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连横外交的衍变及其作用
连横还是合纵进步还是退步其实只是一种军事外交手段而已

连横还是合纵进步还是退步其实只是一种军事外交手段而已
对于连横和合纵,先秦典籍《韩非子/五蠹》是这么解释的:“从者(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简单点说就是“连横”是某一弱国依附于另一强国,协助其攻打其它弱国,以求自保,“合纵”则是弱国联合起来抗衡强国。
两者在当时来说都是一种对外的军事外交手段。
连横是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即现代所说的外交家),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
合纵是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现在也用来泛指结盟。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目的是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由此可见连横和合纵都是伟大的战略部署,合纵和连横这两个互相具有对抗性的战略思想总,一败一成,不管最终成果如何,两者都只是一种军事外交手段,可以学到知识和教训的外交手段。
过秦论秦孝公对外政策

过秦论秦孝公对外政策秦孝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统治者,他在外交政策上具有很强的决策力和勇气。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的国力不断壮大,成为了强大的国家。
以下是我对秦孝公对外政策的认识和思考。
一、合纵连横合纵连横是秦孝公主张的对外政策。
秦孝公在当时的环境下,认识到国家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外交上的平衡与协调,所以他提倡各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敌人。
他在外交官方往返中州,齐楚,韩魏等地,成功地联合了六国,形成了以秦国为中心的统一体制。
最终,秦国在战争中赢得了优势,开始逐渐崛起为霸主。
二、以武力缔结盟约秦孝公在处理外交事务时,采取了积极进攻的态度。
他认为武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最佳手段,同时具有强大的震慑力。
所以,在处理一些敌对的国家关系时,秦孝公总是首选武力,以强硬的姿态来缔结盟约。
比如,秦国曾经发动战争,消灭了蜀国和韩国,结果建立了联系,并缔结了盟约。
在这个过程中,秦孝公展现了强大的政治手腕和军事实力,同时也为秦国建立了令人震撼的声望和影响力。
三、吸收文化,广纳人才秦孝公对外政策中还有一点,就是吸收文化,广纳人才。
他非常重视文明和人才的交流,从而融入外国的文化与技术成就。
秦国不仅跟韩魏学习了其经济管理手段,还从齐国学习了草书,这些文化交流的结果,也为未来秦国的文明建设扫平了诸多障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的来说,秦孝公的对外政策堪称卓越,无愧于那个军事统治的辉煌时代。
他利用军事手段进行联合,积极进攻,吸收文化,广纳人才,这些决策,使得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稳定独立,也挑战了其他潜在威胁。
其崛起的兴盛与积累,也为后来的汉朝建国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秦朝外交关系

秦朝外交关系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成统一大业的封建王朝,它在外交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秦朝的外交关系既有政治手段也有军事手段,旨在巩固国内的统一和保卫边疆的稳定。
本文将从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和军事手段三个方面来论述秦朝的外交关系。
一、外交政策秦朝在外交政策上以强硬为主,以武力和威慑为手段,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标。
作为一个崇尚实力的国家,秦朝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首先,秦朝积极进行外交联盟。
秦朝将周边国家分为敌对和友好两大阵营,与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联盟,以抵抗敌对势力的威胁。
比如,秦朝与韩国、燕国等国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合作。
其次,秦朝采取了分化和驱逐周边国家的策略。
为了削弱敌对国家的力量,秦朝通过分化策略,挑拨敌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猜忌、互相牵制。
同时,秦朝也利用武力手段,直接驱逐那些对其构成威胁的周边国家,确保边境的安全。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一系列对外贸易政策。
通过加强对外贸易,秦朝不仅可以获取其他国家的物资和技术,还能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从而增强自身实力和地位。
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在秦朝的统一大业中,周边国家和民族的态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秦朝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与周边国家进行外交互动。
与友好国家的关系:秦朝主动与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以共同抵抗敌对势力的威胁。
秦朝与韩国、燕国等国家保持着较好的友好关系,经常进行交流和贸易,共同维护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与敌对国家的关系:对于敌对国家,秦朝采取了强硬的政策。
秦朝发动了多次战争,对敌对国家进行了武力打击,削弱了它们的力量并确保了边境的安全。
例如,秦朝多次出兵攻打赵国,最终将其并入自己的版图。
三、军事手段在外交关系中,秦朝的军事手段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秦朝通过强大的武力,实现了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和统一。
首先,秦朝实行了"割据剿灭"的军事政策。
在与敌对国家进行战争时,秦朝采取了分割敌军、歼灭一部分、与其余部分进行接触和谈判的策略。
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 一

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错综复杂。
而秦国最终能够实现统一,张仪所提出并推行的连横之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仪,这位出色的纵横家,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外交谋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
当时,战国七雄并立,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时常结盟又反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应运而生。
合纵,即众多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连横,则是强国拉拢弱国来各个击破其他对手。
张仪深知秦国要想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胜出,必须打破其他国家的合纵联盟。
张仪的连横之计首先着眼于破坏齐国和楚国的联盟。
当时,齐楚联盟是秦国东进的巨大障碍。
张仪出使楚国,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对楚怀王许下了空头承诺。
他声称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愿意割让土地给楚国。
楚怀王被张仪的言辞所迷惑,贸然与齐国断交。
然而,楚国断交后,张仪却矢口否认了之前的承诺,楚国不仅没有得到土地,还因与齐国交恶而陷入孤立。
这一事件使得楚国实力受损,也让其他国家对合纵联盟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此后,张仪又积极奔走于各国之间,不断游说各国君主。
他善于抓住各国君主的心理弱点,分析利弊,让他们相信与秦国结盟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那些犹豫不决的国家,张仪会以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威慑。
同时,他也会抛出一些利益诱惑,如给予一定的土地、财物或者承诺在政治上给予支持。
在张仪的巧言令色和秦国的软硬兼施之下,许多国家纷纷放弃了合纵,转而与秦国结盟。
张仪的连横之计还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比如,韩国和魏国地处中原,经常受到秦国和其他强国的威胁。
张仪就向韩魏两国指出,与其在合纵中充当炮灰,不如与秦国结盟,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发展机会。
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张仪成功地使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主动。
秦国得以集中力量对付那些尚未屈服的国家,逐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连横之计也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朝的外交政策与东方诸国的交流与争霸

秦朝的外交政策与东方诸国的交流与争霸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王朝,其在外交政策方面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秦朝通过巧妙地利用外交手段,与东方诸国进行交流并争霸,在东方地区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从秦朝的外交政策、与东方诸国的交流以及在争霸过程中的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秦朝的外交政策秦朝在外交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策略,力图扩大自己的领土与影响力。
首先,在与东方诸国的交流中,秦朝采取了以武力为主、以外交手段为辅的策略。
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秦朝能够以实力威慑周边诸国,并通过外交手段巩固自己在东方地区的地位。
其次,秦朝注重借助娶妻外交加强与东方诸国的联系。
通过使秦朝的公主嫁到其他国家,秦朝能够加强与东方诸国的亲和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
这种外交手段不仅有助于秦朝与东方诸国的交流,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周边国家对秦朝的抵抗和威胁。
最后,秦朝还采取了利用贸易加强与东方诸国的联系。
通过与东方诸国的贸易往来,秦朝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同时,秦朝还通过贸易引进东方诸国的先进文化与技术,促进了秦朝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秦朝与东方诸国的交流秦朝与东方诸国的交流主要通过婚姻、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首先,秦朝通过娶妻外交与东方诸国建立了良好的亲和关系。
秦朝的公主嫁到东方诸国,不仅增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其次,秦朝通过贸易往来与东方诸国建立了经济联系。
秦朝以丝绸、瓷器等东方特产为主要贸易品,与东方诸国进行频繁的贸易交流。
这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和情感。
此外,秦朝还借助文化交流加深了与东方诸国的交往。
秦朝在与东方诸国的交流中,学习了不少东方国家的文化与技术,如农业、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这不仅促进了秦朝国内的社会进步,也提升了秦朝在东方地区的影响力。
三、秦朝在争霸中的成就秦朝通过多种外交手段,成功地实现了对东方诸国的争霸。
首先,在军事方面,秦朝通过巩固自己的国内统一,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体制,使得秦朝能够统一中国大部分地区。
秦国 连横 破 合纵 是强国打破封堵的千古范例

秦国连横破合纵是强国打破封堵的千古范例
雪珥:现代世界,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是公认的大国,而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亦是势力大国的代名词。
故而我们非常想听听孙老师对春秋战国时期“合纵与连横”的讲解,这应当是中国第一轮大国博弈中的最知名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合纵、连横最终谁赢了?靠什么赢了?请您简短地讲讲。
孙皓晖:可以说战国时期的“大国博弈”中,最经典的外交杰作就是“合纵连横”。
首先,秦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势崛起。
它的崛起打破了天下均衡的格局。
秦国军力东出以后,山东六国都感到了威胁。
但是他们还未共同地寻找一种出路。
怎么办?怎么对抗?这时第一个提出合纵的人出现了。
也就是从南到北组成一条封锁线,阻止秦国东出。
这个“合纵”是由苏秦发动的,他自己担任合纵六国的外相,身披六国相印。
秦国要破除合纵就必须东出,开始连横。
所以“合纵连横”是战国时代的外交主轴指导思想。
秦昭王时期,山东六国的军事实力基本上80%都被摧毁,这个时候合纵才作为最后的军事同盟结束了。
战国的主轴时代就是“合纵连横”时期,而在合纵连横之时,各国的变化也非常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外交战略。
秦国也提出过几个外交战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是在“合纵连横”深入阶段、国力更强的秦昭王时期提出的“远交近攻”战略。
同时,各国在外交中也经常犯错误,所以“合纵连横”最终的历史结局可想而知。
最终,秦国崛起,其他国家都衰落了下去。
这在国家的多边关系,甚至在世界历史格局中都可以被当作一个强国在周围的封堵下最成功的历史范例。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合纵与连横

秦汉历史人物评析之五:合纵与连横一秦孝公与商鞅二十多年奋发图强,变法革新,秦国终于重现穆公时期的雄风,在与周围国家的数次战争中,均以绝对优势取胜。
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秦孝公十九年,周天子送来了“霸主”称号,第二年,东方各国均派使臣前来祝贺,并由秦国公子带领,共同朝见周天子。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四十四岁的秦孝公英年早逝,其子惠文君继位。
此时天下形势是秦国一国独大,其余六国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与秦国单独抗衡。
在这样的实力背景之下,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苏秦提出了合六国之力抗秦的策略。
因为六国均在函谷关外,南北方向一字排开,可用一条纵线连起来,所以称之为“合纵”策略,简称“纵”。
为了应对六国抗秦,苏秦的同学张仪又给秦国提出了“连横”策略,简称“横”,策略主要内容是秦国与东方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横着联合,再去进攻其他国家。
“合纵”与“连横”这两种对立的军事外交战略,相互斗争了近百年,其中以秦惠文王(秦惠文公14年,秦国国君改公称王)在位的27年最为激烈。
“合纵”策略最终以失败告终,深究原因,一是六国“合纵”各怀鬼胎,有好处都去抢,有困难都退后,难以真正凝聚合力。
二是“连横”本质是为统一大业服务,顺应了各国平民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历史发展洪流。
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逐步瓦解,奴隶脱离原有的贵族领主的人身依附后,大量出现了拥有自由身份的手工业者、经商者、自耕农等各类社会群体。
社会权贵与平民百姓阶层之间开始相互流动互换,个人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觉醒,社会主流精神崇尚功名富贵,平民中开始产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意识萌动。
苏秦的故事能够反映当时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平民文化风貌。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他拜齐国思想家鬼谷子为师,学有所成后到各国四处游历,但却一事无成。
穷困潦倒的回到家中,兄弟、嫂子、妻子、姐妹及全家人都瞧不起他,大家对他热潮冷讽:“放着种地、做生意的正道不走,非学着夸夸其谈、四处游荡,现在一事无成,真是活该。
秦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

秦朝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朝代,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就众所周知。
然而,秦朝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也是对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秦朝的外交政策、对外交往的方式以及秦朝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
首先,秦朝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一种鲜明的统一性。
此前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列国混战,且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
然而,在秦始皇的统一下,秦朝追求一种强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以国力的强盛来维护其国家利益。
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征服,秦朝削弱周边国家的实力,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且强大的国家。
其次,秦朝以军事手段为主导展开对外交往。
秦朝军事的强大给予了他们以绝对的自信,使得他们更愿意通过武力手段来解决与其他国家的纠纷。
秦始皇曾多次出征,征服了六国,使其成为战国时期中国最强大的国家,推行的“焚书坑儒”政策也体现出对文化的统一。
同时,秦朝注重修筑边境的防御工事,以巩固国境安全。
然而,秦朝并非完全以武力解决问题,他们也有采用外交手段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
秦始皇通过和匈奴、南越等周边国家的婚姻联姻,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和平共处。
秦朝还通过婚嫁、质子等外交手段,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秦朝还借助商贸和文化交流,向外界展示秦朝的国力和文明。
在与外界的交往中,秦朝与胡、越等民族形成了相对友好的关系,而与楚、齐等国则一直保持较为敌对的态势。
秦朝与胡人的关系的友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秦朝北方边境的稳定和安全。
而秦朝与楚、齐等国的关系紧张,争斗不断,是秦朝外交政策中一个极为困扰的问题。
总体而言,秦朝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
秦朝强大的军力和一系列的征服为他们赢得了国际地位,同时也促使了对外交往的需求。
秦朝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展开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力地维护了秦朝的对外利益。
秦朝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秦朝的发展动力,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合, 在多极势力并存的局势下, 想要求得生存和发 展, 必须借助于盟友的力量。最后的胜利者往往是善 于利用联盟战略的人, 而反之就有可能被孤立、削 弱。秦在与六国的斗争中, 始终坚持分化削弱、各个 击破的联盟战略, 张仪的连横之策, 范雎的远交近攻 无不是先破坏其他诸侯国的联盟, 然后逐个打击, 比 如著名的渑池之会, 秦与赵会盟, 此后秦才敢发兵攻 楚。到战国后期秦国不惜重金收买六国权臣, 从而分 化瓦解六国联盟与君臣关系, 达到了逐个削弱, 统一 天下的战略目标。
张仪入秦时, 秦经过变法, 国势大增。面对强大 的对手, 各国在谋求应对之策, 联合拒秦正在酝酿, 以秦国的强大对付一两个国家是不成问题的, 但一 拳难敌数掌, 若诸国联合抗秦, 对秦的威胁也很大。 发展方向是秦国君主的百年大计, 张仪凭借着他对 天下大势的把握, 以纵横家特有的睿智眼光, 统筹全 局, 深谋远虑, 提出东向连横, 南向发展, 瓦解合纵, 各个削弱的策略, 即连横韩魏以攻楚的发展方向。楚 居南鄙, 中原诸侯一向以蛮夷待之, 从地理上讲向南 发展, 牵动的中原诸侯少, 容易得地广国而不引起众 怒。这一发展战略很受秦惠王欣赏, 正适合秦国后来 居上, 但各国尚有实力与秦抗衡的现实情况。张仪因 此平步青云, 代替公孙鞅任秦大良造, 开始了他二十 几年为秦奔走的将相生涯。
( 三) 连横促进了秦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纵横家的外交活动, 影响着各国的政治文化活 动, 同时受其影响投身政治的大批士人从各方面促 进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使这些人“入楚楚重, 出 齐齐轻, 为赵赵完, 畔魏魏伤”( 《诸子集成·论衡·效 力》) , 成为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对文化的交流也 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原文明程度较高, 多权变之士, 秦则相对落后。秦国开放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大批主 张连横的人到来, 他们从事的结盟活动及其外交论 辩, 起着传播文化的作用, 大批纵横人士聚集秦国, 促进了秦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 ( 四)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中华一统意识的形成 纵横活动是当时全中国范围内的事务, 这种活 动没有民族之别, 国土之界, 不仅诸侯国成为合纵连 横网络的一部分, 甚至少数民族也卷进来。纵横家奔 走以求重用, 他们不问国别, 不分民族, 只求能遇明 主贤君施展才智。秦本来被中原各国鄙视为戎狄之 国, 但因为秦宗法势力薄弱, 外来之士容易被重用, 所以大批纵横家奔往秦国。在不断连横活动中, 秦国 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与交流日益密切, 从而促进了中 原与周边, 华夏与戎狄逐渐融合。这种国际交往, 国 际事务的活动, 促使人们的心理趋向统一, 天下一统 逐渐成为人们普遍意识。而秦始皇正是顺应这种人 心思定的大势扫清六合, 重建统一的。
公元前 312 年, 秦楚丹阳之战后, 楚国衰落, 齐 秦强大。商鞅变法后, 秦国强盛, 其并吞天下的势头 对六国形成了威胁, 齐以其国富兵强及有利地势待 机而动, 故“得齐者重, 失齐者轻”, 楚国地域广阔, 还 有一定实力。在当时合纵、连横并无专指, 秦也可以 搞合纵, 魏、齐也可以搞连横, 正如徐中舒先生的解 释: “所谓合纵连横, 原是以三晋为主, 北联燕, 南联 楚为纵, 东连齐或西连秦为横。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 以对齐, 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2]
收稿日期: 2007- 07- 03 作者简介: 苗润莲( 1968- ) , 女, 山西兴县人,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历史学博士。
第5期
苗润莲: 秦国连横外交的衍变及其作用
·5·
启了秦国扩张之路, 为秦吞并六国、统一全国立下不 朽功勋。
公元前 333 年张仪入秦, 以智略受到秦惠王重 用, 他为秦制定东向连横, 南向发展的策略, 《战国 策·魏策四》有一篇奏疏, 据分析是张仪入秦求见时 的上书, 其文曰: “□□献书秦王曰: ‘昔窃闻大王之 谋出事于梁, 谋恐不出于计矣, 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梁者, 山东之要也。有虵于此, 击其尾, 其首救; 击其 首, 其尾救; 击其中身, 首尾皆救。今梁者, 天下之中 身也。秦攻梁者, 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 是山东 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山东见亡, 必恐, 恐必大合。山 东尚强, 臣见秦之大忧可立而待也。臣窃为大王计, 不如南。”这是一篇关于秦国大政方针、取地方向、交 合对象的重要说辞, 实际上就是为秦设计的外交战 略方针。
面对兵戈不休的战国局势, 各国都强调“择交”, 以求联合制敌。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有一个发展过 程。战国中期魏国霸权丧失后, 齐、楚、燕、韩、赵、魏、 秦七国不断爆发战争, 尽管力量有强有弱, 但还没有
一个国家能够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占据绝对优势。 在多国博弈中, 各国都在联络与国, 共同对敌。韩、 赵、魏国土居中, 因此以三晋为纵横的枢纽, 东连齐 或西连秦, 南连楚或北连燕, 从地理方位上看有纵合 则楚王, 横成则秦帝的形势。
2007 年 10 月 第 22 卷 第 5 期
【秦汉文史研究】
咸阳师范学院学niversity
Oct.2007 Vol.22 No.5
秦国连横外交的衍变及其作用
苗润莲
( 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044) 摘 要: 在战国中后期, 合纵连横成为列国外交的总战略。连横外交作为秦国的基本国策, 其间经历了事一强以攻众弱、远交近攻、连横权臣三个发展阶段, 连横政策的长期坚持大大加速 了秦的东进步伐, 推动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 秦国; 连横; 统一; 作用
到战国末期, 秦又采取了尉缭的“连横权臣灭六 国策”, 从各国内部通过收买手段来瓦解抗秦力量, 大大加速了秦国的东进进程。
三 长期坚持连横之策成为秦国打击对手 的重要手段
在战国的纵横活动中, 纵人的智略、辩术及其献 身精神丝毫不逊色于横人, 甚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 无不及, 然而合纵输给了连横, 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合 纵的稳定性较弱, 而秦的连横却能一直贯彻下来。
远交近攻是源于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地缘性联盟 战略, 这一战略思想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战国初 期, 商鞅、张仪也主张远交近攻,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 地缘战略概念的提出应归功于范雎。范雎从理论高
度阐述了这一思想, 将其上升为一种战略原则, 对秦 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六国产生了巨大作用。
范雎在公元前 266 年入秦, 为昭王献远交近攻 之策, 其策论曰: “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 非计也。少 出师则不足以伤齐, 多之则害于秦。臣意王之计, 欲 少出师, 而悉韩、魏之兵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可 亲, 越人之国而攻, 可乎? 疏于计矣。……王不如远交 而近攻, 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 远攻, 不亦缪乎? 且昔者, 中山之地方五百里, 赵独擅 之, 功成、名立、利附, 则天下莫能害。今韩、魏中国之 处, 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 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 枢, 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 楚强则赵附, 楚、赵附则 齐必惧, 惧, 必卑辞重弊以事秦, 齐附, 而韩、魏可虚 也。”[1]190 这段策论为秦国提出了统一天下的完整战 略策略。策论的中心是: “大王不如远交而近攻, 这样 得寸则王之寸, 得尺也王之一尺。”范雎高瞻远瞩, 明 察全局, 明确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 这一战略思 想是对秦连横之策的深化, 具体化, 从此秦国把远交 近攻作为扩张的基本战略, 步步为营, 有效破坏了东 方六国的合纵战略。
张仪的连横策略, 是分析了天下大势及各国实 力之后, 为秦的扩张提出的外交指导方针, 对秦冲破 六国联合, 各个击破贡献很大。张仪是典型的纵横家, 对各国政治、军事、经济及君臣情况了如指掌, 施展辩 才, 济以智略, 组织连横, 尽管其手段诡诈反覆, 但其 功业却是不可抹杀的。正如李斯所称赞的“( 秦) 惠王 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 西并巴、蜀, 北收上郡, 南取 汉中, 包九夷, 制鄢、郢, 东据成皋之险, 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纵, 使之西面事秦, 功施至今。”[3]2542 尽管 随着秦惠王的去世, 张仪的政治生命也走向终点, 但 他提出的连横与国, 拉拢诸侯, 远交近攻, 各个击破 的策略却一直贯彻下来, 成为秦国一统天下前东进 的最高指导方针。
在战国后期, 秦国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 兼并六 国是它的基本方针, 因此秦国在结盟中立场坚定, 方 法一致, 特别是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完全符合秦国 扩张的利益, 在秦蚕食六国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而 合纵各国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是维护国家的生存 与安全, 和则利己, 斗则利秦, 应是六国应有的认识。 然而合纵之国统治者目光短浅, 见小利而忘大害, 合 纵连横摇摆不定, 大大削弱了合纵的力量。六国之间 由于宿怨或者各自扩张的需要, 也存在着矛盾, 因此 往往在强敌压境时能够联合起来, 一旦形势稍缓, 马 上就互相兼并。
而连横则不然, 连横是秦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 发动的, 秦的连横活动, 外交与军事手段双管齐下, 秦是一个强硬的盟主, 以秦为核心形成的联盟主要 力量波动小, 联盟往往较为稳固, 这是秦国逐步强 大、六国相继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论合纵还是连横实质上都是一种利益集团的
·6·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 22 卷
中图分类号: K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2914( 2007) 05- 0004- 03
对于合纵连横, 诸多学者有一些论述, 但较少有 人从基本国策的高度讨论连横对秦的作用, 对其外 交政策的实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也还有待继续深 入。本文拟以战国中后期兼并统一进程为背景, 从纵 横外交的角度入手, 剖析在秦强大与统一过程中连 横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连横之策作为秦的基本国策, 经历了不同的发 展时期。
在战国中后期, 秦国因其力量强大而成为国际 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配合其军事进攻, 秦国呈现出强 势外交的特色。纵横家是其连横政策的创立者和执 行者, 张仪是连横策的首创者, 为秦国制定了事一强 以攻众弱的连横策略。战国的纵横外交, 秦国的扩张 东进都离不了张仪的施谋用计。他凭借商鞅变法为 秦国奠定的强大政治经济实力, 以连横外交正式开
“天下未尝无事也, 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 纵成, 即楚王。”[1]239“三晋合而秦弱, 三晋离而秦强, 此 天下之所明矣。”[1]628“韩、魏、赵、楚之志, 恐秦兼天下 而臣其君, 故专兵一志以逆秦。三国之与秦壤界而患 急, 齐不与秦壤界而患缓。是以天下之势, 不得不事齐 也。故秦得齐, 则权重于中国; 赵、魏、楚得齐, 则足以 敌秦。故秦、赵、魏、楚得齐者重, 失齐者轻。”[1]391“以地 事秦, 譬犹抱薪而救火也, 薪不尽, 则火不止。”[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