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曙韵茶事生活随想
四 方 茶 事

四方茶事作者:蔺丽燕来源:《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2024年第12期内容介绍四方茶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未停止。
茶,从古至今,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滋养身体与心灵的智慧。
杯盏容纳茶叶沉浮,茶香氤氲抚慰人心。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这是中国人独有的诗意与浪漫。
精品展示汪曾祺与茶◎姚维儒汪曾祺先生是文坛有名的茶客,他说他最值得回忆的时光就是在昆明西南联大喝茶清闲之时。
他的《泡茶馆》,完全凭记忆追怀了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校门口的一系列茶馆,及其布置风格的区别。
昆明茶室,有大茶楼、小店铺之分,汪先生那时是一介穷书生,喝不起好茶,只能邀二三学子或同道,在昆明小茶店里抒发文人情愫。
“泡茶馆”是西南联大学生特有的说法,本地人叫做“坐茶馆”。
“坐”,本有消磨时间的意思,“泡”则更胜一筹,这是从北京带过去的一个字。
联大学生上茶馆,除了闲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
汪曾祺说他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会让他发生兴趣,他都想了解了解。
汪曾祺喝了一辈子的茶,却谦虚地说:“对茶实在是个外行。
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换三次叶子。
每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
但是毫不讲究。
对茶叶不挑剔。
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但有便喝。
汪先生喝茶是喝得很酽的。
曾在机关开会,有女同志尝了他的一口茶,说是“跟药一样”。
汪先生喝茶浓酽,跟小时候的熏陶也有点关系。
祖父汪嘉勋喝茶考究,大多喝龙井,泡在一个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兴砂壶里,用一个细瓷小杯倒出来喝。
他喝茶喝得很酽,一次要放多半壶茶叶。
喝得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汪先生后来到了外面,有时喝到龙井茶,就会想起他的祖父。
汪曾祺这一辈子喝茶印象最深的有几次:1946年冬,开明书店在绿杨邨请客。
饭后,汪曾祺和靳以、黄裳几个人到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
几个人围着浅黄色的老式圓桌,看陈蕴珍(萧珊)“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
文化,让时光柔软

文化,让时光柔软作者:林采宜来源:《财富生活·上半月》2022年第10期文化,看得见的是一个层次,看不见的是另一个层次。
李叔同出家后,饮食极为简朴,某日,旧友夏丏尊来看他,见午饭只有一碗白米,一碟咸菜,想起大师曾经的锦衣玉食,问,这么咸的咸菜,你吃得下?弘一法师答:咸有咸的味道。
餐毕,一杯白水,不见半点茶叶,夏再问,是否太淡?法师答:淡有淡的味道。
佛眼阅世,万般皆好。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禅意至境,不过如此。
书房,则是既能看得见文化又看不见文化的地方。
在古人以文为业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也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
除了作为闭门读书的高尚之处以外,书房还为文人们提供好友相聚的社交“沙龙”之地。
由此可见,书房是古代文人不可或缺的消遣和休憩的处所。
翻开中国历史,最为显赫的书房有两个:一个是上书房,一个是南书房。
上书房也称尚书房,位于乾清宫的东侧,是皇族后裔们读书的地方,其建于雍正初,门向北开,共五间,凡皇子年届六龄,即入书房读书。
南书房位于乾清宫的西侧,是康熙帝与翰林院的才子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的场所。
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
可见,书房自古以來就是阅读和思考的处所。
百姓家居如是,帝王宫室亦然。
此外,书房也曾是运筹帏幕、甚至直面龙颜的办公处所。
清王朝在入关前将文臣在内廷的直庐称为“书房”,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权倾天下的南书房。
南书房在康熙时代被文士视为清要之地,以入之为荣。
无论上书房行走,还是南书房行走,都是文人士子的梦想。
因前者居于帝师左右,后者与君王朝夕相伴,都是“学而优则仕”的通天之梯。
书房之所以有如此的荣耀,是因为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使得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官场由文士即读书人所主导,这也是中华文脉两千多年来绵延不断的根本原因。
纵观人类文明的五大发源地,其中四个都已经作古,成为史书中的“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埃及”,唯有中国例外。
半生舞蹈半生茶

半生舞蹈半生茶作者:***来源:《茶道》2024年第01期人物扬扬,前半生舞蹈,后半生茶,著名舞蹈家、主持人,上海名片安庐·白玉兰茶事主理人,习茶始于本色,一直从师,努力研习古园、古树、古法、天生天养的茶之真香。
“扬扬老师的席位在哪儿?”“我在这儿呢,不好意思,没让你认出来呀。
”在茶会开始前,听到茶友询问,她会自嘲着接话。
她有着舞蹈人艳羡的履历,但在茶的领域,以一种极谦和和低调的方式重新开始。
她总是浅浅地笑,讲起话来不徐不快,这种温和、温柔延续在她的茶课中、生活中,曾经身为电视舞蹈明星的感觉,只存在于她身型的纤细和举止的优雅中。
对于占据着自己前半生几乎所有时光的舞蹈,扬扬老师的个人介绍中只简略到几个字概括,那些带有巨大知名度和高曝光率的荣誉和节目只字未提,她把自己的身份更多地侧重在茶上。
01初识茶味扬扬老师是中国第—位去美国进修学习爵士舞的舞者。
1996年,成立上海梦工场扬扬舞蹈学校和扬扬爵士舞团,在全国各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爵士舞者。
同时是中国电视舞蹈的节目的领航人,主持和制作编导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视舞蹈节目,提拔无数年轻的现代流行舞者走进大众的视野,十年里累积了200多个优秀的舞蹈作品。
在长期身体和脑力高强度劳动负荷下,2014年,扬扬老师的膝盖严重受损,再无法在舞台上大量跳舞。
“当时的感觉是很伤痛的,因为在以往的30年当中,没有第二件事来到你的生命中,只有舞蹈,所以一下停下来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
其实,现在想想也没啥了不起,身边受伤的人多了去了,只是因为在舞台上有那么一段非常高光的时刻,所以接受不了自己有一点点伤痕。
”因为舞者对于身材的严苛要求,30年的舞蹈生涯里,扬扬老师从未接触过茶。
2014年,受伤在家休养时,才开始喝茶。
“一年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
那个改变并不是说因为你工作停下来了,然后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生活变得从容,我觉得是一个很陌生的物质来到了我的生活。
”以前的舞台和电视工作是绚烂华丽,甚至可以说是奢华的,扬扬老师用“五光十色”来形容。
中国茶道生活感悟

中国茶道生活感悟茶道,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品茗方式,更是一种审美、精神与哲学的追求。
通过茶道的修行,我领悟到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和生活感悟。
一、茶与心境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时常被压力和焦虑所困扰。
而一杯香茗的品味过程,让我们得以暂时舒缓心绪,平静思绪。
每一次泡茶的过程,都是一次与自己相处的时光。
从选取优质的茶叶,到注重水的温度和冲泡的技巧,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精心的用心。
慢慢倒入滚烫的开水,茶叶舒展开来,散发着淡淡的幽香。
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静心倾听水沸时的响声,细细品味茶叶散发出的香气,感受茶水流转在舌间的温度和味道。
接触茶,我们学会了与自己对话,无论是焦虑的时候,还是开心的时候,都可以随时泡一杯茶,舒展心情。
二、和合共生的哲学茶道强调和合共生的哲学,表现在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上。
在泡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留有余地,以让茶叶充分展开自己的特色。
这启示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点与特色,我们应该包容和接纳他们。
同时,茶道也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我们通过泡茶,与自然感受共鸣。
茶叶的收获需要经过四季的酝酿,茶园的存在需要得到大自然的滋润。
茶道提醒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三、修身养性的文化茶道是中国先贤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道很重视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人格的完善。
泡茶需要我们的心静如水,手境从容,行为得体。
我们在泡茶的过程中也在修身养性,通过独特的礼仪与原则,培养出一种沉静自持、内核丰盈的气质。
茶道的礼仪细致入微,例如提茶要用左手、接茶时微弯这些细微之处,都是倡导我们学会尊重他人,注重细节的教育。
茶道的精神内涵,不仅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更加磨炼了我们的性格,修炼了我们的道德。
四、品味人生的智慧茶道注重细细品味,不仅品味的是茶的味道,更是品味的人生的智慧。
在茶道的世界中,茶叶也有苦、甜、涩、鲜的不同味道。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

历史 •文化2732021 年 第 03 期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与汉传佛教禅宗之发展有相似脉络。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以吃茶为契机,内蕴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而禅在中国佛家心法为最高境,禅宗思想是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强调人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又将禅悦落实于生活的实践。
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
“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
想要解读“茶禅一味”或“禅茶一味”,首先要理清“茶”与“禅”各是什么,其次应当探究“茶”与“禅”有何种关系,最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来解读这一禅林佛语的深意。
1 茶与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普遍认为茶树发源于中国四川、贵州和云南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提到了“武都买荼”、“烹荼尽具”,其中的“荼”就是“茶”,这是史料中关于茶最早的记载。
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茶文化的重要经典,他认为从种茶到饮茶皆须精细行之,才能品味出好茶;有如人之修行,须经历精细的琢磨,才能成器;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将传统儒道思想融入茶理,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学、茶艺、茶思的茶道精神意涵,并以精行俭德为茶道精神之所在,将深刻茶理融入现实生活中,此可视为茶道文化之滥觞。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因此,从广义的视角对茶文化进行定义,可以发现茶文化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从狭义的角度定义茶文化,则仅代表精神财富。
小满茶会记事散文范文

小满茶会记事散文范文癸卯小满,夏雨绵绵。
应六堡茶张总邀请,参加国际海联大酒店酉隐申时茶会。
进到酉隐,室雅茶香,文友若梅等都如约而至。
简洁的空间,简约的茶席理念,于竹影婆娑间,于自然神游间。
经戚姐介绍,酉隐”两字,是广州美院王忠勇的墨宝,苍逸古厚。
写书法的案上,文房四宝,精致的纯黄镇纸,压在宣纸上,笔架上的毛笔,跃跃欲试,跳动美妙的舞姿……茶艺师黄姐娴熟专业的泡茶,这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艺术。
她说:申时是一天中喝茶最好的时辰,就让我们进入一场品茶之旅吧。
瑜珈教练张老师随即打开轻音乐,她的声音,如潺潺清泉,流入每个人的心田。
黄姐下午泡的是老茶婆,品相不好,可它有好的口感,茶香在充内漫延,舌尖上的清凉,两唇生香。
兰花香、药香、糯糯的米香……尽在每个人不同的感知中。
读书开智,文友若梅掏出一本书,书名为《读诗有智慧》,她微笑地说借茶修为,以茶养德,德不孤,必有邻。
不必满足所有人的期侍,做一个温柔勇敢,直面内心的人。
她带头为大家读,茶友轮流去朗读、或高或低,有急有缓,如涓涓细流,似波涛汹涌。
读完分享自己的心得,思想的碰撞,又得到一种更新的思想。
王国维的三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都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每个人做大事经过的三个阶段,我耳畔还在回响着文友若梅那甜美的声音。
国际茶日与小满相遇,茶会与读书会联姻,梧州老茶婆,像一位历经历岁月的老人,讲过丰富的人生故事……一片树叶如同人生,也有她的年少童真,也有她的中年的潇洒,也有她的老年的神闲。
国际茶日与小满相遇,茶会与读书会联姻,梧州老茶婆,像一位历经岁月的老人,讲过丰富的人生故事……一片树叶如同人生,也有她的年少童真,也有她的中年的潇洒,也有她的老年的神闲。
茶泡了六道,汤色依然很亮,我们也喝透了,听听他们聊天,也是一件惬意的事。
张总说:今天是特殊日子,让陈老师给每位茶友留个墨宝,留个纪念。
李山山茶事简介

《李山山茶事简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个有趣的地方,叫李山山茶事。
李山山茶事呀,是一个能喝到好多好多好喝的茶的地方。
那里的茶可香啦,就像花园里的花一样香。
比如说,有一种茶叫玫瑰茶,闻起来就像走进了一个满是玫瑰花的花园。
还有一种水果茶,里面有好多水果,喝一口,甜甜的,就像吃了一大口水果糖。
而且呀,那里的杯子也特别好看,有的上面画着可爱的小动物,有的画着漂亮的花朵。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呀?
《李山山茶事简介》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李山山茶事。
在李山山茶事里,叔叔阿姨们泡茶可认真啦。
他们会用很烫很烫的水,把茶叶泡得香香的。
还有哦,那里的座位也很舒服,就像坐在软软的云朵上。
有时候,店里还会放好听的音乐,让人心情特别好。
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去那里喝了一杯茶,开心得眼睛都眯起来啦。
小朋友们,是不是很有意思?
《李山山茶事简介》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说一说。
李山山茶事的灯光也很温馨,暖暖的。
店里的墙上还挂着一些画,画的都是和茶有关的东西。
有个小姐姐特别喜欢那里的抹茶,她说喝起来有春天的味道。
而且,在那里还能交到新朋友,大家一起聊聊喜欢的茶。
小朋友们,李山山茶事是不是很棒呀?。
未来茶空间会是怎样?

未来茶空间会是怎样?作者:张文山等来源:《海峡茶道》2015年第08期茶空间,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并且因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那么,在未来,茶空间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参与并影响我们的生活?茶空间应唤醒“物灵”,放飞“心性”我非常认同李曙韵的一句话:“用茶人的眼睛,看茶看人看世界。
”但是,我觉得应该更近一层,应该用“观”。
当我们能用茶人的心去观茶、观人、观世界时,就会明白所有法皆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茶器也好,茶空间也好,只是载体而已,有妙心即有妙用。
优秀的设计理念就应是唤醒“物灵”,放飞“心性”,即“心物合一”。
未来的茶空间应该是一种“禅蕴”空间,这是一种净洁、明静、拙朴,一进入其中,全身心自然就感受到轻松宁静的氛围,自然而然就明白了空间的意图,而不是通过思考去明白的,既满足功能又能承载隋感的有趣味性的空间。
把所有装饰的成分减到最小,还原事物的原形与本质,简单、直接不依托外象的叙事性去体现,用大家日常熟悉而又有吸引力的创意产品去陈设,因地制宜,努力接近材料的本质和功能的本质,重要的是,设计和创作的理念应尽量与根本原理趋于一道,返璞归真。
舒适茶空间,让身体“说服”心赵潜石在一个空间中,空间密度决定了感觉舒适度。
许多人进入一个空间,通过看、听、闻、触立刻会做出舒适与否的判断,其实这也一直是空间设计的核心。
舒适的茶空间,应该是身体说服心,然后心让身体静静地坐下来享受一杯茶的空间。
如何做出一个让人舒适的空间呢?首先是大空间关系,就是墙地顶的尺度比例。
有了大空间关系了,就要开始研究节奏了。
节奏中,要讲究物与物对比关系和材料与器具的融合关系,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好灯光,甚至音乐。
所以说,一个有节奏的空间并非是高大尚的材料器具堆砌出来的。
其次就是准确性。
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物件大小尺寸及件数都要有意识做到准确。
“准确”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十分关键的词,一个好的创意,但表达不准确,结果一定会打折扣甚至全盘皆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曙韵茶事生活随想
“瘾”
爱上茶,是一种瘾,与体内的咖啡因无关,生理的亢奋没能持续太久,心头联结的,是古老灵魂一角的悠悠情愫。
不需太多的理智,翻箱倒柜非要查出它的血脉身份,说太多与这时代无关的故事神话,打动不了你,又如何去说服啜着茶汤双眼迷惘的茶客人呢?
一旦上了茶瘾,就如同我几月来收拾了临窗的一张小案,每每烛火一升炉香一燃,必然有股无形的感召引我趺坐案前,开始读诵那不可思议的《地藏经》。
一旦开启了探索茶汤之旅,舌尖上的感官就像无法预知的导航舰,一路载你到未知的天际线。
“世界是没有尽头的”,影片中的千利休抚摸着地球仪对着窗外的茶庭沉默着,茶的世界又岂是你我带着世俗眼力到茶山去以为眼见为凭就能一窥究竟的?人类味蕾的
秘密又岂是几位品评专员透着制式的语言就能概括论定
的?
“旅”
年轻的时候习茶论茶,情感就像夏日溢满田垄的油麻菜花,炽烈炫目,逢人谈茶斗茶毫不踟蹰。
稍稍陈年热情依旧不减,在故有的城市里找不到交心的对手,便开始以行脚的
方式刻画土地,逐步逐迹地拼贴出自己的茶路地图。
四十岁之后,生命再度遇见瓶颈,带着茶箱一人离开熟悉了一二十年的城市,在另一个人口稠密的北方再度开展探索之旅。
很多学生问为什么是北京?不是上海或者风景旖旎的杭州?许或是北方严峻的天气挑逗了我原始的战斗力,许或是北方人直爽豪迈的格局,有别于南方含蓄忸怩的个性触动了我对南北茶汤不同的想象,我开始在北京国子监街寻一古老的角落安顿灵魂,挥别了台北三间茶室的闲适日子,在这仅有80平方米的空间开始我在京城的生涯。
想象当年卖茶翁高游外离开寺院在京都鸭川卖茶修行的日子,离群索居独善己身的归隐不是这个阶段的生命课题,我倾听上天的安排开始我既丰富却又孤独的京城生活。
“窗”
茶室该有多大呢?茶人的世界能有多大的想象呢?近年来日本建筑界对茶室多有着墨,却少有创见。
日本茶室语言成熟,一个70厘米×70厘米的躏口象征进入茶道之门人人平等,一个类似神龛的“床之间”是茶室最具精神性的空间,不到一叠榻榻米是花道、香道、书道与茶汤对话的宇宙。
自村田珠光的书院茶室到利休的四叠半(方丈)茶室,日本茶室的缩小是借由室内不同角度窗户的开启而使局促的空间变得无限的宽大。
距京都桂离宫不远的“八窗轩”便是我的最爱。
在没设电灯的传统茶室中,顶上的天窗将光线自然
从容洒入室内,温暖并丰富了茶汤。
茶人面对炉火的同时能穿越面前的小窗将茶庭的意境与内心寂静呼应。
客人透过茶人侧身的窗子,逆光欣赏着茶人熟练又安定的剪影,在无声的交流中主客间默契十足,自在又不拘束。
当风抚过茶庭的松叶一如波涛般传入茶室的窗棂内时,一切音声语言已无谓了。
窗,是房子灵魂的出口,让现实中压抑的生命得以寻求出离。
中国人善用不同形态的窗棂,丰富室内的设计,当阳光斜照将窗户镂空的样本剪辑在粉墙上,便是最好的壁饰了。
“借景入室”也是传统造园的一大特点。
透过水榭亭台的设计,倚景赏景在家也能完成。
自文徵明“品茶图”以来,文人书斋与茶寮便是邻屋而建,一两位茶童隔墙侍水以供主人与宾客兀夜长谈。
中国文人即无需为插花、焚香、挂画特别规划独立的空间,喝茶当然也就是日常书斋生活的一处活动了。
2009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邀请了七位不同专业领域的习茶人去创作他们对中国茶室的想象,回响很大。
几年过去了,我每每在演讲分享这些照片时,仍然提出许多疑惑。
何谓中国茶室语言?中国人需要固定的茶室吗?旅行或是
迁徙到陌生的新环境时,茶人总是习惯先找一处安置茶席的角落,哪怕只是旅馆窗台边的一小茶几,席子一展,茶器一布,似乎几堵无形的空气墙便将这些平常的场域与茶道悠远灵动的世界隔绝开来。
或许,中国人真的不需要正式的茶室,
茶人的心落在哪里,哪怕只是一卷草席一只托盘,便是无限宽广的宇宙天地了。
“习”
很多初识的新朋友总爱问我茶课在教什么,我一贯笑而不答,似乎很难用只字片语就能说明白。
似乎这一二十年来我在做一件上辈子尚未交代清楚,今生又来续约的事。
来到北京,原只想低调地借由多年在茶事的经验在这城市的一角安置生命,然而来自各地的茶友一再来访,重新唤醒我对茶课的热情。
在晚香二楼不足20平方米的空间重启我的茶课生涯。
没有设定教材,每周在一丈大小的茶室借茶抒发自己对茶的信仰,寓教于乐,教学相长。
习茶究竟在学什么?学术还是学心?日本博德的仙??和尚在《茶道极意》中写道:夫茶道,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
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
可见术还是很重要。
许次纾在提出“心手闲适”,先具备术再以心驭之,最后连心都放下了,生命便游刃有余。
茶序的仪轨重不重要?日本茶道先以严谨的仪轨让新手进入茶事,多年后再由老师口头相授传递心法,颇有道理。
我自己则主张借由一套简单的茶序去训练行茶时的逻辑,茶汤则主张不用秤时计量,而以心度量去测试每泡茶汤的厚度。
虽然过程很冗长也不见稳定,但最终较能发挥茶人各别的特点。
识茶辨茶的过程,充满矛盾与冲突,初识茶的感性浪漫
不再,放大的都是缺点。
天底下没有十全十美的茶,懂得这个道理,学习慈悲,对人对己,或许正是习茶人首要自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