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之苏轼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பைடு நூலகம்
雨过至城西苏家(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②吹罢小单 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小单 于,唐曲调名。李益《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 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请作简要分 析。(4分)
(2)词的最后两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感情?请 作简要分析。(4分)
(1)词的上阙以简练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寂静幽深 凄冷的环境。初春季节,冷雨凄风,庭院深虚,寒 夜闻曲,笛曲幽咽,衬托出长夜遥迢,思乡难眠。 营造了乡思旅愁的足够氛围,传达出客地浓厚的孤 独寂寞之感。(寂静 凄凉 幽深 答到两个1分;结合 诗句分析2分;效果1分 氛围 孤独寂寞)
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 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知人:作者思想、经历、创作风格等 如:积累作者的创作风格:
一是主体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 义”、“豪放派”、“婉约派”等,
二是个体风格,如屈原的雄浑悲壮、曹操的豪 放磅礴、陶渊明的淡远闲静、王昌龄的雄壮豪迈、 王维的恬淡优美、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 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李贺的雄浑奇特、王安石 的雄健高峻、苏轼的高旷雄健、辛弃疾的豪迈奔放、 柳永的婉约缠绵、李清照的委婉清新、李煜及刘禹 锡的隽永深沉、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 体、杜牧的清健俊爽、高适的悲壮苍凉等等。
知人论世之苏轼PPT课件

苏轼的哲学思想在宋代以后逐渐 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流 派,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苏轼的哲学思想还影响了道家和 佛家的思想,促进了中国哲学的
多元化发展。
对后世的文化影响
苏轼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局限于 文学和哲学领域,还涉及到艺 术、历史、科学等多个领域。
苏轼的文化影响力表现在他的 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对 后世的艺术家和文化人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独特的结构安排
苏轼的散文结构安排独具匠心,常常采用倒叙、 插叙等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
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的散文中常常蕴含着深刻的思考和感悟,表 现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独到见解。
04
苏轼的影响
对后世的文学影响
苏轼的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作品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 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具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加丰富多彩。
03
苏轼的散文
苏轼的散文风格
豪放奔放
苏轼的散文气势磅礴,语 言生动,情感真挚,表现 出豪放奔放的风格。
清新自然
苏轼的散文语言质朴自然, 不事雕琢,表现出清新自 然的风格。
幽默诙谐
苏轼的散文常常运用幽默 诙谐的语言,表现出机智 幽默的风格。
苏轼的散文主题
山水游记
苏轼的散文中有很多描写山水景 色的游记,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 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历史人物
苏轼的散文中也有很多描写历史人 物的篇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 和评价,表现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 悟。
社会评论
苏轼的散文中还有不少对社会现象 和人物的评论,表现出对社会现实 的关注和思考。
苏轼的散文技巧
丰富的表现手法
念奴娇·赤壁怀古PPT课件

以美人衬托英雄。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
“一时多少豪杰” 为什么只写周瑜?
找出写周瑜的句子,并概括周瑜的形象。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有为
英俊潇洒
文武双全
指挥若定
从容破敌
英姿勃发功业卓著
外貌: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功业:功业无成生活:屡遭不幸
六、合作探究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来为人们称道,它的好处在哪里?
即景抒情,虚实结合。 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越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椽。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上 阕
(写景)
大江东去
(壮美)
赤壁故垒
(古老)
乱石惊涛“雪”
战地风光
险峻
江山如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过渡,承上启下,由写景到写人
1、下片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周瑜,苏轼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为什么选择周瑜?2、作者借周瑜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五、思考、讨论: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积极、进取
乐观、旷达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才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3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 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 想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 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 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 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对比
人物
外貌
际遇
食疗秘方
麦门冬饮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 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有口腔保健、安 神催眠、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 茯苓糕:《东坡杂记》中载,“用蜜和如湿香状,蒸 过食之尤佳。”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和胃,宁 必安神的功能,用茯苓粉蒸服是中药食疗的一种良方。 雪羹汤 :用荸荠、大米、适量生姜和清水煮成即可。
“知人论世”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语文•教海拾贝谓“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乃造物者之所藏,故应当从容享受造化的恩赐而不用去考虑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
第五段写客人在主人的宽慰下转悲为喜,主客纵饮,兴尽而眠,“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是全赋情绪的第二次转折。
细观全赋,拥有非常明确的情节,从头至尾贯串了一条非常明显的线索,显然是散文的写法。
至于全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其说是受到了汉大赋的影响,毋宁说是先秦散文如《孟子》《庄子》以及纵横家言等传统书写方式在赋文学写作中的遗留。
三、从作品主旨比较《阿房宫赋》与《赤壁赋》的差别《阿房宫赋》既属古赋,自然也继承了古赋的讽谕传统,体现了赋家的传统赋学观。
《阿房宫赋》虽然大部分篇幅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以渲染阿房宫的华丽与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而在赋作的结尾,作者展开议论(所谓“曲终奏雅”),揭示了统治者不爱其民一定会遭到民众的抛弃而覆灭的道理,这是典型的儒家“仁政”观的体现。
《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虽有“风流才子”之称,其实杜牧也与通常的中国读书人一样关心当时的政治局势。
他曾研究且注释过古代的兵书《孙子兵法》,并且写成如何抑制地方军阀的势力以及如何应对西部民族的策论。
晚唐时代正是一个藩镇割据、党派之争以及西北戎事频发的时代,作者身处这样一个不幸的时代,又有着强烈的事功理想,因此批评暴秦不爱惜六国之民的用意其实也正是针对当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
属于文赋的《赤壁赋》并不一定具有如古赋一样的讽谕政治的自觉性,更倾向于以赋作传达个人的情感。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先后于1082年的秋、冬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并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赤壁”是一个凝聚了太多历史记忆的意象,但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展示出如古赋所必需承担的政治讽谕功用,而是宣扬一种远离政治的旷达闲适的生活方式。
总之,由《阿房宫赋》到《赤壁赋》不仅反映了唐、宋赋家的赋学观念的转变,更体现了赋由古赋向文赋演变的发展历程。
小学升中语文诗词文默写赏析与练习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宋代)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一、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
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游览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楼上喝酒,写下五首绝句。
二、注释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
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又名钱弘)所建。
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遮:遮盖,遮挡。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跳珠:跳动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
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三、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四、赏析第一句写云: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
第二句写雨:白亮亮的雨点落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乱纷纷地跳进船舱。
用“跳珠”形容雨点,有声有色。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高二语文《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苏轼》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词作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豪放、豁达、浪漫。
2.体会作者深婉缠绵的的思想感情和文章表达的艺术。
【学习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注意作品中想象艺术的应用。
【知识链接】一、词人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二、文题背景公元1075年即题目中的“丁卯”年,东坡来到密州(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丁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初步理解词意。
2.思路把握:此词题为“记梦”,根据“记梦”这一贯穿全词的线索,给词分一下层次。
【探究学习】1. “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二字怎么理解?“两茫茫”又怎么理解?2.“不思量,自难忘”是否显得有点矛盾?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此处“无处话凄凉”怎么理解?4.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试指出并赏析其写作技巧。
5.词的结尾写景有何深意?6.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这是什么表达技巧?【拓展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练习。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高中语文课文《后赤壁赋》赏析与练习

后赤壁赋苏轼(宋代)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一、知人论世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那坦荡宽广的 胸中,既有豪情奔放、 壮怀激烈,也有南方文 人之柔情婉转、百折千 回,这使苏轼的词作显 得巍峨清丽、摇曳多姿。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 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 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江城子 ·密州出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 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生奇才
苏轼在宋代文学上的成就是空前 的:苏诗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 苏词开拓了宋词的豪放派;苏文 向来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 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的书 法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首;苏画 首倡“文人画”,自成讲究神似、 写意一派。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 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 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 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 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 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 文坛将属于苏轼。
住的房子之内。
(三)“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 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 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 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 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 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 啃河上(和尚)骨!”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 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 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 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苏轼的文品与人品相得益彰。他在政治生 涯中刚正不阿的品格,在挫折和困境中自 强不息、坦荡旷达的高风亮节,使其文学 作品具有极大的思想魅力,成为宋代文人 乃至封建时代文人立身处世的楷模。
(二)苏轼退房
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用最后一点积蓄, 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 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 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 被不肖子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 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 不必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 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这年七月,他客死于租
——林语堂《苏东坡传•序》
结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 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
束 史将因之而失重。”
语
——方方《喜欢苏东坡》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 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 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 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 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 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 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 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 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哲宗执政,支持新党,苏轼被 贬英州,未至而有贬惠州,三年后 又贬至琼州、儋州,直到宋徽宗即 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北归。 但不久就病死于常州,时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一) 东坡一日退朝,食罢。扪 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 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 “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 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 坡亦未以为当。至朝云,乃曰: “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坡 捧腹大笑。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 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 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 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哲宗即位,高太后执政,废除新法, 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 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 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因 与司马光政见不合,再次请求出任地方官。 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 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 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 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 的“苏堤”。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正政见不合,不容于 朝廷。于是时年36岁的苏轼自求外放, 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 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 地,任知州。此时苏轼虽有怀才不遇 的忧伤,但仍有待机雄飞的希冀和守 道持义的自豪。《江城子 ·密州出猎》 即写于此时期。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 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 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 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新党,便把握这 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指苏轼借古讽 今,谤讪朝廷,指斥的宋神宗。弹劾苏轼欺 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 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这就是宋代 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 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 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 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 练副使了事。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 (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 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 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 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 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 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 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 的生活艰苦,但苏轼依然保持乐观的天性, 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 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 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