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合集下载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三苏是指哪三个人苏洵,北宋散文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号老泉,字明允,1009—1066,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十年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嘉佑五年,任秘书省校书郎。

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姚县令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

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有政治抱负。

他的文章主要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他提出整套政治革新主张。

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审势”、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进取,使宋王朝振兴。

苏洵较了解社会实际,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不少观点是切中时弊。

苏洵“颇喜言兵”,在《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

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

实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

《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贿敌政策实是残民。

《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

《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

在《项籍》中,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

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见解精辟,反对浮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探讨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风格和艺术特色。

苏洵作诗擅写五古,质朴苍劲。

精深有味,语不虛发,正类其文。

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苏轼苏辙

苏洵苏轼苏辙苏洵苏轼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三,也是为一家人,苏洵便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苏洵是北宋著名的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

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考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成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

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

苏轼和苏辙的经历却跟他们的父亲完全相反,年轻的时候就被金榜题名但他们的一生却是十分坎坷。

苏轼一生在各个地方当官,地方成绩显著,在朝廷中也当上了礼部尚书的职位,参考科举考试对当世的变故直言不讳。

他的弟弟苏辙比他的言论更加激烈、尖锐,矛头直指皇帝,说皇帝沉溺与酒色中,不准时上早朝,不听从大臣的意见,却听从一些妇孺的话。

结果他的言论引起朝廷轩然大波,众多臣子议论纷纷。

苏辙的才能在元祐年间才算得到了一个大的发挥。

苏辙官职苏辙,“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

在苏辙的一生中,做官无数,二次被贬,一生的起起落落也使得我们对他的从官生涯更加关注了。

嘉佑二年年仅十八岁的他凭借聪明智慧与他的哥哥苏轼同时考中了进士。

不久因为母亲的去世,从京城返回家中服孝。

嘉佑六年,又与苏轼一同考中了科举科,但当时由于他向上级起奏说要奉养亲人因此没有被任命做官。

在这之后,他曾担任过大名府的推官。

又在熙宁五年,极力反对的新法,认为原来的法制不能进行修改。

在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过程中,他出任河南的推官。

元丰二年,他的哥哥苏轼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抓捕入狱。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

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有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三苏”:父子恩重,兄弟情深

“三苏”:父子恩重,兄弟情深

“三苏:”父子恩重,兄弟情深“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如果有人考你唐宋八大家,这爷仨就占了八分之三,另外五位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跟这些响当当的名字排列在一起,可想而知“三苏”的厉害。

苏洵其实是沾了两个儿子的光。

虽然他的文章也颇为了得,尤其是获得了当朝宰相欧阳修的垂青,但是如果没有儿子的风光无限,恐怕也没有后来闻名一世的苏老泉。

苏洵其实有点吊儿郎当,到了27岁孩子都好大了才知道发奋读书,《三字经》里把他当做大器晚成的典型,“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当然也有点反面典型的意思。

其实当年他也是因为受了刺激。

哥哥苏涣高官得做骏马得骑了,自己又不是笨蛋怎么就不能封妻荫子呢?何况孩子出了世,玩心也就该收了。

值得一提的是,比苏老泉大九岁的苏涣是眉州的第一个进士,而自他以后的眉州整个宋朝就出了886名进士,当然最牛的还是他的侄子苏轼。

说回到苏洵,说来他也够倒霉的,尽管文章不错,但还真的就是屡试不第,考试都考怕了,后来朝廷准备封他的官,但还得走走考试的过场,可他犹如惊弓之鸟,死活不考了,哪怕官不当了也不考了,万一再考不上,他丢不起那个人啊。

还好,他的遗传基因不错,教子也算有方,两个儿子大出息了,他也终于因子而贵。

不过官当的却不算大,先是当个秘书省校书郎,也算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给皇上写写传记什么的。

后来参与编纂了《太常因革礼》,。

《续资治通监》卷六三英宗治平二年九月辛酉:“提举编纂礼书、参知政事欧阳修奏,已编纂书成百卷,诏以《太常因革礼》……”他的官足够小,基本可以被忽略。

不过他的文字却是不能被忽略的。

中学教材里的《六国论》就是出自其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再读有点回到少年的感觉。

苏洵长于散文,更喜欢写政论,有儿子撑着叫怀才不遇,要没儿子罩着,也就只能算志大才疏空谈妄想了。

读苏洵文字不多,也不好妄言,不过单就对文学史的贡献来说,他在唐宋八大家里都应该拔个头份,为什么?苏轼是他儿子啊,能生出这么个儿子了,那贡献还不大啊。

三苏

三苏

曾枣庄,1937年1月20日生,四川简阳人。

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退休教授,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授。

与刘琳共同主编有《全宋文》1.1亿字,另主编有《中华大典·文学典·宋辽金元文学分典》1200万字。

在个人研究方面,早年从事杜诗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

后从事三苏研究,先后著有《苏洵评传》、《苏轼评传》、《苏辙评传》、《三苏传》、《苏诗汇评》(全四册)、《苏词汇评》、《苏文汇评》、《苏轼研究史》。

后研究领域有所扩大,出版有《论西昆体》、《宋文纪事》(全二册)、《集部要籍概说》、《宋文通论》等。

一提起“三苏”,人们都会想到他们是文学家;一提起苏轼,人们就会想到他是通才。

其实,“三苏”都是通才、全才,父子三人不仅在文学史,而且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学史、艺术史上都有巨大的成就,崇高的地位,只是苏轼的贡献更大,影响更深远而已。

《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

”但世上没有什么“无不相同”的人和事,三苏父子的性格、政治态度、学术思想及文学风格的差异都很大,苏辙政治主张的激烈、学术思想的复杂都超过了苏轼。

这里,我想比较全面地讲述他们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异同。

大器晚成与少年得志苏洵年近五十才成名,成名后的他地位也很低。

苏轼一生八典名郡,地方政绩显著,在朝廷官至礼部尚书。

苏辙一生的政绩主要表现在元祐年间,由一个小小的县令升至副相,比苏轼的官位还高。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少不喜学,而喜欢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但应进士及茂材异等试皆不中。

如果说苏洵初举进士不中可能与他“少不喜学”分不开,那么他二十九岁再举进士不中,特别是三十七岁举茂材异等亦不中,就要怪科举考试制度窒息人才了。

苏洵在《广士》中说:“人固有才智奇绝,而不能为章句、名数、声律之学者,又有不幸而不为者。

苟一之以进士、制策,是使奇才绝智有时而穷也。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特殊的地位。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 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
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 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
做出了重大贡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分诗词作品
部分书画作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枯木怪石图》
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 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
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 的奢侈骄纵。
﹤艺术成就﹥
三、词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
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
蘇 東 坡
﹤人物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书画家、词人、诗人。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 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 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因 “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
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
3
﹤艺术成就﹥
一、文章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 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
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三苏祠家风家训

三苏祠家风家训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苏门三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美名历代传扬。

而其中,又以苏轼苏东坡最令人称道,人们对这位大文豪的仰慕,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艺,更是因为他穿越岁月而依旧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和优美情操。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原是三苏父子的故居。

元代改宅为祠,屡次修缮扩建,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原址摹拟重建,现为占地100余亩的古典园林。

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等苏家遗迹;珍藏和陈列着五千余件有关三苏的文献和文物,是蜀中负有盛名的人文景观。

苏门三父子“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皆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

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精研“六经”百家之书,稽考古今成败之理。

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

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

后经举荐,破格录用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即卒,享年五十八岁,加封为光禄寺丞,赠太子太师,世称“文公”。

苏轼(1037-1101年)苏洵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兵部和礼部尚书。

先后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绩卓著。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后以“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

徽宗初遇赦召还。

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

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
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
赠太师,追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
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
词人、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

苏轼在诗、
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苏轼与其父苏洵(1009~1066)、其弟苏辙(1039~1112)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嘉佑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等。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

年五十八岁。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

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乃悉焚所写文章,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
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

欧阳修上其所著《衡论》《权书》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之。

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
省校书郎。

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
一百卷。

书成而卒。

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
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在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