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合集下载

民间剪纸与汉画艺术思索

民间剪纸与汉画艺术思索

民间剪纸与汉画艺术思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民族特色的,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只有具有地域特色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体现地域特色的,才能世世代代
流传。

民族特色根植于民间,根植于乡土,根植于人民大众。

徐州民间剪纸根植于乡土之间,吸收民间文化,代代传承。

由两汉文
化的沃土孕育的徐州民间剪纸,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形式,是徐州汉画艺术
的传承与发展。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徐州汉画像石的内容包括现实生活、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

它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风格独特,不仅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更
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厚重的笔墨。

徐州汉画像石所处的时代主要是东汉,而在沛县栖山、丰县华山发现的画像石比较早,都是西汉末期和新莽时期的。

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色是造型大胆、构图紧密、大巧若拙,线刻与
浮雕结合。

汉画像石的题材表现丰富:两汉时期,徐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
的地区之一,因此石刻中出现了不少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题材、贴近
世俗生活的各种繁荣兴盛的生活场景,包括宴请宾客、舞蹈表演、出行车马、访友会客、楼宇阁台等,其中牛耕图、纺织图是生产生活类的主要代表。

因此可以看出,汉画像石中体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世俗化”的特
色是非常显著的,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同时也把
当时徐州人的热情好客、粗犷豪迈的一面刻画得栩栩如生。

古黄河边的徐州人民把两汉文化深深融入血脉当中,创造和发展了具
有徐州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

作为新一代徐州人,我们有责任继往开来,
为徐州的民间艺术发展锦上添花。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试论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
第二章汉代装饰艺术形成的总体风格及题材
两汉时期的装饰,在继承秦代的基础上,写实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绘画方式呈现不规则纹样,在画像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画像砖与画像石上 多平衡的布局,铜镜和瓦当多对称处理,织物常见的是二方和菱形连缀的四 方连续。车骑狩猎、宴乐百戏、马虎鹿豹、飞禽鸿雁、神仙羽人、四神四灵 和吉祥文字等,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纹样。植物纹饰有所增多,这证明农业比 以前有了更加进步的发展。新创的风景图案,数量虽少,但前所未见;以文 字为主的装饰图案,在刻画精美之于还富有规律性,纂体的变化富于创造, 有的在纂隶之间具有时代的特点。陕北绥德王得元墓出土的一块石刻字体, 方头齐笔,笔画粗壮,以具有所谓“黑体"美术字的典范。十分珍贵的是, 在陕北的绥德和米脂,江苏的徐州和四川的成都等地区,出土了~批牛耕、 收获、弋射、采桐、捕鱼、纺织、冶铁和煮鱼等画像砖和画像石。真实生动 地纪录了当时的各种生产场景,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当时人民的伟大创造。 这时的动物纹样,既写实又夸张,非常重视气势的描写,而不求形似的象真。 其中,为了突出马的矫健,特意加强它的四肢;为了表现虎的威猛,特意夸 大了它的尾部和躯体;为了显示鸟的美丽,故意强调它的尾部和羽毛。而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剖 1

期:)卅产子、:;1 f f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文授权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并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 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the surface some constitution way,forms one brand—new and has the current relevance visual language,causes US while hand down a tradition,unceasing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作者:林征李妮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0期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

画像石是当时社会风貌的具体描绘,被人们看作汉代历史的画卷,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它产生于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得到迅速发展,东汉中期以后达到其鼎盛期。

雕刻技法与风格画像石制作过程大概如下:采石,规整石板尺寸并磨光石面;墨线勾勒画面图像,图像外减地(少数减地后凿条纹或麻点);在突出的物象上以墨、彩描绘或阴线刻绘(少数凿麻点)。

雕刻技法是反映汉画像石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艺术工匠以石为地,采用刀笔并举、刻绘结合的手法,在坚硬的石面上描绘着几千年前他们生活的现实场景,想象中的渺茫仙境,幻梦中的羽化登仙之路。

正是这种刻绘并举的手法使汉画像石有雕刻绘画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

徐州汉画像石多以“弧面浅浮雕”,即“物象轮廓外剔地,物象轮廓凿成凸突的弧面,物象轮廓内用阴线刻画细部”。

特别是剔地深且圆滑的笔触,给人以雕刻之美。

不可否认汉画中还是以绘画为主要“意趣”。

因为线条被作为主要的雕刻语言,这也是影响中国以后几千年绘画风格的重要导向力之一!运用线来表达原始的浪漫主义幻想图,寥寥几道划痕就能将狩猎者的神态刻画的栩栩如生。

布局构图的艺术因为汉朝的书写载体还不是很便捷,绘画艺术的施展就首先开始于崖壁之上,无所顾忌的抒发着人类原始的美感,也就无所谓谋篇布局。

汉画像石不同它相当于在一幅限制空间的画面上作画,这就意味下笔前有所思,有意识,有目的。

徐州汉画像石的布局结构极具艺术特色,一般都是将整个石面进行分格,再把各类物象分别安置其中,内容紧凑,经常会把不同的故事画面结聚在一起。

如邳州征集的“仙人、渔猎图”画像石?,该石分为两格,上格是仙人等物象,下格是渔猎图像。

上格的仙人图,下格为渔猎图,一仙境,一现实,一虚一实,相映成趣。

从画像石画像砖浅析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艺术

从画像石画像砖浅析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艺术

从画像石画像砖浅析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艺术作者:祝稳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中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所刻画的各种人物形象,蓬勃进取,乐观积极,大气磅礴是汉代这个时期特有的人物形象,更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时代精神文明的真实反映与写照。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这种不拘物象,注重写意、传神的创作方法对后世中国水墨人物画的造型艺术影响深远。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人物画;造型[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17-01引言一件汉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就是一件表现性的艺术形式,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汉画像石画像砖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形式。

重视线条、追求线条和画面的节奏与韵律,注重运用写意的手法进行夸张和对比,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这些夸张协调的造型美与形式美使其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一、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产生的历史背景首先,汉代的社会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为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发源于四川、黄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区,这些地区的石材品种繁多,石质比较优良,有悠久的石雕发展历史,石匠工艺比较卓越。

再次当时汉代崇尚厚葬的风气比较浓厚,重孝的礼节无形当中推动了画像石画像砖的发展。

二、汉画像石画像砖的分布区域1、山东地区,主要集中在鲁南地区2、江苏地区,主要集中在苏北的徐州等地3、河南地区,主要集中在南阳地区三、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1、不拘于“形”,据“形”而写“神”汉代注重礼节,推崇厚葬,画像石画像砖作为为墓阙服务的雕刻不仅要写实,更是灵魂寄托的画宫。

汉代这样的文化使得画像石画像砖成为了汉代这样一个生命力蓬勃、注重享乐时代的产物。

2、线条具有动势运动感强烈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多表现人的各种活动及场景,本身就是具有运动感的造型美。

各种动势使得画像石画像砖的力度更加强烈,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生存”—“审美”——徐州汉画像石“饮食”主题的比勘及考辨

“生存”—“审美”——徐州汉画像石“饮食”主题的比勘及考辨

迄 今 为止 ,汉 画 像 石 作 为 汉 代 祠 堂 、 墓 室 等 的石 刻 装 饰 , 广 泛 分布 于我 国十几 个省 市 自治 区 的大部 分 地区 。它 东起 沿海 , 西 到川 、渝 、青 、甘 等地 ,北 达 山 、陕 、蒙 、京 、津 等省 市 ,南 至 云 、贵地 区。 由于汉 画像 石 是特 定 历史 时期 的产 物 ,势 必会 受 到 当 时政 治 、经 济 、文 化 以及 丧 葬礼仪 的 影 响。经 过综 合性 的考 虑 ,我 们 大致 可 以 简述 汉 画 像 石 集 中 分 布 于 这样 五 类 地 区 ( 图

) 、u :
引言 对 于人 类 而 言 ,有 效 地 保 证 每 个 生 命 个 体 的 “ 在 ”, 无 存 疑是 其庄 肃且 重 大 的使命 。国人 素朴 又 切实 的 “ 民以食 为天 ”观 念 ,以及 马 克思 主义 者 “ 首先 吃 、喝 、住 、 穿… … ”的经 典论 人 述 ,不 同样 都 明确 不 贰且 论 理透 辟地 强 调着 这一 点 的 吗 !西 汉及 东汉所 谓 “ ‘ ’” 曾经过 的 四百 年辉 煌 经历 ,对 于 我华 夏饮 两 汉 食 文化发展 说来 , 岂止于承 上启 下的简单及 肤浅 ?本质亦深 入地来 识 辨,它不 还沉重跨 越过 “ 烹 ”的长河终 于进入 到达 “ 烹 ”的 铜 铁 关键 时期 ! 句话说 , 民族 “ 换 烹事 ”,正是在 经历 了五十多万 年 的 延展 与嬗变 中,才汰 洗并结 晶成 了 “ 水火相激一 水火相 济 ”的非常
艺 术 与人 文
“ 生存 "一 “ " 审美
—Hale Waihona Puke —徐州汉画像石 “ 饮食”主题的比勘及考辨
岳 凯 ( 江苏省南京艺术学院 2 0 1 ) 1 0 3

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

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意象”造型

维普资讯
形 体和 外貌 的特点 来 “ 物取 象 ” 突 出 了高 度 夸 观 ,
张的姿 态和 大动作 , 力求 表 现力量 、 动和 气势 的 运 意象美 。这 些造 型如果 没有 生活 中的观察 理解 作 为基础 , 将难 以形 成 “ 心象 ” 。 生 活是 客观 的 , 具体 的 , 心理 的审 美需 求 是 但 是 意象 的 , 主观 的。汉 代 工 匠 根据 对 形 象 特 殊 是
【 中图分类号 ] K 7 . 89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2 (0 6 0 -120 076 5 20 ) 40 象 ’ 理 解 意 ’ 的
二、 州汉画像 意象造型是一种源 自 徐 生活 的创 作 方 式
从 生 活 出发 历来 是艺 术家 创造艺 术 的生命 之 源 , 州汉 画像 的艺 术形象 不是 虚构 的 , 徐 而是来 自 当地真 实 的生活 , 代 的工 匠们 把生 活 中的所 见 、 汉 所 知 、 想 用艺术 的手法表 现 出来 , 所 达到 了完美 的 统 一 。社 会 上不 同 阶层 、 同性 格 的人 物 一 个 个 不 浮现在 石 面上 , 这些 形 象 是 介 于 具 象 与抽 象 之 间 的 , “ ”的 传 达 。 比如 在 场 面 较 大 的 人 物 画 是 意 中, 现实 生 活 中身 份 的对 比有着 明显 的表 现 , 们 我 从位置、 动作 、 质 、 境 及 道具 可 以判 断地 位 的 气 环 高低 。虽 没 有细部 刻 画 , 通过 动作 的生 动性 , 但 依 然 能够让 人感 到 眉 目有情 ( 一 ) 画像 石 上那 图 。 些 体态 硕 大 , 饰 宽厚 , 服 动态 威 严 者 , 一般 都 是 象 征权 贵 , 画面位 置 和面积 上 , 们是 主要 的 。对 在 他

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

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

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
王璐璐
【期刊名称】《剧影月报》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汉代乐舞是伴随着汉代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宫廷表演艺术。

我们今天还能从出土汉墓的大量画像石中欣赏到汉代乐舞的某种神韵。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王璐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09
【相关文献】
1.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艺术特色探析--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有感 [J], 毕祥琨
2.徐州汉代墓葬画像中自然灾害题材的图像表现——以徐州汉画像石研究为例 [J], 郝利荣;杨孝军
3.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 [J], 顾雅男
4.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 [J], 李荣有
5.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 [J], 顾雅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州汉画像石(砖)三足乌图像考证——兼考山东嘉祥出土汉画像石(砖)

徐州汉画像石(砖)三足乌图像考证——兼考山东嘉祥出土汉画像石(砖)

徐州汉画像石(砖)三足乌图像考证—兼考山东嘉祥出土汉画像石(砖)汪仲夏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在极为丰富的汉画像石(砖)神话人物中,诸如: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等,三足乌作为金乌和太阳的象征是汉画像石(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三足乌与三青鸟常常给人以辨认误区。

本文通过史料查找与文 献分析,佐以出土的汉画像石(砖),对三足乌进行图像考证,说明其历史意义和三青鸟的区别。

关键词:三足乌徐州汉画像石(砖)图像考证中图分类号J 0-05 文献标识码:A 三足乌又称三足金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 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 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神话 传说中的神鸟之一。

本文通过探究三足乌的历史文献记 载,现发现三足乌的种类和存有金乌的汉画像石(砖)进 行对比,多角度对三足乌这一图像进行考证。

_、史书中的三足金乌从文献记载看,有关“乌”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 编著的《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 日方出,皆载于乌。

”[1]汤谷即“旸谷”,神话传说中太阳升 起之处,与虞渊相对,虞渊指传说中日落之处,是上古时 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是东夷文明的摇篮,也是 我国东方太阳文化的发源地。

文献中出现由乌负日的说 法,是将乌与太阳联系在一起,视为阳乌。

然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只是首次提及“乌”这一概 念,并未言明是否为三足金乌。

汉代以前史书文献中也始 终没有明确提及三足乌,直到汉代以后的文献记载上才 出现有关“三足乌”的言论。

郭璞云:“日中有三足乌”,《淮南子•精神篇》云:“日中 有跤乌”,高诱注云:“跤,犹蹲也,谓三足乌;跤音逡”,袁珂 先生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中收录了丰富的有关“三足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徐州汉画像石(砖)三足乌图像考证-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74-02乌”的史料[2]:《楚辞•天问》王逸注弓丨《淮南子》云:“尧命羿 仰射十日,中其九者,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像艺术探究
汉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内容丰富的石刻艺术形式,它寄托了古人对升天的愿望,主题表现更是代表性极强的装饰图像。

通常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主题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艺术加工,使其形态更符合人们的审美原则,是实用与装饰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

不仅仅在形象思维上解决了装饰造型上的基本问题,而且还能够全面遵循艺术形式美的规律。

前言
汉画像石艺术是依托汉代的丧葬观念,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存之一,一种雕刻于石上的文字与图形,描绘了器物、制度等方面的历史真实,它反映了当时的人文背景、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出汉代人幻想中的不解世界,体现出很高的装饰艺术水准。

徐州汉画像石的源起
徐州汉画像石发展始于西汉末、东汉初,兴盛于东汉中、晚期,结束于魏晋。

汉代的建立,使得徐州成为两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和丰厚的地区之一,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并称为徐州“汉代三绝”。

史学界有学者认为“明清看北京、先秦看西安、两汉看徐州”。

徐州汉画像石从其发展的规律来看,其艺术风格有继承、有
创新、稳定中有渐变、多样中又统一。

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
从徐州地区现存汉画像石来看,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内容涉及历史故事、现实生活、神话传说等方面。

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生活及当时的宗教、哲学和审美意识,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

1.主体装饰题材
徐州的汉画像石主体装饰题材分为现实性和非现实性两类。

现实性主题以刻画人世间的现实生活,墓主生前的生活场景。

以及起到宣教、劝诫作用的历史故事,此类画像石画面较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动、构图完整。

人物和故事树立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信等内容,是判断是非的标准,在社会中起到以古鉴今、扬美惩恶的宣教和劝诫作用。

非现实性题材表现的是汉代人意向中的神仙世界和代表祥瑞的珍禽异兽。

墓葬形式代表着这一个时代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形式的背后除了物质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

非现实性主题刻画了许多神仙世界和表示祥瑞的珍禽瑞兽。

2.边饰图案题材
汉画像石主体图案的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边饰图案艺术。

所有民族的原始文化中,都曾出现十分广泛的运
用几何纹样,出现过几何纹样风靡的时期,这种对几何纹样感知能力似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

边饰图案一般分布在主题图案的两侧、三侧、四周,图案互相重叠,一般以“框”的形式出现,也有大量的单层二方连续花纹带,组成的复合边饰出现,这类纹样大部分采用均齐、平衡排列或者混合组织排列,使整体图案有统一变化的形式感,更加完美而且极富装饰性。

随着徐州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边饰图案也呈现出由简至繁的变化趋势。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案造型
1.装饰图案造型规律
(1)写实与夸张的手法
在徐州画像石中,通常表现墓主生活的建筑、车马出行、庖厨、纺织等内容都采用写实的手法。

虽受技法和表现能力的限制,但艺术创作在最初总是追求对客观物象的忠实摹写。

艺术来源于生活然而又是高于生活的,当创作者无法把握想象中的和现实世界的美好愿望的时候,有的没有实物直接参照,有的需要刻意追求诡秘绮丽,这时候无论是造型还是构图上,都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

(2)“线”的灵活运用
中国传统绘画则是以线条来造型的,这与用体块和明暗素描来表现物象的西方绘画不同。

汉代是“线条造型”的重要发展阶段。

从汉代遗存物上流畅的线条随处可见,如帛
画、壁画、漆画。

徐州汉画像石是一种雕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作品形式。

不但运用大量的绘画线描,而且广泛使用了雕刻技法,如“阴线刻”、“浅浮雕”等,使画面呈现出介于绘画与浮雕之间的独特艺术效果。

(3)“以形写神”的表现手法
中国传统美术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就是“以形传神”,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形传神”的艺术风格在徐州画像石艺术中得到了生动完美的体现。

高度概括、提炼、象征的表现手法,在材料和技法受局限的时候,汉代工匠们似乎很难在平面上刻画出细致的人物五官、表情等物象的细节时。

采用了重点加强刻画瞬间动态、形态、外貌等特征。

取舍和夸张处理表现动物、人物的自然形态、结构比例关系等元素。

2.装饰图案构图规律
排列组合上的规律,又称形式美法则,遵循一定的规律,是通往形式美的捷径。

徐州汉画像石恰当、巧妙地运用了变化与统一这一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的使用使得画面布局满而富于变化,画面整体繁缉多变、前后呼应、相互交错,局部服从于整体均衡的形式规律。

通常徐州汉画像石的画面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但工匠们在处理时能做到错落有至、稳定均衡、杂而不乱。

这种饱满均衡的全景式构图体现了汉代民间艺术的特色,反应出汉代装饰艺术的“非壮丽无以重威”论的理念。

对称呼应的整体关系:先民在参与审美感知活动中不断的总结积累经验,并且掌握了朴素的构成规律。

知道如何在一个平面里合理地安排物象的构图,才能体现和谐优美的视觉感受。

我们通常把“对称式构图”称之为对称呼应的形式美法则,这是徐州汉画像石非常注重的构图形式。

是工匠们在艺术创作构图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法之一。

3.装饰图案的空间处理
徐州汉画像石的装饰图案在对空间的处理上,常常采用左右上下的关系来获取整体画面中心位置。

采用侧视或平视法刻画车马,使用俯视法表现单个形象和形象组合。

以能够得到最具物象审美特征的形象结构为标准,来选择装饰图案的空间视点。

徐州汉画像石在表现的严格法则上是从未被遵循的,汉代工匠们不拘泥于忠实地摹写自然客观物象,而是致力于表现更美的形式。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图案的雕刻技法
社会演进和生产力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工具,从艺术设计学的角度看生产工具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

徐州汉画像石大部分采用不规则刀法,先薄薄地铲去背景,使物像平面凸起来的剔地平面线刻结合细细的阴线刻,表现一种自由、纯朴、活泼的艺术风格。

汉代工匠在物象的构图、动态、神情的刻画上表现出娴熟精湛的雕刻技法,使得徐州汉画像石极具特色。

徐州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致可分为四
种:
①在光滑或粗糙的石面上刻画整幅画面线条的阴线刻技法。

②在平面上雕出凸起艺术形象的浮雕又称“凸雕”技法,包括浅浮雕和深浮雕。

③在平整石面上将物象轮廓内剔成凹面的凹面线刻技法。

④在磨光石面上,将物象轮廓以外的部分浅浅剔除一层的剔地平面线刻技法。

结语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是汉代文化最具代表的艺术形式之一,反映出汉代思想家用文字不能阐释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现象,包含着汉代特有的时代精神投射和人文气质的物化。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以其特有的风貌独立于艺术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让人解读、领略汉代文化的气魄和魅力。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颜文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室内装饰设计。

吴传景,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室内装饰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