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传播学的书普遍都太深奥,看起来晦涩、枯燥。
但这本《20世纪传播学经典案例》却不一样。
几乎是一口气就把《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给看完了,还觉得很有意思。
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李普曼的“舆论学"、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霍夫兰的“传播与劝服”等.作者张国良是这样评价这本书“本书涉及的28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全书按文本的出版时间为序,契合传播思想史上的内在逻辑,便于展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
书中对每位人物均作了介绍,对其研究领域编制了分类索引,作者很巧妙的把28位学者的精髓汇聚一堂,更方便我们阅读和了解各位学者论点。
”我摘取其中几个篇章总结一下。
一、亚理士多德修辞学亚理士多德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对更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一个感到疑难和好奇的人,便觉得自己无知、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
他在修辞学中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他在谈论古希腊的演说术时指出:“知道我们应当说什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它说得好像是我们所应当说的",即“怎样把这些事实用语言表达出来;又说,“修辞学的全部工作是关于外部表现的”,“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在《修辞学》一书中,他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语言对于我们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运用语言,我们在学习,社交,招聘,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指出“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但平淡无奇,“最能使风格既明白清晰而又不流于平淡无奇的字,是衍体宇和变体字;它们因为和普通宇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同时因为和普通宇有相同之处,所以又能使风格显得明白清晰。
传播学纲要读后感范文(二篇)

传播学纲要读后感范文在读完《传播学纲要》后,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本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我对传播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本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一定义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传播学不仅仅是关于信息传递的研究,更是研究人类社会交流与互动的学科。
传播学对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传播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传播行为暗含的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意义。
其次,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传播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效果理论、传播过程理论、传播行为理论、媒介效用理论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传播效果理论探讨了传播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帮助我们认识到传播行为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传播过程理论则着重解释了传播信息的传递过程,指出了信息的源头、传播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更帮助我们系统地研究传播现象。
例如,案例研究能够深入分析特定传播事件或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调查研究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大样本范围内的传播情况;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来分析因果关系;内容分析能够揭示传播媒介中的主题、价值观和态度。
总的来说,本书对传播学的全面梳理和介绍让我对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学科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更关乎到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的塑造。
通过对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读完《传播学纲要》后,我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热情和动力。
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我深感传播学对我专业发展和个人提升的重要性。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导言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导言读后感导言一上来就给我一种感觉,这二十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啊,就像一锅超级大杂烩。
各种流派、各种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得很。
就好比是一群性格迥异的人在一个大舞台上抢着麦克风,都想把自己的那套说法喊出来让全世界听到。
我特别佩服作者的一点是,他能把这么复杂的东西讲得还算有条理。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导游,带着我们先大概浏览一下这片理论的“景区”,告诉我们哪里是结构主义的“山头”,哪里是后结构主义的“溪流”,虽然我还不能完全搞清楚每个地方的细节,但至少知道了它们大概的方位。
在这导言里,我发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好像特别爱“折腾”。
以前我以为文学理论嘛,就是研究研究作家怎么写、作品写了啥,但是这里面提到的很多理论,感觉像是要把文学整个翻个底朝天,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像是用放大镜、显微镜,甚至是X光机一样。
有时候觉得这些理论家们就像一群调皮的孩子,非要把好好的文学这个“玩具”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不过也正是因为他们这么折腾,才让我们看到了文学更多的可能性。
而且,这导言还让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文学理论和社会啊、文化啊这些东西是紧紧绑在一起的。
二十世纪西方社会发生了那么多的大事,就像世界大战啊、科技大变革啊,这些都像一双双无形的大手,在搅和着文学理论这锅汤。
文学理论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而是和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的。
不过呢,读这导言也有点小头疼。
里面那些专业术语就像一群调皮的小怪兽,时不时跳出来吓唬我一下。
什么“文本性”啊、“互文性”啊,感觉就像在听外星语一样。
但是我又觉得这也是一种挑战,就像是在玩一个解谜游戏,我得慢慢把这些术语的意思搞清楚,才能真正走进这个奇妙的西方文学理论世界。
总的来说,这篇导言就像是一把小钥匙,虽然还没有完全打开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个大宝箱,但已经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继续探索下去了,看看里面到底藏着多少关于文学的秘密宝藏。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读后感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读后感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
研究也愈发深入。
在阅读了一些关于二十世纪国外对中国文学研究的
著作之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这段时期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独
特魅力。
二十世纪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仅注重文本本身的分析,
更着眼于文学与时代、历史、文化的关系。
他们从宏观的角度出发,
探讨中国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以及作品所蕴含的社会
意义。
这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
不仅能够欣赏其艺术价值,还可以了解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文化意义。
在国外学者的笔下,中国文学被赋予了全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
他们以独特的学术视角和理论框架解读中国文学作品,探究其中的文
学风格、意象符号、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比较文学与其他文
学体裁、文化语境之间的联系,他们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更为立体和多
元的中国文学图景。
国外学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们将中国文学作为窗口,通过翻译、评论、论述等形式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国际读者,促进了中西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十世纪国外中国文学研究的成果丰硕,不仅带来了新的解读方式和视角,还推动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通过深入阅读这些研究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学的脉络和发展趋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
希望未来中国文学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加辉煌的光彩,吸引更多国外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1. "媒介的定义和效果"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这篇经典文本探讨了媒介对人类思维、行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一条信息,不仅传递内容,而且也塑造我们的经验和感知。
2. "公共领域景观" (The Public Realm: Exploring the City's Dominant Theme)- Jürgen Habermas这本书探讨了公共领域和城市的互动关系,强调了公共空间对于民主社会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3. "传播与社会文化理论"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Theories and Research)- James Carey这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涵盖了多个传播和社会文化的理论,从传媒效果到传媒批判,深入剖析了传播的各个层面和影响。
4. "危机与传播"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Crisis Management: An Ethical Approach)- Timothy L. Sellnow和Matthew W. Seeberger这本书研究了危机情况下的传播和管理,对于组织如何应对危机时的传播策略和道德问题进行了探讨。
5. "媒介与现代性"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the Media)- John B. Thompson这本书研究了媒介如何塑造现代社会和现代性的理论,涵盖了从印刷媒介到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并分析了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
这些经典文本代表了20世纪传播学领域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对于理解传播的本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在阅读了关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相关著作后,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学思考全新领域的大门。
二十世纪,是一个文学理论蓬勃发展、流派纷呈的时代,每一种理论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文学的浩瀚宇宙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强调对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找出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普遍规律和模式。
这种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作者个人情感的随意表达,而是受到一定的结构规则所制约。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结构主义试图揭示出那些深层的、稳定的结构关系。
这让我思考,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是否常常只关注表面的情节和人物,而忽略了背后潜在的结构框架?结构主义提醒我们,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呈现,更在于其内在的结构组织。
而在众多理论中,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则为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作者创作动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类的潜意识和本能欲望对行为和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往往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得到更深入的解读。
例如,一些人物的梦境、无意识的言语和行为,可能反映出他们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
这使我意识到,文学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和揭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则将关注的焦点从作者和文本转移到了读者身上。
它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和反应对于作品的意义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读者由于其背景、经历和阅读期待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这让我反思,我们在阅读时,其实是在与作品进行一场独特的对话,我们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构建了作品的意义。
后结构主义对传统的结构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它质疑了那种认为存在固定的、普遍的结构和意义的观点,强调了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
后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本身是不稳定的,文本的意义是在不断的阅读和解释中生成的。
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封闭的、具有确定意义的实体,而是一个开放的、充满可能性的领域。
传播学读书笔记

传播学读书笔记第一篇:传播学读书笔记传播学读书笔记广告的目的是把各户的商品或服务光广而告知,传播是广告进行的一个重要媒介<大众传播学>主要介绍了有关传播的知识内容.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传播学史》 读书报告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报告我阅读的是美国 E.M..罗杰斯著作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这本书按着时间的发展轨迹,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传播学在欧洲的起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成为美国大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的完备的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书中介绍了众多人物和流派,内容主要包括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说为代表的欧洲起源,芝加哥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帕洛阿尔托学派这三大学派,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等四大奠基人,以及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等众多人物的理论研究和成果。
这本书以人物传记为主线,沿时间方向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二章内容。
第一部分是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这部分阐释了欧洲三位学术界的重要人物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他们的著名理论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和马克思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讲述了自希特勒上台犹太人遭到迫害,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使得传播学的研究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这段时期有大量的传播理论诞生,并逐步形成了著名的三大学派。
第三部分是新闻学理论的建立,写了传播学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成立研究机构以及对传播学领域建立所做出的努力。
文章开始讲的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这个章节给我两点启示。
一点是缺陷只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也许它是上帝赐予的特殊的礼物。
施拉姆从小就有口吃问题,伴随着成长,口吃给施拉姆的生活造成许多困扰,然而这种缺陷也许恰好就是他与传播学建立了不解之缘的引路人,正是施拉姆对个人口吃问题的研究机缘巧合地让他拉开了传播学领域的序幕并在这一行业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正如人们常说的,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就会给你打开一道窗。
口吃会给人的沟通带来不便,但同时它也引起施拉姆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特别关注,从而开辟了学术界的一片新天地。
不得不说,这也归功于施拉姆顽强乐观的态度,在困境的面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自怨自艾的人却会与成功越来越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
传播学的书普遍都太深奥,看起来晦涩、枯燥。
但这本《20世纪传播学经典案例》却不一样。
几乎是一口气就把《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给看完了,还觉得很有意思。
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李普曼的“舆论学”、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霍夫兰的“传播与劝服”等。
作者张国良是这样评价这本书“本书涉及的28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
全书按文本的出版时间为序,契合传播思想史上的内在逻辑,便于展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
书中对每位人物均作了介绍,对其研究领域编制了分类索引,作者很巧妙的把28位学者的精髓汇聚一堂,更方便我们阅读和了解各位学者论点。
”我摘取其中几个篇章总结一下。
一、亚理士多德修辞学
亚理士多德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对更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一个感到疑难和好奇的人,便觉得自己无知、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
他在修辞学中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他在谈论古希腊的演说术时指出:“知道我们应当说什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它说得好像是我们所应当说的”,即“怎样把这些事实用语言表达出来;又说,“修辞学的全部工作是关于外部表现的”,“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在《修辞学》一书中,他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
语言对于我们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运用语言,我们在学习,社交,招聘,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指出“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
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但平淡无奇,“最能使风格既明白清晰而又不流于平淡无奇的字,是衍体宇和变体字;它们因为和普通宇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同时因为和普通宇有相同之处,所以又能使风格显得明白清晰。
”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风格差异确实与
它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修辞技巧,所以修辞、风格、语言、表达,就如同是一个电子程序,缺一不可,也不提倡跳过任何一个环节或不按顺序进行。
二、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
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
其间曾任哲学系主任。
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
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是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集中分析对于我们传播学研究非常为意义的"符号互动论"这一重点内容并揭示他的一些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米德的分析并没有集中于成熟有机体的心灵上,而是集中于考察个体最初是怎样形成这种能力的。
米德认为除非心灵在婴儿时期便已萌发,否则,社会与自我便不可能存在。
根据行为主义、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原理,米德强调心灵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最初的随意之态所具有的可能技能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
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
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来实现,也可通过那些婴儿必须与之协作的人对他的有意识训练中达到。
通过试错法或有意识的训练这两个过程中的任意一个,婴儿的姿态便与周围其他人的姿态具有了共同的意义。
从此之后,一个姿态现在指涉同一客观事物,并在互动中对交往各方而言具有同一意思,米德把这种具有普适性意义的姿态称作常规姿态。
它们能增强个体间互动的有效性,因为它能促使人们的愿望、需求连同有意识的行动过程在更精确的层面上交流,从而提高个体彼此适应的能力。
三、诺曼沉默的螺旋:舆论-一我们的社会皮肤
“沉默的螺旋”本是西方传播学中的著名理论。
诺埃尔•诺曼认为,人出于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
这样,在舆论上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在公开发表意见的时候,如果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处于“优势”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议论;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处于“劣势”时,为防止可能的孤立而保持“沉默”。
而一方的沉默就造成另
一方意见的增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了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提出的关于舆论的假说。
在纽曼看来,人们总是害怕被孤立,因此倾向于和社会主流的意见达成一致。
大众传播所鼓吹的观点被人们认为是主流观点,于是持异见的人避免发表自己的意见,人际支持也随之减弱,最终“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
”
我记得“沉默的螺旋”的模式图,左边的箭头指的是大众媒介表达的意见,它是逐步增强的;右边的箭头指的是对非主流意见的人际支持,它是逐步减弱的;而中间这个螺旋指的是支持主流意见的人数,它是不断增加的。
总之,在沉默的螺旋理论看来,大众传播的三个特质是累积性、普遍性和共鸣性,三者综合,对舆论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因此,这个假说被认为是新的“强大效果论”。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随着“沉默的螺旋”影响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也对此传播学理论提出了质疑。
1.沉默的螺旋大多都是影响的都某一事件没有明确侵向性,且意志不坚定的人,如果一个人十分确定某件事,且意志坚定,将不会被螺旋影响。
2.社会是一个人际社会,需要考虑事件与自己或自己亲人好友是否相关,若相关,人们可能不被螺旋所影响。
3.现代社会是一个麦克风时代,人人都可以说话,人人都可以出风头。
很多人为了展现自己,为了让大家看到他,会故意发出与螺旋意志不一样的话语,从而影响其身边的人。
若持对抗意见的人是意见领袖,很有可能引起与之前螺旋完全相反的反螺旋。
总的来说,《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是一本相对易读的,却又都是典型事例的传播学经典书目之一,非常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