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字体之小篆
汉字书法课件模板:四_篆书70种写法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23.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24.金石篆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25.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26.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27.甲骨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28.说文小篆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29.甲骨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汉字书法 四
篆书70种写法 课件模板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1.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2.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3.金文大篆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4.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5.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六书通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1.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2.甲骨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3.甲骨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4.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5.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6.甲骨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7.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8.甲骨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69.甲骨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70.粗篆
பைடு நூலகம் 谢谢!
7.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8.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9.甲骨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10.金文
汉字书法:四_篆书70种写法
大篆与小篆[学习]
![大篆与小篆[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5a56260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0b.png)
⼤篆与⼩篆[学习]⼤篆与⼩篆[ 学习]篆书是⼤篆、⼩篆的统称。
⼤篆指甲⾻⽂、⾦⽂、籀⽂、六国⽂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字的明显特点。
⼩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字,⼤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容易书写。
在汉⽂字发展史上,它是⼤篆由⾪、楷之间的过渡。
秦始皇⼤统后,统称为" ⼩篆", 也称" 秦篆"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是⼀种规范化的官⽅⽂书通⽤字体。
据⽂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专门名称,⽽⼩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字逐渐演变⽽成的。
由于是官书,⼩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笔圆转、线条匀净⽽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相⽐,具有这样⼀些基本特征: 字形修长、⽽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上⽽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
线条匀称⽆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的状态。
这种在⼒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以纯净简约的美感。
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的序性。
秦篆有圆笔⽅笔之别,圆笔以秦刻⽯为代表; ⽅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已荡然⽆存。
宋代⾦⽯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但乏超越之⼒。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
清朝篆书百花⽃艳,进⼊了推唐超秦的⼤繁荣阶段。
⼤篆有两说:(1) 指'籀⽂' ,即《史籀篇》⽂字。
(2) 指'⾪书' ,清学者多主其说。
⽯⿎⽂秦刻在⼗块⿎形⽯上的⽂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之三畤原被发现。
每⿎⼀⾸四⾔诗,⼗⾸为⼀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 猎碣' 。
现藏故宫博物院,⼀⿎已泐⽆字,其余九⿎亦多漫漶残损。
小篆概述

小篆概述一.小篆释义: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
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
]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
《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
]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
]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
《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
]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
《周礼·宗伯》:[孤卿夏篆。
]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
]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
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
[篆]与[瑑]、[缘] [椽]等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
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义。
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
二.小篆的发展(一)周代金文与石鼓文—————萌芽期周代金文有一部分作品已呈现出线条匀称、婉转、悠长;结构秀美、优雅、颀长;章法有行有列,整饬标准的特点,如《墙盘》、《虢季子白盘》、《静簋》等,此当为小篆的滥觞,再加上《石鼓文》的过渡,小篆产生的基础是十分牢固的。
(二)秦代小篆————————成型期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命令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加以整理、改造而颁行的标准字体。
当时,李斯以小篆作《仓頡篇》、赵高写《爰历篇》、胡毋敬写《博学篇》,为小篆的推广做出不小的贡献,所以,小篆还被叫做“斯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嬴政自号“始皇帝”,国祚虽短,却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书法大篆与小篆名帖

书法大篆与小篆名帖一、大篆名帖大篆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书体,又称“籀文”,因其多见于青铜器而得名“金文”。
以下是大篆的代表性名帖:1.《石鼓文》:又称《猎碣》,是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其字体结构严密,线条圆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散氏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其铭文是大篆的代表,字形规整,笔划粗犷有力,风格独特。
二、小篆名帖小篆是指秦代统一中国后实行的一系列标准化书体改革中的一种,它是大篆的简化字体。
以下是小篆的代表性名帖:1.《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所立,是小篆的经典名帖之一。
其字体工整规范,线条匀称流畅,展现出秦代书法的雄浑气势。
2.《泰山刻石》:秦始皇二十九年所立,也是小篆的代表性名帖之一。
其字体严谨,线条苍劲有力,风格独特。
三、大篆特点大篆的字体结构严密,线条圆润,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
其字形一般较大,字距较宽,行距较紧,显得庄重而富有气势。
四、小篆特点小篆的字体结构规整,线条匀称流畅,字体紧凑而富有动感。
其字形一般较小,字距和行距都较为均匀,显得规范而秀丽。
五、大篆代表人物大篆的代表人物有很多,如李斯、胡母敬等都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字改革家。
他们的作品如《石鼓文》、《散氏盘》等都是大篆的经典之作。
六、小篆代表人物小篆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斯、李阳冰等书法家。
他们的作品如《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等都是小篆的经典之作。
七、大篆小篆区别大篆和小篆在字体结构、线条表现和字形大小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大篆的字形较大,线条粗犷有力,表现出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而小篆的字形较小,线条匀称流畅,表现出规范秀丽的艺术风格。
此外,大篆的字体结构比较随意,而小篆的字体结构则更加规整和标准化。
八、大篆小篆价值大篆和小篆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书体,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它们不仅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字发展和演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审美观念。
同时,大篆和小篆还是书法家进行创作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小篆基本部首

小篆基本部首第一篇:小篆基本部首篆书的种类特点及其代表作: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秦统一前由于长期地域割据,“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书写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现象十分严重。
如“羊”就有二十多种写法,给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带来极大不便。
故在统一货币、车轨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时,又着力推行“书同行”政策。
《说文解字·叙》记“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苍天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可见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变而成。
李斯在籀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废除异体,而创秦篆,统一了全国的文字。
这种书体更趋简化,线条园匀,字呈竖势。
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铸造在铁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从目前所见的实料看,秦篆一般铸造刻在铁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板上。
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结字端庄,分行布白工整,为小篆的精华和代表。
其传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残部,仅存10字。
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迹拓片存世,《会稽》、《峄山》后人摹刻本传世,据传上述刻石皆为李斯所书。
泰山记得石也称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东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书。
石高4尺,四面环刻文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诏,内容主要是“颂秦德”。
字体小篆,原残石现存岱庙。
其传世拓本较多,其特点是笔画圆润,挺遒流畅,笔笔如铁线;结体端庄严谨;字形稍长,造型健美;分行布白体势工整,为小篆之代表。
唐李嗣真云:“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绝妙。
秦望诸山及皇帝玉玺,犹夫千均强弩,万石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
亦是传国之贵宝。
” 峄山刻石俗称峄山碑,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峄山(山东邹县)所立,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
内容前为始皇诏,144字,自“皇帝曰”以下为二世诏,计79字,字略小。
篆书

篆书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一、篆书流变周代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
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
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
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
标准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
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
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
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
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
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但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
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
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
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宋刻大观帖周朝太史籀篆书 二、代表人物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
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中国字体介绍—小篆课件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2.3.23 06:23:0 706:23 Mar-22 23-Mar-22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6:23:0 706:23: 0706:2 3Wednesday, March 23, 2022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2.3.23 22.3.23 06:23:0 706:23: 07Mar ch 23, 2022
•
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筆劃 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 字的點 劃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 收。字體端莊嚴謹,有實有虛, 疏密得當,從容平和且勁健有力。
•
有人評之為「畫如鐵石,千鈞 強弩」。字的結構上緊下松, 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 之態,似乎讀者須爺視而觀。 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矩和諧。
•
篆書由於較難辨認書寫又很 費是現在實用價值已經不大 了,但是這種字體筆劃圓潤 勻稱,因此充滿了裝飾性並 富有藝術性的圖案花紋,在 書法上這種字還有很大的藝 術價值。
•
小篆雖為李斯奏定的官書,
只使用於記功\刻石、權衡、
詔版、兵虎符等較為隆重的
場合。對金石篆刻來說書寫
篆書是必須要掌握的技能和
技巧。
•
運筆方向時而中鋒,時賴側鋒, 落筆飽滿圓渾,卻綿裏裹針,勁 健暗藏於內。結體常採左低右高 方式,得傾側之動感,成為個人 之獨特風格,影響後學至深且鉅。
•
嶧山刻石 泰山刻石 瑯琊臺刻石 三墳記碑 縉雲縣印 篆文論語 百龍圖 城隍廟碑
※取•自於篆文研究與考據
嶧山刻石
•
泰山刻石
•
瑯琊臺刻石
•
三墳記碑
•
楊沂孫
小篆雕刻入门知识点总结

小篆雕刻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小篆的概述小篆,是汉字的一种字体,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战国时期。
相传小篆是由李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所倡导的。
小篆是以金文、大篆为基础,经过总结、提炼、改革而形成的。
小篆时代大约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末。
小篆是中国传统书法中最基本的字体之一,也是最受人喜爱的字体之一。
小篆的特点是字形结构简洁,笔画优美流畅,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小篆也被用于刻石、刻帖、刻印、绘画等领域,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二、小篆的基本知识点1. 小篆的构造小篆的构造是由笔画、笔势、笔法三大要素构成的。
笔画是指汉字的线条形态,笔势是指汉字的整体形态,笔法是指汉字的写法技巧。
小篆的构造需从这三个要素入手。
2. 小篆的笔画小篆的笔画主要有横、竖、撇、捺、折、点六种基本笔画。
这六种笔画构成了小篆字形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练习这六种基本笔画来掌握小篆字形的构造。
3. 小篆的笔势小篆的笔势主要有纵横平立,起承转合,顿挫滚荡,阳刚阴柔四种基本笔势。
这四种笔势构成了小篆字形的结构特点,可以通过练习这四种基本笔势来掌握小篆字形的结构规律。
4. 小篆的笔法小篆的笔法主要有顿笔、折笔、提笔、承笔、收笔、颔笔、点笔、顿笔八种基本笔法。
这八种笔法构成了小篆字形的写法技巧,可以通过练习这八种基本笔法来掌握小篆字形的书写技巧。
三、小篆的刻石技艺1. 刻石准备工作刻石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石、准线、布局等工作。
选择一块质地细腻、色彩均匀的石材,用尺规绳水平竖直测量划线,确定书写区域。
2. 刻石基本技法刻石基本技法主要包括画勾、勾槽、镂空、孔雕等技法。
画勾是用刻刀在石材上草拟汉字的笔画,勾槽是在勾勒的基础上深入刻划,镂空是将石材中无用部分切割除去,孔雕是在石材上塑雕凸出的部分。
3. 刻石书法要领刻石书法要领主要包括字形、结构、布局、笔画等要领。
刻石书法要求字形端庄工整,结构严谨有序,布局清晰平衡,笔画流畅有力。
四、小篆的刻印技艺1. 刻印器材刻印器材主要包括刻刀、印石、印泥等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小篆
《说文》:“篆,引书也。从竹,彖声。”
一、小篆的形成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 政策时所采用的标准字体,小篆成为正统 文字,一方面得益于秦朝利用国家权力进 行推广,另一方面也是汉字自身发展规律 的必然结果。
许慎《说文〃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天 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 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 《爰歷篇》,大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 皆取史籒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 也。” 《初学记》:小篆为“始皇时李斯、赵高、 胡毋敬所作也” 。
七
《说文》小篆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
公
《说文》小篆
秦公簋
甲骨文
睡虎地秦简
毛公鼎
六国文字
癸
《说文》小篆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
惕
《说文》小篆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
3.发生譌变或经过篡改的
裘锡圭先生言:“《说文》成书于东汉中 期,当时人所写的小篆的字形,有些已有 讹误。此外,包括许慎在内的文字学者, 对小篆的字形结构免不了有些错误的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有时也导致对篆形的篡改。 《说文》成书后,曾经传抄刊刻,书手、 刻工以及不高明的校勘者,又造成了一些 错误。因此,《说文》小篆的字形有一部 分是靠不住的。”
释 文
始 皇 詔 版
歉灋乃大兼廿 疑度詔安天六 者量丞*下年 **相立諸* 皆則狀號侯皇 明不綰為*帝 壹壹 皇黔盡 之、 帝首并 。
释 文
小结
小篆不是由个别人创造的,也并非如《说文·叙》 所言,由“籀文”省改而来的,它是在春秋战国 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我们也不能否定李斯等人对小篆的贡献,他们可 能对小篆做了进一步的规范与整理工作,使得小 篆成为秦始皇“书同文”的工具。 “书同文”是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倡导的 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它一举结束了春秋战 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为促进民族的团结 和国家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小篆的特点
(一)基本笔画
直和弧 直:横直、竖直、斜直
弧: 上弧、下弧、左弧、右弧。 单弧、复弧。
( ) 二 字 体 取 势
三、《说文》小篆的来源
1.直接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 文字,或是由秦国文字省改而来的。
2.来源于六国古文
兵
《说文》小篆
六国文字
秦系文字:
石鼓文·车工(一)
石鼓文·车工(二)
石鼓文·车工(三)
石鼓文·车工(摹本)
小篆继承了秦国文字发展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形体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字形规整匀称程度的不断 提高,象形程度不断下降之上。而小 篆正是继承了这种发展趋势,在春秋 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字形进 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 降低。
第二章
《说文》的字体
《说文》所收字体是以小篆为主,兼及古 籀、或体和俗体等异体字。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文若干”是指本部正字的字数;“重若 干”是指本部中异体字的字数,因为跟正 文重复,所以叫做“重文”。 《说文》凡9353文,而有重文1163。重文 包括古文、籀文、或体、俗体等。
戎
,兵也。从戈、从甲。
金文:
族徽:Biblioteka 斗,十升也。象形,有柄。
六国古文 汉隶
秦简
汉篆
朝
,旦也。从倝、舟聲。
赞
,見也。从貝、从兟(shēn)。
小结
1. 2. 3.
小篆的形成 小篆的特点 《说文》小篆的来源
秦公镈(春秋时期)之一
秦公镈(春秋时期)之二
秦公簋(春秋时期)
秦公鎛文字较舒展,多圆转,而秦公簋文 字与石鼓文一样,均显得在结构上较为谨 严,方正,在字形上更加规整,且在笔法 上改圆转为圆折之笔,这说明秦金文字体 是在春秋中期开始得到进一步改造,从而 更规范化、渐接近于小篆。
55
14
石鼓文(春秋战国之交)
20
55
为了便于 书写,一 部分字形 经过明显 的简化。
3 . 秦 代 的 小 篆 资 料
峄 山 刻 石
诵康不乃数于开追山专道廿诏四世皇 定复今*野争念*惠显有*极称帝 *起皇他。理乱群*明六经*王立 利*帝及自。世臣亲。年时武。国 泽灾*五泰功*从巡既*不义讨* 长害一帝古战分者远献上久直伐惟 久灭家*始日土*方泰荐*方乱初 。除天莫*作建咸。成高灭。逆在 群。下能世*邦思登*号六戎*昔 臣黔。禁无流*攸于乃*暴臣威* 首兵止万血以长峄降孝强奉动嗣 。 。 。 ……
(一)小篆并非李斯等人的创造
新 郪 虎 符
殹母燔会兵士((甲 (隊王五被在在兵 毋(符十())之 )燧乃人披新王符 会)敢以)郪左右 符事行上甲凡才才 行虽之必用兴
释 文
2.小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的基 础上形成的
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 而成的,不是由“籀文”省改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