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与北朝

2、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整顿鲜吏卑治姓;
汉姓
① 实行均田制; 建立农拓村拔基层组织。 元
拔拔
长孙
② 迁都洛邱阳穆(陵494年) 穆
③实行汉
歩六说孤汉语、 贺赖
穿汉服贺陆、
改汉姓。
化措施 独通孤汉婚、用汉制刘、 学汉礼。
侯莫陈
陈
①在今天的中国56个民族中还 有没有“鲜卑”这个民族?
根据课本内容及图片,理解“民族融合”的含 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
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 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 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历史线索追踪:
北方
东 魏 西 十六国
汉 蜀汉 晋 吴
东晋
北魏 宋齐梁陈
南方
魏 十六国
蜀汉 西晋
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 称“东晋”。
前秦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 压制打击本民族保守势力 ★ 重用汉人(丞相:王猛) ★ 学习汉文化 ★ 发展农业生产 ★ 兴修水利 ★ 兴办学校
三、淝水之战
1、时间: 公元383年 2、作战双方:前秦 — 东晋
3、兵力对比:90万:8万
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五、北魏孝文帝改革
原名拓跋宏,改姓 氏后为元宏,他5岁 继皇位,是北魏王 朝的第6个皇帝,继 位19年时,祖母冯 太后去世,开始真 正掌握政权。孝文 帝自幼在冯太后的 教养下,深受汉文 化的影响。
1、改革的背景:
①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统一了北 方。
②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少数民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影响:
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 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以后的南 北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
3、北朝的分裂
南 北 朝 地 图
知识小结
十 六 国 前 秦
北魏统一 黄河流域 北 魏
东 魏
北 齐
西 晋 五胡内迁
孝文帝改革 西 魏 淝水之战 东 晋
隋
东 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2、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公元383年 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东晋胜利
影响 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二、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1、前秦统一北方:
氐族建立的前秦在苻坚领导下, 迅速强大并统一了北方。
2、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大战,东晋 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史称“淝水之战”。
结果: 东晋胜
动手填图
东魏
北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统一 北方的政权有哪些?
曹魏、西晋、前秦、北魏、北周。
洛阳是我国古都之一,驰名中外 的历史文化名城,你还记得我们学过 的哪些朝代曾在这里建都? 东周(洛邑) 东汉
曹魏(洛阳) 西晋(洛阳)
北朝
魏
十六国 北魏
蜀 吴
西 晋
东 北 魏 齐 西 北 魏 周
第十七课 十六国与北朝
自学指导:
1、五胡十六国是怎么来的?
2、淝水之战爆发的时间、经过、结 果。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是 什么?结果又怎样?
魏司马炎
西晋
吴
公元280年,西晋统一了 全国,都城洛阳。
15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
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五胡乱华”时期。
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指政权主要由少数几个高门显族的人物掌握)之局。
这样一来,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
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
司马王室南迁。
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实际上共有二十国。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建立与国家建设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建立与国家建设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种民族纷纷建立政权,进行国家建设。
本文将从政权建立的背景、五胡十六国的兴起以及国家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背景。
在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混乱不堪,东汉末年的宦官专权、官僚贵族的腐败和地方军阀的割据,使得中央政权逐渐衰弱。
同时,北方各族也看到了中原的动荡,纷纷派出军队进攻中原。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胡十六国的兴起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五胡十六国时期已建立政权的原因。
首先,各族首领纷纷带领族群建立自己的政权,这是他们争夺中原的必经之路。
其次,民族融合的需求也推动了政权的建立。
各族之间长期的相互交流,使得他们认识到只有建立自己的政权,才能更好地统治经济和人民。
再次,市场经济的繁荣也为政权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各族领袖通过经济手段,积聚财富,为建设政权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五胡十六国的建立,国家建设成为了各族政权的首要任务。
首先,他们积极开展政治改革。
各族统治者往往采取开放的政策,容纳不同民族的人才进入政权体系,并采取宽松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融合。
同时,各族政权也都注重加强军事力量,以保卫自己的政权。
其次,他们重视经济的发展。
各族政权多数位于北方草原地区,他们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就需要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确保粮食供应和人口稳定增长。
此外,他们还积极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扩大贸易,加强经济交流。
最后,各族政权也注重文化建设。
他们在政务和教育方面都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总的来说,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建立与国家建设是一个动荡而又丰富多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族政权通过政治改革、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努力,建立了一系列政权,并实现了国家的一定程度的稳定和繁荣。
虽然这个时期的政权建立与国家建设并没有取得持久的成功,但它为后来的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建立和国家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胡十六国分别是哪几个 他们最后的结束是什么样的

五胡十六国分别是哪几个他们最后的结束是什么样的本文导读:南北方疆域图内迁过来的众多游牧民族趁着西晋王朝虚弱之际趁机发难,他们三五成群的举兵反晋,你来我往的侵扰中原,没过多久西晋就灭亡了,西晋灭亡以后司马家族又在江南地区另起炉灶建立了东晋,北方地区从此成为了胡人异族的舞台。
因为当时举兵反晋、侵扰中原的胡族实在太多了,所以史家只选取了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主体作为代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胡”。
北方游牧民族图片十六国其实也是一种统称,当时的北方、西南、东北、西北地区零零散散、前前后后差不多建立过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国家(也有部分国家是汉人建立的),史家只是选出了十六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作为代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十六国里分别有哪些国家,它们是如何兴起、如何衰落的。
首先是成汉和前赵、后赵,它们有什么关系呢?答案是前赵和后赵都是从成汉政权分裂出来的。
1、成汉:这个政权的奠基人是氐族的领袖李特,李特死后他的侄儿李雄顶了上来,306年李雄称帝建国,李雄死后他的继任者们内讧不断,国势衰微,349年成汉政权被东晋的桓温所灭。
2、前赵: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匈奴汉国,刘渊死后匈奴汉国内讧分裂,中山王刘曜趁机自立,称帝建国,国号前赵,刘曜是个只会打天下但不会管天下的人,后赵在他统治期间除了打仗还是打仗,329年前赵被后赵所灭。
南北疆域演变图3、后赵:后赵是羯族人石勒(石勒原来是个奴隶,所以也有人称他为奴隶皇帝)所建,前赵的刘曜叛汉自立的时候石勒也脱汉建赵,为了和刘曜建立的前赵有所区分,他这个叫后赵,前赵和后赵经常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前赵被后赵给打没了,石勒死后石虎篡权上位,石虎对内横征暴敛非常不得民心,他死后他的儿子们又开始争权夺位,一番厮杀之后他们都败给了石虎收养的孙子冉闵,冉闵在屠杀完石氏子孙和羯族人以后最终灭掉了后赵。
其次就是“凉”字辈儿,包括前、后、南、北、西四个凉。
4、前凉:前凉的奠基人张轨本来就是西晋王朝分封的凉州刺史,西晋灭亡后前凉成为割据政权,这个国家在兴盛了一段时间之后衰于内乱,376年被前秦的苻坚所灭。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7.北魏的都城最初建立在( ) A.建康 B.洛阳 C.长安 D.平城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B.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C.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D.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分裂时期 9.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是(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3、淝水之战相关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以平
城为国都,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整顿吏治。严格考核制度,官吏有固定俸禄,贪污 受贿者一律严惩。 (2)实行均田制。农民按人口多少分给田地,鼓励发展 农业生产,按规定纳赋税。 (3)建立农村基层组织,稳定秩序。 (4)迁都洛阳。 (5)推行促进民族融合政策,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讲汉 语、穿汉服、改汉姓、提倡民族间通婚。
启示?
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遇到阻力 时,我们要坚持不懈,可以采取一 些策略达到自己的目的。 顺应历史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 步等。
1、439年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 A、三国中的魏国 B、氐族建立的前秦 C、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D、女真族建立的金 2、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都到( ) A、长安 B、洛阳 C、许 D、殷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管仲改革 C、李悝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4、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 ) A、氐 B、鲜卑 C、汉族 D、匈奴
5、北魏是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6 、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 用的是:( ) 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五胡十六国概述

五胡十六国概述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和华夏的河西张氏除了建立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等十六国之外,此外还有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的仇池、代国、高句丽、冉魏、西燕、吐谷浑、谯蜀和翟魏等,实际远不止十六国。
(其中谯蜀、前凉、西凉、北燕、冉魏等国均系华夏人所建)五胡十六国兴替的历史相当繁乱,这里仅述其大势。
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为界,这百来年的历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既人们常说的“胡亡氐乱”。
永嘉(307-313)之乱后“五胡”所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为氐族前秦政权所统一,但淝水一战失败后顷刻之间便土崩瓦解。
第二阶段更是祸乱不息,前秦灭亡后北方重又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纷乱,民族之间的斗争又出现一个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厉害。
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五胡乱华”。
历史五胡十六国时期是北方(有时包括蜀地)在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华北期间的时期,当时南方则为东晋时期。
「五胡」为匈奴、鲜卑、羯(匈奴别支)、羌和氐(包括大月氐、小月氐、巴氐、仇池氐),代表建立北方诸国的主要民族。
但实际上建立者还有汉族(前凉、西凉等等)、高句丽族(北燕)、丁零族(翟魏)、北马兰羌、巴、卢水胡、杂胡、铁弗、乌桓、九大石胡、姜、扶余、坚昆等族。
「十六国」则是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
他自北方所有大大小小的七十八个政权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
这十六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和四川地区,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
疆域范围西晋末年,全国共有21州。
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诸国的范围大约是华北地区及四川地区。
疆域的变更可分成五期,分别是:前赵、后赵、成汉及东晋时期;前燕、前秦及东晋时期;前秦东晋对峙时期;诸国混战与东晋时期,此时北方以后燕及后秦最盛;北魏、胡夏、北凉及东晋时期。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

第三节 “五胡十六国” 从永平元年至光熙元年(291~306年),晋室互相倾轧的“八王之乱”长达16年之久,使西晋政权极度衰弱,各族人民苦难深重,迫使各族人民起义。
同时,西北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首领也乘乱起兵反晋,纷纷建立割据的地方政权。
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汉国刘曜攻陷长安,灭亡西晋。
从此,北方版图荡裂。
从匈奴贵族刘渊在永兴元年(304年)起兵建立汉国起,至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年)统一北方止,前后长达136年,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地主阶级先后在北方建立了23个比较大的地方割据政权。
其中,匈奴族先后建立汉国(后为前赵)、北凉、夏3个;鲜卑族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及辽西、宇文8个;氐族先后建成(后改为汉)、前秦、后凉、仇池4个;羌族建后秦;羯族建后赵,以及汉人建前凉、冉魏、西凉、蜀、北燕等。
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由他们所建的成汉、二赵(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凉(前、后、南、北、西)和夏16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割据政权。
这些割据政权战争频乃,内乱不已,版籍互相参错,朝改夕更。
基本上承袭西晋的州(含西域长史府)、郡、县三级管理体制。
但各级区划滥设现象十分严重,并有遥领、侨置之目。
它们中,最强的要数后赵和前秦,几乎统一了整个北方。
这一时期,安徽境内的淮北地区先后被后赵(含石勒建国前及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5个政权先后据有全部或一部。
也有的政权短时期据有江淮地区北部。
前3个政权先后据有淮北地区;后秦仅据今亳州市;后燕仅据有今砀山县境。
而祖逖北伐、淝水战后,淮北地区回归晋室,尤其是晋末刘裕北伐,安徽全境列入东晋版图。
一、后 赵(含冉魏)羯人石勒为匈奴人刘渊所建汉国的大将。
东晋大兴元年(319年)冬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西南),建赵,史称后赵(319~35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胡十六国(公元304年-439年)。
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后,中国又陷入纷乱的动荡中,南方仍是司马氏政权,历史称东晋,北方则较为混乱,政权分割交替,且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历史称五胡十六国。
十六国形式谱:内容包括国名,(皇帝),民族,(都城),统治地区,(公元年代),灭于何国。
1,汉、前赵(高祖刘渊-昭武帝刘聪-隐帝刘桀-刘曜)民族,匈奴族,((初)平阳(迁)长安),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304-329),灭于后赵
2,成汉(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昭文帝李寿-末主李势)民族,巴氏族,成都四川东部、云南、贵州一部(304-347)灭于东晋
3,前凉(昭王张寔-成王张茂-文王张骏桓王张重华-威王张祚-冲王张玄靓-悼公张天锡)民族,汉族,姑藏甘肃西部、新疆东部、宁夏西部(317-376 )灭于前秦
4,后赵(明帝石勒-海阳王石弘-武帝石虎-谯王石世-彭城王石遵-义阳王石鉴-赵王石祗)民族,羯族,(初)襄国(迁)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319-351)灭于冉魏
5,冉魏(悼武天王冉闵)民族,汉族,邺同上(350-352)灭于前燕
6,前燕(文明帝慕容煌-景昭帝慕容儁-幽帝慕容暐)民族,鲜卑族,(处)龙城(迁)邺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辽宁的一部分(337-370)灭于前秦
7,前秦(景明帝苻健-厉王苻生-宣昭帝苻坚-哀平帝苻丕-高帝苻登-苻崇)民族,氐族,长安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四川、贵州、辽宁、江苏、安徽、湖北的一部分(350-394)灭于后秦
8,后秦(武昭帝姚萇-文桓帝姚兴-姚泓)民族,羌族,长安陕西、甘肃、宁夏、山西一部分(384-417)灭于东晋
9,后燕(武成帝慕容垂-惠愍帝慕容宝-昭武帝慕容盛-昭文帝慕容熙)民族,鲜卑族,中山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384-407)灭于北燕
10,西燕(济北王慕容泓-威帝冲-昌平王段随-建明王凯-建平帝瑶-建武帝忠-河东王永)民族,鲜卑族,(初)长安(迁)长子山西一带(384-394)灭于后燕
11,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武元王乞伏乾归-文昭王乞伏炽磐-乞伏暮末)民族,鲜卑族,菀川甘肃西南部(385-431)灭于夏12,后凉(懿武帝吕光-灵帝吕纂-建康公吕隆)民族,氐族,姑藏同前凉(386-403)灭于后秦
13,南凉(武王秃发乌孤-康王秃发利鹿孤-景王秃发辱檀)民族,鲜卑族,(初)西平(迁)乐都甘肃西部、青海一部(397-414)灭于西秦
14,南燕(献武帝慕容德-太上帝慕容超)民族,鲜卑族,广固山东、河南的一部分(398-410)灭于东晋
15,西凉(武昭王李嵩-后主李歆-永建王李恂)民族,汉族,(初)敦煌(迁)酒泉甘肃极西部(400-421)灭于北凉
16,夏(武烈帝赫连勃勃-昌秦王赫连昌-平原王赫连定)民族,匈奴族,统万陕西北部、内蒙古一部(407-431)灭于吐谷浑17,北燕(冯跋)民族,汉族,龙城河北东北部、辽宁(407-436)灭于北魏
18,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哀王沮渠牧楗)民族,匈奴族,张椅甘肃西部(401-439)灭于北魏
19,代(拓跋倚卢)民族,鲜卑族,平城内蒙古及山西北端(315-376)灭于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