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第八章产流计算)
水文学原理第八章产汇流

3.地面地下径流分割及计算
⑴地面地下径流分割 为分别研究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产汇流规律,需将总 径流中把地下径流(基流)分割。常用的两种方法: ①水平线分割法:如图12-2-3所示,从实测流量过程线 的起涨点a作一水平线交过程线的退水段于c点,则水平 线ac就认为是该次洪水的地面地下径流分割线。
②斜线分割法:如图12-2-4所示,将绘在透明纸上的标准 退水曲线蒙在要分割的洪水过程线的退水段上(注意比 例尺的一致),使横轴重合,然后左右移动,当透明纸 上的标准退水曲线与洪水退水段的尾部吻合后,则两线 前方的分又点C就是地面径流终止点。从实测流量过程线 的起涨点a到地面径流终止点c连一斜线ac,既为地面地 下径流分割线。
它们之间的联系可简明地表示成图12-1-1所示的流程图。
2. 流域产汇流计算的基本思路
产流计算的方法有降雨径流相关图法和初损后损法等; 汇流计算的重点是单位线法和瞬时单位线法。 无论产流计算还是汇流计算,基本思路都是,先从实际 降雨径流资料出发,分析产流或汇流的规律;然后,用
于设计条件时,则可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用于预
Wt Et k w,t E w,t Wm
(12-2-4)
E t 为第t日的流域蒸散发量(mm); 式中,
W t 为第t日开始时的流域蓄水量(mm);
W m为流域蓄水容量(mm);
E w , t为第t日的水面蒸发器蒸发量(mm),一般取E601型或80cm
套盆式水面蒸发器的观测值; k w , t 为折算系数,对一定的蒸发器和一定的流域,将随季节而变 化,可参考附近地区的数值或通过优选求得。
12.2.2 径流资料的整理与计算
1.洪水场次划分及次洪水总径流深W的计算
洪水场次划分是指,将非本次降雨产生形成的径流分割 出去。如图12-2-1。多数情况下,与本次降雨所对应的 径流过程,不仅包括本次降雨形成的地面、地下径流,
水文学原理第八,九,十章习题

第八章1. 某流域属于蓄满产流,且已知其1/2面积上各点的蓄水能力为40 mm,另有1/2面积上各点的蓄水能力为80mm。
(1)绘出该流域的蓄水容量面积分配曲线,求流域蓄容量W m;(2)绘出W0=0,W0=40mm,W0=W m时的降雨径流关系曲线,并标出曲线各段的斜率。
(3)已知一场空间分布均匀的降雨如表11-1所列,在忽略雨期蒸发的情况下,试求W0=30mm时各时段的产流量。
表11-1 某流域一场空间分布均匀的降雨过程2.某流域,60%种植水稻,40%种植果树,果林地的蓄水容量分布均匀且最大为20mm,稻田地的蓄水容量分布均匀且最大为80mm(1)试绘出该流域的蓄水容量分配曲线,并计算出最大平均蓄水容量Wm;(2)试绘出W0=0,W0=20mm,W0=Wm,时的降雨径流关系曲线,并标出曲线各段斜率;(3)当初始土壤含水量W0=0时,有一场连续三个时段的降雨如下表,试计算各时段的径流深。
第九章一、问答题1. 什么是波速?试证明它与断面平均流速之间的关系。
2. 扩散波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3. 什么叫特征河长?对应于研究河段大于、等于和小于特征河长这三种情况,中断面水位和下断面流量之间分别呈何种关系(用图表示)?为什么?4. 河段槽蓄量与河段下断面流量呈单值关系的条件是什么?5. 运动波的速度等于断面平均流速的条件是什么?6. 无旁侧入流的圣维南方程组中的连续性方程与河段水量平衡方程式的关系是什么?二、证明题1. 运动波波速大于或等于同流速时的断面平均流速。
2. 若河道洪水波为扩散波,其水位流量关系必为一绳套曲线。
第十章1. 已知某流域的1h 10mm地面单位线如表10-1所列。
现已求得该流域某场暴雨产生的地面径流时程分配如表10-2所列。
试求:(1)该流域的流域面积。
(2)该流域2h 10mm地面径流单位线。
(3)该场暴雨的地面径流形成的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
表10-1 某流域1h 10mm地面径流时段单位线表10-2 某流域一场降雨形成的地面产流量Rs时程分配表2. 已知流域上某场降雨形成的地面产流量Rs的1h时时程分配如表10-3所示。
chr8_产流机制

i
和 f p 的相对大小.
Rs = f ( P, E , i, W0 )
17
2-3 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eration zone
2) P-E>D(当降雨终止时达到田间持水量)
P = I + Rs Rsub + Rs P = E + W f W0 + 123 I = E + W f W0 + Rsub
23
3-2 Dunne Theory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条件(Saturated overland flow)
临时饱和带上升到地面,之后再降的雨就不可能渗入地下产生 饱和地面径流.(上层包气带较薄较容易满足) 必要条件: ①在包气带中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上 土层较薄. ②A层(上层)土壤含水量必须达到 饱和.
记为R
R = Rsub + Rs = P E (W f W0 ),
R = f ( P, E , W0 )
18
Part 3 Physical conditions for runoff generation
A
Horton理论(Horton Theory)
B
Dunne产流理论(Dunne Theory)
地面
包气带
地下水面
毛管悬着水带 (zone of suspended capillary water) 中间带 (intermediate zone) (zone of rising capillary water) 毛管上升水带 地下水面
饱和带
1-1 Aeration zone and saturated zone
(c)非均质土层 请写出土层A和B的I,D,Rsub之间的 关系表达式
第八章 径流(runoff) 水文学原理课件

6 加积
3236 69.30 54.20 52.30 65.50 74.00 123.00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正常径 流量数
25.30 19.80 7.72 3.65 2.39 1.64 7.47
8.66 12.30 3.74 2.81 2.09 1.32 3.81
78.20 95.50 33.30 13.10 9.77 6.34 23.50
地下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地面分水线
• 分水线是相邻两流
透水层
域间的界线。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示意图
一、分水线
• 地面分水线和地下 地下分水线 分水线可能不一致。
地面分水线
• 定义:当流域的地
不透水层
面、地下分水线重 合时,称闭合流域;
地面分水线
反之,称非闭合流 地下分水线
域。
不透水层 地面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示意图
第三节 河流的水情
一、河流的水源补给 1. 降雨(主要来源)
1. 水情变化较大,年内、季节变化 明显,年际也有一些周期变化。
2. 冰雪融水 1. 水情变化小,年季变化明显;年际 周期长。
3. 地下水补给 年内变化小,年际变化大。
二 径流情势
(一)径流的计量单位
1. 流量Q: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 量。
3 3
2 2
2
1 11 1
22
1 1 1
2 1
2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33
干 流
干 流
河流等级 有两种计算方法: a、 从河口(干流)算起
b、从河源开始算起
工程水文第八章产流1

(一)、前期影响雨量 P 的计算公式 a
1、流域内前后两天无雨
P a ,t 1 kP a ,t
土壤含水量的日消退系数或折减系数。 2、流域内第t日内有降雨 Pt ,但未产流。
Pa,t 1 k (Pa,t P t)
3、第t日内有降雨 Pt ,并产生径流 Rt
Pa,t 1 k ( Pa,t P t Rt )
P—t 扣损(1) 产流 R—t (2) 汇流 Q—t
(1)降雨扣除截流、填洼、初渗损失产生净雨。我国常把净雨量 叫做产流量。降雨转化为净雨的过程为产流过程。净雨量的计算 叫产流计算。
(2)净雨沿地面、地下汇入河网,并经河网汇集成流域出口径流 过程 汇流过程
汇流过程
坡地汇流 河网汇流 坡地 汇流 河网 汇流 流域 出口 径流 过程 Q(t) 地面径流 表层流径流 (壤中流) 浅层地下径流 深层地下径流
t Kg ln Q(t ) ln Q(t t )
3、径流量计算 实测流量过程线割去非本次降雨形成的径流后,本次降雨形成 的径流量
R
3.6 Qt F
在退水规律比较一致的流域, 可在CD段上找与A点流量相等的
C 点, SAEF SCDD
4、水源的划分 因为直接径流和地下径流有不同的汇流特性,所以求得次径流量 之后,还需划分直接径流和地下径流。 方法:斜线分割法 起涨点A到直接径流终止点B连一直线。直线AB以上为 直接径流。以下和基流以上部分为地下径流。
实用中,因为 Rt 不易求得,所以仍按2式计算。但要求
Pa,t 1 Wm
Pa 值加权平均。
Wm为流域最大蓄水量。
流域较大时, Pa 值应按雨量站分块计算,全流域 Pa 值由各块
二、流域最大蓄水量Wm和消退系数k 1、流域最大蓄水量Wm
chap8流域产汇流计算-第14讲

•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雨量充沛、地下水位较高,包 气带较薄,土壤缺水量不大,易于为降雨所满足,达 到田间持水量(即蓄水量达到Wm),称蓄满。蓄满 前,降雨全部用于补足土壤缺水,不产流;蓄满后的 降雨,全部成为径流,且入渗达到稳渗率fc,入渗部 分形成地下径流,超过稳渗的形成地面径流。称这种 产流方式为蓄满产流
式中
P —一次降雨总量,mm; E1 ——雨期蒸发量,mm;
We ——降雨结束时的该处蓄水容量,mm; W0 ——降雨开始时的该处蓄水容量,mm;
RS ——地表径流量,mm。
包气带对降雨的调节与分配作用
蓄满产流方式水量平衡方程为:
P E1 E2 Wm W0 RS RG1 RG2
(四)稳定下渗率fc的计算及地面地下净 雨划分
蓄满产流模型及应用介绍 地面地下净雨的划分
由于地面、地下径流的汇流特性不同,汇流计算要求把总净 雨划分为地面净雨过程和地下净雨过程。根据蓄满产流的概 念,只需求得稳渗率,便可将总净雨划分为地面、地下两部 分。
按蓄满产流模型,只有当包气带达到田间持水量,即包 气带蓄满后才产流,此时的下渗率为稳定下渗率fc。当 雨强i>fc时,(i-fc)形成地面径流,fc形成地下径流。
组平行等距离的450 直线。 相关图下部属流
45
。
R(mm)
域部分产流情况,产 流量随降雨量减少迅 速降低,表现为一组 向下凹的曲线。
P~Pa~R相关图
降雨径流相关图法 实例
Pa=0 P (mm)
P4
20
40
60
80 100
例:某次降雨前
Pa=58mm,各时段 雨量分别为P1, P2,P3,P4 。
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
水文学原理__第8章(CCC)

饱和带 隔水层 承压含水层
Rg
越流
讲解过程中的符号意义
i 降水强度
f
F
下渗强度
下渗水量
D
Rs
包气带缺水量
地表径流
Rg
Rgb
地下径流
壤中径流
Rsat
饱和地面径流
下面介绍霍顿产流理论
图示超渗地面径流产流——1
i = 1.5cm/hr
i= 1.5cm/hr
r s= 1.0cm/hr
f = 2.0cm/hr f = 0.5cm/hr
坡地汇流过程 汇流过程 河网汇流过程
径流形成过程分解为产流过程与汇流过程
是降雨到达地表经植物截留、地表填洼、
入渗、蒸发损失后,
转化为不同成分的净雨量(称产流过程),
净雨 再汇集到 流域出口断面的过程(称汇流过程)
产流过程,为何又称流域蓄渗过程
定义:是各种径流成分的形成过程,
是降雨到达地表经植物截留、地表填洼、
总径流量中各种径流成分是如何发现的?
在图上得到 有多个转折点的连续折线段,
这些折线段代表不同退水速度的成分水流。 可以推理: 有不同成分的径流在时间上是先后形成的,
它们的产流速度不同及 来源不同,
从而构成了河道断面的总水量。
为何在涨水段没有这种明显的现象?
涨水阶段的 洪水过程线陡升, 涨水部分绘在单对数纸或双对数纸上,
降水量 降雨期间的截留与蒸发量 储存土壤水的蒸发量 下渗水量 地表径流量 壤中径流量 地下径流量 土层A与B的平均初始蓄水量 土层A与B 时段末平均蓄水量
考察某时段内,包气带的水量平衡要素
P
E1 +E2
地面
Rs F
土层A 土层B 潜水面
水 文 学 原 理(八产流机制)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2 不同的产流机制
c 壤中水径流(Rint)的产流机制 壤中水径流(Rint)
fA fB
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沿界面流动的径流.
Rint = ∫
Rint =
物理条件: 物理条件:
f cA ≥i ≥ f pB
(i f pB )dt + ∫
pB
i > f cA
( f cA f pB )dt
f pB )dt
f cA ≥i ≥ f pB
∑ (i f
)dt +
i > f cA
∑( f
cA
(1)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并且上层土壤的质地比下层粗 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包气带中必须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2)至少要上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至少要上层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I E > D I E ≤ D
P = E + (We W0 ) + Rs
EA A层 层 B层 层 C层 层 EB EC ED F FA Rss,A Rss,B
FB Rss,C FC
§3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单点产流)
1 霍顿产流理论
降雨产流受控于两个条件: (a)雨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超渗地面径流 )雨强大于地面下渗容量~ (b)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地下水径流 )整个包气带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
第八章 产流机制
主要内容
包气带及其结构 包气带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产流的基本物理条件 基本产流模式
降雨径流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是指包气带较薄、 地下径流的产流机制是指包气带较薄、地 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产流机制。 下水位较高的地下水产流机制。 对于均质土层的水量平衡方程则有: 对于均质土层的水量平衡方程则有:
Wt = W0 + ∫ f c dt − ∫ rg dt
0 0
t
t
dWt = f c − rg = 0 dt 所以:f c = rg
超渗地面径流总量计算公式
Rs = ∫(i − f p )dt= ∑(i − f p )∆t
i>f p i>f p
超渗产流发生地区: 超渗产流发生地区: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深、 主要发生在地下水埋藏深、包气带厚度 大 、 土壤透水性差、 植被也较差的丘陵区 土壤透水性差 、 或干旱地区。 或干旱地区 。 这些地区的土壤含水量经常 较低, 在通常降水条件下, 较低 , 在通常降水条件下 , 下渗达不到整 个包气带的厚度。 个包气带的厚度。
(六)、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产流机制的相互转化
对某特定包气带, 对某特定包气带,当雨强小时可能只生 成地下水径流或壤中水径流, 成地下水径流或壤中水径流,而对于久旱以 后的大暴雨却可能只生成超渗地面径流。 后的大暴雨却可能只生成超渗地面径流。
如果在考虑到降雨历时, 如果在考虑到降雨历时,则较短历时的小雨 可能只生成地下径流或壤中流,而长历时的小雨 可能只生成地下径流或壤中流, 却可能还要生成饱和地面径流。 却可能还要生成饱和地面径流。 若再考虑植被和前期土壤含水量,这种产流机 若再考虑植被和前期土壤含水量, 制的转化关系可能还要变得更复杂。 制的转化关系可能还要变得更复杂。
三、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与发展概述 1.蓄满产流面积的发展特点(湿润地区) 1)首先发生于含水量大已达到饱和的相对不大的 面积上; 2)饱和面积在降雨期间不断扩大; 3)面积的发展与坡度有关系; 4)面积的发展与前期土壤湿润程度,地下水埋藏 深度有关;
2.超渗产流面积的发展特点 1)流域中各处的产流是随机的; 2)产流面积的发展与雨强关系密切; 3)很难全流域产流;
非均质土壤: 非均质土壤:
Wt = W0 + ∫ f c dt − ∫ rss dt − ∫ rg dt
0 0 0 t t t
dWt = f c − rss − rg = 0 dt 所以:rg = f c − rss
(四)、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机制 )、饱和地面径流产流机制 在表层土壤具有很强透水性的情况下, 在表层土壤具有很强透水性的情况下, 虽然雨强超过地面下渗容量几乎不可能, 虽然雨强超过地面下渗容量几乎不可能, 但因为下层是相对不透水层, 但因为下层是相对不透水层,所以却可能 发生雨强大于下层下渗容量的情况。按照 发生雨强大于下层下渗容量的情况。 壤中水径流产生的条件, 壤中水径流产生的条件,这时首先会产生 壤中径流。 壤中径流。
当水分在AB界面上积聚形成临时饱和 当水分在AB界面上积聚形成临时饱和 AB 带,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产生侧向流动。这 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产生侧向流动。 种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种在两种不同透水性土壤的界面上形成的、 在适当条件下可以沿界面流动的径流称为 壤中水径流。 壤中水径流。
一场降雨产生的壤中径流总量可按下式计算: 一场降雨产生的壤中径流总量可按下式计算:
四.产流面积空间变化统计特 征曲线 (1)流域蓄水容量面积分配 曲线 1)一条单值递增曲线;
′ 2)Wmm在数值上等于包气带最 大点的缺水量;
(2)蓄满产流面积变 化的特点 a.随着降雨量的增加, 产流面积随之增加; b.产流面积的变化与雨 强无关;
(2)流域下渗能力分配曲线源自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 超渗产流情况下产流面积的变化特点: a.随降雨历时的增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 随降雨历时的增长,产流面积时大时小; 随降雨历时的增长 b.产流面积的大小与降雨时段流域蓄水量及降雨强 产流面积的大小与降雨时段流域蓄水量及降雨强 度有关; 度有关;
饱和产流生成的主要特征: 饱和产流生成的主要特征: 控制地面径流发生的并不是上层土层本身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 而是其下相对不透水层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以及上层土层本身达到 的界面和下渗能力 , 全层饱和的蓄水量。 全层饱和的蓄水量。
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饱和地面径流产生的物理 条件是: )存在相对不透水层, 条件是:1)存在相对不透水层,且上层土 壤的透水性很强, 壤的透水性很强,而下层土壤的透水性却 弱得多; ) 弱得多;2)上层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 量。 一场降雨产生的饱和地面径流量为: 一场降雨产生的饱和地面径流量为:
Wt = W0 + ∫0 idt − ∫0 f B dt − ∫0 rss dt − ∫0 rrat dt
t
t
t
t
其特点是土壤比较湿润, 其特点是土壤比较湿润,且接近地下水 面有毛管水带, 土壤缺水量较小, 面有毛管水带 , 土壤缺水量较小 , 一次降 水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系, 水下渗锋面很容易与毛管水建立水力联系 , 包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 包气带很容易达到饱和。 饱和产流取决于降雨量的大小和土壤雨 前含水量, 而与雨强无关。 前含水量 , 而与雨强无关 。 ( 与超渗产流 区别) 区别)
一、蓄满产流模型的基本概念 1.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降雨使包气带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之前不产流 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 此前的降雨全部用以补充土层的缺水量; 2.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以 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蓄满)后开始产流, 土层水分达田间持水量 后的降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 后的降雨(除去雨期蒸发)全部变为净雨。 3.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故产流期的下渗 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 流域上只有蓄满的地方才产流 为稳渗率,其中下渗至潜水层的部分成为地下径流, 为稳渗率,其中下渗至潜水层的部分成为地下径流, 超渗的部分成为地面径流。 超渗的部分成为地面径流。
dR dP <1
,
两种产流方式的对比
产流方式 产流条件 损失量 产流量 径流成分 决定产流 量的因素 蓄满产流 包气带土湿达田间持水量 包气带雨始土湿达田间持水 量的缺水量 包气带达田间持水量后的后 续降雨量 地面径流与地下径流 超渗产流 雨强超过渗强 雨期下渗量 超渗时期雨强与渗 强之差 地面径流
第三节
1 单 点 产 流 类 型
产流模式
2.流域产流模式 流域产流模式 (1)地表径流为主 ) (2)饱和产流为主 ) (3)地表径流和饱和产流的相互转型 )
二 流域产流模式和产流特征
1.影响流域产流特征因素分析 1.影响流域产流特征因素分析 (1)流域下垫面的构成因素 (2)流域上的水分因素
壤中径流的产生它只取决于上层的下渗 当雨强小于上层下渗率时, 率。当雨强小于上层下渗率时,只要上层下 渗率大于下层下渗率,形成临时饱和带, 渗率大于下层下渗率,形成临时饱和带,即 可产生壤中流, 可产生壤中流,而且此时只有壤中流而无地 面径流。雨强最大,下层下渗率最小时, 面径流。雨强最大,下层下渗率最小时,既 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径流。 有地面径流,又有壤中径流。
对于壤中流和地下水径流, 2) 对于壤中流和地下水径流,还需要 在界面上产生临时饱和带;对饱和地面径流, 在界面上产生临时饱和带;对饱和地面径流, 还必须达到表层全层饱和。 还必须达到表层全层饱和。 3)不管何种产流,都要有侧向的径流动 不管何种产流, 力条件,如水力坡度、水流归槽的条件等。 力条件,如水力坡度、水流归槽的条件等。 4)无论那种产流,都是发生在包气带的 无论那种产流, 某些界面上。 某些界面上。
饱和产流的主要特点: 饱和产流的主要特点: 1)先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地方先产流; 先满足包气带最大蓄水容量的地方先产流; 2)一次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继续,产流 一次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的继续, 面积不断增大,产流量也相应增大; 面积不断增大,产流量也相应增大;
3)同一降雨量,包气带起始蓄水量大,则产 同一降雨量,包气带起始蓄水量大, 流大,则产流量也大,反之产流量也小; 流大,则产流量也大,反之产流量也小; 4)当未满足流域的最大蓄水容量以前 满足以后 dR dP = 1 。
超渗产流的发生取决于雨强, 超渗产流的发生取决于雨强,而与降 雨量大小关系不大。 雨量大小关系不大。其径流量与产流面积 并不随降雨的继续而增长,而是有增有减。 并不随降雨的继续而增长,而是有增有减。
(二)、壤中径流产流机制 )、壤中径流产流机制 1. 层次包气带的情况 为简便计, 为简便计,设包气带由 两种质地的土壤构成。 两种质地的土壤构成。如图 所示。上层土壤质地较粗, 所示。 上层土壤质地较粗, 用 A 表示 。 下层土壤质地较 表示。 细,用B表示。 表示。
霍 顿 产 流 理 论
(一)、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 )、超渗地面径流的产流机制
Rs (t ) = ∫ idt − ∫ in dt − ∫ edt − ∫ sd dt − ∫ fdt
0 0 0 0 0
t
t
t
t
t
前提条件: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 前提条件:产流界面是地面(包气带的上界面); 必要条件:要有供水源; 必要条件:要有供水源; 充分条件: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充分条件: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
降雨量, 降雨量,雨始土湿
雨强, 雨强,雨始土湿
(五)、产流机制的统一性 )、产流机制的统一性
无论是超渗地面径流、地下水径流、 无论是超渗地面径流、地下水径流、 壤中水径流,还是饱和地面径流, 壤中水径流,还是饱和地面径流,其产流 机制都是建立在以下条件下, 机制都是建立在以下条件下,即: 1)任何一种径流成分都是在两种不同透 水性物质的界面上产生的, 水性物质的界面上产生的 , 而且上层介质 的透水性必须好于下层介质的透水性。 的透水性必须好于下层介质的透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