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麻雀》第一课时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6《麻雀》第一课时(教案)教学内容:《麻雀》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
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大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学习屠格涅夫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屠格涅夫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颤动”、“心惊肉跳”等。
2. 把握课文主题,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3. 学习屠格涅夫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麻雀,引导学生关注麻雀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画出重点词语,做好批注。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互相解答疑惑,共同理解课文内容。
4.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写作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主题和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1. 《麻雀》2. 课文主题:关爱生命3. 重点词语:颤动、心惊肉跳4. 写作手法:对比、衬托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思考课文主题对自己的启示。
2. 拓展阅读:阅读屠格涅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写作风格。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重点词语,学习了屠格涅夫的写作手法。
但在课堂讲解部分,对于部分学生的疑惑解答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七年级猎人笔记导学案

七年级猎人笔记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猎人笔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作品的主要内容。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关注与思考,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难点(1)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农奴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2)分析作品中自然描写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猎人笔记》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自幼目睹了农奴制度的黑暗和腐朽。
屠格涅夫的作品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优美的语言著称,对俄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创作背景19 世纪中叶的俄国,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屠格涅夫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农村,观察和了解农民的生活,创作了《猎人笔记》,旨在揭露农奴制度的罪恶,表达对农民的同情。
四、学习过程1、自主阅读(1)认真阅读《猎人笔记》,了解作品的大致内容。
(2)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和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讨论(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疑问。
(2)讨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霍尔和卡里内奇,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形成原因。
3、课堂展示(1)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小组讨论的成果。
(2)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分析人物、朗读精彩段落等方式进行展示。
4、语言赏析(1)选取作品中的精彩段落,如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分析其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
5、主题探究(1)思考作品的主题思想,讨论作者通过这部作品想要表达什么。
(2)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作品对农奴制度的批判。
6、拓展延伸(1)比较《猎人笔记》与其他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分析它们的异同。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作品对我们的启示。
五、课堂检测1、填空题(1)《猎人笔记》的作者是_____。
湖北省襄州区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稿:《猎人笔记》阅读课指导(无答案)

《猎人笔记》阅读课指导教学稿审核:时间:【教材分析】《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
这样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国文学中还不多见。
像《猎人笔记》这样广泛而具体地描绘地主对农奴的奴役,真实地再现广大农奴惨遭欺凌的真相,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伪善、奢侈、冷酷,在俄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接触名著比较少,接触的外国名著就更少了。
但《猎人笔记》里每一篇的篇幅都很短小,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读完每个故事。
另外这部作品中不仅有极其美丽的风景描写,刻画人物也相当成功。
寥寥几笔,或勾勒出自然景物的神韵,或描慕出一个人物的灵魂。
是很适合初中生学习和仿写的对象。
【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屠格涅夫的文学常识。
2、结合写作背景,感知小说的思想内容。
3、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1、结合写作背景,感知小说的思想内容。
2、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
【教学突破】以小说的三要素中的故事情节为突破口,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把握小说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主明标(一)情境导入1、郁郁苍苍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白色的教堂。
夜中弥漫着荞麦的暗香,一个猎人背着猎枪,慢慢地走向远处闪着灯光的村庄。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他行猎漫游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了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
(二)明标预习1、板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思想内容。
二、互动达标(三)文学常识2、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
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第六单元名著自主阅读《猎人笔记》导学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七上《猎人笔记》背景规划拓展背景如若我们不能远游,不如将目光转移到纸上,在文字描述的风景中云游,感受世界的花开花落。
今天和大家云游广袤的俄罗斯,学习一本既能治愈又能带来反思的经典之作——《猎人笔记》。
它的作者是伊凡·谢·屠格涅夫,一个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并称为十九世纪俄国小说“三驾马车”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这本书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屠格涅夫出生在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从小在自家庄园长大。
那里林木葱郁,风景旖旎,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
童年的乡间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了解普通人的生活。
可他专横任性的母亲经常虐待农奴,这让生性厚道、善良、柔弱的屠格涅夫痛苦不已。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痛苦转变为他对俄国落后和残酷的农奴制度的仇恨。
成为作家后,他将自己过往的体验移情到写作上,创作了《猎人笔记》《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屠格涅夫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真切之爱。
这种爱不仅表现在他对人性美的颂扬上,而且表现在他对人类苦难的深深同情中,更表现在他对造成这种苦难的人的憎恶和谴责里。
可以说,他用他的笔真切地写出了当时的俄罗斯之痛——那些存在于俄罗斯大地上的微小的灵魂和深刻的战栗。
屠格涅夫因写作诗歌登上文坛,后以小说家身份闻名于世。
而他成为小说家的标志就是《猎人笔记》。
这本书标志了作家对“诗意现实主义”的开创。
此后,作家一直坚持小说创作,缔造了俄罗斯文学的“诗意现实主义”。
下面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阅读《猎人笔记》。
让我们听从小说中猎人的召唤,去领略屠格涅夫的诗人热情,去感受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去品味十九世纪俄罗斯的奇伟和风情吧。
规划打开书,相信大家会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不像小说的小说。
作者就好像在那儿东一笔西一笔地写,非常散,非常碎;但是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正是屠格涅夫的匠心所在——他写出了一种高度纪实的风格,特别能表现出游猎生活的质感。
16.《麻雀》(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16.《麻雀》(教案)教学内容:《麻雀》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
本文通过讲述一只麻雀为救自己的幼儿,奋不顾身与一只庞然大物的猎狗搏斗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的伟大。
全文篇幅短小,但情节紧张,形象鲜明,语言简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a.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麻雀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吗?你们对麻雀有什么了解?b. 学生分享自己对麻雀的了解。
c. 教师总结: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它们生活在我们的周围。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麻雀的故事,看看故事中的麻雀是如何展现母爱的伟大。
2. 自主学习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b.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故事中的麻雀是如何展现母爱的伟大?c.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究a.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麻雀的母爱?这些细节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b.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感悟a.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
b. 教师点评并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5. 小结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故事主题。
b. 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板书设计:《麻雀》一、故事梗概二、母爱的伟大三、观察与表达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
2. 课后阅读:阅读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集《猎人笔记》,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猎人笔记》阅读指导策略

探索篇•课题荟萃《猎人笔记》阅读指导策略石树仙(山西省孝义市第七中学,山西孝义)《猎人笔记》是十九世纪俄国杰出作家屠格涅夫的成名作。
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的所见所闻,真实记录了沙皇专制统治下农奴主和农奴的生存状态。
全书包括25个短篇故事,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也写出了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别林斯基评价该作品“从一个前人所不曾有过的角度接近了人民”。
作品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对俄罗斯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对于这样一部文学巨著,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其思想内涵,感悟其文学性,恰当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文将呈现在阅读过程中使用的几种阅读策略,并简析其效果。
一、浏览式阅读《猎人笔记》的故事情节采用复沓的形式,每个章节独立性很强,和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有些相似。
初一学生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因此对本书可采用浏览式阅读方法。
浏览法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其知识,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
在阅读过程中设计了如下阅读任务:(1)勾画故事中涉及的人物,以及与其相关的典型性的描写。
(2)以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思维导图可以形式多样,如树冠型、花朵型等等,要求一目了然,内容充实,清晰可见。
从这两个环节中可以看出:浏览式阅读可以让读者从大量信息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尽快把握任务内容,对阅读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这个过程大约需一周时间。
为了检测浏览式阅读中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设置“猜猜他是谁”这一环节,学生根据文字内容猜人物。
这就要求学生对书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把浏览式阅读中捕捉的内容固化,加深对人物的认识。
二、对比式阅读在通读全书之后,根据书的内容特点,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与评价是一个重点目标,因此学生可采用对比法阅读的策略,比较当时社会制度下地主和农民的不同形象,以及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进而深刻理解作者的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倾向。
《猎人笔记》教案(可打印修改)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教案导入新课郁郁苍苍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白色的教堂。
夜中弥漫着荞麦的暗香,一个猎人背着猎枪,慢慢地走向远处闪着灯光的村庄。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他行猎漫游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了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
教学目标1、积累有关屠格涅夫的文学常识;2、结合写作背景,感知小说的思想内容;3、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4、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
这样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国文学中还不多见。
像《猎人笔记》这样广泛而具体地描绘地主对农奴的奴役,真实地再现广大农奴惨遭欺凌的真相,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伪善、奢侈、冷酷,在俄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主要内容:屠格涅夫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主要是从生命的角度来写人物的活动及大自然优美的景物空间。
每一个空间都有—个明确的生命要素,如植物的鲜活,动物的晃动,农民的善良、乐观,地主的衰败等等,这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这一连串的空间也就构成了展示生命本体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
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人物分析农民:善良、热情、正直、乐观农民的孩子:容貌俊美、聪明爽直、充满幻想、勇敢勤劳、活泼可爱农奴主、地主们:自私自利,骄横冷酷贵族切尔托普哈诺夫:正直善良、、暴躁刚烈、嫉恶如仇艺术特色1、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与其他人物存在于同一世界,因此第一人称叙述也称为内部叙述。
“我”是主要叙述者,化身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并被赋予特殊身份:猎人。
2、景色描写充满诗意和浪漫气息。
猎人笔记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猎人笔记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掌握猎人笔记的记录方法和技巧。
(3)能够运用猎人笔记进行信息收集和整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3)激发学生对野外探险和生存技能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猎人笔记的定义和作用。
2. 猎人笔记的记录方法和技巧。
3. 猎人笔记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猎人在野外生存的场景,引发学生对猎人笔记的兴趣,引出课题。
2. 讲授猎人笔记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结合教材,讲解猎人笔记的定义、作用和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猎人笔记的基本知识。
3. 讲解猎人笔记的记录方法和技巧通过实际案例,讲解猎人笔记的记录方法和技巧,如观察、描述、分类等。
4. 小组合作实践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份野外生存场景的图片或视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猎人笔记的记录。
5. 分享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猎人笔记,教师点评并总结。
6.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猎人笔记在野外生存、探险等场景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猎人笔记的实际价值。
7.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
2. 猎人笔记质量:评价学生猎人笔记的记录是否准确、完整、有条理。
3.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 反思总结: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反思和总结是否到位。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猎人笔记》2. 图片或视频:野外生存场景3. 野外生存道具:地图、指南针、笔记本等六、教学时间本教学设计方案预计用时2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教案
导入新课
郁郁苍苍的森林边,星垂平野,静静的池塘倒映着白色的教堂。
夜中弥漫着荞麦的暗香,一个猎人背着猎枪,慢慢地走向远处闪着灯光的村庄。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他行猎漫游时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串起了25篇各自独立的小说,组成了自己的成名作《猎人笔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有关屠格涅夫的文学常识;
2、结合写作背景,感知小说的思想内容;
3、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4、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
《猎人笔记》是一部借猎人出猎的见闻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广大农奴遭受农奴主残酷奴役、处于水深火热生活中的纪实作品,它用活生生的事例向读者展示了俄国农奴制下广大农奴的悲惨生活。
这样的作品在屠格涅夫之前的俄国文学中还不多见。
像《猎人笔记》这样广泛而具体地描绘地主对农奴的奴役,真实地再现广大农奴惨遭欺凌的真相,揭露农奴主的残暴、伪善、奢侈、冷酷,在俄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主要内容:
屠格涅夫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主要是从生命的角度来写人物的活动及大自然优美的景物空间。
每一个空间都有—个明确的生命要素,如植物的鲜活,动物的晃动,农民的善良、乐观,地主的衰败等等,这些要素是相互关联的,这一连串的空间也就构成了展示生命本体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
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人物分析
农民:善良、热情、正直、乐观
农民的孩子:容貌俊美、聪明爽直、充满幻想、勇敢勤劳、活泼可爱
农奴主、地主们:自私自利,骄横冷酷
贵族切尔托普哈诺夫:正直善良、、暴躁刚烈、嫉恶如仇
艺术特色
1、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与其他人物存在于同一世界,因此第一人称叙述也称为内部叙述。
“我”是主要叙述者,化身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并被赋予特殊身份:猎人。
2、景色描写充满诗意和浪漫气息。
让人觉得很恬静安宁,似乎不是在打猎,而是茶余饭后的散步,这种美学感受让人神往。
3、文笔流畅、细腻、富有抒情性;
4、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既烘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表现出作者对俄罗斯民族与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结
《猎人笔记》是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
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十九世纪杰出作家,《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
主题思想
作品以一个猎人的行猎为线索,刻画了地主、管家、磨房主妇、城镇医生、贵族知识分子、农奴、农家孩子等众多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展现了农奴制背景下外省城乡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
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景色中,发生的却是种种悲剧,体现了对农奴制度的无言控诉。
作品也生动地描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