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ISLM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

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MEC曲线还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 投资需求曲线,因为当利率降时,如果每个企业都增加投
资,资本品的价格会上涨,就是说资本品供给价格要增加, 在相同的预期收益情况下,r必然缩小,否则,公式两边 无法相等,即这一贴现率(资本边际效率)无法使未来收益 折合成等于资本供给价格的现值。这样,由于只上升而被 缩小了的r的数值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l)。因此,在 相同的预期收益下,投资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的边际效率。 例如,在图5—3中,一笔投资量I,所带来的预期收益量, 其资本边际效率为r0,但投资的边际效率只为r1,r1<r0。 因此按资本的边际效率,市场利率为ro时就可以有I0的投 资量,但按投资的边际效率,市场利率要降为r,时才可 以有I0的投资量。
图5-10 不在LM曲线上的点是非均衡点
LM曲线的斜率说明收入对利率变动的灵敏 度大小,斜率越小,收入对利率变动的灵
敏度越大;利率越大,收入对利率变动的 灵敏度越小。
图5-11 LM曲线斜率的特点
(四)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不同于IS曲线,它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区域, 如图5-12所示: ①称为萧条区域,亦称为凯恩斯区域,其斜 率为零,原因是:当r很低时,L2(r)趋于无穷大, L2(r)曲线趋于水平,LM曲线也趋于水平。③称为 古典区域,原因在于:当r很高时,L2(r)趋于零, 即L2(r)曲线趋于垂直,故此时LM曲线也趋于垂直。 ②称为中间区域,原因是当r既不很低也不很高时, L2(r)介于零和无穷大间,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故LM曲线这一范围内也是向右上方倾斜。
例:设 i(r)=e-dr s(y)=-a+(1-b)y 则 y=(a+e-dr)/(1-b) 或 r=(a+e)/d-(1-b)y/d
图5-4 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r与y的关系

用IS—LM曲线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用IS—LM曲线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用IS—LM曲线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IS-LM模型是一种经济模型,用于解释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

下面将用IS-LM曲线分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1. IS曲线
IS曲线表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影响下,投资和消费的关系。

当国家实行货币政策扩张、财政政策扩张时,IS曲线向右移动;反之,当实行货币政策紧缩、财政政策紧缩时,IS 曲线向左移动。

2. LM曲线
LM曲线表示货币政策对利率和货币供应的影响。

当货币政策扩张时,LM曲线向下移动;反之,当货币政策紧缩时,LM 曲线向上移动。

此外,LM曲线还受到货币需求变化的影响。

3. 政策效果分析
当国家实行货币政策扩张和财政政策扩张时,将导致IS曲线向右移动,同时LM曲线向下移动,这将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扩张。

当货币政策紧缩和财政政策紧缩时,将导致IS曲线向左移动,同时LM曲线向上移动,这将抑制经济的增长和扩张。

同时,政策的效果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外部环境的
变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程度等。

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并综合考虑它们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笔记-IS—LM模型资料讲解

宏观经济学笔记-IS—LM模型资料讲解

宏观经济学笔记-I S—L M模型一、产品市场的均衡(一)IS曲线1、含义1)其他情况不变,能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利率与产出之间对应的各种可能性组合点的轨迹2)研究描述y与r的关系3)描述产品市场,随产品市场变换4)I=S为其内涵、前提2、公式推导(三部门)1)i =e – dry=均衡收入公式 y r=yT(净税收) d(投资利率敏感度)3、图形解析1)I S斜率为负,总产出与利率呈反向变化2)原理: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利率下降,引起投资获得乘数倍增长3)线下产品需求大,导致计划存货减少,厂商扩大投资,总产出增加到均衡点4)斜率表明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5)I S曲线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利率水平与实际总产出水平的组合都能满足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i=s,即产品市场实现了均衡。

4、IS曲线移动1)斜率不变2)意味着g或者T变化3)财政政策调节:g , Tr , Tx二、货币市场均衡(一)货币需求理论1、交易性需求2、预防性需求——风险态度与收入3、L1=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 = ky k(交易预防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4、投机性需求:人们为了抓住有利机会购买有价证券而相持有的货币5、L2=—hr h(投机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6、实际货币需求L = L1 + L2= ky—hr7、名义货币需求L=( ky—hr )*P P(价格指数)(二)货币的供给——M1(通货+活期)1、实际货币供给量m=M/P2、名义货币供给量M ,外生变量,由政府制定(三)货币市场均衡1、实际货币需求=实际货币供给2、相交点:均衡利率r03、低于均衡利率,货币(投机)需求增加,人们拿证券换货币,证券价格下降,利率又上升货币需求则会减少,一直到均衡为止(四)凯恩斯陷阱——流动性偏好陷阱通过货币需求曲线解释1、流动性偏好:人们因为货币作为流动性最大的资产,其随时可用于交易及应付不测、投机,而对其产生偏好。

2、利率越高[证券价格(收益/利率)越低],人们预期未来证券价格上升的可能性加大,则投机需求减小(更多货币被直接用来买证券了)3、利率越低(证券价格越高),人们预期未来证券价格下跌的可能性增加,则投机需求增加(更多货币会被存起来等价跌时买证券了)4、利率极低时,(证券价格极高),人们预期未来证券肯定会下跌,则流动性偏好无限(有价证券会被全部抛出,避免价格下降的损失),此时货币供给再多,利率也不会再下降(五)LM曲线1、公式推导L=ky—hrm=M/PL=m时列出公式r= r=2、经济学含义1)总产出与利率呈正相关2)原理:A.利率上升,总产出增加→正斜率????/B.假设M不变,收入提高,货币交易需求增加,人们抛售有价证券换货币,导致有价证券价格下降,利率升高3、LM曲线非均衡区域分析1)L M曲线上方供给是不变的,利率较高,则货币需求小,存在超额货币供给(是因为需求小,才显得供给太多)然后人们拿多的钱买证券,证券价格上涨,利率自然跌了。

ISLM模型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ISLM模型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

IS-LM模型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的分析一、关于IS-LM模型的简介IS-LM模型是由英国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的创始人汉森,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

(一)IS曲线表示能使投资(I)等于储蓄(S)的所有利率(r)与国民收入(y)的组合点形成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些组合下,投资和储蓄是相等的,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

如图,以纵坐标代表利率,以横坐标代表收入,可以总结出,IS曲线是从投资于利率的关系(投资函数)、储蓄与收入的关系(储蓄函数)以及储蓄与投资的关系中推导得来的。

如果投资函数或储蓄函数发生变动,IS曲线就会变动。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在同样利率水平上投资需求增加了,即投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于是,IS曲线就会向右上方移动,其向右的移动量等于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

反之,若投资需求下降,即投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于是,IS曲线就会向左下方移动。

这是投资需求的变动引起的IS曲线的移动。

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人们的储蓄愿望增加了,即人们更节俭了,这样储蓄曲线就要向左移动,如果投资需求不变,则同样的投资水平现在要求有的均衡收入水平就会下降,因为同样的这些储蓄,现在只要有较低的收入就可以提供出来了,因此IS曲线就会向左移动,其移动量等于储蓄增量乘以乘数。

这是储蓄函数变动引起的IS曲线移动。

不仅这些因素会引起IS曲线移动,一切自发支出量变动,都会使IS曲线发生变动。

(二)LM曲线表示能使货币需求量(L)与货币供给量(M)相等的所有利率(r)与收入(y)的组合点的轨迹。

这条曲线上任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与供给都是相等的,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

LM曲线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移动。

造成LM曲线移动的因素有:(一)名义货币供给量M变动。

在价格水平不变时,M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反之,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第八章 IS—LM分析

第八章 IS—LM分析

第八章IS—LM分析一、名词解释双重市场均衡挤出效应流动陷阱古典主义的IS曲线古典主义的LM曲线凯恩斯主义的IS曲线凯恩斯主义的LM曲线二、单项选择1. 政府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

A. 向左移动;B. 向右移动;C. 保持不动;D. 斜率增大。

2.在萧条经济中,若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则各个可能利率上的国民收入()。

A.增加;B. 减少;C. 不变;D. 不确定。

3.在萧条经济中,自发性支出增加,则在各个可能利率上的产出()。

A. 增加;B.减少;C. 不变;D. 不确定。

4.若边际消费倾向提高,则IS曲线(A)。

A.横截距增加;B. 横截距减少;C. 纵截距增加;D. 纵截距减少。

5. 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示()。

A.同一利息率水平下的收入增加;B. 利息率不变收入减少;C. 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利率息率提高;D. 收入不变利息下降。

6. 水平的LM曲线表示(A )。

A.利息率对货币需求影响最大;B. 利息率对货币需求影响最小;C.货币需求对利息率的影响最大;D. 货币需求对利息率的影响最小。

7. 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示产品市场()。

A.均衡而货币市场非均衡;B. 非均衡而货币市场均衡;C.和货币市场均处于非均衡;D. 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8. 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组合表示(A )。

A.产品供大于求、货币供大于求;B. 产品供大于求、货币求大于供;C.产品求大于供、货币供大于求;C. 产品求大于供、货币求大于供。

9.IS曲线左下方、LM曲线右下方的组合表示()。

A.产品供大于求、货币供大于求;B. 产品供大于求、货币求大于供;C.产品求大于供、货币供大于求;D. 产品求大于供、货币求大于供。

10.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右下方的组合表示()。

A.产品供大于求、货币供大于求;B. 产品供大于求、货币求大于供;C.产品求大于供、货币供大于求;D. 产品求大于供、货币求大于供。

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的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课件

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的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课件
货币政策的改变如何影响总需求?
以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是货币供给量、政策工具是公 开市场业务为例。假定央行在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增
加货币供给。
Md
i
i*
Ms
M
s 1
PP

IS

在ISLM框架中考察
货币市场的变化
i*
LM LM
i
* 1
i
* 1
A
M
Y*
收入
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第一步 P 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的应用宏观经济政 策课件
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的应用宏观经济政 策课件
1 财政政策
政策工具 传导机制 影响结果
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的应用宏观经济政 策课件
目标与工具
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
物价稳定(通货膨胀) 充分就业(失业率) 经济增长
政策工具:采取什么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
政府支出 投资补贴 转移支付 削减所得税
如果利率不变,产出将增加多少?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 率上升,从而减少了私人支出(投资)
财政政策的传递机制:
政府支出增加宏观经济产学I出SLM策水模课型件平的应增用宏加观经济政 利率增加
Y*
Y
* 1
收入
挤 出 效
应挤出效应
IS曲线斜率的影响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 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 果越大。
(1)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 由货币供给量变化而移动时,国民收入变动就越小, 即货币政策效应越小;反之,货币政策效应就越大。
r
LM0
IS1
LM1

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的运用61页PPT

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的运用61页PPT

宏观经济政策:IS-LM模型的运用
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4。及时 当勉励 ,岁月 不待人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ISLM模型

ISLM模型

IS-LM模型IS-LM模型是一种宏观经济模型,由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Hicks)在1937年提出,用于描述和解释经济中的主要变量,如投资、储蓄、产出和价格。

该模型基于凯恩斯的理论框架,将一国的经济表现归因于投资和储蓄的相互作用,以及货币供应和物价水平的关系。

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上的均衡,反映了投资等于储蓄的理想情况。

在IS曲线上,当实际利率(r)较低时,投资(I)会上升,同时储蓄(S)会减少,导致均衡产出(Y)增加。

但当实际利率上升时,投资会减少,储蓄会增加,导致均衡产出下降。

因此,IS曲线描述了产品市场上实际利率与均衡产出的关系。

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反映了货币供应等于货币需求的情况。

在LM 曲线上,当物价水平(P)较低时,货币需求(L)会上升,同时货币供应(M)会增加,导致均衡产出(Y)增加。

但当物价水平上升时,货币需求会减少,货币供应会增加,导致均衡产出下降。

因此,LM曲线描述了货币市场上物价水平与均衡产出的关系。

在IS-LM模型中,经济均衡的条件是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

在这个交点上,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投资等于储蓄,货币供应等于货币需求。

这个交点被称为经济体系的平衡点或稳态点。

经济体系的波动可以看作是经济体系从非均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调整的过程。

当经济体系偏离平衡状态时,市场力量会促使它回归平衡状态。

例如,当物价水平下降时,人们会增加货币持有量(窖藏货币),导致货币供应减少。

在产品市场上,这会导致投资上升,从而增加产出和就业。

然而,在货币市场上,这会导致物价水平上升,从而减少货币需求并降低产出。

因此,经济体系最终会回归平衡状态。

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政策分析和经济预测。

该模型提供了一种框架,用于理解政府政策如何影响经济体系,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产出、就业和物价水平。

此外,该模型还可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例如通货膨胀和失业的长期关系、经济周期的波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封闭体系的IS-LM 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分别了解了IS 曲线和LM 曲线之后,只要将两条线放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就可以得到IS-LM 模型。

该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凯恩斯理论的出发点是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三个心理规律,涉及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报酬,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四个变量。

从而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

凯恩斯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存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

IS-LM 模型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和美国凯恩斯学派创始人汉森概括出的一个经济分析模式,也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该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 模型而展开的。

所以,IS-LM 模型是凯恩斯主义的核心。

第一节 IS-LM 模型一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只有在IS 曲线上的利率与收入组合才能使产品市场均衡,只有在LM 曲线上的利率和收入组合才能使货币市场均衡。

因而能够使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只能产生于IS 曲线与LM 曲线的交点上。

如下图的E 点。

相应E 点的坐标(**,i Y )就是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可以用代数方式求解出(**,i Y )。

在不涉及进出口的三部门经济封闭体系中,若不考虑TR ,tY T =,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也就是下列两个联立方程的解。

IS 曲线方程是:Y dt c d G I C i )1(100---++=;LM 曲线方程是:P M h Y h k i S1-= 消去即可得Y dt c d G I C )1(100---++P M h Y h k S1-=则=]1[])1(1[100P M h d G I C dt c h k S +++⨯--+ 类似通过方程)1(1)1(100t c di t c G I C Y -----++=、i kh P M k Y S +=1,消掉, 则]1)1(1[])1(1[100*P M k t c G I C k h t c d i S---++⨯+--= 这样的结果比较复杂,不过其实只要将所有字母都换成具体的数字,只是简单的运算而已。

可以通过本章后面的练习题熟悉这一运算过程。

二 均衡的变动与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如之前章节所述,凡在IS 曲线左下方的,都具有投资大于储蓄的特性,凡在IS 曲线右上方的,都具有投资小于储蓄的特性;凡在LM 曲线左上方的,都具有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特性,在LM 曲线右下方的,则具有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特性。

因此,如图??,IS 曲线和LM 曲线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区域:Ⅰ、Ⅱ、Ⅲ、Ⅳ,在这四个区域中都存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非均衡状态。

例如,区域Ⅰ中任何一点,一方面在IS 曲线右上方,因此有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另一方面又在LM 曲线左上方,因此有货币需求小于供给的非均衡。

其余三个区域中的非均衡关系也可这样推知。

这四个区域中的非均衡状态如下:Ⅰ:S I <而M L < Ⅱ:S I <而M L > Ⅲ:S I >而M L > Ⅳ:S I >而M L <图??:IS-LM 模型的四个区域各个区域中不同组合的IS 和LM 非均衡状态,会得到调整。

IS 不均衡会导致收入变动:投资大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上升,投资小于储蓄会导致收入下降;LM 不均衡会导致利率变动: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会导致利率下降。

这种调整最终都会趋向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也会随着IS 曲线与LM 曲线的平移而变动。

由前面章节可知,当消费、投资、政府收支等因素发生变化时,IS 曲线会平移,而当货币供给量等发生变动时,LM 曲线也会发生移动。

无论是IS 曲线平移,还是LM 曲线平移,都会使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发生变动。

显然,存在三种变动模式。

1,仅有IS 曲线平移;2,仅有LM 曲线平移;3,两者同时平移。

其对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变动的影响可见图??。

图:均衡点的变动已知IS 和LM 曲线原来相交于A 点,不妨设A 的坐标为(A A i Y ,)。

在第一种情况下,只有IS 曲线平移,比如平移至IS ’的位置,则IS ’与LM 相交于B 点,设B 的坐标为(B B i Y ,),显然有B A B A i i Y Y ,。

在第二种情况下,只有LM 曲线平移,比如平移至LM ’的位置,则IS 与LM ’相交于C 点,设C 的坐标为(C C i Y ,),显然有C A C A i i Y Y,。

在第三种情况下,IS ’与LM ’相交于D 点,设D 的坐标为(D D i Y ,),此时会发现,依然可以明显判断出D A Y Y ,但是DA i i ,之间的关系则并不明确,这是因为IS 曲线右移造成的均衡利率上升与LM 曲线右移造成的均衡利率下降相互抵消,最后的结果取决于二者幅度的对比。

已知扩张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向右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使 IS 曲线向左平移;扩张性货币政策使 LM 曲线向右平移,紧缩性货币政策使 LM 曲线向左平移,则可以得到四种政策组合的模式,用均衡点的移动来说明。

初始点A →新均衡点D :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初始点D →新均衡点A :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初始点B →新均衡点C :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初始点C →新均衡点B :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四种政策组合下,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结果见下表。

表??:政策组合的效果三 宏观政策组合的选择上述分析只是指出了在IS-LM 模型下,不同的宏观政策组合能通过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获得什么预期效果,那么具体到现实中,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合呢?扩张性财政政策,不论是通过购买性支出的增加,还是税收的减少,都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增加;反过来紧缩性财政政策,不论增税,还是减少财政支出,都利于降低赤字。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常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反之,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

所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组合,取决于经济所面对的短期问题。

1,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当一国经济处于严重萧条,失业率很高,通货紧缩,同时政府财政赤字并不严重时,应当采取此种搭配,双管齐下刺激经济。

2,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当一国经济过热,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率较高,则应当采取此种搭配,抑制过热的经济,同时削减赤字。

3,紧缩性财政政策搭配扩张性货币政策:当一国财政赤字严重,通货膨胀率则不高,则可以采取此种搭配,既削减赤字,又可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或导致失业率上升。

4,扩张性财政政策搭配紧缩性货币政策:当一国通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不高,则可以采取此种搭配,既可抑制通货膨胀,又可避免经济陷入衰退或导致失业率上升。

下面介绍我国和美国的宏观政策组合作为实例。

美国的宏观政策组合选择:1992年克林顿当选美国总统时,由于之前里根政府执行的“星球大战”计划以及受供给学派影响采取了减税政策,加上老布什政府时期的海湾战争,导致财政赤字严重。

克林顿便采取了紧缩性财政政策,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则配合采取了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

到2000年克林顿满8年任期,成为近年来唯一实现财政盈余的一届政府。

同时,美国恰逢由电脑与互联网技术发展及硅谷兴起等新经济增长,也实现了年均超过5%的GDP增长率,堪称越战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不过长期的低利率政策,也导致了互联网泡沫,2000年随着格林斯潘上调利率,泡沫破灭,外加911事件的打击,美国经济又开始衰退。

小布什的8年任期内,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使得美国财政赤字与债务不断攀升,而为了应对911事件对经济的影响,格林斯潘又恢复了扩张性货币政策。

双松政策虽然避免了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但却为房产市场泡沫又打下基础。

2008年,当小布什任满,格林斯潘已经卸任,次贷危机爆发。

奥巴马政府面对的是一个债台高筑、失业率严重的烂摊子。

很多学者认为美国应该长痛不如短痛,采取双紧的政策组合,一方面赤字和债务问题已经太严重,必须削减,另一方面过低利率已经导致“流动性陷阱”。

但奥巴马政府最终却选择了继续双松的政策,试图利用滥发美元让全球为美国经济埋单的方式刺激经济。

但目前看来,美国的失业率依然居高不下。

债务问题使美国国债首次面临信用评级被下调。

滥发美元本身广受各国谴责。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那么美国这次真正付出的代价会是什么?第二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上述政策组合的效果,只是简单的分析。

那么什么情况下财政政策更有效,什么情况下货币政策更有效,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一定能达到相应的效果呢?这些都取决于IS-LM 模型的具体形状。

一 挤出效应、引致效应与IS 、LM 曲线的斜率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 ),是指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导致产品市场上物价上涨以及货币市场上利率上升,从而造成私人投资减少的现象。

Y=C+I+G ,挤出效应的存在,意味着G 增加对Y 增加的效果将会被I 的减少部分抵消。

抵消的程度取决于IS 与LM 曲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图??:挤出效应如图??,当仅有IS 曲线时,若G 增加使IS 平移至IS ’,所带来的Y 增加应该为A 点到C 点的距离2Y ∆,但是由于LM 曲线的存在,新的均衡点为B ,所以Y 的增量只有1Y ∆,12Y Y ∆-∆的部分,就可以看作被挤出的部分。

结合第六章的乘数内容,不考虑比例税率,显然政府支出乘数不可能达到c-11或MPS 1。

那么决定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首先从下面的图形来得出一些直观的结论。

如果让LM 曲线转动的更平缓,显然11'Y Y ∆>∆,或者>∆-∆12Y Y '12Y Y ∆-∆,说明挤出效应减小了。

类似的,如果转动IS 曲线,使之更陡峭,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由第六、第七章可知,IS 、LM 曲线的斜率分别会受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因素影响。

其中,支出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也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