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丁美学观点(朱光潜)
朱光潜三次主义作文

朱光潜三次主义作文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中有不少精华之处,他那独特的“三次主义”就像三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大门呢。
然后是“移情主义”。
这可就更有趣啦。
咱们人啊,就像一个个小魔法师,能把自己的情感“变”到周围的事物上去。
比如说秋天的落叶吧,本来那就是一种自然现象,树叶枯黄了,风一吹就落下来了。
可是当我们心情惆怅的时候,看着那落叶就好像看到了自己漂泊的命运,“无边落木萧萧下”,这落叶就仿佛也有了哀伤的情绪。
反过来,当我们高兴的时候,看到那落叶在风中打着旋儿,就觉得它们像是在欢快地跳舞呢。
这移情主义啊,就是我们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投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让那些原本没有情感的东西,在我们眼里有了生命,有了和我们一样的情绪。
就像朱光潜先生说的,我们在欣赏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其实是在欣赏我们自己的情感在那个艺术品上的映照。
比如说看一幅画,画里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如果你心里是平静的,你会觉得那湖水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你内心的安宁;要是你心里正乱得像一团麻,你可能会觉得那湖水下面暗流涌动,隐藏着无数的烦恼。
朱光潜先生的这“三次主义”啊,就像一场心灵的旅行指南。
距离主义让我们找准欣赏美的位置,移情主义让我们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的情感交流,净化主义则让我们的心灵保持健康和活力。
咱要是能在生活中好好运用这“三次主义”,那这日子啊,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到处都充满了美的惊喜呢。
朱光潜《谈美》: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美学

朱光潜《谈美》:座右铭“此⾝、此时、此地”、美学朱光潜先⽣是中国现代美学奠基⼈,毕⽣在荒原播撒美的种⼦。
他终⽣恪守⾃⼰的座右铭“此⾝、此时、此地”——此⾝,是说凡此⾝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朱光潜写过为什么要研究美学,美⽆形⽆迹,但是“它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情物理的深⼴真确的认识。
这三件事是⼀切真正道德的基础。
从历史看,许多道德信条到缺乏这种基础时,便为浅见和武断所把持,变为狭隘、虚伪、酷毒的桎梏”。
蔡元培说,⼀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的,所以他们这代⼈,试图在蛮荒上遍植青草,新绿烧成沙⼟,⼜有⼈在焦⿊中栽下。
1947年,朱光潜写⽂章说⽂艺的天性便是⾃由,“⽂艺不光本⾝是⼀种真正⾃由的运动,并且也是令⼈得到⾃由的⼀种⼒量。
”美是⽣活情趣的源头活⽔。
永不过时的美学经典,带你领略⼈⽣的情趣与诗意。
“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半在物,⼀半在你,在你的⼿⾥”。
枯荷、飞鸟、落叶、玻璃杯、信封......哪怕是这些⽇常⽣活中的事物,也能从中发现诗意与美好,只要你有⼀颗愿意欣赏的⼼。
世界上最快活的⼈,是最能领略的⼈。
所谓领略,就是懂得欣赏。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样的时间便不算真正的虚度。
朱光潜终⽣恪守⾃⼰的座右铭“此⾝、此时、此地”——此⾝,是说凡此⾝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
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
此地,是说凡此地应该做⽽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浅谈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

浅谈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作者:曾超群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0期摘要: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他认为,为人与为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他将中西美学素材构建成为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
在朱光潜的思想中,美既不是在于心,也不是在于物,而是在于两者之间的有机组合,本文主要对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与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1.朱光潜美学的问题与方法在朱光潜看来,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形态就是既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也不同于近代西方美学,而是两者的综合比较的结果。
根据朱光潜的话来说,美就是主客统一的结果,同时这也是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正就是讲“情趣意象化”和“意象情趣化”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
由此一来,朱光潜的美感经验就是通过“形象的直觉”作为始点,同时融合“距离”说;又通过强调审美态度,加入“移情”说,使物我之间形成双向互动,这就把美感变成了动态的心理过程。
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这里所说的“形象的直觉”并不是克罗齐所单纯认为的在认识论和理智上的其中之一,朱光潜所说的“直觉”则是将知觉、直觉两个概念于沦为一炉的“想象”。
2)朱光潜的“距离”同时也不是布洛在心理学意义上单纯的“心理距离”。
因为溶入了概念,就必然和道德实践联系在一起。
实际上,朱光潜对于布洛的“距离”说是有所改造的,他是在其中融入了人生这个大背景再来谈美感经验。
这还仅仅结合了他的“人生艺术化”观点,朱光潜是把美感经验更加精致化。
3)在这里,朱光潜所说的“移情”说就也不完全是立普斯的移情说了。
朱光潜融合“情趣”和“意象”,有由我及物同时也有由物及我,最重要的是,这两个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具有意味深广的含义,不仅如此,朱光潜还将西方美学也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当中,而且,这种理论还是扎根于本土的。
这里,朱光潜所讲“美”虽然是一个形容词,但它所形容的对象并不是原名词的“心”和“物”,而是由动词转换成名词的“表现”和“创造”。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笔记打印

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德谟克利特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席勒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c I _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
评说普洛丁的美学观点

评说普洛丁的美学观点摘要:什么是美?这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点。
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普洛丁更多的继承了和发展了精神导师柏拉图的审美观念,并以流溢学说为基础, 描述了如何从最低等的美上升到美自身的梯级上升的审美历程, 即从物体美到灵魂美, 再到理智美(美本身), 最后回到美之原的太一, 强调了只有在与神相合一的神秘主义的宗教迷狂中才能达到至高至纯的审美境界。
普罗提诺就是座桥,通过这座桥, 古代美学和中世纪, 乃至近现代美学相关联。
关键词:普洛丁;柏拉图;流溢说;神;太一众所周知,普洛丁( 公元205年—270 年) 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创始者,普氏美学是对柏拉图( 公元前427 年—公元前347 年) 美学之改造,二者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普洛丁是公元三世纪古罗马著名的哲学家,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哲学的始祖。
哲学著作总称《九章集》,其中有些篇章谈到美和艺术。
普洛丁虽无美学方面的专著, 但其观点在当时颇为新颖, 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古希腊的两位巨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后代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值得重视。
文革前,汝信曾在《西方美学史论丛》中发表长文评论普罗提诺美学; 近年来,深入研究普罗提诺美学的也不乏其人, 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普罗提诺美学观点的价值。
本文在简要介绍普罗提诺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对普罗提诺的美论、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作较为详细的然而也只是粗浅的评论。
普洛丁是新柏拉图主义中的亚历山大里亚———罗马学派的奠基人, 他生活在罗马帝国的空前危难之时, 当时罗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危机已经处于分崩离析之中, 基督教教会和罗马统治者处于一种尖锐的对抗中。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普洛丁哲学应运而生。
由于普罗提诺是埃及人,深受东方哲学的熏染, 故而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中又糅合了一些东方神秘主义的东西。
如同古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也是一种热衷于追问世界的本质、本原的所谓本体论哲学。
柏拉图最早开启了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
朱光潜关于美学的贡献

朱光潜是个有哲学头脑的美学家。
他原是从哲学走向美学的:“因为喜欢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讨论美学的著作。
”(1)虽然他的美学摒弃了从哲学体系推演出美学结论的形而上学方法,而采取了19世纪晚期“自下而上”的经验论方法,主要从审美经验、艺术欣赏中概括出美学观点,虽然他多次说过美学即文艺理论,但朱对哲学确实有深刻的理解和充分的研究。
1933年,朱写了两篇主要介绍黑格尔的文章《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理》、《唯心哲学浅释》,1947年在《克罗齐哲学述评》中,他又用了一章篇幅介绍“新唯心主义的渊源”。
表现出很高的理解水平。
然而,他如此熟谙的黑格尔哲学却没有在前期美学中留下痕迹。
《文艺心理学》和《谈美》都没有讲到黑格尔,两篇介绍黑格尔哲学的文章也没有讲美学。
决不能说他轻视黑格尔美学,《悲剧心理学》承认“黑格尔对于近代美学思想影响极大。
”(2)1936年他在《美学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籍》中就有黑格尔的《美学》,并要求参考斯退斯的《黑格尔哲学》。
现代中国美学的先驱者王国维和蔡元培,都是康德的信徒,直到49年以前,康德影响都远远超过黑格尔。
这种选择性的接受,除他们个人兴趣外,特别与康德、黑格尔美学的不同性格相关。
黑格尔美学主要是艺术哲学,以其特有的辩证法与历史感,他把几乎是全人类的艺术都逻辑地叙述成一个运动着的整体系统,令人叹为观止。
康德美学则是纯粹的审美哲学,他以“审美无利害关系”为基点,划定了审美和艺术在理性结构和人类生活中的自律性位置,描述了审美经验所特有的一种知觉方式,规范了现代美学的方向。
“审美无利害关系已在许多人的美学理论中、在逻辑序列上处于首位,成了审美经验的核心。
不仅可以适用于艺术鉴赏,而且也可以适用于自然物的鉴赏。
它已经渗透到艺术批评和对艺术及自然的鉴赏中去了。
它成了一种观察和判断的习惯,而在这一概念获得这样的地位之前,艺术的价值是因袭的。
艺术有认识的价值、道德的价值、社会的价值,但就是唯独没有艺术自己的价值。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章节练习(亚力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圣才出品】

第4章亚力山大理亚和罗马时代:贺拉斯,朗吉弩斯和普洛丁一、简答题1.简述统治亚历山大理亚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
答:(1)伊壁鸠鲁派①主要观点a.他们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传统,相信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基础。
b.在伦理方面,他们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在快感,而快感据说就是“不受身体方面的痛苦和精神方面的忧虑”。
②基本特征:在三派之中是最先进的。
(2)斯多噶派①主要观点在早期继承赫拉克利特的传统,本来有些唯物的和辩证的倾向,但是到后期却转变为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宣扬命定主义和禁欲主义,认为人生最高理想是静观默想,丝毫不动情感,丝毫没有欲望。
②基本特征:颓废色彩最显著。
(3)怀疑派①代表人物:庇雍②主要观点:宣扬事物不可知论,因此,他们认为对事物最好不下判断,不置可否,这样才可以保持心境的平静安宁,寂然不动。
(4)三个派别的共同点①这三派在人生观方面是彼此很接近的,他们都反对情感的激动,都提倡个人心境的安宁静穆。
②他们对于用实践行动来改变世界都缺乏信念,都把最高理想摆在清静无为,无忧无虑上面。
这显然反映出奴隶社会的开始瓦解和西方古代文化的开始衰颓。
(5)颓废迹象在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也表现得很清楚①亚历山大理亚学者们没有一种昌盛的新的文艺创作实践做基础②没有一种结合现实生活的有强大生命力的哲学思想做基础2.简述《论诗艺》及贺拉斯对西方文艺的影响和贡献。
答:(1)《论诗艺》对后来发生影响最大的在于古典主义的建立①文艺选材的问题,贺拉斯承认选材可以沿用旧题材,也可以独创,即运用新题材,但是沿用旧题材的比较稳妥的。
②关于处理题材的方式,贺拉斯的看法也基本上是保守的。
③贺拉斯强调摹仿古典,但也反对生搬硬套,或者“逐句逐字的翻译”。
④古典文学的理想古典主义者都号召向古典文学作品学习,贺拉斯认为古典文学的理想是“合式”或“妥帖得体”。
a.根据“合式”这个概念,一切都要做到恰如其分,叫人感到它完美,没有什么不妥当处。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分析

摘要:摘要:提及朱光潜先生,很多人都会把他和教育家、文学家联系起来,其实他还是我国著名的美学思想家,其美学思想是我国近现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朱光潜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我国美学界的灿烂明珠,本文主要以研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为主要内容,针对研究结果分析其美学思想的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朱光潜;美学思想;价值一、朱光潜简介朱光潜先生的的美学思想是通过《无言之美》体现出来的,《无言之美》也是朱光潜先生关于美学的处女作。
朱光潜是我国著名的美学专家,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的形成深受西方国家影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美学思想也不断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而且还对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朱光潜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在文学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推动了中国美学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美学思想体系;在翻译界,朱光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例如《美学》《拉奥孔》和《文艺对话录》等,这对于促进中西美学思想理论的交流有着推动作品。
朱光潜对我国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学习西方文化和理论创作了属于自己特点的美学理论,是我国美学思想和美学教育方面的开拓者。
二、朱光潜美学思想概述朱光潜先生接触文学初期,主要是以学习唯心思想为主,当时他喜欢的西方思想家有很多,《文艺心理学》是朱光潜先生著作的第一步关于研究文学的论文,该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然后系统的、完整的对文学进行总结和概括。
通过《文艺心理学》朱光潜先生详细的介绍了国外大量学者对于美学的看法,这本书和同时间段的《谈美书简》在曾风靡全国。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变化,他开始把美学思想和实践理论相结合,然后形成了具有朱氏风格的中国美学思想。
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一直是其研究文学的基础,正是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指导才让他在文艺界取得了巨大成绩。
西方文学和西方思想对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而且朱光潜先生一般是通过阅读国外的文学获得的相关经验,所以他的著作里面无处不体系西方文学和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洛丁美学观点(朱光潜)普洛丁(Plotinus,205一270)是新柏拉图学派的领袖,亚力山大理亚学派希腊哲学家的殿军,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始祖,是站在古代与中世纪交界线上的一个思想家。
他生在埃及,在亚力山大理亚从阿牟尼乌斯求学。
传说阿牟尼乌斯原是一个基督教徒,因为基督教会仇视他所热爱的艺术和科学,后来脱离了基督教。
从此可以推测到普洛丁可能对基督教有些接触。
他还随罗马远征军到过波斯,用意是在学习印度和波斯的哲学。
所以从思想来源看,普洛丁是把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基督教的神学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的思想熔冶于一炉的。
他所处的时代,公元三世纪,是罗马奴隶社会由于腐朽透顶而日渐瓦解的时代。
罗马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达到了骄奢淫逸的顶点,一般人姑图现世享乐,而在这享乐生活中也反映出对现实前途的绝望。
普洛丁的思想有浓厚的否定现实,悲观禁欲和在对神灵的信仰中找安慰的色彩,可能也受到斯多噶学派禁欲主义思想的影响。
他在罗马讲学二十多年,一直到死。
他的思想颇投合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要求,所以声望影响都很大。
他留下的著作有五十四卷之多,经过他的门徒编辑,统名为《九部书》(Enneads),其中第一部第六卷有一篇专门讨论美学的论文,其它部分也往往涉及美学问题。
在哲学系统上,普洛丁把柏拉图的“最高理式”看作神或“太一”。
这是宇宙一切之源。
这种浑然太一的神超越一切存在和思想,本身是纯粹精神,也就是最高的真善美三位一体。
普洛丁用“放射”说来说明神如何创造出世界。
神好像是太阳,把他的光“放射”出来,放射愈远,光就变得愈弱。
神最早放射出来的是只有理智才能达到的“理”或宇宙的原则大法(相当于柏拉图的理式);接着就放射出“世界精神”或“世界心灵”,这世界心灵又放射出(具体体现于)个别心灵;最后神才放射出感官所接触的物质世界。
神本是无物质的,但是在放射过程中每一步都比前一步降低本质或退化,终于碰到无形式的物质的障碍,所以个别灵魂才和物质(肉体)结合起来。
物质是和神或太一相对立的,它是杂多体,也是罪孽的根源。
神所放射的各级存在(理,世界心灵,个别心灵)都有回归到神的倾向,只有物质不能回归到神。
个别灵魂的最后来源是神,神是个别灵魂的家,个别灵魂由于肉体的障碍,一方面脱离了家,一方面又思念家,渴望回到神的怀抱。
与神契合为一体。
要做到这一点,灵魂就要努力解脱肉体的束缚,凭清修静观,苦行默想,达到宗教的心醉神迷状态才行。
在这种迷狂状态中,灵魂才能凭神原来放射给它的智力或直觉本领,达到所谓“灵见”。
见到神的绝对善和绝对美,这就仿佛是回到了家,与神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人才有美的爱好。
普洛丁承认物质世界里有美,但是他的美学思想的全部意图都在证明物质世界的美不在物质本身而在反映神的光辉。
当时流行的关于物体美的学说是西赛罗的形式主义的看法,认为美在各部分与全体的比例对称和悦目的颜色。
普洛丁反驳这种学说,认为单纯的东西如太阳的光和乐调中每一个音虽没有比例对称的关系,仍然使人觉得美,而且文章,事业,法律,学术等等的美不能说有什么比例对称,足见美不在物体形式上的比例对称(《论美》第一章)。
他自己的解释还是神的“放射”说亦即物的“分享”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一物体美不在物质本身而在物体分享到神所“放射”的理式或理性(《论美》第二章)。
这理式也就是真实,“真实就是美,与真实对立的就是丑”(《论美》第六章)。
二物体美表现在它的整一性上。
理式本身是整一的,“等到它结合到一件东西上面,把那件东西各部分加以组织安排,化为一种凝聚的整体,在这过程中就创造出整一性。
事物受到理式的灌注,就不但全体美,各部分也美。
美的整体中不可能有丑的组成部分。
丑就是“物质还没有完全由理式赋与形式,因而还没有由一种形式或理性统辖着的东西”(《论美》第二章)。
三神或理式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所以“美也就是善”。
“丑就是原始的恶”,所谓“原始”指物质未经理式灌注以前的状况(《论美》第六章)。
四物体美“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接受的,就文词和各种音乐来说,美也可以通过听觉来接受”(《论美》第一章)。
但是物体美也要心灵凭理性来判断(《论美》第二章)。
理性就是“一种为审美而特设的功能”,“这种功能本身进行评判,也许是用它本有的理式作为标准,就像用尺衡量直线一样”(《论美》第三章)。
五美不能离开心灵,心灵对于美之所以有强烈的爱,是由于心灵接近真实界(神,理式):美既有真实性,能显出理式,所以心灵和美的事物有“亲属的关系”,一见到它们,“就欣喜若狂地欢迎它们”(《论美》第二章)。
真实界也可以比作心灵的老家,心灵由于受到物质的污染,才离了家,但是既是心灵,它就还思念家。
它要想回家·就得经过“净化”,洗清物质的污染,“变成无形体的”,拒绝尘世的感官的美,这样才能回到“我们的故乡或我们所自来的处所。
我们的父亲就住在那里”;这样才能达到“与神契合为一体”的愿望,见到最高的美。
要见到这最高的美,也不能靠肉眼而要靠心眼,要靠“收心内视”(《论美》第七、八、九章)。
总之。
“心灵由理性而美,其它事物——例如行动和事业——之所以美,都是由于心灵在那些事物上印上它自己的形式。
使物体能称为美的也是心灵。
作为一种神圣的东西,作为美的一部分,心灵使自己所接触到而且统辖住的一切东西部变成美的——美到它们所能达到的限度”(《论美》第六章)。
“心灵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论美》第九章)。
六美有等级之分,感官接触的物体美是最低级的:其次是“事业,行动,风度,学术和品德”的美,这些都是“从感觉上升到较高的领域”。
物体和一般事物之所以美,“并非由于它们的本质而是由于分享;也有些事物是由于它们的本质而美,例如品德”。
在这些之上,还有一种“先于这一切”即涵盖这一切的美,那就是与真善合一,脱去一切物质负累的纯粹理式的美。
这不能靠感官而要靠纯粹的心灵或理性去观照(《论美》第三章)。
七关于艺术美,它也不在物质而在艺术家的心灵所赋与的理式。
拿顽石与雕像为例来说,“雕的如果是人,就不是某某个人,而是各种人的美的综合体。
这块已由艺术按照一种理式的美而赋与形式的石头之所以美,并不能因为它是一块石头(否则那块未经艺术点染的顽石也就应该一样美),而是由于艺术所赋与的理式。
这理式原来并不在石头材料里,而在未被灌注到顽石里之前,就已存在于构思的心灵里”(《九部书》第五部,第八卷,第一章)。
这就是说,艺术美是理想化的结果。
普洛丁又说,“艺术并不只是摹仿由肉眼可见的东西,而是要回溯到自然所由造成的道理;艺术中还有许多东西是由艺术自己独创的,弥补事物原来缺陷的,因为艺术本身就是美的来源,例如斐底阿斯雕刻天神宙斯,并不是按照什么肉眼可见的蓝本,而是按照他对于宙斯如果屑于显现给凡眼看时理应具有什么形象的体会”(《九部书》第四部,第一八章)。
在这一点上,普洛丁放弃了柏拉图的艺术被动地抄袭自然的看法。
但是在蓝本与摹仿的忧劣上,他和柏拉图的看法仍是一致的。
他认为自然美比它们反映的理式美较减色,艺术作品美也不能完全体现艺术家的理想美(《九部书》第五部,第八卷,第一章)。
普洛丁的美学观点大体如上所述。
他是在奴隶社会日渐瓦解,基督教开始在西方流行的历史情况下,来发展柏拉图的美学思想的。
他所发展的是柏拉图思想中最反动的部分。
第一是片面地抬高精神而否定物质。
物质生来就丑,心灵用理式克服物质的丑,才能有美。
美的高低就要看心灵克服物质的程度大小这个看法多少影响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其次是片面地抬高理性而否定感官。
要拒绝感官所接受的美才能上升到最高的纯粹理式的美,因为感官最易受物质的引诱和污染,第三是抬高对神的观照而否定社会实践。
按照普洛丁的看法,精神和理性仿佛都不是在社会实践的经验中形成的,而是与生俱来的,由神“放射”给人的。
这些反动观点的实质就是有神论和禁欲主义的辩护和宣扬。
它反映出奴隶社会没落时期思想家们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绝望,幻想在另一世界找到乐园。
这就是说,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与它同时在西方开始流行的基督教,在基本思想上以及在社会根源上都是相同的。
所以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的约莫一千年之中,美学思想流派中占统治地位的就是新柏拉图主义。
圣奥古斯丁和圣托玛斯的美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发展。
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带有很浓厚的神秘主义,这不仅表现在神“放射”出世间一切的观点上,不仅表现在他对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感说的发挥上,而且还表现在他所强调的理性或智力上。
这不是根据经验事实去推理的能力,也不是生活经验所培养成的洞察力,而是神所赐与的一种先天的先经验的神秘的直觉力。
它不但不是通常人凭通常理智所能了解的,而且寻常理智对于它甚至是一种障碍。
所以普洛丁的关于“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恰是反理性主义。
这种反理性主义的思想对后来一般视文艺活动为一种神秘力量所支配的美学观点也不断地在发生影响。
在艺术观点方面,就把理式看作一切美的来源说,普洛丁还是继承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就把艺术看作艺术家凭心灵中的理式赋与形式于物质或材料来说,普洛丁已有转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主观唯心主义本是近代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产品,但是普洛丁的思想里已略露萌芽,在古代他也是处在城邦集体生活瓦解,个人主义开始出现之后。
就艺术赋与形式于物质这个看法来说,康德的先验范畴说和克罗齐的直觉说,也多少受了普洛丁的影响。
但是普洛丁对近代美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
在英国乃至于欧洲大陆上在启蒙运动时代的美学思想发展中,夏夫兹博里所起的启发作用很大,而他就是新柏拉图派代表人物,德国启蒙运动领袖文克尔曼也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信徒。
在浪漫运动中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也是一股潜流,歌德,席勒和许莱格尔等思想家也偶尔受到它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真善美统一,艺术赋形式于物质以及艺术创造须有内在理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