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六书说

合集下载

汉字六书指的是哪六书

汉字六书指的是哪六书

汉字六书指的是哪六书
汉字的六书指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

六书是造字之本,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而且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也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在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扩展资料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六书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

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

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

“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

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

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

··…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

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

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

”‘〕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

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说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说
即指汉字的内部形式,汉字部件组合的意义根 据。汉字是表意文字,在造字之初,其形体结构与 其所表示的意义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可 以了解字义,词义。考察词的本义,分析汉字结构 是最基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 氏:“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 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第四讲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说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二、许慎“六书”的具体内容 三、对“六书说”的评价
一、什么是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有两种指称:
一指汉字的外部形式
即作为方块汉字书写方面的外在结构类型, 如 独体字、合体字中的左右,上下,内外,包围,半 包围等。
一指造字法意义上的汉字结构
“六书”的具体名目(细目)始见于汉代。班固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 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 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二、“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经学家郑众注《周礼·保氏》:列六书为:象形、会 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指出:指事、象形、形声、 会意、转注、假借。
色。” 对许慎假借例字的分析:
假借是不是造字法:
造 创造新面目的汉字书写形体

为有声的词制定记录的符号
不是造字法 是造字法
二、“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应当怎样看待《说文解字·叙》关于六书的论述呢? a.首先要肯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许慎第一个
率先解释了六书的细目,并一一举了例字,这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这是对汉字史的重大贡献。前面讲 到,“六书”是对汉字结构的一种分类,把许慎对 六书的解释放在一起来研究,就超出了对汉字结构 的分类,而涉及到了汉字发展的问题了。象形、指 事是造字的基础,是较早造出来的字;会意、形声 是在此基础上造出来的字,是后造的字,这不就是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吗?许慎在其它地方也谈到了汉 字的产生和发展的问题,所以说,(六书的实质 是:)许慎所奠定的六书理论是关于汉字的结构的 理论,是关于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的理论。

六书说

六书说

六书理论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

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的“六书说”。

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

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

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的“六书说”。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

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

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

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

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

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汉字的形体结构之六书

汉字的形体结构之六书

会意字为合体字,这是它与象形、指事 从结构上的一种区别点。
但有时与衬体象形字不好区别,一般的 文字学家认为只要能分析成两个独立成 字的构字部件,就可以看成是会意字, 而不能分析为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的, 就可看成是衬体象形。
例如:
像悬挂着一颗人头之形,
表示“枭首示众”之意,本为一个独体
象形字,尽管后来分化成两体,作
“取”,从又(手)持耳, 也是获取之 义。(古代打仗之后,要论功行赏,按杀 敌多少记功,开始以人头为记功的依据, 后嫌人头太重,不易携带,就规定割下敌 人尸体的右耳,以记军功,这个字就反映 了古战场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莫”,从日在茻中,太阳落在众草之中, 会意为“日暮”之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暮”。
“益”字本为一会意字,从水在皿上,象 水漫出器皿之形,古文字作: 。由于益 用作“增益”之义,在表示溢出之义时就 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水旁,构成从水、益 声的形声字——溢。溢的声符“益”就是 溢出之“溢”的本字。
“然”字是从火、从犬、肉,就像烧烤狗 肉之形,将狗肉放在火上烧烤。这个然字 用作代词后,表示燃烧义时就再加一火旁, 构成从火、然声的形声字——燃。燃的声 符“然”就是“燃”的本字。
与此类似的还有“其”,“其”本为箕字, 象簸箕之形,后来用竹表示形符,构成从 竹其声的“箕”。像这类形声字的声符就 不仅仅是表音,有很强的表意作用。
形声字也有在本字的基础上加声符的,
例如: “晶”本为“星”的本字,三日并 不是三个太阳的象形,而是表示众多的星 星(天体)之义,古人造字是经过周密的 观察、深思熟虑以后作出的。
有关人体
有关动物 有关自然 有关居室器用
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据 有人对《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汉字作的统 计,象形字为264个,仅占总数的2.8%

汉字六书理论

汉字六书理论

汉字六书理论汉字六书理论乃古老的文字识字体系,是汉字阅读技法的基础。

即使在最近,六书理论也是中文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数千年文化传承的标志。

需要指出的是,六书理论是中文文字古代字书的理论研究,将汉字分为六部分,结合其根、脚、部、形、音、组的特性,以此搭建起一整套字书研究方法,从而识读文字。

六书理论是中国古代字书理论的综合体,通过结合汉字的形、音、义、结构来构建汉字识字系统,将汉字分为六部分,即根、脚、部、形、音、组。

六部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六书理论体系。

六书理论的第一部分是“根”,也称之为“字元”,指的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即汉字的“笔画”。

按照古典的汉字分类方法,“根”又分为四个形体类别,即横、竖、撇、捺。

它们不仅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也是共同构成汉字音素的基础。

六书理论的第二部分是“脚”,也叫作“调”,是汉字形体结构和发音的现实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成了七个类别,即“口”、“火”、“水”、“木”、“金”、“土”和“人”。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八个音,七个调,六个声”的发音原则。

六书理论的第三部分是“部”,也叫作“部首”,是汉字字元发音的形象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为了一百八十六部,其中有七十二部是根据汉字的发音,归纳出来的。

六书理论的第四部分是“形”,指的是汉字中特定音节的形体特征。

古典汉字分为了一百八十六部,且又按照音节归类,共分为六类,即“上”、“下”、“外”、“内”、“入”和“出”。

六类汉字的音体解析采用的是“一个字有一个形”的原则,根据汉字的发音来判断汉字的类别。

六书理论的第五部分是“音”,也叫作“谱字”,是汉字读音的符号标志。

古代把汉字分为四十六谱,每个谱都有不同的发音规则,以指导汉字的读音。

六书理论的第六部分是“组”,也叫作“词组”,是汉字的组合形式。

按照古典的汉字分类方法,共分为十一种类别,即“物”、“人”、“动物”、“植物”、“鸟类”、“异物”、“特殊”、“抽象”、“同音”、“变音”和“变形”。

提出分析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的著作

提出分析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的著作

提出分析汉字结构的“六书”理论的著作
《六书》理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汉字结构的著作,它提出了一种把汉字分为六类的分类方法,并在汉字分类中引入了“六书”的概念。

它由东汉时期的韩愈创立,是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六书》理论认为,汉字的结构应该分为六类,即“书、指、迹、形、声、切”。

“书”是指由文字组成的汉字,如“认”;“指”是指汉字中的指示符号,如“上”;“迹”是指汉字中的笔画,如“一”;“形”是指汉字中的形状,如“口”;“声”是指汉字中的
音节,如“息”;“切”是指汉字中的分割符号,如“;”。

此外,《六书》理论还提出了汉字的“四流”理论。

它认为,汉字的结构可以分为四类:“繁体字流”、“简体字流”、“文指
字流”和“笔划字流”。

其中,“繁体字流”是指由多笔画组成的
汉字,如“认”;“简体字流”是指由少笔画组成的汉字,如“讠”;“文指字流”是指由文字和指示符号组成的汉字,如“上”;“笔
划字流”是指由笔划组成的汉字,如“一”。

《六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成果,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今天的汉字书写和阅读。

《六书》理论不仅给了汉字书写和阅读一个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且也为中国的文字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书》理论的出现,为中国古代汉字书写和阅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使汉字的书写和阅读更加简单、容易、统
一。

它的出现不仅使汉字书写和阅读更加规范,而且也使中国文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它的出现,使得中国汉字书写和阅读变得更加容易,也使中国文字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汉字六书简说

汉字六书简说

汉字六书简说汉字六书简说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

“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保⽒(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弟的官员)掌谏王恶,⽽养国⼦(公卿⼤夫的⼦弟)以道。

乃教之六艺:⼀⽈五礼,⼆⽈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

”《周礼》是儒家⼗三部经书之⼀,成书⼤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六书”的概念了。

到了东汉时期,解说“六书”内容的主要有三家:1、班固在《汉书·艺⽂志》⾥说:“古者⼋岁⼊⼩学,故周官保⽒掌养国⼦,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给《周礼·地官·保⽒》作注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解字·叙》⾥说:“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指事,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三⽈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会意,会意者,⽐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转注,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

六⽈假借,假借者,本⽆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前⼈所讲的“六书”,名称⼤同⼩异,排列次序也不尽⼀致,其中以许慎的定义与解说最为见长。

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且给每⼀书下了定义,作了界说,并举出了例字,从⽽使⼈们对汉字形体的构造,有了规律性的认识。

许慎的解说,已涉及到汉字产⽣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奠定了传统⽂字学的基本理论,即六书说。

⾃清代以后,⼈们讲六书,⼀般采⽤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

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

象形⼜分为两类:⼀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该事物,如⽇、⽉、鸟、鱼、⿅、⽺等字,它们的甲⾻⽂写法,就像这些物的形状。

⼀类是合体象形字,即虽然也画成事物的轮廓,但还需要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构造规律一一"六书"之说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后来西晋书法家卫恒著《四体书势》,进一步解释:“则谓文字,有六义焉。

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

夫指事者,在二为上,在一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象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为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1.象形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比如:
人(甲骨文)
月(金文)
2.指事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比如:
上(甲骨文)
"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
"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3.会意
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比如:
从(甲骨文)
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
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

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4.形声
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

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

比如:
河。

左边是" (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

左边是" (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5.转注
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

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 6.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

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
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许多文字学者认为,只有前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后面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按语:中国书法是汉字的书法。

汉字的"六义",书家不可不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