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

合集下载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汉画像石是产生于两汉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汉代用于地下墓室、棺椁、祠堂、石阙等具有装饰性效果的石质建筑构件,大多属于丧葬祭祀的礼制艺术。

与汉代的帛画和壁画等单纯绘画不同,画像石“以刀代笔,以石为地”的特殊创作手段使它既有绘画的形式表达和审美又有刚劲的金石意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汉代艺术样式,是我国汉代以前美术发展的一次巅峰,也为之后的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可以体会汉代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整体的时代精神,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汉画像石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含义。

一、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一)构图从透视角度分析,宗白华先生说:“透视学是研究人站在一个固定地点看出去的主观景界,而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像’(画家宗炳语)这是全面的客观的看法。

”[1]这是汉画像石以及中国美术的独特的透视原理,也是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主要区别。

汉画像石也常以连环画式的方式将表达内容平整地罗列开来,把需要描绘的对象一一安插在框定好的画格中,并且按照情节和角色分别处理成不同的样式。

比如在《二桃杀三士》中,几个人都平整的展现在画面上,但通过每个人的不同动态与神情的表现,连贯成一种故事情节,就构成了一副具有故事性的历史连环画。

除了单一的平铺罗列的构图,还有将画面分层间隔开来,每层充填不同的图案内容,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在宴饮、乐舞和庖厨等大型活动的题材表现上使用较多。

构图不仅将主体和客体表达得清清楚楚,力求把一切都呈现在有限的画面上,还会在边框和图案空隙处以繁密的纹样加以充填。

使构图更加沉稳敦厚,琳琅满目。

这种饱满构图处理方式与当时人们积极创造、热情高涨的社会精神风貌有着紧密联系,体现了汉朝人对物质与幻想世界中所知、所感的一切,都要采纳为己有的积极心态和不懈追求。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是指汉代时期的一种漆黑色石头,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是珍贵的艺术品。

相传,某位富商的女儿因病不治去世,富商为了纪念她,雇请了一位名匠,用汉画像石雕刻了一个像女儿的立体雕像。

雕像栩栩如生,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和赞赏。

富商想把这个雕像送给有识之士,却始终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对象。

一天,一位年轻人来到了富商家里,富商对他提出了送给他女儿的要求。

年轻人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个要求,因为他认为这个雕像应该是公共财产,应该放在人们可以欣赏到的地方。

富商大为恼火,但年轻人仍旧不为所动。

最终,富商死后,这个雕像被捐赠给了当地的一座寺庙,供游客和信徒们欣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应该是公共财产,应该让更多的人共享。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汉画像石的价值和历史背景。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的小故事
汉画像石是一种古代文化遗产,它们是由汉代雕刻师傅用石料制作而成的。

这些石头通常被用来雕刻人物、动物、建筑和其他场景。

在汉代,画像石被广泛地用于墓葬和祭祀场合。

这些石头被认为可以帮助死者在来世中保持幸福和安宁。

此外,它们还被用作礼物和交易的货币。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巧非常高超。

雕刻师傅们通常使用凿子和锤子来刻出精细的细节。

他们也使用颜料来添加颜色和细节来增强画像的视觉效果。

尽管许多汉画像石已经毁坏或失踪,但仍然有很多珍贵的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这些石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国古代历史密不可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 1 -。

汉石画像_精品文档

汉石画像_精品文档

汉石画像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

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构件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节烈孝义、神仙与祥瑞、鬼怪与辟邪等,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与“汉代的百科全书”。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是汉代石室墓葬、祠堂、石阙上的装饰壁画。

汉画像石制作方法是:1、选材,石室墓葬根据墓室结构选择优质石材,因为汉代雕刻工具为低碳钢,雕刻的硬度在莫氏4度左右,所以石材多是碳酸盐岩(石灰岩青石)或砂岩。

画像石是在没有砌墓之前就要完成的,因此在设计墓室的时候,就要将画稿完成。

据嘉祥武氏祠《武梁碑》碑文记载:“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

前设坛墠,后建祠堂。

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

2、构图,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应该是墓主人的选择。

从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来看,汉画像石内容分为装饰性图案和创作性画面两种。

装饰性图案一般是吉祥图案,属于商品性生产,往往有重复内容。

创作型画面是根据墓主人的命题,由工匠画师创作完成。

3、加工。

第一步是起稿,汉画像石刻制前首先要用墨线起稿,起稿是画师的事情;然后是石工在墨稿的基础上雕刻。

汉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一般为阴刻阳雕两种,阴刻是将墨线凹下,形成流畅的线条,阳雕是剔除墨线外的轮廓,形成凸起的物象,衣服纹饰、面部五官用阴线雕刻。

雕刻完成后,只是完成了汉画像石墓葬或祠堂的构件,然后组装为墓室或祠堂。

汉化像石

汉化像石

离石汉画像石博物馆石头上的悠悠汉风汉画像石博物馆已成为离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虎食女魅”拓片图还原后的马茂庄二号墓拼合起来的火牛阵何谓汉画像石通俗地讲,汉画像石就是汉代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浓缩反映了汉代当时文化习俗、经济状况、宗教思想和政治变迁、军事布防等。

汉画像石上保留的丰富历史信息,许多连史书上都没有记载。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评价汉画像,“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象。

同时,在中国历史上,也再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因此有专家说,汉画像石为《汉书》配了插图,是“无字的《汉书》”。

在艺术表现上,汉画像石更是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规范。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是一个让国人为之骄傲的时代。

历代封建王朝有几个有汉朝“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这样气魄的?卫青七征匈奴而不败、霍去病800铁骑千里袭敌营、班超弃笔从戎……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是一个张扬、奔放、自信的时代,以尚武为荣,以粗犷为美。

汉时尚武的风气也深深影响着当时艺术的表现手法。

材料大小不等的长方形粗笨石头,画面古拙简单、粗犷奔放。

或许并不是当时的画师们做不精细,而是不做精细,不讲究细腻,只追求那种粗犷的气势。

每一幅画面都在张扬着力量之美。

离石是我国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上世纪初以来发现了大量东汉中晚期的画像石。

离石汉画像石博物馆就是以“汉画像石”为基本陈列的专题博物馆。

吕梁在汉代隶属于西河郡,因“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民风粗犷、彪悍。

这里汉画像石也就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墨重彩、质朴豪放、古拙而灵动。

吕梁出土的汉画像石,大多采用当地的砂质叶岩,这种石吸水、吃色,画在上边的墨线和色彩历经千年不变。

离石出土的汉画像石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

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故事《话说武氏祠汉画像石中的那些故事》哎呀呀,提起武氏祠汉画像石,那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这些汉画像石就像是一部部古老的“电影”,只不过它们不是用胶片拍的,而是刻在石头上的。

当你凑近去看,仿佛能穿越时空,直接走进那些神奇的故事里。

你瞧那画像上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就好像他们随时都能从石头里蹦出来和你唠唠嗑。

有的在打仗,那激烈的场面,感觉比现在的动作片还精彩呢,说不定那时候就有“武林高手”了呢!还有的在举行什么仪式,那庄重的样子,让我都不由得肃然起敬。

每一块画像石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就像我们看小说一样,让人越看越入迷。

比如说有一幅画像是讲神仙的,嘿,那神仙的模样,飘逸得很啊,我都有点想跟着他上天去看看了。

还有一幅是关于古代日常生活的,哇,原来那时候的人是这样生活的啊,感觉和我们现在也没太大区别嘛,也得吃饭睡觉,也有各种活动。

以前总觉得历史很遥远很枯燥,但是看了这些汉画像石后,一下子就觉得历史变得亲近有趣了起来。

它们就像是历史的“漫画书”,让我这个普通人也能轻松读懂过去的故事。

而且啊,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去亲眼看看这些故事发生的场景该有多好啊。

我可以和那些古人聊聊天,问问他们雕刻这些画像石的时候心里都在想些什么。

说不定我还能在他们打仗的时候帮他们喊喊加油呢,哈哈。

总之,武氏祠汉画像石真的是太神奇了,它们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一扇窗户。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下次如果你有机会去看看这些画像石,一定要好好欣赏,说不定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它们深深地吸引,然后沉浸在那些精彩的故事里无法自拔呢!。

汉代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一、汉画像石的兴起 (2)(一)、汉代画像石的萌生阶段的 (2)第一、画像产生的大体时间及代表墓葬 (2)第二、此阶段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2)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 (2)(二)、汉画像的发展阶段 (3)第一、时间分段 (3)第二、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4)第三、此阶段画像的特点 (4)二、汉画像的兴盛时期 (5)第一、时间分段 (5)第二、东汉早期和中期墓葬形制及结构 (6)第三、东汉早、中期画像的主要特点 (6)三、汉画像的衰落 (7)(一)、东汉晚期汉画像 (7)第一、时间分段 (7)第二、东汉晚期的墓葬的形制及结构 (8)第三、东汉晚期画像的特点 (9)(二)、再建汉画像石墓 (9)汉代画像石墓葬,作为汉代社会的特有产物,它不产生于汉代以前,即使在西汉早期亦无(目前尚无发现有可靠纪年的画像石),根据目前的考证,其大致时间为西汉中期至于东汉末,东汉末期以后汉代画像石墓葬在总体上开始呈衰落的趋势。

本文仅以汉代画像石墓葬的兴起、繁盛、衰落为主题将汉代画像石墓葬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生、发展阶段。

大致时间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新朝时期。

第二阶段:兴盛时期。

东汉早起至东汉中期。

第三阶段:衰亡时期。

东汉末及其以后。

一、汉画像石的兴起(一)、汉代画像石的萌生阶段的第一、画像产生的大体时间及代表墓葬汉画像的产生时间约在西汉中期,即武帝、昭帝、宣帝时期。

前后三帝,历时91年。

此阶段为汉画像的萌生阶段,此时出土的画像大体上有两类:一是画像石椁墓。

如西汉中期的河南夏邑吴庄M2画像石椁墓等。

二是画像石墓。

如南阳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卧龙岗赵寨画像石墓M1、M2。

第二、此阶段墓葬的形制及结构以唐河湖阳镇汉画像石墓为例,此期墓葬的平面布局为长方形(或近似正方形),该墓的规模较小,形制也较简单,只有并列的三个主室。

胡阳墓为砖石混合墓,墓壁均以条砖砌筑,墓顶以楔形砖劵筑成,弧形拱劵顶,仅有墓门部分用石材构筑。

九年级下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九年级下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31
结束语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32
15
画像砖的起源
•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 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 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 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 和凸刻线条。有的上面还有红、绿、白等颜色。 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个画面,也有一砖为上下两 个画面的。画面内容非常丰富,有表现劳动生产 的,如播种、收割、舂米、酿造、盐井、桑园放 牧等,有描绘社会风俗的如宴乐、杂技、舞蹈等, 有神话故事如西王母、月宫等,还有表现统治阶 级车马出行的。因此,它们不仅是美术作品,也 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资料。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1
什么是画像石 ?
•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 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 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 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 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 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 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4
济宁、枣庄汉画像石分布区域 形成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的原因。 第二,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 第三,不同的工匠集团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画像石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金石学阶段、考古资料积累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为金石学阶段,时间上大体从北宋末年到二十世纪初。

作为一种明显的地理标志,矗立在墓地中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最先受到战争史家和地理学家的注意。

东晋末年,戴延之在《西征记》中首次记载了今山东地区鲁恭墓前的石祠堂、石庙及其画像。

北魏末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述了今山东、河南南阳等地李刚、鲁峻、胡著等人的石祠堂及其画像。

但是这些石祠堂及其画像,都是作者在记述地理形势和河川时作为地理标志而写进著作中的,还算不上是汉画像石的学术性著录。

北宋中期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一些金石学家开始有目的地收集和著录汉画像石。

北宋末年,金石学家赵明诚“访求藏蓄凡二十年”,积累了大量金石铭刻拓片资料,著成《金石录》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后十卷为跋尾,对藏品进行评论和考订,其中汉画像石拓片占了相当比重。

书中首次著录了今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

该书由于主观欣赏的比重远远超过客观研究,因此对画像石记述非常简略,使读者很难通过其描述了解画像的具体内容。

真正意义上的汉画像石著述,始于南宋洪适的《隶释》和《隶续》。

《隶释》一书不仅收录了比《金石录》更多的汉画像石的题榜刻铭,而且对画像内容有了更详尽的描述和考证。

在《隶续》中,收录摹写了包括武氏祠在内的山东、四川等地的大量汉代石祠堂、墓碑、墓阙上的画像,在汉画像石研究中首开摹录图象的先例。

元明时期,学术废弛,金石学日衰,有关汉画像石的著作寥若晨星。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乾嘉学派的兴起,金石学复兴,汉画像石也重新进入金石学家的视野。

这一阶段的特点,一是资料主要来自未经科学调查和发掘的零散画像石,大多数学者甚至只以收集的拓片为资料,因此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地面上散存的石祠堂、墓碑和墓阙的画像,墓室画像石几近于无;二是著录和研究偏重题榜铭刻文字和历史故事画像内容的考证,对大量无文字题榜的画像石则很少加以注意。

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使金石学家没有、也不可能对汉画像石作全面的、科学的考察。

第二个阶段约从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这是一个用近代考古学方法积累汉画像石资料的阶段。

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沙畹和日本古建筑学家关野贞分别调查了山东、河南等地的汉代石祠堂、石墓阙及其画像,并出版了印制精美的图录;1914年,法国考古学家色伽兰等人调查了四川嘉陵江和岷江流域的汉代崖墓、石阙及其画像。

在调查中,他们用考古学的科学方法进行了测量和记录,从而使汉画像石的研究开始走出金石学家的狭隘书斋,进入到考古科学的庭院。

1933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学家主持发掘了山东滕县的一座大型画像石墓——传曹王墓。

与此同时,河南南阳地区的汉画像石也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关注。

1930年和1937年,关百益和孙文青相继出版了《南阳汉画像集》、《南阳汉画像汇存》,南阳汉画像石的风貌开始为世人所知。

抗日战争期间,撤往四川的原中央研究院和中国营造学社的部分学者,分别调查了四川彭山、乐山和重庆附近的汉代画像石阙及崖墓画像。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傅惜华将所收集的大量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拓片,编辑出版了《汉代画像全集》初编、二编。

研究方法也不再是简单地著录图象或孤立地进行画像题材内容的考证,而是将汉画像石作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力图从整体上加以考察。

最初,沙畹和关野贞结合汉代建筑形制和丧葬礼制对山东、河南等地石祠堂、石阙及其画像所作的研究,美国费慰梅对武氏祠的复原构想,都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

金石学家所忽视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此时得到充分重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滕固在《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把雕刻技法的分析提到了首位,认为雕刻技法是决定汉画像石艺术风格的最主要因素。

他通过与希腊、罗马石刻艺术的对比,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归纳为“拟绘画的”和“拟浮雕的”两大类,这一分类原则,仍未失去意义。

但这一阶段的研究,忽视了对社会关系的注意,对汉画像石本身的发展序列、同一建筑内不同内容画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墓室画像与祠堂画像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没有给以注意。

因此,这一阶段只能认为是一个资料的积累阶段。

不过,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汉画像石的地域分布及其雕刻技法、艺术风格特点已经被大体搞清,从而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汉画像石的研究进入到第三阶段即综合研究阶段。

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考古学研究已经开始注意了对隐藏在考古资料背后的社会关系的考察,并注意了考古资料所反映出的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阶段性,这也正是考古学区系类型和分期断代研究的课题。

正是在这种学术思想背景下,考古界开始了对汉画像石分区与分期的研究。

在此基础上,汉画像石研究的各个方面,诸如雕刻技法、图像内容的解释和考证、图像的配置规律、各类题材内容画像之间的联系,汉画像石所反映出的汉代礼制、风俗、宗教信仰、汉画像石所属建筑的复原等专项研究也相继展开,汉画像石研究出现了一个佳作不断、异彩纷呈的新局面。

这一时期,各地考古工作者对不同地区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艺术风格、题材内容等方面的特点和分期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蒋英炬、吴文祺对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产生条件、雕刻技法、分期所作的分析,代表了这一研究的新水平。

在复原零散画像石的所属建筑方面,蒋英炬、吴文祺对武氏祠所作的科学复原,使这批久负盛名的零散画像石变成了有巨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资料;而蒋英炬利用嘉祥出土的零散画像石对小祠堂的复原,对汉代墓地祠堂的形制有了新的认识。

在综合研究方面,信立祥于1996年和2000年分别用日文和中文出版了《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两书,填补了中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根据汉画像石上的铭文题刻,可以知道,汉代墓室、祠堂和墓阙的画像石制作,大体是按以下七个工序进行的。

第一,首先由丧主或死者亲友雇请“名工”或“良匠”即雕造画像石技术最好的工匠,让他们承担画像石建筑如墓室、祠堂的设计和建造任务。

这些“名工”或“良匠”,往往同属于由同乡或亲友组成的工匠集团。

这种同乡或亲缘关系,既有利于画像石制作技术的传承和提高,也有利于集中力量承担较大的工程,在流动性很强的施工作业中保持工匠队伍的团结和稳定,容易形成地域范围较大的施工覆盖面。

第二,由雇请的画像石制作工匠,到附近的山上挑选、开采石料。

所选采的石料,必须是适于雕造、石质细腻的优等石材。

第三,由石匠根据建筑的设计图对选取的石料进行加工,使石料变为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构件。

第四,由被称为“画师”的画工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用磨和毛笔以准确有力的线条绘出画像的底稿。

对画像石的制作来说,这是一道关系作品成败优劣的关键性工序。

画师们不仅要有高超的绘画技巧,还必须对施工建造的建筑本身的结构了如指掌,对每块石材究竟是建筑上哪个部位的构件,应画什么题材内容的图像,做到心中有数,一清二楚。

因此,在工作中,画师需要与石匠密切配合。

东汉末年太平道布教于八州,所属的徐州及鲁南一带当时道教及神仙思想风靡社会,这个地区所产的汉画像石也必然记录和反映这个史实,该石就是其重要作品之一。

作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构思新颖.风格独特.技艺高超,是一件极具个性的珍贵的汉代艺术品,创作于东汉末年出自鲁南地区,高1.08米。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特殊的结构。

2.采用多种雕刻方法。

3.独创的艺术风格。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中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

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

前3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

据资料称,现已发现汉画像石一万块左右,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

如迎来送往、车骑出行、迎宾拜谒、庖厨宴饮、乐舞杂技、钟鸣鼎食、六博对弈、驰逐狩猎、射御比武、飞剑跳丸、驯象弄蛇、鱼龙漫衍、吞刀吐火、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

它广泛地反映出墓主生前拥有的各种财富资产情况,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等,将这些内容都总汇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

同样,作为一种崇尚财富的观念这也被移植到人们想象的仙境之中。

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

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虽然皇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社会上新儒学占主导地位的同时,道家思想和民间宗教也十分活跃。

人们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勋、贞节烈女、殉国刺客顶礼膜拜的同时,对成神为仙也充满激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

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从天上到地下的一切神灵都是非常敬重。

在汉画艺术中,可以看到它是无所不包的,无怪乎重迅先生要赞叹汉画艺术之“深沉博大”。

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相交)四神,有传说的抟士造人,炼石补天,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乌、九尾狐、灵芝、麒麟、天神羽人、奇禽异兽等。

为了死后能够得道升仙,充满想象力的先民把龙、虎、鹿等神奇动物作为升仙的骑乘工具。

这些内容的画像,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总之,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汉画像石所描绘的扑朔迷离的宇宙世界,莽莽苍苍,横无际涯,具有一种荡人心魄的巨大震撼力。

这种深沉雄大的艺术气魄,是时代的产物。

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辉煌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宽阔历史舞台上,各类生机勃勃的英雄人物应时而出,上演了一幕幕足以令后世感叹唏嘘的慷慨雄壮的历史剧。

汉画像石就是从这片英雄时代沃土上生长出的一株艺术奇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