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⑥学.学半:前一个“学”: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②不知其.旨也: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4、期此之谓乎: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学其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三、重点句子翻译: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翻译:知道自己的学识不足,然后就才能自我反省4、期此之谓乎:翻译:大概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四、课内简答题: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答: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答: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大道之行也》习题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2《礼记》二则 同步精练(含解析)

22 《礼记》二则一、单选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虽有嘉肴.(yáo) 兑.(yuè)命B.不知其旨.(zhǐ)也教学相长.(zhǎng)也C.自反.(fǎn) 弗.(fú)食D.选贤与.(yǔ)能讲信修睦.(mù)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不知/其善也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C.选/贤与能D.故/外户而不闭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知困,然后能自强也B.故人不独亲其亲C.壮有所用D.不独子其子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教然后知困.(困惑)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D.是谓大同..(大家一样)5.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D.盗窃乱贼而不作。
6.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困惑的地方。
B.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
二、填空题7.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古义:今义:(2)教然后知困.古义:今义:(3)男有分.古义:今义:(4)女有归.古义:今义:8.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弗食弗:(2)虽有至道至道:(3)教然后知困困:(4)然后能自反也自反:(5)学学半学:9.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朝代)经学家(作者)编纂的,是(时期)间(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三、默写10.名句默写。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附解答:《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5)讲信修.睦(培养)(6)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7)男有分.(职分,职守)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教然后知困(3)教学相长也(4)是故谋闭而不兴答案:(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2)教∕然后知困(3)教学∕相长也(4)是故∕谋∕闭而不兴3.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D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大概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虽有嘉肴》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4.根据原文填空。
(1)写出表现人们对财富和劳动的观念都达到了一定境界的语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写出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表意相近的语句: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写出文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表意相近的语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阅读文段,完成5~9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弗食,不知其旨.也(味美)(2)教然后知困.(困惑)6.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7.《虽有嘉肴》一文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答案:类比论证先以“嘉肴”和“至道”作类比,再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同步习题解析版)

22《礼记二则》(同步习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1.(2021·全国八年级期末)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īn)寡孤独【答案】C【解析】A.“学”读作xiào;B.“分”读作fèn;D.“兑”读作yuè;“矜”读作guān;故选C。
2.(2021·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A.佳肴北冥藏于己虽有至道B.弗食尘埃此之谓讲信修睦C.兑命废疾男有份选贤举能D.悠游谋闭学学半鳏寡孤独【答案】B【解析】A.“佳”应为“嘉”;C.“份”应为“分”;“举”应为“与”;D.“鳏”应为“矜”;故选B。
3.(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不独亲其亲B.使老有所终C.不独子其子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答案】D【解析】A.句中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B.“老”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故选D。
4.(2020·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D【解析】A.第一个“学”同“敩”;B.“与”同“举”;C.“矜”同“鳏”;故选D。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2 《礼记》二则 基础知识梳理训练(含答案)

22 《礼记》二则文言知识生难字弗( )食自强( )嘉肴( ) 选贤与( )能矜( ) 货恶( )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 男有分( )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古义:今义:2.大道..之行也古义:今义:3.男有分,女有归.古义:今义:4.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义:今义:“贼”,古义:今义:5.是.谓大同古义:今义:一词多义1.修⎩⎪⎨⎪⎧讲信修.睦(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为⎩⎪⎨⎪⎧天下为.公( )不必为.己(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3.能⎩⎪⎨⎪⎧选贤与能.( )能.以径寸之木( )4.分⎩⎪⎨⎪⎧男有分.(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5.亲⎩⎪⎨⎪⎧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6.子{不独子.其子( )不独子其子.( )词类活用1.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处。
2.选贤.与能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3.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
4.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
5.使老.有所终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6.壮.有所用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7.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孩子。
文言句式1.省略句学然后知不足。
“知”后面省略代词“己”。
意为“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
2.倒装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于己”,介宾短语后置。
成语积累1.教学相长:2.鳏寡孤独:3.夜不闭户:22 《礼记》二则答案文言知识生难字弗(fú)食自强(qiǎng)嘉肴(yáo) 选贤与(jǔ)能矜(guān)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幼有所长(zhǎng) 男有分(fèn)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部编版八年级下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附答案虽有嘉肴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至道:最好的道理(2)虽有至道..(3)不知其善.也善:好(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也自反:自我反思(5)然后能自反..3.解释下列通假字。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详见本课“学法点津”】(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C.“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二、课内精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中心论点的。
10.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二)同步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二)同步练习1.《大道之行也》通过对儒家理想社会的描述,表达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对的期待。
2.《大道之行也》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3.选贤与能,。
4.“大同”社会的未来图景是“,,”。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5.弗食.,不知其旨也()6.故人不独亲.其亲()7.选贤.与能.()8.故外.户而不闭()9.使老.有所终()10.盗窃..乱贼而不作()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1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3.【素养拓展练】请从下列句子中选择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的横线上。
①宗传后稷家声远②忠厚传家远③互谅互帮邻里温馨④德勤孝义传家宝⑤学绍濂溪道脉长⑥诗书继世长《礼记·乐记》里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克勤克俭”等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警示世人。
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①,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注】①篡:掠夺。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不独.子其子矜寡孤独.B.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外户而不闭C.兄弟不和.调和.风细雨D.盗窃乱贼而不作.成功之作.15.【甲】【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作者崇高的社会理想。
【甲】文强调理想社会的核心是,【乙】文阐明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是。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检测卷及答案解析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同步检测卷(一)虽有嘉肴一、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 兑.命() 学.学半()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 弗:(2)虽有至道..至道:(3)不知其善.也 善:(4)教然后知困.困:(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 “”同“”,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 古义: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 古义:今义:教书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相传是(朝代)经学家(作者)编纂的,是(时期)间(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11.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三、课外拓展【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④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①中(zhò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记》二则1.填空。
《虽有嘉肴》选自《__________》,《礼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__论著的汇编。
《学记》是《________》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________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教然后知困.()(4)选贤与.能()(5)矜.、寡、孤、独()(6)女有归.()(7)谋闭而不兴.()3.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不知而.不愠A.是故谋闭而.不兴B.忽有一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故外户而.不闭4.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讲信修.睦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货恶其弃于地也。
7.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盗窃乱贼而不作.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外户而不闭 C.⎩⎪⎨⎪⎧是.谓大同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也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大道.之行也B.不足为外人道.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说不清,道.不明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中的“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尉果笞.广 B.恢弘.志士之气 C.稍稍宾客..其父 D.无案牍..之劳形 10.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结合文中的语句,试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2.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音并解释。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 (2)教学相长.( )( )(3)虽.有至道()()(4)知困.,然后能自强也()()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曰:教学相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选文集中论述了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的道理。
(二)【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释】①挟:(用胳膊)挟着。
②语(yù):告诉。
③折枝:按摩肢体。
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独亲.其亲()(2)男有分,女有归.()(3)盗窃乱贼而不作.()(4)货恶.其弃于地也()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大道之.行也王之.不王B.是.谓大同是.智也C.为.长者折枝通计一舟,为.人五D.故.人不独亲其亲故.王之不王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在【乙】文中摘录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1)【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2)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乙】文的语句回答)(一)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各子.其子()(2)大人世及以为..礼()(3)礼义以为纪.()(4)以笃.父子()(5)以睦.兄弟()(6)以贤勇知.()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货力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睦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兵由此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天下为家”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选自《礼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选自《学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选自《曲礼》)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学而能()(2)其次务施.报()(2)玉不琢.,不成器()(4)人有礼则安.()24.《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原句)。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熟读《曲礼》中的选文,结合实际浅谈你对礼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礼记·学记小戴礼记儒儒家礼记教育学教学相长2.(1)即使(2)味美(3)困惑(4)同“举”(5)同“鳏”,老而无妻(6)女子出嫁(7)兴起3.C4.B5.(1)大道施行时,天下是公共的。
(2)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3)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也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6.(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货/恶其弃于地也。
7.C8.BD9.C10.①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或:满足生存的需要);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或:满足发展的需要);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或: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11.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两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两者是主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