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广东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与风格特点

广东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与风格特点

课程教材广东钢琴音乐的历史演进与风格特点文/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郭伍蕙我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这给中 国钢琴音乐的多元发展性提供了有利 条件,每个民族都有各民族独特的音乐 文化,每一个地域都有它各自不同的艺 术风格和艺术形式,广东钢琴音乐当然也不例外。

广东钢琴音乐伴随着广东音 乐而发展, 它是中国钢琴音乐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一、广东钢琴音乐的形成与发展钢琴这种西方乐器在中国的岀现,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至 于最早传入中国的古钢琴的准确时间, 目前暂无完整准确的史料记载。

但唯一能叫得岀名字的学习演奏古钢琴的中 国人则是清朝皇帝康熙( 1662- 1712 年)。

他也只不过是一时兴致所至,自 娱自乐而已。

钢琴真正在中国的发展也只有一百年的历史,那么中国的钢琴音 乐及广东的钢琴音乐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广东人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奠基者中国“戊戌变法”运动领袖梁启 超(广东人)先生指岀:“中国之衰 弱,由于教之未善。

”中国的钢琴音乐 发展取决于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 而创建中国专业音乐专门机构的人就是广 东人肖友梅先生。

肖友梅先生在我国现 代音乐发展史上创造了诸多的第一:他是我国第一位国外留学时间最长的音 乐哲学博士。

1922年在蔡元培先生支 持下建立了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这是我国近现代第一所具有相对独立性的 音乐专业教育机构。

1927年肖友梅先 生在上海主持创建了我国现代第一所完备的高等音乐专业教育机构——国 立音乐学院, 后改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这是我国正规专业音乐教育机 构的开端。

在此期间,肖友梅先生曾编 写过《风琴教科书》《钢琴教科书》等 一批中国早期的钢琴教材。

为我国培养了现代最早的一大批音乐专门人才, 广 东钢琴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陈培勋先 生早年就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还有如丁善德、吴乐懿、李翠贞等 一大批著名钢琴教育家都毕业于该校。

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浅谈“广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浅谈“广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广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浅谈“广东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广东音乐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形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袭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精神,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质。

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学段开发“广东音乐”课程资源,利用好课程资源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进行探讨。

依托教科书,开展广东音乐课堂教学;依托校本课程,开展广东音乐实践活动;依托校外资源,开展“广东音乐”拓展活动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广东音乐、岭南音乐文化、本土音乐、传承与发展岭南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音乐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音乐的重要乐种,既承袭和发扬了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精神,又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质。

广东音乐诞生于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形成期约从1860年至1920年。

它的形成是应岭南经济开放、中西文化交流、民主革命新风;承中原、本土文化传统;吸外地音乐文化之营养;纳西方音乐之精华的岭南音乐文化历时积淀的结果。

进入21世纪,新课改新课标走进中小学各个学科,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学习机会。

在学校的音乐课程中融入广东音乐文化,增强学生的本土认同感,在传统音乐的学习中热爱本土音乐文化,从而深刻认识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这非常有意义。

那么如何在高中学段开发“广东音乐”课程资源,利用好课程资源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这一直是我实践研究的目的。

一、依托教科书,开展广东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广东音乐传承的后备力量,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兴趣培养可以使广东音乐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的教科书中,就有广东音乐的内容。

利用教科书,从课堂教学开始,讲授广东音乐。

(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图书馆和网络信息,查找“广东音乐”相关知识,制作PPT,并进行展示。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粤语童谣作为民间音乐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广东地区儿童教育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广东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粤语童谣在内容和形式上逐渐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歌曲化历程。

粤语童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儿童歌谣。

古代的粤语童谣多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儿童教育为主题,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这些童谣通常由民间流传和口头传承,没有固定的曲谱和记录方式,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等途径传唱。

这种传统的童谣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保留和传承了广东地区的文化和语言特色。

近代以来,粤语童谣逐渐从传统的口头传承转变为音乐作品,歌曲化的童谣开始出现。

随着广东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新型的童谣演唱形式和音乐风格逐渐涌现。

这些歌曲化的童谣通常由专业音乐人创作,旋律丰富多样,歌词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儿童成长的需要。

粤语童谣的歌曲化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中叶至70年代初期,也就是粤曲和粤剧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阶段,很多著名的粤曲和粤剧曲目都被改编成童谣,并被广大儿童所喜爱。

这些童谣在旋律和歌词上保留了原曲的风格和特点,让儿童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传统粤曲和粤剧的文化。

第二个阶段是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也就是流行音乐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阶段,流行音乐的影响开始进入粤语童谣的创作和演唱中,一些原创的童谣开始出现。

这些原创的童谣旋律轻快,歌词简洁明了,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和情感,成为了当时儿童喜爱的音乐作品。

第三个阶段是在90年代至今,也就是新型童谣的兴起时期。

在这个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粤语童谣开始以更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包括音乐录像带、卡拉OK和网络音乐等。

一些儿童音乐节目和比赛的举办也推动了粤语童谣的创作和发展。

这些新型童谣不仅增加了儿童接触音乐的机会,也为广东地区的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表演平台。

粤语童谣的发展和歌曲化历程经历了从口头传承到音乐作品的转变,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粤曲教学大纲

粤曲教学大纲

粤曲教学大纲粤曲教学大纲粤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广东地区。

它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使其成为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粤曲,制定一份粤曲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粤曲的起源与发展粤曲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和表演形式。

粤曲在广东地区广泛传播,并逐渐成为戏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粤曲的特点与表演形式粤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它的音乐以“七声音阶”为基础,旋律婉转动听,富有感染力。

在表演形式上,粤曲注重角色扮演和情感表达,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方式,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给观众。

三、粤曲教学目标与内容粤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粤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粤曲的基本知识、唱腔技巧、角色扮演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通过系统的教学,学生可以逐步掌握粤曲的基本要素和表演技巧。

四、粤曲教学方法与手段粤曲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粤曲的知识和技巧。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像、音频等,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粤曲的表演要领。

五、粤曲教学的评估与考核为了评估学生对粤曲的学习情况,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考核形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演出评估外,还可以引入小组讨论、实践演练等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演能力。

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和教学改进的依据。

六、粤曲教学的意义与价值粤曲作为广东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粤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广东文化,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同时,粤曲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教学,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七、粤曲教学的挑战与展望粤曲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不高、教学资源不足等。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

浅谈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粤语童谣是广东省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是用粤语编写的歌曲,表达着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热爱与关怀。

粤语童谣最早起源于广东乡村,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成为了广东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就粤语童谣的发展及其歌曲化历程进行深入探讨。

一、粤语童谣的发展历程1. 早期形态粤语童谣的产生可追溯到古代的谚语和古歌。

在广东的农村地区,人们在劳作之余会唱一些民歌,这些歌曲往往用粤语演唱,内容以生活中的事物、自然现象、人情世故为主题,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这些歌曲在传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粤语童谣的初步形态。

2. 口传及书面记录在历史上,粤语童谣主要以口传的方式传播,通过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使得这些歌曲在民间广泛传唱。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受到重视的粤语童谣被记录下来,成为了文字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更加系统地传承了粤语童谣的内容和风格。

3. 歌曲化随着现代音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粤语童谣被改编为歌曲进行传唱。

通过改变曲调、加入乐器伴奏等方式,粤语童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一些著名的音乐人也开始将粤语童谣进行改编,使得这些歌曲更具现代感,更贴近年轻人的口味。

4. 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粤语童谣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一些老一辈的歌手已经逐渐退出了舞台,新生代的粤语童谣歌手也在不断涌现,他们通过现代的音乐形式和媒体手段,使得粤语童谣更具时代感和传播力。

一些文化机构和音乐团体也开始重视粤语童谣的传承和弘扬,举办各种形式的演出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粤语童谣。

传统的粤语童谣以简单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为主,歌词多为对生活中的事物、自然现象以及人情世故的描述。

这些歌曲大多是由乐器伴奏,或者更简单的以口语形式传唱。

除了改编,一些流行歌手也开始演唱粤语童谣,使得这些歌曲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诠释这些传统的歌曲,带给听众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传说典故:粤乐(广东音乐)发展整个过程

传说典故:粤乐(广东音乐)发展整个过程

⼴东⾳乐⼜称粤乐,是以⼴东民间曲调和部分粤剧⾳乐、牌⼦曲为基础,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浓郁岭南地⽅特⾊的民间⾳乐。

⼴东⾳乐与粤剧⼀样,也是在国内外很有影响的岭南⽂化奇6s。

19世纪中晚期,以⼴州为中⼼的珠江三⾓洲⼀带,民间逐渐孕育和形成了⼴东⾳乐。

⼴东⾳乐在演奏上使⽤装饰⾳和“加花”所产⽣的⾳⾊和风格,明显有别于其他地⽅的民间⾳乐。

它具有岭南⽂化“折中中西,融会古今”的特点,以及较强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东⾳乐这⼀乐种⼀开始形成,⽴即便以其清新明快、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其旺盛的⽣命⼒⽽迅速发展起来。

百多年来,⼴东涌现出许多的⼴东⾳乐作曲家、演奏家和作品。

19世纪中晚期是⼴东⾳乐的形成期,出现了何博众、严⽼烈等作曲家、演奏家。

作品有《⾬打芭蕉》、《饿马摇铃》、《连环扣》、《旱天雷》等。

这些作品在旋法、调式、调性、曲式结构以及律制等⽅⾯,均显⽰出独特的⾊彩和风格,标志着这⼀曲种的形成。

上世纪⼆三⼗年代是⼴东⾳乐飞速发展、⼴为传播的成熟时期和全盛时期,涌现出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三杰”及吕⽂成、尹⾃重、何⼤傻、何浪萍“四⼤天王”,还有丘鹤俦、易剑泉、陈德钜、陈⽂达等⼀批作曲家和演奏家。

创作出《赛龙夺锦》、《娱乐升平》、《平湖秋⽉》、《步步⾼》、《鸟投林》、《柳浪闻骂》、《凯旋》、《惊涛》等数百⾸作品。

这些作品⼤多灌成唱⽚,在电台、码头、车站以及⽕车、轮船上播出。

那时⼴州间有数⼗个业余乐让(或称私伙局),在上海、天津、⾹港、澳门乃⾄东南亚、美洲的华⼈聚居地也有⼴东⾳乐乐让。

据不完全统计,在数百⾸⼴东⾳乐中,⾄少有50⾸⾄今仍流传于海外,可见其影响之⼴阔和深远,故世称“凡有华⼈处,即有⼴东⾳乐知⾳”。

新中国成⽴后,⼴东⾳乐⼜迎来了艳阳的春天,涌现出⼀批如刘天⼀、陈卓莹、易剑泉、陈德钜、黄锦培、余其伟等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1953年成⽴了以刘天⼀、陈卓莹、易剑泉、黄铜培等⼴东⾳乐名家为主的⼴东⾳乐研究组。

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广东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张萌(池州学院,安徽,池州 247100)摘 要:广东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自明清以来,其音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

广东音乐的发展激励着现代音乐学习者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和创新,经久不衰的音乐凝练了一段段广东往事,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变迁。

广东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对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有着重大意义,同时其肩负着独特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广东音乐深受大众的喜爱,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关键词:广东音乐;概况;形成和发展一、广东音乐的概况广东音乐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音乐以广东民间曲调和粤剧音乐为基础,同时也吸取了我国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特点,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完善成今天具有独特魅力的广东地方音乐。

研究广东音乐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也能够促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和提升。

广东音乐具有独特的音色和风格,在演奏上多使用装饰音,以合奏方式为主。

早期的合奏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多采用二弦、三弦、提琴、月琴、横箫合奏的方式,而独奏则多用琵琶和扬琴。

20年代后,演奏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以高胡为主奏乐器,以扬琴和秦琴为辅,称为“三件头”,又叫“软弓”。

广东音乐用“以简驭繁”为主体结构,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用器乐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内涵表现出了地方音乐的浓郁色彩,其表现手法丰富,通过写景、抒情、状物的主要方式,将广东人民欢快愉乐、轻松自在的生活小景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是广东传统生活情趣的体现。

广东音乐是别具岭南特色的民间音乐乐种,享誉乐坛。

其中广东音乐十大名曲最为出名,分别是《步步高》、《彩云追月》、《雨打芭蕉》、《双声恨》、《杨翠喜》、《寒鸦戏水》、《连环扣》、《走马》、《平湖秋月》、《柳浪闻莺》。

二、广东音乐的形成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型于清代光绪年间,繁荣于民国时期。

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珠三角地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特点,内容很广,其中包括夢剧、潮州音乐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地方小曲和民歌等,现在专指丝竹乐。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广东民间音乐是广东省地域性最强的音乐文化,也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民间音乐从广州、河源、韶关、梅州等地流传至今,反映了广东本土文化与广东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习惯等方面的高度契合。

尤其是广东各地的戏曲表演,更是广东民间音乐的重要载体,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乐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主要是传统的手法,即口传心授。

在这一传承方式下,民间音乐家们通常由父辈、师傅或其他长辈开始学习,接到古老的曲义、曲谱和演唱方法,通过不断的操练和演唱,将这些经验和技巧传承下去。

此外,广东民间音乐一般伴随着社交舞蹈、歌曲或戏曲演出,也在传播和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广东民间音乐本身就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并且容易被紧密地与其他文化形式结合起来,因此它的传承一直都是很有生命力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广东民间音乐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

在当代广东民间音乐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表演技巧和演出装置的引入。

如在广州传统戏曲中,可以使用电子背景,也可以在背景幕布中添加数据信息,让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融合。

第二,创作出新的曲目,在表达方式、曲式结构、主题内容等方面和传统曲目有所区别。

第三,探索和创造新的音乐风格,将不同地域与民族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

第四,将广东民间音乐推向国际舞台,从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广东民间音乐。

广东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保护广东民间音乐方面,各级政府要主动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加强对广东民间音乐的保护和扶持,在保护民间音乐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和挖掘广东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同时,也需要广大的民间音乐人同样担负起传承和发展广东民间音乐的责任,不断开拓和创新。

总之,广东民间音乐作为广东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要彻底保护好广东民间音乐,既要重视传统文化之美、气息和韵味,也要重视时代与科技、人民生活的进步与变化,将传统民间音乐和现代文化相融合,产生出新的文化效应,这是广东民间音乐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广东音乐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不可谓历史不悠久。

自明清以来,广东音乐历了萌发期、发展期、成熟期。

广东音乐是是岭南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瑰宝。

备受广泛的喜爱和欢迎,遍及中国大江南北,流行世界各地。

现有曲名和乐谱可稽的达500多首。

关键词:【广东音乐】【萌芽】【发展】【成熟】【现状】
一.广东音乐的简介
广东音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发源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和某些粤剧音乐、牌子曲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特别是江南地区民间音乐的养料,经过近300年的孕育,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音乐。

广东音乐在演奏上使用较多的装饰,各种乐器组合独特的音色和风格。

早期的合奏,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横箫(笛子),称为“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

2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和秦琴,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

主奏或特性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

它与二胡的型制基本相同,只是琴筒更细短。

本世纪初,民间艺术家吕文成把二胡的外弦,从习用的丝弦改为钢弦,定弦比二胡高出四度或五度,音色更加明亮。

演奏时两腿夹持琴筒,以控制音量。

广东音乐是一种标题音乐,结构上以简驭繁。

它以器乐的丰富音乐和宽广的音域,以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变,写景、抒情、状物,因而地方色彩浓郁,有特殊的艺术魅力。

广东音乐擅长于生活小境的描摹,对传统的生活情趣无不流露着关注。

欣赏它,并不一定要在其中发现重大的社会人生主题,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常常带给娱乐的感受
二.广东音乐的萌芽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之一,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

而我们现在所讲的广东音乐则专指丝竹音乐(小曲)。

在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无论是戏曲伴奏、街头卖艺还是婚丧喜庆都要演奏它,而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街音乐”、“座堂乐”。

广东音乐的音响色彩清脆明亮、华美;旋律风格华彩、跳跃、活泼;乐曲结构多为短小单一的小品,很少有大型套曲。

三.广东音乐的形成
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始),发展迅速,不久即风行全国,在港、澳及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盛行。

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段时期使用的乐器有二弦、提琴(非西洋提琴也,中国乐器,形制与板胡相同,约在明代就出现)、三弦、月琴、笛(或箫)组成,俗称“五架头”,又称“硬弓”。

早期乐曲,音符较散,节奏也缺少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新的特点,在曲调进行中加有多种装饰音型,称做“加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

这段时期的乐曲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严公尚,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此段时间的代表曲目有《旱天雷》、《连环扣》、《倒垂帘》、《三潭印月》、《饿马摇铃》、《小桃红》、《汉宫秋月》、《双声恨》、《雨打巴蕉》等。

四.广东音乐的发展与成熟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吕文成、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持续发展。

20世纪20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专业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如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尹自重等。

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港、澳,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胡(又称高胡)。

加入扬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三件头”,又称“软弓”。

后来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定型下来。

代表曲有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鸟惊喧》、《醉翁捞月》、《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礁石鸣琴》;尹自重的《华胄英雄》及易剑泉的《鸟投林》等。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音乐一度限入低谷,出现了一些低俗的作品,如何大傻的《甜姐儿》、何与年《私语》等。

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如陈德巨的《春郊试马》、林韵的《春到田间》、刘天一的《鱼游春水》和乔飞的《山乡春早》。

广东音乐目前所用的乐器有高胡、扬琴、秦琴、洞箫、大阮、中胡等,以高胡为主奏乐器,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手法,又分“小绰”、“大绰”、“小注”、“大注”、“回滑”等。

主要弦式有合尺调(定弦为52)、上六调(定弦为15)、乙反调(定弦为37)、士工调(定弦63)工乙调(定弦37),各种不同的弦式表现不同的情绪。

五.广东音乐的现状
然而,广东音乐发展现状已不尽如人意。

改革开放以后,广东音乐创作研究组的大部分成员或忙于工作,或忙于生意,活动基本上已经停止了。

如今,除了个别人仍参加私伙局演出,大部分人已没有演奏、创作广东音乐。

这跟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也有很大关系,流行音乐、轻音乐的普及,逐渐对广东音乐造成一定冲击,如今创作、演奏广东音乐的氛围已不浓。

目前广东音乐的创作出现后继无人的危机
六.几首广东音乐
1. 昭君怨
《昭君怨》原是一首广东汉乐筝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和演奏形式,乐曲主要描写昭君出塞后对故土的思念,表达了一种欲归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哀怨。

乐曲开头以缓慢的节奏,重复变化的旋律,有层次地描述了昭君出塞的无奈和哀怨情绪,乐曲着重在“哀”字;乐曲尾段节奏忽然加快,尤如心情激动起伏,似在倾诉满腹的怨恨,乐曲着重在“怨”字,可这远离故土之痛,又怎一个“怨”字了得?
2.步步高
《步步高》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3.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于金秋时节畅游杭州,触景生情,创作该曲。

曲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秀丽景色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的民间音乐,又有广东音乐的风格,它是中国器乐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参考文献:《广东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