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合集下载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

从《复活》解析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作者:王梅菊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9期摘要: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是复杂矛盾的。

宗教对于托尔斯泰十分重要,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他的宗教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他,才会有新的发现。

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不同于基督教思想,但“托尔斯泰主义”受基督教思想影响很大,在其一系列观点中都可以找到宗教意识渗透的明显痕迹。

1899年完成的《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作者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它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其独特的宗教意识最显著。

关键词: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托尔斯泰主义宗教思想在俄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列夫·托尔斯泰都有其独特的地位。

他以文学创作为手段,表达对俄国历史的思考、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探索,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

这套思想体系希望社会能以“博爱”为基础,“不以暴力抗恶”,进而进行“道德自我完善”——这就是所谓“托尔斯泰主义”。

这一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始终把思想探索置于最高的地位。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艰难探索的一生,时代的局限使他不由自主地在相当程度上把自己的思想纳入了宗教的轨道。

因此,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他的宗教探索。

对于这些,带有思想总结性的最后一部小说《复活》体现得比较明显。

1921年张闻天在《托尔斯泰的艺术观》中指出托尔斯泰“拿宗教的知觉去评定艺术的价值”,这种宗教的知觉即为基督的知觉,“基督的知觉给一切人类情感以新方向”[1]。

刘半农认定托尔斯泰的创作以“‘Where’s?love,there’s?God’(哪里有爱,哪里就有上帝)一说为归宿”。

托尔斯泰的世界观明显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他的那些以“爱”为主题的人道主义思想源于基督教义。

但托尔斯泰的宗教意识并不是独立表现的,作者的“不以暴力抗恶”等主要思想是它的载体。

小说《复活》读后感(通用36篇)

小说《复活》读后感(通用36篇)

小说《复活》读后感小说《复活》读后感(通用36篇)小说《复活》读后感篇1《复活》,这本书讲了玛丝洛娃被陷害从而被判苦役5年,在她小时勾引了她的聂赫留朵夫准备去救她,却被她冷眼相待。

一路上,他发现了许多冤屈,不公,最终成功救出玛丝洛娃,并且,他的后半生也去为为穷苦人洗清冤屈而奔波……读完它,我深有感触,其中的冤屈令我愤愤不平,胡作非为的看守,没有同情心的典狱长,贪生怕死的恶人……这些深深印在我的心底,100多名工人因没有身份证而被扣押,许多人因犯了莫须有的罪名而坐牢……都令我气氛,罪恶的人啊!写这本书时,农奴的压迫除了来自地主与官吏,又多了资产阶级,农民苦难倍增,托尔斯泰无法忍受。

九十年代初期,托尔斯泰发表了几篇谈论饥馑的著名文章,文章中揭露一些省分中骇人听闻的灾难,指责统治阶级对饥民的命运毫不关心。

从这时候开始,托尔斯泰文风大变,所出的集子色彩强烈插图很多,但是文字浅白故事简单,简直无法让人相信这些是出自《战争与和平》这撼人史诗的一代文豪。

迂腐的统治在这本书中全面表现了出来,好人无好报,奸臣当道……多么无能的社会,多么无能的沙皇,这是正需要一个像鲁迅一样的人去与恶势力所做斗争。

托尔斯泰勇敢的站出来,写下了这本书。

但愿不要再有这样的社会。

它的伤害太大。

小说《复活》读后感篇2“复活”,故明思意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种事。

我对托尔斯泰颇有了解。

他并不是一个科幻作家,因而我借着这个寒假怀着极大好奇翻开了这本书。

书中讲述了一任曾经有着纯真美好童年的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一个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发生了感情。

聂赫留朵经历了军旅的生涯后,精神上受到了污染,以至后来对卡秋莎·玛丝洛娃做出了无法弥补的丑恶行为,并抛弃了她,至使其堕落。

在多年后,两人以犯人和陪审员的身份重逢于法庭,做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良心深受谴责。

为了“赎罪”,他开始了对玛丝洛娃的“救助”。

在为此奔波的途中,聂赫留朵夫亲眼目睹了俄—国农民的痛苦与贵族的压迫。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

《复活》教学目标1.了解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及写作动机,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历史风貌。

2.通过细节,揣摩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尤其是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化。

3.通过梳理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原型和形象发展,体会托尔斯泰寄寓的人性理想。

4.通过讨论聂赫留朵夫“哭”与玛丝洛娃“笑”和解读课文插画,深入玛丝洛娃的内心世界。

5.理解“复活”的意蕴,探究主旨。

教学重点1.了解“心灵辩证法”,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化。

2.掌握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对话、神态、动作、玛丝洛娃的“笑”。

教学过程一.导入关晓彤期末汇演图片导入。

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芜破产的农村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治犯……世界经典名著《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晚期作品。

小说是经过1889-1899十年的长期思想、艺术探索总结而成,讲述的是一个曾经纯洁、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

玛丝洛娃是私生女,一对富有的姐妹俩伊凡诺芙娜收养了她,不幸的是,当玛丝洛娃16岁的时候,她的监护人的侄子聂赫留朵夫诱奸了她,并致使她生下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在送进育婴堂后不久便死了。

玛丝洛娃在受尽各种磨难之后,沧为妓女,在她26岁的时候,因被人指控与别人合伙谋害一位西伯利亚商人以盗取钱财而被押解去法庭,在这儿,她碰上了当时作为陪审人之一的聂赫留朵夫,这位最初使她陷入后来苦难的初恋情人是如何处理他们之间曾经的这段感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被罗曼·罗兰称为“歌颂同情心最美好的篇章”的《复活》。

二.文化常识1.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

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

从《复活》片断解析看托尔斯泰独特艺术手法文学泰斗、批判现实主义集大成者列夫·托尔斯泰极其善于将人物置身于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探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以此来揭示人物多样化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铭心的记忆,《复活》中的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艺术手法下塑造出的典型人物形象。

本文试图以作品中法庭庭审一节的片断解析为例,从中细细品味托尔斯泰在人物刻画上的不朽艺术魅力。

标签:人物;戏剧化;心理冲突;讽刺艺术;手法运用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列宁誉为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他的文学艺术博大精深,除了擅长以特有的广度来再现史诗般的宏伟场景,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其揭露丑恶社会现实的创作主旨,更为突出的是他善于洞察人物内心奥秘,刻画微观世界人物心灵的嬗变过程,将人性的下意识思想行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就透过《复活》中庭审一节片断的精心架构来感受这位大文豪独到的艺术才华。

小说写贵族少爷、大学生聂赫留朵夫,一年暑假到姑母家的田庄消夏度假,不经意间爱上了姑母家收养的婢女玛丝洛娃。

几年后,他在服役前因顺路再次来到姑母家住了四天,就在那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骗并占有了玛丝洛娃。

为此玛丝洛娃跌入了苦难的深渊:被主人赶出家门,为了生计被迫当女仆,又因不堪忍受男主人的调戏重新漂泊,最后沦为妓女。

在一次旅馆仆役谋财害命的案件中被他人嫁祸,使她背负着杀人犯的罪名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服苦役。

然而在法庭审判中,聂赫留朵夫戏剧化地作为贵族代表参加了陪审,他一眼就认出了面前这位正要受审的女人就是自己十年前凌辱并抛弃的玛丝洛娃,于是他的内心卷起波澜,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心里展开。

几经挣扎后的聂赫留朵夫终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罪过,并决心与玛丝洛娃结婚以赎前愆。

他清理了财产,把土地分给了农民,想方设法营救玛丝洛娃,还一直跟随着她到西伯利亚。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

浅析托尔斯泰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思想艺术家,其终身宏愿是拯救人类灵魂,开拓大同世界。

他的文学创作与其思想探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他的一生是苦苦追寻探索的一生,其追寻的结果就是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思想来源是非常复杂的、多重的。

一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来源托尔斯泰主义的宗教来源之一就是东正教思想。

东正教是托尔斯泰主义得以产生的土壤。

东正教是俄罗斯国教,当时的整个俄罗斯民族都笼罩在浓厚的东正教氛围之中。

托尔斯泰作为一名俄罗斯贵族,一出生就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成为一名基督教徒。

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笃信东正教的塔吉雅娜姑姑培育长大。

这些都培育了托尔斯泰最初的宗教仁爱精神。

然而,当时俄国的东正教会与沙皇专制制度相互勾结,迫害真正信奉基督的教徒,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精神。

托尔斯泰为此深为痛苦、反感,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在上大学期间,托尔斯泰接受了卢梭、休谟、伏尔泰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思想。

在这些启蒙思想家中,托尔斯泰特别推崇卢梭。

卢梭那回归自然、平等博爱的自由思想让托尔斯泰产生了深深的心理认同。

有一段时间,他甚至把卢梭的像章挂在自己的胸前。

托尔斯泰博览群书,先后接受过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欧洲古典哲学家康德和西方近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等人的宗教观的影响,因此,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中一度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他曾广泛引用这些先哲们的言论来表达自己对宗教的认识。

例如:苏格拉底曾说:“我们接近的真理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摆脱生命。

”[’’“肉体生命是罪恶和谎言。

肉体生命的消灭便是幸福,我们应当心向往之。

”叔本华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也曾说过:“生命是个不应存在的东西,是罪恶,转化为空无是唯一的幸福。

”这些先哲、圣人们对生命的否定、对死亡的礼赞深深影响着托尔斯泰,使其陷入悲观的境地,从而对他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9课 复活(节选) Word版含解析

选择性必修上册学案:第9课 复活(节选) Word版含解析

第9课复活(节选)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复活”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死了又活过来”,一般指的是肉身的复活,这种形式的复活我们在影视剧里数见不鲜。

而今天我们将走进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去认识另一种更为高级的复活类型——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并从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主人公身上去感知美好人性的复归。

1.理解文本思想内容,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资讯概览]一、作者介绍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1847年退学后,回到故乡并在自己领地上做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二、典型事迹托尔斯泰的苦恼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可是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解析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形象分析——浅谈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个基本主题就是描写贵族地主的生活,这反映了作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他对人生理想、社会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塑造了一批带有自传性特点的主人公形象。

高尔基认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

”这段话指出了托尔斯泰小说的自传性特点。

托尔斯泰作品中有一系列的自传性礼物,这些主人公的思想状况大致反映了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发展水平,且都是是沿着现实的、发展的轨迹前进的。

《复活》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大托尔斯泰的最后一个自传形象。

他原本是一个正直、善良、纯沽的贵族青年,善于观察和思考,真诚地爱着卡秋莎.玛丝洛姓。

但是军队的腐朽生活使他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后又抛弃了她,使她堕入了社会底层,陷入了不幸的深渊。

多年之后,他在法庭上又见到了玛丝洛娃,她的悲惨遭遇使他震惊和反省。

于是,聂赫留朵夫为减轻玛丝洛娃的厄运而上下奔波、到处求情,同时也认清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及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残忍本性。

最终,他放弃了土地、豪宅以及舒适的贵族生活,跟随玛丝洛娃去了西伯利亚,完成了精神上的“复活”。

作为自传性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极为相似。

托尔斯泰出身名门世家,就其出身和所受的教育来看,他属于俄国上层地主贵族;聂赫留朵夫出身世袭豪门,亲戚们都是大臣。

托尔斯泰青年时代曾有过十年的放荡史,他打仗、决斗、赌博、挥霍、处罚农民、酗酒,过着淫荡的生活。

对此,托尔斯泰感到可怕、厌恶和内心的痛苦。

聂赫留朵夫在离开姑妈们的庄园后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他迷恋酒色,享乐成癖。

对待宗教,托尔斯泰与聂赫留朵夫都经历了由少年时的笃信,到青年时的不信,再到“复活”后信奉的相似过程。

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在思想性格和精神气质上也很相似。

而且,和作家一样,聂赫留朵夫在思想上也经历了一个艰巨漫长、曲折反复的变化发展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节选)》阅读训练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节选)》阅读训练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节选)》阅读训练列夫·托尔斯泰《复活(节选)》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还没有看见典狱长,聂赫留朵夫却看见她了。

她脸色红红的,精神抖擞地跟着看守走来,摇头晃脑,不住地微笑着。

她一看见典狱长,脸上现出惊惶的神色,她盯住他,但立刻镇定下来,大胆而快乐地向聂赫留朵夫打招呼。

“您好!”她拖长声音说,脸上挂着微笑,使劲握了握他的手,这跟上次大不一样。

“喏,我给您带来了状子,您来签个字。

”聂赫留朵夫说,对她今天见到他时表现出来的那副活泼样子,感到有点奇怪。

“行,签个字也行。

干什么都行。

”她眯缝着一只眼睛,笑嘻嘻地说。

……他指点她该怎么签,签在什么地方。

她拿起笔,用心在墨水缸里蘸了蘸,抖掉一滴墨水,写上自己的名字。

“没有别的事了?”她问,忽而望望聂赫留朵夫,忽而望望典狱长,随后把笔插在墨水缸里,接着又放在纸上。

“我有些话要跟您说。

”聂赫留朵夫接过他手里的笔,说。

“好,您说吧。

”她说,忽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心事或者想睡觉,脸色变得严肃了。

典狱长站起来,走了出去,屋子里剩下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两个人。

……他把臂肘搁在桌上,身子凑近她,这样说话就不会让那个坐在窗台上的看守听见,而只让她一个人听见。

他说:“要是这个状子不管用,那就去告御状。

凡是办得到的事,我们都要去办。

”“唉,要是当初有个好律师就好了……”她打断他的话说,“我那个辩护人是个十足的笨蛋,他老是对我说肉麻话,”她说着笑了,“要是当初人家知道我跟您认识,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了。

可现在呢?他们总是把人家都看成小偷。

”“她今天好怪!”聂赫留朵夫想,刚要说出他的心事,却又被她抢在前头了。

“我还有一件事要跟您说。

我们那儿有个老婆子,人品挺好。

说实在的,大家都弄不懂是怎么搞的,这样一个顶刮刮的老婆子,竟然也叫她坐牢,不但她坐牢,连她儿子也一起坐牢。

大家都知道他们没犯罪,可是有人控告他们放火,他们就坐了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玛丝洛娃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玛丝洛娃是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女主人公,她原本是个单纯美丽的平民女子,天真无邪的少女,但残酷的社会将她逼向生活的堕落。

自从被聂赫留朵夫蹂躏抛弃后,沦落为妓女,后来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

作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

但玛丝洛娃的迷失并没有让她沉沦,她不断的探索人性,寻找复活之路。

一方面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再度重逢,让他认清了自己的可耻面目,决心悔过自新。

他还决定用行动去唤醒她的灵魂。

三次到监狱探监,使玛丝洛娃有不同的变化,,第二次的爆发意味着她麻木的心灵开始复苏,她重新找到了人身上的善,恢复了以前的信念。

另一方面,玛丝洛娃的复活,是西蒙松给她带来了光明、尊严和生活的信心,使玛丝洛娃真正地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之路寄托了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体现了托尔斯泰主义。

在她的“复活”中,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宗教道德的人生观出发,主张“勿以暴力抗恶”,作者认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宿即“博爱”与“宽恕”。

通过聂赫留朵夫来分析托尔斯泰主义。

聂赫留朵夫是列夫列夫托尔斯泰《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有名望的法庭陪审员,刚开始他纯洁、热情、善良追求理想,但后来他被生活同化,开始放纵情欲,走向堕落,变的猥琐、低下、空虚和渺小。

但最后,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虚伪可耻,决定悔过自新,开始从忏悔逐渐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一方面他受当时贵族生活方式的影响而走向堕落,一方面当他认清现实,不断接触现实后,他开始认清了自己,进而他开始批判自己所属阶级的道德标准、腐蚀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另一方面,他开始寻求“复活”之路,开始改恶从善,以宗教道德来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既是他人的品质的复活,也是他转变贵族立场,走向人民的过程,他信奉“勿以暴力抗恶”的不抵抗主义,俨然是“托尔斯泰主义“的化身。

作为一个“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作者以宗教道德的人生观出发,认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宿即“博爱”与“宽恕”。

在聂赫留朵夫身上表现了作者自己世界观的矛盾,具有自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