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12120320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12120320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36题,共54分)1.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

据此可知西周( )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公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

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对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

该变化说明( ) A.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3.宋代的盐、茶、酒等是政府专卖的禁榷商品。

与前代禁榷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全由官方经营不同,宋代把一些不适合官府经营的环节,转让给民间工商业者或普通百姓经营。

材料表明宋代( )A.鼓励民间私营商业发展B.政府的专卖政策受到了冲击C.商业管理政策更加实际D.民营手工业者经营能力提高4.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5.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

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

这反映了( )A.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B.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C.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D.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6.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

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的原因是( )A.世界市场已现雏形B.资本主义开始萌芽C.海禁政策已经废除D.货币制度发展需要7.公元1522年—1572年,明世宗嘉靖和明穆宗隆庆年间,民间私自铸造钱币的人越来越多,尽管“死罪日报,终不能止”,这种现象反映( )A.铸钱暴利巨大B.白银成了法定货币C.明朝政治腐败D.商品经济发展快速8.恩格尔曼对英国不同时期贩卖黑奴所获得的利润进行了估算,具体情况见表1。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第一卷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 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B.井田制的确立C.均田制的实行D.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3.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4.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下列可以证明的是A.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B.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C.马王堆墓中出土了素纱襌衣和起绒锦D.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5.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

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6.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 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①毕昇纪念币 ②黄道婆纪念币 ③中国传统步犁 ④二牛一人犁耕图8.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温馨提示: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且用2B铅笔把对应的准考证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A. 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了B. 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C. 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D. 铁农具在中原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的数量比重较大,说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出现并应用于生产部门,故C正确。

依据表格中出的地点,可以看出铁农具辽宁、山西、湖南和广西使用,但是还不能说明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推广了,故A错误。

水力鼓风治铁技术出现在东汉时期,与表格的时间“战国时期”不符合,故B错误。

材料看出广西、湖南都不是中原地区,无法证明在中原地区最为广泛。

D错误。

2.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

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A. 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B. 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C. 重视水利灌溉事业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王晓强第一卷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 非常重视祭祀B. 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 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 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社稷的含义,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反映了我国古代是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从祭祀的对象来看,“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这两项都与农业有关系,所以体现出古代对农业的重视,故B 正确。

选项A 只是描述了表象,而且表述片面,排除;选项C 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并未挖掘出现象背后信息,排除;材料并未反映小农经济特点,排除选项D 。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地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

农业发展是还坏直接影响到民生,影响到国家的安定。

2. 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出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 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B. 井田制的确立C. 均田制的实行D. 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小农经济出现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

由此,选A。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铁·犁牛耕3.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③④①②D. ④③①②【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①是北宋时期产生的,②黄道婆是元朝人,③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④是汉代的耕犁,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是④③①②,选择D项符合题意。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山西省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1. (2分)(2020·海南模拟) 万历初年,北京市场上,除了鸡、鹅、羊、猪之外,鱼是一种稀罕之物。

20年后,北京市场上的鱼、蟹反而比江南便宜,而且蛤蜊、银鱼之类也非常丰富。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 . 商业繁荣后南北货物广泛流通B . 饮食的地域性差异逐渐消除C . 北方市场的水产品供应量充足D . 南方的影响力明显超过北方2. (2分)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A . 全部销往海外B . 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C . 质量普遍不高D . 主要满足官府需要3. (2分) (2017高一下·巴彦淖尔期中) 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

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A . 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B . 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C . 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D . 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4. (2分)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引文说明A . 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B . 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C . 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D . 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5. (2分) (2020高一下·奉新月考) 清顺治年间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而到了雍正时期“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以下关于这两种记载说法正确的是()A . 清政府允许民间对外贸易B . 清政府一度开放海禁但控制严格C . 清政府放弃了海禁政策D . 清政府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贸易6. (2分) (2018高三上·如东模拟) 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5)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5)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1.2分,共40题48分)1.某皇帝多次对大臣讲,农民在风调雨顺之年,数口之家犹可足食。

如果遇到水早等灾害,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

这反映出小农经济A. 自足性B. 封闭性C. 脆弱性D. 分散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数口之家犹可足食”“谷物欠收,则全家饥困”等信息,可得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C项正确;ABD也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点睛】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抓住材料的主旨。

2.《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下列属于“第二次商业革命”的是①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②市镇经济繁荣③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 ①②③B. ①③C. ①②D. ②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题干中“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主要表现包括: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出现了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①,②,④正确,应选C项。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属于第三次近代商业革命的内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征·古代商业·明清3.《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 均田制B. 井田制C. 土地私有制D. 公有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

”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

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贫者无立锥之地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达,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色。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下午2:30-4:00)说明:本试卷闭卷笔答,做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谙语。

这些诸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自给自足2.下表是19世纪不同时期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A.传统手工业带来丰厚利润B.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右图为新中国1952-1957年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变化柱状图。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一五计划”的实施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C.“大跃进”运动的推动4.1956年,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由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

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受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5.1961年3月,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毛泽东汇报安徽省实行“责任田”的情况,并在会上介绍“包产到户”的做法。

毛泽东表示可以试验。

据估计,到1962年上半年,全国20%农村地区,安徽80%的农村,贵州4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A.农村中“左倾”思想得到纠正B.严峻形势下对政策的局部调整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6.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B.人民公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7.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卷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 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B.井田制的确立C.均田制的实行D.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3.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4.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下列可以证明的是A.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B.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C.马王堆墓中出土了素纱襌衣和起绒锦D.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5.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

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6.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 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①毕昇纪念币 ②黄道婆纪念币 ③中国传统步犁 ④二牛一人犁耕图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8.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卷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出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 原因是A.铁犁牛耕的普及和推广B.井田制的确立C.均田制的实行D.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3.下列图示中所示的生产技术产生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4.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下列可以证明的是A.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B.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C.马王堆墓中出土了素纱襌衣和起绒锦D.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5.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一个商业革命的时代。

下列能够反映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是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6.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材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生产效率的低下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 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①毕昇纪念币 ②黄道婆纪念币 ③中国传统步犁 ④二牛一人犁耕图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8.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9.右图为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形成这一态势的根本原因是A.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B.世界市场的形成C.新型交通工具轮船的发明和创制D.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0.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

”下列观点最切合马克思这一论述的是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11.有历史学家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A.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发展资本主义制度B.制度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C.西方文明比伊斯兰文明更容易接受工业化D.自然条件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12.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

”这一现象说明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13.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前途的经济奇迹”。

这主要是因为A.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B.地区分布不平衡C.国内政局混乱D.工业结构不合理14.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15.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A.农民无偿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不再向国家缴纳粮食税C.农民可以自由支配部分农产品D.农场职工可以发展家庭副业16.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

这些现象反映了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17.“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A.整顿银行金融体系B.奖励农民压缩农业产品C.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D.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避免盲目竞争18.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经济发展B.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C.实行社会保险制度,优化政府形象D.暂时缓和社会矛盾19.右图是建国后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 况。

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业化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 C.建国初期技术人才匮乏 D.国内形势日趋稳定 20.杨奎松教授把“大跃进”发动的原因归结为 两点:一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你认为“民族悲情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近百年的屈辱发展历程B.中美关系的破裂,美国对中国实施积极封锁C.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D.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2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面糊哈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天草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22.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大力引进外资之外,我国政府还可以向下列哪一机构或组织贷款A.联合国B.世界银行C.世贸组织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3.1974年,前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

这段话反映了西欧国家A.在国际关系中决心与美国绝裂B.已经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C.开始放弃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D.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联合自强24.按惯例,参加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首脑们都要身着东道国的传统服装,照上一张“全家福”。

这主要展现出亚太经合组织A.内部合作水平不高B.承认各成员国文化传统多样性,强调相互尊重C.逐渐消除意识形态上的差异D.政治经济利益逐渐趋于一致25.2011 年总统奥巴马曾在一次晚宴上问乔布斯,能否在美国生产苹果手机。

乔布斯回答:“这些工作机会回不来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经济全球化趋势难以逆转B.美国制造业日趋空心化C.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崛起D.国际经济秩序趋于合理第二卷材料解析题(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18分))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请结合史实回答:(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机遇”分别是什么?(6分)(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6分)(3)俄、美、中三国对各自经济发展道路成功调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2分)纵观其经济发展的改革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赡养,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苦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材料 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他们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天赋权利。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另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

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稍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一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1-5 BADCD 6-10 CADDB 11-15 BCABC 16-20 DABAA 21-25 ABDBA26. (18分)(1)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3年罗斯福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6分)(2)特点: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会主义经济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