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先进系统
第1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

三、车载网络与互联技术
在车载网络与互联技术中,囊括了V2X通信技术、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 V2X通信技术实现车间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的通信保障机制,涉及移动自组 织网络技术、多模式通信融合技术等。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包括智能网联汽 车云平台架构与数据交互标准,云操作系统,数据高效存储和检索技术,大 数据的关联分析和深度挖掘技术。
二、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现状
(二)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 2.定位技术面临的挑战
目前,定位技术面临的两大挑战是覆盖盲区和高昂成本。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考虑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的广阔发展前景,国 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行高精度地图领域的规划与布局。我国主流图商也 都在积极开展面向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建设,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 (Beidou Ground 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BGAS)的高精度定位 技术、多源辅助定位技术等已在我国内地范围内开展应用,将为自动驾驶汽车 提供成本更低、覆盖更广的高精度定位。
普通高等教育车辆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系列教材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关键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车载网络与互联技术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动与能量回收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决策控制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技术 汽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
决策系统根据全局行车目标、自车状态及环境信息等,决定采用的驾 驶行为以及动作的时机。其中,全局路径规划依赖于高精度地图的目的地间 可选路径的规划过程;局部行为决策依赖于当前行车环境下感知信息和定位 信息,完成巡航、掉头、换道、转弯等决策,输出汽车自动驾驶应具备的速 度、加速度、车轮转向等指标信息。
2024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件模块一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一智能网联汽车概述contents •智能网联汽车基本概念•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分析•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分析•总结回顾与拓展思考目录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智能网联汽车是一种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车与车、路、人、云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
发展历程智能网联汽车经历了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集成,从低级自动化到高级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技术体系架构及特点技术体系架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体系架构包括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和控制层四个层次。
感知层负责采集车辆周围环境信息,决策层根据感知信息进行决策规划,执行层控制车辆各部件执行决策指令,控制层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和调度。
特点智能网联汽车具有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特点。
它能够实时感知周围环境信息,并根据不同场景做出智能决策和协同控制,提高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
行业应用现状及前景行业应用现状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如自动驾驶出租车、物流运输车、公共交通等。
同时,各国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加大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将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也将成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交通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信号,精确测量距离和角度,实现环境感知和障碍物检测。
激光雷达利用毫米波段的电磁波进行探测,具有穿透雾、霾、尘等恶劣天气的能力,适用于中远距离的目标检测。
毫米波雷达通过捕捉图像信息,实现车道线识别、交通信号识别、行人检测等功能。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技术与车载系统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网联技术与车载系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主流。
而其中的智能网联技术与车载系统更是成为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现状、应用场景以及车载系统的功能和优势。
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主要包括车联网、自动驾驶和人机交互等。
1. 车联网车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将车辆与外部世界进行连接和数据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和服务的互通。
新能源汽车的车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监控、智能导航、远程诊断和车辆管理等功能。
例如,车主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了解电池电量和车辆状态,预约充电或寻找最近的充电桩。
2.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技术是指车辆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能够自主行驶的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和效率。
例如,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以通过感知环境、识别障碍物和交通标志,自动进行车辆控制和行驶路径规划。
3. 人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人和车辆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指令传递的过程。
新能源汽车的人机交互技术可以通过语音识别、手势识别和触控屏等方式,方便车主对车辆进行控制和配置。
例如,车主可以通过语音指令调节空调温度,拨打电话或切换音乐。
二、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场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应用场景广泛,涵盖了行车安全、出行便利、能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1. 行车安全智能网联技术可以通过车辆与车辆之间和车辆与道路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智能化的交通安全系统。
例如,车辆之间可以实时共享交通信息,避免碰撞和堵塞。
路口红绿灯可以根据车辆流量自动调整,确保交通流畅和行车安全。
2. 出行便利智能网联技术可以提供一系列出行便利的服务。
例如,智能导航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情况为驾驶员提供最佳路线规划,避免拥堵。
通过车联网技术,驾驶员可以实时预约停车位或充电桩,节省时间和精力。
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

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目录1. 总体概述 (3)1.1 项目背景 (4)1.2 解决方案目标 (4)1.3 解决方案架构 (5)2. 智能定义 (6)2.1 智能驾驶系统 (8)2.1.1 核心技术 (9)2.1.2 功能模块 (10)2.1.3 安全保障 (12)2.2 智能座舱 (13)2.2.1 信息娱乐系统 (14)2.2.2 人机交互系统 (16)2.2.3 驾驶员状态监测及预警系统 (18)3. 网联应用 (18)3.1 道路协同感知 (20)3.1.1 高精度地图 (22)3.1.2 V2X通讯技术 (24)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3.2 云端平台服务 (26)3.2.1 数据存储与管理 (28)3.2.2 基于云的预测服务 (29)3.2.3 远程诊断与更新 (31)3.3 用户体验 (32)3.3.1 移动终端应用 (34)3.3.2 智能助手服务 (35)3.3.3 个性化服务 (36)4. 安全与隐私 (37)4.1 系统安全 (39)4.1.1 硬件安全防护 (41)4.1.2 软件安全保证 (42)4.1.3 数据加密与安全传输 (43)4.2 用户隐私保护 (44)4.2.1 数据收集与使用规则 (45)4.2.2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47)4.2.3 匿名化与脱敏技术 (49)5. 未来发展 (50)5.1 技术趋势 (52)5.2 市场展望 (53)5.3 解决方案升级之路 (55)1. 总体概述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已经成为未来交通出行的核心驱动力。
本报告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将包括硬件、软件、通信技术、网络安全、车规级标准以及相应的服务和管理工具。
智能网联汽车,其核心功能包括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自动驾驶、智能互联以及大数据分析等,能够极大提高道路安全、行车效率、环保水平和用户体验。
技术创新: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IoT)、云计算、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5G通信和车联网(V2X)技术,来优化车辆性能,提高驾驶体验。
汽车构造 第十八章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简介

环境感知层 主要功能
通过车载环境感知 技术(如视觉传感器 、雷达、高精度定 位与导航等)、车内 网技术、4G/5G及 V2X无线通信技术等
实现对车内与车外 (如道路、车辆和 行人等)静、动态 信息的提取和收集, 并向智能决策层输 送信息
作为智能网联 车各类功能实 现的前提
智能决策层 主要功能
制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分级
等级定义
控 典型信息 传输需求
制
基于车-路,车-后台通信,实
地图、交通流
现导航等辅助信息的获取,以 人 量、交通标志、 传输实时性、
及车辆行驶与驾驶员操作等数
油耗、里程等 可靠性要求
据上传
信息
较低
基于车-车,车-路,车-人,车
-后台通信,实时获取车辆周边 人 周边车辆/行人 传输实时性、
1 驾驶辅助(DA) 通过环境信息对方向和加 人与系 人
人
减速中的一项操作提供支 统
援,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
操作
2 部分自动驾驶 通过环境信息对方向和加 人与系 人
人
(PA)
减速中的多项操作提供支 统
援,其他驾驶操作都由人
操作
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监控驾驶环境
3 有条件自动驾驶 由无人驾驶系统完成所有 系统
交通环境信息,与车载传感器 与 /非机动车位置, 可靠性要求
的感知信息融合,作为车辆自 系 信号灯相位, 较高
动驾驶决策与控制系统的输入 统 道路预警等信
息
基于车-车,车-路,车-人,车
-后台通信,实时并可靠获取车 人 车-车,车-路 传输实时性、
辆周边交通环境信息及车辆决 与 间的协同控制 可靠性要求
(CA)
驾驶操作,根据系统请求,
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

第1章 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 第2章 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系统 第3章 智能网联汽车无线通信系统 第4章 智能网联汽车网络系统 第5章 智能网联汽车导航定位系统 第6章 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 练习与实训
第1页
第1章 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
1.1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与分级 1.2 智能网联汽车的体系结构 1.3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1.4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规划
练习与实训
第 55 页
练习与实训
第 56 页
练习与实训
第 57 页
练习与实训
第 58 页
练习与实训
第 59 页
谢 谢!
第 60 页
2021/4/13
1.1.1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智能汽车
➢奔驰2019款E 260 L运动型4MATIC轿车,配置了盲区监测系 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驾驶员疲劳预警 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等,属于智能 化程度较高的智能汽车
2021/4/13
1.1.1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智能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至少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 统、自动制动辅助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比较高级的车型 还应该配备交通拥堵辅助系统
2021/4/13
1.1.1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自动驾驶汽车
天籁2019款2.0T XV AD1智能领航版轿车配备了并线辅助系统、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自动制动辅助系统、 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全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自动泊车辅 助系统等,属于L2级的自动驾驶汽车
2021/4/13
1.1.1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网联汽车
网联汽车是指基于通信互联建立车与车之间的连接,车与网络中心和智能交通系统 等服务中心的连接,甚至是车与住宅、办公室以及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连接,也就 是可以实现车内网络与车外网络之间的信息交互,全面解决人—车—外部环境之间的 信息交流问题
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原理及应用项目一 智能网联汽车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认知

任务一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基础认知
第一节 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
智能网联汽车网联化分级智能网联汽 车网联化分为3个等级,1级是网联辅助信 息交互,2级是网联协同感知,3级是网联 协同决策与控制,详见表1-2。
网联化等级越高,智能网联汽车的网 联化程度就越高。目前,已经量产的汽车 产品的网联化水平最高停留在1级,部分 实验室阶段的产品可达到2级。
任务一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基础认知
第一节 智能网联汽车的分级
SAE对自动驾驶的分级2018年,美国 汽车工程学会(SAE)对汽车自动驾驶进行分 级修订,详见表1-3。
任务一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基础认知
第二节 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概况
(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总体思路
1)近期推进以自主环境感知为主,推进网联信息服务为辅的部分自动驾驶(即PA级)应用 。
2)中期重点形成网联式环境感知能力,实现可在复杂工况下的半自动驾驶(即有条件驾 驶CA级)。
3)远期推动可实现V2X协同控制,具备高度/完全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化技术,这是智 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目标、技术路径和技术重点。
任务一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基础认知
第一节 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
无人驾驶汽车是通过车载传感系统感知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到达预定目标的 智能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可以在限定的环境乃至开放环境下完成全部的驾驶任务,而不需要人为操控;无人驾 驶汽车与智能汽车相比,具有更先进的环境感知系统、中央决策系统以及底层控制系统。无人驾驶汽 车是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终极发展目标,也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
浅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其趋势

浅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及其趋势摘要:简述智能网联汽车概念,分析了目前的关键技术,包括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执行、通信与平台、信息安全,并阐述了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智能网联;深度学习;V2X通信;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是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车、路、人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替代人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智能网联汽车可以提供更安全、更节能、更环保、更便捷的出行方式和综合解决方案。
1 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其技术架构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以下6种:1)环境感知技术,包括利用机器视觉的图像识别技术,利用雷达的周边障碍物检测技术,多源信息融合技术,传感器冗余设计技术等。
2)智能决策技术,包括危险事态建模技术,危险预警与控制优先级划分,群体决策和协同技术,局部轨迹规划,驾驶员多样性影响分析等。
3)控制执行技术,包括面向驱动/制动的纵向运动控制,面向转向的横向运动控制,基于驱动/制动/转向/悬架的底盘一体化控制,融合车联网通信及车载传感器的多车队列协同和车路协同控制等。
4)V2X 通信技术,包括车辆专用通信系统,车间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的通信保障机制,移动网络技术,多模式通信融合技术等。
5)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包括云平台架构与数据交互标准,云操作系统,数据高效存储和检索技术,大数据关联分析和深度挖掘技术等。
6)信息安全技术,包括汽车信息安全建模技术,数据存储、传输与应用三维度安全体系,信息安全漏洞应急响应机制等。
2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发展现状2.1 环境感知技术环境感知系统的任务是利用摄像头、雷达、超声波等主要车载传感器以及V2X通信系统感知周围环境,通过提取路况信息、检测障碍物,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决策依据。
由于车辆行驶环境复杂,当前感知技术在检测与识别精度方面无法满足自动驾驶发展需要,深度学习被证明在复杂环境感知方面有巨大优势,在传感器领域,目前涌现了不同车载传感器融合的方案,用以获取丰富的周边环境信息,高精度地图与定位也是车辆重要的环境信息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00/25/015/5/15
20
6.2.3 前向碰撞预警过程
202200/25/015/5/15
21
6.2.4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应用
➢ 本田碰撞缓解制动系统
202200/25/015/5/15
22
6.2.4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应用
➢ 上海通用前向碰撞预警系统,当汽车行驶速度大于40km/h时 ,前向碰撞预警功能自动启用,也可以通过车辆设置关闭
202200/25/015/5/15
25
6.2.4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应用
➢ 过于接近前车:系统监测到与前车过于接近时,仪表盘中的前 向碰撞预警指示灯琥珀色点亮
202200/25/015/5/15
26
6.2.4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应用
➢ 有碰撞风险时:当与前方车辆有碰撞风险时,根据车型、配置 不同,前挡风玻璃上的红色碰撞指示器或抬头显示仪中警告灯 将会闪烁,同时扬声器发出报警音或安全警报座椅发生震动警 告
202200/25/015/5/15
16
6.2.2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 3.安全车距预警模型 ➢ 安全车距是指后方车辆为了避免与前方车辆发生意外碰撞
而在行驶中与前车所保持的必要间隔距离 ➢ 建立安全距离模型主要是为了获得预警过程的阈值;主要
分为两类:一种是基于碰撞时间的行驶安全判断逻辑算法 ,另一种是基于距离的行驶安全判断逻辑算法
云端大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处于试验阶段
➢ 自主式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自主预警类、
自主控制类和视野改善类等
2020/5/15
第6页
6
202200/25/015/5/15
7
202200/25/015/5/15
8
202200/25/015/5/15
9
一、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类型
2020/5/15
202200/25/015/5/15
12
6.2.1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由信息采集、电子控制和人机交互三个单 元组成
202200/25/015/5/15
13
6.2.2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 通过分析传感器获取的前方道路信息对前方车辆进行识别 和跟踪,如果有车辆被识别出来,则对前方车距进行测量 ;同时利用车速估计,根据安全车距预警模型判断追尾可 能,一旦存在追尾危险,便根据预警规则及时给予驾驶员 主动预警。
202200/25/015/5/15
17
6.2.2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 马自达模型:在正常跟车行驶情况下,系统不工作;当发 现前车减速时,开始向前向碰撞预警系统发送信息;当前 后车辆距离低于本车的制动距离时,系统向制动器发出指 令,本车开始减速,最后与前车速度均减到0时,此时两车 仍有一定的距离;该模型的本质是实时计算最小安全距离 ,从而对车速进行预警和控制
后视镜盲区的信息采集单元一般采用毫米波雷达,A柱盲区
的信息采集单元一般采用摄像头
➢ 电子控制单元: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向预警显
示单元发送信息
➢ 预警显示单元:接收电子控制单元的信息,如果有危险,
则发出预警显示,此时不可变道
202200/25/015/5/15
42
6.4.2 盲区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40
6.4.1 盲区监测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 盲区监测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当有车辆或行人进入驾驶员视野盲区时,盲区监测系
统应给予驾驶员提醒
(2)盲区监测系统应在驾驶员进行换道操作时对其进行辅
助,监测其他车道上快速接近的后方来车,当驾驶员因对
驾驶环境误判而可能做出危险的驾驶行为时,盲区监测系
统应发出警报
(3)理想状态下,在任何路况、天气和交通环境下,盲区
监测系统都能正常工作
202200/25/015/5/15
41
6.4.1 盲区监测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 信息采集单元:利用车载传感器检测汽车盲区里是否有行
人或其他行驶车辆,并把采集到的有用信息传输给电子控
制单元,传感器有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或探测雷达等;
202200/25/015/5/15
18
6.2.2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 本田模型:设定了两段报警距离——报警距离和制动距离 ,采用两段式报警的方式,其对驾驶员的正常操作影响较 小。该模型不能避免绝大多数的碰撞,只能减少碰撞的严 重程度,一旦报警可能会引起驾驶员的极度恐慌,甚至会 因恐惧而失去对车辆的控制;该模型准确性较低,不能实 时反映行车路面情况,对驾驶员主观因素考虑不够;该模 型的建立以试验数据为基础,样本点选取的合适与否对模 型影响较大
202200/25/015/5/15
39
6.4.1 盲区监测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 盲区监测(BSD)系统也称汽车并线辅助(LCA)系统,是 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车载传感器检测视野盲区内有无 来车,在左右两个后视镜内或其他地方提醒驾驶员后方安全 范围内有无来车,从而消除视线盲区,提高行车安全性
202200/25/015/5/15
202200/25/015/5/15
43
6.4.3 盲区监测系统的应用
202200/25/015/5/15
44
6.5 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定义
➢ 驾驶员疲劳预警系统:是指驾驶员精神状态下滑或进入浅 层睡眠时,系统会依据驾驶员精神状态指数分别给出语音 提示、振动提醒、电脉冲警示等,警告驾驶员已经进入疲 劳状态,需要休息。其作用就是监视并提醒驾驶员自身的 疲劳状态,减少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潜在危害
28
6.3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定义
➢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通过传感器获取前方道路信息,结合车辆 自身的行驶状态以及预警时间等相关参数,判断汽车是否有偏 离当前所处车道的趋势;如果车辆即将发生偏离,并且在驾驶 员没有开转向灯的情况下,则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的方式向 驾驶员发出警报
202200/25/015/5/15
➢ 当汽车速度大于某一阈值时,例如10km/h,盲区监测系统自 动启动,如果监测范围内有车辆或行人,就会被信息采集单 元监测到,计算出目标的距离、速度等信息,并将采集到的 信息传递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收到的信息判 断进入监测范围内的车辆或行人是否对本车造成威胁,如果 存在安全隐患,则通过预警显示单元提醒驾驶员,并根据危 险程度、驾驶员的反应提供不同的预警方式
202200/25/015/5/15
35
6.3.3 车道偏离预警算法——FOD算法
➢ FOD算法:在实际车道标线处向外扩展一条虚拟车道标线, 该虚拟标线是根据驾驶员在自然转向时的偏离习惯而设计的, 目的是降低误报率
➢ 驾驶员每有这种偏离习惯,则可将虚拟车道标线与真实车道标 线重合
202200/25/015/5/15
36
6.3.3 车道偏离预警算法——FOD算法
202200/25/015/5/15
37
6.3.4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应用
➢ 丰田、新蒙迪欧、吉利博越
202200/25/015/5/15
38
6.4 盲区监测系统——定义
➢ 汽车视野盲区主要有前盲区、A柱盲区、后盲区和后视镜盲区 ,其中,最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是A柱盲区和后视镜盲区
202200/25/015/5/15
23
6.2.4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应用
➢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工作过程分为监测到前方车辆、过于接近 前车、有碰撞风险时
202200/25/015/5/15
24
6.2.4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应用
➢ 监测到前方车辆:系统监测到前方车辆后,前向碰撞预警系统 自动启动,仪表中的前向碰撞预警指示灯绿色点亮;前向碰撞 预警探测距离约60m
➢ CCP算法:根据汽车在所行驶的车道中的当前位置信息来判 断偏离车道的程度,即通过车道线检测算法计算出汽车外侧与 车道线的距离信息来判断是否预警
202200/25/015/5/15
34
6.3.3 车道偏离预警算法——TLC算法
➢ TLC算法:根据汽车当前状态,预测未来汽车轨迹,计算出 汽车跨越两侧车道线所需时间,利用该时间与设置的阈值进行 对比,判断出汽车的偏离状态
29
6.3.1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主要由信息采集单元、电子控制单元和人机 交互单元等组成
202200/25/015/5/15
30
6.3.2 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
➢ 车道偏移预警系统可以在行车的全程自动或手动开启,以监控 汽车行驶的轨迹
➢ 当系统正常工作时,信息采集单元将采集车道线位置、车速、 汽车转向角等信息,电子控制单元将所有的数据转换到统一的 坐标系下进行分析处理,从而获得汽车在当前车道中的位置参 数,并判定汽车是否发生非正常的车道偏离
202200/25/015/5/15
27
6.2.4 前向碰撞预警系统的应用
➢ 在国产品牌车型中,前向防撞预警系统也开始逐渐应用。吉利 汽车将其称作为城市预碰撞安全系统,目前已经在帝豪GL、 帝豪GS、博越、博瑞的部分车型配置中搭载。该系统主要通 过前保险杠下方的中程毫米波雷达扫描前方路面
202200/25/015/5/15
2020/5/15
第5页
5
6.1.2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的类型
➢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按照环境感知系统的不同可以分为自主
式和网联式两种
➢ 自主式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基于车载传感器完成环境感知,
依靠车载中央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决策,技术比较成熟,多
数已经装备量产车型
➢ 网联式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基于V2X通信完成环境感知,依靠
➢ 如果驾驶员打开转向灯,正常进行变道行驶,则车道偏离预警 系统不会做出任何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