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白潜叶蛾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任务书

合集下载

潜蛾类害虫的防治

潜蛾类害虫的防治

1.潜蛾类主要害虫(1)杨白潜蛾分布于内蒙古、黑龙、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等地,此虫是杨树叶部重要害虫之一。

主要危害毛白杨、加拿大杨、唐柳等杨树。

杨白潜蛾的成虫体长3~4mm,翅展8~9mm。

头部白色,上有一束白色毛簇,复眼黑色,常为触角节的鳞毛覆盖,前翅银白色,有光泽,前缘近1/2处有一条伸向后缘呈波纹状的斜带,带的中央黄色,两侧也具有褐线一条,后缘角有一个近三角形的斑纹,后翅银白色,披针形,缘毛极长;老熟幼虫体黄白色,头部及每节侧方生有长毛3根。

杨白潜蛾1年发生2~4代,以蛹在茧中越冬。

除落叶上有茧外,在唐柳树干的鳞形气孔上,加拿大杨和柳树的树皮裂缝内,也都有大量越冬茧。

翌年春季4月中旬~5月下旬,杨树放叶后羽化的成虫,当天交尾产卵,卵产在叶的正面,孵化出幼虫潜入叶内取食叶肉,幼虫老熟后从叶正面咬孔而出,生长季节多在叶背面吐丝作“I”字形茧化蛹。

(2)杨银叶潜蛾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地。

危害小青杨、小叶杨、加拿大杨、朝鲜杨、中东杨、北京杨等。

杨银叶潜蛾的成虫体长 3.5mm,翅展6~8mm,全体银白色密被银白色鳞片。

前翅中央有两条褐色纵纹,其间呈金黄色,上面纵纹的外方有1条源出于前缘的短纹,下方纵纹的末端有1条向前弯曲的褐色弧形纹,后翅缘毛细长,呈灰白色。

雌蛾腹部肥大,雄蛾腹部尖细;幼虫浅黄色,体表光滑,足退化,腹部第8、9两节侧方各生一突起,腹部末端分成叉。

杨银叶潜蛾1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地表缝隙及枯枝落叶层中越冬,或以蛹在被害的叶上越冬,翌年春天气稍微转暖成虫开始活动,产卵于顶芽的尖端或嫩叶上,卵散产,幼虫孵化后突破卵壳,潜入表皮下取食,蛀食后留有弯曲的虫道,老熟幼虫在虫道末端吐丝将叶向内折1mm,做成近椭圆形的蛹室化蛹。

2.潜蛾类防治方法(1)在发生严重地方,4月份以前,扫除落叶,集中烧毁。

(2)在幼虫孵化初期、盛期和成虫交尾产卵时,喷40%乐果乳油、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以杀死幼虫和成虫。

如皋市发现杨白潜叶蛾危害

如皋市发现杨白潜叶蛾危害
木的叶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通过调查和监测,发现杨白潜叶蛾在如 皋市的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 种群,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造
成了较大的威胁。
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杨白潜叶蛾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
杨白潜叶蛾幼虫会啃食树木的叶子,导致树木的叶子出现大量的虫蛀孔 和落叶情况,从而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应对策略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治 意识和技能,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营造 混交林、加强检疫、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手段,有效控制杨白潜叶蛾的危害。同时,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 认识和防范意识。
01
研究展望与建议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
深入研究杨白潜叶蛾的生物学 特性、生态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等,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配置树种
避免单一树种栽培,合理 配置不同树种,提高森林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虫 能力。
化学防治措施
01
掌握防治适期
在潜叶蛾的幼虫期和成虫期进行防治,效果较好。一般选择在早晨或傍
晚进行喷药,以避免阳光强烈时药物蒸发过快。
02 03
选择适宜药剂
根据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药剂, 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同时要注意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药剂, 以避免产生抗药性。

在如皋市的林业生产中,杨白潜 叶蛾的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
注和重视。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对如皋市杨白潜叶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的研究,为有效控制该害虫 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意义
杨白潜叶蛾的危害不仅影响了杨树的生长和木材质量,还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因此,开展对该害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 价值。

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3 ・ 2
Fo e tP s n s a e Ma . 2 0 No 2 r s e ta d Die s r 09

杨 潜 叶跳 象 生 物 学特 性 及 防 治
侯 雅 芹 , 小 军 , 金 宇 , 微 魏 小 燕4 王 李 王 ,
( . 京林业大学 , 京 1北 北 10 8 ; . 京 市 园林 绿 化 局 , 京 00 3 2 北 北 10 2 : 0 0 9
aut nd f adsi I a ak dP p l e ign i w t a fs t nrt o . % adP d l i u ol t t c e o uu bin es i ni et i a f 0 1 n . t s j s h n ao e 1 n .×cn . a a d ni w t a fs t nrt o . % .u in t t c .o noa Tu ki e t no 0 cn . es i i et i e f 6 b t d ’ at kP t s hn n ao a 7 d a mets . rn jc o f % o f n i 2 i
Pt r m a u n n pe is o ras s e o l s a d o e s c e f T i pi.
K yw rs R y c a n se p p loi;i o isc n d rcnrl e o d : h n h e u m o ui l bo m c ;o f o ;o t f s n i o
后, 处理与 对照之 间差异 不显著 。利 用康福 多防治 杨潜 叶跳 象 的 同时 , 兼 治杨 雪毒 蛾 , 可保 护 可 也 3种金 小蜂 、 三盾 茧蜂 。 1种 关键 词 : 潜叶跳 象; 杨 生物 学特性 ; 康福 多; 防治 中图分 类号 :7 3 3 文 献标 志码 : 文章 编号 :6 1 0 8 ( 0 9 0 0 3 0 ¥6 .8 B 17 — 8 6 2 0 ) 2— 0 2— 3

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林业园艺Lin ye yu a n yi我国是森林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

随着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推进,社会对木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由于杨树生长迅速、环境适应性与生命力强,且能够带来较大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所以我国大面积使用杨树来实施造林项目,以满足社会对木材的需求;杨树已经成为我国各行各业中的重要加工材料。

在杨树种植与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就是杨树的病虫害防治,尤其是对杨潜叶跳象的防治。

因为病虫害是威胁杨树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杨潜叶跳象是危害最为严重的虫害之一。

在防治杨潜叶跳象之前,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与掌握杨潜叶跳象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那么,杨潜叶跳象的生物学特性有哪些?如何防治杨潜叶跳象呢?本文以甘肃省金塔县的杨潜叶跳象为例,对杨潜叶跳象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做了如下阐述与讨论。

1杨潜叶跳象生物学特性甘肃省金塔县于二零一三年五月首次发现杨潜叶跳象这一杨树虫害。

自被发现以来,其对全县内杨树种植区域的危害与日俱增。

就金塔县潮湖林场而言,其杨树、胡杨种植区域受害面积就达到了一万多亩。

张琼、达军山、刘金荣等人的对杨潜叶跳象的研究指出,甘肃省金塔县杨潜叶跳象的发生规律为:其害虫虫卵以及成虫夹杂在土壤、枯枝落叶中越冬;其虫卵次年五月份时在适宜温度下孵化二十天,其成虫次年四月下旬时在超过十摄氏度的温度下恢复活动;成虫恢复活动两周之后就开始产下新的虫卵,卵期长达五到六天,二十天之后孵化出幼虫。

幼虫潜食叶片,一周之后作圆叶苞,形成虫蛹;幼虫通过圆叶苞弹跳聚集在一起,此时一般为五月下旬。

到六月份,第一代成虫羽化;羽化时期多为晚上八点到十一点。

羽化之后,开始危害下层杨树树叶,六月下旬危害中层树叶,直到九月下旬。

十月上旬,其成虫开始潜入杨树树皮下裂缝,准备越冬。

杨潜叶跳象在虫卵、幼虫以及虫蛹时期均呈乳白色。

虫卵时期,其形状为长卵形,其大小约为五分之二到五分之三平方毫米;幼虫时期,其头部为三角形,前胸腹板中央有一块近方形黑色骨片,两侧有两块相对较小的近圆形褐色骨片,其大小约为三平方毫米;虫蛹时期,其身体各个结构清晰可见。

白杨透翅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白杨透翅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1 - 3幼 虫
6 3 . 6 %和 3 5 %。
似玉米螟 ,圆柱 形 ,黄 白色 ,胸足 3 对 ;腹 部 1~8节两
侧有 气门。
1 . 4蛹
为 动蛹 ,褐 色 ,纺锤 形 ,长 1 5~2 2 m m,腹 部 2 ~7节 周 围生 有环 状倒 刺两 排 ,9— 1 0 节 有倒 刺 1 排 ,腹未 有 围臀 刺 1 4根 ,尖端有 刚毛 ,肛门两侧 有两刺 。 2生物学特性 1年 1 代 ,以幼虫 在枝干 隧道里越冬 ,次 年 4月下旬越 冬 幼虫开始 活动取食 , 5 月中旬开始化蛹 , 6 月上 中旬见成虫和卵 , 6 月 中下旬孵化 出新 幼虫 , 6 月下旬 和 7 月上旬是成虫羽化盛期 , 7月上 中旬是幼虫孵化 盛期 。
6 月上 中旬羽化成 虫。6月上 中旬每 隔 7 d 喷洒4 0 %氧化 乐果或 3 % 高效氯氢 菊酯 6 0 0~8 0 0 倍液 ,可有效防治 白杨透翅蛾为害。
关键词 :白杨透翅蛾 ;生物 学特性 ;防治技 术 中 图 分 类 号 :¥ 7 6 3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白杨 透 翅蛾 P a r a n t h r e n e t a b a n i f o r mi s R o t t 属 鳞翅 目,透翅 据对室 内 2 7 0头羽化成虫的统计 ,雌雄 比为 1 2 :1 3 。 . 4卵 蛾科 ,主要 为害杨 树幼 树 ,苗 圃及 2~4 a 生 幼树发 生较 重。 2 笔者 2 0 1 2年在 桑树 台林场 调查 ,杨树 幼龄林 普遍发 生 ,为 害 散 产在叶柄 基下或 叶腑处 或新梢 部 ,卵期最 短 8 d ,最 长 7 d 。 较重 的 2 6 O h m ,有 虫株率 达 1 0 %。幼 虫蛀 人树 干后 ,使 受 害 1 处输导组织 遭到破坏 ,严重影 响水 分和养分 的流通 ,形成瘤状 据对 3 1 1 粒卵的孵化试验 ,孵 化率 为 9 7 . 4 %。 虫瘿 ,遇风极 易折断 ,严重影 响幼树 正常生长 ,是杨树幼 龄林 2 . 5幼 虫 大害虫 。 幼虫五龄 ,初孵化幼虫头部褐色 ,虫体淡红色 ,胴部红褐 1形态特征 色 ,被有柔 毛 ,幼虫脱出卵壳后 ,即开始上下爬 动 ,寻找适宜 的侵入 部位 。 1 . 1 成 虫 外 观似胡蜂 ,青黑色 。触 角栉 齿状 ;头胸之 间有橙黄色环 据观察 ,初孵化 的幼虫 ,从当年新梢蛀入枝干 ,入侵处常 带 ;胸背黑青色 ,两 侧有橙黄色鳞 片 ;前翅 狭 ,黑褐色 ,翅基 见 碎木屑及 粪便 。幼虫 l 0月 中旬停 止取食 ,在 隧道末端做 薄 部有黄色鳞毛 , 中室与后缘透明; 足细长 , 跗节五节 , 有1 对爪。 茧越冬 ,越 冬幼虫大多数 是三龄 ,个别 . 5 —3 8 . 5 mm,腹部覆盖 虫 。 黑色鳞片 ,在第 2 、4 、6腹节有 3条橙黄 色环带 ,尾节有两条 幼虫蛀入新梢隧道直达髓心 ,新梢极易干枯 和折 断 ,这时 橙黄色纵带 。 幼 虫常因水分 等条件 的影 响而转移 , 一般幼虫转移是 由上往下 雄 虫体长 1 1 . 5 2 0 m m,翅展 2 2~ 3 6 . 8 mm;腹 部鳞片黑 爬 , 在原 寄主或爬 到另外寄 主上另蛀一孔再进入树干。据调查 , 很 大一部分幼虫在化 蛹前转移 到幼树根茎部 ,同时发现幼虫在 色 ,在第 2 、4 、6 、7腹节有 4条橙黄色环节 。 1 . 2卵 化蛹前或雨后 ,有爬到孔 口的现象 。 椭 圆 形 ,表 面 稍 凹入 ,长 径 0 . 6~ 0 . 8 mm,短 径 0 . 5~ 白杨透 翅蛾 幼虫 由于有 转移虫 瘿现 象 ,所 以虫瘿有 虫率 0. 6mm o 很低 。分别对 5 0个和 1 0 0个 当年新 虫瘿 的调 查有虫 率分别为

杨树白杨透翅蛾防治技术研究

杨树白杨透翅蛾防治技术研究

杨树白杨透翅蛾防治技术研究摘要:白杨透翅蛾的出现不仅会严重的影响杨树的生长,同时还会影响杨树材质的下降,尤其是白杨树派系中的银白杨还有毛白杨,一旦出现白杨透翅蛾,杨树的树梢就会造成枯萎下垂,导致树木的质量下降。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白杨透翅蛾的防治技术研究。

本文分析了白杨透翅蛾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重点分析了白杨透翅蛾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杨树;白杨透翅蛾;防治技术;早在2009年,白杨透翅蛾就已经被天津市列为补充检疫对象,白杨透翅蛾主要是危害白杨的苗木还有幼树,蛀入到树木当中形成虫瘿,导致白杨树材质下降,遇到风雨天气很容易造成树木伤亡,严重影响了树木的生长质量。

一、白杨透翅蛾的形态特征白杨透翅蛾的成虫身体长度有11-20毫米,连同翅膀展开的长度有22-28毫米,白杨透翅蛾的头部呈现出半球状,头部的下唇须基部是黑色的,头上遍布是黄色的绒毛,并且在成虫的头部顶端会有一束黄色的毛簇。

在白杨透翅蛾的身体胸前还有背面都被鳞片覆盖,身体的鳞片主要是青黑色有光泽。

白杨透翅蛾的中胸部和后胸部的肩板上会有两簇橙黄色的鳞片。

白杨透翅蛾的翅膀颜色整体式和黑色,前翅的形状比较窄并且长,中室还有后缘部位呈现出透明状,后翅则属于是完全透明的。

白杨透翅蛾的身体腹部是青黑色的,其中可见有五条橙黄色颜色带,如果是雌性白杨透翅蛾,那么在腹部的末端还有艺术褐鳞毛,并且在两边也各有一簇橙黄色鳞毛。

白杨透翅蛾的卵属于黑色的椭圆形,卵上四周都有灰白色的不规则多角形纹路,一般白杨透翅蛾的卵直径是06.2-0.95毫米。

等白杨透翅蛾成长成为肉虫之后,他的体长通常是在30-33毫米左右,刚开始幼虫呈现出淡红色,之后呈现出黄白色,幼虫的背面有一个深褐色的刺,刺朝着幼虫背上方勾起。

幼虫之后成为虫蛹,提倡大约是12-23毫米,呈现出褐色,虫蛹的腹部第二节到第七节的背上都有两排横列的倒刺。

二、白杨透翅蛾的生活习性和规律白杨透翅蛾基本上每年都会发生,白杨透翅蛾的幼虫都是在树木的枝干中越冬,一直到第二年的四月份开始,天气逐渐回暖,越冬的白杨透翅蛾幼虫逐渐开始恢复进食,一直到五月份上旬开始,幼虫逐渐生长成为虫蛹,到五月份下旬的时候,成虫逐渐从蛹中蜕出羽化,成虫羽化的过程比较长,一般到10月份还能够持续的看到有成虫出现。

对杨白潜蛾和杨双尾舟蛾的鉴定与防治

对杨白潜蛾和杨双尾舟蛾的鉴定与防治

有独特性 能而且 价格低廉 的新 型复合材 , 开
发 这 些产 品 的 动 力 来 源 于 以下 三 个 方 面 :. 1 潜 叶 上 的茧 中越 冬 , 年 5月 中 下 旬 第 一代 翌 成 虫 羽化 , 于 当 日交 尾 产 卵 , 3—5粒 卵 并 每
会 有几个 白色 丝茧 , 比较 容 易鉴 定 。
杨 白 潜 蛾 ( e cpeass ea H rc L uot u i l e i r nl r h— S a e)和 杨 双 尾 舟 蛾 ( ni m ni a hf r C el  ̄ ec n a
杨 双尾 舟蛾 的幼 虫 虫 体 与食 量 较 大 , 食 性 也强 , 成 的危 害也很 严 重 , 造 幼虫 末端 有 二
律 进 行 以下 鉴别 :
眼状刻 纹 。幼 虫 : 熟 幼 虫 体 长 65 m。 白 老 .m 色 。头 部及 侧 方 生 有 长 毛 三 根 。前 胸 扁 平 , 体 节 明显 , 以腹 部 第 三 节 最 大 , 方 逐 渐 缩 后 小 。头部较 窄 , 口器褐 色 , 向前 方 突 出 。移 动 时虽用 足 , 主要 依 靠 体 节 伸 缩 活 动 。蛹 浅 但 黄色 梭形 , 长 3 m, 于 近 “” 形 的 白色 体 m 藏 I字
熟幼虫体长 5m 黄绿色, 0 m, 背线绿色 , 亚背线 粉红 色 , 头大 。灰褐 色木 屑茧 椭 圆形 , 厚坚 皮
硬, 长约 3m 宽约 2m 。 7 m, 2 m
3 生活史 及 习性
杨 白潜蛾 在 辽 宁一年 发 生三 代 。 以蛹在
维普资讯
的发展趋 势。 关键词
2 O世 纪 9 o年 代 , 种 新 行 业 或 产 品逐 一 渐 产 生 , 成 为研究 热 点 , 并 这就 是 将木 材 与塑 料 ( 其是热塑性塑料) 尤 复合 到一 起 , 成 具 形

杨白潜叶蛾的危害与防治

杨白潜叶蛾的危害与防治

杨白潜叶蛾的危害与防治作者:董淑华肖凡来源:《神州》2012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412-01杨白潜叶蛾,学名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affer,属鳞翅目,潜蛾科;别名杨白潜蛾潜叶虫。

可危害杨、柳属植物。

轻者影响叶片光和效能,重者引起早期落叶,甚至秋季发生二次萌芽展叶,是一种重要的林木害虫。

1 杨白潜叶蛾的危害特点幼虫孵化后就近潜入叶肉阻止蛀成隧道取食叶肉。

被害初期虫斑以近圆形形状逐渐扩大,当扩大到叶侧脉边缘时虫斑成长卵形。

幼虫老熟时虫斑连成片,虫斑从叶背看呈白色,虫斑从正面看呈黄色,形成黄绿分明的花叶。

当虫斑达到整叶三分之二时叶片脱落,脱落的顺序由上而下,由内而外。

另外随潜叶蛾的发生,到六月中下旬叶片也伴有清杨绣病、煤污病的发生,推动早期落叶的加重加快。

2 杨白潜叶蛾的防治杨白潜叶蛾的防治要根据杨白潜叶蛾的发生规律及影响杨白潜叶蛾发生轻重的相关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

杨白潜叶蛾的发生规律:在河北每年发生四代,以蛹在树干皮缝或落叶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5月进入产卵期,5月下旬化蛹,以后30~35天完成一个世代。

10月上、中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越冬。

幼虫危害盛期在5月上中旬。

成虫具趋光性,将卵产于叶正面主脉和侧脉处,卵期6~9天。

初孵幼虫就进潜入叶肉取食叶肉。

老熟幼虫从页面咬孔而生,爬到叶背等处结“H”形网络,在其中结白色小茧化蛹,蛹期7~10天。

3 影响杨白潜叶蛾发生轻重相关因素(1)与品种有关:京杨发生严重,中绥12、127杨发生次之,少先队杨、赤杨、钻天杨发生较轻。

(2)与通风透光条件有关:全郁闭的林分内部发生较重边行较轻、路旁、河道两岸,大行距栽植的林分较轻。

(3)与树势强弱有关:较强树势的发生较轻。

(4)与管理水平有关:实施修剪、浇肥、割灌、防虫等抚育措施的发生较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农业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杨白潜叶蛾生活史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学院:植物பைடு நூலகம்护学院
专业:植物保护
班级:2011级植物保护二班
学号:1107101046
姓名:李政武
2014年4月20日
论文(设计)选题的来源、目的与意义:
课题来源:自选课题。
目的与意义:杨白潜叶蛾(Leucoplera susinella Herrich-Schaffer)是杨树主要叶部害虫之一。近年来,在豫北地区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以幼虫食害叶片,叶片被潜食处形成中空的大黑斑,发生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枯脱落,常常引起早期落叶,极大影响了杨树正常生长。本研究拟对杨白潜叶蛾的生活史及各个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杨白潜叶蛾的防治药品开发及防治方法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
实用技术,2011,(07):09-11
张世权,张志勇,崔巍.杨白潜叶蛾的研究,昆虫学报,1976,(01):26-28
谢守江,陈丛梅,魏红.如何防治杨白潜叶蛾,中国林业,2008,(15):47-50
论文(设计)工作起讫日期:
2014年4月20日至2015年5月20日
指导教师(签名)
院长/主任(签名)
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1.采集及饲养杨白潜叶蛾,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2.赴河南省濮阳、漯河等虫害多发区进行实地调查;
3.数据统计及整理;
4.对杨白潜叶蛾的生活史及各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
进度计划(进度时间、主要工作内容):
2014年4月—5月查阅参考文献,设计实验及研究方案。
2014年6月—8月进行实验,并赴河南省濮阳、漯河等虫害多发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2014年9月-2015年6月整理数据材料,撰写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谢守江,李志清,卢绍辉,等.杨白潜叶蛾林间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初报,林业实用技术,2012,(01):56-59
李志清,宋宏伟,谢守江,等.杨白潜叶蛾田间药剂防治试验,中国森林病虫,
2011,(02):32-34
李喜林,王凤寅,梁玉英,等.不同速生杨品种对杨白潜叶蛾的抗性研究,林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