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运动

合集下载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一、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物种和环境,它们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1. 行走:大多数陆生动物都能够通过四肢的运动来行走。

例如,狗、猫、狮子等四肢动物都是通过行走来移动的。

2. 跳跃:一些动物,如青蛙和袋鼠,通过后肢的弹力来进行跳跃。

它们的后肢肌肉发达,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从而实现迅速的跳跃。

3. 飞行:鸟类和昆虫是唯一能够自由飞行的动物。

它们通过翅膀的振动产生升力,从而在空中飞行。

4. 游泳:水生动物,如鱼类、海豚和海龟,通过身体的形状和鳍、鳃等特殊器官来在水中游泳。

5. 爬行:爬行动物,如蛇和蜥蜴,通过腹部的鳞片和肌肉的运动来爬行。

二、动物的行为表现动物的行为表现是它们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它们的行为可以反映出它们的生存需求、社交关系和繁殖行为等。

1. 捕食行为:捕食行为是动物为了获取食物而展示的行为。

例如,猎豹会利用其敏捷的身体和快速的奔跑能力来追捕猎物。

2. 社交行为:动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交行为,包括求偶、争斗、合作等。

例如,狮子会通过咆哮来维护自己的领地和社会地位。

3. 繁殖行为:动物的繁殖行为是为了繁衍后代而展示的行为。

不同的物种有不同的繁殖行为方式,例如,鸟类会筑巢、孵蛋,哺乳动物会进行交配和哺育幼崽等。

4. 迁徙行为:一些动物会根据季节和资源的变化而进行迁徙。

例如,候鸟会根据气候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栖息地,进行长途迁徙。

5. 学习行为:一些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能够通过经验和观察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例如,猴子可以通过模仿其他猴子的行为来学习新的技能。

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表现多种多样,它们适应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通过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行为表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和生存策略,为保护和研究动物提供参考和指导。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的运动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的运动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
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

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

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

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骨和骨连接)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 TP───→肌肉。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
以下是八年级生物中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一些知识点:
1. 动物的运动方式:
- 游泳:水生动物如鱼、鲸等利用泳鳍或鳍状肢体在水中移动。

- 水平爬行:蛇、蜥蜴等动物通过腹面与地面接触来进行水平爬行。

- 垂直爬行:蜘蛛等动物利用特殊的器官或附着结构垂直爬行。

- 跳跃:草h企鹅、青蛙等动物通过强力腿部肌肉的收缩来进行跳跃。

- 飞行:鸟类、昆虫等动物通过翅膀的扇动来实现飞行。

2. 动物的导航和迁徙:
- 借助地标:动物常常利用地标如山脉、河流等作为引导,实现导航。

- 嗅觉和视觉:动物利用嗅觉和视觉的感知来识别和记忆环境和路线。

- 地磁感应:一些动物如候鸟、海龟等能够感应地球的磁场来确定方向。

- 内部钟表:动物可能拥有内部钟表来感知时间,辅助导航和迁徙。

3. 动物的行为:
- 群居行为:某些动物如蚂蚁、蜜蜂组成群体,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协作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效益。

- 进化行为:一些动物通过物种的进化发展出特定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如迷彩、攻击和防御等。

- 社交行为:动物通过展示行为如打招呼、领地争夺、婚配等来交流和维护社交关系。

- 孵卵和育儿行为:某些动物如鸟类、哺乳动物表现出孵卵和照顾幼崽的行为。

这些知识点是关于八年级生物学中动物运动和行为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点,你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这些内容并进行拓展。

动物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动物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动物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动物是地球上存在的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它们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

从陆地上的奔跑、飞行到水中的游泳,动物的运动方式异常多样且灵活多变。

本文将对动物的运动知识进行总结,从动物的运动类型到其运动的机理和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及其生存的意义。

一、动物的运动类型1. 奔跑奔跑是陆地动物常见的一种运动方式,通过四肢交替迅速地踏地进行前进。

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等陆生动物都具备奔跑的能力,它是它们逃避捕食、追逐猎物以及寻找食物的重要手段。

2. 游泳游泳是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通过身体的摆动和鳍的运动使其在水中快速前进。

鱼类、海豚、海狮等水生动物都具备出色的游泳能力,它们能够在水中高速游动并捕食猎物。

3. 飞行飞行是鸟类和某些昆虫的独特运动方式,它们通过翅膀的振动实现在空中的高速飞行。

鸟类在迁徙、觅食和逃避天敌时都能够运用飞行的能力,而某些昆虫也能够在空中腾飞。

4. 爬行爬行是爬行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它们通过四肢的爬行和挪动来在地面上或树木上前进。

蛇类、蜥蜴和鳄鱼等爬行动物都具备出色的爬行能力,在进食、捕猎和避难时都能够运用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

5. 滑行滑行是某些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它们通过身体的摩擦和滑行来在地面或水中迅速前进。

蛇类和某些鱼类都具备出色的滑行能力,使它们能够在狭窄的空间中迅速移动。

6. 跳跃跳跃是某些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它们通过腿部的弹跳和身体的摆动来在地面上或树木间迅速移动。

袋鼠、蚂蚁狮和树蛙等动物都具备出色的跳跃能力,使其能够在环境中迅速前进和逃避天敌。

二、动物的运动机理1. 肌肉的收缩动物运动的关键在于肌肉的收缩,肌肉是动物体内最为重要的组织之一,它能够通过神经信号的传导实现收缩和放松。

当动物需要进行运动时,神经系统会向肌肉发送信号,肌肉将发生收缩以产生力量。

2. 骨骼的支持骨骼是动物体内的支撑系统,它为肌肉提供了支持和位置,并通过关节的连接实现了身体的灵活运动。

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

2、行走
动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 肢的交替前伸和后蹬使整个身体前进
行 走 --如大象、虎。

大象
人的行走
人是唯一的完全依 靠两条腿平衡走路 的动物。人走路时, 他先用一只腿支撑 自己,然后换另一 条腿支撑。
3、奔跑
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 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这种运动方式 叫奔跑。
蝗虫的跳跃足,后足腿节特别发达,适于跳跃。
蛙的跳跃
蛙的后腿较长,平时折叠在身后,跳跃时 突然伸直使身体离开地面。
袋鼠的跳跃
袋鼠的后肢特别 强壮,就象两根弹 簧,极利于跳跃。 它的跳跃本领极高, 不仅能连续跳跃前 进,而且一蹦就可 达9 米
想一想
• 动物在陆地上还有其它运动方式吗? 蚯蚓蠕动、黑猩猩攀援
青蛙
野鸭
鱼:靠发达的尾部和发达的鳍在水中游动。
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
• 1、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 游泳 • 2、水生动物的运动形形色色, 游泳是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
1.爬行 2.行走
3.奔跑
4.跳跃
1、爬行
动物依靠肌肉或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 身体推向前进。
蜗牛


奔 跑 –如豹、虎、,马。
哺乳动物的奔跑
动物的奔跑速度由两个因素決定,一是腿能 伸出多远的距离,一是迈步的快慢。跑得最 快的动物当数猎豹,它追捕猎物时每小时, 能跑一百一十公里。
人的奔跑
4、跳跃
动物依靠后肢的弹跳把身体弹起来,跨越 较大距离。
袋 鼠
青蛙
跳 跃--如蝗虫、青蛙、袋鼠。
昆虫的跳跃
蛇Hale Waihona Puke 蜈蚣爬 行 --如蜗牛、蜈蚣、蛇、 鳄。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知识点生物学是涉及自然界生命的学问,而动物是生命体之一,动物在生命周期中具有不同的运动特性,上下左右前后翻滚跳跃都需要适应特定的运动方式。

生物虽然看似低等,但它们的身体结构、内外部系统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完善,让它们能够应对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对抗天敌。

本文将讨论七年级生物教学中的动物的运动知识点,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并理解动物的运动特性,以此推进生物学教育科普普及化。

一、动物的运动类型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动物需要不同的运动方式来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

总体而言,动物的运动类型分为以下几种:1. 游泳:水生动物利用鳃呼吸,游泳是它们的主要出行方式。

水生动物能够在水下前进、转弯,它们采取了不同的游泳方式:分裂式蹬脚游泳、扇动式游泳、蛇形游泳、水蛭游泳等。

2. 飞行:如禽鸟、昆虫等在空气中飞翔,能够在丰富多变的大气环境中完成翱翔、翻滚等动作。

3. 跑步:包括陆生动物在陆地上奔跑和游荡的方式。

4. 爬行:蜥蜴、蛇、蜘蛛等动物采用爬行方式在陆地、树枝间前进。

二、动物的运动技巧1. 运动的基本要素动物的运动需要完成一系列与基本要素有关的动作,如平衡、前进、转向、加速、减速等。

2. 动物的肢体结构肢体结构直接影响了动物的运动方式,如鱼类的身体流线型能帮助它们游泳、鸟类的骨盆和胸骨构造使它们更适合飞行、挠抓摄食的哺乳动物的前肢机能更加发达等。

3. 动物的反应机能响应是动物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动物的运动行为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其神经和感官反应的特点。

三、运动的调节机制动物的运动调节和协调能力通常随着其神经元数目增强而增强,智能越高的动物,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越发达。

通过大脑指挥和调控,动物的运动能够更加精准地完成。

聪明动物除了具备高精度的运动能力,还具备其他特殊的感官能力,如猎豹通过彩色视觉在跑过程中帮助自己更好地捕食能力等。

四、运动的意义运动功能在动物生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其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

动物的运动

动物的运动

请你分别用一句话概述骨、关 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

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 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关节模式图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指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趾关节
大吊车的可活动部分相当于动物的关节, 如吊车臂与车体之间部分。
所有的脊椎动物的骨骼也都有关节。
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 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肱二头肌
肌腱
肌腹
肱三头肌
肌腱
骨骼肌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
思考一下
A
B
上图中能正确示意骨、关节和肌肉的连接的是
B

如果某一肌肉的两端都附着在同一块骨上,就无法使骨通过关 节产生动动。
屈 肘 时,
肱二头肌收缩 肱三头肌舒张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请你试一试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伸 肘 时, 肱三头肌收缩 肱二头肌舒张
请你试一试
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神经系统
控制
骨骼肌牵拉骨绕关节活动
思考:只有运 动系统,运动 就能完成动作 吗?请说明你 的理由。

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 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 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巩固习题

1、运动系统是由下列哪组器官成的( A ) A、骨、骨连结、骨骼肌 B、骨骼、骨连结、骨骼肌 C、骨、关节、骨骼肌 D、骨骼、关节、骨骼肌

2、关节的构成是( B ) A、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 B、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C、关节头、关节窝、关节软骨 D、关节面、关节软骨、关节腔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一、假如肌肉只连一块骨,活动会受影响吗?
二、只保留一侧的骨骼肌可以吗?为什么?
动物的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运动是动物行为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
动物的行为: 动物所进行的这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
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体育锻炼对关节 增加关节的牢固性、 的影响: 伸展性、灵活性
脱臼和脱臼 的急救:
小结: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1、骨(杠杆) 2、关节:关节头、关节腔、关节窝、关节囊、关节软骨(支点) 3、肌肉:肌腱、肌腹(动力来源)
二、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肌肉受神经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运动,于是躯体就 会产生运动。运动时,还需要其他系统的协调配合。
三活和繁殖后 代,使动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巩固练习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_骨_骼__和_肌_肉__组成的。
2.关节是由_关_节__头_、_关_节__窝_、_关_节__囊_、关__节__腔_组成的,其中在 关__节_头__和_关_节__窝_上附着关节软骨。
3.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叫_肌_腹__,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 叫_肌_腱__。 4.哺乳动物靠_四__肢_支撑起身体,骨在_肌__肉__牵引下围绕着关__节__ 运动,使躯体完成各种动作,从而具有发达的_运__动_能力,有利 于_觅_食__和_避_敌__,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5.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_快_速__运__动_的一个 重要原因。蚯蚓的运动称为_蠕__动__。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 动物的运动
特点: 坚固、弹性 骨
作用:维持体型、保护、运动 特点:灵活、牢固
运动系统 关节
(骨与骨连接) 作用:连接、支点
特点:受刺激而收缩 肌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运动”教案
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
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

教材在前面虽然已经对动物的运动方式进行了简单介绍,但并未涉及运动的结构基础,因此本节主要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便学生对动物运动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这节课我采用了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的方法开展教学。

将全班分成6 个小组,在每一组都设有观察、实验、体验、制作等多个学习任务,因而一方面可以让不同认识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都有独立自主地承担学习课题的机会,另一方面又给予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

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了达到新课标要求,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贯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等新课程理念。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说明哺乳动物运动系统的构成
2.阐明动物适于运动的特点
3.说出运动对于动物适应环境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标本,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练习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模拟制作,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同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展示,在倾听、交流和辩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动物运动所依赖的结构(骨、关节、肌肉)的特点
2.运动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剖开的猪腿骨关节6副;家兔的骨骼标本6盒;肘关节运动模型或往届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6副;“动物的运动方式”光盘;学习任务卡片4×6组,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
学生准备硬纸板、剪刀、大头针、火柴、废旧饮料瓶、玩具吊车。

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合作交流、展示评价法
分组学习:即将全班分成6 个小组,在每组内再分成4个2-3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分别完成本节课的四个学习任务
合作交流:即在每组内交流各自的学习内容,让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掌握本
节课的学习任务
展示评价:即抽取四个小组在全班分别展示四个学习任务,另两个小组为评价组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大约用时5min)
观看资料片“动物的运动”让学生的归纳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说出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运动是动物觅食、避敌、繁殖后代等各种行为的表现基础。

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运动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动作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运动系统的兴趣,导入新课。

2.分组探究,合作学习(大约用时10min)
将每一大组内再分成4个2-3人组成的小组,分别完成以下四个学习任务学习小组
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学习结
果汇报
第一小组对照家兔骨骼图,观察家兔的骨骼标本说出家兔的前肢骨与后肢骨由哪些骨组成,比较前后肢骨的特点,思考它们与家兔怎样的运动方式相适应。

第二小组对照关节模式图,观察关节的结构认识关节的组成部分,思考关节对骨运动的意义,并观察玩具吊车,思考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的关节。

认识并活动身体部分关节,体验关节的灵活性
第三小组对照肌肉与骨和关节的的关系图,观察肘关节运动模型
模拟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
第四小组阅读教材“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部分说出骨骼肌的组成,尝试屈肘和伸肘动作,体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协调配合
3.小组讨论,学习交流(大约用时5min)
分组学习完成后,在小组内讨论学习任务,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准备课堂展示。

4.能力展示,答辩评价(大约用时15min)
分别从四个大组中随机抽出一个小组展示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

另外两个大组学生,一组作为提问组,针对学习任务提出一到二个问题,让展示组答辩;另一组作为评价组,针对问答双方进行评价(在学生展示答辩过程中,教师无论对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
5.知识拓展,升华迁移(大约用时4min)
展示交流完成后,教师针对展示情况给予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最核心的知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以及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运动需要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多种系统的配合;并提醒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尝试解释运动健康现象。

6.课外延伸,巩固练习(大约用时1min)
课外完成模拟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模型,并展示模型,看谁做得更好!
课后反思本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分工学习,然后交流学习成果,比以班为单位展开学习效果要好,在全班展示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帮助学生准确掌握知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不足在于:分组时有的组普遍动手能力不强,影响了学习进度,今后当注意合理分组,让学生接受任务时能扬长避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