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浮与沉》青岛版

合集下载

15《浮与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15《浮与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15《浮与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浮与沉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下册,某班3.授课时间:2023年4月5日,上午第二节课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并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2. 阿基米德原理及计算方法3. 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浮与沉。

2. 讲解:介绍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及计算方法。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浮与沉的原理。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回答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相关问题。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3. 学生能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水槽、物体(如乒乓球、石头等)、尺子、量筒等。

2. 教学课件:PPT或黑板,展示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点。

七、教学建议1.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

3. 鼓励学生提问,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及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实践素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总结,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创新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5浮和沉(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15浮和沉(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2. 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生活案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浮沉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1. 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实验设计上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请简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
(2)请简述影响物体浮沉的主要因素。
4. 实验操作题(共30分)
(1)请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2)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
八、反思改进措施
本节课的教学特色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生活案例分析:让学生举例生活中遇到的浮和沉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创意展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个有关浮和沉的创意作品,如制作一个能够漂浮的物体等。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阐述设计原理。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浮和沉的概念、实验步骤以及相关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 在线模拟实验:介绍一些在线科学实验模拟软件,如PhET互动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浮力和沉力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科学杂志和期刊: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科学杂志和期刊,如《科学美国人》、《自然》等,了解浮力和沉力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最新进展。
(二)拓展建议
1. 制作浮力实验装置:学生可以在家中利用简单的材料,如塑料瓶、水、盐等,制作自己的浮力实验装置,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5《浮与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15《浮与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二、新课讲授(300字,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浮沉的基本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而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平衡关系。它是我们理解物体在水中运动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物体浮沉在实际中的应用,比如船只如何在水面上浮起来,以及潜水艇如何在水中下沉和上浮。
-实验作业: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物体浮沉原理,并撰写实验报告,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思考作业:学生思考生活中物体浮沉原理的应用,并举例说明,以培养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
-复习作业: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以巩固知识点。
2.作业反馈:
-及时批改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出成绩和评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反思改进措施(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方面: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分组讨论时参与度不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此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实验操作环节时间分配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实践效果。
2.教学方法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理论讲解不够生动形象,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
反思改进措施
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实验探究与生活应用相结合:在教学中,我将实验探究与生活应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物体浮沉原理,并在生活中找到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与个人探究相结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探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出问题:在批改作业时,教师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如概念理解不准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等。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改变浮和沉_课件1

青岛版六年制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改变浮和沉_课件1
如鸡蛋在盐水中会上浮你能设计一个在水中自由地上浮或下沉的物体吗
改变浮和沉
让小塑料瓶沉下去
你有什么办法让小塑料瓶沉下去?
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不盖
盖、压重物、在瓶上钻孔……
让橡皮泥浮上来
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浮上来?
捏成船型或碗型、放在泡沫板上、裹住 能浮上来的物体、捏成空心球……
总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1.改变受力状态。 (如把重物绑在泡沫板上) 2.改变物体的体积。 (如牙膏皮瘪了会下沉,吹鼓会上浮) 3.改变物体重量。 (如玻璃瓶装满水会下沉) 4.改变液体密度。 (如鸡蛋在盐水中会上浮) ……
小设计
Hale Waihona Puke 你能设计一个在水中自由地上浮或下 沉的物体吗?
潜水艇的原理
拓展活动
用我们获得的科学知识解释“捞铁牛”、 “曹冲称象”、“死海不死”的道理。

15《浮和沉》(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15《浮和沉》(教学设计)-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课程将分为观察实验、理论讲解和应用实践三个环节。首先,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接着,通过理论讲解,详细解释浮力的产生和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建立起浮力知识框架。最后,通过应用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通过实验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浮力的概念,为今后学习更复杂的物理知识打下基础。同时,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符合教学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材质等条件,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掌握浮力的影响因素。
-问题解决:学生分组讨论浮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如救生圈、船等,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应用实践:学生分组完成浮力应用项目,如制作一个能够漂浮的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浮力和物体沉浮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浮力的概念,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掌握影响物体沉浮的基本因素,如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浮力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力和物体沉浮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浮力和物体沉浮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浮力和物体沉浮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浮力和物体沉浮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15浮和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15浮和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浮力和沉浮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2)讨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浮力和沉浮现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案例分析活动: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浮力的概念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游戏活动:设计一些与浮力和沉浮现象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4.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包含实验过程、理论知识、生活实例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答案:最大浮力=液体密度×物体在液体中的最大体积。因为物体在水中的最大体积是物体本身的体积,所以最大浮力= 1克/毫升× 100毫升= 100克。
4.题型四: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题目:一个物体的质量为100克,在水中体积为50毫升时受到的浮力为50克。求这个物体在密度为1.5克/毫升的液体中的浮力。
(2)视频:搜集一些关于浮力和沉浮现象的实验视频,展示给学生观看。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实验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虚拟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实物教具: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塑料瓶、乒乓球、水等,用于实验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2.存在主要问题:
(1)实验器材不足:在进行浮力实验时,部分学生无法亲自操作,影响了实验效果。

15《浮和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15《浮和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浮和沉技能。
-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浮和沉知识的应用。
-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2.4 浮沉现象的探究:学生可以深入探究物体浮沉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
七、作业布置与反馈
1. 作业布置:
1.1 浮力计算练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需要计算不同物体的浮力,并填写在作业纸上。
1.2 浮沉现象分析:学生需要分析物体的浮沉现象,并解释背后的原因。
1.3 浮沉现象的应用:学生需要探讨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写成小论文。
五、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浮和沉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1.4 浮力实验设计:学生需要设计一个浮力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2. 作业反馈:
2.1 批改浮力计算练习:教师需要仔细批改学生的浮力计算练习,指出计算错误和不足之处,并提供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2.2 分析浮沉现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浮沉现象分析进行评价,指出分析中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更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15《浮和沉》(教案)三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
课题:

15《浮和沉》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15《浮和沉》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

15《浮和沉》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主题为《浮和沉》。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并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科学思维:理解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形成积极、严谨的科学态度。

4. 科学实践: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科学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实验成果,提高学生的科学交流能力。

6. 科学道德: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遵循科学实验的道德规范。

7. 科学应用: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应用能力。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同时也存在着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力较弱等特点。

在科学素养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但科学思维的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

从知识层面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如简单的物理现象、动植物的生长等。

但他们对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

在能力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也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升。

在素质方面,三年级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有利于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然而,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力较弱,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一个浮沉子。
活动过程
感受认知浮力
手按压气球时,有什么感觉?
活动过程
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 起的力,就是水的浮力。
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实验步骤:
•1.用弹簧把钩码钩住,竖直悬在空中, 用直尺测量弹簧的长度;
•2.再把钩码竖直悬在水中,再用直尺测 量弹簧的长度;
•3.整个过程中眼睛要平视,并及时记录 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
验证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过程
实验报告单:
物体名称 钩码
浸入水中前 浸入水中后 弹簧的长度 弹簧的长度
_厘米 _厘米
活动过程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过程
浮力
想办法:怎样利用水的浮力选出优良的种子?
拓展活动
青岛版小学《科学》 青三岛年版级小下学册《配科套学课》件
三年(级六上∙三配制套)课件 (五四学制)
161.弹5.簧浮的与学沉问
制作人:公绪东 日期:2019年7月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导课
小船能浮在水面上,我们套上 游泳圈就不会沉入水中......你们 有什么问题想要研究一下吗?
活动过程
它们是浮还是沉?
实验要求
1.按照顺序一个一个测试材料,一种材 料测试完之后即取出,再进行下一种 材料的测试.
2.填写实验记录单(沉,浮表示)
3.实验完成快的小组可找自己身边的 材料试一试它们在水中的沉浮。
4.做实验时请同学们轻拿轻放,防止 水滴溅到桌面上.
我的记录
材料名称
预测
橡皮
钉子
木头
气球
金属
橡皮泥
钩码
实验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