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教案
幼儿园中班教案《记忆》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案《记忆》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听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2.让幼儿感受到记忆的重要性,了解记忆对生活的作用。
3.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4.通过翻阅相册来激发幼儿对过去的回忆和当时的情景,体会到时间的流逝。
二、教学内容1.问题导入:老师询问幼儿最近有没有做过有趣的事情?有没有去过什么新地方?让幼儿回忆并将经历讲给同学听。
2.课堂表演:老师表演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草地上的早餐》,并让幼儿观察画作,然后老师出示草地、桌椅伞和各种食物的图片,让幼儿想象自己会在画面里做什么,然后老师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所想所想。
3.让幼儿听一首童谣《小星星》,老师先唱一遍,再让幼儿跟着唱。
4.讲解记忆的概念:老师向幼儿讲解什么是记忆,记忆可以帮助幼儿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譬如过马路要记住红灯、绿灯的意思,回家路上要记得自己家的地址等等。
5.体验记忆的重要性:老师让幼儿准备一些很多人都能做熟悉的事情,比如画线条、画简单的图形或记忆世界上一些常见的地图。
然后老师在某个时间点提醒他们把这些事情做一遍,看看哪些幼儿仍然能做的很好,哪些幼儿忘记了该怎么做。
6.回忆过去:老师拿出相册,让幼儿逐一欣赏照片,并邀请幼儿描述照片里面的人、地点、场所等,让幼儿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并带着一些情感随时间走过。
三、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点:1.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很好地指导教学过程;2.通过问题导入和讲解记忆的概念,为幼儿建立记忆概念和注意记忆的方式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方法;3.课堂表演和回忆过去的环节,让幼儿在想象和回忆的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培养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教学过程有时稍显枯燥,需要增加教学趣味性,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来;2.记忆与人类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可以说明的更到位一些;3.部分幼儿在回忆过去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关注并及时帮助解决。
《记忆》教案范文

《记忆》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忆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记忆技巧进行有效记忆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记忆的定义: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 记忆的重要性:记忆是学习的基础,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记忆技巧:分类记忆、联想记忆、重复记忆、图像记忆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记忆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记忆的定义和重要性:简要介绍记忆的概念,阐述记忆对学习的影响。
3. 介绍记忆技巧:讲解并示范各种记忆技巧,让学生初步了解并尝试运用。
4.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方法,总结适合自己的记忆技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运用记忆技巧完成的作业质量。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记忆技巧的看法和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记忆的定义、重要性及各种记忆技巧。
2. 记忆游戏:用于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3. 作业素材: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
六、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运用记忆技巧。
2. 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记忆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
4. 注重课后巩固,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
七、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记忆的内在机制。
2. 培养学生运用记忆技巧的能力。
八、教学准备1. 提前准备PPT课件及教学素材。
2. 设计好课堂互动环节及实践任务。
九、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记忆的感悟。
2. 运用所学记忆技巧,完成相关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记忆的研究领域,如神经科学、心理学等。
2. 介绍一些著名的记忆研究者,如霍布斯、艾宾浩斯等。
3. 探讨记忆与智力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记忆力并非决定一切。
《记忆》的教案设计

《记忆》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记忆的基本概念、类型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记忆技巧提高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记忆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记忆现象,提出合理的记忆策略。
二、教学内容1. 记忆的定义与重要性2. 记忆的类型及特点3. 记忆的过程与阶段4. 记忆技巧与策略5. 批判性思维在记忆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忆的基本概念、类型、过程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记忆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记忆技巧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实践训练法:引导学生进行记忆训练,提高实际记忆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记忆》相关章节教材。
2.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案例材料:收集相关记忆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4. 记忆训练素材:准备一些记忆训练题,用于实践训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有趣的记忆案例,引发学生对记忆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讲解记忆的基本概念、类型、过程和技巧。
3. 分析:分析典型记忆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
4. 讨论:分组讨论记忆技巧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5. 训练:引导学生进行记忆训练,提高实际记忆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记忆的重要性及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记忆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练习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记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他们对记忆技巧的运用和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记忆训练成果评估:通过课后实践和随堂测验,评估学生在记忆训练中的进步和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成果。
《记忆》优秀教案

《记忆》优秀教案《记忆》优秀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忆》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记忆》优秀教案1一、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1)形散神聚(2)语气亲切、如话家常(3)修辞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语:我们初中学过高尔基的《海燕》,大家还记得吗?(学生回答)它的体裁属于什么?(学生回答)散文诗是一种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的文学体裁,既具有散文的形式美,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
散文诗抛弃了:(1)诗的押韵、平仄等过于僵化的约束。
(2)散文的行文过于分散、拖沓的不足。
吸收了:(1)诗的浓缩、内在的节奏感。
(2)散文的舒展自如、自由活泼的优点。
2、多媒体显示“教学目的”。
3、教师:今天早读我们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找几位同学再读一遍课文,请大整体感知一下本文的思想内容(四位同学每人读一部分,教师说明课文的分段)。
提问:本文的话题是什么?请总结本文的中心。
教师明确:本文以“记忆”为话题,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行为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
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4、阅读有效信息,回答下例问题:(1)第一部分(2段)关于“记忆,是什么?”的问题,作者正面回答了没有?为什么?(2)第二部分(9段)“关于记忆,究竟该怎样描述?”作者是否做了科学而准确的描述,为什么?(3)第三部分(14段)关于“记忆究竟是什么?”作者是否下了科学的定义,为什么?教师明确:6修辞的鉴赏:教师: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排比句很好,请同学读一下,(读后)本文成功的运用了排比手法,这两组排比句大多是精妙的警句,富有哲理,有气势,有分量,如果记住,是一种有益的积累。
提问:15---18段的比喻句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明确: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每一种比喻中又作了生动的进一步比喻描写。
我是记忆小能手教案心理健康

我是记忆小能手-教案心理健康第一章:认识记忆1.1 记忆的定义:让学生了解记忆的定义,知道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
1.2 记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记忆对于学习、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记忆意识。
1.3 记忆的类型:介绍短期记忆、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记忆的不同层次。
第二章:记忆的方法2.1 感官记忆法: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提高记忆效果。
2.2 联想记忆法:让学生学会用联想的方式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提高记忆效果。
2.3 故事法:将需要记忆的信息编织成故事,增加信息的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
第三章:记忆的训练3.1 记忆训练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记忆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3.2 记忆训练的方法:介绍常用的记忆训练方法,如重复、复习、练习等。
第四章:记忆障碍与应对4.1 记忆障碍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导致记忆障碍的原因,如年龄、疾病等。
4.2 记忆障碍的表现:介绍常见的记忆障碍表现,如遗忘、混淆等。
4.3 应对记忆障碍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应对记忆障碍的方法,如保持积极心态、寻求专业帮助等。
第五章:提升记忆力的生活习惯5.2 健康的饮食习惯:让学生了解记忆力与饮食的关系,知道如何通过饮食来提高记忆力。
5.3 适量的运动:引导学生养成适量的运动习惯,知道运动对记忆力的好处。
第六章:记忆游戏与活动6.1 记忆游戏的意义:让学生了解记忆游戏对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增加学生对记忆游戏的兴趣。
6.2 记忆游戏与活动的设计:介绍不同类型的记忆游戏和活动,如记忆卡片、记忆链条等。
6.3 记忆游戏与活动的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记忆游戏和活动的实践,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第七章:学习策略与记忆7.1 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策略对于提高记忆力的帮助。
7.2 有效学习策略的介绍:介绍常用的学习策略,如分散学习、深度加工等。
7.3 学习策略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学习策略应用到实际学习中,提高记忆效果。
幼儿园中班精品教案《记忆》含反思完整版

幼儿园中班精品教案《记忆》含反思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教材《智力开发》第三章第三节《记忆》,详细内容包括:认识记忆的概念,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记忆的重要性,知道记忆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生活。
2. 培养幼儿观察、注意和记忆的能力,提高幼儿的思维品质。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学会运用记忆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注意和记忆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故事书、游戏道具、记忆卡片。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有趣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回忆图片中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图片观察与记忆(10分钟)a. 出示一组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内容。
b. 讲述图片中的故事,引导幼儿注意听讲,培养注意力。
c. 覆盖图片,让幼儿回忆图片内容,锻炼记忆力。
3. 例题讲解(10分钟)a. 出示一道记忆题目,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注意和记忆的方法解决问题。
b. 分析题目,讲解解题思路。
c. 与幼儿一起完成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出示几道类似的记忆题目,让幼儿独立完成。
b. 评选“记忆小达人”,给予表扬和鼓励。
5. 游戏环节(10分钟)a. 组织一个记忆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锻炼观察、注意和记忆能力。
b. 引导幼儿互相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a. 让幼儿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1. 《记忆》2. 内容:a. 认识记忆b. 观察与注意c. 记忆方法d. 记忆游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家里的一件物品,描述其外观和特点。
b. 复述今天课堂上讲述的故事。
c. 与家长一起完成一个记忆游戏。
2. 答案:a. 描述物品外观和特点,如颜色、形状、用途等。
记忆教案模板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忆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方法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记忆方法的应用和记忆力的提高。
2. 难点:如何将记忆方法有效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记忆力重要吗?为什么?(2)简要介绍记忆力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授记忆方法(1)介绍记忆宫殿法、联想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记忆方法。
(2)通过实例讲解每种记忆方法的应用。
3. 训练环节(1)分组进行记忆比赛,让学生运用所学记忆方法进行记忆训练。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记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忆心得和体会。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记忆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本节课通过讲解记忆方法、分组训练和分享心得,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所学记忆方法。
在记忆比赛中,学生的表现也较为出色,说明教学效果较好。
2.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1)在讲解记忆方法时,可以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在训练环节,可以适当增加难度,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记忆能力。
(3)在总结与反思环节,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
3.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部分学生在训练环节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需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
(2)个别学生对于记忆方法的应用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4. 改进措施(1)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课后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记忆方法。
(3)定期开展记忆力训练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记忆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为他们的学习之路保驾护航。
幼儿园中班《记忆》教案

幼儿园中班《记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提高观察力和记忆力,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2. 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和耐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 通过游戏和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观察力训练:通过图片、物品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他们的记忆力。
2. 记忆力训练: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
3. 专注力训练:通过安静的绘画、拼图等活动,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4.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游戏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物品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提高他们的记忆力。
3. 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亲身体验,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图片、物品等。
2. 教学游戏、歌曲等。
3. 绘画、拼图等activity materials.五、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简单的歌曲和游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观察力训练(10分钟):展示一些图片或物品,让幼儿观察并描述,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3. 记忆力训练(10分钟):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锻炼幼儿的记忆力,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
4. 专注力训练(10分钟):进行安静的绘画、拼图等活动,培养幼儿的专注力。
5. 团队合作(10分钟):组织小组游戏,让幼儿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通过简单的讨论,让幼儿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每个幼儿积极参与,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观察力训练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观察内容和记忆效果。
2. 在记忆力训练中,观察幼儿对游戏和歌曲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记忆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有方
设计理念:记忆力是智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人们通过记忆来积累知识、经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记忆的参与。
记忆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学生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内容增多,要记忆的东西较多。
因此,学生必须进一步加强有意记忆,由机械记忆为主转向意义记忆为主。
了解一下遗忘规律,掌握一点记忆方法和技巧很重要。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记忆的含义,以及自己的记忆特点
2、通过参与活动体会记忆方法的重要性,了解记忆的规律知道及时复习的重要
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意识的增强记忆效率
教学重点:了解记忆的特点,体会各种记忆方法对学习的帮助
教学难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
教学方法:游戏,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名监狱看守交给一个犯人一封信,让他照着念。
在历次演出中,犯人念的这封信都是全文写出的,但是这一次,扮看守的演员有意要和扮犯人的演员开个玩笑。
他把一张一个字也没写的白纸递给犯人。
扮犯人的演员一看便傻了眼,他已经记不起信的原文,于是,瞧了一会儿,谎称光线太暗,说了一声“请代读”,便把“信”又给了看守。
扮看守的演员突然遇到杀来的回马枪,也同样背不下信的原文,他急中生智,说道:“是呀,光线确实太暗了,我得拿眼镜去。
” 便托辞退下了台。
不一会,看守戴眼镜重上,已经拿回了信的原文,并大声流利地为犯人朗读了那封信。
同学们,这个和记忆有关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是因为光线太暗才看不清信的吗?那么为什么念了很多遍的信没有记住?是他们记忆力有问题吗?
(二)基础知识讲解:
1.记忆的三个阶段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所谓“记”指识记和保持,这是记忆的前提和关键;所谓“忆”是再认和回忆,这是记忆达到的目的,也是检验记忆的指标。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三个阶段,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不超过2秒,长时记忆的存储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不超过1分钟。
任何信息都必须经过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才可能转入长时记忆。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样一种现象,当你数两叠钞票,在数到第二叠一半的时候,有人插进来和你说话,干扰了你的数数,这时你可能还记得第一叠钞票有多少张,但却不记得第二叠数到哪里了。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两个数的记忆有差别呢?现代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你把第一叠的钞票数放进了长时记忆,而把第二叠的钞票数只放在短时记忆中。
总结: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记忆效率的前提。
想要牢记所学的知识,就是要想办法将新学到的暂时保存在感觉记忆或短时记忆中的知识转入长时记忆中。
2.记忆分类
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两种,机械记忆是对记忆内容的死记硬背,这对于记忆没有意义的东西非常重要,例如电话号码、数学公式、英语单词等。
意义记忆是充分了解记忆内容的含义情况下进行的一种记忆活动,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进行记忆的方法。
泰国的曼谷是世界上名字最长的首都。
用泰文表示共有167个字母,全称音译为拉丁文字,则有142个字母。
汉语音译为“共台甫马哈拉坤,奔它哇劳狄希阿尤,他亚马哈底陆浦欧,叻辣塔尼布黎隆乌冬,怕那查里卫马哈海坦”意译为“天仙之都,供奉玉佛的皇都,攻不克的京城,幸福的京都,田比湿奴建的,因陀罗赐的都城。
”
《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请同学记忆,然后请学生对比二种材料的记忆。
教师解释:对比二种材料,我们发现,尽管后面二首诗总字数比曼谷全称多,我们仍然觉得后者更容易记忆,因为它有意义和形象,能够激发我们的联想力,这就是意义记忆法。
而记忆前者时,更多需要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
总结,我们鼓励大家能够意义记忆的东西最好不要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
但是机械记忆的东西我们却可以采用意义记忆的方法,这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要有目的的记忆
在讲记忆规律前,我们先说说记忆要有目的。
心理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请老师给两个班的同学布置了默写课文的作业,都说第二天测验,第二天果真测验了,结果两个班成绩差不多。
测验后,只告诉一班同学两星期后还要测验一次,二班同学不知道。
两个星期后又进行测验,一班同学的成绩比二班同学要好得多(一班同学在测验前也没有复习)。
这说明,并不是一班同学比二班同学更聪明,记忆更好,而是由于老师在第一次测验后,对一班提出更长久的记忆目标,结果一班同学就记得长久些。
同样,在一开始我们讲的那个故事中,演员没能记住台词也是因为没有目的性,或者说他没有想要把台词记在心里。
总结:在学习中要养成一种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给自己明确提出记忆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好的记忆
效果。
(四)记忆规律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你知道的记忆规律有哪些?
记忆规律一:有意义的材料容易记
对策:赋予材料意义:
1.谐音法又叫换字法,是通过相同或相似字的变换,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谐音越形象越新奇越能帮助记忆。
1.古代四书的名称: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谐音:“猛抡大钟”
2.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
谐音:“饿的话每日熬一鹰”
3.战国七雄“齐、楚、韩、燕、赵、魏、秦
谐音:“七叔含烟找围巾”
2.形象法,利用事物的形象帮助记忆的方法
1.中国的版图像?
2.黄河的分布像一个什么字?
3.联想法:试着利用以下几个词语编写一个故事:
裤子牛肉电脑手机大象
天平烤肉架计算机木头花生
我穿上裤子出门买牛肉时,忘了关电脑,就打手机给大象,要它用天平搭一个烤肉架。
到了商店,我用计算机换了一根木头与许多花生。
记忆规律二:处在中间的材料不易记
对策:重要的知识放在开头或结尾记,也可分段记忆。
记忆规律三: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对策:学习的东西要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
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几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多元记忆法:心理学实验表明:
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
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三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三天后能保持70%左右。
所以:最理想的记忆就是——听说读写练,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协同并用。
——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法
——过度学习法:平时的学习如能做到150%的过度学习程度,就会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率。
如一首诗背8遍能记住,背12遍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这一限度其记忆也大概只能保持在这个水平上。
——列表或列提纲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
教学反思:关于记忆和记忆规律的讲述不是很清楚,这一环节学生的感受性不是很强,还有待琢磨。
由于孩子有生本实验班的训练,讨论环节高效有序,在编故事环节时间有些长,应注意在孩子没有想到办法时,可以适当提醒和牵引,这样效果会更好。
总结能力还有待提高,要注意孩子回答问题的点,要抓到关键的点。
1.注意细节,加强临场应变能力。
2.注意课堂的节奏控制,要保证分享和行为训练的到位。
3.注意控制课堂气氛,避免在学生记忆过程中有人吵闹而干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