母而得尊稱也。
檀弓云,從母之夫,言從母有服,其夫無服也。
喪服小功章云,從母丈夫婦人報。
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名加也。
外親之服,皆緦也,按異姓服不過緦,以有母名故加重也。
然則舅與從母尊同而服異者,以從母與母同類親,故順母之心而加之也。
知者從母有母名,舅無父名也。
云從母晜弟從母姊妹者,以從母有母名,故子亦有晜弟姊妹之名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從母昆弟。
傳曰,何以緦也,以名服也。
左氏襄廿三年傳云,穆姜之姨子也。
杜預注,穆姜姨母之子,與穆姜爲姨晜弟。
正義云,據父言之謂之姨,據子言之,當謂之從母,但子效父語,亦呼爲姨。
按釋名云,母之姊妹曰姨。
傳曰,姨子,知時已有姨母之稱,緣父呼姨,故子呼曰姨母。
雖不合爾雅及禮經之言,時俗稱謂,亦尚未巨失也。
後世踵之,遂有姨兄弟、姨姊妹之稱矣。
母黨亦題上事也。
黨,猶所也,以皆母所屬。
大傳云,從服有屬從。
鄭注,子爲母之黨,本爾雅為言也。
4(1).019妻之父爲外舅,妻之母爲外姑。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
然則亦宜呼壻爲甥。
孟子曰,帝館甥於二室是也。
舅姑,皆尊老之稱,加外者,別之也。
釋名云,外舅外姑,言妻從外來,謂至己家爲婦,故反以此義稱之,夫妻匹敵之義也。
坊記云,壻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
鄭注,舅姑,妻之父母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妻之父母。
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鄭注,從於妻而服之。
服問云,有從重而輕,爲妻之父母。
鄭注,妻齊衰而夫從緦麻,不降一等,言非服差。
4(1).020姑之子爲甥,舅之子爲甥,妻之晜弟爲甥,姊妹之夫爲甥。
四人體敵,故更相爲甥。
甥,猶生也,今人相呼蓋依此。
此因妻黨而幷及外親敵體者之稱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姑之子。
鄭注,外兄弟也。
傳曰,何以緦,報之也。
又云,舅之子。
鄭注,內兄弟。
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釋名云,妻之晜弟曰外甥,其姊妹女也,來歸己,內爲妻,故其男爲外姓之甥。
甥者,生也。
他姓子本生於外,不得如其女來在己內也。
按妻之晜弟者,婚兄弟也;姊妹之夫者,兄弟也。
檀弓云,申詳之哭言思。
鄭注,言思,子游之子,申詳妻之晜弟。
然則申詳爲言思,姊妹之夫也,有相哭之禮,無相服之道,故喪服篇無文。
此四甥,字竝生之聲借,據郭注及釋名,知古來有此稱,今所不行。
又按左傳有騅甥甥養甥陰飴甥,恐亦借甥爲甥,所未詳。
拓展4(1).013父之妾爲庶母。
庶者,眾也。
庶母,猶言諸母也。
妾者,釋名曰,接也,以賤見接遇也。
庶,也,拾之也,謂拾微賤待遇之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士爲庶母。
傳曰,何以緦也,以名服也。
大夫以上爲庶母無服。
“庶”的本义是众,“庶母”中保留了此意。
3.古代婚姻制度4(1).016母之考爲外王父,母之妣爲外王母,母之王考爲外曾王父,母之王妣爲外曾王母。
異姓故言外。
言外者,所以別於父族也。
外王父母,喪服小功五月章云,爲外租父母。
傳曰,何以小功也,以尊加也。
賈疏云,外親之服,不過緦麻,以祖是尊名,故加至小功。
《通典》引馬融云,母之父母也,本服緦,以母所至尊,加服小功。
故曰,以尊加。
按檀弓云,或曰,外祖母也,故爲之服。
鄭注,外祖母,小功也。
然則外曾王父母,禮不爲制服,故略之。
1.考2.妣3.古代丧礼宗法之“五服”五服是丧礼生人给死者穿孝,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穿孝,称为"遵礼成服"。
两千年来孝服虽然有穿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实际上往往用来指代血缘亲疏。
第一等叫"斩衰"。
"衰"(读若“催”)是指丧服中披于胸前的上衣。
斩衰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制成的,左右衣旁和下边下缝,使断处外露,以表示未经修饰,所以叫做斩衰。
"衰"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
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衰榱,是最重的孝服。
第二等叫"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
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
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第三等叫“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
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第四等叫“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
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第五等孝服是"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
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
称为"漂孝"。
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
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4(1).019妻之父爲外舅,妻之母爲外姑。
謂我舅者,吾謂之甥。
然則亦宜呼壻爲甥。
孟子曰,帝館甥於二室是也。
舅姑,皆尊老之稱,加外者,別之也。
釋名云,外舅外姑,言妻從外來,謂至己家爲婦,故反以此義稱之,夫妻匹敵之義也。
坊記云,壻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
鄭注,舅姑,妻之父母也。
喪服緦麻三月章云,妻之父母。
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鄭注,從於妻而服之。
服問云,有從重而輕,爲妻之父母。
鄭注,妻齊衰而夫從緦麻,不降一等,言非服差。
1.舅2.姑3.“舅”“姑”的多重含义4.古代婚俗坊記云,壻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壻。
5.相关文学作品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
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官水部郎中的张籍。
张籍当时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提拔后进与韩愈齐名。
朱庆馀平日向他行卷,已经得到他的赏识,临到要考试了,还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这里的“舅姑”指的是公婆。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
)下文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三十。
据归有光《外舅光禄寺典簿魏公墓志铭》,其岳母姓顾氏,卒于嘉靖二十五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年六十有二,此文写于“母子相聚,复已三年”之期,则时当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作者年四十三岁。
题目中之“外姑”即岳母的别称,语见《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祭外姑文(明)归有光昔吾亡妻[1],能孝于吾父母,友于吾女兄弟[2],知夫人之能教也。
粗食之养,未尝不甘,知夫人之俭也;婢仆之御[3],未尝有疾言厉色,知夫人之仁也。
癸巳之岁[4],秋冬之交,忽遘危疾[5],气息掇掇[6],犹日念母,扶而归宁[7]。
疾既大作,又扶以东。
沿流二十里,如不能至。
十月庚子[8],将绝之夕,问侍者曰:“二鼓矣[9]?”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10],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甲午、丙申三岁中[11],有光应有司之贡[12],驰走二京[13],提携二孤[14],属之外母[15]。
夫人抚之,未尝不泣。
自是每见之必泣也。
呜呼!及今儿女几有成矣,夫人奄忽长逝[16]。
闻讣之日,有光寓松江之上[17],相去百里,戴星而往,则就木矣[18]。
悲夫!吾妻当夫人之生,即以遗夫人之悲,而死又无以悲夫人。
夫人五女[19],抚棺而泣者,独无一人焉。
今兹岁輤车将次于墓门[20]。
呜呼!死者有知,母子相聚,复已三年也。
哀哉!尚享[21]。
注释:[1]亡妻:指归有光的原配魏氏,为南京光禄寺典簿魏庠的次女,嘉靖七年(1528)嫁到归家,嘉靖十二年(1533)冬十月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