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趋”记情》浅析杨绛的干校文学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近来因教学杨绛先生的文章《老王》的缘故,在之前读了先生的《我们仨》之后,又找来了她的《干校六记》一读。
《干校六记》可以看成是清代沈复《浮生六记》的现代版本。
杨绛先生记述了与丈夫钱钟书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下放五七干校时的生活回忆。
一如她一贯的文风,语言清新隽永,淡然从容。
在那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岁月中,这份豁达与超脱,令人感慨。
这本薄薄的小书中,记述了大量平凡小事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比如下放前,人们打听干校里的生活,作者写到“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说的是一次“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
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
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要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
”下放之后呢,杨先生又写到,默存(即钱钟书)整日劳动,“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一次他去看病,在签名簿下写下自己的名字,原本认识他的黄大夫竟怒道:“胡说!你什么钱钟书!钱钟书我认识!”特别是《“小趋”记情》篇,作者记述了在那寂寞无聊的岁月中,一只狗对她的忠诚与她为伴,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写自己和狗朝夕相处,分享晚餐,杨先生“蓄意结识”两条以势欺人的大狗,帮助“小趋”涨气势。
所有的事情,都有浓浓的生活情趣。
看得出作者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在面对那平淡而无味的生活,用寻找生活原味的方式在观察和体味生活中的细节,这才使平淡干瘪的生活,翻出趣味。
平凡平淡的故事中还渗透着浓浓的情意。
这些情谊有杨绛先生和她丈夫钱钟书先生这对老人相互的牵挂,有同事之间相互的关心关照,有杨绛先生对当地农民的同情和怜惜,有对动物“小趋”的的深情厚谊。
作为已经60岁的老人,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他们只能利用劳动间隙,“默存可由我们的油菜地过溪往邮电所去,不必绕道。
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
”有一次,一只猫搞了个恶作剧,将一只血淋淋的开膛破肚的老鼠扔在杨绛的床上,她将这件霉事告诉默存,默存以拆词解字安慰她说这是表示“离开此处”的吉兆,杨先生却在书中如是写到:“凭他运用多么巧妙的圆梦术或拆字法,也不能叫我相信他为我编造的好话,我大可仿效大字报上的语调,向他大喝一声:‘你的思想根源,昭然若揭!想离开此地吗?休想!’ ”在《冒险记幸》篇中,记述了杨绛为了见丈夫一面后,雪地里隔着河摸着黑,回来差点在菜地里迷路,冒着掉进粪坑的惊险经历。
读《干校六记》后感_五年级作文

读《干校六记》后感读了杨绛的这本回忆录式的《干校六记》,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无论是离愁、闲趣、忧愁或是冒险,书中那些真实的描写都令我仿佛来到了那个年代。
杨绛写了“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这六记。
从送丈夫第一个离开,到最终与丈夫一道回京和女儿团员。
当终于重获“自由”的时候,可以说有很多东西物是人非,又有很多其他未曾改变。
这本书写得很生动,许是杨绛所经历的实事之缘故吧?一件事扣着一件事,总引得人不断寻觅下去。
在干校中,每个人的内心可谓都是百感交集——即体会到了“大我”的团结:如杨绛所写的“我们感”;也同样会在孤身一人的时候,觉出徘徊惘然吧?在“记幸”中,杨绛去看看自己的丈夫,竟也要如此涉险!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得见一面。
而好不容易见到,又因怕人发现而要匆匆离去了。
看着作者笔下对那泥泞道路的细致描绘,我不禁也在心下感慨:真苦啊!而有苦总还有甜。
“记情”中的小狗“小趋”就令我眼前一亮: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在物质上缺乏,但总还是被很多人爱护的。
杨绛对小趋好,它便也懂得,只把杨绛认作了自己跟随的主人。
在那样日复一日的无趣日子里,有这样一只忠心的小狗相伴,也要算十分幸运的了。
但最终,干校迁移到别处,小趋就还是被遗弃在了原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不过即便结局如此,这还是我最喜欢的“一记”。
因为那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小生命,无疑是苦闷生活中的亮点。
文末,作者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杨绛和钱钟书都认为,如果再来一次,也还是不会出国,还将留下去五七干校再教育。
他们这种爱国的精神,令我敬佩。
但是,杨绛也同样提出:“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
我还是依然故我。
”那么,既然“依然故我”,“伟大的文化大革命”又做到了什么呢?人们在苦闷的生活中挣扎,却只因得不到而平添了私心。
其中利害,引入深思。
干校六记书评

干校六记书评坦然生活——读《干校六记》有感杨绛的《干校六记》的写作背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十年——“文革”。
在这期间,所有的学校停课,知识分子大多下放进行劳动改造,而有些知名学者往往不堪羞辱,选择自杀……而杨绛所记录的这轰轰烈烈的十年,看似却是平静的,每一天的点点滴滴的乐趣都渗透在了这本薄薄的小书里,不紧不慢地叙述着杨绛在文革十年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杨绛最在乎的,是钱钟书。
因为钱钟书是先遣队而自己不能给默存过虚岁六十岁的生日的那点小惆怅;默存往邮电所去时,菜园相会的那点浪漫情调,“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读着默存的家信,看着默存的背影的那点幸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一篇《冒险记幸》,杨绛在黑暗,细雨,还有泥泞中走向她心中的那盏闪烁的爱的灯火,冒着生命危险见到了挚爱,在返回的途中又险些迷路。
虽然杨绛轻描淡写地叙述了冷静寻路的整个过程,但是我作为一个路痴,在脑海浮现的书中的那些场景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禁觉得一身颤栗。
在别人还在为自己生存所需的粮食发愁时,杨绛心中时时挂念的却是自己的“老头儿”,这对老夫老妻的浓浓情意可真真是叫人羡慕啊。
在那个年代,杨绛最珍贵的,是人性的真善美。
和阿香一起为下去挖井的小伙子的身体而担心;去厨房抱了画大骷髅头的酒坛子并弄了些烧酒和泥块似的水果糖与大家分着吃,为一项“伟大工程”的“竣工”而庆祝;为雪后陌生人的地坟塌陷而发愁,怕尸体给野狗拖出来……这样一颗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哪怕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也只有少数人会像她一样会关心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虽然没有什么利益的共同目的却也是照样愿意为集体出汗出力,甚至为一个死人的坟而担忧。
这种由内而外的善良,体贴,还有单纯的“我们感”是现在的很少有的,更不要说那个动乱的十年了。
可是那个黑暗的十年,真的就这么平淡如水吗?事实并不是如此。
在这本《干校六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幕幕极为可怕的画面。
下放的知识分子倍受虐待,饱尝艰辛,《下放别记》中,他们挖完防空洞又搬书,“咳出的尽是黑痰”“贴身的衣裳磨破”,冬天洗衣服“好多女同志脸上生了冻疮”,而《菜园记闲》中知识分子在菜园子里付出了辛勤劳动,但到最后离开的时候,整个菜园子却被全部夷为平地……“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知识分子做牛做马,大量人力资源被浪费,社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付费复制用心排版原创优秀范文复制下载限时特价:4.98元原价:22元在线支付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欢迎使用微信支付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怎么复制?亲,您好!付款成功后,无需验证码,直接复制哦!•2.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复制内容?亲,请尝试刷新一下网页(按键盘F5键),再进行复制。
•3.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更换电脑进行复制?亲,更换浏览器或电脑会导致复制不成功哦!请确保付费时的浏览器及电脑和复制文章时所用的浏览器是一样的。
•4.如何联系客服?麻烦您添加客服微信:zjdddx1 ,留言“付款后无法复制文章”,并发送相关付款截图,客服将为您处理。
复制成功!那该是一个幸福的年代,因为将人置身于水火中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场更大风暴正在酝酿。
他叫作文化大革命。
他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争。
而是一场针对文人的蹂躏,文化的侮辱。
当一位爱国青年站到那千疮百孔的故土上,想伸手献出一份力时,却被那场无情的“革命”赶出了国。
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哀。
在这场战争后人们述说着文革之错,干校之苦,杨绛所写的《干校六记》却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了那个年代的平凡故事。
本书写了“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六记。
从送丈夫第一个离开,到最终与丈夫一到回京和女儿团圆,可以说许多东西早已物是人非,但也有很多其他都从未改变。
本书写得十分生动,或许这是因为书中纪录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吧。
在本书中,干校中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谓是百感交集,其中就有杨绛所写的劳动中的“我们感”和一个人中的“孤独感”。
在“记幸”中,杨绛想去看自己的丈夫竟也要如此涉险!真是经历千辛万苦才可以见到一面。
好不容易见到,也要因怕被人发现而匆匆离去。
看着作者笔下那描写细致的泥泞的道路,我不仅感叹道:“真苦啊”!“记情”中的小狗,却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予人希望。
一个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在物质上很缺乏,但总能被很多人爱抚。
杨降对小趋好,它也懂得,把杨绛当成了自己的主人,在这样无趣的日子里,有一只小狗做陪,也是很幸运了,虽然它最后被遗忘,但那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小生命,无疑是苦闷生活中的亮点。
《干校六记》心得体会

《干校六记》心得体会或许是我早已熟知了关于文革的固定化表达,也或许是我早已形成了对于文革的始终如一的印象,如果要我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我或许会选择“狂风骤雨”和“摧残人性”。
我不会忘记那个年代死去的闪着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老舍和傅雷,我也不能忘记在时代的颠簸中也最终未能幸免于难的刘少奇、彭德怀。
关于那个年代的“虐杀”和“血腥记忆”多得填满了我对十年时光的印象,以至于当我刚刚捧起《干校六记》的时候还真的会有些许的不适应。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与清代沈复留下的《浮生六记》有着极其相似的体例。
《干校六记》共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记,都源于杨绛先生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的真实经历和体验。
在写作笔法上,《干校六记》体现了杨绛先生一贯的朴素、平和和淡雅,具有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在书中,杨绛先生以“文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大背景,穿插具体的小事做详细讲述,比如和年轻人一同开凿水井时每个人投入劳动的场面,再比如看菜地的时候照顾一些前来“偷菜”的老农,还有当杨绛先生目睹人们将没有棺材盛装的尸体埋藏地下时所表露的悲悯和担忧,日子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杨绛先生的笔触缓缓流淌出来,让人们足以循着墨迹对文革的些许点滴做一次深深的反思和探源。
文革过后,“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大量兴起,在这一部分作品中,受害者多振聋发聩地号哭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加害者则细细梳理自己犯下错误的心路历程,前者歇斯底里,后者深挖不懈,歪曲了事实也加剧了人们对于那样一个年代理性批判和深思的苦难。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则独辟蹊径,在娓娓道来的语句中,甚至在一桩又一桩的趣事当中,让苦闷和埋怨蕴藏于字里行间,不批判也不呐喊,让人们在自主的阅读中去体会那样一个时代的悲痛,去感受作为知识分子所遭受到的迫害的苦难。
这样的“反思”和“伤痕”比血泪书要有意义地多。
反观当代散文,或立足于文化的悲怆大声呼号历史的沧桑,或夸大事实虚假歪曲,只为博得受众关注的眼球。
《干校六记》赏析

《干校六记》赏析一、作品概况《干校六记》为杨绛所著的散文集,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首记是“下放记别”,写的是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
1969年,钱钟书还未来得及过六十生日就被下放干校。
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
送别钱钟书时,有杨绛和女儿、女婿;而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愿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
第二记是“凿井记劳”。
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参与集体劳动和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
“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
这种阶级感情,不是基于各人的阶级背景,而是基于人性。
但在贫下中农的眼中,“我们”又变成了“他们”,农民对干校学员都很见外,还常常把他们种的菜和农作物偷去。
第三记是“学圃记闲”。
杨绛是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
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
”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
“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第四记是“小趋记情”。
“小趋”是一头黄色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与狗倒能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
这头瘦弱的小狗,因为得到杨绛和钱钟书的一丁半点的食物救济,就成为他们忠实的朋友。
后来干校搬家,狗不能带着走。
有人传话说,他们走后,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处寻找。
钱钟书说,那狗也许“早变成了一堆大粪了”,杨绛则认为,“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
”第五记是“冒险记幸”,记三次冒险的经历。
高中作文 干校六记读后感

读《干校六记》有感说起杨绛,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有些陌生,但说起她的丈夫钱钟书,也许大多数人就比较熟悉了,他所著的《围城》算是妇孺皆知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钟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杨绛,作为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同样也取得了不容小视的成就,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是散文,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组成。
每一篇都包含了杨绛内心最真实地感受。
首篇《下放记别》写杨绛一家4口下放干校的两次离别。
第一次是杨绛和女儿钱瑗、女婿得一送别钱钟书,第二次是女儿钱瑗一个人独自送别杨绛离去,其中还有与女婿得一的生死之别,至此一家4口各自散落天涯。
字里行间无一不透漏着那种心酸无奈的感情,杨绛想与丈夫约好60岁生日吃长寿面这一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还是在餐馆吃了简简单单的一顿饭,却也是难以下咽。
《凿井记劳》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体验了乡下地道农民的农耕生活。
在这其中,杨绛产生了“合群感”,在她的描述中,有了“我们”与“他们”的区别。
在乡下,农民对这些下放的知识份子是有敌意的,杨绛的字里行间也有了轻微的讽刺。
《学圃记闲》记录的是在干校的工作。
杨绛的工作其实不太艰苦,就是单调。
杨绛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
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年近古稀,加上这次的下放,彼此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简单、随意的生活,仅此而已。
“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
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
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生活就是两人的心心相印。
《“小趋”记情》“小趋”是一头黄色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与狗倒能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
读《干校六记》有感

读《干校六记》有感读《干校六记》有感1683135 袁璐进入大学以后,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即便读书长篇很难读下去,在老师的推荐中,偶然看到了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篇幅短小,于是便买了书读了起来。
读下来,便停不下眼,读完后,更是意犹未尽。
《干校六记》讲的主要是七十年代初钱钟书和杨绛作为文青下乡入干校两年间的艰难生活,主要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片散文构成。
是很小的一本册子,很快便看完了。
我们都知道文革时期是一个苦难与磨难并存的时期,我原以为这本书读起来会令人充满了艰辛之感,但是实则不然。
读完之后却感觉到,这本应是艰难的岁月,却被杨绛先生写出了一种平淡与朴实,甚至偶有欢笑,充满了小情趣,不禁令我唏嘘不已,感叹道:每朵乌云都有道银边,在困难的日子里,有爱情的调味剂真好,歆羡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希望也能遇到一个同甘共苦,不忘初心的人。
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段是杨绛先生戏称的“菜园相会”,“班长派我看菜园是照顾我,因为默存的宿舍就在砖窑以北不远,只不过十多分钟的路。
默存是看守工具的。
我的班长常叫我去借工具。
我就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
默存的专职是通信员。
默存每天沿着我们菜地东边的小溪迤逦往南又往东去。
他有时绕道到菜地来看我。
默存从邮电所拿了邮件,我们就隔着小溪叫应一下,问答几句。
我一人守园的时候,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有时风和日丽,我们就在窝棚南面灌水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
有时他来晚了,站着说几句话就走。
他三言两语、断断续续、想到就写的信,可亲自撂给我。
我常常锁上窝棚的木门,陪他走到溪边,再赶忙回来守在菜园里,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他从邮电所回来就急要回连分发信件和报纸,不肯再过溪看我。
不过我老远就能看见他迎面而来;如果忘了什么话,等他回来可隔溪再说两句。
”(选自《干校六记》“学圃记闲”)从中不难看出,在当时那种困难情况下,两人能互相关心和爱护,相处和谐,并在日常中洋溢着生活的情趣,不禁让我感叹,现实中的我们在对待爱情时也需要真心和坚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趋”记情》浅析杨绛的干校文学
作者:刘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摘要:干校文学是将文化大革命阶段干校生活作为创作背景,其中的内容与思想具备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杨绛先生的干校文学创作风格是非常淡泊而且写实,通过坚韧不拔的人文情怀来吸引众多读者,本文则是结合《“小趋”记情》来分析干校文学,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独有的创作风格与思想情感,同时也对在当时生活中的人物心理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小趋”记情》;杨绛;干校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一、引言
《干校六记》是在1981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其中包含了《下方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以及《误传记妄》六篇作品,作者杨绛先生分别从衣食住行、友情、爱情等多方面来体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的干校劳动生活,同时从不同的经历、情感等视角来抒发自身对劳动改造的感受,身处异地的思想之情,睹物思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实深深的无奈和苦涩,同样也由于杨绛先生经历了人生风浪,而在这种境遇下并没有激烈的不满情绪,更多表现出的是从容。
本文选择《“小趋”记情》来分析干校文学中的具体情感,其中的内容是阐述了杨绛先生在劳动生活中和同志们一起收养了一致流浪狗,是一篇叙情文,通过饱满的情感来展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实情感,引发众多读者的情感回应并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二、《“小趋”记情》概述
在文中,“小趋”是一只无处可依、无人可靠的流浪狗,当大家把“小趋”带回来的时候,它的身上满是泥水,而且在冷风中瑟瑟发抖,但是大家并没有什么能用的东西来帮“小趋”擦干身体,于是便将它带到温暖的太阳下。
小趋的“家”是大家用废弃的砖头和黍秸搭建起来的,在晚上时候会透进来冷风,但是,尽管是这样的艰难环境下,“小趋”还是顽强的活下来了。
接二连三的生活困难并没有阻挡“小趋”的成长,而且“小趋”依然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每天都喜欢围着大家玩闹,给每个人释放着最大的善意,会因为杨绛给它提供的一些剩饭菜而高兴。
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杨绛先生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诙谐的方式来展现,“小趋”对于生命中出现的困难,或者是“砸”到它身上的挫折,它都没有表现出愤怒或是不满的情绪,反而对生活依然有善意,并以快乐的情绪来度过每一天。
和其他知青文学作品相比,干校文学没有过多的愤懑,反而体现出一丝从容和淡泊,当杨绛先生被迫接受劳动改造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年近60岁的老人了,对于干校劳动生活中的所有困难,杨绛先生并没有不满或者是反抗,她选择了承受这一切,运用轻松的叙事方式来体现生活中的困苦,而这种逆境中的从容在文章中随处可见。
三、《“小趋”记情》人物心理分析
大概是由于被温柔以待的原因,“小趋”从刚开始时候就十分喜欢和大家玩乐。
而对喂过自己的杨绛先生更是非常依赖,比如是当杨绛先生要去劳动的时候,“小趋”就会紧紧地跟在“我”身后,之后“小趋”被送走了还要自己回来找“我”,也正是因为“小趋”的知恩图报对干校劳动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产生了影响。
“小趋”的知恩之情不仅是体现在收养它的人身上,同样也在干校生活中其他人也能够感受到“小趋”表现出来的善良,这种温暖的感情让大家在艰难的生活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而且更有力量来面对各种挫折。
杨绛先生在这样积极而又温暖的帮助与陪伴下,不仅显得非常珍贵,同时也让杨绛夫妇两人在乏味的劳动生活中感到些许的庆幸。
在文中,杨绛先生会提到北京生活,会因为相似的事物而引起回忆,但今时不同往日,以往的欢乐生活与子女的陪伴都转变成眼前单调的干校劳动生活,又加上女婿因为无法忍受而愤然离世都增加了杨绛先生的难过之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没有言论自由的,无法畅快语言,时刻绷紧一根弦在生活,缺乏生活的归属感,和对子女的深切思念,都让杨绛先生十分珍惜“小趋”。
“小趋”可能是因为“我”收养了它,而对非常依赖并且认定“我”是它的主人,而“我”如此依赖“小趋”,就是因为强烈的诉说情感,同时希望有人能够时常陪伴左右。
四、结论
与其他知青文学作品相比,杨绛先生的干校文学中接受劳动再教育的人年龄会更大,社会阅历也更丰富,过了大半的人生经历了多个风浪,而这也是让每个人能从容面对艰苦的劳动改造生活环境。
此外,由于在被迫接受劳动改造之前,其中许多人都早已经定型了生命轨迹,和只有一腔理想的知青不同,许多人都是各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而且获取了出色的成绩,而劳动改造则是剥夺了他们原有的生活色彩,因此痛苦之情自然更加深刻,一生的信仰被全部摘除,几十年的人生观要进行转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
对于知青来说,劳动改造只是让他们接受思想教育,体验下乡生活,感受的生活困难,增加人生的阅历;但是,对于干校中的人,勞动改造意味着思想和观念的改造,而这种改造一定是痛苦而苦涩的。
因此,“小趋”到来之后给大家给予的善意,让每个人在痛苦的生活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情感,在互相的陪伴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与向往。
参考文献:
[1]朱寒嘉. 夜读《干校六记》[J].文学教育(上),2016,(08):188.
[2]杨绛. 杨绛全集[J].全国新书目,2016,(05):21-22.
[3]闫玉婷. 杨绛的智性散文[D].山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