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丝绸文化
丝绸发展的历程

丝绸发展的历程初级阶段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可视为中国丝绸发展的初期。
在这一时期中,丝绸生产的各项技术初步形成。
人们已具有较高的缫丝技术,可获得平直的生丝。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杭州附近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来看,当时采用的是原始腰机,能织出平纹组织,也能编出丝带、绞丝织物。
商周时期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丝绸业也得到了极迅速的发展。
丝绸生产技术也比初期有了较大的进步。
主要表现为:桑树开始人工栽培,对蚕生理有了较深的了解,出现了提花织物和刺绣,商代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几何纹的单层提花织物和复杂的绞经罗,是当时织造最高水平的代表。
到了周代出现了织锦,虽然尚属初创,但已基本成型。
这为秦汉时代我国丝绸技术达到第一个高峰奠定了基础。
通往欧洲的丝绸贸易之路已初步开通。
辉煌的战国秦汉战国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繁荣的时期,丝绸日益普及,产区扩大,消费扩大,当时已有“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的民谚。
传统丝绸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战国秦汉丝织品种空前丰富,有绢、纱、绮、罗、缟、素、锦、縠等品类。
縠是一种极为轻薄的丝织品,所以古人用雾来形容它。
秦汉时期的染色工艺已相当发达,当时在丝绸上施加文彩的方式有染、绘、绣及印,仅马王堆出土的绢颜色就有绛紫、烟色、金黄、酱色、赤色等十余种。
秦汉时期的丝绸以连环锁丝绣为主,富贵之家不仅衣服,帷帐也要刺绣。
印花则有印花敷彩和金银粉印花之别。
战国秦汉时期,脚踏板在织机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较完善的提花机已在此时出现。
经锦的定型及绒圈锦的诞生都说明丝织提花技术已达极高的水平。
总体而言,西汉的纹样以充满动势的不对称变体花鸟禽兽为主,东汉的纹样则逐渐过渡到稳定的对称结构,并日益突显出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影响。
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在西汉初年正式开通。
至迟在5世纪中叶,丝绸传入波斯,接着传入欧洲,从此,中国的养蚕、缫丝、丝织技术在欧洲发展。
转折的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的现象,它导致传统的丝绸技术体系中逐渐注入新的内容,终于在隋唐之际出现了较大的转折。
宋代女性服饰及其文化蕴涵

四、总结
通过对宋代女性服饰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其背后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它 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高超 的服饰制作工艺。这些精美的服饰,不仅为当时的女性增添了独特的风韵,也为 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宋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宋代女性服饰文化正面临着逐渐被淡 忘的风险。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宋代女性服饰的文化价值;其次,举 办相关的服饰展览和文化活动,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最后,鼓励学术 界对宋代女性服饰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更多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信息。
(2)民间服饰:相对于宫廷服饰的华丽,宋代民间女性的服饰则显得简朴 大方。她们的服饰主要以棉、麻为主,颜色也较为朴素,如蓝、灰、白等。但即 便是简单的布料和颜色,通过精心裁剪和搭配,也能展现出独特的美感。例如, “犊头裙”就是当时民间妇女非常喜欢的一种服饰,这种裙子以简洁的线条和明 快的色彩,展现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和热情。
3.家庭角色
在宋代,不同年龄段和家庭角色的女性都有相应的服饰来彰显其身份。比如, 少女时期的女性穿着多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风格;婚后的女性则更注重衣物的质 感和颜色搭配,以突显其成熟、端庄的气质;而老年女性则更偏爱暗色调的衣物, 以示其稳重、内敛的性格。
三、宋代女性服饰的制作工艺和 实例
1.制作工艺
二、宋代女性Biblioteka 饰的文化内涵1.审美观念在宋代,人们普遍追求纤细、柔美的女性形象。因此,女性的服饰也以展示 这种审美倾向为主。衣物的裁剪和搭配都强调突出身材的线条,尤其是对腰部的 设计,更是注重细节,以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纤细。
2.社会地位
宋代服饰华丽与朴素的时尚之道

宋代服饰华丽与朴素的时尚之道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在服饰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时代。
在宋代,服饰的设计与制作技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华丽与朴素的时尚之道互为表里。
本文将从服饰的主要特点、华丽与朴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宋代服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宋代服饰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注重面料的选择与装饰的精细。
在宋代,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材料,丝绸的质地柔软光滑,使得服饰更具质感。
此外,精致的绣花、刺绣等装饰技法被广泛运用于服饰上,使得服饰更为华丽。
不论是宫廷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注重将服饰打造得精致而奢华。
在宋代的服饰中,华丽与朴素并非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依存的存在。
宋代华丽的服饰主要体现在宫廷与贵族阶层。
那些贵族们穿戴华丽的长袍与礼服,配以精美的首饰与饰品,以彰显其身份地位。
然而,与此同时,宋代也流行着一种朴素而典雅的服饰风格,即“儒袍”。
儒袍为一种宽大舒适的长袍,注重质朴与舒适,无需过于讲究装饰与金饰。
这种朴素风格的服饰主要流行于士人、学者与官员等知识分子中。
宋代服饰的华丽与朴素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男女装饰的差异上。
在宋代,男性的服饰注重稳重与庄重,著名的“通天冠”便是一种华丽但不失庄重的头饰。
而女性的服饰则更为多样,从华丽的宫廷服饰到朴素的闺阁服饰,无不体现了女性在时尚上的独特魅力。
女性的服饰通常注重细节与装饰,如华丽的绣花、珠片以及各种花边等。
同时,女性配饰的多样化也使得女性的服饰更为丰富多样。
宋代服饰的华丽与朴素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潮流,更是凸显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革。
宋代是一个重商主义盛行的时代,商业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更加频繁,也催生了不同阶层对服饰的不同需求。
华丽的服饰体现了贵族阶层的富裕与奢华,而朴素的服饰则是知识分子对于质朴与节俭的追求。
这种华丽与朴素的矛盾与融合反映了宋代社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此外,宋代服饰的影响也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对后世的服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的文化

丝绸的文化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几千年前,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苏绣,是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包括江苏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滨临太湖,气候温和,盛产丝绸,当地妇女素有擅长绣花的传统习惯。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绣在艺术上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和谐、线条明快、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被誉为“东方明珠”。
蜀绣,亦称“川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刺绣产品总称。
蜀绣的历史很悠久,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中记载,当时蜀中的刺绣已十分闻名,并把蜀绣与蜀锦并列,视为蜀地名产。
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种类丰富,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画屏等。
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湘绣分别在1912年和1933年意大利都灵博览会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湘绣分别获得最优奖和一等奖,被国外誉为超级绣品。
湘绣的特点是用丝绒线(无拈绒线)绣花,其实是将绒丝在溶液中进行处理,防止起毛,这种绣品当地称作“羊毛细绣”。
湘绣也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湘绣人文画的配色特点以深浅灰和黑白为主,素雅如水墨画;湘绣日用品的色彩艳丽,图案纹饰的装饰性较强。
粤绣是广东刺绣艺术的总称,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
相传最初创始于少数民族,与黎族所制织锦同出一源。
宋代丝绸之路的发展

宋代丝绸之路的发展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而富饶的时期,丝绸之路在这个时期继续发展,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
以下是宋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特点:
疆域扩展:在北方,宋朝不断抵御辽、金等游牧民族的侵袭,南方则逐渐稳定。
这使得整个丝绸之路的北线和南线都受到了保护,贸易更加繁荣。
政治稳定:相对于前后的动荡时期,宋代相对政治稳定。
这种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外国商队。
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南方沿海的海上贸易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崭露头角。
广州、泉州等港口成为热门贸易城市,与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贸易日益频繁。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大量的外国商人、使节、学者来到中国,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也传到了西方。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互鉴。
货币制度的发展:为了促进贸易,宋代推行了纸币制度,使得贸易更为便捷。
此外,宋代的交子(jiaochao)是一种在国际贸易中
广泛流通的纸币。
科技创新:宋代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巅峰时期,这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船舶的改进、航海技术的提高,都为海上贸易的扩大和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总体而言,宋代是丝绸之路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文化的交流以及科技的创新共同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为后来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宋代的丝绸制造及其历史变迁

宋代的丝绸制造及其历史变迁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
其中,丝绸制造业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宋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体现之一。
本文将从宋代丝绸制造的历史变迁、丝绸制造的技术和艺术特色、丝绸制造业对宋代经济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变迁宋代丝绸制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和五代时期。
唐代末期,主要有两大丝绸产地:一个是丝质出产地益州,今日四川省的成都、陕西的宝鸡等地;另一个是丝绸出产地江南,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地。
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丝绸制造业遭到了破坏和萎缩。
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丝绸制造业逐渐复苏和发展。
南宋时期,苏州、杭州、嘉兴、绍兴等地成为了著名的丝绸产地,宋代丝绸产量逐年增加。
二、技术与艺术宋代丝绸制造技术不仅有所提高,而且学术研究也取得了突破。
唐代以前的丝绸制造方法主要是采用机织,而宋代则开始采用手工和机织相结合的方式。
宋代的丝绸制造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未来的几百年里,丝绸制造技术并没有大的改变,只是在细节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宋代的丝绸制造业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进步,使得丝绸制品的质量和美观度得到了大大提高。
在工艺方面,宋代的绸缎采用的是分解丝织成的丝绸;而在图案方面,精美的织锦花纹得到了广泛应用。
宋代丝绸制品具有轻盈柔软、手感光滑、富有光泽和延展性强等特点,因此,宋代的绸缎、绫罗等丝绸制品藏品得到了广泛赞誉。
三、经济贡献宋代的丝绸制造业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丝绸制品的出口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宋代的整体经济贡献巨大。
同时,由于丝绸制造业的发展,宋代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机会。
丝绸生产的发展,增强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并吸引了不少手工业者到城市从事此项产业。
四、结语宋代的丝绸制造业是当时经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丝绸制品制造工艺和市场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手工艺制品时代,宋代的绸缎、绫罗等丝绸制品曾经享誉盛名,在丝绸坊里,手工制取的丝线成为居民装扮和礼仪用品的主要材料。
唐宋时期的纺织业与丝绸制造技术

唐宋时期的纺织业与丝绸制造技术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纺织业与丝绸制造技术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纺织业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丝绸制造技术也迎来了巅峰。
本文将从纺织业的发展、丝绸制造技术的进步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唐宋时期的纺织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纺织业逐渐从家庭作坊转变为集中生产的工商业。
手工纺纱、织布逐渐被机械化替代,纺织厂和织造厂开始兴起。
特别是在宋代,织布和丝绸的生产规模空前庞大。
与此同时,纺织品的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丝绸的光泽度、手感等方面都更加出色。
这也使得中国的丝绸远销海外,成为世界各地的贸易品之一。
其次,唐宋时期的丝绸制造技术经历了长足的进步。
在唐代,丝绸制造技术已经相对完善,但在宋代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这一时期,丝绸制造技术不断创新,从传统的手工纺纱、织布到引进了机械化纺织技术,如飞梭的应用等。
特别是宋代工匠们在整个丝绸制造过程中加入了更多的细节处理,如丝绸染色、刺绣等,使得丝绸制品更加精美细腻。
同时,丝绸制造技术的进步也离不开对蚕桑的研究和推动。
唐宋时期,对蚕桑的繁育与种植进行了深入研究,种桑养蚕的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人们使用更好的品种的桑叶,采取更科学的饲养方法,使蚕的生长周期更加稳定、产茧量更高。
这为丝绸产量的增加提供了技术保障。
唐宋时期的纺织业与丝绸制造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纺织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丝绸的大规模生产使得国家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大幅增加,从而提升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其次,纺织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许多城市以纺织业为核心,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商业活动也随之兴盛。
同时,纺织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棉花种植、染料生产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此外,丝绸制造技术的进步也对中国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丝绸制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世界各地,传播了中国的文化与技术。
丝绸文化发展历程

丝绸文化发展历程
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时期。
丝绸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最早的丝绸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世纪商代时期。
在
这个时期,丝绸被广泛用于贵族的服饰和礼仪用品。
丝绸由蚕虫的丝绸腺分泌物经过缫丝和织布等手工工艺制成,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的生产技术逐渐改进并传播到其他地区。
周代时期,丝绸生产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丝绸成为贵族和地方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
此时的丝绸制作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其品质和工艺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到了秦汉时期,丝绸文化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丝绸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不仅远销世界各地,还成为当时西方贵族的奢侈品。
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丝绸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丝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制作工艺逐渐向纺织机械化方向发展。
宋代时期,丝绸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丝绸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到了明清时期,木棉的引进和丝绸制作技术进一步的改良,使得丝绸生产更为便捷和高效。
如今,丝绸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丝绸制作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丝绸的用途也从传统的服饰逐渐延伸到家居用品、工艺品等领域。
总的来说,丝绸文化的发展历程跨越了几千年的时间,丝绸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经历了多次的演变和改进。
丝绸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纽带和经济来源,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丝绸文化摘要:丝绸是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标志,也是艺术的一种展现形式。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的风气,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因此丝绸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与普及。
宋代丝绸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面貌,也丰富了纺织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对文学,书法,服饰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宋代丝绸,不仅可以了解历史,也对现代纺织技术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宋代,丝绸,缂丝,花鸟纹两宋前后存在约三百余年,先后与辽金元等对峙,疆域与唐朝相比大为缩小,军事实力也不强。
但是宋朝的经济文化繁荣,手工业发达,推动了丝绸技术的发展。
宋代丝绸的社会需求庞大,因此官营的织造机构规模巨大,代表了丝绸生产的最高水准。
设立的机构有绫锦院,染院,文思院等,工匠人数和织机数量众多。
据淳熙十四年(1187)四月七日的报告“文思院言一岁约织绫一千一百匹,用丝三万五千余两,今年止蒙户部支到生丝一万五千两或除绫外,文思院还织造罗帛等,供岁赐之用”,可见生产规模的巨大。
官营的织造机构集中了精品的生产,而民间的丝织业则遍布各地的城乡。
机坊和机户普遍存在于城市中。
这些民间作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精湛。
他们比较自由,完全脱离农业,专业从事织锦的生产,可以承接官府的织造任务,也可以自产自销。
这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的丝绸贸易获利相当多。
宋代的纺织样式是在继承前代技术的发展上进步的。
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组织结构亦或是纺织品的质量上,都比汉唐高明。
宋代的丝织品种类繁多,主要有绫,罗,织锦,缂丝等。
绫是绫是斜纹地上起斜纹花的中国传统丝织物,是在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宋代是绫绮类织物生产高峰期,宋朝官服,官诰,度牒及书画装裱大量用绫,名目繁多。
据史料记载,宋朝御府中藏书画均用青紫大绫作为裱轴。
绫织物的种类极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斜纹地上提花,作为地部的斜纹有三枚和四枚之分;二是平纹地上提花,有起花的,也有起纬浮花的,还有一种称为交梭绫,纬线分为两组,一粗一细交替织入,细纬与经线以平纹交织,粗部在地部也织平纹,在花部则各有变化。
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孔的丝织物,其外表特点是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
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现条状孔路,其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
宋朝人们似乎更喜欢纱罗,它的轻灵飘逸更能体现文人的风采,而南宋政权建立在南方,炎热的天气使得罗织物更受欢迎。
宋墓出土丝绸中的大类产品是四经绞罗,绝大部分是小花纹,如九点纹、方格纹、菱形纹等。
织锦是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
北宋的织锦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及中原,文献中记载的织锦名称很多,大多是根据图案命名的,如黄狮子锦,翠毛细锦等。
宋代织锦的的主要形式是纬锦,如果说唐代经历了平纹经锦香斜纹纬锦的转变那么宋代已经是纬锦的天下了。
缎宋代织锦技术有所创新,首先是缎纹在纬锦中出现。
缎纹在三大基础组织中是最迟出现的,在墓中发现的缎纹纬锦基本是五枚缎纹,属于半明经形式的辽式结构。
其次织金技术开始广泛应用,织金锦就是在织物中加织金线。
金质装饰是北方民族的最爱,因此宋把金锦作为贡品献给辽金。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作为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
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最为流行的是南北朝以来皇亲贵族常用缂丝为书法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上乘作品做装裱,如《二王书录》。
南宋时,江南的缂丝生产也已有一定规模。
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缂丝技艺也在各地的能工巧匠的攀比创新中灵活运用掼、构、结、搭棱、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技法,纬丝色彩不断增加,纬丝的松紧处理灵活。
与唐代的富丽堂皇不同,宋代的丝绸纹样开始注重于清淡自然庄重端严,装饰纹样完成了以动物与几何纹样为主的向植物花卉纹样为主的转变,宝花纹样逐渐向写实方向发展。
自唐代后期,丝绸装饰纹样中开始经常出现植物类题材,到了宋代逐渐成为为时代潮流,因为宋朝皇帝非常喜欢花鸟画,宋代画院更是重视花鸟作品,因此丝织品上也大量采用这种题材的图案。
宋代的缂丝刺绣等更是直接以花鸟画为蓝本进行织绣。
这时期写生花卉纹经常以花中有叶,叶中有花,花叶相套的组合形式出现,这种花枝互相连接缠绕被称为缠枝花卉纹。
在缠枝花纹样中,花卉均匀分布,枝条不重要。
散点式花卉纹是简单的折枝花呈散点式排列,如辽庆州白塔发现的折枝花纹绫和江西德安周氏墓中出土的折枝花纹罗。
折枝花纹样通常以牡丹等大朵花为主,配梅花等小花作为题材,秀丽典雅。
花卉与其他题材的组合也可以经常看到。
很多组合有着美好的寓意,据文献记载“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骛,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搏击,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逞想,若登临揽物之有得也。
”花卉植物自身的组合,最有名的是岁寒三友,即松竹梅,这也是文人最喜欢的题材。
花卉与鸟类的组合,如百花孔雀,云雁,瑞草云鹤等经常可以在丝绸上看到。
这些题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托物言意。
除了花卉纹样外,吉祥图案也开始流行。
吉祥图案是指以象征、谐音等的手法,组成具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纹样。
它的起始可上溯到商周,吉祥图案起始于商周,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它们所要表达的只有四个含意:“富、贵、寿、喜”:贵是权力、功名的象征;富是财产富有的表示,包括丰收;寿可保平安,有延年之意;喜,则与婚姻、友情、多子多孙等均有关。
吉祥图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龙凤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一种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体。
龙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在传说中掌管雨水,这与古时候洪水泛滥有关,寄托了人们控制自然的愿望。
后来,龙成为了统治者的象征,代表了至高无上。
风纹同样与统治者有关,代表了帝后的身份。
宋代,凤纹逐渐演变成纤细秀丽的形象,鹦鹉的嘴,锦鸡的头,鸳鸯的身体,仙鹤足,大鹏翅膀和孔雀羽毛。
龙和风虽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内涵截然不同。
龙给人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
龙和凤纹组合在一起,象征着夫妻婚姻美满。
杂宝纹主要由多种宝物图形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寓意,在宋代就已经出现。
丝绸中出现的杂宝种类有很多,有板鼓,珠,祥云,灵芝,画卷,元宝等,南宋时期越越州的尼罗上的图案有七宝,火齐珠,万寿藤等,此外还有珊瑚,竹板,金锭等。
宋代的杂宝纹样题材众多,经常把宗教用品和世俗器物混在一起。
杂宝纹样的另一个特点是排列成菱形,在这之中再填充主题纹样或者花卉折枝宝物等。
婴戏纹样始于宋代,在明清两代非常流行,婴戏纹以婴儿为画面主角,内容有钓鱼、玩鸟、蹴球、赶鸭、抽陀螺、攀树折花等,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又称婴戏图,或耍娃娃。
在中国古代,人们崇尚多子多福,儿孙满堂被认为是有福的表现。
如婴戏石榴,石榴多子,在加上儿童形象,寓意多子多福;婴戏牡丹,牡丹代表富贵,把多子与富贵联系在一起。
而莲花童子则可以寓意连生贵子。
丝绸是构成南宋服饰的原料基础,服饰的发展和丝绸产品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推动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和谐发展.宋代服饰风格比较拘谨和保守,式样变化不多,色彩虽不如唐代那样鲜艳,但给人以质朴、洁净和自然之感,这与当时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尤其是冠服制度的限制和程朱理学的思潮影响密切相关。
中国封建社会在宋代已经走向衰败,到南宋时期,皇室偏安杭州,境况日下。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服饰上主张简朴,反对奢华。
统治者用程朱理学的思想控制百姓,由皇帝钦定的《三礼图》以维护封建道德传统为目的,成为宋代朝廷官府礼服制度的蓝本。
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官服主要有以下几种皇帝服饰:皇帝服饰分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窄袍及御阅服等。
皇帝在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服饰都有明确的规定。
后妃服饰:后妃服饰有衣、朱衣、礼衣、鞠衣之分。
皇后首饰花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冠饰九龙四凤。
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九四凤诸臣百官服饰:诸臣百官的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等。
朝廷还按季节颁赐百官将士以各种服饰,有袍、袄、衫、抱肚、勒帛和库等,称为时服。
时服多以织锦为面料,少数用绣、绫和绢,用纹样来区别官员的品级。
百官的朝服为绯罗上衣下裳,内衬百花罗中单,束以罗带,系以罗制蔽膝。
公服“其制,曲领大袖,下施横,束以革带,幞头,乌皮靴”,以服色和佩鱼区分官员的品级。
同时,宋代对老百姓的服饰也有明确的规定。
据《梦梁录》记载:“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巾装著皆有等差。
香铺人顶帽披背。
质库掌事裹巾著皂衫、角带。
街市买卖人,各有服色头巾,各可辨认是何目人。
”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成了当时一种特殊的社会风气。
宋代一方面有着清新自然的审美取向,另一方面又有着繁荣的经济文化。
在文人画家构筑的精神世界外,世俗文化也有着灿烂的光景。
研究宋代的丝绸文化,可以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将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相结合,对现代设计有所启迪,可以不仅学其形,也可取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