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下学期总结大题
动物学下半学期考试复习整理

《1》七鳃鳗的消化系统特点是,与其生活方式怎样适应?特点为舌富含肌肉,尖端有角质齿,消化道无胃的分化,由食道直接通入肠,有盲沟,以增加肠的吸收面积。
与它吸食血肉的寄生生活相适应。
《2》呼吸系统特点是,与生活方式怎样适应?七鳃鳗呼吸系统比较特殊,消化道从口腔的后部向腹面分出一支盲管,称为呼吸管,管的左右两侧,各有内鳃孔七个。
每个鳃孔通入一个鳃囊,囊中有许多由内胚层演变而来的鳃丝,构成呼吸器官的主体。
鳃囊通过外鳃孔与外界相通,这样七鳃鳗呼吸时,水流进出都是通过外鳃孔,与一般鱼类由口腔进水经鳃孔出水的方式不同。
这与七鳃鳗的寄生生活是相适应的,因为七鳃鳗要用口漏斗吸附在寄主体表,无法从口中进水进行呼吸。
《3》体制结构有哪些特点说明它是最低等的脊索动物?有七对鳃,比较原始,体内受精无颌无偶鳍、脊椎骨只有一块、终身保留脊索等鱼漂的作用?调节身体比重感知声波气体压力,水压的变化辅助听觉辅助呼吸研究并掌握鱼类洄游规律,有何实际意义?对于探测渔业资源量及其群体组成的变化状况,预报汛期、渔场,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提高渔业生产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义两栖纲较于鱼纲有何进步性?四肢发展成为强有力的、适于陆地行走的推进器官,能用肺呼吸空气等,但是它们在生殖方面却没有发展,仍像鱼类一样,卵无羊膜结构,必须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孵化。
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变态后生长出四肢,爬上陆地,用肺呼吸。
这些就是两栖类的鉴别特征。
这样的特征反映了两栖类从鱼类进化而来的系统发生历史,也反映了两栖类的进化地位。
羊膜出现的意义?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标志,模拟了水环境。
为胚胎制造了局部的水环境,保证胚胎发育的顺利进行。
羊膜的出现,使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繁殖和发育,无需象两栖类那样在生殖时必须再回到水中,从此出现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胎盘出现的意义?胎盘的功能过滤作用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排泄胎儿代谢产物、防御功能以及合成功能。
1,鸟纲与爬行类的共同特征: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都具有皮肤衍生物头骨具单一枕X 排泄物为尿酸2进步性特征: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完善的双循环。
动物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动物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种动物属于哺乳动物?A. 蜥蜴B. 企鹅C. 鲸鱼D. 章鱼答案:C2. 鸟类的呼吸系统中,哪个部分是空气交换的主要场所?A. 气管B. 肺C. 气囊D. 支气管答案:B3. 以下哪种动物是两栖动物?A. 乌龟B. 青蛙C. 蛇D. 鳄鱼答案:B4.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什么?A. 鳃B. 肺C. 气管D. 皮肤5. 鱼类的鳍主要用来做什么?A. 游泳B. 呼吸C. 感觉D. 消化答案:A6. 以下哪种动物属于爬行动物?A. 章鱼B. 乌龟C. 鲸鱼D. 企鹅答案:B7. 以下哪种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卵生?A. 狗B. 猫C. 鸡D. 鸭答案:C8. 哺乳动物的牙齿通常分为几种类型?A. 2种B. 3种C. 4种D. 5种答案:B9. 以下哪种动物是草食性动物?B. 老虎C. 鹿D. 狼答案:C10. 鸟类的羽毛主要起到什么作用?A. 飞行B. 保暖C. 保护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哺乳动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胎生、哺乳、有毛发2.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__呼吸。
答案:鳃3. 昆虫的_______是其主要的外骨骼组成部分。
答案:甲壳4. 鱼类的_______是其主要的呼吸器官。
答案:鳃5. 爬行动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答案:卵生、冷血、有鳞片6. 鸟类的_______是其飞行的关键结构。
答案:翅膀7. 哺乳动物的_______是其特有的特征。
答案:乳腺8. 两栖动物的成体可以生活在_______。
答案:陆地和水中9. 昆虫的_______是其感觉器官。
答案:触角10. 鱼类的_______是其运动的主要方式。
答案:游泳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描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案: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胎生、哺乳、有毛发、恒温、有乳腺、牙齿分化、心脏四腔、大脑发达。
※动物学期末汇总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二、填空题(每小题0.5分,共15分)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五、论述题(三题,35分)昆虫1、昆虫的体腔有何特点,分成哪三部分?各部分内有哪些器官、系统?昆虫的体腔常被肌纤维膈膜分成三个血窦,分别为:背血窦(围心窦):内有背血管,心脏等。
围脏窦:内有消化、排泄、生殖、呼吸等器官。
腹血窦:内有神经系的腹N束,又称围N窦。
2、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1)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头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具一对触角(起感觉作用),□器(取食作用)、眼(视觉作用),眼有复眼和单眼之分,复眼结构复杂,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日出性和夜出性昆虫,这样减少昆虫的食物竞争和空间竞争。
另外,昆虫的口器类型较多,有取食固体、液体及兼食固、液体的口器。
这样也可以减少食物竞争。
胸部具两对翅和三对足,翅的出现是昆虫分布广的主要原因,使昆虫在取食、避放、求偶、迁移等方面的活动能力大大加强。
(2)昆虫体壁具几丁质的外骨骼,对昆虫的内部结构器官起保护作用。
(3)昆虫的肌肉为横纹肌,活动能力很大,昆虫有力的跳跃和长途飞翔,都与肌肉发达有直接关系。
(4)昆虫的直肠具回收水分的功能,这对昆虫在陆地上生活起了节水的作用。
(5)昆虫的排泄器官为马氏管,其代谢产物为尿酸,尿酸呈结晶性,不溶于水,所以排出时不需要伴随多量的水。
(6)昆虫的呼吸器官为气管系统,气管系统的呼吸量较大,呼吸效率较高,且可防止水分过分蒸发。
(7)昆虫在加强动物器官的同时,必须加强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方能对陆地上多样和多变的环境因子作出迅速面及时的反应。
因而其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也很发达。
(8)昆虫的多胚生殖和孤雌生殖都能在短时间内繁殖大量的后代,这也是昆虫数量多、分布广的原因。
(9)另外,昆虫的个体小,食量少,所以其所占的空间小,种群密度可以大大增加。
3、昆虫的外生殖器结构及生殖类型昆虫的繁殖方式(1)绝大多数昆虫两性繁殖。
动物学下学期总结大题

1.鱼类上下颌出现的意义上下颌的出现带来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a.变被动取食为主动取食,增加获得食物的机会b.上下颌着生齿,可充分研磨食物,扩大捕食范围c.利于进攻和防御d.利于营巢,钻洞,求偶,育雏等活动e.带动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发展2.羊膜卵出现的意义使胚胎的发育脱离水环境,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a.羊膜卵外包有硬壳,可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病原体的侵入b.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c.卵内储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发育得到充足的营养d.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够在液体环境中发育,避免机械损伤防止干燥e.尿囊的形成可以排出胚胎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3.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a.体型:成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减少飞翔阻力b.皮肤:薄,松。
表皮衍生为羽毛,飞羽和尾羽辅助飞翔c.骨骼:轻而坚固,愈合程度高,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的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具龙骨突,愈合荐椎,开放式骨盘d.肌肉:胸肌发达,后肢演化出适于栖树的肌肉(贯趾屈肌,腓骨中肌,栖肌)e.消化:无齿,直肠短,无膀胱;不贮存粪便和尿液,减轻体重f.呼吸:双重呼吸,具发达的气囊和肺气管g.循环: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心脏大,心跳快,血压高,血流快,代谢旺盛h.排泄:排泄物为尿酸,无膀胱i.生殖: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萎缩;雌性右侧卵巢退化,利于减轻体重j.神经:中脑视叶发达,小脑发达k.感觉:视觉发达,具有大眼和前后巩膜角膜肌,具双重调节4.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a.体型:身体大多呈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无颈b.皮肤:体表被有鳞片和大量粘液腺c.骨骼:具有鳍,上下颌d.呼吸:用鳃呼吸,各个器官也能辅助呼吸e.循环:心脏1心房1心室,单循环f.神经:大脑分区,脊髓分节,具有植物性神经系统g.感官:具侧线系统,韦伯器连接内耳与鳔h.其他:具有鱼鳔调节身体密度5.鸟类与爬行类相比的进步特征a.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b.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可通过主动迁徙适应多变的环境c.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种复杂行为,可以更好的协调内外环境的统一d.更加完善的繁殖方式,保证了后代较高的成活率6.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成功的解决了哪些问题?a.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卵,解决了在陆地上繁殖的问题b.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的防止了体内水分的散失c.肺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胸廓的出现使肺的呼吸机能加强d.四肢强健,指端具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利于承受体重7.哺乳纲分为哪几个亚纲?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原兽亚纲:兼具哺乳纲和爬行纲的特征a.有乳腺无乳头b.肩带类似爬行类c.泄殖腔,雄兽无交配器d.成体无齿,具角质鞘后兽亚纲: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a.胎生(不具真正胎盘),幼体在雌兽育儿袋中发育真兽亚纲:高等哺乳动物类群8.以具体实例说明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的类型及进化9.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大大增强了动物的运动以及对其身体的支持和保护能力。
动物生物学下学期知识点整理

动物生物学下学期知识点整理两栖钢:一、章节关键词:不完全双循环休眠变温动物吞咽式呼吸二、关键词名词解释:●保护色:一些动物的体色,或是与环境背景非常相似,起到掩蔽的作用;或是鲜艳醒目,警告猎食者注意其毒性,从而起到威慑和自我保护的作用。
前者称为掩蔽色,后者称为警戒色。
两者皆有自我保护的功能,统称保护色。
●拟态:出于躲避敌害或麻痹猎物之需,有些动物的体形体色与周围物体极为相似,几可乱真,这种现象称为拟态。
●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体温的升高必须靠吸收外界热能。
●吞咽式呼吸:两栖、爬行类进行肺呼吸时,要靠口低的升降来完成呼吸动作,状如吞咽。
●不完全双循环:心室未分隔或分隔不完全的蛙类、爬行类,虽然肺循环和体循环已经形成,但从肺静脉和体静脉回心的动脉血和静脉血,仍有不同程度的混合。
●休眠:许多变温动物在环境恶化时,通过降低自身的代谢水平,进入一种麻痹状态,以减少消耗,维持存活。
只有当环境好转时才复苏活动。
这种现象称为…三、复习思考题解答:1、两栖类身体结构机能对于陆生有何适应性和局限性?适应性方面:①支撑运动方面:形成五指型附肢,既可支撑身体,又可灵活运动;脊柱的分化:1枚颈椎+躯干椎+1枚荐椎+尾椎②呼吸上:采用肺呼吸和皮肤呼吸共同进行③感觉器官上:原脑皮形成使得神经发展,中耳、眼睑、泪腺的产生使得听觉和视觉感官与陆地上声光传播的介质相适应。
局限性方面:①生殖发育:仍依赖水环境②皮肤高通透性的缺陷:过多水分散失——在炎热、干燥环境难以存活;难以生活在高渗环境。
③代谢水平低下:仍须休眠——生存时空受到极大受限。
④低效率的不完全双循环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两栖类的分布?2、五趾型附肢的产生有什么进化意义?既可支撑身体,又可灵活运动。
解决了脊椎动物在陆地上的支持、运动问题(但由于附肢生于躯干两侧,腹部不能抬离地面,使运动速度受到了制约)3、蛙类动脉血、静脉血和混合血是怎样分布的?动脉血:分布于肺静脉、皮肤静脉;肺静脉——左心房——动脉血(富氧血)静脉血:分布于体静脉;体静脉——右心房——静脉血(缺氧血)混合血:在心室混合后,分布于全身动脉;(所有离心的血管(从心室里走出)——均为动脉血)4、蛙类的呼吸系统有何结构功能特点?——采用肺皮呼吸肺呼吸:功能低下——①呼吸表面小②无辅助的呼吸结构(吞咽式呼吸)③循环机能效率低下(不完全双循环)皮肤呼吸:作为辅助呼吸,具有高通透性(留下的缺陷:①保水低下:过多的水分散失,在干燥、炎热的环境下难以生存②难以生活在高渗环境中)5、两栖类登陆所面临的问题:①水陆环境的巨大差异②氧气介质的改变③生存环境密度的改变③昼夜温差、四季温差的加大,恶劣气候条件的出现④声波、光波传播介质的改变四、重点补充:1、感觉器官:视觉:眼睑、泪腺——起到保护眼球、防止干燥的作用;嗅觉:鼻腔具有嗅觉和呼吸的双重作用2、休眠——变温动物对极端环境条件的妥协性适应(冬眠:寒冷引发;夏眠:炎热引发;日眠:缺少食物引发)3、骨骼系统:中轴骨+四肢骨(颈椎和荐椎的出现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爬行纲:一、章节关键词:槽生齿次生腭颊窝胸廓二、关键词名词解释:●槽生齿:高等脊椎动物的牙齿,着生在颌骨的牙槽里。
09、10级动物学(下)总复习

10级动物学(下)总复习一、名词解释脊索、咽鳃裂、胸腹式呼吸、口咽式呼吸、晚成鸟、早成鸟、洄游、休眠、头索动物、后口动物、恒温动物、羊膜动物、逆行变态、性逆转、适应辐射二、填空题1、半索动物门肠鳃纲的常见代表动物是,它的全身由、和3部分组成。
2、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是,它的三个主要特征是具有、和。
3、鱼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
鱼类的头和躯干之间以或鳃孔为界,而躯干与尾的分界线是。
4、软骨鱼体表被有,硬骨鱼体表被有骨鳞,根据其形状的不同,可细分为、和三种类型鳞。
5、鱼类不仅具有、和等奇鳍,还出现了偶鳍包括_________和。
6、圆口纲动物的尾鳍为完全对称的尾,软骨鱼具有尾,而硬骨鱼大多数为尾。
7、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和编织巢4种。
8、反刍动物的“胃”可分为4室,即胃、胃、胃和皱胃,其中皱胃是胃本体。
9、现存两栖动物约5500种,分别隶属于目、目和目3大类。
10、鸟类的羽毛类型可分为羽、羽和羽3种。
11、现存的圆口纲动物约70多种,可分为2个目,即目和目。
12、突胸总目的鸟类可分为6大生态类群,分别为禽、禽、禽、禽、攀禽和陆禽。
13、鱼类的消化管由表及里由四层组成,即、、和粘膜层。
14、哺乳类的皮肤腺特别发达,主要有四种类型,即皮脂腺、、和。
15、罗非鱼属于目,中国林蛙属于目,巴西龟属于目,金丝猴属于目,褐家鼠属于目。
17、哺乳动物的齿型有分化现象,称为齿,即分化为齿、齿、齿和臼齿。
18、哺乳类口腔中有三对唾液腺,即、和。
19、鸟类根据其生活方式和结构特征,大致可分为6个生态类群,即游禽、_______禽、猛禽、_______、禽和鸣禽。
20、鸟类的繁殖行为包括、求偶炫耀、、产卵、和育雏。
21、我国常见的鸟巢依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水面浮巢和编织巢4种。
22、根据鸟类迁徙的特点,可把鸟类分为和。
23、哺乳动物是、运动快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24、哺乳类前肢的关节向转,后肢的关节向前转,大大提高了支撑力和跳跃力。
动物学(下)试题

动物学(下)试题棘皮动物门一、填空题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棘皮动物特有的结构是—水管系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管足_______ ,是次生体腔的一部分特化形成的管道。
二、名词解释1.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中轴,可以有许多个切面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具这样体型的动物适于漂流生活。
三、选择题1. 被囊动物指的是(C )。
A.柱头虫B.海鞘C.海盘车D.海胆四、判断题1. 棘皮动物体腔的一部分特化成“血窦”。
()五、简述题1. 棘皮动物门为什么是最高等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半索动物门一、选择题1. 半索动物与下列哪些动物亲缘关系最近(D.棘皮动物名词解释A.头索动物B.尾索动物C.脊索动物1.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原肠胚的胚孔形成肛门或封闭而另外形成口的动物。
2. 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口的动物简答题1. 半索动物和什么动物亲缘关系最近?为什么?答: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可能是由一类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进化而成。
理由是:①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都是后口动物。
②两者的中胚层都是由原肠凸出形成。
③柱头虫的幼体(柱头幼虫)与棘皮动物的幼体(例如短腕幼虫)形态结构非常相似。
④脊索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肌酸,无脊椎动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而棘皮动物的海胆和半索动物的柱头虫肌肉中都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
这些证据都说明了这两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脊索动物门一、填空题1. 文昌鱼由于终生具有发达的_脊索___________ 、___神经管_________ 和___咽鳃裂 ___ 等脊索动物的重要特征,而被认为是典型脊索动物的简化缩影。
2. 脊索动物门的三大主要特征是_脊索___________ 、背神经管和咽鳃裂,另外还具有一些次要特征,如心脏_____________ 位,具___肛后尾。
大学动物学题库及答案

大学动物学题库及答案大学动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分类、生态、进化和行为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动物学常见题目及答案,供参考:1. 题目:请简述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答案:脊椎动物的显著特征是具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而无脊椎动物则没有脊柱。
脊椎动物一般体型较大,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较为复杂,多数有骨骼。
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包括昆虫、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体型较小,多数没有骨骼,但有外骨骼。
2. 题目:描述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答案: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包括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等。
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系统,适应力强。
3. 题目:鸟类的飞行能力与其身体结构有哪些适应性特征?答案:鸟类的飞行能力与其身体结构的适应性特征包括:轻质的骨骼、中空的长骨、发达的胸肌、流线型的身体、羽毛覆盖体表、具有特殊的气囊系统等。
4. 题目:什么是进化论?请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进化论是生物学的一个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物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进化论认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等机制逐渐形成的。
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长时间的自然历史过程中不断演化。
5. 题目:简述动物的分类等级。
答案:动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每个等级都代表了生物分类的不同层次,反映了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差异性。
6. 题目:什么是生态位?它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包括其对资源的利用方式、生存环境、生理需求等。
生态位的概念有助于理解物种如何在生态系统中相互竞争和共存,维持生态平衡。
7. 题目:请解释什么是物种形成的过程。
答案:物种形成是指一个物种通过长时间的进化分化成两个或多个新物种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地理隔离、生态位分化、生殖隔离等机制。
8. 题目:什么是基因和染色体?它们在遗传中起什么作用?答案: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序列组成,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鱼类上下颌出现的意义
上下颌的出现带来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提高
a.变被动取食为主动取食,增加获得食物的机会
b.上下颌着生齿,可充分研磨食物,扩大捕食范围
c.利于进攻和防御
d.利于营巢,钻洞,求偶,育雏等活动
e.带动运动器官,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发展
2.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使胚胎的发育脱离水环境,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a.羊膜卵外包有硬壳,可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和病原体
的侵入
b.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
c.卵内储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发育得到充足的营养
d.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够在液体环境中发育,避免机械损伤防止干燥
e.尿囊的形成可以排出胚胎发育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3.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点
a.体型:成流线型,前肢特化为翼,减少飞翔阻力
b.皮肤:薄,松。
表皮衍生为羽毛,飞羽和尾羽辅助飞翔
c.骨骼:轻而坚固,愈合程度高,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肢骨
的骨块有愈合的现象;肢骨和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具龙骨突,愈合荐椎,幵放式骨盘
d.肌肉:胸肌发达,后肢演化出适于栖树的肌肉(贯趾屈肌,腓骨中肌,栖肌)
e.消化:无齿,直肠短,无膀胱;不贮存粪便和尿液,减轻体重
f .呼吸:双重呼吸,具发达的气囊和肺气管
g.循环:完全双循环,提咼了运输氧的能力;心脏大,心跳快,血压咼,血流
快,代谢旺盛
h.排泄:排泄物为尿酸,无膀胱
i .生殖: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萎缩;雌性右侧卵巢退化,利于减轻体重
j .神经:中脑视叶发达,小脑发达
k.感觉:视觉发达,具有大眼和前后巩膜角膜肌,具双重调节
4.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a.体型:身体大多呈纺锤型,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无颈
b.皮肤:体表被有鳞片和大量粘液腺
c.骨骼:具有鳍,上下颌
d.呼吸:用鳃呼吸,各个器官也能辅助呼吸
e.循环:心脏1心房1心室,单循环
f .神经:大脑分区,脊髓分节,具有植物性神经系统
g.感官:具侧线系统,韦伯器连接内耳与鳔
h.其他:具有鱼鳔调节身体密度
5.鸟类与爬行类相比的进步特征
a.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b.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可通过主动迁徙适应多变的环境
c.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种复杂行为,可以更好的
协调内外环境的统
d.更加完善的繁殖方式,保证了后代较高的成活率
6.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成功的解决了哪些问题?
a.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卵,解决了在陆地上繁殖的问题
b.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的防止了体
内水分的散失
c.肺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胸廓的出现使肺的呼吸机能加强
d.四肢强健,指端具爪,适于在陆地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2枚荐椎相连,
构成牢固支架,利于承受体重
7•哺乳纲分为哪几个亚纲?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原兽亚纲:兼具哺乳纲和爬行纲的特征
a.有乳腺无乳头
b.肩带类似爬行类
c.泄殖腔,雄兽无交配器
d.成体无齿,具角质鞘
后兽亚纲: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
a.胎生(不具真正胎盘),幼体在雌兽育儿袋中发育
真兽亚纲:高等哺乳动物类群
8.以具体实例说明脊椎动物血液循环的类型及进化
9.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脊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中的重大事件,大大增强了动物的运动以及对其身体的支持和保护能力。
这一先驱结构在脊椎动物达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a.脊索(以及脊柱)构成支撑躯体的主梁,是体重的受力者,使内脏器官得到有力的支持和保护,运动肌
肉获得坚强的支点,在运动时不致由于肌肉的收缩而使躯体缩短或变形。
因而有可能向"大型化”发展。
b.脊索的中轴支撑作用也使动物体更有效地完成定向运动,对于主动捕食及逃避敌害都更为准确、
迅捷
c.
脊椎动物头骨的形成,颌的出现以及椎管对中枢神经的保护, 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0. 两栖类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
前肢获得了较 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 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 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
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③随着呼 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④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 现了神经细胞。
⑤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
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
防止干燥,保护眼球。
11. 为何两栖类离不幵水?
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①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
分蒸发。
②四
肢还不够强
健。
③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
④胚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
12. 从青蛙个体发育史中呼吸器官的演变谈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的进化
青蛙变态前(蝌蚪)的呼吸器官是鳃,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 与鱼类的呼吸方式相同;
变 态后,鳃消失, 出现肺,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这是陆生动物的呼吸方式。
但两栖类是首 次登陆动物,虽然肺呼吸
解决了在虽然肺呼吸解决了在陆上进行气体交换的问题,但由于肺的结构简单,呼吸功
能不强,还依 赖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无毒蛇 头一般不呈三角形 无颊窝 吻端圆钝或尖而翘 尾往后逐渐变细
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 斑纹与毒蛇明显不同
蛇身不能竖立,颈部不扩大变扁,很少主动攻击人 14. 鸟类与爬行动物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约为37.0〜44.6 C ),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② 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徒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13.毒蛇和无毒蛇区别
毒蛇
蝰科蝮亚科毒蛇头大,呈三角形
蝮亚科毒蛇有颊窝 尖吻蝮吻尖
向上翘 蝮亚科毒蛇尾短尖细 有
的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各种毒蛇
具有不同的斑纹 毒蛇前半身能
竖起,颈可膨胀 变扁,常主动
攻击人畜 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③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
④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如筑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
活率
15.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恒温是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本质区别②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
③
恒温是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
④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16.鸟类有哪些适宜于飞行的特征?
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
②前肢特化为翼。
③皮肤柔软,有羽区和
裸区之分。
④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
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⑤使翼扬起和下扌扇的胸小肌
和胸大肌十分发达,背部肌肉退化,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
⑥直
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减轻体重。
⑦双重呼吸,保证
了飞行时氧的供应。
⑧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
⑨排泄物为尿酸,
不具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
⑩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
B11 视觉发达,具双重调节,眼球内有特殊的巩膜骨。
B12 非生殖
季节,生殖系统呈萎缩状态,雌性仅保留左侧卵巢和输卵管,有利于减轻体
重。
17.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①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
条件。
②②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③③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C-37 C),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④④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⑤⑤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18.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