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医思考题库.doc

中医思考题库.doc

第一章绪论:1、中医学历史沿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包括含义与特征)、学科属性及形成标志是什么?金元四大家的代表人物、学术特点各是什么?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说出清代温病四大医家的名字。

中医学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请简要论述中医四大经典著作(包括书名、作者、成书年代、领域和成就)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怎样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证、病及症有何区别与联系?辨证与论治的基木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何谓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临床上如何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原则?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事物阴阳分属的依据是什么?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清分别举出理由阐述之。

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可否用阴阳概括说明之?阴阳对立制约的涵义是什么?阴阳互根互用的涵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之。

阴阳消长平衡的形式有哪些?各与阴阳的哪些运动规律相关?阴阳相互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如何?怎样用阴阳的运动规律和形式解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相应的治疗方法?2、五行学说五行的基木概念是什么?五行的特性是什么?事物的玉彳亍归类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什么是五行的生克?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么?母子相及的形式和产生原因是什么?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举例述之。

根据一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是什么?试举例述之。

第三章藏象学说1、概述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右.何特点?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2、脏腑心主血脉的概念及血液运行的必备条件是什么?从心主神明角度看为什么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什么说“心在液为汗” ?为什么说肺为娇脏?为什么说肺主一身之气?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各体现于哪些方面?宣发与肃降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为什么说“肺合皮毛” ?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其在临床上有何意义?脾气主升的涵义是什么?脾主统血的概念和机理各是什么?“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肝气疏泄的涵义是什么?主要体现于哪些方面?肝主藏血的涵义和生理意义各是什么?为什么说肝为“罢极之本” ?肝气疏泄失常的表现主要有哪两方面?肝不藏血的病机主要有哪些?你对肝“体阴而用阳”是怎样认识的?肾精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说肾主水?肾主纳气的机理是什么?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应怎样表述?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 ?胆的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怎样理解“利小便以实大使” ?怎样理解三焦的概念内涵?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是怎样的?为什么说三焦为“孤府”及“有名而无形” ?脑的生理功能有哪些?其与五脏藏神的关系是怎样的?女了胞的功能与五脏的关系是怎样的?水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其形成原因和病理变化如何? 人体中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的功能相关?补充和自学:怎样理解心肾相交?肺与脾在津液的输布代谢方面的关系是怎样的?肺与肾的生理联系是怎样的?试述肝肾两脏在生殖方面的相互关系。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答: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答: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的某一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作用于另一方。

3. 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答: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盛则寒"和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4. 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答:五行相生规律是对自然界五行之气运转规律和万物生化过程的抽象概括;五行相克规律是对自然界五行之气正常制胜规律的抽象概括;五行乘侮规律是对自然界五行之气异常制胜规律的抽象概括;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5. 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答: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

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

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

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病及肝,即属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

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

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

如肝属木,脾胃属土,正常情况下,肝木能克脾土。

若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

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

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

6. 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答: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

中药复习思考题

中药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总论(1-7章)1.何为中药及中药学?(1)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2)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 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是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哪一部?《神农本草经》3.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的名称是什么?《新修本草》即《唐本草》4.何为道地药材?具有地区特色、历史悠久、质量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显著的药材,是优质纯正的专用名词。

5.试述应当怎样对待道地药材?(论述)(1) 对于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十分重要,应高度重视这类药材的生产和开发利用。

(2)并非一层不变,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原有道地药材已不能满足需要,进行新的引种或驯养,则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3) 在引种和驯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质量和疗效。

6.植物药按药用部位各在什么时节采收为宜?(1) 全草类多数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

(2) 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有些特定品种,如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

(3) 花类一般在花朵正开放时进行,若花朵次第开放,则要分次采摘。

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有的在刚开放时采摘最好,如月季花;而红花则宜于花冠由黄色变橙红色时采收;至于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的,则须于花朵盛开时采收。

(4) 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子、五味子等。

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

以种子入药的,如果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可以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然后进行脱粒。

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

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小茴香、白豆蔻、牵牛子等,最后在开始成熟时适时采取。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1. 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阳表现为: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表现为: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即阴阳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

2. 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各以对⽅为⾃⼰存在的前提。

互⽤——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体现出相互资⽣、相互为⽤的特点。

3. 试⽤阴阳学说说明⼈体的病理变化?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六淫 (阳) 风邪、暑邪、⽕(热)、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阴)4. 试述五⾏⽣克乘侮规律。

1.五⾏相⽣:相⽣为相互资⽣、助长和促进。

⽊⽣⽕,⽕⽣⼟,⼟⽣⾦,⾦⽣⽔,⽔⽣⽊2.五⾏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克⼟,⼟克⽔,⽔克⽕,⽕克⾦,⾦克⽊3.相乘:五⾏中的某⼀⾏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4.相侮:五⾏中的某⼀⾏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克制,即反克,⼜称“反侮”。

5. 如何以五⾏⽣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相⽣:肝藏⾎以济⼼——⽊⽣⽕⼼之阳以温脾——⽕⽣⼟脾散精以充肺——⼟⽣⾦肺肃降以助肾——⾦⽣⽔肾藏精以养肝——⽔⽣⽊以五⾏相⽣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相克:以五⾏相克说明五脏间相制的联系。

肝⽊条达以疏泄脾⼟之壅塞——⽊克⼟⼼之阳热以制肺⾦之肃降太过——⽕克⾦脾⼟运化以制约肾⽔之泛滥——⼟克⽔肺⽓肃降以克制肝阳之上亢——⾦克⽊肾⽔上承以制⼼⽕之亢烈——⽔克⽕1.⼦母相及传变:母病及⼦——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脏,如:肾病及肝。

⼦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脏传及母脏,如:⼼病及肝。

6. 五⾏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1.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2.确定治则和治法以相⽣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治法:滋⽔涵⽊,益⽕补⼟培⼟⽣⾦,⾦⽔相⽣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扶⼟,培⼟制⽔佐⾦平⽊,泻南补北《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1.简述六淫各⾃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doc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doc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1、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 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 相兼性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一)风邪定义:凡致病中具冇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K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病位在上、病位在表2、风性善行而数变:病位游走不定,症状变化多端3、风性主动:动摇不定4、风为白病之长(二)寒邪定义:自然界中具冇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外寒:寒邪侵人所致病证,称为外寒病证。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屮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证、伤阳证2、寒性凝滞:气血运行迟滞甚则凝结不通产生疼痛3、寒性收引:月奏理汗孔收缩、筋脉牵引拘急(三)湿邪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K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沉重感、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3、湿性黏滞:症状的粘滞性,病程的缠绵性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见于下部。

(四)热邪(五)燥邪定义: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易伤肺阴(六)火邪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2、 执八神:火热入营血3执八4、 动血:热极生风、迫血妄行5、 痈:热入营血、腐蚀血肉K 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发为实热性病证、侵害人体上部火、热的异同 联系:本质均为阳盛,均为外感六淫,致病 基本相同。

区别: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

(六)暑邪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1、 炎热2、 升散:上犯头冃、上扰心神、月奏理开泄、伤津耗气3、 多夹湿2. 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本是气之剧烈 运动,故其治病症状有病位游移、行走无定处的特性。

中医药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1.何为解表?解表药的含义?(1)发散解表、解除表证。

(2)具有发散解表、解除表证的药物。

2.解表药有有几类?其性味、功效、适应症有什么不同?发散风寒药【辛温】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主治风寒表证。

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

2 发散风寒药【辛凉】以发散肌表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

主治风寒表证。

部分发散风寒药分别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用治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以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

3.写出紫苏、羌活、细辛、薄荷、柴胡的功效和主治要点?表,散寒,理气,和营。

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头痛无汗,气喘,胸腹胀满,呕恶腹泻,咽中梗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并能解鱼蟹毒。

,痈疮蛇毒辣。

散风寒湿,止痛。

治感冒风寒,头痛无汗,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

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4.比较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的功效和主治异同?(1)都是辛温解表药,发汗解表,表寒症:麻黄发汗功力强,还可以宣肺平喘,利尿消肿;桂枝可以温经通阳(2)相同:发表散风,风寒、风热表证均宜。

均治风疹瘙痒。

荆芥发汗之力较大,透散之力较强,能透疹消疮,又止血。

防风祛风之力较强,风病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并能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3)相同:疏散风热,平肝明目。

中药学(张廷模版)复习思考题

中药学(张廷模版)复习思考题

总论部分复习思考题1.简述中药、中药学的概念。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意义何在?3.何谓中药的性能?其内容有哪些?4.何谓五味?简述五味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5.简述升降浮沉的概念,与之有关的因素、影响升降浮沉的条件各有哪些?6.何谓归经?为什么归经必须与性味、升降浮沉相结合?7.简述毒性、副作用的概念。

8.何谓道地药材?为什么有道地药材?9.何谓炮制?药物炮制的目的是什么?解释水飞、炙、煨、煅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10.中药配伍的“七情”内容有哪些?简述相须、相使有何不同?11.中药用量的概念是什么?确定用量的依据有哪些?12.简述中药汤剂正确煎煮的方法。

解表药复习思考题1. 简述解表药的含义、性能特点、分类及主治、配伍原则、使用注意。

2. 比较下列各组药物的功用异同:荆芥与防风,细辛与白芷,薄荷与牛蒡子,桑叶与菊花3. 举出解表药中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以使用的药物名称,说明理由以及具体的运用。

清热药复习思考题1. 清热药分为几类?各主治何证?2. 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的功效及主治证: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与黄柏,金银花与连翘,生地黄与玄参,青蒿与地骨皮。

3. 试述栀子的性能以及不同炮制品的功效主治。

4. 清热药在使用时应当注意什么?泻下药复习思考题1. 泻下药分几类?简述每类的功效、主治,有哪些常用药物?2. 简述大黄在泻热通肠方面的适应证、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3. 甘遂、巴豆、京大戟各有何功效?主要用于哪些病证?使用时应注意什么?祛风湿药复习思考题1. 试述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常用配伍,使用注意。

2. 比较下列药物的功用异同点:独活与羌活,秦艽与黄柏,蕲蛇与木瓜,桑寄生与五加皮,豨莶草与蒲公英。

化湿药复习思考题1. 简述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使用注意。

2. 比较下列各组药物的功用异同点:(1)藿香与佩兰;(2)苍术与厚朴;(3)砂仁与豆蔻。

利湿药复习思考题1. 简述利湿药的含义,分类及功效、适应范围,常用配伍,使用注意。

复习思考题3_ywx

复习思考题3_ywx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①藏象、经络、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体质学说,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理的理论;②病因、发病、病机学说,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③治疗原则与方法,药学、组方理论及诊法、辨证理论,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④养生、保健、康复理论与方法,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制约和指导以上各种理论的是在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影响下建立的整体观、恒动观与辩证观,它们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表达了中医学的特色。

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一、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阳: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阳) :a.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b.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

人体的基本病理变化是阴阳失调:中医病机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方面。

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则包括阴精与阳气两部分。

所以,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多表现为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

且一方面之异常,亦必影响及另一方面。

一般来讲,外感邪盛多使机体阴阳某一方面偏亢,而使另一方面受损;内伤体衰则可导致机体某一方面不足,使之低于正常水平,从而形成另一方面的相对偏亢,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错综复杂,但就其阴阳状态来说,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

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亦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互损及转化在病理上之体现: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能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至于阴阳转化在疾病证候上之反映,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都是常见的,已如前述,不再重复。

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相克与相乘,次序一致。

但相克——正常、生理;相乘——异常、病理。

相侮: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a.子母相及传变: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b.相克关系传变: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

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

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

6.五行学说是如何指导临床治疗的?a.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b.确定治则和治法: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c.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d.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7. 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3.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易伤肺阴。

5.火邪: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6.暑邪:炎热;升散;多夹湿。

8. 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游走性关节疼痛,痛无定处的“行痹”,即是风气偏盛的表现。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

如风疹块,即有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之特点。

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

9. 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弥漫性发热;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

暑邪:炎热;升散;多夹湿。

10.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11. 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痰饮:外感六淫、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降、脾失健运、肾阳不足、肝失疏泄、三焦水道不利进而导致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最终形成痰饮。

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血:外伤—络伤血溢、血热—迫血妄行、气虚—气不摄血导致血离脉道,停积于体内;气虚—血行无力、气滞—血行受阻、血寒—寒凝血滞、血热—煎熬粘滞导致血行不畅,阻滞于脏腑经络。

在二者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瘀血。

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12. .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气有余便是火,病因病理学术语。

出《丹溪心法》。

阳气偏盛,呈现病理性的机能亢进,导致各种火症。

如由于阴液不足,阳气偏盛引起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虚火上炎证候。

又如五志、七情过极,出现阳亢或气郁化火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等证候。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313.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

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

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

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

14.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1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1.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2.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症相结合。

16.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

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环境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性,病理上的整体性,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17. 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相对属性分别是什么?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相对属性:阴阳的对立性(即阴阳双方必须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其属性,单一事物无法定阴阳),阴阳的转化性(即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属阴的事务可以转化属阳,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属阴),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表现为阴阳的每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

18.回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最终对立与制约达到动态平衡。

2.互根互用: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消长平衡: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此消彼消: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4.互相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19. 回答五行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五: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运动变化。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及其构成的五大行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4. 相生相克的反常。

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20. 人体之“气”的概念和功能分别是什么?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功能:推动作用(气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温煦作用(使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21. 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22.什么是“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23. 中医在进行未病先防时,用养生的方法来增强正气时都实施哪些措施?顺应自然;养性调神;护肾保精;体魄锻炼;调摄饮食;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24. 代表中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六部著作是什么?《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25. 什么是“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26. 中药进行炮制的目的是什么?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4.便于贮存、调剂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及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