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立方石油液化气储罐-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综述-大型储油罐用钢研究现状(5篇范文)

综述-大型储油罐用钢研究现状(5篇范文)

综述-大型储油罐用钢研究现状(5篇范文)第一篇:综述-大型储油罐用钢研究现状大型储油罐用钢研究现状综述摘要: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对大型储油罐用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储油罐的工作环境的不同,可选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通过阅读文献整理资料,本文从储油罐用钢的服役条件、钢种及性能、发展历史和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介绍了大型储油罐用钢的使用及研究现状。

关键词:大型储油罐用钢微合金化低碳高强度钢高强度结构用调制钢玻璃钢一、大型储油罐用钢情况我国建设大型储油罐始于1985年,由于国内首台10万立方米大型浮顶式油罐是从日本引进的,设计规范依据日本J1S B8501标准,所用高强度钢板为日本SPV50,后调整为JIS G3115标准,SPV490Q 热轧调质钢板。

以后20年来我国陆续建造的80多台10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储油罐绝大多数仍使用日本高强度钢板。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浮顶油罐的设计开始部分采用美国 APl650标准。

1外浮顶式油罐结构及用钢组成外浮顶式储油罐所用钢材分为底板、罐壁板、浮顶板三部分,其中,底板分中幅板和边缘板;罐壁板从罐体底部至顶部分为9层,其中8~9层采用普通强度压力容器钢板,1~7层和底板中的边缘板采用高强度压力容器板;底板中幅板和浮顶板采用一般强度容器板。

目前我国建设的大型储油罐1~7层罐壁板和底板中的边缘板几乎全部采用日本进口的高强度钢板(SPV490Q)。

2大型油罐用钢品种、规格及单罐用钢量一台10万立方米储油罐用钢材总量为1948.5吨,其中高强度钢板789.4吨,普通强度钢板1159.1吨,高强度钢板占单罐用钢总量的40.5%左右。

2.1罐壁板目前,大型储罐罐壁板普遍使用屈服强度级别较高的调质钢,如美国的ASTM A537class2、日本的SPV490Q等。

我国开发的储罐用高强度钢板12mnNiVR等新牌号钢种也已纳入GBl8189《压力容器用调质高强度钢板》国家标准。

大型储油罐罐壁板从底层至顶层(1~9层)钢板厚度依次递减。

LNG文献综述

LNG文献综述

LNG文献综述摘要:目前,国内外天然气的需求空前增长,但国内外天然气资源与用户分布极不均衡,要合理利用天然气资源,首先必须根本解决利用与运输之间的矛盾。

虽然远距离越洋管输天然气至今还没有成熟的技术,但液化天然气本身的特性使天然气远距离输送变成了现实。

围绕液化天然气,了解LNG的储罐的分类,LNG的船运的作用、特点分析及对未来LNG船运的展望,LNG槽车输液方式特点、槽车的装、卸液注意事项。

关键词:LNG储罐 LNG船运 LNG槽车特点槽车装卸一、LNG的储罐(槽)(一)分类:LNG储罐是是接收站的重要设备,其功能是储存液化天然气,因此,选型要从安全、投资、运行操作费用、环境保护等综合因素考虑。

LNG储罐属常压、低温大型储罐。

储罐结构形式有单包容罐、双包容罐、全包容罐及膜式罐等。

1、按型式分类:一般可按按容量、隔热、形状、及罐的材料进行分类。

1.1按容量分类:(1)小型储罐容量5-50M3。

常用于民用燃气汽化站,LNG汽车加注站等场合。

(2)中型储罐容量50-100M3。

常用于卫星式液化装置,工业燃气汽化站等场合。

(3)大型储罐容量100-1000M3。

常用于小型LNG生产装置。

(4)大型储罐容量10000-40000M3。

常用于基本负荷型和调峰型液化装置。

(5)特大型储罐容量40000-200000M3。

常用于LNG接收站。

1.2按维护结构的隔热分类(1)真空粉末隔热。

常见于小型LNG储罐。

(2)正压堆积隔热。

广泛应用于大中型LNG储罐和储槽。

(3)高真空多层隔热。

很少采用,限用于小型LNG储罐。

1.3按储罐(槽)的形状分类(1)球型罐(2)圆柱形罐(槽)1.4按储罐(槽)的放置分类(1)地上型(2)地下型(半地下型、地下型、地下坑型)1.5按罐(槽)的材料分类(1)双金属(2)预应力混凝土型(3)薄膜型1.6按罐(槽)的维护结构分类(1)单维护系统(2)双维护系统(3)全封闭维护系统(4)薄膜型维护系统2、LNG储罐(槽)结构(1)立式LNG储罐(2)立式LNG子母型储罐(3)球形LNG储罐(4)典型的全封闭维护系统LNG储槽(二)LNG储罐运行有何特殊性由于LNG储罐往往在超低温状态(—162℃)下工作,因此,与其他石油化工储罐相比,LNG储罐有其特殊性。

60m3的液氯储罐设计及工艺指导书编制 毕业设计论文

60m3的液氯储罐设计及工艺指导书编制   毕业设计论文

一、绪 论1、任务说明设计一个容积为的液氯储罐,采用常规设计方法,综合考虑环境条件、液体性质等因素并参考相关标准,按工艺设计、设备结构设计、设备强度计算的设计顺序,分别对储罐的筒体、封头、鞍座、人孔、接管进行设计,然后采用SW6-1998对其进行强度校核,最后形成合理的设计方案。

2、液氯()的性质分子量:70.91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相对密度(水=1)1.47;相对密度(空气=1)2.48; 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6(有毒气体);在工业上,液氯是一种很有用的化学物质。

氯可用于造纸、纺织工业的漂白;用作水和废水的消毒、杀菌剂;且可用于制造无机、有机氯化物,如:金属氯化物、氯溶剂、染料中间体、杀虫剂、合成橡胶、塑料等。

但由于液氯属高毒性,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

它对人体、环境都有很强的危害,因此液氯的存储、运输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设计储存设备,首先必须满足各种给定的工艺要求,考虑存储介质的性质、容量、钢材的耗费量等等。

而且液化气体必须考虑它的膨胀性和压缩性,液化气体的体积会因温度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储罐的充装量(指装量系数与储罐实际容积和设计温度下介质的饱和液体密度的乘积)。

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常温压力贮罐一般有两种形式:球形贮罐和圆筒形贮罐。

因为圆筒形贮罐加工制造安装简单,安装费用少, 但金属耗量大占地面积大, 所以在总贮量小于,单罐容积小于时选用卧式贮罐比较经济。

3、设计参数的确定1.1 设计压力设计压力为压力容器的设计载荷条件之一,其值不得低于最高工作压力,当容器上装有安全阀时考虑到安全阀开启动作的滞后,容器不能及时泄压,设计压力P 不得低于安全阀的开启压力通常可取最高工作压力的 1.05~1.1倍。

经过查介质手册取设计压力为1.62Mpa 。

360m 2l C 3500m 3100m 2P1.2设计温度设计温度也是压力容器的设计载荷条件之一,指容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设定元件的金属温度。

60M3液化石油气储罐设计 课程设计

60M3液化石油气储罐设计   课程设计

中北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学生姓名:董龙学号:0902034147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题目:60M3液化石油气储罐设计陆辉山闫宏伟高强指导教师:职称: 2012年06月11日中北大学课程设计任务书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学生姓名:董龙学号:0902034147 课程设计题目:60M3液化石油气储罐设计起迄日期:06 月11 日~06月22日课程设计地点:校内指导教师:陆辉山闫宏伟高强系主任:姚竹亭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2年06月11日前言压力容器的用途十分广泛。

它是在石油化学工业、能源工业、科研和军工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起着重要作用的设备。

压力容器一般由筒体、封头、法兰、密封元件、开孔和接管、支座等六大部分构成容器本体。

此外,还配有安全装置、表计及完成不同生产工艺作用的内件。

压力容器由于密封、承压及介质等原因,容易发生爆炸、燃烧起火而危及人员、设备和财产的安全及污染环境的事故。

目前,世界各国均将其列为重要的监检产品,由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法规和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和技术检验。

本次课程设计目的主要是使用国家最新压力容器标准、规范进行设计,掌握典型过程设备设计的全过程;掌握查阅和综合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掌握电算设计计算,要求设计思路清晰,计算数据准确、可靠,且正确掌握计算机操作和专业软件的使用;掌握工程图纸的计算机绘图。

目录封面 (1)封面 (2)设计任务书 (3)前言 (6)目录 (7)第一章、工艺设计 (8)1.压力容器存储量 (8)2.压力计算 (9)第二章、机械设计 (9)1、结构设计 (9)⑴、筒体和封头的设计 (9)⑵、接管与接管法兰设计 (11)⑶、人孔、补强、液面计及安全阀的设计 (15)⑷、鞍座的设计 (18)⑸、焊接头设计 (20)第三章、强度计算校核 (21)1、内压圆筒校核 (21)2、左封头计算校核 (24)3、右封头计算校核 (25)4、鞍座校核 (26)5、各种接口补强校核 (35)参考资料 (36)设计感想 (37)第一章、工艺设计1、盛装液化石油气的压力容器设计存储量 W=ΦVt 式中, 装载系数Ф=0.90 压力容器容积V=60m 3设计温度下饱和液体密度ρ石油气 <ρ水=1000 kg/m 3 ,故取介质密度ρ=1000 kg/m 3 则 :存储量W=60m 3×1000 kg/m 3×0.9=54000kg 工作温度为 -20℃∽48℃ 则取设计温度为50℃22、设计压力该储罐用于液化石油气储配供气站,因此属于常温压力储存。

文献综述(化工类)资料

文献综述(化工类)资料

文献综述石油是一种主要由碳氢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

石油中的烃类和非烃类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几十到几千,相应的沸点从常温到500度以上,分子结构也是多种多样。

不同油区所产的原由在性质上差别较大,不同组成的原油表现出的物理性质不同,而不同的化学组成及物理性质对原油的使用价值、经济效益都有影响。

石油不能直接作汽车、飞机、轮船等交通运输工具发动机的燃料,必须经过各种加工过程,才能获得符合质量要求的各种石油产品。

人们根据对所加工原油的性质、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加工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益等诸方面的分析、制订合理的加工方案。

原油常减压蒸馏是常用基本的加工方案。

石油炼制工业生产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和化学工业原料,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关系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在国民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石油炼制加工方案,主要根据其特性、市场需要、经济效益、投资力度等因素决定。

石油炼制加工方案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燃料型主要产品是用燃料的石油产品。

除了生产部分重油燃料油外,减压馏分油和减压渣油通过各种轻质化过程转化为各种轻质燃料。

(2)燃料-润滑油型除了生产燃料的石油产品外,部分或大部分减压馏分油和减压渣油还用于生产各种润滑油产品。

(3)燃料-化工型除了生产燃料产品外,还生产化工原料和化工产品。

原油经过常压蒸馏可分馏出汽油、煤油、柴油馏分。

因原油性质不同,这些馏分有的可直接作为产品,有的需要进行精制或加工。

将常压塔底油进行减压蒸馏,等到的馏分视其原油性质或加工方案不同,可以作裂化(热裂化、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原料或润滑油原料油原料,也可以作为乙烯裂解原料。

减压塔底油可作为燃料油、沥青、焦化或其它渣油加工(溶剂脱沥青、渣油催化裂化、渣油加氢裂化等)的原料。

一、设计方案设计一套年处理量为320万吨俄罗斯原油加工装置,由于原料中轻组分不多,所以原油蒸馏装置采用二段汽化,设计常压塔,减压塔。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文献综述

0 前言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研究及油气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了预测有利勘探区,提高选择勘探目标的精确性和效率,必须弄清油气分布规律,弄清油气分布规律必须分析油气成藏的全部过程和根本机理。

因此,自石油工业诞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石油地质学界的一大难题。

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

因此,分析油气成藏过程,总结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对于推动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有效解决当前油气勘探中的一些难题,提高油气藏定量评价和预测及石油工业的增储上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1)在1861年怀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石油勘探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藏形成的背斜学说。

在“背斜圈闭理论”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非背斜圈闭理论”,进行了早期的石油圈闭分类,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具体地质条件(怀特,1861)。

(2)通过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并根据流体势分布断地下油、气和水的运动方向,解决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问题(Hubbert,1953),将油气成藏过程作为动力学过程,从而使油气成藏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随着国内外石油勘探的广泛开展,证实了陆相成油理论,促使地质学家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石油的生成和聚集,研究油气成藏机理。

1.2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的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主要表现在:(1)有机地球化学在烃类生成、成熟和初次运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定了有机质类型、丰度、演化,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Tissot等,1978;Durand,1980)。

毕业设计60立方柴油储罐.

毕业设计60立方柴油储罐.

一、筒体的设计1. 容器筒体的设计计算:首先初定各个设计参数初选公称直径:DN=28O0nm ,用钢板卷制而成的筒体,其公称直径等于 内径 D j =2800mm 由于已知 焊接系数,取=0.85,工作压力P w -I.OMPa ,当容器上装有安全阀时,考虑到安全阀开启动作滞后,容器不能及时泄气, 设计压力不P 得低于安全阀的开启压力P z {开启压力是指阀瓣在运行条件 下开始升起,介质连续排除的瞬时压力,其值小于或等于(1.05~1.1 )倍 容器的工作压力。

所以P 取1.1 MP a 得计算压力P c -P -1.1MP a已知工作温度t w =30°C ,查表3-3得15 ::傀乞350°C ,设计温度 t =t w 20 =30 20 =50°CQ235-B 材料在设计温度50C 下 查《化工设备》表3-6查取J f -113MP 根据表3-14⑻则筒体的最小设计厚度,[3]的上角标标注,只能出现一次, 而且必须是按顺序出现的,比如【1】【2】依次下去,不能反复出现。

根据什么取定要进行说明 已知腐蚀裕量C 2=「5 设计厚度、d 二、• C 2 =17.28 1.5 =18.78mm查《化工设备》表3-10得钢板厚度负偏差C^ 0.8mm ,因此可取名义厚度n= 20mm有效厚度、° 二- C 1 ■ C 2 =20 - 0.8 1.5 = 17.7mm2. 应力校核P D 2匚 1「- P1.1 30002 113 0.85 —=17.28mm必须满足 J J 、: 1 =113 0.85 = 96.05mm ,所以符合、封头的设计1.由于封头的椭球部分经线曲率变化平滑, 故应力分布比较均匀,且椭球形封头深度比半球形小,易于冲压成型。

所以选择椭圆形封头。

标准椭圆形封头 K=1.02.封头公称直径应与筒体一致:所以 DN=3000nm 根据式3-15⑻计算封 头厚一1.0 1"3000=17.23 mm2k -0.5P C 2x113x0.85-0.5x1.1又由于封头在制造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周向屈曲, 规定标准椭圆形封头的有效厚度 应不小于封头内直径的0.15% ,所以封头的有效厚度e> 0.15%R > 0.15%X 3000》4.5 mm根据计算厚度S 得设计厚度6 = 3 +0=17.23+1.5=18.73 mm查表3-10得钢板厚度负偏差C 1=0.8 mm ,根据钢板规格,取名义厚度、;n =20mm 。

大型原油储罐技术综述

大型原油储罐技术综述

大型原油储罐技术综述摘要本文介绍了储罐基础知识,包括储罐类型、储罐工艺要求、储罐结构构造特征和储罐安装方法,以及储罐国内外现状,并分析了储液损失和罐区现场条件等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作了展望。

关键词:储罐;储罐基础;工艺要求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basics knowledge of storage tanks, including the tank type, the tank process requirements, the tank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methods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tank, and the status of the tan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alyzing the reservoir tank losses and field conditions and other issues, and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rospected.Keywords:Tank; tank base;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1.概述为了储存水或油等液体,建造了各种大容量储罐,这些罐多数是立式圆筒形钢罐。

立式圆筒形管特点是其自重要比被储存物轻,而且是柔性结构。

一般其主体结构差不多都具有圆形平底板,其周边由能承受不同深度内压力(厚度)壁板组成。

在顶盖型式上,分为固定于壁板上部拱顶及和其随罐内液面变化而自由升降浮顶。

储罐高度和直径对于一定容量可以采取任意比例,但由于效率、占地、地基等条件限制,差不多都有一定范围。

罐基础特征是由于荷载面差不多是水平,所以是均布荷载,跟一般基础不同,具有较大任性,同时由于罐储存量经常变动,所以荷载压力是变化。

1.1储罐发展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浮顶储油罐和大型浮顶油罐发展较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立方石油液化气储罐设计——文献综述储罐概述储运设备主要是指用于储存与运输气体、液体、液化气体等介质的设备,在石油、化工、能源、环保、轻工、制药及食品等行业应用广泛。

大多数储运设备的主体是压力容器。

在固定位置使用、以介质储存为目的容器称为储罐,储存油品和各种液体化学品,是石油化工装置和储运系统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加氢站用高压氢气储罐、液化石油气储罐、战略石油储罐、天然气接收站用液化天然气储罐等;没有固定使用位置、以介质运输为目的的压力容器称为移动式压力容器,如汽车罐车、铁路罐车及罐式集装箱上的罐体。

储罐分类储罐又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压力划分可分为接近常压储罐(-490~2000Pa)和低压储罐(2000Pa~0.1MPa);按几何形状分为卧式圆柱形储罐、立式平底筒形储罐、球形储罐;按温度划分为低温储罐(或称为低温储槽)、常温储罐(<90℃)和高温储罐(90~250℃);按材料可划分为非金属储罐、金属储罐和复合材料储罐;按所处的位置又可分为地面储罐、地下储罐、半地下储罐和海上储罐等。

单罐容积大于1000m3的可称为大型储罐.金属制焊接式储罐是应用最多的一种储存设备,目前国际上最大的金属储罐的容量已达到2×105m3.储存介质储存介质的性质,是选择储罐结构形式与储存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易燃、易爆的危险介质,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事故。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低碳数的烃类混合物,在常温常压下呈气体状态,只有在增加压力或降低温度的条件下,才变成液体,故称为液化石油气。

构成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是丙烷正丁烷、异丁烷、丙烯、1-丁烯、顺-2-丁烯、反-2-丁烯和异丁烯等8种重碳氢化合物,俗称碳三和碳四以及少量的甲烷乙烷戊烷乙烯和戊烯,俗称碳一、碳二和碳五。

此外,还有微量的硫化物、水蒸气等非烃化合物。

储存介质的性质,是选择储罐结构形式与储存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介质特性包括闪点、沸点、饱和蒸汽压、密度、腐蚀性、毒性程度、化学反应活性(聚合趋势)等。

储存介质的闪点、沸点以及饱和蒸汽压与介质的的可燃性密切相关,是选择储罐结构形式的主要依据。

饱和蒸汽压与各组分的混合比例有关,如民用液化石油气就是一种以丙烷和异丁烷为主的混合液化气体,其饱和蒸汽压由丙烷和异丁烷的百分比决定。

储存介质的密度,将直接影响罐体载荷分布及其应力大小。

介质的腐蚀性是选择罐体材料的首要依据,将直接影响制造工艺和设备造价。

而介质的毒性程度则直接影响储罐制造与管理的等级和安全附件的配置。

介质的黏度或冰点也直接关系到储存设备的运行成本。

这是因为当介质为具有高粘度或高冰点的液体时,为保持其流动性,就需要对储存设备进行加热或保温,使其保持便于输送的状态。

石油液化气发展概况液化石油气的问世和发展是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分不开的。

1892年,荷兰首先利用天然气进行试验,获得了液化甲烷,从而为石油气的液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20世纪初叶,沃尔特斯特(Dr. Walter Snelling)博士对汽油进行稳定性试验,发现汽油挥发出的气体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凝结为液体,并成功的从天然气中提取了丙烷和丁烷。

随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和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成产和使用了液化石油气。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对石油资源的开发和炼油化工工业的发展,不仅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的液化石油气有了迅速发展,而且一些资源贫缺的国家也大量的发展液化石油气。

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行生产或进口液化石油气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美国液化石油气的年用量约66kt,日本约为200kt。

我国从1965年开始,在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上海和南京等石油化学工业发达的城市,以及一些石油炼油厂所在地区,先后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民用燃料。

此后各大城市相继建设了液化石油气民用供应系统。

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乡镇和中部地区的大多数县、乡,城镇居民使用了液化石油气,并逐渐向农村发展。

以山东省为例,全省平均每个乡镇建有一个液化石油气站。

在作为燃料的使用方面,由于液化石油气气化率大、燃料热值高、且不含有毒成分。

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城市已经其应用到市内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上替代汽油燃烧,一些大中城市也正在准备建设用于汽车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加气站。

另外在金属冶炼、瓷砖焙烧等工业窑炉上,也改用液化石油气来代替煤气或柴油。

这对于降低空气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是十分有利的,也是液化石油气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方向。

装量系数当储存设备用于盛装液化气体时,还应考虑液化气体的膨胀性和压缩性。

液化气体的体积会随温度的上升而膨胀,温度的降低而收缩。

当储罐装满液态液化气体时,如果温度升高,罐内压力也会升高。

压力的变化过程与液化气体的膨胀系数和温度变化量成正比,而与压缩系数成反比。

以液化石油气储罐为例,在满液的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储罐压力就会上升1~3MPa。

不难计算,充满液化石油气的储罐,只要环境温度超过设计温度一定数值,就可能因超压而爆破。

为此,在液化气体储罐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储罐的储存量。

环境对储存设备的影响对于液化气体储罐,储罐的金属温度主要受使用环境的气温条件影响,其最低设计温度可按该地区气象资料,去历年来月平均最低气温的最低值。

月平均最低气温是指当月各天的最低气温值相加后除以当月的天数。

由于随着温度降低,液化气体的饱和蒸汽压呈下降趋势,因而这类储罐的设计压力主要由可能达到的最高工作温度下液化气体的饱和蒸汽压决定。

一般无保冷设施时,通常取最高设计温度为50℃,若储罐安装在天气炎热的南方地区,则在夏季中午时分必须对储罐进行喷淋冷却降温,以防止储罐金属壁温超过50℃.当所在地区的最低设计温度较低时,还应进行罐体的稳定性校核,以防止因温度降低使得罐内压力低于大气压时发生真空失稳。

卧式圆柱形储罐卧式圆柱形储罐简称卧式储罐或卧槽,可分为地面卧式储罐与地下卧式储罐。

地面卧式储罐属于典型的卧式压力容器,主要由筒体、封头、支座、接管、安全附件等组成,其中支座通常采用鞍式支座。

因受运输条件等限制,这类储罐的容积一般在100m3以下,最大不超过150m3;若是现场组焊,其容积可更大些。

地下卧式储罐,主要用于储存汽油、液化石油气等液化气体。

将储罐埋于地下,即可以减少占地面积,缩短安全防火间距,也可以避开环境温度对储罐的影响,维持地下储罐内介质压力的基本稳定。

卧式储罐埋地措施分两种:一种是将卧式储罐安装在地下预先构筑好的空间里,实际上就是把地面罐搬到地下室里;另一种是先对卧式储罐的外表面进行防腐处理,如涂刷沥青防锈漆,设置牺牲阳极保护设施等,然后放置在地下地基上,最后采用地土覆盖埋没并达到规定的埋土深度。

地下卧式储罐与地面卧式储罐的形状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管口的开设位置。

为了适应埋地状况下的安装、检修和维护,一般将地下卧式储罐的各种接管集中安放,即设置在一个或几个人孔盖板上。

立式平底筒形储罐立式平底筒形储罐,这类固定式储罐属于大型仓储式常压或低压储存设备,主要用于储存压力不大于0.1MPa的消防水、石油、汽油等常温条件下饱和蒸汽压较低的物料。

立式平底筒形储罐按其灌顶结构可分为固定顶储罐和浮顶储罐两大类。

固定顶储罐按灌顶的形式可分为锥顶储罐、拱顶储罐、伞形顶储罐和网壳顶储罐。

锥顶储罐又可分为自支撑锥顶和支撑锥顶两种。

锥顶坡度最小1/16,最大为3/4。

锥形罐顶是一种形状接近于正圆锥体表面的灌顶。

自支撑锥顶其锥顶载荷靠锥顶板周边支撑在罐壁上。

自支撑锥顶分无加强肋锥顶和有加强肋锥顶两种结构。

储罐容量一般小于1000m3。

支撑式锥顶其锥顶载荷主要靠梁或檀条(桁架)及柱来承担,其储罐容量可大于1000m3。

锥顶罐制造简单,但耗钢量较多,顶部气体空间较小,可减少“小呼吸”损耗。

自支撑锥顶罐还不受地基条件限制。

然而,支撑式锥顶不适用于有不均匀沉陷的地基或地震载荷较大的地区。

除容量很小的储罐(200m3以下)外,锥顶罐在国内很少应用,在国外特别是地震很少发生的地区,如新加坡、英国、意大利等地用得较多。

拱顶储罐的灌顶类似于球冠形封头,其结构一般只有自支撑拱顶一种。

这类罐可承受较高的饱和蒸汽压,蒸发损耗较少,它与锥顶罐相比耗钢量少但灌顶气体空间较大,制作时需用模具,是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储罐结构。

国内最大的拱顶罐容积为3×104m3,国外拱顶罐的容积已达5×104m3。

伞形顶储罐,自支撑伞形顶是自支撑拱顶的变种,其任何水平截面都具有规则的多边形。

灌顶荷载靠伞顶支撑于罐壁上,其强度接近于拱形顶,但安装较容易,因为伞形板仅在一个方向弯曲。

这类罐在美国、日本应用较多,在我国很少采用。

网壳顶储罐(球面网壳),应用在储罐上的球面网壳顶的主体结构是一个与罐壁相连并置于灌顶钢板内单层球面网壳(即网格),类似于近代大型体育馆屋顶的网架结构。

国内在20世纪90年代已建成多台2×104~3×104m3的大型油罐,国外的容积则更大。

浮顶罐可分为外浮顶储罐和内浮顶储罐(带盖浮顶罐)。

外稃顶储罐,这种罐的浮动顶(简称浮顶)飘浮在储液面上。

浮顶与罐壁之间有一个环形空间,环形空间内装有密封元件,浮顶与密封元件一起构成了储液面上的覆盖层,随着储液上下浮动,是的罐内的储液与大气完全隔开,减少介质储存过程中的蒸发损耗,保证安全,并减少大气污染。

浮顶的形式有单盘式、双盘式、浮子式等结构。

一般情况下,原油、汽油、溶剂油等需要控制蒸发损耗及大气污染,有着火灾危险的液体化学品都可采用外浮顶罐。

内浮顶储罐是在固定罐的内部再加上一个浮动顶盖。

主要由罐体、内浮盘。

密封装置、导向和防转装置、静电导线、通气孔、高低位液体报警器等组成。

与外浮顶储罐相比,内浮顶储罐可大量减少储液的蒸发损耗,降低内浮盘上雨雪载荷,省去浮盘上的中央排水管、转向扶梯等附件,并可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保证储液的质量,因而有“全天候储罐”之称,特别适用于储存高级汽油和喷气燃料以及有毒易污染的液体化学品。

储罐的发展概况储罐的设计和建造标准对储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储罐的主要标准有:国外标准:美国石油学会标准《钢制焊接油罐》API650日本工业标准《钢制焊接油罐结构》JISB8501英国标准《石油工业立式钢制焊接油罐》BS2654美国石油学会标准《大型焊接低压储罐设计和建造推荐规定》API620中国标准:《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设计规范》GB50314《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SH3046《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28《钢制焊接常压容器第十二章立式圆筒形储罐》JB/T4735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浮顶储罐和大型浮顶储罐发展较快。

第一个发展油罐内部覆盖层的是法国。

1955年美国也开始建造此种类型的储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