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白娘子人物分析
试析“白蛇传”故事白蛇形象的演变

试析“白蛇传”故事白蛇形象的演变作为民间四大传奇的白蛇传,从初具规模的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到明代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再演变至清代玉花堂主人的《雷峰塔奇传》,描写白蛇精与凡人相恋的白蛇故事已经在民间流传了近千年,其在民间流传期间的演变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1 “白蛇传”的研究文本确定学术界对于白蛇传的最初版本一般持以下两种观点:一是唐代《太平广记》当中收录的《白蛇记》,二是宋代话本《西湖三塔记》。
简要概括如下:唐代《太平广记》讲述了两个关于白蛇妖女害人的故事:一是唐朝陇西人李黄为一少妇所倾倒,在其家里“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
回家后最终化成一股血水。
后其家人打听到白衣美女家中的皂荚树常有大白蛇蟠绕;一个说唐代凤翔节度使的侄子李琯偶遇两个漂亮婢女,最后与一十六七岁穿白衣的姑娘同宿。
第二天回家不久了“脑裂而卒”了。
家人找到其“艳遇”之地,“但见枯槐中有大蛇蟠曲之处”。
宋代《西湖三塔记》讲述了宋孝宗年间临安府奚统制的儿子奚宣赞在西湖边救了一个迷路的女子白卯奴,後来送她还家,被卯奴之母白衣娘子留住半月有馀。
奚宣赞想回家,白衣娘子就要杀他取其心肝。
幸得卯奴救他脱险。
如是者有二。
最後宣赞的叔父奚真人作法命神将捉住三个怪物,最后发现白衣娘子是白蛇,卯奴是乌鸡,老婆婆是獭。
真人把三个怪物压在湖中,造了三个塔镇住。
虽然这是学术界比较权威看法,但是仔细分析来还是颇为不妥的。
《白蛇记》、《西湖三塔记》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雏形的白蛇故事,它们很明显地分成了两个几乎是水火不容的类别:一类的白蛇是让人充满畏惧的可怕妖怪,动不动就剖人心肝或者使人化成血水,而一类则让人可亲可敬,逐渐看不到蛇妖之气。
如果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那又该怎么看待故事中最主要人物的形象突变?笔者的疑问在顾佳希的《从<夷坚志>看早期白蛇故事》一文中得到了解答。
顾佳希认为“应该分别给下列三类故事以比较明确的界说:即蛇的故事,白蛇故事,《白蛇传》故事。
白蛇传之白素贞解析

白蛇传之白素贞解析《白蛇传》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而白素贞作为该作品中的主角之一,更是广受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白素贞的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对整个故事的影响进行解析。
白素贞是个具有特殊身世的女子,她是白娘子山的山仙,拥有超凡脱俗的仙子之貌。
然而,她却无法逃避情感的牵绊,爱上了凡间的人类许仙。
白素贞的形象首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美丽与纯洁。
她的容貌被描绘为美轮美奂,清丽脱俗,给人一种神仙般的感觉。
这种美丽不仅是外表的美,更体现了内心的纯洁与善良。
白素贞的性格特点可以用温柔善良、坚定独立、无私奉献来形容。
她以自己的仙术与智慧帮助许仙度过一次次危险,展现了她的温柔与善良。
而当她被抓到雷锋塔中时,她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表现出了对许仙的爱与忠诚。
她愿意倾尽自己的仙力,为了挽回许仙的性命,不惜与法海展开一场殊死搏斗。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让人印象深刻。
白素贞的形象与性格对整个故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她是白蛇传中美色与爱情的象征。
她的美貌吸引了许仙,进而引发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其次,她的温柔与善良给人们带来一种心灵的慰藉。
她关爱人间众生,愿意为了爱情和正义而奋斗,给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最后,白素贞的形象与性格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她既是一个仙子,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又有着人类一样的情感与矛盾。
她的形象给人们展示了人与仙的交织与冲突,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多样性。
总之,《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是一位美艳而纯洁的仙子形象,她的个性特点使得她成为整个故事的灵魂人物。
通过白素贞的形象与性格,读者能够体验到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启示。
她在故事中的奉献与坚持不懈的努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因此,白素贞作为《白蛇传》中的重要角色,深深地留在了读者心中,成为经典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白蛇传》故事的原型、色彩和性别角色分析

《白蛇传》故事的原型、色彩、以及性别角色分析摘要《白蛇传》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也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其流传之广泛,可能没有任何其他文学作品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它的源头很难考证,因为《白蛇传》的流传并不是只依靠文字,更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民间传唱成评话、说书、弹词,演变成戏剧表演。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较完整的、有固定情节的《白蛇传》叙事文本大抵是经过文人们对传说片段的搜集、加工、整理而成的。
多年来,东方学者们一直认为济慈的《拉弥亚》与中国的《白蛇传》源于同一故事,二者皆出自印度——尤其是佛教——的文学。
原本淫荡的美女蛇故事,在中国国土上的移植和传播,逐渐本土化演变而为体现忠诚爱情的白娘子故事,完全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原初世界观、加上农耕文明条件下的家庭与人伦情怀以及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所使然的。
拉弥亚故事传入我国后,一方面人们为了标明故事的起源地,于是把故事原型中的主角美女蛇描绘成“白蛇”;另一方面,故事传入我国后自然会与我国特殊的文化背景、社会心理、民俗信仰相结合进行一定的本土化,于是人们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角色——丫鬟“青蛇”,并赋予她鲜明的性格特征。
可以说“青蛇”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不仅代表了我国民间群众生活中的智慧和艺术上造诣,而且也说明《白蛇传》故事成功的本土化了,或许正是这一灵动妩媚,敢爱敢恨,个性鲜明的角色才使得《白蛇传》在中国更加深入人心,获得如此广泛的传播和喜爱。
《白蛇传》中的美女蛇是妖,《蛇郎》中的蛇郎君是神,虽然它们地位身份悬殊,却同样被中国的人民群众塑造成了高贵的艺术形象并且得到完满的结局,这或许是与我国民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尊崇龙蛇的民族心理有关。
但是通过对比两个故事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故事中的主人公得到完美结局的方式可是完全不一样的:《白蛇传》中的美女蛇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顽强地与一切反对势力作斗争,她是一个坚强勇敢、独立自主的女性,但是最终还是被压在了雷锋塔下。
试析《白蛇传》中白娘子的女性形象

一
蛇 为主体 , 接受 了禽类 的脚 、 的 马
毛 、 的 尾 、 的 爪 、 的 鳞 和 须 鬣 狗 鱼
父 奚真人得 知此事 , 去救他 , 就 用
情 , 允 , 之铁笼 , 孩救 了他 , 不 罩 女 放 他 回 家 。 明年 清 明节 , 宣赞 挟 奚 弩 出屋后 , 落树 上乌 鸦 , 看 , 射 一 忽 然 变 为 去 年 见 过 的 穿 黑 衣 的祖
母 , 捉 奚 宣 赞 回到 白衣 妇 家 。被 又
解 字》卷 十三下对 它字的解 释是
生 外 心 , 你 满 城 皆为 血 水 , 人 教 人
手 攀 洪 浪 ,脚 踏 浑 波 , 皆死 于 非
女 人 都 想 做 白 娘 子 , 每 个 男 人 都 想 有 向 娘 子 这 么 一 个 贤 惠 美 丽 的 妻子。
回家 , 多 天 后 , 穿 黑 衣 的祖 母 十 她 来寻找 , 是奚宣赞 送她们 回家 。 于 女 孩 的母 亲 自 衣 妇 酬 谢 他 , 于 宴 席 间 取 人 心 下 酒 , 恐 惧 。但 白衣 奚 妇喜爱他 , 对他说 : 得你救小 遂 难 女 一 命 , 今 又 无 丈 夫 , 愿 许 身 我 情 于 你 , 同 宿 半 月 , 白衣 妇 渐 厌 宣
鲨
学教 育
临安府 f 即今 杭 州) 相公 麾下 统 岳
制 官 之 子 奚 宣 赞 , 已娶 妻 与 母 共 居 , 明节游西 湖 , 游人杂 沓 中 清 在
遇 到 一 个 迷 途 女 孩 白 卯 奴 ,携 带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主要人物形象浅析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主要人物形象浅析《白蛇传》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千百年来已家喻户晓,白娘子和许仙的艺术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本文通过围绕对[白蛇传]故事的形成及千百年来的演变,从最初一个简单普通的民间悲剧故事,逐步发展成血肉相连,情理相融的民间传奇,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渐渐丰满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活而生动,让人感受深刻,故事中人物的演变分析,同样表达了普通民众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愿望。
一、故事发展演变白蛇传故事从一个简单的民间故事,从一个神话色彩浓厚的爱情悲剧,发展演变为反封建,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人性情理最真实的爱情故事,是对白素贞在人间短暂生命里程的记载,她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千百年来她的传说不是神话,已成为江南乃至华夏大地民众心中的历史,千百年来,白蛇故事历经发展演变,从蛇妖的恶到人性的善,从最初的贬到今天的褒,我们看到了善与恶的反思。
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娘子从一个谋害人性命的蛇妖形象,飞速发展为在同封建礼教的斗争中,自尊,自强具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在追求自由爱情的过程中,不惜赔上性命,这种人性的光辉不断获得世人肯定。
无论从戏剧到影视剧,还是从影视剧到民间传说,不同剧种在故事里对白蛇善良的品行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给予了一定肯定,并对她悲剧的结局,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无论“她是妖,还是仙”,借用余秋雨所说,无论成妖、成仙她都不会甘心,因为那都不是她的初心,她的理想最平凡,她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然而做人不易,天地不容,她也注定做不了人,她来到人间本为报恩,但当她与许仙结为夫妻,品尝到做人的幸福、快乐后,这段情缘便再难割舍,这也为她的结局埋下了致命的隐患,她不顾人妖不能结合,不顾法海的无情镇压,不顾被压到雷峰塔下的灭顶之灾,死死抓住了许仙,作为她短暂生命的眷恋。
二、主要人物分析白娘子:在唐朝[白蛇记]及明代[西湖三塔记]等相关作品中,白娘子展现给观众的形象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蛇妖形象,专门化作美女谋害男人,让人徒生恐惧,不寒而栗,纵观唐、明时代的白娘子形象除了怪异妖魅之外,人物刻画失去了真正的内涵。
漫谈《白蛇传》雏形创作与演变过程赵子文文章

漫谈《白蛇传》雏形创作与演变过程赵子文文章(原创版)目录1.《白蛇传》的起源与雏形2.白蛇形象的演变3.白蛇故事的传播与影响4.结论正文《白蛇传》是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讲述了白蛇白素贞与许仙之间的爱情故事。
然而,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
本文将从《白蛇传》的起源与雏形、白蛇形象的演变、白蛇故事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白蛇传》的起源与雏形《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于民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唐朝文学作品《博异志》中,记载了一则名为“白蛇记”的故事,这被认为是《白蛇传》的雏形。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李黄的人,在长安城外遇到了一条白蛇,白蛇托梦给他,希望他能救自己一命。
李黄答应了,将白蛇放生。
后来,白蛇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白贞,与李黄结为夫妻。
这个故事中,白蛇并不是菩萨心肠的白蛇仙子,而是一个为了报恩而化身为人的蛇精。
二、白蛇形象的演变随着故事的传播,白蛇的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南宋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白蛇已经成为了一位菩萨心肠的白蛇仙子。
她为了报答许仙的救命之恩,将自己的化身嫁给了许仙。
在故事中,白蛇仙子不仅具有了人类的情感,还充满了正义感和慈悲心。
她为了救许仙,不惜用自己的蛇丹救活了许仙的妻子,甚至为了维护正义,与黑风怪进行了激战。
三、白蛇故事的传播与影响《白蛇传》的故事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还被搬上了舞台,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随着故事的传播,白蛇的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代表性形象之一。
在不同的地区,白蛇的故事也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版本,如浙江的《白蛇传》、四川的《白蛇传》等。
这些版本的故事情节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白蛇报恩这一主题展开。
四、结论总之,《白蛇传》的故事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雏形到成型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白蛇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蛇精变成了菩萨心肠的白蛇仙子。
论白娘子形象及其流变

论白娘子形象及其流变.txt跌倒了,爬起来再哭~~~低调!才是最牛B的炫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真不好意思,让您贱笑了。
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诱惑……老子不但有车,还是自行的……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总第148期)论白娘子形象及其流变〔日〕中田妙叶摘要白娘子是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女主人公,据论证,故事源于南宋的话,到明清,逐渐趋于完善。
文章从白娘子形象演变及其意义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本讨关键词白娘子故事演变理想作者中田妙叶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邮编100871一、以白娘子为主人公的文艺作品《白蛇传》是一部美丽的民间传说。
根据明代田汝成所著《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记载,早在南宋时代民间曲艺已经开始讲述这个故事。
①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锋塔》,很可能是根据宋人平话修改增饰而成。
傅惜华氏云:“从这个话本内容,一些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而与宋人史藉施愕的淳佑临安志,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书所记载的,比勘印证起来,另一方面再从这个话本的‘说话,的风格研究起来,都可以证明它就是那南宋时代所流行的话本,因此,雷峰塔的话本,可以认为是现存的《白蛇传》故事中最古老的作品。
”②虽然白蛇迷惑男人的故事早已出现在唐人志怪《李黄》中,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仅有少数情节与《李黄》相似,比如《李黄》的“白蛇娘子”和“青服老女”都是妖怪,这也许就是白娘子和青青的前身。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中国最早的白娘子故事是明代嘉靖年间洪鞭《清平山堂话本》(即《六十家小说}))收录的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这篇作品中的男主角是奚宣赞,名字与许宣相近。
白衣妇人是白蛇的化身,最后被法师镇压于湖内石塔下,与后来的白蛇被法海镇压在雷峰塔下的故事有明显的一脉相承关系。
明代嘉靖年间杭州流行着一种叫做“陶真”的讲唱艺术,由男女盲艺人,一边弹琵琶,一边说唱古今小说、平话,它的曲目中就有《雷峰塔》故事。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包含着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远方成亲、赠符逐道、佛会改配、重圆警奸、化香渴禅、遇赦捉蛇、付林合林等情节。
白娘子人物形象分析2

白娘子人物形象分析白娘子是汉族民间传说故事中一个广为流传的人物,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断进化与演变的故事中,从最初的一个蛇妖演变成一个血肉丰满的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这其中的演变是与不同时代的历史背景息息相观的。
《白蛇记》中白衣美妇即是要人性命蛇妖!二个故事中,白娘子完全就是一个害人的蛇妖形象,幻化为漂亮女子引得男人垂涎之后同宿后取男人性命。
故事里妖气弥漫,男主人公都是以死亡为结局。
最初,白蛇的形象是恐怖害人的,人们都唯恐躲之不急。
最初的白娘子的人物形象是害人的妖怪,故事描写中蛇精都是以美色来诱惑男人。
远古时期,原始人普遍对死亡存在恐惧心理,面对死亡,他们手足无措,对活者与死者间所出现的差异也很惊奇。
白蛇记反映的是汉族文化圈内相当流行的精怪传说,蕴含的是极其丰富的精怪文化。
《西湖三塔记》故事是以奚宣赞的行踪与视点叙述的,此中白娘子的行径也非常令人觉得胆战心惊:专取活人的心肝下酒,并且来了新人换旧人,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更觉恐怖。
白蛇变幻的白衣娘子常在西湖上迷惑男子,害死了许多人命。
乌鸡和獭二妖也是这样。
她们后来被奚真人擒获,镇压于西湖中的三座石塔下。
这个故事更多程度还是让人感觉是一个鬼故事,剧情恐怖,白蛇害人!白蛇还是一个害人的妖怪。
但是在这个时期,化形为人是精怪与人交往至关重要的一步。
有了人形,才有了相见相识的机缘,才有了纠缠不清的恋情。
早期的白蛇传故事,是属于人与精怪婚恋的故事类型。
它反映了绚烂多彩的精怪文化。
在此描写的精怪是没有道德感.没有羞耻心.一切正直的人所遵循的生活秩序和奉行的准则,它都无法获得。
《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小说写的是南宋绍兴年间,南廊阁子库官员李仁内弟许宣做一药铺主管,一日祭祖回来,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自称为白三班白殿直之妹及张氏遗孀的妇人(白娘子),白娘子见到许宣后春心荡漾,便演绎了借伞还伞等一系列的事件后,蛇精便要欲与书生许宣结为夫妇,又叫丫鬟小青(西湖青鱼精所变)赠银十两,殊不知此银为官府库银,被发现后,许宣被发配苏州,在苏州与蛇精相遇而结婚,后又因白娘子盗物累及许宣,再次发配至镇江,许白又于镇江相遇复合,法海识出此美女是蛇精,向许宣告知真相,经历诸多是非之后,许宣得知了白娘子即为蛇精,惊恐万分担心惧怕,便求法海收他做徒弟,在法海禅师的帮助下收压了蛇精青鱼精,于是白蛇被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白娘子人物分析【内容摘要】白蛇故事家喻户晓,白娘子艺术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
本文通过围绕对《白蛇记》(唐传奇)、《西湖三塔记》(《清平山堂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及清代方成培编撰《雷峰塔传奇》等白蛇故事的分析,探讨白蛇故事形成演变和对不同时期白娘子艺术形象作了粗浅的分析。
白蛇传故事从一个简单的怪异故事发展为演绎人性结构中情理冲突及融合的爱情故事,可以说经历了大的演变。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人物形象和情节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主要人物白娘子从一个故意害人的蛇妖形象发展成为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爱情、人性在同理、礼的对立中,不断获得肯定,走向解放。
【关键词】白蛇传演变人物形象《白蛇传》故事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自唐传奇出现白蛇形象雏形以降,经过历代民间文学、曲艺创作的不断完善,至清方成培《雷峰塔传奇》已成功塑造了一位有情有义、追求爱情并献身爱情的完美艺术形象。
它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一部寓意深刻的民间神话故事。
“像折光镜一样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告诉人们正义者是不应该被镇压的”深刻主题。
一、白蛇传的故事演变在唐人传奇《白蛇记》里,多少可以看出《白蛇传》故事的最初胚胎。
这篇神话小说记叙了一位姓李的公子,与白衣少妇“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最后化为一股血水,原来少妇为“蛇妖”所变。
比起《白蛇记》来,《白蛇传》故事与《西湖三塔记》(见《清平山堂话本》),似乎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话本中记叙南宋临安府人士奚宣赞,清明游西湖时,将迷途女孩白卯奴带回家。
白的黑衣祖母来寻找,奚送她们回家,白的母亲白衣妇许身酬谢,同宿半月,白衣妇渐厌,欲取食其心,女孩白卯奴求情放了奚。
第二年清明,奚又被捉回白衣妇家,女孩又为他求情并救了他。
奚回家报告叔父奚真人,奚真人用道法捉此三妇。
原来,白衣妇为白蛇,女孩为鸡妖,黑衣祖母为獭妖,奚真人化缘,造三石塔,将三妖镇于西湖中。
有外国研究者认为:“这个极原始而粗糙的白蛇故事和后来的《白蛇传》有关系,不能无因。
”③不过,这两个故事都告诫人们,人妖是不能共处的,当然更谈不上爱情了。
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题,记叙了《白蛇传》话本。
学术界较为一致认为,《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对《白蛇传》故事起到“重要发展的作用”,这时“才形成一个具规模的故事”。
④宋绍兴年间,药店青年伙计许仙,清明扫墓回家遇雨,在西湖与一年轻美貌少妇、丫鬟同舟返城,少妇即白娘子,丫鬟即小青。
白娘子向许仙借船资和雨伞,后许索回伞时,白娘子向他求婚,并赠银办婚事。
小青也从中撮合。
不想县里库银被盗暴露,其姐夫发现许仙银子即库银,便报官自首,但抓白娘子未成。
许仙被发配苏州,白娘子又追至苏州寻找许仙,解释后两人和好如初,共开药店谋生,茅山道士(另传说终南山道士)从中挑拨,说白娘子是蛇妖,但捉妖不成,反被吊打。
许仙因涉嫌檀香扇等是赃物,二次入狱,发配至镇江。
白娘子追至镇江,两人相遇,再度和好。
后许仙至金山寺还愿,法海指责白娘子是妖怪,并劝他回杭州。
不想白娘子先期至许仙姐夫家。
许仙再遇法海,赠他金钵,将白娘子收服钵中,镇压雷峰塔下。
这个话本比起前面话本前进了一大步,即是从最初人妖不能共处,一改为人妖不仅能共处,而且相爱,由于佛、道干预,有情人不能团圆。
不过,现在流传的《白蛇传》故事的基本情节完成,却是此后清代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故事中最大的突破是增加了能表现白娘子性格的“水斗”、“盗仙草”等情节,这重要情节的发展更与镇江有着密切关系。
从此,有了“水漫金山寺”之说,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浪漫色彩,又表现了白娘子人情味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故事中妖气减弱,从白娘子与许仙的矛盾,改为白娘子与法海之间斗争。
故事情节也更明确地体现了民众的愿望。
现今流行的戏曲、故事本大体离不开以上范围。
在方成培本之前,有清乾隆三年黄图珌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之后还有陈遇乾弹词《义妖传》和《白蛇宝卷》,这些本子在情节上虽有所不同的增减,但都没能像方成培本体现出的“重要发展”。
从上述引证资料中,不难看出《白蛇传》故事在八百多年中,一直处于流动状态,并在不断变化之中。
此后,从清末到现今改编的《白蛇传》故事,无论是戏曲、还是小说、影视作品,在情节和人物设计上都得到丰富,不断地提炼精华,人们已把白娘子作为追求婚姻幸福的偶像来歌颂。
近代,许多作家、文学家也都看重《白蛇传》故事,鲁迅先生连续写了《论雷峰塔倒掉》和《再论雷峰塔倒掉》评述,一些著名作家、戏剧家傅惜华、赵景深、田汉、戴不凡、阿英、张庚等,都写过不少有关《白蛇传》的戏曲和评论。
著名作家张恨水和赵清阁于1955 年和1956 年分别创作通俗小说《白蛇传》(分别由通俗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白蛇传》故事和作家文学的结合,留给人们一份值得探讨的话题。
二、白娘子人物分析白娘子作为白蛇故事的主要人物和重点塑造对象,在白蛇故事的演化中性格变化最令人注目。
在唐《白蛇记》及明《西湖三塔记》等作品中,白娘子就是一个活脱脱的蛇妖形象,专门幻化为美女谋害男人,妖气很重,与之同宿要么化为一滩血水,要么脑裂而卒;《西湖三塔记》中白娘子的行径更加阴毒残忍,专取活人的心肝下酒,并且来了新人换旧人,实在让人不寒而栗,更觉恐怖。
总之,这个阶段的白娘子形象除了怪异妖魅外,并没有其它的内涵。
到了明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形象有了较大的发展,从一个纯粹夺人性命的蛇妖形象转变为一个亦人亦妖的形象,在她身上人性与妖性杂糅的痕迹十分明显。
白娘子主动向许仙求婚,几经周折,终结百年之好。
这些都体现了白娘子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人性。
此时白娘子形象的人情味确实越来越浓,妖气越来越淡,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忽视了其妖性的一面。
首先,白娘子正是通过施展妖法从而实施了自己与许仙之间从巧遇到相识的一系列计划,见过两三次后又主动投怀送抱,尤其许嫁时“筛一杯酒,递与许宣,启樱桃口,露出榴子牙,娇滴声音,带着满面春风”,终于把许宣这条大鱼钓上了钩。
其次,白娘子动不动就现出原形,张开血盆大口,十分骇人。
如果说第一次现形是为了保持自己的操守,第三次是为了维护与许宣的婚姻,那么第二次现形:它把舌头伸在天窗内乘凉有意吓人,却是毫无道理的了,这完全是兽性在起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故意描写白娘子身上的妖性,将其塑造为一个不守妇道、勾引男子的荡妇形象,并且处处给男人带来灾难,从而使其人性的一面黯淡失色并解构了她在人们心目中那种大胆追求自由爱情的美好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白娘子在话本中的身份是一个寡妇,而寡妇在古代社会是受礼教束缚最严重的,所以笔者以为这更加显示出白娘子形象的价值所在。
但是,白娘子大胆追求爱情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尤其是一个寡妇的要求,所以作者从当时人们的伦理观念出发,故意夸大白娘子身上妖性的一面,从而将其歪曲为一个丑恶的形象。
很明显,人性与妖性的对抗实际反映了情与理的尖锐冲突,即爱情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和束缚人们身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
清方成培本《雷峰塔传奇》(下称方本)后,都是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白娘子的形象纯洁了不少,妖性的一面逐渐消褪,而人性的一面愈来愈突出。
一方面,方本删掉了白娘子的第二次现形,为塑造其完美人性作准备。
自发现所赠之银为赃物后,许宣在其姐夫的建议下,连忙逃到苏州去避难,并准备把所有的事情都推到白娘子身上去。
发配变成了逃难,“陷害”变成了“反陷害”,白娘子的形象又完美了一分。
至于第二次发配,白娘子的手下偷取了富豪家的物品并孝敬给了白娘子,后值许宣“闻得承天寺佛会十分热闹,意欲前往一游”,于是白娘子与他一柄珊瑚坠扇子,“一路正好遮掩日色”,不料又被官府拿住。
笔者以为,作者如此处理很容易给人们造成这样的感觉:白娘子事先并不知情,所以才把赃物给了许宣,导致他的再次发配,那么她并不是一个蓄意害人的妖精。
进一步引导人们忽略白娘子的妖性,这就是作者要达到的效果。
另一方面,白娘子身上的人性愈来愈突出,集中表现在白娘子的爱情觉醒意识更加强烈。
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她只是一时春心荡漾,按捺不住,所以冒犯天条,而在黄本和方本中,白娘子已经苦心修炼一千余年,不久就可以达成正果,但她在目睹了“红尘胜景,锦绣繁华”之后,便“意欲往凡间度觅有缘之士”。
她宁愿付出一辈子的代价也要追求自己的爱情,这种勇气和决心着实让人感动。
而后来她又为了救活自己的丈夫远赴嵩山求草,明知敌我力量悬殊,寡不敌众,依然冒着生命危险与众仙搏斗;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积极抗争,不畏强敌。
当她的抗争失败、被镇压在雷峰塔下,黑风仙去看望她时,问道:“你可也懊悔么”,白娘子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也是前缘宿孽,悔他则甚?”至此,白娘子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被人肯定的、值得同情的大胆追求爱情的形象。
当然,人们对白娘子这种“情”的肯定是有前提的,因为她已经褪去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那种放荡、随便的色彩,而变得矜持、含蓄起来,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妇女的传统美德,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儒家封建伦理。
当自己的亲生儿子来祭塔时,白娘子郑重地对他说道:“你今身受国恩,当为皇恩出力,不要苦苦思念我,做娘的虽在浮图之下,亦得瞑目矣。
”这又体现了她的深明大义。
同时,人们对白娘子这种“情”的肯定也是有限度的、不彻底的。
因为虽然最后白娘子从雷峰塔中释放出来,并且得道成仙,但这是以她与许宣的分开为代价的,情还是向理回归了。
前期白蛇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幼稚,志怪意味很浓,只是客观描述了一些人间不可能有的怪异非常之事,只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伦理说教的气息极其淡薄。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在故事内容上已初具规模,包含着游湖借伞、订盟赠银、庭讯发配、远方成亲、赠符逐道、佛会改配、重圆警奸、化香谒禅、遇赦捉蛇、付钵合钵等基本情节,实质上讲述的是白娘子与许宣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但他们的幸福生活总是不能长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从初次发配、道士捉妖到再次发配、化香谒禅,最终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批剃为僧结束了这段美好的人蛇之恋。
可以明显看出,故事发展到这里已不再是一个纯粹为了志怪而志怪的妖异故事,其主题鲜明,即奉劝警戒世人不要贪恋女色,不要沉迷于色欲,否则会受到天理的惩罚,从而宣扬了禁欲主义,尤其以法海的八句诗“奉劝世人休爱色,爱色之人被色迷。
心正自然邪不扰,身端怎有恶来欺。
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
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结尾,更加直接、清楚地点出了这一主旨,对人们进行了强有力的说教。
而方本中的故事,在情节内容上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
第一,故事情节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具体而言,方本在游湖和合钵间增加了两组情节,一是“端阳”、“求草”、“疗惊”三出,二是“谒禅”、“水斗”、“断桥”三出,这两组情节一方面体现了白娘子对待自己的丈夫情深意重,另一方面刻画了白娘子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勇于反抗强权的刚强不屈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