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艺术中的装饰纹样研究

汉画像石艺术中的装饰纹样研究
汉画像石艺术中的装饰纹样研究

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有感

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有感 今天我们在李老师的组织下参观了徐州汉画像石馆,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山风景区内,东依苍翠郁郁的云龙山,西畔碧波浩渺的云龙湖,依山面水,环境幽雅。该艺术馆是一座以陈列、收藏、研究汉画像石为主的专题性博物馆。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江苏省序徐州汉画像石保管组”和后来的“徐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陈室”。198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开始筹建汉画馆,1987年6月8日正式成立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1旧馆989年10月1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接待观众。我喜欢历史,所以很期待进入汉画像石馆。终于等到我班可以进入了,我们在建筑学院坐上游2公车一路欢声笑语着,很快就到了徐州汉画像石馆。只见徐州汉画像石馆的大门为仿四川雅安的子母石阙,用青石建成,据说馆名由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亲笔题写。展区以大殿为中轴线,依着对称的原则,建有南、北、中三组院落。整体建筑廊房相连,白墙、黛瓦、赭柱,与山石峭壁、松林绿叶相映生辉。 刚进入汉画像石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汉王朝----石上史诗”几个鲜明的大字。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自述平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国看印象派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参观南阳汉画馆。他说:“我简直要跪倒在汉代先民的面前。”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以“大汉王朝——石上史诗”作为陈列主题,以神道天路、祠堂敬祖、天工神韵、汉石春秋、千秋地宫、碑刻题铭等六个方面为主线,将600余件汉画像石串联起来,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大气磅礴的大汉帝国,被汉画像的气象所震撼。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是南阳汉画馆的姊妹馆,以此设想,若吴冠中来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参观,一定也会激动不已。跟着解说员继续前行,便会发现一块块的大石头陈列在大厅里,这时我便糊涂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石头陈列在大厅里呢?走近一看,哦!原来上面还刻这画那的。仔细端详这些石画,慢慢地,会发现上面有许多的人和动物,再继续看,我似乎看懂了什么,每一块石头都记载着一个小故事,只有专心致志地看,才能看明白。继续往里走,还是一块块的石头,每一块石头都雕刻得很精致,不管是大是小,不管是人是马,不管是神是鬼,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仿佛都是真的一样,把我深深得吸引住了,我真佩服古人的技艺,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虽然有解说员的解说,但是对于一个对汉画像石知之甚少的我来说,还是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过,光看着这些神奇古怪的图案,听着那些动人的故事,就觉得汉画像石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研究,因此,我在回来的路上便决定回去翻阅书籍,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的汉画像石艺术。以下内容是我在这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下对汉画像石艺术的深入了解所体会到的关于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艺术特色。 吴冠中先生对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从内容到形式曾予以精辟的论述:“其艺术的气撅皇立,已够令人惊心动魄了。那粗犷的手法,准确扼要的表现,把繁杂的生活场景与现实形态概括、升华成艺术形象,精微的细节被统一到大胆的几何形与强烈的节奏感中。其中许多关键的、基本的艺术法则与规律,正是西方后期印象派开始探求的瑰宝。”从吴冠中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汉画像以“石”为载体,以一套独立而成熟的“外形内势”的造型方式体系描绘客观世界,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人”作为汉画像的核心,是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的实践者,汉代匠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艺术化塑造,揭示了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汉画像在表现形式上带有“装饰性”,却不等同于一般的装饰,它非常注重塑造物象外形,即整体形态的外轮廓。在整体造型中,形象简练概括而有气势;在面面相交之处强调结构线,从结构转折处入手,使对象更具形象感和力度,这种以线造

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汉石画像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构件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在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生活、历史故事、节烈孝义、神仙与祥瑞、鬼怪与辟邪等,被誉为“绣像的汉代史”与“汉代的百科全书”。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汉画像石是汉代石室墓葬、祠堂、石阙上的装饰壁画。汉画像石制作方法是:

1、选材,石室墓葬根据墓室结构选择优质石材,因为汉代雕刻工具为低碳钢,雕刻的硬度在莫氏4度左右,所以石材多是碳酸盐岩(石灰岩青石)或砂岩。画像石是在没有砌墓之前就要完成的,因此在设计墓室的时候,就要将画稿完成。据嘉祥武氏祠《武梁碑》碑文记载:“选择名石,南山之阳,擢取妙好,色无斑黄。前设坛墠,后建祠堂。良匠卫改,雕文刻画,罗列成行,摅骋技巧,委蛇有章”. 2、构图,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应该是墓主人的选择。从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来看,汉画像石内容分为装饰性图案和创作性画面两种。装饰性图案一般是吉祥图案,属于商品性生产,往往有重复内容。创作型画面是根据墓主人的命题,由工匠画师创作完成。 3、加工。第一步是起稿,汉画像石刻制前首先要用墨线起稿,起稿是画师的事情;然后是石工在墨稿的基础上雕刻。汉画像石的雕刻方法一般为阴刻阳雕两种,阴刻是将墨线凹下,形成流畅的线条,阳雕是剔除墨线外的轮廓,形成凸起的物象,衣服纹饰、面部五官用阴线雕刻。雕刻完成后,只是完成了汉画像石墓葬或祠堂的构件,然后组装为墓室或祠堂。壁画墓是在墓室砌好后,现场作画。画像石墓完成后是要施彩的,只是年代久远,彩色剥落了,人们看不到当时的绚丽色彩了。 4、演变,早期画像石是阴线刻,实际上是绘画形式的转变。表现出绘画的趣味。浮雕是在线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早期的浮雕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方胜纹(见图1)是以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构成的几何图形或几何纹样。“方胜”之“方”取其形,一方面指“方胜”图纹方正而非圆曲,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可指方胜纹的构成元素之间并列且对称的状态关系,如《说文解字》中言:“方,併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1]也就是说,“方”原为并行的两只船,如词语“方轨(并排行驶的两车)”、“方轩(并排的窗户)”均强调并列、并行的状态。“方胜”之“方”由其形若取其意则可为“正”、“犹(等同、相当)”、或者“共同”、“合而为一”之意。而“方胜”中的“胜”则原为古时妇女的一种用来束发或配于腰间的饰物,后“胜”实际演化成为簪头的饰物。古代神话中相传西王母蓬发戴“玉胜”,如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在《大人赋》中言:“吾今乃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戴胜而空穴兮。”据传在西汉民间叫“胜”的饰物尤为盛行,用金、铜或玉做成,戴在头上取意“优胜”,后又出现了“人胜”、“花胜”和“彩胜”等,如南朝梁简文帝(503~551年)《眼明囊赋》中言:“染花胜而成疏,依步摇而相通”;唐代诗人杜甫(712~770)也在《人日两篇》一诗中书有“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之句;在北宋梅尧臣(1002~1060)《嘉裕已亥岁旦呈礼叔》诗中有:“屠酥先尚幼,彩胜又宜春”。由此可知,古人借“胜”驱邪保平安,是有其吉祥用意的,它是人们企望平安、幸福等心愿的物化表现。而后,方胜则多以几何图案的形式出现,或独立作为纹路,再或与盘长纹结合组成方胜盘长、套方胜盘长而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吉祥几何装饰纹样。 2 方胜纹的历史溯源 方胜纹在几何纹样中表现尤为突出,应用甚为频繁。几何纹样是人类最古老的图案纹饰之一,它的创造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的结果。恩格斯曾指出:“和数的概念一样,形的概念也完全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而不是在头脑中由纯粹的思维产生出来的。必须先存在具有一定形状的物体,把这些形状加以比较,然后才能构成形的概念。”[2]自然和社会是一切美术形式范本和原型的源泉,几何纹样也不例外。南京艺术学院张抒教授所著的《中国几何形装饰》一书中也曾提到:几何纹样的产生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受到了编织和纺织的影响。二是由现实中动物等具象的形态逐渐演变、简化而成的几何形。[3]无论是具体的象形纹样还是抽象的几何纹样,在一般意义上都是对原来事物的抽象性表现。而这种抽象性的表现往往也蕴含了原有事物的内涵,且形式符号越是简单,内容就越广博。方胜纹由两个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几何菱形压角相叠构成,作为中国吉祥纹样中独具特点的几何纹样来说,它是高度抽象的艺术几何形装饰图案类型,然而方胜纹这种几何纹样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2.1 源起于菱形纹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d4773956.html,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特征研究 作者:张明月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11期 摘要: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艺术是中国造型艺术之大宗,其中人物造型高度概括简化, 充分表现出一种整体、深沉而雄大的恢宏气势,是艺术创作中形神兼备的高度体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艺术表现力,标志着中国绘画艺术的成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画历来强调的以形写神、意韵生动的艺术理念在这里找到了最早的源头。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人物造型;概括;简化;整体 0 引言 在一次艺术考察中,我在洛阳艺术博物馆近距离观看真实的画像石拓片以及墓室中的画像石,接触到汉代画像石,被其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和极具动感的夸张表现深深地吸引。其人物形象,整体大气,动势夸张,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审美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将从造型手法及艺术价值两方面对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深入研究。 1 概念 画像石就是汉代的像石,是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产生与西汉,生于东汉,魏晋之际仅有个别实例,故称汉画像石。 ——范迪安[1] 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系在石棺平面利用雕刻技法并施涂彩色制作的特殊壁画,用以嵌饰祠堂和墓室,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在世界其他地区中不见与之完全相同的艺术品。 ——杨泓[1] 通过广泛学习,综合诸多概念我了解到,“画像石”,顾名思义,石上的画像,也可以说是一种石刻绘画。因其形象塑造大多使用雕刻技法,所以,就其成型技术而言,属于雕刻艺术。但就其整体艺术形态和艺术风格而言,又与绘画极为一致,因此称为画像石。画像石艺术在我国汉代时期发展至高峰阶段,所以一般意义上的画像石就是指汉代画像石。 2 画像石中人物造型手法 2.1 高度概括和简化

汉代风土人情点滴

大汉气象 View into the Great Han The Pictorial Art of the Han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大风起兮云飞扬 The great wind rose, the clouds scattered,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King of all seas, then to hometown I returned,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Where shall I find warriors to guard my land? ——刘邦《大风歌》 ____Liu Bang ,“Song of the Great Wind” 序言 汉代,地域宽广而民族众多。西汉与东汉,享国400余年,地域纵跨万里,华夏与“戎、夷、狄、蛮”“五方之民”同为“中国”,谱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篇章。 汉代,深沉博大而宽严兼容。长安城屹立不倒,汉长城横亘大漠,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绵延欧亚。“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坚定意志,“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开创了国强民富的一统天下。 汉代,质朴无华而富丽辉煌。巍峨汉阙,无鳞的青龙盘卧千年;百变汉俑,模糊的眉目欲笑还休。中国北方的浑厚与先秦理性精神的结合,铸就了汉代大国风范。 汉代,浪漫多姿而向往永生。西王母与东王公,长生丹与不老药,永生的美好愿景,升仙的曼妙途经。楚汉浪漫主义艺术之花,在汉代结出了丰硕的理想之果。 汉代,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重要时代,形成了中国人基本价值观的关键时代……让我们走进汉代,经由这汉代画像艺术 The Han dynasty, including eastern and western Han, is an empire of large territory and multi ethnics. Lasting over 400 years and stretching across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miles, it accomplished a most glorious chapter for the Chinese. Han dynasty was profound and generous. The Chang’an city stood still, the great wall stretched across deserts, and the Silk Road extended to Europe. It is the strong will against invaders and the lenient civil policies that makes a sturdy country with rich people. Han Dynasty was also plain but magnificent. Non-scaled Dragon was wreathing in Han’s watchtower for hundreds of years; Diverse Han terracotta armies were always with the honest smiles on their face. The prestige of great kingdom was combined by sincerity of northern China and the rational philosophy of Pre-Qin Period. There were also many romantic myths that describes the desires of living forever back to Han Dynasty, such as the story about Royal Lord of the East and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the immortal pill in fables that can make people perpetually young, the wonderful ways of ascending to Heaven and Becoming Immortals……The Romanticism of the Chu Dynasty finally reached abundance and excellence in the form of artistic works in the Han Dynasty. Han dynasty is a great era when Chines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unified nation; it is also a time when Chinese formed their principle values. Let us enjoy the art of Han portraits, as we may approach the glorious dynasty. 考古发现,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墓的出土地点集中分布于部分地区。学者根据题材、内容、技法等方面的不同,将汉代画像艺术划分为四个区域:豫南、鄂北区,鲁、苏北、皖北区,古巴蜀(川、渝、滇北地区),陕北、晋西北区。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风格赏析 两汉文化看徐州,作为徐州标志性的文化底蕴之一,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作为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依据,汉画像石无论是从构图、造型、雕刻手法还是装饰特色等方面将成为当今美术考古与学术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 一、内容题材 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作为全国四大汉画像石集中分布地之一的徐州,对汉画像石题材的选择,可谓丰富多样,天上人间,历史现实,无奇不有,囊括了汉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类:一是生产活动类。主要是表现汉代的生产劳动场面。二是社会生活类。反映现实封建贵族及墓主人生前钟鸣鼎食、舒适安逸生活,这类题材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出现较多。三是历史故事类。四是远古神话类。五是祥瑞图像类。六是天文星象类。七是装饰图案类。汉画像石丰富多样的题材正是对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 (瑞兽行云图东汉) 二、夸张精练的造型 “造型是运用艺术手段依循美的规则,将处于变化运动中的事物予以概括、综合、凝聚、固定的物化与升华的过程;创作过程中对形象的提炼、加工以至必要的夸张、变形,都是为了更有效地突出形象本身审美特点;造型不是创作的最终目的,而是揭示艺术主题的一种手段。”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造型”与“传神”两者相辅相成。在汉画像石的图像造型是对形象外部形貌和特征的把握与刻画,在以线造型的基础上进行精雕细刻。

三、饱满均衡的构图 构图是绘画艺术的基础。也是艺术家传达艺术的第一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构图又称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被认为是“画之总要”等。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恰当地安排和处理图像之间的位置和关系,非常之重要。汉画像石的出现,使中国美术产生了一次质的升华。汉画像石的构图章法、布局排列有序,已形成独立的构图。徐州汉画像石构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散点透视、、分层分格、饱满均衡、对称呼应。 (羽人捣药图东汉) (百宴图西汉)

中国传统家具五金纹样装饰探究

摘要: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作为古典家具结构与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更多的是它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欣赏性,本文分析了配件上常用的一些纹样装饰的深刻寓意和文化内涵,指出了对这些纹样装饰的研究,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传统家具纹样装饰 传统家具的五金配件,通常指镶在箱、柜、橱、椅、交杌等处做包裹用的合页、抢角、面页、拉手、钮头、吊牌、提环、蛐蛐、眼钱、拍子等,以箱、柜、橱上的应用最多。与现代五金配件所不同的是,传统家具五金配件大都具有一定的寓意功能,其造型的设计和选择常受到家具上其它装饰和图案的影响,富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在装饰内容上,大量采用隐喻丰富的吉祥题材体现人的生活愿望和幸福追求,尤其是清代家具上的一些金属配件更具代表性,其本身的造型及其上的纹饰都含有吉祥、富贵的寓意。这些纹饰常以吉祥语、民间谚语、神话故事为题材,用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达到图案和吉祥语的完美结合,赋予其祈求吉样、免难消灾的含义。其中合页、钮头、蛐蛐、眼钱、锁的式样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装饰纹样运用较多的主要是面叶、面条、吊牌、拍子等配件。这些配件上的纹样装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图案优美,充满着生活情趣,尤其是吉祥图案的应用,由于受金属饰件制作和创作空间的限制,与家具本身图案相比,其图案装饰大都采用较为简洁的式样,常用的有: 1. 花篮,暗八仙之一,为蓝采和所持宝物,有“花篮内无凡品”之意。篮内神果异花,能广通神明,寓意吉祥、庆贺,是吊牌造型常用的式样,且花篮式样本身也有一些造型上的变化。 2. 葫芦,又称薄芦、壶芦、瓠瓜等,也是暗八仙之一。葫芦藤蔓延绵、累累结籽、籽粒众多,故被人们视为子孙万代的吉祥物。葫芦还是道士随身携带之物,据说其中常装有神药或其它宝物,所以常有宝葫芦之称。在配件上常被用来做拉手饰件。 3. 蝴蝶,蝴蝶飞舞与繁华似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诗句中对此常有描绘,如:“年瑞人欢花解语,春融蝶舞鸟知音”。故在装饰中蝴蝶也被用来指事春光,或作为吉祥物以表现美景。 4. 蝙蝠,“蝠”与“福”谐音,在吉祥用语中专指幸福,如:福分、福地、福星高照等。人们很早就将蝙蝠作为吉祥物用于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图案是人们用美好的想象和丰富的联想创造出来的,并把蝙蝠的飞临寓意为“进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从天而降。 5. 瓶,由瓶字的字音而来,“瓶”与“平”谐音,取“平安”之意。瓶本身的造型、命名亦含有吉祥之意。花瓶在中国传统装饰上被作为平安的象征,寓意安泰、平安、如意。常出现在一些箱柜类家具的面叶上。 6. 如意,系指一种器物,柄端作手指形,可如人意,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梵语“阿那律”之意),僧侣说教时为了备忘,将其要点记录在上,经常应用。民间按如意形做成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在图案造型上如意的端头多为心形、灵芝形、云形。在传统家具五金配件上主要表现为如意形面叶、如意形拍子,如意形面条,如意形包角等,是常用的纹样装饰。 7. 鱼,“鱼”与“余”谐音,“余”又可引申为“富裕”,“吉(击)庆(磬)有余(鱼)”“击”与“吉”谐音、“磬”与“庆”、“鱼”与“余”同音韵,故成具有生活美好、年年有余的吉祥含义。这类图饰应用最广,以之表示喜事好事绵绵不断、绰绰富裕(余)。“双鱼吉庆”纹样寓意吉祥,汉代已有发现。鱼形吊牌是传统家具上常用的式样。 8. 钱纹,“钱”与“前”同音同声,古钱有孔,寓意“眼前”。钱在古时又称泉,“泉”与“全”同音同声,两枚古钱寓意“双全”,十枚则寓意“十全”,蝙蝠衔着用绳穿起来的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科技创新的现今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多的想要回归原有的自然生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在慢慢的流逝。目前,国人的服饰也受到了西方潮流的引导,而忽视了我国传统的特色服饰以及服饰设计中缺乏新颖的设计。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留存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象征,藏族文化是目前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并且藏族传统吉祥图案有着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与很强的表现力,因此研究价值非常高。 1藏族吉祥图案 藏族的传统吉祥图案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技能被广泛的人群适用又能够形成自身的特有魅力。顾名思义,吉祥图案就是代表着幸福好运的意思,以传统的吉祥图案为载体向人们传递美好的寓意,也是一种区域的艺术表现,透露着民族文化情感。 1.1藏族吉祥图案的来源 藏族吉祥图案流传已久,经历过长期的沉淀与演变,藏族吉祥图案传承了特有的美感,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藏族祖先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因此吉祥图案被寓意了美好的期望,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诉求。 1.2藏族吉祥图案的特点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注重的是崇高的追求与现实的关注,在恶劣的环境下藏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生活着,磨练出藏族人民勇于面对现实坚韧不拔的精神;西藏又被称之为“圣地”以干净通透而著称,因此在这恶劣的环境下,藏族人民仍旧保持着初心与感性的想象力和理性的自恃双重并存的民族精神。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结合宗教与人文,在本含有亲和力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1.3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 藏族传统吉祥图案的寓意主要分为民间寓意和宗教寓意。从民间寓意的角度上来说其主要前者主要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对身体健康的美好祝福。而从宗教的角度上来说,主要是体现在佛教达到的繁盛时期,也是寓意着通过对这里的探索与思辨,使得众多信徒皈依到佛门中来。 2藏族吉祥图案的文化审美内涵

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造型艺术之汉画像石 【摘要】从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角度,浅析汉画像石中题材与生活的联系,从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寻找与篆刻技法的相似之处,验证艺术相通的道理。通过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希望提升大家对汉画像石及其它没落艺术的关注度。呼吁大家重视传统的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进行创新并将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汉画像石题材雕刻技法 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然今之学者,以墨守成规者居多,改变创新者少矣。死读书,读死书,不擅变通。殊不知艺术源于一体,皆有可相通之处。若能心细如丝,善于观察,必将站在华山之巅,得世外桃源之妙。 艺术来源于生活,任何一种造型艺术所绘之物都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画家张璪也曾提出“师造化”理论,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今以汉画像石为例,浅谈造型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及篆刻与画像石雕刻技法的相似之处。 一、汉画像石的概念 汉画像石是在砖石的平面上先经过绘画,然后再进行雕刻,一般都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多见于墓室、石享祠、石棺、石阙、石碑、崖墓等石质建筑中。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汉画像石本质上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从绘画角度看,它具备了中国画的特点,以线条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装饰画与浮雕、线雕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石刻画由于受材料和工具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绘画那样作历历具足的描绘,也不能像圆雕那样作面面俱到的塑造,因而石

刻画难以对形象的细部及内在的精神思想、感情性格作出细腻的刻划,所以它都是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来反映所要表现的内容。重动势、重气势、重大体、重大貌就成了这种艺术的共同特点。虽然各个地区的画像石具有不同的风格,但在形象刻划上都是取其大貌,不拘小节,依从大动势来表现,造成强烈的气势,形成紧张的力度,从而构成了汉画像石所特有的奔放飞动之美。 二、汉画像石的题材 1、反映汉代农业、副业、手工业和商业。 图 1庄稼收获图 此图表现了汉代农业的繁荣,从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间三位男子正在低头辛勤的劳作,右二举起劳作工具准备砍下的姿势也被描绘的栩栩如生,右一停下了劳作的动作,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呼喊声正转头向后看去,原来是他的妻子来给他送饭了,左一明显是一位妇人,肩上挑着担子,右手提着食盒,正在深情的呼喊着远处的丈夫,深厚的伉俪之情教人羡慕不已。当然这幅画也表现出了很浓重的生活气息。汉人收获庄稼时的样子跃然纸上,生动形象。

徐州汉文化风景区调查分析报告

徐州汉文化景区调查分析报告 一、徐州汉文化风景区简介 徐州汉文化景区由原狮子山楚王陵和汉兵马俑博物馆整合扩建而成,位于徐州市区东部,东起三环路,南至陇海线,西接津浦线,北迄骆驼山,总占地面积1400亩。是以汉文化为特色的全国最大的主题公园,占地1400亩囊括了被称为“汉代三绝”的汉墓、汉兵马俑和汉画像石,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区域内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景区的主入口——汉文化广场,广场东西长约280米,南北宽约90米,占地18000平方米,采取规整庄严的中轴对称格局。其空间定位以东西为走向,依次布置了入口广场、司南、两汉大事年表、历史文化展廊、辟雍广场等景点,终点矗立汉高祖刘邦的铜铸雕像,构成完整的空间序列。广场的铺装以仿制的汉砖为主要材料,图案取汉代画像中常见的勾连云纹等装

饰图形。广场的设计犹如一段立体空间化的汉赋,通过“起”、“承”、“转”、“合”四个章节,抑扬顿挫、弛张有度,将汉风古韵自然呈现出来。 狮子山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戊之墓。该陵墓“因山为陵,凿石为藏”,形制奇特,工程浩大,完全在岩石之中凿建而成,是一座罕见的特大型西汉诸侯王崖洞墓葬。陵中出土金、银、铜、铁、玉、陶等各类珍贵文物近二千件套,工艺精绝,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徐州地区规模最大、文物遗存最多、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西汉王陵。 徐州汉兵马俑是继西安秦兵马俑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作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汉俑是用写意的手法,将汉代军旅中士兵们的思想、神态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馆,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由汉兵马俑主馆和水下兵马俑博物馆两部分组成,形态各异的兵俑整齐的排列在六条俑坑中。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1、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 紧张的现代生活导致了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制与情感失衡,这必然唤起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自由与人情味的本能渴望。 服装作为一种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途径,成为最具个人化的创造活动。正如时装设计大师迪奥所说:“在这个机械化的社会里,服装将是个性与独立性的最后隐匿之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服装民族化的选择也就是对个性化的选择,是迎合了人们情感与心理需求的选择。 1.1崇尚自然: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藏族人民具有归依自然、顺天而行的生活准则。他们用取自自然的原料制作服饰,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服饰的色彩和图案……这种热爱自然、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和藏族服饰所散发的拙朴、自由、平和的自然情调正迎合了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审美取向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1.2关注生命:藏族人民将自己与自然融汇于生命的共同体中,与宇宙众生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哲学观正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藏族服饰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邦典与饰边上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语汇的运用,恰是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2、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 无论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多么复杂,但具体到每套服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现将藏族服饰作叙述如下。 2.1藏衣:藏衣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把腰部提 起,腰间系上腰带(带子颜色以红、蓝为 多),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男女的 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 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 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 子作料,腰间都有红、雪青、绿色等绸缎或平布的腰带。藏式衬衫左肩大,右肩小,右腋下有纽扣或用有色布做成的飘带,穿着时结上扣子或系上飘带就行了。男女衬衫也有区别。在颜色上,女的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的用白色绸作料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藏族衬衫的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服装的袖子长四十公分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藏族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花色多,女性一般要围一块帮典(围裙),其织法独特,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五种古代装饰纹样

1.人面鱼纹(新石器时代) 人面鱼纹,古代汉族陶器装饰纹样之一。纹样为接近图案化的人面 形象,常与鱼形纹相结合,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甘肃马 家窑文化陶器上都有这种纹饰。人面鱼纹绘于盆的内壁,人面呈圆 形,人面上绘三角形的鼻子,圆大的双眼,嘴上衔一条鱼,头上顶 着锥状物,似帽子,又似发髻。人物五官虽只用简单的墨线钩勒, 但总的形态颇为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意趣与艺术魅力。 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 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反映了原始时代人们祈求渔猎收获的愿望和绘画创作的丰富想像。。 2.回纹(商代青铜器) 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 “回”字,所以称做回纹。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 回纹在汉族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说法根据其纹样的特性,人 们赋予了回纹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商代是回纹开 始大规模兴盛的时代,作为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回纹以它简朴凝练的风格使得青铜器祭祀礼器更具庄严、厚重之感。二方连续的回纹可以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所以它常被用作间隔或锁边图案。 3.窃曲纹(周代青铜器) 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又称窃曲纹、穷则曲。是一种适应 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周 代打破了商代以来,以直线为主的装饰特点,也打破了对称格 式,一般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 填以目形纹,但又未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而形成直中有圆、 圆中有方的特点。 4.蟠虺纹(春秋战国青铜器) 蟠虺纹,汉族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 秋战国时期。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 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 器上。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 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5.卷云纹(汉代瓦当) 卷云纹是汉族传统装饰纹样之一。青铜器纹饰之一。起于战国,秦时得 到进一步发展,汉、魏时代流行的装饰花纹之一。以“W”、“á”为基本线 形,通过粗细、疏密、黑白和虚实等对比手法,组成各种卷云纹。由卷 意高升和如意。

艺术馆参观记作文

艺术馆参观记作文 艺术馆参观记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艺术馆参观记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周六的早晨,晴空万里,妈妈和张老师举行了一次汉画像石艺术馆参观活动。 我和妈妈在湖东路等着青果学员们的到来。九点钟,全部的学生都到了,我们可以出发了。于是,我们排着小队,一路欢声笑语,来到了汉画像石艺术馆的门口。汉画像石艺术馆坐落于云龙山脚下,那里依山面水,环境幽雅。 进了馆,我们看见了各种各样的雕刻,有仙人戏兽、车马出行、河伯出巡等600多幅作品,这就是汉画像石。导游告诉我们,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刻划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它生动地描述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

度、衣食住行、神话故事。汉画像石与汉墓、汉兵马俑并称为“汉代三绝”呢! 让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幅壁画是《力士图》。图中有七个大力士,分别是第一位和第二位捉虎,第三位扛活牛祭祀,第四位拔树,第五位举鼎,第六位抱羊,第七位手里拿着美酒。导游告诉我们,这是一组运动比赛图。原来两千多年前的汉朝也有运动会呀! 我又看见了一幅押解犯人的壁画,共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一个官吏高举棍棒,囚徒双腿跪地,旁边还有一个刑具。第二部分的内容是三个囚徒在路上的情景。有两个囚徒被刑具锁在一起,还有一个人被反绑双手。他看起来很轻松,只是头发被剪了一段。可导游说,在古代,剪头发就像砍头一样,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损害,所以他犯了重罪啊!第三部分就是到了地方,亭长率领众人迎接了。这幅壁画足足有八米长,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呢! 还有一幅壁画,画上有一个人一边在煽火一边在烤肉,还有一个人在宰杀动物。旁边还有一些准备宰杀的动物,有兔子、鱼、狗、鸡、鸭。原来古代也有烧烤啊!导游告诉我们汉代的用餐礼仪,她说,吃饭时男女不同席,从七岁就开始了。这时,她看见了我在女生队里,就说我是最特殊的,我听了,一下跑到男生队里。这是多么有趣啊!

藏族纹饰的历史文化

藏族纹饰的历史文化 身处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严酷、恶劣、闭塞、荒寒的自然环境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不断从无奈中求得平衡,从困厄中找寻解脱,创造出属于本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把对美的追求与表现贯穿于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藏族纹饰艺术从它问世的那一天开始,就决定了它是一种美化手工制品,点缀社会生活的特殊艺术形式。藏族把图纹艺术称作“泽吉日莫”,意为美饰画,并把它列在画之首类就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藏族纹饰种类齐全,特色鲜明,技艺高超,不但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境界,而且还涵盖了藏民族的习俗和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藏族纹饰更能为我们揭示出一个民族的魅力所在。本人数次深入西藏自治区及云南省、四川省藏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藏族纹饰做了一番实地考察。 一.现今藏族装饰纹样的历史文化渊源 藏族纹样的历史发生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时期起发展成一种包容性很大的装饰文化,藏族纹饰的繁荣,具体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的。 第一个方面,是受益于中原地区汉族文化的滋养。 吐蕃王国时期,藏汉之间直接的文化交流便已开始。在此过程中,通过唐蕃二次联姻,以及吐蕃势力深入内地,一度控制敦煌地区等方式与途径,使得藏族有机会学习、了解、掌握和应用属于汉文化体系中的一些装饰图式和工艺技巧。其中丝绸服饰及其它一些器物上的图案纹饰,最直接地引发了藏民族的感官愉悦,受到他们的喜爱。烙有汉民族心理印迹的缠枝牡丹、长城纹、龙凤纹、太极八卦图及寿字等等纹饰图案,逐渐进入到藏民族的文化视野中,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个方面,得力于印度、尼泊尔等地佛教文化的孳乳。 由于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需要,佛教开始从松赞干布统治时期起,从印度等地正式传入吐蕃社会,从而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文化,新的意识,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包括宗教观念的改变。佛教的传入与流播西藏,不仅带来了一整套的教理、教义、教法,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学问,而且随之带来了业已成型的一系列的佛教艺术形式与符号。它们一经流入并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便很快得到藏族在文化上的认同感而加以完善和固型,并在程式化上予以加强与沿袭。诸如莲纹、象纹、佛像、佛塔、曼陀罗等等均属此类。 第三个方面,来自以上地区和民族的纹饰在西藏高原生了根,开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藏民族对外部文化的接收和吸纳绝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和再建的过程。世界上任何先进的民族文化基本上都是一种由合力作用导引的,即由吸收、融合外来文化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越是如此,其文化创造愈发显露出生命活力。进一步说,文化有其类化性。当其他民族的纹饰传入藏区后,它们多不再保持其固有的形态,而是大量地注入了藏族自身的思想、心理、智慧、感悟、情趣,发生了一些质的改变。它们已经藏族化或本土化了,已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在此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民族精神的贯穿始终。 二、藏族装饰纹饰的基本题材 自古以来,藏族不仅大力地继承和发扬了本土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广泛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在纹饰题材上构建起自己的发展谱系。若对藏族的装饰题材加以分类,那么大致可以划分为八类。下面分述如次。 1、几何纹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汉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内容丰富的石刻艺术形式,它寄托了古人对升天的愿望,主题表现更是代表性极强的装饰图像。通常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主题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使其形态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原则,是实用与装饰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上的基本问题,而且还能够全面遵循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前言 汉画像石艺术是依托汉代的丧葬观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存之一,一种雕刻于石上的文字与图形,描绘了器物、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真实,它反映了当时的人文背景、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出汉代人幻想中的不解世界,体现出很高的装饰艺术水准。 徐州汉画像石的源起 徐州汉画像石发展始于西汉末、东汉初,兴盛于东汉中、晚期,结束于魏晋。汉代的建立,使得徐州成为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和丰厚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为徐州“汉代三绝”。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看徐州”。徐州汉画像石从其发展的规律来看,其艺术风格有继承、有

创新、稳定中有渐变、多样中又统一。 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 从徐州地区现存汉画像石来看,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等方面。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生活及当时的宗教、哲学和审美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 1.主体装饰题材 徐州的汉画像石主体装饰题材分为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两类。现实性主题以刻画人世间的现实生活,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以及起到宣教、劝诫作用的历史故事,此类画像石画面较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动、构图完整。人物和故事树立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信等内容,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社会中起到以古鉴今、扬美惩恶的宣教和劝诫作用。 非现实性题材表现的是汉代人意向中的神仙世界和代表祥瑞的珍禽异兽。墓葬形式代表着这一个时代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式的背后除了物质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非现实性主题刻画了许多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瑞兽。 2.边饰图案题材 汉画像石主体图案的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饰图案艺术。所有民族的原始文化中,都曾出现十分广泛的运

传统装饰纹样

第一章传统装饰纹样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理论教学使同学们理解:什么是装饰画,装饰画与一般绘画的区别,装饰画的主要特点;明白“传统装饰纹样的”主要组织形式与风格。通过实训使同学们切身感受“装饰纹样”的艺术魅力,增强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章节实践要求学生从博物馆、旅游景点吸取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精华。 教学重点:认识装饰画;传统装饰纹样;民间装饰与纹样 教学难点:不同时期的装饰纹样及风格 教学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12 课程类型:理论与实践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图片、实践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装饰画 1.广义的装饰画泛指属于装饰方面的一切绘画,狭义的装饰画是指装饰壁画、商业美术中的广告等。它虽然偏重于其表现形式,但一般都具有实用功能。 2.装饰画与一般绘画的区别: 虽然现在对装饰画的概念的界定尚存争议,但大致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它不同与一般的绘画,是通过各种装饰的特殊手段来创作,以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 (2)、它是一种受图案规律影响的独特绘画形式,或者说是一种介乎绘画和图案之间的边缘艺术。 (3)、它具有不同与一般绘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大大提高审美情趣。 3.装饰画的特点: 装饰画的特点是单纯化、平面化、秩序化,它追求的是形式美、单纯美和秩序美。 二、装饰的起源 我们在构思时,不能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吸纳,从古到今,从中到外,这种学习与借鉴是必不可少的。 1、中国传统装饰与纹样 (1)、彩陶装饰与纹样 (2)、青铜器装饰与纹样

(3)、玉器装饰与纹样 (4)、漆器装饰与纹样 (5)、金银器装饰与纹样 (6)、瓷器装饰与纹样 (7)、印染织绣与纹样 (9)、建筑装饰与纹样 2、民间装饰与纹样 (1)、什么是民间装饰 (2)、种类分析 ①.脸谱 ②、泥塑 ③、面塑 ④、剪纸 ⑤、蜡染 ⑥、扎染 实训项目 实训一 实训名称:素材的积累 实训目的:让学生实际考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装饰文化需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通过信息收集与写生,去探询市场上传统装饰文化的竞争态势及消费群的需求,在分析评估后,有机地与装饰画的发展策略相融合,以最终定义出主题。 实训内容: 一、拍摄、临摹 1、准备阶段 在对原始资料的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想象,提出多种方案。 2、选择阶段 对提出的设想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理想的方案,并进一步做具体的设计,使形象明确化、具体化。 3、完成阶段 在这阶段的创作与实践活动分不开,完整的构思意图在具体形象与整体关系中表达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