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 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

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肿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肿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肿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肿瘤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肿瘤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肿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肿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肿瘤诊疗工作的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开设专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原则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3%),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可以开设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安全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肿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微波热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射频治疗仪、介入治疗设备、体腔热灌注治疗仪等设备。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制定中医特色治疗(如外治及非药物治疗)等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2023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

2023年肿瘤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及评价肿瘤是当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的疾病,给人类的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
传统中医作为我国自古就存在的一种疗法,在肿瘤的治疗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2023年肿瘤科中医的诊疗方案,以及对其进行评价。
一、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分析1. 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是基于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制定的。
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经络气血等进行综合辨证,然后采用适合的中药及治疗方法进行施治。
例如,对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的患者,会采用补虚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治疗。
2. 中医药联合治疗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中,中医药与西医药并用,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可以缓解副作用、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力等。
例如,中药白花蛇舌草具有抗肿瘤作用,可用于辅助放化疗,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
3. 中医融入综合治疗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也融入了中医的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艾灸、推拿等。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对于肿瘤患者的痛症、恶心呕吐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推拿则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调节气血,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总结1. 个体化治疗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注重个体化治疗,强调“因病致治”。
通过辨证施治,结合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融合了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如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形成了综合的治疗体系。
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缓解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
3. 强调调整心态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整患者的心态,增强患者的自我恢复能力。
中医认为情志与疾病密切相关,通过精神调摄、情志疏导等手段,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抵抗力。
三、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评价1. 疗效显著肿瘤科中医诊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有效控制肿瘤病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减轻治疗副作用等。
-肿瘤科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的住院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亏证痰湿内停证瘀毒内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心电图;(4)肿瘤标志物;(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脾肾阳虚证:温阳健脾。
(2)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
(3)气血两亏证:益气养血。
(4)痰湿内停证:化痰利湿。
(5)瘀毒内阻证:活血化瘀。
2.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中医治疗结直肠癌

在课前的话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业化的高速进展,全球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呈直线上升趋势,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我国,其发病率都逐年递增。
本课件围绕结直肠癌的中医治疗,阐述了中医对结直肠癌的各种分型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医生在治疗结直肠癌方面提供了有力帮助.一、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概述(一)中医药在结直肠癌上的应用情况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在临床上一般应用于三种情况:首先,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与手术、化疗、放疗同时使用,可减轻手术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其次,不能做手术,或不能做放化疗的病人,中医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最后,晚期的病人,生活质量很差,不能耐受放化疗,中医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于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康复期的病人,即手术后的病人,长期吃中药,可减轻肿瘤的复发,延长生存期.(二)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特点中医药治疗癌症既注重攻邪消瘤,更重视患者整体状况的改善,治病以人为本,强调“治病留人”,临床实践中常出现“带瘤生存”的状况.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有很多的特点及优点。
1. 中医疗效较慢但较持久,适合病情比较稳定的患者。
2。
中医药的不良反应小,适合老年病人,或比较重的病人。
3. 手术后的康复期使用中医药,可减少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预防及治疗肠粘连。
4。
放化疗期间使用中医药,可起到减毒增效作用。
5. 中医药用于肿瘤的康复治疗,可减少复发转移,它是肠癌治疗的重点之一。
6。
中医药用于晚期不能手术及放化疗患者的姑息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三)结直肠癌的中医病机特点中医认为结直肠癌的主要的病机特点是正气虚,《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也就是说,结直肠癌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由正气虚引起的。
结直肠癌的正气虚,跟别的肿瘤比较,有自己的特点。
结直肠癌病位主要在脾,其正气虚就以脾虚为主,脾虚时间长了可以影响到肾。
中医治疗直肠癌方药及实例

近年来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较容易被患者忽略,甚至被医生误诊。
目前,中医治疗已是直肠癌患者常见治疗手段,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治疗阶段,联合不同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综合控制直肠癌,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寻求中医治疗患者的增多,中医治疗直肠癌方药及实例也受到一些人的关注。
中医能治疗直肠癌吗?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如今却有一些人对其治疗效果抱着怀疑态度,尤其是其对于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
不同于国内一些人的态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信赖、认可中医,中医药在国外也因此日渐普及,一些国家更是将中医药纳入国家管理体系。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治疗效果的认可,其抗癌效果如何也因此受到关注,研究结果证实,很多中药具有抗癌功效,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人参、黄芪等,而且表现出了多靶点、多途径、不良反应小、花费低等优势。
而大量临床实践也证实,在抑制病情、改善病症、调理机体、减轻治疗副作用、预防复发及转移,改善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方面,中医治疗有着积极作用。
因此,直肠癌患者一定要重视中医治疗,尽早将其纳入治疗方案中。
作为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专注于中医,坚持“专科专病专方”,充分发挥中医肿瘤科特色及优势,以院长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部分患者能够在短期内看到一定的疗效,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成为肿瘤患者和家属口中的“康复家园”,也被授予“消费者信得过医院”、“老百姓信赖的医疗机构”、“百姓放心医疗单位”“临床安全合理用药示范基地”“建国70周年中医药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自2004年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
会上,来自全国二十个省、九十多个地区的数百位抗癌明星分享了自己的康复经历和经验。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患者,不能手术或手术后转移复发不适合化疗患者。
一、结直肠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结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ICD10编码为:C20xx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 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癌诊疗方案”。
结直肠癌临床常见证候:1.脾肾阳虚2.肝肾阴虚3.气血两亏4.痰湿内停5.瘀毒内结(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结直肠癌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结肠癌或直肠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结肠癌或直肠癌结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18.902)或直肠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为:C20xx01)的患者。
2.患者因病情、年龄、体质或个人意愿等缘故,不适宜或不愿接受肿瘤西医治疗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
(3)心电图。
(4)肿瘤标志物。
(5)胸、腹、盆部影像学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肠镜、SPECT、基因检测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脾肾阳虚证治法:温阳健脾(2)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肝肾(3)气血两亏证治法:益气养血(4)痰湿内停证治法:化痰利湿(5)瘀毒内结证治法:化瘀软坚2.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3.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艾灸、超声波治疗等外治法4.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5.其它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泡洗、食疗、音疗、热疗等6.内科基础治疗7.护理:辨证施护(九)随诊计划住院建议:每隔1~3个月返院,一年4~6次住院治疗;门诊建议:每2~4周返院;外地患者每3月电话随访一次。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0版

无症状健康人群的筛查:高危人群 (III 级专家推荐)
高危 人群
非进展期腺瘤
2-3年复查 结肠镜
复发 未复发
继续 2-3年复查结肠镜
延长间隔至3-5年
结直肠癌的筛查及遗传学
• 无症状健康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
见指南第2.1节
• 遗传性结直肠癌筛检和基因诊断原则
见指南第5节
1/3 的大肠癌具有遗传背景
Familial CRC:
≥1位一级或二级 亲属患大肠癌
Lynch HT, et al. 2013
遗传性结直肠癌指南总体框架
遗传性结直肠癌主要包括:
• Lynch综合症 • FAP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典型的FAP
结直肠内息肉数均在100枚以上,癌变 年龄早,癌变风险几乎为100%
AFAP (轻症FAP)
虽然缺乏循证医学证 据,但是专家组具有 一致共识的
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 得共识,而且存在较大争议(支
例-对照研究,专家组取得 持意见<60%)
基本一致共识,但有小的争
议(支持意见60%~80%)
结直肠癌的MDT诊治原则
—— MDT基本概念
核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专家组为依托
来自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一组相对固定的专家 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聚在一起
• FAP患者会出现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大(CHRPE),在典型的FAP中发生率可达80%。 • 1/3-1/4的FAP患者无家族遗传史,为该个体胚系新发肿瘤。家族史并不是诊断FAP的必要条件。
FAP筛检——II 级专家推荐
结直肠癌 患者
息肉 (≥20枚)
关注家族史
(+) 强烈建议
体格检查
《2023版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关键知识点总结回顾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征
包括发病率、死亡率、危险因素等。
诊断方法与技术进展
如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
治疗手段及效果评估
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
随访监测与康复管理
针对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干预 。
新型诊疗技术发展趋势预测
精准医疗与基因检测
利用基因检测技术指导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及调整时机
个体化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经济情况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调整时机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药物选择及耐药问题应对策略
常用药物介绍及作用机制阐述
化疗药物
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通 过干扰DNA合成和细胞增殖来杀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建议
手术后并发症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
手术后并发症类型
包括感染、吻合口瘘、肠梗阻、出血等。
危险因素分析
高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多等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放化疗相关毒性反应预防措施
放疗相关毒性反应
放射性肠炎、膀胱炎等是放疗常见的毒性反应。
化疗相关毒性反应
放疗
针对局部进展期患者,放疗可缩小肿瘤、缓解症状、提高手术切除率。
化疗
与放疗联合应用,可增强放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转移性结直肠癌全身治疗原则和方法探讨
治疗原则
以全身化疗为主,根据患者病情及基 因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和 免疫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
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可单独或联合应用。
结直肠癌发病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诊断: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 分期。
(二)证候诊断1.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沉迟。
2.肝肾阴虚证:腹胀痛,大便形状细扁,或带粘液脓血或便干,腰膝酸软,失眠,口干咽燥,烦躁易怒,头昏耳鸣,口苦,肋胁胀痛,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少苔。
3.气血两亏证:体瘦腹满、面色苍白、肌肤甲错,食少乏力,神疲乏力,头昏心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湿内停证: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部阵痛、舌质红或紫暗,苔腻,脉滑。
5.瘀毒内结证:面色黯滞,腹痛固定不移,大便脓血,血色紫暗,口唇黯紫,或舌有瘀斑,或脉涩,或固定痛处。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脾肾阳虚证治法:温阳健脾。
推荐方药:四神丸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人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等。
2.肝肾阴虚证治法:滋阴补肝肾。
推荐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清肠饮加减。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银花、当归、地榆等。
3.气血两亏证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减。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
4.痰湿内停证治法:化痰利湿。
推荐方药:二陈汤或葛根芩连汤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葛根、黄芩、黄连等。
5.瘀毒内结证治法:化瘀软坚。
推荐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五灵脂、炮山甲、乳香、没药等。
对症加减:恶心:加姜半夏、广陈皮、黄连,紫苏等。
乏力:加女贞子、旱莲草、生黄芪、当归、补骨脂、菟丝子、大枣等。
腹泻:党参、干姜、黄芩、黄连、半夏、大枣、甘草等。
便秘:加大黄(后下)、枳实、厚朴、麻子仁、瓜蒌仁、肉苁蓉、莱菔子等。
腹胀:加苡米、陈皮、鸡内金、炒麦芽、神曲、砂仁、扁豆等。
(二)辨病用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以加用具有明确抗癌作用的中草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漏芦、藤梨根、红藤、蛇六谷、苦参、红豆杉、马齿苋、败酱草、白英、龙葵、土茯苓等。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华蟾素片、复方斑蝥胶囊、安替可胶囊、西黄丸、西黄胶囊、平消胶囊、小金胶囊、康力新胶囊、贞芪扶正胶囊、健脾益肾颗粒等。
(四)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选择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艾迪注射液、康艾注射液等。
(五)外治法根据病情选择中药泡洗、中药灌肠、贴敷疗法、中药熏药治疗等外治法。
1.肛滴法适应症:消化道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伴有腹胀症状者;无法耐受口服中药者,增加用药途径。
禁忌症:门静脉癌栓,严重痔疮,痔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等。
推荐用药:生大黄9g、枳实15g、当归9g、天龙3条、柴胡9g、黄芪15g、槟榔9g、黄柏9g。
方法:中药保留灌肠技术标准为取胃、十二指肠引流管1根,经消毒后备用。
疗程为一个月。
取250m1洁净输液瓶1只,中药浓煎至150m1后至40℃放入输液瓶中备用。
取输液皮条将输液瓶与胃、十二指肠引流管连接后,以石蜡油将待插入管端润滑后,令患者侧卧取胸膝位,将该管自肛门口缓慢插人至少30cm,以输液控制阀控制滴速为60滴/分,以输液方式缓慢将中药滴入,并尽可能使中药在肠中保留时间延长(大于2小时)。
2.保留灌肠疗法适应症:直肠癌放疗后局部炎症、疼痛、肿胀者。
推荐用药:生大黄20g、黄柏15g、山桅子15g、蒲公英30g、金银花20g、红花15g、苦参20g。
方法:将上方药物加水800毫升,煎至200毫升。
从肛门插入导尿管约20~30厘米深,注药后保留1~2小时。
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
局部红肿热痛者可用上方适量加水给予坐盆。
腹痛、脓血便或便血甚者,易山栀为山栀炭,加罂粟壳15g、五倍子15g收敛止血。
高热、腹水者加白花蛇舌草30g、徐长卿30g、芒硝15g。
3.四妙散外敷适应症:腹水、不全肠梗阻、腹部肿块疼痛。
推荐用药:甘遂1g、大戟1g、芫花1g、商陆1g、麝香0.25g(或冰片3g)。
方法:取甘遂、大戟、芫花、商陆药物粉末各1袋(每袋1g)用米醋或蜂蜜调和成直径约3~4cm,厚度约0.3~0..5cm大小的药饼,将1/2瓶麝香(0.25g/瓶)夹置于药饼之中,正面贴于肚脐眼或关元穴(脐下三寸),用医用大贴膜1个(3M)固定,3天更换一次。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如有局部皮肤溃破、皮疹、瘙痒、疼痛等不适反应,暂停用药,待症状缓解后酌情使用。
4.中药泡洗法适应症:手足综合症或化疗导致手足麻木不仁。
推荐用药:川草乌各10g、透骨草30g、艾叶30g、红花30g。
方法:将上方药物煎取200ml,加入温水1000ml中,每日手足浸泡约20分钟,每日1次,每周5天。
(六)针灸治疗根据病情及临床实际可选择应用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腕踝针、眼针、灸法、穴位埋线和拔罐等方法。
1.结直肠癌肠梗阻治疗取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下巨虚、中脘。
方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连续针3天。
2.骨髓抑制治疗取穴:主穴:足三里、三阴交、血海、膈俞;配穴:太冲、太溪。
方法:行多补少泻手法,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6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3疗程。
3. 耳穴按压疗法对化疗后胃肠道反应取穴:恶心呕吐:取内分泌、胃;食欲不振取胃、内分泌、交感;呃逆取食道、贲门。
配穴:上述各症分别取肾、贲门、食道;脾俞、胃。
方法:用胶布将王不留行贴于穴上,每日按摩3~4次,每贴7日。
(六)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如食疗改善患者消化道反应,音疗、心理治疗改善抑郁状态,腹腔给药治疗腹水等,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中医诊疗设备如按摩椅、音疗设备等。
(七)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疼痛、合并感染及发热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具体参考《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八)护理包括体位选择、饮食、口腔护理、呼吸道护理、中医辨证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等。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食欲不振等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
评定指标:中医症状根据临床观察分为10级:参照疼痛10级分类法:(0)级:无症状。
(1~3)级:轻度症状,能耐受。
(4~6)级:中度症状,常难以耐受。
(7~10)级:重度症状,不能耐受,需要对症治疗。
此分级方法由患者本人进行评判。
好转:主要症状或体征缓解,并维持4周以上。
稳定:主要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或患者无与肿瘤相关的主要症状或体征。
恶化:主要症状或体征加重。
2.生存质量观察中医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前后行生活质量判定。
评定指标:卡氏评分。
显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20分以上;有效: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10分以上;稳定:治疗后比治疗前提高不足10分或没有变化;无效: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
3.体重变化:除外体腔积液、浮肿等因素引起的体重变化。
好转:体重增加>2Kg,并维持4周以上。
稳定:体重增加或减少≤2Kg。
恶化:体重减少>2Kg。
4.客观疗效观察中医药治疗对患者的瘤体变化。
评定标准:(1)目标病灶的评价CR完全缓解:所有目标病灶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部分缓解: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减少30%,至少维持4周。
PD病变进展: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
SD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基线病灶最大径之和有减少但未达PR或有增加但未达PD。
(2)非目标病灶的评价:CR完全缓解:所有非目标病灶消失和肿瘤标志物恢复正常。
IR/SD未完全缓解(incomplete response)/病变稳定:一个或多个非目标病灶持续存在和/或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
PD病变进展:出现新病灶和/或非目标病灶明确进展。
(二)评价方法对照患者入院前后的病情变化情况,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评价:1.综合疗效评定指标:(1)中医证候主要采用疾病相关主症评分变化评价。
选择1~2项主要症状或体征变化,要求与肿瘤相关,并能反映患者的主要痛苦,如腹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2)生存质量治疗前后症评分情况比较,主要采用KPS评分评价,体重变化、ECOG评分等作为参考。
(3)客观疗效瘤体变化采用国际通用RECIST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4)化验指标血象、肝肾功能、肿瘤标记物、免疫功能的检测方法参照化验室的相关要求执行。
2.近期综合疗效评定:有效: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在稳定的基础上,≥1项好转。
稳定: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全部稳定。
恶化:瘤体变化、主症变化、KPS评分变化、体重变化,上述4项,≥1项恶化。
3.远期疗效评定:以中位生存期为评定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