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3篇)

朱光潜谈美书简读后感范文《朱光潜谈美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进行了深入探讨。
我作为一个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在此,我将根据我的读后感,对书中的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和分析。
首先,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书》中详细介绍了美学的起源和基本原理。
他通过对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研究,向读者解释了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美感是如何产生的。
朱光潜强调,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更是一种情感和感受。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他给出了一些基本的美学原理,如“以人为本”、“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等。
这些原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美,怎样产生美感,为我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其次,朱光潜在书中还探讨了美学的对象和标准。
他提出了“形与意的关系”这一重要观点,表达了他对于美学对象的理解。
他认为,形式和内容是美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个作品如果在形式上做得很好,但是内容却空洞无物,那么它就不是真正的美。
相反,一个作品如果在内容上很有意义,但是形式却很糟糕,那么它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只有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美。
通过朱光潜的这些观点,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于美的标准和要求,在我欣赏艺术作品时,我更注重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最后,朱光潜在书中还对于艺术的功能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单纯的娱乐和装饰,同时也具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唤起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使人产生共鸣和启发。
通过朱光潜的观点,我对于艺术的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艺术的重要性和作用不仅仅只是满足我们的感官需求,更是对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世界的一种诠释和呈现。
综上所述,《朱光潜谈美书》是一本对美学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的优秀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美学的原理和美感的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
朱光潜(1903-1999)是中国现代文学和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不仅提出了“移情作用”这一重要美学概念,还深入探讨了美感经
验的本质和意义。
通过对朱光潜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感的形成
过程及其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重要性。
朱光潜还提出了“美的交流”这一概念,意味着美感体验不仅仅是个
人的主观感受,更是通过美的作品和形象传递给他人的一种价值和情感。
美感的体验不仅仅是观看者对作品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一种审美
的语言和形象来传递给他人一种美的价值和情感。
这种美的交流使得美感
体验具有了一种社会性和文化性。
最后,朱光潜强调了美感的功能和价值。
他认为,美感体验不仅仅是
一种情感的愉悦和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启迪和激发的作用。
通过美感的体验,人们能够获得一种审美的思考和体验,使得他们的精神
得到一种提升和丰富。
美感体验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体的情感愉悦,更在于
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朱光潜的“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美感
的形成过程和其对人们的生活与文化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对他
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美感体验的内在机制和价值,进而推动
美学理论研究和美感体验在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应用和发展。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是朱光潜先生的文艺理论著作《谈美》中关于审美与艺术创造的关系,也更近一部的阐述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是美学界的泰斗,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而《谈美》是一本关于美学基本思想的论述,但朱光潜先生以极具亲和力的畅谈口吻代替了严肃的学术语气,用一种明白和畅的语言层层解析他对于美所坚持的理想。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写于民国时期的一本小书,由浅入深、鞭辟入里,系统地讨论了美的本质、美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欣赏的方法、艺术创作的方法等问题。
以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事的诠释手段来刻画彰显每一章节的精彩之处,并赋予独特的视角呈现其思想独特的美。
在书中,朱光潜先生取及浅入深的方式,由“美感是什么”为开篇,最后将“美”上升到人生的高度,对最终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谈美》一书共分为十五个章节,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如何欣赏美和”以及“如何创造美”。
前三章主要围绕“美感是什么”进行了回答和探讨;四至六章则针对“一般人将寻常快感、联想以及考据与批评认为美感的经验是一种大误解”这一问题进行说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则针对“自然美”这一概念进行阐释;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则引导读者“如何创造美”;最后一章则约略地探讨了人生与艺术的关系。
可以看到的是朱光潜先生从什么是“美感”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启发读者“如何欣赏美”,继而“如何创造美”,再到如何“将美与人生意义相结合”,让“零基础”的读者从最浅显的概念开始,一步步深入美学的世界,从对美的“欣赏者”的角度慢慢转变为“创造者”,最后在了解了这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后开始尝试将所学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这一看似“深奥”的话题。
然而朱光潜先生轻松的笔触与合理的结构安排,却并没有让读者感到丝毫的沉重感,将学术与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浑然天成地融合,让沉浸在“美学”的学术熏陶中的读者有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最新5篇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1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2「谈美」乃一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作者朱光潜先生以一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引领读者,如何在扰攘纷紜的新时代裡。
突破迷障,向文学艺术之路放胆迈进。
他坚信社会风气之衰败,来自人心之堕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沦,釜底抽薪之计,即须从「怡情养性」做起,亦即要於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更高层次的企求。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朱光潜《谈美》读后感读完朱光潜先生的《谈美》,感觉这部书不像是在谈深奥的美学,而更像是一部介绍美、鼓励年轻人去发现美、创造美的书。
朱光潜先生在这部书里面所提到的美,也并非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审美,而是更多的在探讨自然美、艺术美、人生美,这些我们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美的事物。
朱光潜先生开篇就开始谈如何发现美。
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
正如书中提到的关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的问题所展示出来的,画家认为是美的古松,在植物学家与商人眼中却只不过是一株客观实在的,实用的植物。
按照朱光潜先生在书中所说,正是因为植物学家与木商不能够跳出他们的专业的实用范畴才不能发现古松自然的盘屈如龙蛇的弦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可能也就是常说的审美无功利的通俗易懂的说法。
但是,等到后面又谈到创造美的部分时,这种观点未免又有一点片面了。
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品真正是不朽的。
的确,真正的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历史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
朱光潜先生如此说,当然是为了纠正人们对于审美无用的误解。
说动人心魄的历史于我们无意义而《短歌行》于我们亲切,其实是漫长的时间已经把厚重的历史和我们的实用的范畴远远的疏离开来,让我们有机会以身处之外的心理来享受历史的跌宕起伏。
艺术品作为一种对历史的记录或演绎,为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这种美的享受大概不是当年历史的亲历者所能感受到的。
当局者迷,旁边者清。
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或者说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来客观审视。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也多次提到,虽然艺术来自于生活,但是艺术所用的情感却并不是生糙而是经过反省的。
书中说,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站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
朱光潜谈美摘抄

朱光潜谈美摘抄
朱光潜(1898-1966)是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心理学家、文化评论家,他的著作涵盖文学、美学、心理学、文化理论等多个领域。
他的代表作是《谈美》和《诗论》。
在《谈美》中,朱光潜提出了自己对美的一些看法和理解。
以下是他对美摘抄的一部分:
1. 美是一种感觉,一种合乎自然法则的感觉。
2. 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它的存在方式和性质并不受主观意识的制约,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3. 美是人类对于自然、艺术、人文等各种形式美感的享受和表现,是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产物。
4. 美感具有个人性和普遍适用性,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独特的,但美感的性质和经验是可以互相交流和启发的。
5. 美感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主观感受与客观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6. 美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和深化。
7. 美感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相互交织的体验,是人类意识和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光潜《谈美》的读后感及分析

朱光潜《谈美》一、(1)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朱光潜在此也明确指出了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
而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也是其中道理。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因而神秘感而迸发出美感。
(2)“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时,由物我两忘达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
“移情”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尤其是欣赏大众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最常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之一,审美移情简单来说就是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把自身的感情移置到所关注的对象身上。
(3)美感和快感的分别,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口渴时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饥时要吃饭,吃了饭也就得到快感。
二、朱光潜先生在他《谈美》的最后一篇中,提出了“人生的艺术化”这个观点,旨在说明艺术和人生的关系。
人生的艺术化包括人生的本色化,人生的严肃化,人生的超脱化和情趣化。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生的本色化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拥有自己的本色、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要生活的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我们生活的好与坏,我们只能是我们自己,不可能是别人。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要生活的有自己的特点,与众不同,自力更生。
而人们要严肃对待自己的生活,要重视生活中的小节,同时还有大节,即高尚的品行。
我们仅有一次生命,所以应该倍加珍惜,让生活的每一天都有意义!关于人生的超脱化,我们要有豁达的胸襟和气度,既能严肃认真,又能在恰当的时候摆脱,取舍适当,能屈能伸。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名利官位,重返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这种豁达的生活态度有几人能做到。
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

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湖南师范⼤学硕⼠学位论⽂朱光潜“美感经验”理论研究姓名:胡坤⽟申请学位级别:硕⼠专业:⽂艺学指导教师:谭容培20040401上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否定存在对意识的决定作⽤。
他对克罗齐的“⼀元论”哲学的批判就是最有⼒的证明,并且他⾃⼰也是反对纯粹的主观主义美学与纯粹的客观主义美学的。
第五,朱光潜从美感经验⾓度运⽤⼼理学研究⽅法研究美学,适当了当代美学发展的潮流,为中国美学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感经验,美,意象,审美直觉,审美移情,⼼理距离subjectisthepremiseofproducingbeauty;fifthly;Thethinkingofstudyingaestheticsfrompercepmalexperientialpointofviewandtheapplicationofmodempsych0109icalmethodsexpandedfieldofvisionsofChineseaestheticsandad印tthetrendofaestheticsofthepresentageandhadiⅡ1portantsignif!icance.Keywofds:aestheticexperience,beauty,image,aestheticintuition,psychologicaldistance,aestheticempathy中,其前期的美学思想,对于美的探讨,都是以“美感经验”理论为前提。
其后期的美学理论还是坚持了前期美学思想的合理性⼀⼀美在于“物的形象”⽽不在“物本⾝”。
更为关键的是,朱光潜在20世纪现代西⽅⼈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美学两⼤主潮的影响下,融合⼼理学、社会学等⽅⾯的知识,从“⼈本⾝”来研究美学,为中国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虽然中国传统美学⼀直重视主体的感悟和体验,但还缺乏真正有意识地把⼼理学知识⾃觉运⽤于美学者,很少有真正成体系的⼼理学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朱光潜的“美感经验”
朱光潜先生早期美学思想的实质内容几乎都反映在“美感经验”这一理论上,朱光潜先生对于“美感经验”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里,可以说《文艺心理学》这部著作的理论基石就是对“美感经验”的分析。
朱光潜先生认为:“近代美学的最大功用在分析美感经验。
”[1]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是“心理距离”;而文艺家又不能一味的和现实保持“距离”,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所以在这里我将从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三方面去论述美感经验。
标签:美感经验;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
一、形象的直觉
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认为美感的经验就是直觉的经验,而直觉的对象是形象;也就是说“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那么什么是形象的直觉呢?朱光潜先生这样解释过:“无论是艺术或是自然,如果一件事物叫你觉得美,它一定能在你心眼中现出一种具体的境界,或是一幅新鲜的图画,而这种境界或图画必定在霎时中霸占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领略它,以至于把它以外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
这种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
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我。
在美感经验中心所以接物者只是直觉,物所以呈现于心者只是形象。
”[2]
美感态度只专注于事物的形象,是超脱于事物的其它实用价值的,具有超功利性。
美感经验是不带实用目的、不用概念的对形象的凝神关照;超概念、超功利的直觉静观状态是美感经验的最大特点。
关于这一点,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里有过一段论述:审美者的目的不像实用人,不去盘问效用,所以心中没有意志和欲念;也不像科学家,不去追求事物的关系条理,所以心中没有概念和思考。
他只是在观赏事物的形象。
······美感经验是一种极端的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
全部精神都聚会在一个对象上面,所以该意象就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
······有人说“艺术要摆脱一切然后才能获得一切”。
艺术所摆脱的是日常繁复错杂的实用世界,它所获得的是单纯的意象世界。
意象世界尽管是实用世界的回光返照,却没有实用世界的牵绊,它是独立自足,别无依赖的。
[3]
二、心理距离
美感经验这种心理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形象的直觉”;而”形象的直觉”的要点在于从现实世界中超脱出来,而实现这种超脱的关键就在于把世界摆到一种距离以外去看,这里说的距离就是“心理距离”。
1912年,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其论文《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首次集中的讨论了“心理距离”这一美学问题。
朱光潜先生正是受此启发,联系了他所了解的其他哲学家美学家的观点和他所熟悉的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对美感经验中的心理距
离做了如下阐述:乘船的人们在海上遇着大雾,是一件最不畅快的事。
呼吸不灵便,路程被耽搁,固不用说;听到若近若远的邻船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船上的乘客们喧嚷,时时令人觉得仿佛有大难临头似的,尤其使人心焦气闷。
······但是换一个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
你暂且不去想到它耽误了程期,不去想到实际上的不舒畅和危险,你姑且聚精会神地去看它这种现象,看这幅轻烟似的薄纱,笼罩着这平谧如镜的海水,许多远山和飞鸟被它盖一层面网,都现出梦境的依稀隐约,它把天和海联成一气,你仿佛伸一点手就可握住在天上浮游的仙子。
······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么?[4]在这里,朱先生以海雾为例来解释距离,同样的海雾会引起人们“心焦气闷”和“愉快”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原因就在于人们和它的“心理距离”不同。
如果海雾与你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你就不能去欣赏它,就会想到耽误路程与个人安危一类的事;而如果你把它和你的现实实用世界拉开一定的距离,你跳出实用世界之外去看海雾,那样你就会产生审美感受。
由此可见,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转为审美的。
心理距离的积极方面的意义也就在于,从人这一方面说,距离是对现实世界的超脱;就物这一方面说,距离是将其孤立于实用关系之外的。
朱先生也由此认定,人之所以能反省,就是把欣赏者和现实世界拉开一定适当距离的
反观。
三、移情作用
在美感经验中,审美者既要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但又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就是审美主体一方面要客观化,另一方面又要主观化。
就像上面说的,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这种不脱离实际生活的物我同一的现象就是“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讲的是由我及物与由物及我双方面的物我同一。
朱先生认为移情作用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情感外射到物身上去;另一方面主体又吸收外物的精神和姿态于自身。
关于移情作用,朱光潜先生有过这样的论述:在聚精会神的关照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
有时物的情趣随我的情趣而定,例如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随着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随着黯淡愁苦。
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
有时我的情趣也随物的姿态而定,例如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对高山大海而肃然起敬,心情浊劣时对修竹清泉即洗刷净尽,意绪颓唐时读《刺客传》或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便觉慷慨淋漓。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5]这里所说的就是移情作用的一面“推己及物”,一面“由物及我”的双向交流;这也是移情作用的主要特征。
其实朱光潜先生的“双向交流”的移情作用还有感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
朱光潜先生关于美感经验理论的分析很大一部分程度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的,这也符合他一贯的研究美学的风格,即他的美学常带有心理学的印记。
美感经验本身的环节不仅包含直觉、距离、移情、内模仿,还包括联想、快感等等,我在这里只就比较有代表性的形象的直觉、心理距离、移情作用这三方面做一个简单论述。
【参考文献】
[1]《近代美学与文学批评》,《朱光潜全集》第3卷第407页。
[2]《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0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
[3]《文艺心理学》第一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11、212页。
[4]《文艺心理学》第二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17页。
[5]《文艺心理学》第三章,《朱光潜全集》第1卷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