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本 必修三四 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必修三读本文言翻译

必修三读本文言翻译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

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

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

”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

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

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

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

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

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

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

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

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

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

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

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

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

必修三文言翻译

必修三文言翻译

必修三文言翻译《指南录后序》★1、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 3、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

5、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6、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7、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8、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9、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 1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11、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12、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13、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14、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罪。

《五人墓碑记》★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3、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 4、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

★7、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8、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9、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1、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年之遇也。

★12、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5、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语文读本第三册文言翻译

语文读本第三册文言翻译

黄州竹楼记[译文]黄冈这地方出产很多竹子,大的有房椽那么粗。

竹工破开竹子,剃去竹节,来代替用泥土烧制的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这样做价钱便宜而且又可节省工时。

黄冈城的城西北角。

城上的垛墙坍塌了,草木丛生,荒芜着无人整理,我就在这地方建了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连接。

(站在竹楼上)远处山色尽收眼中,江上水波如入怀抱,这地方安静,又给人以辽阔的印象。

这地方遇到夏天下急雨,听起来像有瀑布声;遇到冬天下大雪,听起来像玉石碎裂声。

这地方适宜弹琴,琴声高扬而流畅;这地方适宜吟诵诗歌,吟诗声高亢美妙;这地方适宜下围棋,棋子敲击棋盘声叮铃着响;这地方适于作投壶之戏,投出去的矢击打在壶中的声音铮铮作响:(形成这种令人欢悦的声音)都是这竹楼的帮助。

公事完毕回来的时间,我披着用鸟羽绒织成的大氅,头戴华阳巾,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点着香,面对香炉不出声地端坐,消除心中那些世俗之念。

江山之外,只见风中船帆、沙滩上的鸟、如烟的云、眼前的竹材而已。

等到酒力渐散,茶炉的烟气渐渐停歇,送走夕阳,迎来夜月,这也是我在谪居之地的一个景象。

那齐云楼、落星楼,高大倒是高大啊!井干楼、丽谯楼,华丽也倒是华丽!但它们只用来收容歌妓、舞女,不是诗人的事,我不欣赏这种地方。

我听竹工说:“竹作瓦,只可用十年,假如加上一层竹瓦,就可以用二十年。

”啊!我在至道至乙未年,从翰林贬到滁州;丙申年,又改派到扬州;丁酉年,又回到京城进中书省;戊戌年除夕,我接到被眨齐安(黄州)的命令。

己亥年闰三月,我到黄州郡。

四年之间,往来奔走,没有空闲;不知道明年又在什么地方!我那里害怕竹楼的朽烂呢?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接下来修茸竹楼,希望这竹楼能不朽烂。

[层次结构]本文以“亦谪居之胜概也”为界,大致分前后两部分,前为记叙描绘,后为发慨咏志。

首段指出黄冈房屋的特点:因多竹故皆竹屋。

第二段记叙自己所建小竹楼的位置、竹楼上所看到的景观、及自己在不同季节的感受和各种活动的情趣。

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重要文言语句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重要文言语句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重要文言语句翻译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必修4重要文言语句翻译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我)打算(把这部诗集)保存在家里,让后代的人读到它,能同情我的心志。

2.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即使我正义凛然问心无愧,但是没有向国君和父母自我表白过,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说(或是看待)我呢?3.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译文: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行,哭声震天动地。

4.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译文: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5.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译文: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6.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译文:凡四方的士人经过(五人墓时),没有不跪拜而且流泪的,这真(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呀!7.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文: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一死),关系国家。

8.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9.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10.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文:(它)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11. 阕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12.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

苏教版必修三读本文言翻译(四篇)

苏教版必修三读本文言翻译(四篇)

庖丁解牛翻译、赏析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12),砉然向然(13),奏刀騞然(14),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15),乃中《经首》之会(16)。

文惠君曰:“嘻(17),善哉!技盖至此乎(18)?”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9)。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20)。

依乎天理(21),批大郤(22),导大窾(23),因其固然(24),技经肯綮之未尝(25),而况大軱乎(26)!良庖岁更刀,割也(27);族庖月更刀(28),折也(29)。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30)。

彼节者有间(31),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32),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33),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4),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35),如土委地(36)。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37)。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8)。

”字词解释:(11)庖(páo)丁:名丁的厨工。

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文惠君:即梁惠王,也称魏惠王。

解牛:宰牛,这里指把整个牛体开剥分剖。

(12)踦(yǐ):支撑,接触。

这里的意思是宰牛时抬起一条腿,用膝盖抵住牛。

(13)砉(huā)然: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向然:《经典释文》云,或无“然”字。

今一本无“然”字,是。

向,通“响”。

(14)騞(huō)然:象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

(15)《桑林》:传说中商汤王的乐曲名。

(16)《经首》:传说中尧乐曲《咸池》中的一章。

会:音节。

以上两句互文,即“乃合于桑林、经首之舞之会”之意。

(17)嘻:赞叹声(或譆:通“啊?”)。

(18)盖:通“盍”,何,怎样。

(19)进:超过。

(20)官知:这里指视觉。

必修三、四文言文文句翻译(展示版)

必修三、四文言文文句翻译(展示版)

必修三、四文言文文句翻译1、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当时】,元国的军队已经逼近临安城外,作战、防守、迁都都来不及实施。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国家的事情(发展)到这个程度,我不能够爱惜自身;料想元国也还可以凭借言辞说动。

3、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众人以为我走一趟是可以解除祸患。

4、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余羁縻不得还。

不幸运的是起先吕师孟(在元人面前)陷害,后来贾余庆又(在元人面前)讨好。

我被扣押不能够返回(宋国)。

5、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按道理】应当自杀,但是却含垢忍辱地前往。

古人说:‚将要凭借(这条生命)有所作为。

‛6、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变换姓名,隐蔽行踪,【在草间】行进【在露天】住宿,【每天】与元军的骑兵【在长江淮河之间】相互出现、隐没。

7、死生,昼夜事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

死就死吧,但境遇危险恶劣,层叠交错地出现,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

痛苦过去了回想那痛苦,还有怎样的痛苦能比得上这种痛苦呢?8、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

将要(把它)藏在家里,使得后世的人读到它,同情我的(救国)的志向。

9、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但这五个人出生于民间,从来没有接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他们的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较这五个人的死,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11、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所有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1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必修三四文言文翻译

必修三四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民皆曰:‘非我也,我君不惠。

’皆曰:‘我君不惠’,而天下皆曰:‘不仁’,则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民皆曰:‘非我也,我后不仁。

’不仁,人之所恶也。

如有一仁人在位,则天下归之矣。

故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此之谓国恒亡。

”梁惠王曰:“何谓也?”孟子对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吾知所以民之亲我矣,吾欲攻齐,如何?”孟子对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他为什么从远方而来,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问有没有利于我国呢?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

”孟子认为,如果君王能关心百姓,百姓就会把君王当作自己的亲人;如果君王把百姓当作犬马,百姓就会把君王当作外人;如果君王把百姓当作草芥,百姓就会把君王当作仇敌。

梁惠王问孟子:“我想要攻打齐国,怎么办?”孟子回答说:“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捕捞过多的鱼鳖,鱼鳖就吃不完;按时砍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

这样,百姓就能养家糊口,丧葬无忧。

养生丧死无憾,就是王道的开始。

五亩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养鸡猪狗牛,不要错过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农时,八口之家就不会挨饿。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教师版)

《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姓名班别《寡人之于国也》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2.(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3.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

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4.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

5.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6.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8.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9.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0.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劝学》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了。

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见得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读本必修三四文言文翻译(网上搜集,仅供参考。

请同学们多查词典,根据语境,准确直译。

)必修三尚贤《墨子》墨子(子:在老师的氏前再加上美称,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说:「现在的天子、诸侯、有地位的贵族施政於国家的人,都希望国家富足,人民众多,刑法和政治安定(之: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这个结构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动词「欲」的宾语)。

然而国家不得富足而得贫穷,人民不得增加而得减少,刑法和政治不得安定而得混乱,那麼是从根本上失去他们想要的东西,得到他们所憎恶的东西,这是什麼原因呢(这:指示代词,作全句主语,相当於说「这」)?」墨子说道:「这是天子、诸侯、有地位的贵族施政於国家的人,不能尊敬贤者、任用能人参政的缘故。

因此国家拥有贤能之士多了,那麼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增大;贤能之士减少了,那麼国家的安定程度(就会)降低。

因此,当权者(致力的)事情,将在於使贤能增多而已」。

有人问:「那麼使贤人增多的办法将是怎样的呢?」墨子说:「假如要想要增加这个国家擅长射箭、驾车的人,一定要使他们富、使他们贵,尊敬他们,给他们荣誉。

这样以后,国家的射箭、驾车能手将会得并增加了。

何况贤能的人,敦厚於德行,擅长於言辞,精通於学术呢?这本来就是国家的财富、朝廷的辅佐呀!也务必将(且:时间副词,将)使他们富、使他们贵,尊敬他们,给他们荣誉,这样了以后,国家的贤能之士将可以得到并增多了。

」所以古代的圣王治理国政,说道:「行为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富有,行为不义的人就不让他尊贵,行为不义的人就不与他亲密,行为不义的人就不与他接近」。

因此国中富贵的人听到它,都返回(指朝廷以外)商量说:「先前我所依靠的,是富贵;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贫贱,那麼我不可做合於『义』的事。

」君主的亲属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起初我们所依赖的,是亲戚关系;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非亲属关系,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

」与君主亲近的人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起初我们所依赖的,是亲近;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疏远,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

」离君主和国都远的人听到它,也返回商量说:「我先前把离君主远看成是没有依靠,如今君主提拔行为合乎道义的人不避开疏远,那麼我不可不做合於『义』的事。

」及至边邑郊外僻地方的臣僚,在宫廷中担任值宿、守卫等事务的贵族子弟(庶子:未正式授职的贵族弟子),国都中的一般人,四方边地的郊野之民听到了,都争先做合於「义」的事。

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说「君上用来役使臣下的,只有一种东西;臣下借以奉事君上的,只有一种途径。

拿它跟富人作譬喻,有高墙、深邃的房屋,墙已经立好了(按,孙诒认为这句本来可能是「宫墙既立」,传抄失误),谨慎地在墙上开凿一道门户。

有强盗进入,关闭他所由进入的地方再寻找盗窃者(自:介词,由),强盗没有逃出的通道(其:语气副词。

这裏用来加强肯定的语气)。

」这是什麼缘故呢?就是因为君王抓住了关键(指「义」)。

所以古代圣王为政,给有德的人安排职位并尊重现贤能的人,即使身处农业与手工业、市集的人,如果有才能就选用他。

给他高高的官爵,给他厚重的俸禄,使他们担负一定的工作,果断地给予他们行使政令的权利。

墨子或:「爵位不高,百姓就不尊敬他;积蓄和俸禄不丰厚,百姓就不信任他;行使政令不果断,百姓就不畏惧他。

」提出这三件(爵位、蓄禄、政令)来授予贤者,并不是对贤者的恩赐,而是想要事业成功。

所以在这时,以德行来安排职位,按官职从事於职事,按功劳(的大小)决定赏赐(的多少)(殿:通「奠」,定),衡量功劳(的大小)而分配俸禄。

所以官吏没有永远不变的富贵,而百姓也不会自始至终贫贱;有才能的人就选用他,没才能的人就使之居於下位。

提拔正直无私、行为合「义」的人,避免为私利而相互仇恨的人,这就是说的这样的言论。

所以古代尧选拔舜在服泽(地名)的北边(阳:山之南、水之北都称为「阳」),把政权交给他,天下安定。

禹选用益在阴方(地名)之中,把政权交给他,九州平定。

汤选用伊尹在厨房之中,把政权交给他,谋略成功。

文王推举闳天、泰颠於从事渔猎之中(罝:捕鸟兽的网),把政权交给他们,商朝末年西方的各个部落臣服。

所以在这个时候,即使是禄厚位尊的大臣,没有谁不敬惧并且戒惕的(施:通「惕」,小心谨慎);即使是从事农业、手工业、市集(店铺)的人,没有不争著勉力去崇尚道德的(意:疑为「德」字的讹误)。

所以士这种人能用为得力助手(承嗣:副官,助手)。

所以得到士,谋略就不会受挫,身体不必劳苦。

名声确立且功业成就,美好的事物得以显扬,丑恶的事物不会发生,就是由於得到了士的缘故。

因此墨子说:「如愿以偿(这裏指治国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治国不顺利时,贤士不可不选用。

(尚:通「上」,往上,这裏作状语)往上想师法前人,奉行尧舜禹汤之道,就不可以不崇尚贤能。

尚贤的人,是政治的根本啊。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说:“魏国曾一度在天下称强,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

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

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孟子回答说:“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

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

“因为那些秦国、楚国的执政者剥夺了他们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

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大王请不要疑虑!”蝜蝂传柳宗元1.蝜蝂:一种黑颜色的小虫。

2.辄:就。

3.昂:抬头向上。

4.困剧:非常劳累。

5.涩:不光滑6.踬朴: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

7.负:作名词,指背的东西。

8.上高:往高处爬。

9. 嗜取者:这里指贪得无厌的人。

10.累:负担。

11.怠:通“殆”,危险。

12.黜弃:罢官。

13.迁徙:这里指贬诉、放逐。

14.病:疲惫。

15.艾:停止,悔改。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

爬行时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抬起头背着这些东西。

东西越背越重,即使非常劳累也不停止。

它的背很不光滑,因而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终于被压倒爬不起来。

有的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

可是蝜蝂如果能爬行,又把东西像原先一样抓取过来背上。

这种小虫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肯停下来,以致跌倒摔死在地上。

现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捞一把,用来填满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已成为自己的负担,还只怕财富积聚得不够。

等到一旦因疏忽大意而垮下来的时候,有的被罢官,有的被贬往边远地区,也算吃了苦头了。

如果一旦被起用,他们又不思悔改,天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地位,加大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以至接近摔死的程度,看到以前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接受教训。

虽然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字是人,可是见识却和蝜蝂一样,也太可悲了!审势辛弃疾《美芹十论》为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所作,该书从第一论以至於第十论,无一不是精辟之论。

所谓简介,不过起简略介绍之用,读者当用心读之,始有所得。

“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

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的豪情壮志。

现在来说辛弃疾写的《美芹十论》,《美芹十论》是献给皇帝的,老辛他自己谦虚,说这《十论》不过是他自己觉得好,皇帝不一定就会喜欢——就像宋人喜欢芹菜一样——事实上,皇帝的确不喜欢。

说到这个“美芹”,人们一般会谈到“黍离”。

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自从辛弃疾献了《美芹十论》之后,人们就把“美芹”和“悲黍”共同成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词了。

从此美芹有了特定深远的含义了.李筌曾於《太白阴经》卷一之〈人无勇怯篇〉对勇怯与地域之关系提出了旷古绝今之论,而辛弃疾则於〈自治〉篇中对:「臣闻今之论天下者皆曰:『南北有定势,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於中原。

』」之问题提出反驳,并作出「是又可以南北勇怯论哉?」的结论,与李筌不同的是,辛弃疾的目的在於希望南宋朝廷能由排除南北勇怯的成见,进而自治图犟;前者理论价值绝高,而後者现实指导之意义甚大。

同源殊流,各有所长。

至於其在〈察情〉一篇所论:「两敌相持,无以得其情则疑,疑故易骇,骇而应之必不能详;有以得其情则定,定故不可惑,不可惑而听彼之自扰,则权常在我而敌实受其弊矣。

」此说可谓得兵家虚实理论之精华。

古之空城计、空营计之所以得行险而稳成,其妙处亦不过在此而已。

然直陈此妙、直捣关键枢要之处者,辛弃疾可谓第一人。

晏殊不隐沈括晏殊少年时,张知白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

晏殊一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草稿还在,希望能另选试题。

”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

在史馆任职时,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通假字:寮通僚;燕通宴),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地方。

晏殊当时很穷,不能出门游玩宴饮,独自居住家中,与兄弟们讲习诗书。

一天皇帝给太子选讲官,忽然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给晏殊的御批。

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第二天进见回禀,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

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罢了。

”皇上因此更饮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

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必修四飞将军李广《史记》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

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

”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

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