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寄生虫病
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阑尾病理标本中寄生虫分析与诊断

坌垒匡兰量些
圭 ! 查笪 塑 : 旦笪 !
! ! 兰21 : :1 翌 !
: : ! : : :
得在临床推广 。 参考 文献 循 J. E] 单 芝 香 , 证 护 理 在 分 娩 会 阴 损 伤 中 的 应 用 E ] 医 学 理 1
梁 小 英 , 莉 宁 , 帮 献 ( 西 壮 族 自治 区 民 族 医 院 检 验 科 , 宁 5 0 0 ) 王 张 广 南 3 0 1
【 要 】 目的 分 析 重 症 监 护 病房 (CU) 菌 感 染 的 临床 分 布 及 耐 药 特 点 。方 法 收 集 2 0 摘 I 真 0 8年 1月 至 2 1 00
根 据 蛲 虫特 有 的 典 型 结 构 , 合 雄 性 蠕 形 住 肠 线 虫的 特 征 。结 符
蛲 虫 病 的分 布 遍 及 全 世 界 , 儿 童 常见 的 寄 生 虫 病 , 在 是 常 家 庭 和幼 儿 园 、 学 等 儿 童 集 居 的 群 体 中传 播 , 重 影 响 儿 童 小 严
主 旦月第8卷第 1 7期 LbMe l ,et e 21 , o 8N .7 a d i Spe r 01V 1 , o 1 Cn mb .
பைடு நூலகம்
.2 3 . 17
生 虫 的准 确 诊 断 , 确 患 者 阑尾 炎 的成 因 和 病 理 变 化 之 外 , 明 还
可 为 临 床 术 后 对 寄 生 虫 的规 范 治 疗 提 供 可 靠 依 据 , 结 合 蛲 虫 并
E 3 沈 继 龙 . 床 生 虫 学 和 寄 生 虫 检 验 E . 京 : 民 卫 2 临 M3 北 人
生 出 版 社 ,0 2 2 . 2 0 : 0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病理学彩色图谱》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病理学彩色图谱》作者:郭瑞珍来源:《全国新书目》2013年第10期本专著是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的一批长期从事临床病理学和相关专业医学教学的专家合著,记录了作者多年来从事病理诊断工作中所见到的部分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素材。
全书共50万字,分为9个章节,系作者们从几十年临床病理工作中积累的珍贵标本和照片中精选资料,依照病原体的分类学为依据,将涉及到的我国常见的42种人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系统地逐一介绍。
作为图谱,共提供了精美的图片共583幅,其中包括组织病理学图片419幅、大体标本照片94幅、细胞学涂片20幅、模式绘图5幅、影像图2幅、特殊染色图29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7幅以及组织压片5幅和原位杂交图2幅等。
作者简介:郭瑞珍,女,1951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病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从事病理学专业30余年,以病理学教学、科研和临床诊断为一体,先后承担并完成省、厅级课题多项,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和厅一等奖多项;主编高校教材1部,主编或参编专著4部;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培养硕士生13人。
2007年获贵州省“优秀教师”称号。
传染病、寄生虫病一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其病种之多,涵盖内容之广,已经成为日常病理诊断中的重要内容。
在一些古老的疾病被不断消灭的同时,新的传染病也在不断滋生,有的传染病甚至死灰复燃,继续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素材逐渐从病理人的视线中淡化或消失;而一些相继出现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素材,却又较少系统地出现在病理人的视线中。
作者从事病理工作的30余年中,感觉到在临床外检方面很需要一本较完整、系统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病理诊断参考书,以解除临床病理医生诊断上的困惑,满足病理后继人的希望。
本书把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病变和临床实践知识相结合,把病理学知识和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相关学科知识(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相结合,以求较全面地认识传染病、寄生虫病,并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病理学】54 第十七章 寄生虫病-肠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 多继发于肠阿米巴病后1-3月,亦可 发生于数年之后
• 肝组织液化坏死→小脓肿→大脓肿 • 内容物呈棕褐色果酱样,炎症反应不
明显,缺乏中性粒细胞-不是真脓肿 • 脓肿壁原有汇管区、胆管、血管等残
存形成破絮状外观
阿米巴肝脓肿
图17-4 阿米巴肝脓肿 肝脏切面见一巨大空腔(箭头), 肝组织坏死、液化,切开后流失
• 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最为严重 • 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多于成人,南方多于北方,农村
多于城市
一、肠阿米巴病
• 病因:阿米巴生活史:包囊→滋养体→包囊 滋养体是阿米巴的致病阶段,但无传染性 包囊是该原虫的传染阶段
• 发病机制 阿米巴经口→结肠壁→腹痛腹泻→阿米巴痢 疾 滋养体表面粘附素或植物血凝素糖蛋白→靶C 表面糖基Gal/GalNAc发生受体样结合→滋 养体与靶细胞粘附→ 分泌成孔肽和蛋白水解 酶→靶C膜通透性改变→靶C溶解
阿米巴肝脓肿
阿 米 巴 肝 脓 肿
小结:
• 阿米巴病 肠阿米巴病 阿米巴肝脓肿
少数溃疡可深达浆膜→肠穿孔→局限性腹膜 炎
镜下:溃疡处大片液化性坏死,缺乏中性粒细 胞,交界处和小静脉内可见大滋养体 • ⒉ 慢性期病变:肠壁反复坏死及修复→肉芽
一、肠阿米巴病-病理变化
结肠阿米巴病
二、肠外阿米巴病
• 肠外阿米巴病 包括阿米巴肝脓肿、肺脓肿、脑脓肿,
皮肤阿米巴病以及阿米巴性心包炎、阴道 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一、肠阿米巴病-病理变化
• 病变部位 主要为盲肠、升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 直肠,重者累及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
• 基本病变 以组织液化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炎症
• 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肠狭窄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寄生虫学与防治

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寄生虫学与防治动物医学专业的兽医寄生虫学主要研究各种动物身上的寄生虫及其病原学、传播途径、症状、诊断和防治等相关方面知识。
兽医在动物保健和疾病防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寄生虫是影响动物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掌握兽医寄生虫学的知识,对于保护动物健康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寄生虫的分类与特点1. 内寄生虫:内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动物体内,如蛔虫、钩虫等。
它们通过感染动物体内组织和器官,从而引起机体不同系统的病变。
2. 外寄生虫:外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动物体表,如蜱虫、虱子等。
它们通过吸血、污染伤口等方式传播病原体,引发一系列疾病,并可能传播给人类。
二、兽医寄生虫学的重要性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对于兽医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寄生虫是引起动物疾病的常见原因之一,而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辨识和诊断病例,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其次,寄生虫还可能通过动物传播给人,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对于保护人类健康也十分重要。
三、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内容1.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寄生虫的形态学、解剖学、生命周期等内容,通过对寄生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确定传播途径和防治手段。
2. 寄生虫病的病因学和病理学: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的病理分析和病因学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寄生虫病发生的原因和症状表现。
3.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预防控制:掌握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策略是兽医寄生虫学的核心内容。
提前发现和诊断寄生虫病,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疾病造成的伤害。
四、兽医寄生虫学研究的意义兽医寄生虫学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对于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各种寄生虫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寄生虫学的认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其次,它对于兽医临床工作和动物保健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兽医识别疾病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最后,它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方法,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寄生虫病学的名词解释

寄生虫病学的名词解释寄生虫病学是一门研究寄生虫及其引起的疾病的学科。
寄生虫是一种寄生在宿主体内获取营养和生长的生物。
宿主可以是人类、动物或植物。
寄生虫通过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会对宿主的健康产生各种影响,从轻微的不适到严重的生命威胁。
寄生虫病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寄生虫的分类和形态结构: 寄生虫病学研究寄生虫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生命周期。
寄生虫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扁虫和多节动物等多个类群。
了解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形态结构,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寄生虫的生活史、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
2. 寄生虫的感染和传播: 寄生虫通过各种途径感染宿主并传播疾病。
寄生虫可以通过食物、水源、接触传播、媒介昆虫等方式进入宿主体内。
了解寄生虫感染和传播的途径,可以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传播。
3. 寄生虫病的发病机制: 寄生虫病学研究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寄生虫感染对宿主的影响。
寄生虫可以通过摄取宿主的组织或体液来获取营养,导致宿主营养不良。
此外,寄生虫也可以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甚至引发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4.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 寄生虫病学研究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因寄生虫的种类和感染程度而异,因此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来确定寄生虫病的确诊。
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病,可以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5. 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寄生虫病学不仅研究寄生虫病的治疗,还关注其预防和控制。
通过消除寄生虫传播的途径,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卫生教育水平,可以有效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在现代寄生虫病学的发展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可以更深入地探索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为开发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之,寄生虫病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于寄生虫及其引起的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研究寄生虫的分类、传播途径、感染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
病理学名词解释(6)

病理学名词解释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1.卫星现象:在灰质中1-2个少突胶质细胞分布于单个神经元周围。
如一个神经元由5个或以上少突胶质细胞环绕称为卫星现象。
此现象与神经元损害程度和时间无明确的关系,意义不明,可能与神经营养有关2.筛状软化灶:乙型脑炎病变严重时,可发生灶性神经组织的液化性坏死,形成质地疏松,染色较淡的镂空筛网状病灶,称为筛状软化灶3.噬神经细胞现象:是指坏死的神经元被增生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例如乙型脑炎时,增生的小胶质细胞包围、吞噬神经元,这种现象称为噬神经细胞现象。
4.脑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
颅内压不断增高,其自动调节机制失代偿,部分脑组织从压力较高向压力低的地方移位,通过正常生理孔道而疝出,压迫脑干和相邻的重要血管和神经,出现特有的临床表现并危及生命。
5.血管套:指发生脑炎时,脑血管呈局灶性充血,小静脉中有血栓形成,血管周围间隙中呈现细胞反应,有淋巴细胞和胶质细胞集聚(这些细胞主要是从血管中渗出的,还有一部分可能是由血管外膜增生而来),这些细胞包绕血管,形成血管套。
第十五章:传染病1.伤寒细胞: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是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增生活跃时巨噬细胞胞浆内吞噬有伤寒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而吞噬红细胞的作用尤为明显。
这种巨噬细胞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是伤寒的特征性病变,具有病理诊断价值。
2.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3.梅毒疹:4.寒性脓肿:也称冷脓肿,干酪样坏死型可见明显干酪样坏死和死骨形成。
病变常累及周围软组织,引起干酪样坏死和结核性肉芽肿组织形成。
坏死物液化后在骨旁形成结核性“脓肿”,由于局部没有红、热、痛等现象,故称“冷脓肿”。
病变穿破皮肤科形成经久不愈的窦道。
5.结核瘤:又称结核球,是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十九章寄生虫病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内容提要: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
本章为第十九章寄生虫病。
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十九章寄生虫病1、血吸虫病2、阿米巴病(三)任务实施任务一血吸虫病1、病因及感染途径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可分为虫卵、毛蚴、胞蚴、尾蚴、童虫及成虫等阶段。
成虫以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如狗、猫、猪、牛及马等为终宿主,自毛蚴至尾蚴的发育繁殖阶段以钉螺为中间宿主。
血吸虫虫卵随同患者或病畜的粪便排入水中,卵内的毛蚴成熟孵化,破壳而出,钻入钉螺体内,经过母胞蚴及子胞蚴阶段后,大量尾蚴发育成熟,并游动于水中。
当人畜与疫水接触时,尾蚴借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酶作用和其肌肉收缩的机械运动,钻入皮肤(或黏膜)并脱去尾部变为童虫。
童虫经小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再经右心而到达肺。
以后由肺的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而入大循环向全身散布。
只有进入肠系膜静脉的童虫,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其余多在途中夭折。
通常在感染尾蚴后3周左右即可发育为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产卵。
虫卵随门静脉血流顺流到肝,或逆流入肠壁而沉着在组织内,约经11天左右逐渐发育为成熟虫卵,内含毛蚴。
肠壁内的虫卵可破坏肠黏膜而进入肠腔,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再重演生活周期。
2、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1)尾蚴引起的损害尾蚴侵入皮肤后,可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称为尾蚴性皮炎。
一般在尾蚴钻入皮肤后数小时至2~3日内发生,表现为红色小丘疹,奇痒,数日后可自然消退。
镜下见真皮充血、出血及水肿,起初有中性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以后主要为密集的单核细胞浸润。
目前认为主要与Ⅰ及Ⅳ型变态反应有关。
(2)童虫引起的损害童虫在体内移行可引起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组织受损最为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版ppt
26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病变部位:主要发生在盲肠、升结肠 基本病变:灶性坏死性结肠炎,以形成口
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为病变特点。
编辑版ppt
27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⒈急性期病变
肉眼:
⒈ 肠粘膜表面点状坏死及浅表溃疡
口小底大、边缘潜行的烧瓶状溃疡
巨大的溃疡 ⒉ 溃疡间粘膜正常或轻度卡他性炎症
编辑版ppt
42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⒉慢性期病变
病变:复杂 肠粘膜失去正常形态 息肉形成 肠腔狭窄 局限性包块
编辑版ppt
43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临床上,慢性阿米巴痢疾患者可有轻度 腹泻、腹痛、腹胀及腹部不适等胃肠功 能紊乱症状,并可出现肠梗阻症状。久 病不愈者可引起全身营养不良和消瘦。
编辑版ppt
38
编辑版ppt
39
编辑版ppt
40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主要为肠道症状:
⒈腹痛、腹泻、大便量增多并含大量粘液。 ⒉酱褐色、腐败腥臭的脓血便。 ⒊粪检时易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⒋里急后重:较轻。 全身中毒表现很轻微。
编辑版ppt
41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急性期多数可治愈。少数因治疗不 够及时、彻底而转入慢性期。
寄生虫病
编辑版ppt
1
概述
编辑版ppt
2
传 染 源:被寄生虫感染的人或动物
流
行 条 件
传播途径:适合于寄生虫生活的环境 条件、感染途径和感染方式
易感人群:对寄生虫感染缺乏免疫力或 免疫力低下的个体
编辑版ppt
3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夺取营养 机械性损伤 毒性作用 变应原作用
编辑版ppt
4
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
㈠阿米巴肝脓肿
临床表现: 长期发热 右上腹痛 肝肿大、压痛 全身消耗 向周围穿破:
膈下脓肿或腹膜炎 肺脓肿和脓胸 胸膜一肺一支气管瘘等 也可穿入腹腔器官
编辑版ppt
57
㈡阿米巴肺脓肿
较少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前者系 血行播散所致,后者系阿米巴肝脓肿穿破 横膈直接蔓延而来,占阿米巴肺脓肿的绝 大多数。因此脓肿常位于右肺下叶,单发 多见。
编辑版ppt
8
第一节 阿米巴病
(amoebiasis)
编辑版ppt
9
阿米巴病(amoebiasis)是由溶组织内阿 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原虫感染引 起,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 性。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 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 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编辑版ppt
7
病史摘要
尸检:心包显著扩大,18cmX17cmX12cm,内 含暗红色液体约1500ml。肝重870g,左叶中部可见 一12cmX9cmX8cm单房性囊腔,内含咖啡色黏稠液 体,有似烂鱼肉的腐臭味。囊腔膈面肝组织及膈肌
菲薄,与心尖部心包紧密粘连,并见一通向心包腔 的穿孔(直径1cm)。回肠末端有数个溃疡,形状、 大小不一,最大者6cm,边缘呈潜行性。腹腔内含 草黄色液体约700ml,肠系膜淋巴结普遍肿大,质 软。镜检发现于肝囊腔及肠溃疡周边部查见阿米巴 滋养体。
编辑版ppt
47
编辑版ppt
48
编辑版ppt
49
编辑版ppt
50
编辑版ppt
51
编辑版ppt
52
㈠阿米巴肝脓肿
镜下: 脓肿腔内为液化性坏死红色无结构物质, 在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常可找到阿 米巴滋养体。
编辑版ppt
53
阿米巴肝脓肿
编辑版ppt
54
编辑版ppt
55
编辑版ppt
56
排出(传染源)
包囊体
排出 小滋养体
肠腔
肝 脏
编辑版ppt
17
编辑版ppt
18
编辑版ppt
19
编辑版ppt
20
编辑版ppt
21
编辑版ppt
22
编辑版ppt
23
编辑版ppt
24
阿米巴滋养体
编辑版ppt
25
发病机制
机械性损伤与吞噬作用 接触溶解作用 细胞毒素作用 易感性 细菌作用 免疫抑制与逃避
编辑版ppt
10
慢性患者、恢复期患者及包囊携带者是 本病主要传染源。
通过污染的水源、蔬菜、瓜果食物等消 化道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手、用品、 苍蝇、蟑螂等间接经口传播。
人群普通易感,感染后不产生免疫力 (即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故易再感染。
编辑版ppt
11
本病遍及全世界各地,多见于热带与亚热 带。我国多见于南方,夏季也多见பைடு நூலகம்北方。
44
并发症
肠穿孔 肠出血 肠腔狭窄 阑尾炎 阿米巴肛瘘 肝、肺、脑等肠外器官病变
编辑版ppt
45
二、肠外阿米巴病
(extraintestinal amoebiasis)
肠外阿米巴病可见于许多器官,以肝、肺 及脑为常见。
编辑版ppt
46
㈠阿米巴肝脓肿
肉眼: 部位:右叶多于左叶 数目:单个多见 大小:大小不一 内容物:棕褐色果酱样 脓肿壁:破絮状 脓肿周围:炎症反应不明显
编辑版ppt
28
编辑版ppt
29
编辑版ppt
30
编辑版ppt
31
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⒈急性期病变
镜下: 烧瓶状溃疡,边缘潜行。 溃疡周围炎症反应不明显。 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编辑版ppt
32
编辑版ppt
33
编辑版ppt
34
编辑版ppt
35
编辑版ppt
36
编辑版ppt
37
编辑版ppt
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成 人多于儿童,大多为散发,偶因水源污染 等因素而暴发流行。
由于我国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近年来, 急性病例已不多见,而多为散在分布的慢 性或不典型病例及带虫者。
编辑版ppt
12
一、肠阿米巴病
编辑版ppt
13
病因: 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而引起。
临床表现:
原虫病 吸虫病 绦虫病 线虫病
编辑版ppt
5
病例分析
编辑版ppt
6
病史摘要
患者,男,48岁。反复腹泻半年,近20余日来 大便呈红色果酱样,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日 可达数十次。体检:体温38℃,一般情况较差, 精神萎靡,下腹部压痛阳性,肝大,表面不光 滑,有波动感。腹部X线片见横膈抬高,以右 侧为甚。患者于拍片后下楼时,不慎摔倒,突 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经抢救无效,1小时 后死亡。
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等痢疾症状(阿米 巴痢疾)。
编辑版ppt
14
病因
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 大滋养体
滋养体 小滋养体
阿米巴原虫 脱 囊
包囊
编辑版ppt
15
阿 米 巴 生 活 史
编辑版ppt
16
感染的基本过程
成熟包囊 胃 包囊前期
回盲部 成熟包囊
小滋养体 排出
排出
侵入肠壁并增殖
大滋养体
(致病型)
肠系膜上静脉 肠壁小静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