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

合集下载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大一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大一

普通动物学知识点大一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和多样化的生命形式之一。

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动物种类繁多,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大一阶段,学习普通动物学知识是我们建立对动物世界的基本理解的重要一步。

本文将向您介绍一些大一阶段普通动物学的常见知识点。

一、动物的分类动物界是按照生物学的一种分类法进行分类的。

根据五大类基本特征,动物界被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个亚界。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蜗牛、蚯蚓等;而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二、动物的形态和结构不同种类的动物在形态和结构上存在着差异。

例如,昆虫的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有六条腿;而脊椎动物的身体则由头、颈、躯干和尾部组成,大多数有四肢。

三、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其行动能力、取食习惯、繁殖方式等。

例如,大多数的鸟类可以飞行,它们以昆虫、果实和种子为食;而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则以其他动物或植物为食,它们的子宫内孕育出幼崽,并进行哺乳喂养。

四、动物的适应性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各种环境。

例如,企鹅的特殊身体形态使其适应了极冷的南极环境,而沙漠中的骆驼则适应了干燥和高温的环境。

五、动物与生态系统动物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食物链中的各个层次,种群数量的稳定等。

同时,生态系统的变化也会对动物产生影响,如环境的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六、保护动物的意义保护动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责任。

动物的保护不仅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更是为了保护地球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减少非法狩猎和野生动物贸易等方式来保护动物。

七、普通动物学的研究方法普通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动物的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总结:通过大一阶段学习普通动物学知识,我们可以对动物的各个方面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动物学重点(全)

动物学重点(全)

动物学重点绪论1、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分类的方法有两种:人为分类法、自然分类法。

3、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4、物种的概念①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特征;③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自然条件下不能杂交.5、双名法世称二名制,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所创立。

双名法的核心:学名=属名+种名。

第一章原生动物门1、原生动物结构可分为细胞膜(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运动类器官有伪足、纤毛和鞭毛。

3、绿眼虫进行混合性营养方式(混养型).4、生殖㈠、无性生殖①二裂:细胞核先分裂(多为有丝分裂,也有无丝分裂的情况),然后细胞质也分裂为2个,形成2个相等的子体.②裂体生殖(复分裂):核先反复分裂,迅速变成许多核,然后每个细胞核连同周围的细胞质分开形成许多子体。

③出芽:核先分出一个小芽,然后细胞质也发生变形,最后芽脱落或不脱落长成一个新个体。

④质裂:指有些多核的原生动物,不需先行核分裂,细胞质和细胞核可直接分成两个或多个部分,形成新个体(如多核变形虫).㈡、有性生殖①配子生殖:又称受精,有些原生动物能形成有性的配子,两个配子结合成合子,由合子发育成一个新个体.②接合生殖:两个虫体暂时靠在一起,互相交换它们的一部分细胞核和细胞质,如大草履虫。

5、包囊:许多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中体表能分泌出一些胶状物质,这些物质凝固后会把自己包住,形成特殊结构,称为包囊。

6、绿眼虫靠鞭毛的摆动进行螺旋状运动。

7、绿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纵分裂,草履虫为横分裂。

8、纵(二)分裂:分开方式固定,沿长轴方向分成两个。

9、我国五大寄生虫病:黑热病、疟疾、钩虫病、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和疟疾由原生动物引起)。

10、痢疾内变形虫寄生在人的肠道里,引起痢疾。

11、滋养体: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动物学基本知识

动物学基本知识

4
三、动物的分类

动物界的主要动物门:



原生动物门 海绵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 扁形动物门 原腔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 节肢动物门 苔藓动物门等 棘皮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
5
简单介绍各门动物的特征
6
7
8
四、动物趣闻


动物:象征与禁忌



千姿百态的动物,绝大多数是人类的朋友,然而,世界各地 由于民族、信仰、生活习惯不一样,对待动物的态度也不尽 相同。有的动物在一些国家是宠物,而在另一些国家却被划 入禁忌之列而受到贬斥。 孔雀在东南亚国家被视为美丽的象征,印度还把它定为国鸟。 但在欧洲却被视为淫岛、祸鸟,甚至连孔雀开屏也被视为自 我吹嘘。 熊猫活泼可爱,是世界珍兽之一,许多国家都视为宠物。但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和地区,却对其忌讳。因其形体近似 肥猪。 大象在斯里兰卡被视为庄严的象征,印度把它视为吉祥物, 美国共和党把它作为党徽。但在欧洲人的词汇里,大象却是 笨拙的同义词。在英国忌用大象图案。 9
第二讲 动物学的基本知识

一、动物学的含义和研究历史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科学,它是以辨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地研究动物的种类组成、形态结 构、生活习性、繁殖与选种、分布规律、历史发展、生 命活动等的特征和规律的学问。 动物学历史悠久,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以渔猎为 主的原始社会,人类就开始认识了一些与人类相处的动 物习性,从而试养家畜、家禽等有益动物,防止有害动 物。
18
[几种动物的体重] 犀牛重2吨以上 河马重3吨 欧洲野牛重800-1000千克 长颈鹿重500千克 北极熊重800千克 棕熊重400 千克 狮子重200--250千克 东北虎重320千克 大羚羊 重500千克

物种名词解释动物学

物种名词解释动物学

物种名词解释动物学
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动物。

它涉及到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进化、生理、行为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动物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学科:
1. 动物:指地球上多细胞、异养、能感知和对外界作出反应的有机体。

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2. 无脊椎动物:指没有脊柱或脊椎骨的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3. 脊椎动物:指具有脊柱或脊椎骨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4. 进化:指生物种群遗传特征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等各种机制。

5. 形态学:指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的学科,包括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结构。

6. 生理学:指研究动物生命活动和机能的学科,包括神经、肌肉、循环、消化、呼吸等系统的功能。

7. 行为学:指研究动物行为模式、交流、社会结构和适应性行为等的学科。

8. 生态学:指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包括种群动态、食物链、生态位等内容。

这些名词是动物学中常用且重要的概念,通过对它们的解释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多样性、进化和生态角色。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文档动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动物的形态、生理、生态学、行为和分类等内容。

在动物学的研究中,涉及了很多有趣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动物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动物的世界。

1. 动物的分类动物界是生命界中的一个重要分类单位。

按照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原则,动物界中的动物按照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进化历史等分为不同的门、纲、目、科、属和种。

在动物分类学中,我们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 动物的形态特征动物的形态特征是其外部构造和内部结构的总称。

在动物的形态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从动物的体型、体表覆盖物、感觉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运动器官、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等方面来分析动物的形态特征。

3. 动物的生理动物的生理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的生命活动过程。

在动物的生理学研究中,我们通常会关注动物的代谢过程、生物节律、能量转化、物质运输、信息传递、免疫反应、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等方面。

4. 动物的生态学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种群结构、种群动态、种群密度、生态位、种间关系、食物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方面。

5. 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表现出来的行动。

在动物行为学的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生存行为、求偶行为、交流行为、领地行为、迁徙行为、觅食行为、攻击行为和逃避行为等方面。

6. 典型动物的举例在动物学的学习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一些典型的动物进行研究。

比如说,我们会关注犬科动物中的犬和狐狸、豹科动物中的猛兽和狮子、猫科动物中的猫和虎、大象科动物中的大象以及鲸目动物中的鲸等。

7. 动物的进化动物的进化是指动物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种变异和物种选择等现象。

在动物的进化研究中,我们会关注动物的起源、进化历史、分类演化、形态进化、生理进化和行为进化等方面。

什么是动物学

什么是动物学

什么是动物学所谓的“动物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各种动物生活习性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学科,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吧!大家知道,大自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地球上现有的动物已达150余万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

由于受自身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每种动物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具备着不同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例如:海洋中的动物以游泳为主,体内含有发达的肌肉系统,并且具有鱼鳞或鳍的保护,其中以大王乌贼和鱿鱼最典型;陆地上的动物以四肢行走为主,体表被毛,有的体表覆盖羽毛或鳞片,有的前肢变为翅,有的足上有爪。

哺乳动物的种类较少,但数量却很庞大,其中主要以食草为主,它们的祖先与爬行动物和恐龙有关,故又称为古脊椎动物;鸟类中有些种类像猫一样善于奔跑,它们属于灵长目,人们把它叫作翼手目,另一些种类却有一对特别的翅膀,属于有袋类。

再说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则有很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都属于哺乳动物,脑容量大,使用工具进行劳动,语言能力极强,除此之外,还会制造和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类与动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你到医院去做个检查,会发现很多病人既没有经过任何药物治疗,也没有进行任何手术治疗,他们却健康地生活着,这说明什么?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动物养生保健的知识。

同样,如果一个人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便能减少疾病的发生,远离癌症、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困扰。

动物的作用人类从动物那里学会了捕猎,学会了钻木取火、搭房子、缝衣服、烧饭吃,甚至发展到可以运用知识、智慧,驾驭日益复杂、日趋庞大的机器,所以我们说:动物是人类的老师,人类又是动物的老师。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许多著名人物,像达芬奇、爱迪生、贝多芬、牛顿等,他们的成功都与动物有关。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

动物学知识点总结全1.动物的分类:动物可以根据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常用的分类方式包括按体腔类型划分,冷血和热血动物划分,按营养类型划分等。

2.动物的组织结构:动物的组织结构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等层次。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由相同类型的细胞组成的,器官是具有特定功能的组织的集合,系统是由相互协同工作的器官组成的。

3.动物的生殖方式: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

性生殖是通过两个个体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后代,无性生殖是通过一个个体产生与其相同的后代。

4.动物的呼吸方式:动物的呼吸方式可以通过体表进行,也可以通过呼吸器官进行。

体表呼吸主要发生在较小的动物身上,而呼吸器官比如鳃呼吸和肺呼吸则是较大的动物常见的呼吸方式。

5.动物的消化方式:动物的消化方式可以分为内消化和外消化。

内消化是在体内进行的,外消化是指动物将食物放入消化器官分解。

6.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可以通过四肢行走、飞行、游泳、爬行等方式进行。

根据体的结构和环境的适应性,动物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运动。

7.动物的神经系统:动物的神经系统是控制动物机体各项功能的重要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神经末梢等部分。

8.动物的行为:动物的行为是动物对内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行为可以通过遗传和环境影响进行调节,它们可以是本能行为也可以是学习行为。

9.动物的进化:动物进化是物种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根据进化理论,从共同的祖先到现在的物种,动物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

10.动物的适应性:动物根据环境的不同适应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

适应性可以是结构上的改变,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变化。

以上是关于动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动物学的研究涉及到大量的物种和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

这些知识点只是对动物学的整体概括,仍然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有待深入研究和了解。

动物学基本知识课件PPT

动物学基本知识课件PPT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03
野生动物保护
保护濒危动物,维护生态 平衡,确保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通过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 人类生存环境。
自然保护区
建立和管理自然保护区, 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 繁殖环境。
动物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动物资源利用
合理利用动物资源,发展 养殖业、狩猎业等产业。
可持续发展
原生动物
详细描述
原生动物门是最简单的动物类群,由单个细胞构成,没有组织器官分化。它们分 布在全球各个角落,从淡水、海水到土壤中都有其踪迹。原生动物门中的一些种 类,如变形虫,能够通过胞吞作用摄取食物。
刺胞动物门
总结词
具有刺细胞,多为水生生物
详细描述
刺胞动物门主要包括水母、珊瑚、水螅等生物。它们身体呈辐射对称,具有刺细胞,可以释放刺丝来 捕获食物。刺胞动物门生物多数生活在水中,特别是海洋中,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或湿土中。
人类活动的影响
探讨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开发)对动 物栖息地和生存状况的影响。
环境变化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对 动物生存的影响。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讨论如何保护动物及其栖息地,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05
动物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野外调查与观察
野外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动物在自 然环境中的行为、分布和生态习性, 以了解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节肢动物门
总结词
身体分节,附肢发达
详细描述
节肢动物门动物身体分节,附肢发达。常见的节肢动物有昆虫、蜘蛛、蜈蚣、螃蟹等。它们的身体结构适应性强, 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包括陆地、淡水和海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行纲(一)知识总结一、重点名词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由相邻的膜性硬骨缩小或丢失形成的,其形成与咬肌的发达有关。

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和双颞窝四种类型。

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和上颌骨的腭突、腭骨以及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

使内鼻孔后移,将口腔和鼻腔分开,解决了进食与呼吸的矛盾,提高了呼吸效率。

(除鳄类外,多数爬行类次生腭并不完整)皮肤肌:陆栖动物所特有,一般起自躯干肌、附肢肌或咽部肌肉而止于皮肤。

可以用来活动角质鳞,蛇类发达。

肋间肌:陆栖动物所特有,位于肋骨与肋骨之间,是由胸部的斜肌分化出来,分为外肋间肌和内肋间肌,用于调节肋骨升降,协助腹壁肌完成呼吸动作。

潘氏孔:鳄类等爬行类中的高等类群心室中隔膜发达,仅基部有一孔,即潘氏孔。

二、重要语句1.爬行类躯体外形分为蛇型、龟鳖型、蜥蜴型。

2.爬行动物首次出现外耳道。

开始有了胸廓(羊膜动物特有,保护心脏,加强呼吸)。

开始出现盲肠,其发达程度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

3.爬行类头骨高而隆起,属于高颅型,反映了脑腔的扩大。

(两栖类为平颅型)4.爬行类第一、二颈椎分别特化为寰椎和枢椎,保证头部能以齿突作为回转轴作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感觉器官获得更充分的利用,显然是对陆地生活的一种适应。

5.爬行动物胚胎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尿囊来实现。

6.爬行动物身体从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尾部、四肢五部分。

7.爬行类适应陆生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皮肤干燥,缺乏腺体,角质层增厚,产大型羊膜卵,体内受精。

三、疑难解答1.爬行纲的主要特征(见课件)2.羊膜卵的意义(见课件)3.爬行纲比两栖纲高等表现在:①爬行类具有坚韧、干燥、防止水分蒸发和身体损伤的保护性鳞被,皮肤角质化程度深,结束了皮肤呼吸。

皮肤缺乏腺体,被覆角质鳞片、盾片或骨板,能阻止体内水分的大量散失。

②爬行类肺比两本类更为发达,有比两栖类更大的呼吸面积,气管和支气管有分化,使呼吸系统趋于完善;胸廓的出现,加强了呼吸机能。

③爬行类的骨骼骨化程度较高,头骨具单枕髁和颞骨,颈椎有寰椎和枢椎的分化,使头部活动更灵活;荐椎数目增多,和腰带联接更牢固;带骨和五趾型附肢更完善,并与支持身体的中轴骨骼联系更密切;趾端具爪,适于陆地爬行。

④爬行类具有比两栖类更为有效的循环系统和较高的血压,心脏二心房一心室,但心室内有隔膜,已接近完全的双循环,循环机能和效率大为提高。

⑤爬行类肾脏为进步性后肾,具有较高的排泄机能,能有效地保存水而产少量尿,排泄物为具有低溶解度而易沉淀的尿酸。

⑥爬行类具有比两栖类更为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出现了新脑皮,提高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产生了两栖类所没有的复杂行为。

但爬行类仍为变温动物。

⑦体内受精和产具有丰富卵黄和保护性卵壳的大型羊膜卵,解决了在陆地繁殖的问题。

4.爬行与两栖循环系统的比较:①都为不完全双循环。

②都为两心房、一心室。

③两栖类静脉窦发达,由动脉圆锥,心室无分隔;爬行类动脉圆锥消失,静脉窦退化,成为成为心房一部分,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

④两栖类由动脉圆锥发出两条动脉干,每条再发出三条动脉弓:体动脉弓、颈动脉弓、肺皮动脉弓;爬行类从心室左侧发出右体动脉弓,中部发出左体动脉弓,右侧发出肺动脉弓。

⑤两栖类由身体后部回来的血由一条腹静脉汇入肝门静脉;爬行类由身体后部回来的血进入两条侧腹静脉,再由两条侧腹静脉进入肝脏。

四、课外知识1.龟鳖类四肢短小,背负大而笨重的壳,行动缓慢,但海龟游泳速度相当快,每小时可达3千米。

2.鳄鱼进食之前总要先假惺惺地流出几滴眼泪,然后才长大口将猎物吞食,使“鳄鱼的眼泪”一词成为残忍而又虚伪的代名词。

其实,这是因为鳄类的肾脏不完善,只能通过长期在眼睛附近的一个特殊腺体来帮助排泄体内多余盐分。

另一个解释是鳄类的牙齿没有分化,只能撕扯食物而不能咀嚼,这样就往往会刺痛喉咙和胃,也使得长在眼睛上的腺体受到刺激“落泪”。

第十九章鸟纲(Aves)鸟类是适应飞翔的高级脊椎动物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脊椎动物。

鸟类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是在爬行类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飞翔生活的一支高度特化的高等脊椎动物。

鸟类与爬行类有着许多共同特征,被称为是美化了的爬行动物。

第一节鸟纲的主要特征一、鸟类与爬行类的共同特征•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2、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

鸟羽与爬行动物的鳞为同源器官(角质衍生物)•3、头骨仅有一枚枕髁•4、均产羊膜卵(多具硬壳)。

•5、排泄物为尿酸。

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1)心脏四腔,二心房二心室,完善双循环。

2)具有发达的神经和感官,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

3)完善的生殖方式和复杂生殖行为,保证后代的成活率。

4)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

三、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1. 体形为纺锤形,体被羽毛;2. 前肢特化为翼;3. 骨骼为气质骨,轻而坚固;4. 具有发达的气囊与肺气管相连,使鸟类能进行双重呼吸;5. 胸肌发达,皮肤薄、松、软、干;6. 视觉发达;7. 右侧卵巢退化;8. 直肠粗短,不储存粪便,排泄物为尿酸。

四、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1、恒温: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2、意义:(1)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2)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避敌(3)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第二节鸟类的躯体结构一、外部形态特点•身体呈流线形,体表被羽,前肢特化为翼,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翼和后肢。

头:小,前端具喙,喙为啄食器官;眼睛发达,耳孔具耳羽。

颈:细长,转动灵活。

躯干:坚实,腹面肌肉发达,纺锤形减少阻力。

尾:短小,具尾羽。

前肢:特化为翼,具飞羽;后肢:为足,一般四指,具爪。

二、皮肤特点•1. 特点:薄、松、软、干。

•2. 表皮衍生物:羽毛、角质鳞、喙的角质鞘、距、爪、尾脂腺。

羽毛:a. 羽区和裸区b. 种类:正羽、绒羽、纤羽a. 正羽,包含覆羽、飞羽、尾羽•结构:羽轴羽根(上脐、下脐、副羽)羽片(羽枝和羽小枝及羽小钧)。

•特征:羽轴、羽枝和羽小枝及小钩发育正常;形成羽片。

•b. 绒羽:无羽轴,羽根短,羽枝长于羽根上•c. 纤羽:羽轴毛发状,羽枝和羽小枝缺。

3、羽的颜色•化学性:色素沉积:即在羽毛发生过程中色素细胞侵入并注入色素颗粒产生颜色。

黑色素和脂色素。

•物理性:结构色:即色素细胞上方的无色而凹凸不平的蜡质层和色素间无色而多角形的折光细胞引起,并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有色彩的变化。

4、羽的发生•与爬行类的角质鳞同源。

•真皮乳头——羽乳突——羽柱——羽支、羽鞘——破裂形成羽毛。

5、换羽•规律换羽,相当于爬行类的蜕皮。

多数鸟类逐步换羽,不影响飞行。

冬羽、夏羽:小燕鸥羽色冬夏不同。

夏天:嘴黄色但先端黑色;脚橙黄色。

喉咙到颈部,及胸部为白色,头顶至后颈,及过眼线则为黑色,背部浅灰色。

冬羽:大致和夏羽相似,但嘴巴为黑色,脚黑褐色;头部的黑色范围较窄,仅头顶至后颈。

三、骨骼•1、特征:轻便而坚固;长骨充气;肢骨变形。

•2、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尾•颈椎:多数,马鞍形关节面称异凹椎骨。

•胸椎:5枚,前3枚愈合,第4枚可动;胸椎第5枚愈合荐椎腰椎(5~6枚)愈合而成荐椎(2枚)尾椎的前5枚尾综骨:尾椎愈合•3、胸骨:1块,宽、薄;有龙骨突起。

•4、肋骨:胸肋5枚,颈肋2个。

肋骨分两段,可动;有利于呼吸。

肋骨借钩状突连接。

5、头骨•特征:薄而轻,充气。

脑颅愈合为一,眼框大;枕骨大孔下移;枕髁1个。

上下颌延长成喙,裂状腭。

6、附肢骨(1)前肢骨:•锁骨一v形;称叉骨•乌喙骨粗壮;肩肿骨狭长。

•腕、掌、指骨愈合。

•前肢只能向一个方向运动,使翅膀成一个整体。

(2)后肢骨•髂骨、耻骨、坐骨愈合,并与愈合荐椎构成开放式骨盆。

•股骨短,不露出体外,跗骨分为两段,上段与胫骨愈合,下段与跖骨愈合。

垂直于地面•四趾,有爪。

四、肌肉•主要的肌肉集中在身体的中部腹侧,对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保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1.背部肌肉退化。

2.胸部肌肉发达,胸大肌和胸小肌3.腿部肌肉发达4.栖肌一贯趾屈肌5.横纹肌分白肌和红肌6.有皮肤肌,竖羽。

五、消化特征:吃得多,消化快。

1.喙无齿,舌不能伸出很长。

2.唾腺发达(金丝燕一一燕窝)3.嗉囊(食道的扩大)4.胃分腺胃和肌胃;肌胃内有角质层,砂子。

5.植食性者盲肠发达6.直肠短,不储存粪便。

7. 幼体有腔上腺(淋巴器官)六、高效的双重呼吸系统鸟类具有独特的肺和气囊而构成高效的呼吸器官,并具有独特的呼吸方式而满足鸟类飞翔时高的耗氧量和代谢水平。

1.气管:长,软骨环0形,半骨化;鹤、鹅气管在胸部盘曲,产生共鸣。

支气管中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包括:背、腹、侧、内)三级支气管微支气管(无数分支;单层扁平细胞构成,为毛细血管包围,进行气体交换)•特点:气体单向流动,与血流方向相反。

2.发声器:鸣囊;鸣肌;鸣膜,在呼气和吸气时均鸣叫。

鸣管:鸟类的发声器官是位于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管,而不在喉头处。

鸣管由中央舌状突(半月膜)、侧壁上的鸣膜和鸣肌组成。

鸣肌的收缩可调节鸣膜的紧张程度而发出不同鸣叫。

鸣禽的鸣肌发达,可多达5-9对。

3、肺:结构特殊,缺乏弹性的实心海绵体,有毛细支气管组成完整的气管网,毛细支气管周围放射排列的微气管,其上富有微血管,是肺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相当哺乳动物的肺泡,但结构不同。

4、气囊(9个)•气囊:是气管分支的一部分,某些中支气管和二级支气管未端扩大成薄囊状,伸出肺外,分布于内脏之间。

•作用:储气,减少摩擦,调节体温,辅助呼吸•种类:前气囊(由二级支气管形成),包括颈2、颈间1、前胸2。

•后气囊(由中支气管形成),包括后胸2、腹2)5、呼吸动作(双重呼吸)•A.吸气时,大部分空气经中支气管直接进入后气囊(未经气体交换)还有一部分空气进入次级支气管,再进入副支气管,在此处的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

•B.吸气时,前气囊也扩张,但不接受吸进来的气体,而是接受从肺来的气体。

•C.呼气时,后气囊中的气体(含氧丰富)排人肺内,经次级支气管入副支气管,在微支气管处进行气体交换,交换后的气体入前气囊。

•D.呼气时,前气囊中的气体排出,经次级支气管人中支气管排出体外。

鸟肺显微结构及肺循环七、循环特点•1.心脏:心脏比例大,是同等体重哺乳类心脏的1.4-2倍。

分为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脏得以完全分开,完全双循环。

2.静脉窦萎缩与右心房合并3.右体动脉弓保留,左体动脉弓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