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总论(低版本)
中药学-总论

《中药学》——总论
总
论
第一章、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中药的采制
(产地、采集、炮制、制剂)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
(配伍、用法、用量、禁忌)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毒性)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基本概念
中药——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制剂
(中成药) 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所载药物以植物 类为主。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九、当 代
成书于1999年,几乎涵盖 了当今中药学的全部内容,总 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中药学 成就,载药8980种,增加了化 学成分、药理等内容,超过了 以往的本草文献,可以说该书 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 展水平的综合性本草巨著。
总
论
第一章、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中药的采制
总
论
第一章、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中药的采制
(产地、采集、炮制、制剂)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
(配伍、用法、用量、禁忌)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毒性)
第三章 药性的性能
第一节、四气
作用与适应证
寒凉药
清热作用 适用于阳热等证 散寒等作用 适应阴寒等证
——寒、凉、温、热
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的:能治热证为寒凉,能治寒证为温热
(产地、采集、炮制、制剂)
第三章、中药的性能 第四章、中药的应用
(配伍、用法、用量、禁忌)
(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功效、毒性)
第二章 中药的采制
中药————中药饮片————中药制剂
栽培
采集—加工
制剂
第二章 中药的采制
中药学章节总论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成为解表药发散风寒药: 作用为发散风寒, 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风寒表证(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发散风热药: 作用为发散风热, 用治外感风热所致的风热表证(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 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成为清热药清热泻火药: 作用为清气分热, 用治气分湿热证; 诸脏腑热证(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清热燥湿药: 作用为清热燥湿, 用治湿热合邪的病症(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苦参,秦皮,白鲜皮)清热解毒药: 作用为清热解毒, 用治热毒炽盛的病症(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绵马贯众,鱼腥草,红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白头翁,蚤休,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熊胆)清热凉血药: 作用为清营分, 血分热, 用治营分, 血分实热证(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清退虚热药: 作用为清虚热,退骨蒸, 用治血热病症(青蒿,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 称为泻下药攻下药:作用为通利大便,清热泻火,用治大便秘结,肠胃积滞,实热內结(大黄,芒硝,潘泻叶,芦荟)润下药:作用为润肠通便,用治津枯,阴虚,血虚之肠燥便秘(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药:作用为逐水退肿,用治水肿,胸胁停饮(甘遂,京大戟,牵牛子,巴豆)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表,筋络,筋骨,关节的风湿,解除痹痛为主;用于治疗痹证得药物,称为风湿药祛风湿散寒药:作用为祛风湿,散寒止痛,舒筋活络;用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雷公藤,木瓜)祛风湿清热药:作用为祛风湿,清热消肿,通筋活络;主治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诸证(秦艽,防己,豨莶草,络石藤)祛风湿强筋骨药:作用为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主治风湿痹证兼肝肾不足,腰膝无力(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化湿药凡以化湿运脾为主,治疗湿阻中焦证得药物,称为化湿药化湿运脾是指药物具有运化湿浊,健运脾胃,祛除湿邪以治疗湿重困重的病症(广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诸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人体水液代谢功能失常,则水湿潴留,聚则为水,散则为湿:外溢为浮肿湿疮;内停为胀满水肿;上攻为喘满咳逆,眩晕;下蓄则为小便不利利水消肿药,作用为淡渗利水;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及痰饮(茯苓,薏苡仁,泽泻,香加皮)利水通淋药,作用为清下焦湿热,利尿通淋;用治各种淋证(车前子,滑石,木通,霍麦,地肤子,海金沙,石伟,萆薢)利是退黄药,作用为利湿退黄;用治湿热黄疸(茵陈,金钱草,虎杖)温里药凡能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或祛寒药寒邪致病的里寒证,表寒证(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花椒,丁香,荜茇)理气药凡能调理气分,消除气滞与气逆的药物,称为理气药气的病变:气虚(当补),气滞(当通),气逆(当降)(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香附,川楝子,乌药,荔枝核,佛手,薤白,柿蒂)消食药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山楂,神曲,麦芽,谷芽,莱菔子,鸡内金)驱虫药凡以祛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止血药凡以制止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
1中药学-总论

1、中药学——总论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生长在中国的药叫中药。
(×)
中国人用的药叫中药。
(×)
中药主要源于天然产物,但天然产物并不一定都是中药。
全世界公认化学合成药的先驱是炼丹术。
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其中以植物药居多,
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五代后蜀韩保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言本草者,草类药为最多也。
”因此,中药学也叫本草学,习惯上将中药称作“本草”。
“本草”术语出现在汉代。
草药之名始于宋代,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
后世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未记载,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欠规范的药物成为草药。
如三七、石龙芮(野芹菜)最早就是草药,后来成为官药。
中药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材是经产地加工后形成的原料药材;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使用的处方药品;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符合相关标准的中药成方制剂或单味制剂。
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
如藏药、蒙药、苗药、维药、傣药等。
民族药和中药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药的中药组成成分。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据统计,古代本草书载中药约3000余种,至今已有12800余种。
中药学总论

4、相杀:一
种药物能减轻 或消除另一种 药物的毒副作 用。 如生姜杀 生半夏、生南 星的毒。
5、相恶:两种
药物合用,一种 药物与另一种药 物相作用,而致 使原有功效降低, 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
6、相反:两种
药物合用,能 产生毒性反应 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 乌头反贝母。
补益药: 肺虚:易感,畏风,咳嗽痰白, 倦怠懒言---百合(归肺经) 脾虚:腹胀食少,便溏、消瘦--生芪、白术(归脾经)
五、 毒性
一、定义: 广义:指偏性,即以药性之偏纠 正人体阴阳之偏,即药物的治疗 作用。(以毒攻毒) 狭义: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标“大”“中”“小”,意在提醒 用药注意。
疾病升浮性:泄泻、痢疾、
三、升降沉浮 1、定义: 是 指药物在人 体内的作用 趋向。
脱肛、胃下垂、窍闭 以升阳、解表、催吐、 开窍作用治疗,即主上行 而向外。
疾病沉降性:呕吐、咳嗽、
汗证 以清热泻火、泻下通便、 降逆止呕、 止咳平 喘、 潜阳熄风、利水渗湿作用 治疗,即主下行而向内。
双向性:
麻黄可以发汗, 又可平喘;
川芎上行头目, 又下行血海。
四、 归经 一、定义:指药 物对人体某一 部分(脏腑或 经络)作用明 显,而对另一 部分作用较弱 或不起作用的 一种趋势—— 药物治病范围。
清热药: 肺热:咳嗽痰黄、咽候肿痛,大 便秘结---杏仁、川贝(归肺经) 肝热:目赤肿痛,口苦、胁肋胀 痛---菊花,桑叶(归肝经) 胃热:牙痛,口臭,口苦,大便 秘结--石膏,知母(归胃经)
15、口服液: 特 点---吸收好,见效快,有 效成分均衡等
一、四性(四气): 1、定义:是指药物的寒、凉、温、热四种不同的 药性,它是通过实践反复验证的总结。 2、寒凉性:指凡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多为寒 凉性,其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常用于治疗 阳证、热证——如金银花、菊花等。 3、温热性:指凡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多为温 热性,其有温阳、散寒、救逆之功,常用于治疗 阴证、寒证——如附子、干姜等。 4、平性:指寒热不明显,作用较平和,仅有微寒和 微温的差异。仍称四性。
中药学总论

2021/9/13
15
5.中药毒性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 误服伪品; 炮制不当; 制剂服法不当; 配伍不当; 个体差异。
2021/9/13
16
5.中药毒性
• 注意中药毒、副作用:马兜玲酸肾病(关木 通、广防己、马兜玲、天仙藤、青木香等)。 乌头碱类中药的心脏毒性;黄药子雷公藤、 朱砂、雄黄等的肝毒性等。
• 一般每剂药煎煮两次,第二次煎加水量和煎煮
时间均应适当减少。解表药宜用武火,煎的时
间不宜长,沸后10~15分钟即可;补益药宜文
火久煎,沸后煎40~60分钟左右。两次药煎好
后合并搅匀,分早晚两次分服。
2021/9/13
22
三.中药的用法
• 服药法:一般汤剂宜 温服,解表散寒剂热 服;治疗呕吐剂宜小 量频服。滋补药宜饭 前服,驱虫或泻下药 空腹服;对胃肠有刺 激的药宜饭后服;宁 神安眠药宜睡前服。
等,均宜慎用或禁用。 • 2.应控制用量,中病即止。 • 3.注意季节性用药。 • 4.不宜久煎。 • 分类: 辛温解表药、辛凉解表药
2021/9/13
25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辛苦微温,归肺膀胱经。 • 功效主治: •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配桂枝,方如麻黄汤。 • 2.宣肺平喘:肺实喘咳,风寒、肺热、痰饮均可配伍
• 用量用法:3~9克。
2021/9/13
35
清热药
• 概念:凡是能清解里热,治疗热性病证的药物,统称 为清热药。
• 作用:药性寒凉,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解暑 等功效,达到热清病愈的目的。
中药学总论——精选推荐

总论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人们习惯把凡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
即中药就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为主,且使用也最普遍,故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能、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中药组成部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一、先秦时期人工酿酒和汤液的发明与应用,对医药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酒被誉为“百药之长”,具有温通经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
《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对中药学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秦汉时期西汉时期已有药学专著出现,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吕后8年(公元前180年)公乘阳庆传其弟子淳于意《药论》一书。
西汉晚期已用“本草”一词来指称药物学及药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学)专著,共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按药物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三品分类法”。
分类 数目(种) 功能 上品 120 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大都无毒)。
中品120 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神农本草经(365种) 下品 125 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附:沿用“三品分类法”的本草著作还有:《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新修本草》《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为本草学(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对后世本草学(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药学总论

唐宋以来, 唐宋以来,人们将具有地区 特色、质量优良、 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的药材称为“道地药材”。
不同产地金银花 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不同产地金银花(灰毛忍冬)绿缘酸的含量(%)
产 地 山东平邑 山西太谷 云南大理绿Leabharlann 酸5.66 3.88 1.81
不同品种莪术( 姜黄素含量( 不同品种莪术(Curcuma)姜黄素含量(%)
多数果实类药材, 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果实成熟或将熟时采收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树皮和根皮类药材, 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剥 取树皮, 取树皮,因此时植物生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而且枝干内浆汁丰富,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 树皮易于剥离。 树皮易于剥离。
总黄酮含量 产 地 日 期 雄 北京前门 北京前门 北京检定所 北京检定所 北京宣武门 北京宣武门 19951995-09 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995-10 19951995-09 19951995-10 0.63 0.36 0.66 0.33 0.37 0.32 株 雌 株 1.02 0.74 0.68 0.53 0.85 0.45
2.中西药的互用 2.中西药的互用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主体同为药,无中西之分。 例证: 人工合成(天然) 芒硝(NaSO4.XH2O) 例证:①人工合成(天然)药物 芒硝(NaSO4.XH2O)泻下 ②cortisone 考的松 皮纸激素类药物 类似中医上的助阳药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Aspirin 阿司匹林 清末民初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加解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表药,石膏阿司匹林汤(表证未解,里证已成。)
中药学 总论

载有药物126种,其中植物药52种 动物药67种,矿物药3种,其余不 详,并明确指出了药物的产地、形 态、性能、功效和主治,说明人对
药物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
总论
黄帝内经
载方13首,药26味,但对中药 学的基本理论有纲领性的阐述, 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轩辕黄帝
总论
五十二病方
共有医方280个,用药242种, 疾病涉及内、外、妇、儿、五 官等各个方面,书中对药物的 储藏炮制也有较详细的描述, 足见先秦时期用药已具相当规
总论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纯净药材 2、便于制剂、使用和贮藏 3、降低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4、增加药物疗效 5、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用药范围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7、引药入经
一.修制法
总论
第二节 炮制方法 1、纯净处理: 2、粉碎处理: 3、切制处理:
总论
一.水制法
1、漂洗: 2、润(闷): 3、水飞:
总论
清炒 1. 炒: 蜜炙:增加药物的补益功能,如辅蜜料炙炒人参等。
酒炙:增加药物的活血功能,如酒炙当归等。
一.火醋制法炙:加强止痛和2疏、肝炙功:能,如醋炙元胡等 姜汁炙:增强温胃止呕作用, 如姜直半接夏煅。:
盐炙:可引药入肾3和、增煅加补:肾作用,如盐炙杜仲
总论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功效:是指中药的治疗作用, 又称功能。
功效的分类: 1.对因治疗功效 2.对症治疗功效
第五章
总论
中药的性能
总论
第一节 四 气
一.概念
二.四气的 确定依据
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又阳称盛四 衰性 ,凡。 寒能它 热治反 变疗映 化热了 的症药作的物用药对倾物人向,体。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麻
春麻
树皮、根皮类
通常在春、夏时节剥取树皮,如黄柏、 厚朴、杜仲。 根皮,应于秋后采集,如牡丹皮、地骨 皮、苦楝皮。 但肉桂多在十月采收,因此时油多易剥 离。
动物类药物的采收
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
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 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 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 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 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该书公元731年即传
入日本,并广为流传 ——
。
《 延 喜 式 》
“ 草凡 ”醫 生 皆 讀 蘇 敬 新 修 本
四、隋唐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
成书时期:开元年间(713—741年)
作者:陈藏器
主要内容:在《新修本草》基础上增补了大量民间药
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点分列为宣、
“草药”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代 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中药的起源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 在采集食物的过程中,经过 无数次的口尝身受,逐步认 识到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 些植物可以治疗疾病,初步 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药的知
药有三品
上品:120种,滋补强壮,延年益 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
中品:120种,治病补虚,兼而有 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
下品:125种,功专去寒热,破积 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 服。
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黄连 治痢
阿胶 止血
人参 补虚
茵陈 退黄
半夏 止呕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雷公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药
效,减轻毒、烈之性。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著,它标 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四、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药品、
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等。
明确几个概念
中药
中药学 本草
几个误区
出产于中国的药
中医医生使用的药物 天然药物
诃子
收涩药 涩肠止泻, 敛肺止咳,利咽开音 ——作为中药
百药之王,补虚、强 身健胃 ——作为蒙药、藏药
麻黄
中药
草质茎入药,辛温 ,归肺膀胱经,发散风寒 ,平喘止咳,利尿消肿,用 于风寒感冒,风寒引起的咳 嗽、水肿。
叶类
叶类药材,大多在将开花至花盛开时采收。此时植物生长极
盛,有效成份含最高,药力雄厚,应及时采收。
如艾叶、荷叶、番泻叶、罗布麻等。 少数药材例外,如桑叶,宜深秋或初采收,习称“霜桑叶” 或“冬桑叶”。
花类
在植物开花时采集,花蕾大多次第形成和开放,故应
分批采摘。
即开即采:菊花、月季花、洋金花、旋覆花等。 花冠由黄转橙红时采:红花。 采含苞待放的花蕾:槐花、金银花、辛荑等。 花完全开放时采:蒲黄等花粉类药材。
成书时间及作者:成书于公元659年,由长孙无忌、
李勣领衔,苏敬编修 。 主要内容:全书共54卷,收药844种。分药图、 图经 、本草三部分。 学术价值: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②采用
了图文对照的撰写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反
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药学成就,对后世的本草具有深 刻影响。
《新修本草》
除去杂质,纯净药物 便于制剂和贮存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确保安全用药 增强药物功效,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性,扩大应用范围 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 引经入药,便于定向用药
常用的中药养护方法
干燥养护 冷藏养护 密封养护 化学剂养护 对抗同贮养护 气调养护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指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
种剂型前必须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的修治整 理和对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炮制的目的
广东的砂仁、陈皮
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 云南的茯苓 浙江的贝母 山东的阿胶
中药的采集
全草类:一般在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此时茎叶有效成份
含量最高。
不用根者,割取地上部份:益母草、青蒿、薄荷、藿香等。
连根用者,连根拔起:车前草、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
特殊采用:茵陈嵩以幼嫩全草入药,忍冬藤茎叶同时入药。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经 集注》
成书时间:南北朝梁时。
作者:为陶弘景所辑。 主要内容:全书七卷,分为序论和各 论两部分。各论收药730种。按药物自 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药物分为 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 名未用七类。
学术价值
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定,奠定了我国大
训诂、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
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该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对世界自然科学
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清 代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本草纲目拾遗》
成书时间:公元1765年。 作者:赵学敏著。 主要内容:10卷,载药921种,较 《本章纲目》新增716种。
学术价值
增收了大量民间药和外来药,对《纲目》进行 了重要的补充,并订正了《纲目》中的错误。 总结了16~18世纪的药学新成就,保存了一批
六、明 代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本草纲目》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578年。李时珍著。
主要内容:全书52卷,分序例和各论两大部
分。 对本草史和中药基本理论进行了全面、 系统的总结和发挥。载药1892种,按自然属
性分为16部60类。附方11000多首.并有附
图1100多幅。
学术价值
该巨著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
(1935年)
作者:陈存仁 学术价值:近代第一 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 型药学辞书。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师从姚公鹤、 章太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名中 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擅长内科、妇科及针灸 科。
九、当代本草成就
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
药大辞典》等等。
蒲公英
蝉蜕
赭石
中药学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分为十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
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
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主要学术价值
文物考古表明,在数
千年的钟鼎文中,已
有“药”字出现。
“藥”
“治病草,从草,乐声。”——《说文解字》
西周时已有专业的“ 医师”。
通、补、泻……等10类。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唐朝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
羊肝治疗夜盲
人胞强壮身体 羊靥治甲状腺
五、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为基础 ,广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药 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对照的 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文献资料,文献价值 极大。
致于上述药品,为什么宜久陈,贮存多久才为 “陈”?至今尚无定论。据报道: 陈棕炭止血作用较新棕皮好,久陈者作用更显 著。 芫花、狼毒久陈可减轻毒性。 橘皮久陈散失其挥发油及陈皮甙,有效成分含 量可相对增加。 槐花久陈使其芸香甙转化为鞣质,发挥止血作 用;新品清肝火、降血压作用较好。
果实、种子类
果实成熟时或将成熟时采:山楂、枸杞、川楝子等。
幼果入药:枳实、青皮等。 分次采成熟果实:瓜蒌。 容易变质果酱,晴天清晨或傍晚采:桑椹、枸杞、覆 盆子等。不宜过熟。
根、根茎类
一般在早春或深秋时节采集,“春宁宜早,秋 宁宜晚”,如天麻、苍术、葛根 天麻冬季采收者为“冬麻”、质佳;春季采收 者为“春麻”、质次
识,形成了原始的食物疗法
和药物疗法。
中药的起源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 “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以植物充饥 →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弓箭的发明和使用, 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 期,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矿物类药材的成分较稳定,大多可随时 采收。
磁石
中药的贮存
中药材经采集后,除少数随采随用的鲜 品外,一般都要使之干燥或进行初步加 工,然后才能贮存。贮存不当,不仅药 材外观差,质量降低,影响疗效,而且 还对人体有害。
一、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 霉变 变色 走油
二、中药贮存的时间与药效
用药宜“新”,一般不宜贮存太久,随着贮 存时间延长,有效成分降低,影响药品质量 。 一些药物鲜用与干用,作用强弱有差异。 如:鲜地黄寒润之性优于干地黄,其清热 凉血、养阴生津之效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